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地理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教学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40.42 KB
- 文档页数:4
《因地制宜发展农业》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二节的内容。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关系到国家的粮食安全和人民的生活质量。
本节课主要探讨了影响农业发展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以及如何根据不同地区的条件因地制宜地发展农业。
通过学习本节课,学生能够了解农业生产与地理环境的密切关系,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能力,增强学生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认识。
二、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但对于农业生产的实际情况了解较少,对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重要性和具体方法可能认识不足。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丰富的案例和直观的图表,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影响农业发展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
(2)理解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重要性。
(3)掌握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原则和方法,并能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分析。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阅读地图、图表和案例分析,培养学生获取地理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关注农业生产、热爱家乡的情感。
(2)增强学生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责任感。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影响农业发展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
(2)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原则和方法。
2、教学难点(1)如何结合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发展农业。
(2)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和创新能力,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五、教法与学法1、教法(1)讲授法:讲解农业发展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使学生对知识有初步的了解。
(2)案例分析法:通过实际案例的分析,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4.2 农业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举例说明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必要性。
2.结合图文资料,说明科学技术在发展农业中的重要性。
3.举例说明农业和自然环境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教学重难点】重点: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必要性。
难点:我国农业和自然环境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教学方法】读图指导法、活动探究法、讲授法、小组谈论法、对比分析法。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播放视频——农业选择的智慧,请同学们观看的同时,思考不同区域农业类型、作物种类的差异,和形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索的积极性,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我国的农业第二课时。
新课讲授:一、发展农业要因地制宜1.因地制宜的重要含义活动: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本,找出因地制宜的内含。
因地制宜:把农业生产部门或农作物,布局在适宜它发展或生长的地区,充分利用当地自然条件的优势。
2.影响农业发展的自然因素活动: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资料了解农业和自然条件的关系,农业生产与光、热、水、土等自然条件关系最为密切,我国地形多样,气候复杂,构成了不同的自然条件,因此要把农业生产部门布局在最适合它发展的地区。
3.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活动:学生结合图文资料,初步了解在不同的地区适合发展的农业类型,地形陡峭处“宜林”;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处“宜粮”;降水较少处“宜牧”;河湖众多处“宜渔”。
4.影响农业发展的社会经济因素活动:阅读材料,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因地制宜发展生产,不仅包括自然条件,还需要考虑社会经济条件,如市场需求、交通、劳动力、技术、政策等,这也是“因地制宜”的重要表现。
练一练1.根据因地制宜的原则,在A、B、C、D四地合理布局农业,并说明理由。
A处距离城市近,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可以种植蔬菜、花卉等经济作物。
B处距离城市远,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可以种植水稻等粮食作物。
C处是山地,坡度较陡,可发展林业。
D处是水域,可发展渔业。
2.家住A地的小雨,向村里建议减少水稻种植面积,改种蔬菜、花卉,发展鱼、肉、禽、蛋生产,你认为可行吗?请说明你的理由。
第二课时发展农业要因地制宜及走科技强农之路【知识与技能】1.结合地图和相关资料理解我国农业的东西和南北差异。
依据地形、气候等知识了解不同农业类型的地区分布规律。
2.知道发展农业需要考虑的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
