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山压力监测系统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1.87 MB
- 文档页数:48
矿压监测系统矿山地压监测方案监测的目的和内容KJ616矿压监测系统监测的目的主要是:根据采场地压活动的一般规律,在矿体回采过程中,对空区上部顶板和两侧的矿岩及矿体内应力大小及变化情况,形成一套完整的监测系统,及时准确掌握空区周边围岩变化情况及井下地压变化情况,完善矿山地压安全监测控制技术,避免灾害事故,确保安全生产。
监测的主要内容:一、监测空区周边围岩的应力变化情况;二、监测回采分段的应力变化情况。
地压监测网布设的基本原则(1)地压监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布设的监测网应与矿山开采现状相结合,考虑矿山长、短期的监测布置;(2)地压监测网的布设与矿山的生产紧密结合,对开采区域实行重点监测,以保障开采区域的安全,立足矿山的现有开采条件;(3)地压监测网内的观测手段多样化。
同时采用压力监测、位移监测、岩体声发射监测等多种地压监测手段。
(4)根据河南金源黄金矿业股份有限责任公司祁雨沟矿区地质条件和采矿方法,矿山的地压规律、岩体类型及其物理力学性质等设定观测网和网内测点的分布。
(5)根据现场实际和适用性,恰当地选择地压观测仪器的种类、规格型号及其埋设方式。
监测方法和监测设备的选择监测方法和监测设备选择的准则一个完善可靠的矿山地压监视系统应包括:及时的符合实际需要的网点布置、正确的监测方法、可靠的监测技术、设备和科学的分析手段,因此,准确选择好监测方法和监测设备是监测工作成功的关键。
根据矿山的实际情况及监测要求,本次地压监测工作在选择监测方法和监测设备时我们确定以下原则:①监测方法技术成熟、安全可靠,方法适用;②监测数据准确、监测设备稳定、可靠,尽可能降低设备成本。
监测方法的选择根据各种地下工程体应力(压力)产生的机理及表现形式,目前国内外各种地下工程岩体的监测大致分为:原岩应力及应力(压力)变化测量、变形位移测量、外观形态和内部微破坏的监测三种形式。
常用的监测方法有:水准测量、沉降测量、围岩体内部位移测量、开挖空间的收敛测量、围岩体内应力测量、围岩体内破坏状况测量、围岩体内破坏过程的声频测量等。
矿山压力监测系统KJ616"煤矿顶板动态监测系统"的主要特点是采用环行总线结构,可涵盖全矿井多类型矿压参数监测。
系统以计算机网络为主体,兼容井下通讯电缆、光缆专线、以太网络多种数据传输模式。
监测参数包括:回采工作面支架作阻力检测、巷道顶板下沉量监测、锚杆载荷应力检测、岩层(煤层)内部应力(钻孔应力)检测四个方面。
煤矿顶板动态监测系统配置详单序号产品)名称型号单位数量井上部分1 地面监控主机研华510 台 12 激光打印机HP1025 台 13 UPS电源STK 1000VA 台 14 通信线路避雷器KJ76N-L 台5 数据处理软件KYJ 套 16 地面用矿用本安型信息传输接口KJ616-J(A) 台 1井下部分7 矿用本安型信息传输接口KJ616-J(B) 台 18 矿用数据传输分站KJ616-F 台79 矿用本安型数据传输子站KJ616-F1台 310 矿用压力传感器GPD60 台2011 矿用围岩移动传感器GUD500 台4012 矿用本安型锚杆(索)应力传感器GPD450M 台4013 矿用本安型钻孔应力传感器GZY25 台4014 矿用隔爆兼本安型不间断电源KDW28-18 台816煤矿用聚乙烯绝缘聚氯乙烯护套通信电缆MHYV 1×4,1×7 米5000 17 接线盒JHH-3T 个140系统实际配置根据矿方回采工作面参数。
配置原则一般为支架工作阻力每隔5台支架安装一台矿用压力传感器,巷道顶板下沉量、巷道锚杆(索)应力、钻孔应力监测监测每隔50米安装一台传感器。
矿山压力观测仪器按观测内容分为:采煤工作面和巷道支柱(架)工作阻力观测仪器顶底板相对移近量和巷道围岩表面位移观测仪器岩体内部原岩应力和附加应力观测仪器围岩深部位移观测仪器矿山动力现象观测仪器等。
按其工作原理分为:机械式液压式振弦式电阻应变式声波法、光学法及其他物理方法。
机械式和液压式矿压观测仪器结构简单、工作可靠、造价较低,是矿山压力观测常用仪器。
地下矿山安全监测系统设计与实现地下矿山安全是一个极为重要且颇具挑战性的问题。
为了保障矿工的生命安全以及矿山设备的正常运转,矿山安全监测系统扮演着关键的角色。
本文将探讨地下矿山安全监测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地下矿山环境的复杂性给安全监测系统的设计提出了严峻的要求。
首先需要考虑系统的实时性和准确性。
