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_2019学年高中历史课时分层作业2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岳麓版必修2
- 格式:doc
- 大小:970.00 KB
- 文档页数:5
课时跟踪检测(二)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32分)1.有史学家说:“(春秋战国时期)完全的、自由的土地所有权,不仅意味着毫无阻碍和毫无限制地占有土地的可能性,且也意味着把它出让的可能性。
”此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在于( )A.手工业的发展B.铁器和牛耕的使用C.商品经济的发展 D.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解析:选B 从材料可以看出春秋战国时期土地私有制出现且可以买卖,其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故正确答案为B项。
2.据史料记载,魏初“州郡之民,或因年俭流移,弃卖田宅,漂居异乡,事涉数世”,后来却纷纷“返旧墟”。
这最有可能是由于( )A.实行初税亩 B.颁行了均田令C.废除土地买卖禁令 D.政府允许农民购买份地解析:选B 北魏开始实行的均田制,限制了土地兼并,缓和了社会矛盾,稳定了社会秩序。
3.南宋士大夫袁采在其家训《袁氏世训》中强调:“人有田园山地,界至不可不分明。
”这从根本上反映出宋代( )A.政府重视对土地兼并的抑制B.封建土地私有制进一步发展C.土地商品化的趋势非常严重D.租佃关系占据主导地位解析:选B “田园山地,界至不可不分明”反映了袁采的土地私有观念,从本质上反映了土地私有制的发展,故选B项。
4.(宋神宗)土豪大姓,诸色人就耕淮南,开垦荒闲土地归官庄者,岁收谷麦两熟,欲只理一熟。
如稻田又种麦,仍只理稻,其麦佃户得收(《宋会要辑稿》食货六三)。
这表明政府意在( )A.增加财政收入 B.提高土地的有效利用率C.增加粮食产量 D.提高佃农生产的积极性解析:选D 由材料中“开垦荒闲土地”“只理稻”“其麦佃户得收”可以看出荒地开垦增加了粮食产量,提高了佃农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5.《汉书·食货志》载:“今农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下二人,其能耕者不过百亩,百亩之收不过百石。
……除井田,民得卖买。
富者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
……故贫民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
”这段话主要反映了( )A.土地兼并的危害性 B.小农经济的封闭性C.自给自足的落后性 D.土地私有的合理性解析:选A “富者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反映出汉朝土地兼并的危害性,故A项正确。
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1.有史学家说:“(春秋战国时期)完全的、自由的土地所有权,不仅意味着毫无阻碍和毫无限制地占有土地的可能性,且也意味着把它出让的可能性。
”此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在于()A.手工业的发展B.铁器和牛耕的使用C.商品经济的发展D.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答案】 B2.据史料记载,魏初“州郡之民,或因年俭流移,弃卖田宅,漂居异乡,事涉数世”,后来却纷纷“返旧墟”。
这最有可能是由于()A.实行初税亩B.颁行了均田令C.废除土地买卖禁令D.政府允许农民购买份地【答案】 B3.南宋士大夫袁采在其家训《袁氏世训》中强调:“人有田园山地,界至不可不分明。
”这从根本上反映出宋代()A.政府重视对土地兼并的抑制B.封建土地私有制进一步发展C.土地商品化的趋势非常严重D.租佃关系占据主导地位【答案】 B4.白寿彝《中国通史》指出:“自北魏产生,经历隋唐的均田制,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国家所有的田制。
”以下有关均田制的说法正确的是() A.与井田制相类似,土地全部归国家所有B.农民只需向国家缴纳赋税,生产积极性提高C.该制度下农业生产经营的主要形式是个体农户耕作D.主要目的是消除土地私有,解决土地兼并问题【答案】 C5.北魏均田制规定:贵族和官僚可以通过奴婢和耕牛另外获得土地,奴婢授田额与良民同,耕牛1头授田30亩,限4头牛。
其主要影响是() A.从根本上解决了土地兼并的问题B.使劳力与田业相结合促进了农业生产C.将农民束缚于土地上以加强控制D.保留了贵族官僚在土地数量上的优势【答案】 D6.农耕文明催生了较为完善的土地制度。
“这是按人口分配土地的制度,但仅分配国家掌握的土地,不触动地主的原有土地。