3.能够根据不同的条件合理安排农业类型。
4.分析我国农业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及我国农业与发达国家农业间的差别,了解我国走科技兴农之路。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中国东部地区的农作物分布示意图,进一步巩固读图、用图的正确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树立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和科技兴农的思想,并为农业发展好好学习,献计献策。
【重点】我国农业的地区差异;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难点】分析我国各地自然条件的差异而导致的农业差异;能根据生活实际分析如何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新课导入】教师(运用多媒体播放杨凌农业科技园区的视频):同学们观看视频后有什么感觉?学生:和传统农业不同。
教师:是的,新中国形成后,我国农业获得了长足的进步,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我国自然条件差异大,人口众多,农业仍然面临巨大的压力。
我们应该怎么办呢?学生各抒己见。
教师:今天我们就来认识我国农业的发展条件。
知识点一发展农业要因地制宜【自主学习】(教师展示问题,要求学生阅读教材P95~P97的内容,自主完成)1.读教材图4.13,根据其中的描述,分析说明不同的地形所对应的农业部门,并思考除地形因素外,还要考虑哪些自然因素。
__答案:地形——一般说来,山地地形陡峭,水土容易流失,适宜发展林业;平原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比较适宜发展种植业;部分高原、山地,降水较少,生长着牧草,可以发展畜牧业;在河湖地区适合发展渔业。
其他自然条件还包括光照、热量、水分、土壤等。
__2.读教材图4.14,思考除了自然因素外,发展农业还要考虑哪些因素。
__答案:除了考虑自然因素,还要考虑市场、交通、技术、国家政策等社会经济因素。
__(教师点拨)(探究活动)理解因地制宜的必要性(讨论交流)读教材图4.15,结合所学因地制宜知识,在A、B、C、D四地布局农业,并说明理由。
人教版地理八上《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教案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导学案一.复习目标1、熟记农业的地位。
2、知道我国农业发展状况,记住我国农业地区分布状况,理解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3、运用资料并联系实际,说出我国农业分布状况,并举例说明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必要性。
二.复习重点、难点1、我国东、西部农业的差异和原因;我国南北方农业生产的差异。
2、我国农业面临的问题及对策三.中考预测1、从考核内容上看,主要考查我国种植业的分布地区,南北方农作物的熟制和种植作物的差异,商品粮基地,农业结构的现状和调整。
如2009年山东潍坊卷考查了因地制宜利用土地资源发展农业的问题。
2、从考查形式上看,多以选择题、读图分析题、材料分析题的形式出现,赋分2-4分。
3、从考查能力上看,主要考查读图、用图能力,综合分析能力等。
4、2010年在因地制宜方面出题的可能性极大。
四.知识结构复习指导一:读课文P107-----P108,填写下列知识梳理:1、农业是国民经济建设和发展的产业。
2、广义的农业包括、、、。
3、利用生物的,通过来获得产品的各个部门,称为农业。
复习指导二:读课文P109图4.13农业的地区分布,结合阅读材料及图4.14我国东部南北方农业分布填写下列表格:我国的三大产棉区:、、。
复习指导三读课本P111—P112完成下列问题:发展农业要、即、、、。
复习指导四读课本P113—P114内容,完成下列问题:我国农业面临的挑战与对策:(1)、问题:人口增加、、水土流失、自然灾害、等。
(2)、对策:计划生育、开展水土保持工作、科技兴农、调整农业结构、发展农业。
五、达标训练1.(2009江西南昌)李老师在某超市购物时发现一种水果的产地标签有错误它是()A、品名:哈密瓜B、品名:柑橘CD产地:新疆吐鲁番产地:江西南丰C、品名:香蕉D、品名:苹果产地:台湾高雄产地:广东茂名2、(2009山东潍坊)本着因地制宜的原则,下列地区农业发展方向正确的是()A、东北平原发展冬小麦种植B、四川盆地发展热带作物生产C、海南岛大力发展棉花生产D、内蒙古高原发展畜牧业3、(2009山东潍坊)我国农业发展的不利条件是()A、气候复杂多样B、夏季雨热同期C、山地多,平地少,尤其平原少D、农业发展历史悠久4、(2008湖南岳阳)某同学的家乡河湖较多,最适宜发展()A、林业B、种植业C、渔业D、畜牧业5、(2008山东泰安)下列四位同学对家乡因地制宜利用土地资源的叙述,错误的是()A、我家在东北平原这里地势平坦B、我家在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水草丰茂,以盛热量条件好一年可种植三季作物产三河牛、三河马文明C、我家在福建山区,这里地形崎岖D、我家在新疆,这里气候干旱、沙漠广布不宜耕种,却有利于林业的发展绿洲农业较为发达6、(2008山东东营)下列对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合理的是()A、在陡坡上毁林开荒,开垦梯田B、大面积围湖造田,扩大耕地面积C、禁止乱伐森林,滥垦草原,防止土地荒漠化D、大量增加放牧牲畜的数量,提高草场利用率7、(2008 山东聊城)原来被称作“北大荒”的东北平原,现早已成为全国著名的“北大仓”。
新课标人教版初中地理八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二节《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精品教案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
2.掌握农业的主要部门,理解我国农业在地区分布上的差异。
3.理解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必要性。
能力目标:1.能运用资料并联系实际,分析我国农业在地区分布上的差异。
2.能初步分析如何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用实例说明农业在地区分布上的差异;难点:理解农业分布出现差异的原因。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讲评〕我们在坐的很多同学来自农村。
我们临沂也是农村为主的一个地区,相信同学们对农业这个话题也不是很陌生。
〔板书〕第二节、因地制宜发展农业二、讲授新课(一)农业与我们1、农业是咱们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讲评〕农业与我们的关系很密切,对人类很重要。
请同学们联系生活实例举例说明。
〔学生活动〕学生自由举例,小组交流,课堂发言。
〔教师小结〕各人议论得很好,农业对于咱们的确重要,许多人餐桌上的那些琳琅满目的食品,滚滚人流中异彩纷呈、款式各别的服装,学生坐的桌椅,各家各户中的木制家具等,它大多直接或间接来源于农业。
