刺客列传公开课分析
- 格式:ppt
- 大小:362.00 KB
- 文档页数:20
《刺客列传》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刺客列传》中的主要人物、事件和情节;(2)能够分析并评价刺客们的形象特点和价值观念;(3)能够运用文中的描写方法和修辞手法,进行写作表达。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刺客列传》的内容;(2)通过分析比较,提高对文本的理解和解读能力;(3)通过写作练习,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和爱好,提高阅读理解能力;(2)培养学生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尊重和理解,增强历史意识;(3)培养学生对正义、忠诚、勇敢等品质的认同和追求,提高道德素养。
二、教学内容:1. 文本内容:(1)回顾《刺客列传》的主要人物和事件;(2)分析刺客们的形象特点和价值观念;(3)探讨作品中表现出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
2. 写作方法:(1)分析作品的描写方法和修辞手法;(2)通过实例,讲解并练习写作中的描写和修辞技巧。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掌握《刺客列传》的主要内容,理解刺客们的形象特点和价值观念;(2)分析作品的描写方法和修辞手法,提高写作能力。
2. 教学难点:(1)对刺客们的行为和价值观念的理解;(2)对作品的描写方法和修辞手法的分析和运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通过引入刺客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引导学生回顾《刺客列传》的主要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准备。
2. 教学内容讲解:(1)讲解《刺客列传》中的主要人物和事件,分析刺客们的形象特点和价值观念;(2)分析作品的描写方法和修辞手法,进行实例讲解和练习。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深入理解文本内容;(2)各小组分享讨论成果,进行交流和互动。
五、作业与评价:1. 作业:(1)根据课堂学习,完成《刺客列传》的阅读理解作业;(2)根据写作方法的学习,进行写作练习。
教学设计导入:萧萧秋风中,一位慷慨赴死侠客怒发冲冠,临水高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易水为之动容,秋风为之和奏。
这位侠客就是荆轲。
他是一个怎样的人,带着这个问题,让我们一起进入《刺客列传》的深入研习。
好,请同学们一起朗读本节课的教学目标:1、2 。
【学习目标】1、赏析荆轲的人物形象特点。
2、辩证地评价荆轲其人。
【学习重难点】1、赏析荆轲的人物形象特点。
2、辩证地评价荆轲其人。
【知识链接】1、刺客心中的“义”的特征。
(1)酬知遇之恩——士为知己者死。
这是刺客最为显著的一个内在特征。
刺客作为代人行刺者,往往受人豢养。
假如待遇很高,这种关系往往就会被刺客视为知遇,豢养者往往被刺客视为知己,刺客往往倾全身之力甚至献身来报答这种恩情,即士为知己者死。
太子丹经过田光以死相荐而得到荆柯后,“于是尊荆卿为上卿,舍上舍。
太子日造门下,供太牢具,异物间进,车骑美女恣荆柯所欲,以顺适其意。
”荆柯受到如此隆重的“供养”,自然不能不替太子丹去勇敢地图大事——劫持或刺杀秦王。
(2)反强暴。
客观而论,刺客应是一个强暴群体,因为他们采取的是暴力手段。
可是,若从其动机来看,却有反强暴的意义。
刺客行刺往往是出于对强者欺凌弱者的不满而激起的义愤。
荆轲刺秦王就有鲜明的反强暴意味。
当时秦国相对于诸侯国而言,实为强暴之国。
在当时情况下,燕国确实无计可施,荆轲因自己祖国卫国也为秦所灭,出于义愤,挺身而出,为燕国一搏。
可以说,他的行为具有非常自觉的反强暴的动机。
2、(1)苏轼在《留侯论》中写道:“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
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
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
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2)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生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刺客列传》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刺客列传》的文学价值和历史意义。
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
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朗读、翻译和分析,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能力。
