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消毒方法对采血护士手消毒效果对比
- 格式:pdf
- 大小:249.82 KB
- 文档页数:2
采血者手指及献血员手臂消毒效果监测的分析目的为采供血机构选择最佳皮肤消毒方法提供依据,控制消毒质量。
方法现场随机抽检采血工作人员及无偿献血者分为采血前未经消毒(对照组)、肥皂流水冲洗(试验1)、消毒湿巾(试验2)、安尔碘消毒(试验3)以及湿巾擦拭后安尔碘消毒(试验4)5个不同程度的清洁消毒方法后进行监测。
结果5组人员手卫生消毒总合格率分别为0%,0%,40%,100%,100% ,均未检出致病菌。
试验3及试验4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直接安尔碘消毒简单方便,能达到较好的消毒效果,湿巾擦拭后安尔碘消毒更加安全有效。
Abstract:Objective The best method of skin disinfection is provided for blood collection agencies to control the sterilized quality. Methods The staffs and donors a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unsterilized (control group),washed with soap and water (test 1),scraped with wet wipe (test 2),sterilized with Anerdian (Test 3),scraped with wet wipe and than sterilized with Anerdian (test 4)five different levels to monitor the effects. Results Respectively the overall pass rate of five groups is 0%,0%,40%,100%,100%,and there are not pathogens are detected.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the difference of Test 3 and Test 4 i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Conclusion Sterilized with Anerdian directly can easily achieve better results,sterilization can achieve better results,scraped with wet wipe and than sterilized with Anerdian must be more effective and safe.Key words:Skin;Sterilized method;Sterilized quality通过手部及肘部皮肤传播病原菌是血液感染控制的重要方面之一,为评估本中心采血工作人员及无偿献血员皮肤消毒效果,文章分析了4种不同程度的清洁消毒方法处理后皮肤的卫生情况。
两种不同消毒方法对静脉抽血患者消毒效果的影响赵丽艳;邵培双;任桂芝【期刊名称】《现代临床护理》【年(卷),期】2010(009)001【摘要】目的比较两种不同消毒方法对静脉采血患者消毒效果的影响.方法将480例受试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丹尼尔组)和对照组(碘伏组),每组各240例.观察组患者静脉穿刺前使用丹尼尔喷雾消毒,对照组患者常规应用0.5%碘伏棉签擦拭消毒,观察两组患者的消毒效果.结果两组患者皮肤消毒的细菌杀灭率均﹥96.0%、消毒合格率均为100.0%,两组比较,均P > 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照组、观察组患者1次消毒操作时间分别为(35.28 ± 1.14)s、(6.46 ± 0.39)s,两组比较,均P﹤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消毒操作所需时间短.结论丹尼尔消毒液的消毒效果确切,操作简便、有效节省操作时间,提高了护理人员的工作效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总页数】2页(P53-54)【作者】赵丽艳;邵培双;任桂芝【作者单位】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五医院妇产科,黑龙江大庆,163316;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五医院妇产科,黑龙江大庆,163316;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五医院妇产科,黑龙江大庆,16331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473.6【相关文献】1.两种不同消毒方法对呼吸机管道消毒效果对比分析 [J], 刘敏茹;段波2.两种不同消毒液对术前患者皮肤消毒效果的比较 [J], 鲁华;白晓霞;石亚灵;赵舒3.两种不同消毒方法对静脉输液患者消毒效果的影响 [J], 裴娟4.两种不同消毒方法用于口腔牙椅水路消毒效果观察 [J], 冯荣梅;周玉竹;赵琳琳5.两种不同消毒方法对牙科手机消毒效果比较 [J], 陈良建;周建党;黄建华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采血消毒的原理和方法