”对这段材料描述的土地制度理解不正确的是()①土地兼并是其产生的原因之一②反映了土地制度日益完善③不能反映出封建统治的阶级基础④是一种土地国有制度A.①B.②③C.③D.④【答案】 C7.皇室、外戚、公卿、宦官、豪商或竞争或勾结,对无权无助的农民进行蚕食,结果总造成“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的局面。
第2课: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1.《左传》记载:“宣公十五年(公元前594年)秋七月,初税亩。”规定不论“公田”“私田”,都按田亩实数收税。这反映了当时( )A.齐国首先发生税制改革B.井田制得到加强C.商鞅变法依军功行田宅D.土地私有合法化2.《左传》记载,隐公八年郑国和鲁国不经周天子同意,擅自交换祊田和许田。对此,周天子也只好默许。这说明( )A.各国开始税制改革B.土地公有制形成C.土地兼并现象严重D.井田制遭到破坏3.战国时期,商鞅把原来“百步为亩”的小田界“阡陌”和每一井田的大田界“封疆”,统统破除,重新设置田界,不许私自移动;并把土地授给农民,土地可以买卖。这种做法实际上( )A.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B.巩固了奴隶主的权力C.进一步推广了井田制D.将所有土地公有化4.钱穆认为北魏均田制“用意并不在求田亩之绝对均给,只求富者稍有一限度,贫者亦有一最低之水准”。题干如此评价是因为该制度 ( )A.把部分地主的土地分给农民B.起到过抑制土地兼并的作用C.完全取消了土地买卖D.没有具体的授田规定5.隋唐时期,田土所出,粮食而外,兼重桑麻,而桑尤为重要。隋时征调,桑土以绢,麻土以布。唐时亦有蚕乡和非蚕乡之分,其调绢、布,各随乡土所出,绢还可以作为货币在市场上使用。这说明隋唐时期( )A.农业生产走向专业化B.赋税政策影响土地经营C.农民的负担较为沉重D.市场流通的货币较杂乱6.北宋建立不久,宋太宗对宰相说:“井田之制实为经国之要道,后世为天下者,不为井田,则贫富不均,王化何由而行!”这段话反映出北宋初期( )A.社会秩序安定B.土地兼并严重C.推行均田制D.井田制度得到恢复7.宋代王若叟在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年)的一道奏疏中说:“富民召客为佃户,每岁末收货间,借贷赒(同‘周’)给,无所不至,一失抚存,明年必去而之他。”这段材料说明 ( )A.租佃成为主要的经营方式B.佃户彻底获得了人身自由C.佃户的社会地位有所提高D.地主与佃户开始相互依存8.明朝时出现了一批向地主租赁土地后,再雇工经营的“佃富农”。到清代,“佃富农”经营方式则有较大发展。明清时期“佃富农”的出现与发展,反映了( ) A.土地兼并进一步强化的趋势B.农业生产出现资本主义萌芽C.农业生产商品化程度的提高D.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的改变9.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田制三》中提出自己的构想:“以实在田土均之,人户一千六十二万一千四百三十六,每户授田五十亩……则天下之田自无不足,又何必限田、均田之纷纷。”这里他针对的社会问题是( )A.均田制破坏B.土地兼并C.赋税沉重D.重农抑商10.明朝中后期,租佃关系已普遍采取契约的形式,在商品经济发达的江浙、福建已经盛行定额租制,甚至还出现了货币地租,佃农对地主从人身依附关系为主向着以土地依附为主的方向过渡,获得更多的经营自由。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A.农村经济商品化B.农民对地主人身依附关系进一步松弛C.封建地租货币化D.商品经济发展推动封建生产关系的变化1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材料二材料三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奴婢依良。丁牛一头受田三十亩,限四牛。所授之田率倍之,三易之田再倍之,以供耕作及还受之盈缩。诸民年及课则受田,老免及身没则还田。奴婢、牛随有无以还受。——《魏书·食货志》(1)材料一反映的是哪一种土地制度?其性质是什么?(2)材料二反映了土地制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一变化对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3)概括材料三所反映的土地制度的实行情况,并分析能否达到其目的。1.答案:D材料体现的是鲁国的“初税亩”,故排除A、C两项;“初税亩”规定不论公田和私田都按田亩的实有数目缴纳赋税,这就实际上承认了土地主人对土地的所有权,瓦解了井田制,故排除B项。2.答案:D根据材料中周天子默许郑国和鲁国擅自交换土地的行为,结合所学知识井田制土地不得转让可知,井田制正在遭到破坏,故选D项。3.答案:A材料表明商鞅变法破除了井田的“阡陌封疆”,允许土地的私有和买卖,从法律上废除了井田制,对土地私有制给予全面的肯定。4.