引导学生对刺客形象进行分析和评价,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刺客的侠义精神和爱国情怀,培养学生的正义观和责任感。
认识到历史人物的复杂性和多面性,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字词和句式。
分析刺客形象及其精神内涵。
2、教学难点理解刺客行为的动机和历史背景。
引导学生对刺客精神进行现代意义的思考。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感受文言文的韵律和节奏,培养语感。
2、讲解法对文中的重点字词、句式和文化常识进行详细讲解,帮助学生理解文意。
3、讨论法组织学生对刺客形象和精神进行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合作能力。
4、比较法将《刺客列传》中的刺客与其他文学作品中的刺客形象进行比较,拓展学生的视野。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一段关于刺客的影视片段,如《荆轲刺秦王》,然后提问学生:“你们眼中的刺客是什么样的?”引发学生的兴趣,从而导入新课。
(二)作者与作品介绍简单介绍《史记》的作者司马迁及其创作背景,重点介绍《刺客列传》在《史记》中的地位和价值。
(三)初读课文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教师范读,强调重点字音和节奏。
3、学生再次朗读,初步感受课文内容。
(四)文意疏通1、学生结合课下注释,自主翻译课文,圈画出疑难字词。
2、小组合作,讨论解决疑难问题。
3、教师针对学生提出的共性问题进行讲解,重点讲解文中的实词、虚词和句式。
(五)分析刺客形象1、让学生找出文中描写刺客的语句,分析其言行举止,概括刺客的形象特点。
2、组织学生讨论:刺客的行为是正义的还是非正义的?他们的动机是什么?3、引导学生思考:刺客精神在当今社会还有没有价值?(六)比较阅读1、展示其他文学作品中刺客的形象,如《三国演义》中的貂蝉,让学生比较它们与《刺客列传》中刺客形象的异同。
课程类型:文学阅读与鉴赏教学对象:大学本科学生教学目标:1. 理解《大学刺客列传》的基本内容和主题思想。
2. 培养学生对古代刺客文化的认识和鉴赏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4. 增强学生的历史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点:1. 《大学刺客列传》的主要内容和人物形象。
2. 刺客文化的内涵及其在历史中的地位。
教学难点:1. 对刺客文化深层次内涵的理解。
2. 结合历史背景分析刺客行为的合理性与道德性。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大学刺客列传》全文及相关资料。
2. 学生准备阅读《大学刺客列传》全文。
教学过程:一、导入1.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刺客吗?在中国古代,刺客文化有着怎样的地位?2. 引导学生思考刺客文化的历史背景和特点。
二、阅读与讨论1. 学生自读《大学刺客列传》,初步了解文章内容。
2. 教师提问:文章主要讲述了哪些刺客的故事?他们的行为有何特点?3. 学生分组讨论,各抒己见,分享阅读感受。
4. 教师总结:文章主要讲述了古代刺客的故事,他们的行为表现出忠、孝、节、义等品质。
三、分析探讨1. 教师提问:结合历史背景,分析刺客行为的合理性与道德性。
2.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刺客行为的原因、动机和影响。
3. 教师引导学生从历史、文化、道德等多个角度思考刺客行为。
四、总结与拓展1. 教师总结:通过学习《大学刺客列传》,我们了解了古代刺客文化,认识到刺客行为背后的历史、文化、道德等因素。
2. 拓展:引导学生思考现代社会中是否存在类似刺客的行为,以及这些行为的意义和价值。
五、作业布置1. 撰写一篇关于《大学刺客列传》的读书笔记,总结文章内容和自己的感悟。
2. 收集有关古代刺客文化的资料,进行小组研究,撰写一篇关于刺客文化的报告。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阅读《大学刺客列传》,让学生了解了古代刺客文化,培养了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苏教版选修《刺客列传》教案第一篇:苏教版选修《刺客列传》教案教学目的1.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正确评价荆轲刺秦王的行为。
2.学习课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表情、神态,在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性格。
3.掌握文言常用实词:亲、深、解、救、教、敢、还、资、振、图、室、诏、被、穷、兵、阵、私;通假字:淬、决、卒;古今异义词:涕、币、提、股。
4 复习文学常识:《战国策》。
教学设想1.本文记叙荆轲刺秦王的历史故事,人物形象刻画非常成功。