采血消毒的原理是为了防止细菌和病毒感染,保护采血区域的清洁与无菌。
常用的采血消毒方法有以下几种:
1. 酒精消毒法:使用70%的酒精棉球或酒精溶液对采血区域
进行摩擦,消毒时间约为15-30秒,待酒精挥发干净后再进行
采血。
2. 碘酒消毒法:使用碘酒棉球或碘酒涂料涂抹在采血区域,消毒时间约为1-2分钟,待碘酒挥发干净后再进行采血。
碘酒可
以杀灭大部分病原微生物,但需注意对碘过敏者慎用。
3. 洗手消毒法:采血人员在采血前先进行彻底的手部洗手消毒,使用肥皂和流动水搓手约20秒,然后用75%的医用酒精或消
毒洗手液进行消毒,保持清洁无菌状态。
4. 氯己定消毒法:使用氯己定溶液对采血区域进行喷洒或涂抹,消毒时间约为5-10分钟,待氯己定挥发干净后再进行采血。
氯己定对部分病原微生物具有杀菌消毒作用。
无论采用哪种方法,应注意以下几点:
- 选择合适的消毒方法,视采血部位和病情选择适用的消毒剂。
- 采血前应保持采血区域的清洁,可以用清水或洁净纱布擦拭。
- 消毒时应维持手部清洁,使用洁净消毒用品,并避免交叉感染。
- 在消毒过程中要注意消毒时间和消毒剂的挥发干净。
- 预防对消毒剂过敏或者不适应的情况,采用合适的消毒剂。
- 采血后应注意对采血伤口的处理和消毒,避免感染发生。
采血者手指消毒效果监测的分析目的分析采血者手指及献血员手臂消毒效果监测。
方法随机选择8名采血者手指消毒效果进行分析,采血者分别实施第1次采样、第2次采样、第3次采样,对比3次采样的细菌总数,以细菌菌落总数≤10 cfu/cm2表示合格;分析采血者手指采样消毒效果。
结果采血者清洁手指后第1次采样细菌指数符合标准,第2次采样手指菌落数超出标准,第3次手指消毒后采样符合标准,消毒效果最为理想。
结论采血人员采血要对手指做好消毒工作,才能减少感染情况发生,保证献血者的安全。
标签:采血者;手指;消毒效果;检测采供血时采血者手指消毒十分重要,一定要对采血者手指根据相关标准消毒监测,血液采集和制备时采血者手指消毒效果也会使血液质量受到影响,严重时还会使患者出现输血反应[1]。
采血者在采血以前一定要对手指进行消毒,采血后对手指也要进行消毒,避免血液质量受到影响。
血液采集和制备时注意监测采血者手指细菌,避免采血人员没有执行消毒标准采集,把细菌污染机率降到最低[2]。
根据《医院消毒卫生标准》消毒管理要求,8名采血者手指消毒效果进行消毒监测,具有重要的作用。
本次研究中,随机选择8名采血者手指消毒效果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随机选择8名采血者手指消毒效果进行分析,采血者年龄22~38岁,平均年龄(30.5±1.2)岁。
采血者一般资料对比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1.2方法采血者手指消毒方法:采血者手指监测要通过培养基来完成,根据培养琼脂取一定重量,经蒸馏水溶解将棉塞塞好后,将蒸汽放入进行消毒,打开无菌紫外灯对设备消毒30 min后使用,琼脂冷却后可以到无菌间操作。
采血者在被采样时要保持五指并拢,将无菌洗脱液棉拭签由双手指曲面到根部均匀擦抹2次,转动棉拭子后,将与操作者手部有接触部分剪掉,置于10 ml试管中,试管内有无菌洗脱液,进行检测。
采样管经混匀器振荡后置于营养琼脂板培养基上,观察培养结果。
不同消毒方法对采血护士手消毒效果对比
发表时间:2015-05-04T09:31:43.710Z 来源:《医药前沿》2014年第36期供稿作者:刘峻
[导读] 总之,采血护士采用洁仕夫医用外科手消毒凝胶进行消毒,对完整皮肤无刺激性。
刘峻
(新疆图木舒克市血站 843900)
【摘要】目的:探讨对比使用不同消毒方法对采血护士手消毒效果。
方法:采血车上工作的采血护士150例根据随机原则分为A组、B 组与C组各50例,A组选择应用肥皂(皂液)和流动水洗手,B组选择含乙醇、氯己定消毒湿巾消毒擦手,C组选择洁仕夫医用外科手消毒凝胶揉搓手。
结果:A组、B组与C组的手部细菌清除率分别为88.0%、90.0%和100%,C组的细菌清除率明显高于A组与B组(P<0.05)。
结论:采血护士采用洁仕夫医用外科手消毒凝胶进行消毒的效果好,有助于提高采血护士手消毒规范的依从性。
【关键词】消毒方法;采血护士;手消毒;消毒效果;洁仕夫医用外科手消毒凝胶
【中图分类号】R19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4)36-0201-02 血站是为社会提供采供血服务的卫生机构,医务人员因洗手方式不正确或忽略,在血液采集和制备过程中,医务人员手部细菌是导致血站感染的重要途径。
血液细菌污染是影响血液质量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做好采血护士采血前手部消毒是控制血液细菌污染的重要环节;对采血人员采血前、中、后进行手部清洁消毒,对预防血液污染,确保血液质量及患者输血安全非常重要。