(一边讲评一边播放各种图片)〔提问〕同学们能不能用一句话来概括农业对于人类的重要性?〔学生发言教师板书〕农业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是支撑国民经济建设与发展的基础产业。
2、农业的分类〔提问〕请同学们想一想,你理解的农业是什么?〔学生活动〕小组讨论。
〔读图〕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课件展示"主要农业部门图"加深对于农业的理解。
〔提问〕(1)什么是农业?(2)农业可分哪几个生产部门?〔学生活动〕讨论、交流、得出结论。
〔板书〕农业-----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设计板书)(二)农业的地区分布〔过渡〕农业是支撑国民经济建设与发展的基础产业,那么,我国农业的地区分布如何呢?〔板书〕农业的地区分布〔讲评〕我国农业的地区分布,主要表现在东部与西部,南方与北方的差异。
第二节“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影响农业发展与分布的主要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明确我国农业面临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2、举例说明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必要性,明确怎样因地制宜地发展农业。
3、通过对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正确理解,使学生明确人类的生产活动一定要符合自然规律,这样才能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教学重点根据不同地区的条件怎样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教学难点运用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原则,解决农业生产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讨论式教学、活动式教学教学设计〔导入新课〕上节课学习了我国农业的种类和地区分布,为什么不同地区农作物的种类不一样,如何利用各地区的优势,扬长避短,发展农业生产,解决农业生产中存在的问题?这是我们本节所要解决的问题。
〔板书〕三、发展农业要因地制宜〔活动一〕请同学们来当小小农业设计师:有这样几个地方,你想怎样规划它们,使其农业生产向最有利的方向发展。
电脑出示四幅景观图片:A、太行山区B、华北平原C、内蒙古高原D、洞庭湖(学生发言积极,踊跃回答:太行山区-植树造林、伐木、办木材加工厂……;华北平原-种小麦、玉米、棉花……;内蒙古高原-发展畜牧业;洞庭湖-养鱼、虾、海带。
教师这里要纠正,海带生长环境是在浅海中,洞庭湖是淡水湖,不宜海带种植)〔小结〕太行山区-林业华北平原-种植业内蒙古高原-畜牧业洞庭湖-渔业〔提问〕结合教材102页下图思考,谈谈你作出这种安排的原因?(学生讨论后回答)〔提问〕谁能从以上原因中归纳出影响农业生产分布的条件有哪些?(学生回答)〔板书〕1、影响农业发展与分布自然条件:地形、气温、降水、土壤。
〔承转〕上面的选择只是从自然条件方面考虑应该发展哪种农业,当我们进行具体的生产时,又会考虑哪些条件呢?〔活动二〕同桌讨论完成104页活动3(学生讨论完后作出选择,并简要说明理由。
B地种植蔬菜,发展肉、禽、蛋生产。
原因是城市人口多,对蔬菜、肉、禽、蛋需求量大,近郊离城市近,便于运输。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第四章第二节《农业第3课时发展农业要因地制宜走科技强农之路》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第四章第二节《农业第3课时发展农业要因地制宜走科技强农之路》。
这部分内容主要让学生了解农业的发展与地理环境的关系,理解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重要性,以及掌握科技强农的道路。
教材通过实例介绍,让学生学会分析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对农业发展的影响,从而提出适应各地农业发展的策略。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基础,对于农业这个主题,他们可能在生活中有所接触,但缺乏系统的理论认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从实际案例入手,引导学生分析农业发展的各种因素,从而理解因地制宜的重要性。
同时,学生对于科技的概念较为熟悉,但对于如何将科技应用于农业发展,可能了解不多,这是本节课需要重点讲解的内容。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重要性。
2.让学生掌握科技强农的道路。
3.培养学生分析农业发展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农业发展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2.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策略。
3.科技强农的具体应用。
五. 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的农业发展案例,让学生学会分析不同因素对农业的影响。
2.讨论法: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各自对农业发展的理解和看法。
3.讲授法:讲解农业发展与地理环境的关系,科技强农的具体应用等理论知识。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农业发展案例资料。
2.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如投影仪、电脑等。
3.准备课堂讨论的问题和话题。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具体的农业发展案例,如荷兰的花卉产业,导入本节课的主题。
让学生思考:为什么荷兰的花卉产业能够发展得如此成功?引导学生认识到农业发展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2.呈现(10分钟)呈现我国不同地区的农业发展情况,让学生观察和分析各地农业发展的特点和差异。
通过对比,让学生理解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重要性。
《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让学生了解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意义和重要性。
2. 使学生掌握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3.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学会如何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来发展农业。