监测系统应能及时捕捉到变化并准确判断,以便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应对潜在危险。
其次,系统的可靠性也是至关重要的。
地下环境不可避免地会存在信号传输的障碍,因此监测系统应具备一定的抗干扰能力以确保数据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为了实现这些目标,我们可以采用多传感器融合的方法。
通过使用多种传感器,可以提高监测系统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传感器可以包括温度传感器、压力传感器、气体传感器、振动传感器等,以便对地下矿山环境的各个方面进行全面监测。
这些传感器可以各自独立工作,也可以通过互相通信来协同工作。
通过将不同传感器的数据进行融合,可以得到更准确的结果。
在传感器的选择上,应考虑传感器的稳定性、可靠性和适应性。
稳定性是指传感器在不同环境下的工作状态稳定,不会因环境变化而引起测量误差。
可靠性是指传感器在长时间工作中不会发生故障或失灵。
适应性则是指传感器能适应不同环境的要求,如温度、湿度等。
监测系统的实时性和准确性也离不开数据的处理和分析。
传感器采集到的数据需要经过一定的处理和分析才能得到有用的结果。
数据处理可以采用各种算法和技术,如滤波、数据压缩、数据挖掘等。
分析结果可以提供给矿山管理人员进行决策,以便采取相应的安全措施。
此外,地下矿山的特殊环境也需要考虑到监测系统的安装和维护。
由于地下矿山空间狭小且不易到达,监测系统的安装和维护需要考虑到人力和材料的限制。
因此,监测系统应易于安装和维护,同时需要考虑到人员的安全。
总结起来,地下矿山安全监测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是一个复杂而关键的任务。
该系统需要具备良好的实时性和准确性,同时具备稳定性、可靠性和适应性。
矿山智能化监测系统的设计与实现在当今的矿业领域,智能化监测系统的应用已经成为提高矿山安全生产水平、提升资源开采效率和保障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手段。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矿山智能化监测系统也在不断发展和完善,为矿山企业带来了更高效、更精准和更可靠的监测解决方案。
一、矿山智能化监测系统的需求分析矿山作为一个复杂且危险的工作环境,对监测系统有着多方面的严格要求。
首先是安全方面,需要实时监测瓦斯浓度、矿压、地应力等参数,以预防坍塌、爆炸等重大事故的发生。
其次是生产效率的提升,通过对设备运行状态、矿石产量等数据的监测和分析,优化生产流程,减少停机时间。
再者是环境保护,监测废水排放、粉尘浓度等指标,确保矿山的开采活动符合环保法规。
此外,矿山通常分布在偏远地区,地形复杂,通信条件差,这就要求监测系统具备良好的稳定性和适应性,能够在恶劣的环境中正常工作,并将数据准确、及时地传输到控制中心。
二、矿山智能化监测系统的总体架构一个完整的矿山智能化监测系统通常由感知层、传输层、数据处理层和应用层组成。
感知层是整个系统的基础,由各类传感器组成,如瓦斯传感器、压力传感器、位移传感器、视频监控摄像头等,负责采集矿山现场的各种数据。
传输层则负责将感知层采集到的数据传输到数据处理层。
考虑到矿山的特殊环境,传输方式可以采用有线与无线相结合的方式,如光纤通信、4G/5G 网络、Zigbee 等技术,确保数据传输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数据处理层是系统的核心,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存储、分析和处理。
运用大数据技术、云计算等手段,对海量的数据进行快速处理和深度挖掘,提取有价值的信息。
应用层则是将处理后的数据以直观的形式展示给用户,如监控大屏、PC 客户端、移动 APP 等,为矿山管理人员提供决策支持,实现对矿山的智能化监测和管理。
三、传感器的选择与布置传感器的性能和布置直接影响着监测系统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在选择传感器时,需要考虑测量范围、精度、响应时间、稳定性等因素。
矿山安全生产监测系统设计矿山是一个极其特殊的工作环境,它需要人们进行采掘、挖掘等重体力劳动,但是运用很多设备,一旦发生事故就很容易造成严重后果,这也导致矿山安全成为国家政策的重点之一。
为了确保矿山生产安全,目前采用了矿山安全生产监测系统。
这个系统通过对矿山的状态进行实时监控和反馈,可以更有效地管理和控制矿山的生产工作,避免发生不必要的事故。
本文将全面讨论矿山安全生产监测系统设计。