司马迁撰写《史记·刺客列传》时,几乎照录全文。
因此,本文可以看作人物传记。
拟从人物形象分析的角度确定教学思路,设计导读提问,同时对文章剪裁、记叙与描写的综合运用作适当提示。
2.教学方法,在讲读的基础上,开展评述或辩论。
教学时数二教时教学过程第一教时教学要点整体感知课文,研读课文第一部分。
教学步骤一、板书课题,导入新课1.复习关于《战国策》的知识:课文节选自《战国策·燕策》。
初中语文第六册的基本课丈《唐雎不辱使命》节选自《战国策·魏策》。
高中语文第一册(必修)自读课文《邹忌讽齐王纳谏》选自《战国策·齐策》。
《战国策》又称《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根据战国时期的史料编订的,全书共三十三篇,分为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策,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动和社会面貌,着重记载了策土谋臣的策略和言论。
这部书记事写人十分生动,语言犀利流畅,既有重要的史学价值,又有很高的丈学价值。
原书没有标题,课文题目都是后加的。
2.补充介绍:荆轲,春秋战国时代有名的四大刺客之一。
祖先是齐国人,后迁居卫国,原叫庄坷,到了燕国以后,才叫荆轲,他喜欢读书击剑,结交名人勇士。
课文中提到的击筑的高渐离,就是朋友之一。
燕太子为了刺秦王,先找智勇双全的燕国处土田光。
田光觉得自己老了,无法完成太子丹的重托,便向太子丹推荐了荆轲。
一、导语:陶渊明的诗多以田园诗、饮酒诗为题材,给我们冲淡静穆之感,然而这首《咏荆轲》却给我们以另一种感觉。
他生动再现了荆轲刺秦的全部过程。
“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
”今天我们就带着这种千载余情,带着这种感动出发,去走进荆轲,走进荆轲刺秦王这个历史事件。
二、学习目标(出示幻灯片)三、讲解上课形式,明确每组任务(出示幻灯片)(一)我是文学家(出示幻灯片)关幻灯,让学生上黑板。
开幻灯,教师讲解。
1、分析易水诀别(出示幻灯片)环境:风萧萧,易水寒,衬托了慷慨悲壮之情。
情节:易水诀别音乐: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变徵:苍凉凄婉羽声:慷慨激昂色彩:白衣冠主要人物(特写):荆轲既祖,取道。
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小结:通过仅仅94字慷慨悲壮的场面描写表现了荆轲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没有悲剧就没有悲壮,没有悲壮就没有崇高。
悲是因为此去凶多吉少,壮是因为荆轲此行并非为一人,甚至并非为一国,同仇敌忾,六国同仇。
(解燕国之患)生命只因为你担当起责任和义务的时候才会显现出他的光彩!2、生读易水送别,找个同学读一下,看看能不能读出光彩!3、分析廷刺秦王(出示幻灯片)a.通过斗争双方的动作描写,展示生死搏斗的曲折过程:荆轲“取—奉—发—把—持—逐—提”,主动进攻未遂,仍进行最后一次努力;秦王“惊—引—起—拔—走—击”,由惊慌失措转为有效反击,动作描写,层次分明。
b.通过语言、神态、表情描写,栩栩如生地刻画人物形象。
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知事不就,倚拄而笑,箕踞以骂”,读之使人如见其形,如闻其声。
c.运用间接描写的方法渲染气氛,衬托荆轲的英雄形象。
写“年十二”就杀人的秦武阳“色变振恐”,衬托荆轲镇定自若;写秦王“恐急”,“群臣惊愕”,“尽失其度”,“不知所为”,衬托荆轲英雄虎胆,威慑秦廷;最后荆轲事败身亡,秦王仍“目眩良久”,这寥寥数语,从反面衬托了荆轲的威武壮烈。
小结:荆轲虽然没有成功,但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在威严的秦廷中,面对着瑟瑟发抖的助手,面对不可一世的秦王,他的谈笑自若,慷慨赴死能让秦王狼狈不堪,让秦臣惊惶失措,让秦廷的威严不再,更让他的助手自惭形秽……所有的这一切只是因为:一人、一图、一匕首而已!!从而突现了荆轲履险不惊、临难不惧的气度和品格。
苏教版选修高中语文《刺客列传》教案苏教版选修高中语文《刺客列传》教案精选3篇(一)教材:苏教版选修高中语文《刺客列传》教时:5课时一、教学目标:1. 了解《刺客列传》的基本内容、作者以及作品特点。
2. 掌握小说中的主要人物、故事情节及其发展。
3. 学习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冲突。
4.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1. 了解《刺客列传》的作者及作品特点。
2. 掌握小说中的主要人物、故事情节及其发展。
3. 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冲突。
三、教学难点:1. 学习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冲突。
2.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介绍《刺客列传》的作者龙应台,并简要介绍其作品特点。
2. 学生分组阅读第一章《独孤九剑》,并讨论主要人物及情节发展。