答案:B均田制是把国家拥有的荒地分给农民,排除A项;根据题干材料关键信息“不在求田亩之绝对均给”“贫者亦有一最低之水准”等可知,均田制起到过抑制土地兼并的作用,B项正确;C项“完全取消”说法错误;均田制有具体的授田规定,排除D项。故答案选B项。5.答案:B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时期实行租庸调制,其中庸和调都要缴纳纺织品绢、帛或布等,这就导致在小农经济生产中,要种植桑麻,纺织绢帛布等,这表明赋税政策影响土地经营,B项正确6.答案:B材料中“贫富不均”“王化何由而行”体现的是土地兼并扩大了贫富差距,故选B项。7.答案:C根据“富民召客为佃户,每岁末收货间,借贷赒(同‘周’)给,无所不至,一失抚存,明年必去而之他”可以看出佃户对地主的依附关系减弱,有自由选择雇主的权利,因而说明其社会地位有所提高。8.答案:C 本题考查的主要知识点是古代土地制度。土地兼并强化指的是土地进一步集中到少数人手中,材料没有体现出土地的进一步集中,A项错误;明清时期的“佃富农”所雇雇工有较大的人身依附关系,不是自由劳动力,仍然属于租佃关系,不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B项错误;“佃富农”生产的目的明显不是为了自己消费或交租,而是投入市场获取利益,这表明农业生产的商品化程度提高,C项正确;租赁土地没有改变土地的所有权,D项错误。9.答案:B用限定语突破法。由材料信息“又何必限田、均田之纷纷”可知,它针对的是土地兼并问题,故B项正确。10.答案:D根据材料关键信息“租佃关系已普遍采取契约的形式”“在商品经济发达的江浙、福建已经盛行定额租制,甚至还出现了货币地租”,可知材料强调商品经济对租佃关系的影响,故选D项。11.答案:(1)井田制。性质:名义上为国家公有,实际上为贵族与村社成员共同占有。(2)变化:井田制被废除,土地私有制确立。影响:土地私有制的确立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但是土地私有制的发展造成土地兼并加剧,严重影响了国家赋税收入,使农民失去土地,引起社会动荡不安。(3)均田制在北魏开始实行,并于隋唐时期继续实行。均田制的实行是为了限制土地兼并,但是由于土地私有制的存在,均田制不可能从根本上抑制土地兼并。。
第2课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学习目标:1.了解井田制的主要内容和性质,认识其瓦解的历史原因。
2.了解我国封建社会的土地所有制的形式及其各自的地位。
3.理解中国古代土地兼并出现的原因,认识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4.知道中国古代封建租佃关系的产生和发展,认识租佃关系对社会经济产生的影响。
一、废井田,开阡陌[情景导学]思考:你能判断图片反映的是我国古代的哪一土地制度?其中的“公田”归谁所有?提示:井田制。
贵族占有。
[教材导学]1.井田制的出现:商周时期,阶级分化严重,土地公有制遭到破坏。
2.井田制的内容(1)土地名义上为国家公有,由周王将全国土地分封给各级贵族。
(2)井田制中有“公田”和“私田”之分。
(3)“公田”实际上为贵族占有。
(4)“私田”是劳动者的份田,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
3.井田制的实质:国王名义上的贵族土地所有制。
4.瓦解过程(1)开始瓦解:春秋时期,井田制开始瓦解。
(2)加速瓦解:春秋时期诸侯国的税制改革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
代表性的改革有齐国的“相地而衰征”、鲁国的“初税亩”,这些改革实际上使土地私有制合法化。
(3)最终瓦解:战国时期,秦国的商鞅变法正式从法律上废除了井田制,肯定了土地私有制。
[易错易混]井田制不同于今天的土地公有制井田制实质上是一种以周王为代表的贵族土地所有制,这里的“国有”实际上是各级贵族私有。
而今天的土地公有制是一种真正的公有制,这与井田制有着本质的区别。
二、多种形式的土地私有制[情景导学]承德避暑山庄又名承德离宫或热河行宫,位于河北省承德市中心北部,是清代皇帝夏天避暑和处理政务的场所。
它始建于1703年,历经清朝三代皇帝:康熙、雍正、乾隆,耗时约90年建成。
是中国现存占地最大的古代帝王宫苑思考:承德避暑山庄属于我国古代的哪一土地所有制?提示:君主土地私有制。
[教材导学]1.时间:战国时期,贵族掌握土地所有权的井田制已经崩溃,代之而起的是多种形式的土地私有制。
2.形式(1)君主私有土地:由宫廷有关部门掌握的那部分土地,其收入主要用于君主的私人开支。
第2课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课标要求] 知道古代中国的主要土地制度。
一、废井田,开阡陌1.井田制的出现:商周时期,阶级分化严重,土地公有制遭到破坏。
2.井田制的内容(1)土地名义上为国家公有,由周王将全国土地分封给各级贵族。
(2)井田制中有“公田”和“私田”之分。
(3)“公田”实际上为贵族占有。
(4)“私田”是劳动者的份田,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