1.矿山安全生产监测系统的流程和组成矿山安全生产监测系统的核心功能是对矿山生产环境进行实时监测,实时掌握矿山的状态,同时配合专业人员的分析和判断,尽量避免潜在的安全风险。
该系统由三大模块组成:数据采集部分、数据传输部分和数据分析和判断部分。
首先在数据采集部分,应该包括大量的传感器设备,采集矿山环境的相关参数如振动、温度、湿度、气体等,根据设备的不同还可能采集一些特殊的信息,比如噪音、振动、水位等等。
同时这些设备的安装位置非常重要,要考虑到它们能够覆盖整个矿山作业范围,以及信号传输的稳定性。
其次,在数据传输部分,需要设计一个高效的通信模块,以确保数据传输安全可靠。
通常使用的方法包括有无线网络、卫星通讯等,必须在保证数据传输的高效和成本效益的同时,最大限度地降低矿井深度和地下建筑对数据传输的干扰。
最后,在数据分析和判断部分,从矿山采集的数据将被送至监控人员的电脑或手机上,让他们再对数据进行分析和判断,针对以后可能会发生的问题提早做好安排。
这需要采用一些较为先进的技术和算法,通过模型预测和优化分析,进行风险控制决策,避免激化安全风险。
2. 矿山安全生产监测系统的功能和特征矿山安全生产监测系统是一个多功能的系统,其主要功能包括:(1). 数据采集监测功能:通过采集大量的参数数据和实时反馈,及时了解矿井内外环境的变化情况。
(2). 风险预警和监测功能:通过对数据采集的处理,计算各种安全隐患的风险指数并对其进行预警(3).异常报警和响应功能:当矿井设备或环境出现异常时,系统可以及时报警,并在最短时间内将位置和报警时间等信息传递到相关人员。
矿山安全监测系统的智能化设计在当今的矿业领域,安全始终是首要关注的问题。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矿山安全监测系统的智能化设计成为保障矿山安全生产的关键手段。
智能化的矿山安全监测系统能够实时、准确地获取矿山各类安全相关的数据,并对这些数据进行快速分析和处理,及时发现潜在的安全隐患,为矿山的安全生产提供有力的保障。
一、矿山安全监测系统智能化的重要性矿山作业环境复杂且危险,包括地质条件的不确定性、开采过程中的震动和压力变化、瓦斯等有害气体的积聚等。
传统的安全监测方法往往存在监测范围有限、数据采集不及时、分析不准确等问题,难以满足现代矿山安全生产的需求。
智能化的矿山安全监测系统能够实现对矿山全方位、实时、连续的监测。
通过安装在矿山各个关键部位的传感器,可以实时采集包括矿山压力、位移、瓦斯浓度、温度、湿度等多种参数。
这些数据能够及时传输到中央控制系统,经过智能化的分析和处理,快速准确地判断出矿山的安全状态。
一旦发现异常情况,系统能够立即发出警报,通知相关人员采取措施,从而有效避免事故的发生。
二、智能化矿山安全监测系统的组成一个完善的智能化矿山安全监测系统通常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1、传感器网络这是系统的数据采集端,由各种类型的传感器组成,如压力传感器、位移传感器、瓦斯传感器、温度传感器等。
这些传感器分布在矿山的各个关键部位,如采掘工作面、巷道、通风系统等,能够实时感知矿山环境和设备的运行状态,并将采集到的数据转换为电信号或数字信号。
2、数据传输网络负责将传感器采集到的数据传输到中央控制系统。
数据传输网络可以采用有线或无线的方式,如光纤通信、以太网、WiFi、ZigBee 等。
为了保证数据传输的可靠性和实时性,通常会采用冗余设计和数据加密技术。
3、中央控制系统是整个监测系统的核心,负责接收、存储、处理和分析传感器传来的数据。
中央控制系统通常由高性能的服务器和数据处理软件组成,能够对海量的数据进行快速处理和分析,生成直观的图表和报告,为管理人员提供决策依据。
地下矿山井下自动化监测系统的设计与实现地下矿山是一种特殊的工业环境,许多的挑战和困难常常影响着地下矿工作的效率、安全和生产质量。
在实际生产环境中,这些挑战和困难包括: 空气质量、瓦斯爆炸、煤矿火灾等各种安全问题,这些都是必须解决的难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一个有效的解决方案是使用井下自动化监测系统。
这个系统可以实时地实现对各种数据的监测和收集,并进行分析和处理,从而使得对于矿山生产过程的掌控更加准确和有效。
本文将探讨井下自动化监测系统的设计、实现以及运行的一些经验总结。
数据收集与传输在地下矿山生产过程中,需要监测的数据种类非常多,例如瓦斯含量、温度、湿度等等各种参数。
这些参数的收集需要使用传感器,这些传感器主要用于量化各种数据,并将数据通过通讯设备传输到井下智能软件系统中。
传输的通讯设备通常包括有线和无线通讯设备,其中包括光纤通讯、数据总线、蓝牙、WiFi等等多种通讯技术。
这些传输设备能够根据矿山环境种类和场景需要,综合选用合适的技术和设备。