2. 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1. 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关注家乡发展的情感。
2. 培养学生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意义和重要性。
2. 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难点:1. 如何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来发展农业。
2. 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准备:教师准备:1. 收集相关的案例资料。
2. 准备教学课件和地图。
学生准备:1. 预习相关知识。
2. 准备笔记本和笔。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我国各地农业发展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各地农业发展差异大。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意义和重要性。
3. 案例分析:教师呈现典型案例,引导学生分析案例中是如何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来发展农业的。
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家乡的农业发展情况,讨论如何更好地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5. 总结提升: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6. 课堂小测:教师出题,学生作答,检验本节课的学习效果。
五、课后作业:1. 结合教材和所学知识,分析自己家乡的农业发展情况,提出改进措施。
2. 调查周围农民在农业发展中的因地制宜实践,总结经验。
六、教学评价:1. 知识掌握:评估学生对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意义、原则和方法的掌握程度。
2. 能力培养:评估学生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中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观察学生在讨论和作业中表现出的对家乡发展的关注和环境保护的意识。
七、教学反思:在课程结束后,教师应反思教学效果,包括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度以及教学方法的有效性。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教学设计
教学依据
主要包括“考试说明分析”和“学情分析”两部分内容。
1.考试说明要求知识学习所达到的标准。
初三年级均为复习内容,对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考试说明有以下两点
考试说明:1.运用资料,简要分析某国家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实例。
2.运用资料说明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必要性。
2.本节课如何落实考试说明,落实到什么程度。
考试说明解读:
考试说明1.对这部分内容的考察要求是分析与应用,是“两选一评四分析”中的
分析之一,层次要求较高。
考试说明2对这部分的要求是说明与归纳。
在达成1过程
中同时落实2。
农业是很重要的生产部门,但要受到自然条件的影响,本节课以“东北大米案例”
引导学生运用相关的图文资料分析某一地区因地制宜发展农业需要考虑的主要自然
要素,说明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必要性,总结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基本学习方法。
再
以“为茶树安家”进行学习方法的迁移,初步形成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思想。
因区域是地理学习和考试的载体,考试说明中的“某国”同时代指任意尺度的区
域,因此复习中选取不同区域尺度进行分析。
“学情分析”要体现:
1.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点与他们生活实际的联系。
人们从事某种经济活动,尤其是农业生产活动,都是各种条件(自然、社会、经济、文化等)综合作用的结果。
每个地区在发展经济中,都有一些有利的条件,也会存在不利的因素,因此应该扬长避短、因地制宜地发展地区经济。
“因地制宜”是学习地理时应该形成的一个基本观念。
这一观念的形成对学生未来走上社会从事各项工作有着实际指导意义。
同时也体现课程理念,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2.思维特征,即学生的认识倾向、思维类型和影响其学习的其他因素。
没1
有进行学情调查,对班级整体特征进行分析。
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能力状况来看,初三学生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
对地理事实的认识仍处在感性认识阶段,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不强。
因此,要通过各种情境资料和导学法来启发学生的思维,在教学中要增强直观性和趣味性,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活跃思维,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认识问题的能力,并能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进行理性思考,形成较全面的综合认知。
通过授课班级地理教师反馈及与学生谈话,得知授课班级学生地理学习基础较好,思维较为活跃,
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较强,但是综合分析问题能力较为薄弱。
3.学习基础,即学生已经具备了哪些知识基础和技能基础;在学习该知识时容易犯的错误和出现的问题。
通过七、八年级的中国、世界地理学习,学生已知东耕西牧,南稻北麦的农业空间分布,但是对因地制宜思想仅停留在知道阶段,对其没有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本学期以中国地理为载体复习了地球和地图、地形、气候、河流等自然要素。
初步建立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关系,在进行要素分析时仅考虑单一要素与人类活动的小综合,而综合自然要素分析人类生产活动初三初次涉及,综合性较强。
前期的复习为本节课做了很好的铺垫。
本节课学生在应用因地制宜思想时容易聚焦单一要素分析,造成片面性。
因此在学生分析时同时提供地形、气候等资料,引导学生综合思考,建立综合思维落实因地制宜。
2
3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