3.井田制的实质:国王名义上所有的贵族土地所有制。
4.瓦解过程(1)开始瓦解:春秋时期,井田制开始瓦解。
(2)加速瓦解:春秋时期诸侯国的税制改革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
代表性的改革有齐国的“相地而衰征”、鲁国的“初税亩”,这些改革实际上使土地私有制合法化。
(3)最终瓦解:战国时期,秦国的商鞅变法正式从法律上废除了井田制,肯定了土地私有制。
[误区警示] 井田制不同于今天的土地公有制井田制实质上是一种以周王为代表的贵族土地所有制,这里的“国有”实际上是各级贵族私有。
而今天的土地公有制是一种真正的公有制,这与井田制有着本质的区别。
二、多种形式的土地私有制1.时间:战国时期,贵族掌握土地所有权的井田制已经崩溃,代之而起的是多种形式的土地私有制。
2.形式(1)君主私有土地:由宫廷有关部门掌握的那部分土地,其收入主要用于君主的私人开支。
(2)自耕农私有土地:自耕农个人支配使用的小块土地。
(3)地主私有土地:地主阶级获得土地有多种来源,其中最主要的途径是土地兼并。
3.均田制(1)时间:公元485年,北魏。
(2)原因:土地兼并严重影响了国家的赋税收入,引起社会动荡不安。
(3)目的:限制土地的高度集中,保护自耕农经济。
(4)内容:按性别、年龄把国家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这些土地的主要部分只准使用,不准买卖。
受田农民必须向国家缴纳租税,并负担徭役和兵役。
(5)宋初,实行“田制不立”“不抑兼并”的政策,使土地兼并非常激烈。
(6)到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繁荣,通过土地买卖广占田土的现象日益普遍。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第2课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1、“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
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
”文中“公田”的实际占有者是()A、周王B、贵族C、平民D、奴隶解析:依据“方里而井”等信息可知,材料描述的是井田制的状况。
井田的土地所有权属于国王,但井田制中的“公田”实际上由贵族占有,故选B项。
答案:B2、商鞅变法后“民得卖买,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
这一现象的根源是()A、土地国有B、土地集体所有C、土地私有D、商品经济的发展解析:商鞅变法规定土地私有,土地可以买卖,从而造成了土地兼并现象。
答案:C3、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田制三》中提出自己的构想:“以实在田土均之,人户一千六十二万一千四百三十六,每户授田五十亩……则天下之田自无不足,又何必限田、均田之纷纷。
”这里他针对的社会问题是()A、均田制破坏D、土地兼并C、赋税沉重D、重农抑商解析:用限定语突破法。
由材料信息“又何必限田、均田之纷纷”可知,它针对的是土地兼并问题,故B项正确。
答案:B4、北魏至唐初,国家为抑制土地兼并,维护小农经济,实行的土地制度是()A、井田制B、分封制C、均田制D、坊市制解析:井田制是西周时期土地制度,故A项错误;分封制是政治制度,故B项错误;均田制是北魏至唐朝初期为抑制土地兼并而实行的土地制度,故C项正确;坊市制不属于土地制度,故D项错误。
答案:C5、1786年毕沅的一件奏折记载:“豫省连岁不登,凡有恒产之家,往往变卖糊口。
近更有于青黄不接之时,将转瞬成熟麦地贱价准卖。
山西等处富户,闻风赴豫,举放利债,借此准折地亩。
贫民已经失业,虽遇丰稔之年,亦无凭借。
”材料所述现象对当时经营方式产生的影响是()A、土地买卖频繁B、租佃关系发展C、资本主义萌芽出现D、庄园经济盛行解析:根据所学史实,明清时期由于土地兼并,租佃关系发展,失地农民大量租种地主土地。
故选B。
答案:B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第2课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一、选择题1.明末思想家顾炎武在《吴中纪事》中指出:“富民有ED而贫者多佃之,秋收之后,所得各居其半。
”这反映了当吋农村经济中的主要经营方式是中学A.千耕其耘式经营B.田庄式经营C.自耕农式经营D.租佃式经营【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题干材料中:“贫者多仙之从所得各居其半”,可以看出是租仙式经营。
租仙,由地主提供土地及不同数额的经营资金和管理,由佃户提供劳动及不同数额的资金和管理,而土地报酬则采取不同的分成方法的资本主义农业组织制度。
乂称谷物分成制。
付给地主报酬形式可以是一定份额的农产品或现金,或二者兼有。
A是奴隶制下的经营方式;BED庄式经营以东汉、唐为典型,古代的大地主用自己的土地组建的出庄,在里面让农民进行耕种。