网络构建与系统设计地下矿山是一个非常特殊的环境,其中各种设备和数据传输的工作需要一个合理的网络构建和系统设计来支持。
网络构建主要考虑到设备与设备之间的通讯、数据归集、组网方案等问题;系统设计则考虑到系统的可控性、可靠性、响应速度等问题。
对于系统设计的要求,需要充分考虑到矿山环境的复杂性和不稳定性因素,以确保系统的稳定性。
在可控性方面,需要精确地掌控系统的功能,使其能够符合矿山生产要求,并能够有效地解决监测数据的收集和传输问题。
在可靠性方面,需要针对矿山的恶劣环境,重视设备的可靠性和耐用性,避免由于设备故障而造成的生产线停工。
响应速度则是系统重要性的一个方面,特别是在对于安全问题的处理过程,越快越好。
因此,在系统设计的初期需要精确地确定系统的功能需求、性能指标,以支持后续的硬件、软件开发工作。
数据分析与处理矿山生产过程的数据来源非常多,但是并非所有的数据都有生产价值。
采矿工程中的矿山安全监测与预警系统设计矿山安全监测与预警系统设计在采矿工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随着矿山深度和规模的增加,矿山事故和安全风险不断增加,如何及时、准确地监测与预警成为矿山工程师的重要课题。
本文将介绍矿山安全监测与预警系统的设计要点,包括传感器选择、数据采集、数据处理以及预警响应等方面。
1. 传感器选择矿山安全监测与预警系统依赖于各种传感器来实时监测矿山的各项参数指标,因此传感器的选择至关重要。
首先需要根据矿山的具体情况确定需要监测的参数,如地质构造、矿山压力、温度、湿度等。
然后根据这些参数的特点选择相应的传感器,如应力传感器、温湿度传感器等。
在选择传感器时要考虑其测量精度、可靠性、抗干扰能力以及适应环境能力。
2. 数据采集矿山安全监测与预警系统需要将传感器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实时采集和存储。
为了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和稳定性,可以采用分布式数据采集系统,将传感器连接在数据采集单元上,再通过有线或无线网络传输到数据中心。
数据采集系统需要有良好的数据冗余和容错设计,以确保在传输过程中的数据丢失和错误能够及时恢复和纠正。
3. 数据处理采矿工程中的矿山安全监测与预警系统需要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实时处理和分析,以便及时发现矿山安全隐患。
数据处理包括数据滤波、信号处理、特征提取和模式识别等过程。
在进行数据处理时需要考虑噪声干扰、数据丢失以及数据异常等情况,采用合适的算法和模型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并提供直观明了的数据展示界面。
4. 预警响应当矿山安全监测与预警系统检测到矿山存在安全风险时,需要及时发出预警信号,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保障矿山的安全。
预警信号可以通过声音、光信号、短信或邮件等方式传递给相关人员。
同时,系统还需要提供预警处理的指导意见,以便矿山管理人员能够采取正确的紧急处理措施来保障矿山工作人员的安全。
总结起来,矿山安全监测与预警系统设计中需要考虑传感器选择、数据采集、数据处理和预警响应等方面。
矿山压力监测系统的设计THE DESIGN OF THE MINE PRESSURE MONITORINGSYSTEM学院(部):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专业班级:电子信息工程08-1学生姓名:王昆朋(2008300989)指导教师:魏巍讲师2012 年 5 月20 日矿山压力监测系统的设计摘要煤矿井下压力监控系统是煤矿信息管理的基础设施,它依托工业企业网的建设而存在,是企业信息化建设最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
它是一种综合的集成技术,涉及现场总线技术、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数据库技术、多媒体技术、控制技术和网络技术等。
从网络结构上,煤矿井下压力监控系统可分为信息网和控制网两层。
信息网处于工业企业网的上层,使企业数据共享与传输的载体:控制网处于工业企业网的下层,与信息层紧密地集成在一起,服从信息网的操作,同时具有独立性和完整性。
煤矿井下矿压监测系统主要研究采煤工作面矿山压力观测和巷道矿山压力观测。
采煤工作面主要监测工作面四周围岩的应力变化、顶底板变形与破坏、支柱压缩与载荷、煤壁片帮、支架变形与折损等,并进行记录、整理分析。
巷道矿山压力观测主要是针对巷道围岩移动、支架变形及载荷等情况整理分析。