第二课时:1. 复习第一章的内容,讨论小说中刺客的形象和冲突。
2. 学生分组阅读第二章《武当派刺客》,并讨论主要人物及情节发展。
第三课时:1. 复习第二章的内容,讨论小说中刺客的形象和冲突。
2. 学生分组阅读第三章《射雕大侠杨康》,并讨论主要人物及情节发展。
第四课时:1. 复习第三章的内容,讨论小说中刺客的形象和冲突。
2. 学生分组阅读第四章《锦衣卫刺客》,并讨论主要人物及情节发展。
第五课时:1. 复习第四章的内容,总结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冲突。
2. 学生针对小说中的一个人物或情节进行写作,展示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
五、教学资源准备:1. 教师准备讲义,介绍《刺客列传》的作者和作品特点。
2. 学生需要阅读《刺客列传》的电子版或纸质版。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讨论和小组活动中,学生对小说中人物形象的分析和对情节发展的理解程度。
2. 作业批改中,学生对一个人物或情节的文学鉴赏能力。
七、拓展延伸:1. 学生可以继续阅读《刺客列传》的其他章节。
2. 学生可以拓展阅读其他相关的文学作品,进一步提高对文学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苏教版选修高中语文《刺客列传》教案精选3篇(二)教案:《魏公子列传》一. 教学目标:通过学习《魏公子列传》,使学生能够:1. 理解魏公子列传的情节和背景;2. 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思想和态度;3. 学习魏公子的个人品质和处事原则;4. 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刺客列传》教案教学目标:1、学习掌握“爱”“报”“蹊”“却”“造”“厌”“顾”“坐”“诣”等重要实词的意义。
2、学习掌握“虽”“之”“以”“因”等虚词的用法。
3、了解古代有关乐律等方面的文化常识。
教学重难点1、翻译时能依据句式特点并能落实句中重要文言实词和虚词。
2、学习课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表情、神态,在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来表现人物的形象的艺术。
教学课时:三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刺客列传》全文五千多字,共写了曹沬、专诸、豫让、聂政、荆轲五个人,而其中单是荆轲一个人就用了三千多字,可见荆轲是司马迁这篇作品要表现的核心人物。
节选部分主要记叙了“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叙述了这一事件的前因后果,从准备、实施、到最后失败,事件过程完整。
情节围绕一个“刺”字展开,波澜起伏,惊心动魄,人物的性格也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得到了生动的表现。
二、文言现象梳理1、一词多义:其先乃齐人,徙于卫。
先:祖先。
而之燕,燕人谓之荆卿。
前一“之”字,是动词,到。
使使往之主人。
之:用作动词,到。
荆卿则已驾而去榆次矣。
去:离开。
荆轲既至燕,爱燕之狗屠及善击筑者高渐离。
爱:喜欢。
其所游诸侯,尽与其贤豪长者相结。
结:结交。
归而求为报秦王者,国小,力不能。
报:报复。
擅巴汉之饶。
擅:拥有,据有。
是谓“委肉当饿虎之蹊”也。
蹊:小路。
乃造焉。
造:拜访。
太子逢迎,却行为导,跪而蔽席。
却:退。
跪:两膝着地。
蔽:拂拭。
丹所报先生所言者,国之大事也。
报:告知。
今太子闻光壮盛之时,不知吾形已不逮矣。
逮:及,到。
非尽天下之地,臣海内之王者,其意不厌。
厌:满足。
彼秦大将擅兵于外而内有乱。
擅:独揽,掌握。
车骑美女恣荆轲所欲,以顺其意。
恣:听任,听凭。
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
略:侵占。
今行而毋信,则秦未可亲也。
信:信物。
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遇:对待。
臣左手把其袖,右手揕其匈。
把:握。
于是荆轲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顾:回头。
荆轲顾笑舞阳,前谢曰。
顾:回头。
《刺客列传》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刺客列传》,使学生了解并掌握本文的基本内容,理解刺客们的行为和思想。
2. 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和鉴赏能力,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良好习惯。
3. 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理解刺客精神的时代意义和价值,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二、教学内容1. 教学文本:《刺客列传》节选部分。