C是农民在自己的土地上耕作。
故选D考点:古代小国的经济•古代中国的农业•租佃制2.2006年1月1日,我国正式取消农业税,河北灵寿农民自己出钱铸青铜鼎(下图),记录“告别皿赋”这-亘古未有的大事。
我国最早向个体农户征收“农业税”出现在A.西周B.春秋C.战国D.西汉【答案】B【解析】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初税亩”,向个体农户征收“农业税”,B正确。
3.皇粮国税在中国延续了2600多年,2006年中国政府宣布废止农业税,一般认为我国古代农业税收开始C.租庸调制D.初税亩【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国早在春秋时期鲁国就开始实行了初税亩,根据土地数量进行收税,故本题答案选D项。
A不是农业税,而是土地所有制的形式;B项是政治制度;C 项不符合开始一词的限制。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结构的特点•古代中国的农业•初税亩4.周朝初年统治者实行井田制的主要意图是A.实行土地国有制B.与分封制相配套实施C.巩固奴隶制国家政权D.分封功臣、贵族和王室人员【答案】C【解析】AD分别是井田制的性质表现形式,可排除;B项则表明了周政治经济措施之间的相互关系,不能体现出这项措施的真正意图,排除;只有C选项体现了井田制实施的真正冃的:在井田制下,周王将全国土地层层分封给各级贵族,各级贵族接受分封就有为周王拱卫疆土的义务,C正确。
第2课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课程标准] 1.知道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2.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一、废井田,开阡陌1.背景(1)政治上,________的出现,阶级的分化,村社结构保留。
(2)经济上,土地公有制遭到破坏。
2.出现:________时期。
3.内容(1)所有权上,名义为________公有,周王层层分封给贵族。
(2)“公田”:________占有,由村社成员集体耕种。
(3)“私田”:村社成员的份田,只有__________,没有所有权。
4.瓦解(1)春秋时期开始崩溃。
①原因: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直接原因是各国进行________________。
②表现:“公田”被抛荒,“私田”逐渐成为使用者的________________;“公田”与“私田”界限被打破,一律按土地好坏收税。
(2)战国时期正式废除。
二、多种形式的土地私有制1.出现(1)时间:________时期。
(2)标志:________________从法律上全面肯定了土地私有制,培植了一批新兴大土地所有者。
2.形式(1)________私有土地:由宫廷控制,其收入主要用于君主私人开支。
(2)自耕农私有土地:只限于一家人自己耕种。
(3)地主私有土地:________________是其扩大地产的主要途径。
3.发展(1)宋初“田制不立”,“________________”,两极分化加剧。
(2)明清时期,商品货币经济繁荣,推动私有制发展。
4.后果:导致土地兼并日益严重(1)地主和自耕农是国家的编户齐民,影响了国家的赋税收入,引起社会动荡不安。
(2)国家采取“均田”、“限田”措施,如北魏至唐初实行____________,保护自耕农经济。
三、租佃关系日趋普遍化1.历程(1)产生:________时期。
(2)发展:汉代已较普遍,宋代仅次于自耕农经营方式。
(3)高峰:________时期,由于人口增加、人均占有土地数量减少,租佃关系进一步发展。
第2课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一、选择题1.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多种土地制度,如曹魏的屯田制、南朝宋颁布的占山令、北魏的均田制等。
其影响是()A.解决了人地矛盾问题 B.实现了社会长期稳定C.促进了经济重心南移 D.调整了农业生产关系2.钱穆说,均田是郡县制度下的井田,而井田是封建制度下的均田。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均田制的实质是贵族土地私有制 B.井田制下实现了土地的平均分配C.均田制和井田制都是土地国有制 D.均田制和井田制都是土地私有制3.《大雅·瞻卬篇》指出,“人(指领主)有土田,汝(指幽王)反有(夺取)之;人有民人,汝覆夺之。
”这表明当时()A.井田制已开始走向崩溃 B.周王剥夺了土地所有权C.领主享有土地的所有权 D.分封下的领主权力大增4.下表主要总结了中国古代农民称谓变化的情况,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在于()A.土地经营制度的变化 B.自给自足小农经济的形成C.历代赋役制度的改革 D.农民经济地位的不断提高5.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纷纷进行税制改革,如齐国实行“相地而衰征”、鲁国实行“初税亩”,规定不论“公田”、“私田”都要按亩纳税。