由于我们血站以街头流动采血车采血为主,条件有限,洗手泡手不方便,因而选择一种消毒效果可靠、操作方便、快速手部消毒方法成为关键。
为此,我们对常用的3种消毒方法对采血护士手部的消毒效果进行了观察,为如何找到一种采血车上便捷快速的好的消毒方法提供参考。
1.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2012年8月到2014年8月选择在采血车上工作的采血护士150例纳入研究,纳入标准:手部皮肤完整;实验前手部皮肤均无可见的血液体液污染;年龄最小22岁,最大48岁,平均年龄31.92±4.11岁;工作年限最短1年,最长16年,平均为5.33±1.23年;男30例,女120例。
根据随机原则分为A组、B组与C组各50例,两组的性别、年龄与工作年限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消毒方法
A组:选择应用肥皂(皂液)和流水洗手;B组:选择含乙醇、氯己定消毒湿巾消毒;C组选择洁仕夫医用外科手消毒凝胶揉搓手。
具体操作中,用肥皂(皂液)按七步洗手方法揉搓双手3-5分钟后(洗手掌、背侧指缝、掌侧指、拇指、指背、指尖、手腕、手臂),用流动水冲洗双手,干净后自然干燥。
含乙醇、氯己定消毒湿巾消毒按“六步洗手法”揉搓30s后,待自然干燥后采样。
洁仕夫医用外科手消毒凝胶取适量双手揉搓至干爽。
1.3 观察指标
按照《消毒技术规范》n规定的采样方法进行采样细菌,细菌按照《微生物检验操作规程》进行菌株鉴定,手消毒后细菌总数≤5cfu/cm2,并未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铜绿假单孢菌为消毒合格。
1.4 统计方法
选择SPSS18.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数据的多组间对采用卡方分析与t检验,P<0.05代表差异显著。
2.结果
经过判定,A组、B组与C组的手部细菌清除率分别为88.0%、90.0%和100.0%,C组的细菌清除率明显高于A组与B组(P<0.05)。
见表1。
表1:三组手部细菌清除率对比(n)
组别例数(n) 细菌清除细菌清除率
A组 50 44 88.0%
B组 50 45 90.0%
C组 50 50 100.0%
P <0.05
3.讨论
当前,献血和输血安全引起了人们的关注,血站感染管理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血液的质量。
而导致血液及血液制品污染的细菌主要来源于医务人员皮肤菌落和献血者自身[1,2]。
在防治采血护士院内感染中,医护人员手卫生情况格外重要。
手卫生是指医务人员洗手、卫生手消毒和外科手消毒的总称。
卫生手消毒是指医务人员用速干手消毒剂揉搓双手,以减少手部暂居菌的过程。
研究显示,采血护士洗手前手部带菌数高,最高带菌可达到864cfu/cm2,如不进行合理的方法对手部细菌进行控制,可能成为潜在的污染因素[3,4]。
洗手在预防感染的各项措施中最简单、有效。
在洗手消毒中,传统方法是当手部有明显的污染,即刻用流动水+皂液进行清洗,如果手部没有明显的污染,使用快速手消毒剂作为常规的消毒洗手[5-6]。
本文采用洁仕夫医用外科手消毒凝胶,其主要成分是三氯羟基二笨醚,乙醇、维生素E等,应用于手部消毒取得良好效果。
本文A组、B组与C组的手部细菌清除率分别为88.0%、90.0%和100%,C组的细菌清除率明显高于A组与B组(P<0.05)。
不过随着优良消毒剂的研发与使用,很多护士逐渐忽视了清洁洗手在采血消毒程序中的作用,我们需要大大提高采血护士对采血消毒程序(洗手规范)的依从性。
总之,采血护士采用洁仕夫医用外科手消毒凝胶进行消毒,对完整皮肤无刺激性,即便于连续采血工作,有具有良好的消毒效果有助于提高采血护士手消毒规范的依从性。
适于流动采血车采血护士手的消毒。
参考文献:
[1] Htibner N,Kampf B,Kramer A.Effect of a l minute hand wash on the bactericidal efficacy of consecutive surgical hand disinfection with standard alcohols and on skin hydration[J].Int J Hyg Environ Health,2006,209(3):285-291.
[2] 鲍琼蓉.两种消毒方法对健康体检采血皮肤消毒效果的比较[J].中国消毒学杂志,2014,31(1):107-108.
[3] 窦贺荣,贾桂林,陈燕.手术前手臂消毒方法的比较研究[J].武警医学,2008,19(4):325-328.
[4] 谷晓岚.医务人员手卫生研究进展[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2,22(8):1757-1760.
[5] 杨桂林,孙珊珊,王桂梅,等.两种消毒法对流动献血车消毒效果对比研究[J].中国药物与临床,2014,14(3):401-402.
[6] 郭君怡,叶迈蕴,李美霖,等.护士在连续静脉采血中手卫生状况调查[J].中国消毒学杂志,2014,31(2): 191-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