2.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文本内容,分析刺客的形象和思想。
3. 教学难点:理解刺客行为背后的道德和价值观。
三、教学过程1. 导入:介绍《刺客列传》的背景和意义,引导学生了解刺客精神的起源。
2. 阅读理解:让学生自主阅读文本,理解文本内容,分析刺客的形象和思想。
3. 课堂讨论: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分享对刺客行为的认识和理解。
4. 案例分析:分析刺客行为背后的道德和价值观,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5. 总结提升: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理解刺客精神的时代意义和价值。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
2. 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分析具体案例,深入理解刺客精神。
3. 采用课堂讨论法,激发学生的思维碰撞,丰富学习视角。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包括发言、讨论等。
2. 阅读理解能力:通过课堂提问和课后作业,检验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 思考与分析能力:评估学生在案例分析和课堂讨论中的表现,检验学生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4. 价值观认同:观察学生在讨论和思考过程中,对刺客精神的认同和理解程度。
六、教学准备1. 教材:《刺客列传》文本。
2. 参考资料:关于《刺客列传》的背景资料、刺客精神的分析文章等。
3.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等。
七、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简要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新的学习阶段。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文本,注意理解重点字词和句子。
3. 课堂讲解:对文本进行详细讲解,解释难懂的字词和句子,分析刺客的形象和思想。
苏教版选修高中语文《刺客列传》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刺客列传》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感知刺客精神。
2.分析文本中的人物形象,探究刺客的性格特点和精神风貌。
3.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提高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刺客精神,分析人物形象,掌握文言文阅读技巧。
2.教学难点:深入理解刺客精神的内涵,把握文言文的句式和词义。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提问:同学们,你们听说过刺客吗?谁能告诉我刺客是什么?二、文本阅读1.让学生自由阅读《刺客列传》,了解文章大意。
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三、课堂讲解1.讲解《刺客列传》的历史背景和作者司马迁。
2.分析文本中的人物形象,如荆轲、专诸、聂政等。
3.探讨刺客精神的内涵,如忠诚、勇敢、正义、无畏等。
四、课堂讨论1.让学生分组讨论,探讨刺客精神的现实意义。
2.每组选代表发言,分享讨论成果。
第二课时一、复习回顾1.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刺客精神的内涵。
2.提问:同学们,你们认为现代社会还需要刺客精神吗?为什么?二、文言文阅读1.让学生自主阅读《刺客列传》中的文言文部分。
2.教师指导学生理解文言文的句式和词义。
三、课堂讲解1.讲解文言文中难以理解的词语和句式。
2.分析文言文中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四、课堂练习1.让学生根据所学内容,完成文言文翻译练习。
2.教师批改练习,指出学生的错误和不足。
第三课时一、复习回顾1.回顾前两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文言文阅读技巧。
2.提问:同学们,你们认为《刺客列传》中的刺客精神对我们的生活有哪些启示?二、课堂讨论1.让学生分组讨论,探讨刺客精神对现代生活的启示。
2.每组选代表发言,分享讨论成果。
三、写作训练1.教师给出写作题目:以“刺客精神在现代生活中的体现”为主题,写一篇短文。
2.学生当堂写作,教师巡回指导。
2.提醒学生要勇于追求正义,传承和发扬刺客精神。
第四课时一、复习回顾1.回顾前三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所学知识。