煤矿井下矿压监测系统是矿井安全生产与安全运输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
该系统实现了整个采煤工作面和巷道矿压的综合保护和集中监测,对减少煤矿生产事故,保障矿井生产安全运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矿山,压力监测,传感器,单片机The design of the mine pressure monitoring systemABSTRACTThe coal mine pressure monitoring system is a coal mine information management infrastructure, relying on the network construction of industrial enterprises exist, the construction of enterpris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 integral part of the most important. It is a comprehensive integration of technology involved in fieldbus technology, computer technology,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 database technology, multimedia technology, control technology and network technology. From the network structure of the coal mine pressure monitoring systems can be divided into the information network and control network two layers. Information Network in the top of the industrial enterprise network, enterprise data sharing and transfer vectors: control network in the lower deck of the Enterprise Network, closely integrated with the information layer, subject to the operation of information network, but also has the independence and integrity.Coal mine rock pressure monitoring system coalface mining pressure observation to observation and tunnel mining pressure. Change the coalface monitoring the face the stress of surrounding rock around the roof and floor deformation and destruction of pillars compression load, rib spalling, stent deformation and breakage, and to record, collate and analyze. Roadway mine pressure observations and analyzed for the surrounding rock move, Stent deformation and load. The coal mine ore pressure monitoring system is a very important part of the mine production safety and the safe transport. The system to achieve the comprehensive protection and centralized monitoring of the coal face and the rock pressure to reduce coal mine accidents in production to protect the run of mine production safety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KEYWARDS:mine,Pressure