这一时期的改革()A.巩固了西周以来的分封制度 B.抑制了土地兼并的发展趋势C.是孟子仁政主张的实践运用 D.促进了土地私有制度的发展6.北宋时,商品经济发展,营利者往往“累千金之得,以求田间舍”,以致“庄田置后频移主”。
这表明()A.土地兼并影响了国家财政收入 B.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开始松动C.土地作为商品较多地进入流通领域 D.商品经济发展引起土地制度的变化7.屯田制是中国古代由国家利用农民或士兵耕种国有土地、征收一定数额田租的制度。
曹魏时期的民屯每50人为1屯,收成与国家分成:使用官牛者,官6民4;使用私牛者,官民对分,屯田农民不得随意离开。
这种民屯的经营模式是()A.宗族集体生产 B.田庄规模生产 C.个体农户耕作 D.官府募民耕作8.“交租之外,两不相问,即或退佃,尽可别图。
课时分层作业(二) 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建议用时:45分钟)
[学业达标练]
1.《诗经》中有“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语句,这反映出当时实行的主要土地制度是( )
A.井田制B.均田制
C.氏族公社所有制D.农民土地所有制
A[由材料中的“莫非王土”和《诗经》可知反映的是周朝时期的土地制度,即井田制。
] 2.有史学家说:“(春秋战国时期)完全的、自由的土地所有权,不仅意味着毫无阻碍和毫无限制地占有土地的可能性,且也意味着把它出让的可能性。
”此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在于( )
【导学号:05812012】A.手工业的发展B.铁器和牛耕的使用
C.商品经济的发展D.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B[从材料可以看出春秋战国时期土地私有制出现且可以买卖,其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故选B项。
]
3.战国时期,商鞅把原“百步为亩”的小田界“阡陌”和每一井田的大田界“封礓”,统统破除,重新设置田界,不许私自移动;并把土地授给农民,土地可以买卖。
这种做法实际上( )
【导学号:05812013】A.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B.巩固了奴隶主的权力
C.进一步推广了井田制D.将所有土地公有化
A[商鞅变法从法律上废除了井田制,对土地私有制给予全面的肯定。
]
4.据史料记载:魏初“州郡之民,或因年俭流移,弃卖田宅,漂居异乡,事涉数世”,后来却纷纷“返旧墟”。
这最有可能是由于( )
【导学号:05812014】A.实行初税亩B.颁行了均田令
C.废除土地买卖禁令D.政府允许农民购买份地
B[北魏开始实行的均田制,限制了土地兼并,缓和了社会矛盾,稳定了社会秩序。
] 5.(宋神宗)土豪大姓,诸色人就耕淮南,开垦荒闲土地归官庄者,岁收谷麦两熟,欲只理一熟。
如稻田又种麦,仍只理稻,其麦佃户得收(《宋会要辑稿》食货六三)。
这表明政府意在( )
【导学号:05812015】A.增加财政收入B.提高土地的有效利用率
C.增加粮食产量D.提高佃农生产的积极性
D[由材料中“开垦荒闲土地”“只理稻”“其麦佃户得收”可以看出荒地开垦增加了粮食产量,提高了佃农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
6.《汉书·食货志》载:“今农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下二人,其能耕者不过百亩,百亩之收不过百石。
……除井田,民得卖买。
富者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
……故贫民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
”这段话主要反映了( )
【导学号:05812016】A.土地兼并的危害性B.小农经济的封闭性
C.自给自足的落后性D.土地私有的合理性
A[“富者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反映出汉朝土地兼并的危害性,故A项正确。
] 7.《古今图书集成·职方典》中记载:“农无田者,受田于人,名为佃户;无力受田者,名为雇工。
”对该现象认识正确的是( )
【导学号:05812017】A.最早可能开始于西周时期的井田制
B.体现古代农耕经济的主要特征
C.土地兼并是形成该现象的重要原因
D.租佃现象阻碍了社会经济发展
C[春秋战国时期,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渐确立,土地买卖成为合法现象,地主阶级利用政治和经济特权兼并农民土地,失地农民为了生存,不得不出卖劳动力充当佃户或雇工,故C项正确。
]