刺客列传1-公开课刺客列传——公开课教案(幻灯片1)教学目的:1.分析荆轲人物形象,感受刺客风范2.了解《史记》中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教学重难点:同目标1和2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步骤一、导语设计:师:你们知道战国时期有哪些刺客?生:(学生回答)明确:最佳震撼刺客--聂政——刺侠累(为私人,没成功)(点击幻灯片2)聂政天生是一块刺客的料,某日,韩国贵族严仲子带着黄金和诚意跑来找他,要他除掉韩国首相侠累。
刺杀没有成功,聂政眼看无法脱逃,决定举剑自杀。
在咽气之前,他用长剑将自己的眼珠挖出,把自己的脸划成一堆肉泥。
英雄这样做的目的只有一个:不让人们认出他,以免连累他苦命的姐姐!最佳创意刺客--专诸——刺王僚(为私人,成功)专诸,春秋时期吴国人氏,为吴国公子光(即后来的吴王阖闾)所雇,用来刺杀王位竞争对手吴王僚。
刺杀时,他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主观能动性,创造性的把匕首藏在鱼腹中,佯装为王僚献菜。
等走到王僚跟前,专诸突然撕开鱼腹,拿出匕首刺向王僚!王僚当场毙命。
遗憾的是,专诸当即也被侍卫杀死。
公子光趁对方群龙无首,速命埋伏的甲士攻击王僚的侍从。
为感念专诸,吴王阖闾加封专诸之子为上卿.最佳敬业刺客--豫让——刺赵襄子(为私人,没成功)豫让是春秋时期晋国人,屡不得志,投靠智伯后,受到重视。
后来智伯被仇家赵襄子所杀,赵襄子还拿他的头骨拿来当酒杯。
豫让出离愤怒,“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
”豫让决定誓报此仇。
刺杀没有成功。
赵襄子考虑到豫让肯为故主报仇,是个有义之人,便将他释放。
豫让仍不死心,不惜以身涂抹油漆变相、口吞煤炭变声来乔装自己,找机会报仇。
再次刺杀未成。
豫让自知此劫难逃,便恳求赵襄子:“希望你能让我完成最后一个心愿:把你的衣服脱下来,让我刺穿;这样,即使我死了,也不会有遗憾。
”赵襄子答应了他,豫让拔剑,在赵襄子的衣服上连刺了三次,然后就自杀了。
最佳绩效刺客--曹沫——刺齐桓公(为国,成功)曹沫,鲁国人氏,以力大勇敢著称。
《史记·刺客列传》的思辨性阅读教学史记·刺客列传是中国古代史书《史记》中的一篇历史记载,记载了春秋战国时期刺客的故事。
这篇文章对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斗争、人性、道德等方面进行了深度的思辨,是一部充满智慧和启发性的作品。
在教学中,通过对《史记·刺客列传》进行思辨性阅读,可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提升他们的人文素养,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理性辨析问题,从而对历史、人性和社会有更深刻的认识。
下面将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三个方面进行思辨性阅读教学的设计。
一、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通过对《史记·刺客列传》的深入阅读,引导学生对历史中的事件、人物和道德进行批判性思考和辩证分析,使他们能够理性、客观地看待历史和现实中的问题。
2.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通过阅读《史记·刺客列传》,使学生能够从中感受到人性的复杂和社会的变迁,培养他们的情感、道德和伦理素养,使他们成为有思想、有情感的公民。
3.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理性辨析问题。
通过讨论和思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辩证分析的能力,使他们能够理性地辨析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复杂性,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
二、教学内容1. 了解《史记·刺客列传》的历史背景。
通过教师讲解和学生自主学习,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斗争、刺客的起源和作用,以及《史记·刺客列传》的写作目的和特点。
2. 阅读《史记·刺客列传》的重点篇章。
挑选具有代表性的篇章,如《荆轲刺秦王》、《刺客列传》、《鲁仲连自杀》等进行深入阅读和解析,引导学生从历史事件中体会到人性的复杂和道德的抉择。
3. 进行思辨性讨论。
组织学生进行讨论,针对每个篇章中的事件、人物和道德问题展开思辨性的讨论,引导学生针对事件进行批判性思考和辩证分析,深入了解事件的背后含义,提升他们的历史学习能力和人文素养。
通过对《史记·刺客列传》进行思辨性阅读教学,可以培养学生对历史、人性和社会的深刻认识,提升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使他们成为有理性、有情感、有责任的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