monitoring,Sensor, Single chip microcomputer目录摘要 (I)ABSTRACT (II)1绪论 (1)1.1 研究背景 (1)1.2 煤矿井下矿压监测系统研究概况及发展趋势 (3)1.3 煤矿井下矿压监测系统研究内容概述 (4)2 煤矿巷道和采煤工作面矿压显现特征研究 (6)2.1 矿山压力显现概述 (6)2.2压力传感器原理 (7)2.3 采煤工作面上覆岩层移动规律分析 (8)2.3.1 煤层顶底板岩层分析 (8)2.4.2 老顶的初次来压 (11)2.4.3 老顶的周期来压 (12)2.4.4 采煤工作面周围的支承压力及其分布 (12)3 采煤工作面和巷道矿山压力观测 (14)3.1 矿山压力观测概述 (14)3.2 顶底板移近量和活柱下缩量观测 (14)3.2.1 观测区及观测线的布置 (14)3.2.2 基点的设置与仪器的安装 (15)3.2.3 观测方法与记录 (16)3.3 支架载荷的观测 (16)3.4.2 采煤工作面顶板状况观测方法 (18)3.5 采煤工作面采空区上覆岩层移动和破坏过程的观测 (19)3.6 底板比压的测定 (19)3.7 采区巷道矿山压力观测 (20)3.7.1 巷道围岩移动观测 (20)3.7.2 巷道支架载荷观测 (20)3.7.3 巷道支架变形与下缩量观测 (21)4 压力检测系统的硬件电路 (22)4.1 8051单片机内部结构与外部引脚说明 (22)4.1.1 内部结构 (22)4.1.2 外部引脚说明 (22)4.2 检测系统硬件原理 (24)4.2.1 系统概述 (24)4.2.2检测系统连接方式及工作原理 (25)4.3 单片机硬件电路 (25)4.4 开关量输入 (28)4.5 开关量输出 (29)4.6系统报警、复位电路 (31)4.7系统的A/D转换电路 (31)4.8 系统通讯 (32)4.9 显示电路 (34)5 压力检测系统软件流程图 (35)5.1 显示 (35)5.2 A/D转换 (36)5.3单片机串口通讯软件 (37)5.4报警 (38)5.5 VB界面设计 (39)5.6 显示界面 (39)5.7 参考程序 (39)结论 (41)参考文献 (42)致谢 (43)1绪论1.1 研究背景我国煤炭行业每年事故死亡人数近万人,直接经济损失超过40亿元,而全世界其它所有产煤国事故死亡人数不超过800人。
而煤矿事故中,顶板事故是各类事故中发生最多的,因此,对矿山压力的准确检测,记录,分析,以及预测,可靠支护,是保障煤矿安全生产和运输的必要条件。
中小煤矿事故屡屡发生,究其原因除了从业人员技术素质低、责任心不强、安全意识差之外,更重要的是由于设备简陋、工作环境恶劣,而且由于一般煤矿矿井和矿井之间以及矿井和生产管理部门之间距离相对较远,致使煤矿各级领导及有关业务管理部门不能随时获取矿井生产、安全、通风等现场状况,不能及时做到生产过程的统一调度指挥。
另外,传统的煤炭企业的生产和设备自动化程度较低,管理方式粗放,特别是由于各方面的因素,短时间内难以全面更新设备条件和生产方式,有必要通过采用信息处理的相关技术促进生产安全控制和管理水平的迅速提高。
因此对于中小型煤矿,在现有技术条件下,建立经济可靠的新型安全监控系统网络,既能做到对煤矿井下压力进行实时准确地监测,又能为管理部门提供详细、准确的第一手资料,便于动态地组织、指挥和管理生产,提高工作效率,是当前发展趋势。
地下岩体在受到人类工程活动影响前称为原岩体。
原岩体在地壳内各种力的作用下处于平衡状态。
当开掘巷道或进行采矿工作(采动)时,破坏了原来的应力平衡状态,引起岩体内部的应力重新分布。
重新分布后的应力超过煤、岩的极限强度时,使巷道或采煤工作面周围的煤、岩发生破坏,并向已采空间移动,直到再次形成新的应力平衡状态。
采动后作用于围岩中和支护物上的力,称为矿山压力。
采动前,原始岩层中已存在的应力是矿山压力产生的根源,它由3部分组成:上覆岩层的重力、构造应力、岩体膨胀应力。
矿山压力显现是矿山压力作用下围岩运动的具体表现。
由于围岩的明显运动只在满足一定力学条件下才会发生,所以矿山压力显现是有条件限制的。
而且,不同层位、不同围岩条件以及不同断面尺寸的巷道,围岩运动发展情况也大不相同。
深入细致的分析围岩的稳定条件,找到促使其运动与破坏的主动力及由此可能引起的破坏形式,并在此基础上创造条件,把矿山压力显现控制在合理的范围,才能保障矿山的安全生产。
矿井巷道开挖之后,破坏了岩体原始的力学平衡,围岩应力重新分布,使巷道围岩处于一种不稳定状态。
研究表明,围岩应力重新分布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并且围岩的收敛由浅入深,收敛速度逐渐衰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