8.明清时期盛行一种佃农有权永久耕种地主土地的永佃制,即地主只能收租,无权增租夺佃或干预佃农耕作,而佃农可退佃、转租或典卖佃权。
这一制度致使( ) A.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B.佃农社会地位提升
C.佃农地租负担得到减轻D.政府财政收入增加
A[永佃制的产生使地主作为土地所有者只能收租不能干预土地生产,拥有永佃权的佃农可退佃、转租或典卖佃权,说明土地的所有权与经营权已经分离,故A项正确;材料中佃农仅拥有租佃方面的自由,未体现其社会地位提高,故B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提供佃农向地主交租数额的多少,因而不能得出佃农地租负担减轻的结论,故C项错误;材料未涉及政府征收地税的多少,因而不能得出政府财政收入增加的结论,故D项错误。
]
[冲A挑战练]
9.南宋士大夫袁采在其家训《袁氏世训》中强调:“人有田园山地,界至不可不分明。
”这从根本上反映出宋代( )
A.政府重视对土地兼并的抑制
B.封建土地私有制进一步发展
C .土地商品化的趋势非常严重
D .租佃关系占据主导地位
B [“田园山地,界至不可不分明”反映了袁采的土地私有观念,从本质上反映了土地私有制的发展,故选B 项。
]
10.宋代王岩叟在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年)的一道奏疏中说:“富民召客为佃户,每岁未收获间,借贷赒(同‘周’)给,无所不至,一失抚存,明年必去而之他。
”这段材料说明( )
【导学号:05812018】
A .租佃成为主要的经营方式
B .佃户彻底获得了人身自由
C .佃户的社会地位有所提高
D .地主与佃户开始相互依存
C [富民对佃户的“抚存”“无所不至”,并且“一失抚存,明年必去而之他”可以看出佃户对地主的依附关系减弱,有选择雇主的自由权利,因而说明其社会地位有所提高。
]
1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一 春秋时期的铁锄 图二 春秋时期穿有鼻环的牛尊
图三 战国铁口犁 材料二
废井田,开阡陌
(1)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一所示图片反映了怎样的现象?有何重大意义?
(2)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二所示图片反映了怎样的史实?
(3)材料一和材料二之间是怎样的关系?反映了怎样的社会发展原理?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井田制瓦解这一知识点的掌握。
第(1)问从图中较易得出答案。
第(2)问反映了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第(3)问要从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这一角度作答。
战国时期,生产力的发展必然引起生产关系的变化,在此題中生产关系的变化就指井田制的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答案](1)现象: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使用范围逐步扩大,牛耕逐步推广。
意义:铁器时代的到来,标志着我国社会生产力的显著提高;牛耕的运用,是我国农业技术史上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耕犁的出现,使耕作效率大大提高。
(2)战国时期各国变法,废除井田制,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
(3)铁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逐步推广,使私田大量出现,封建土地私有制发展。
战国时期,在封建土地私有制基本取代土地国有制的基础上,秦国等国宣布废除井田制,说明生产力的发展必然带来生产关系的深刻变化。
1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导学号:05812019】材料一
材料二
材料三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奴婢依良丁。
牛一头,受田三十亩,限止四牛……所授之田,率倍之,三易之田,再倍之,以供耕作及还受之盈缩。
人年及课则受田,老免及身没则还田。
奴婢、牛随有无以还受。
——《魏书·食货志》
(1)材料一反映的是哪一种土地制度?其性质是什么?
(2)材料二反映了土地制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一变化对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
(3)概括材料三所反映的土地制度的实行情况,能否达到其目的。
[解析]第(1)问,从图中“公田”“私田”等信息可进行判断。
第(2)问,注意图片左上角的文字信息“废井田,开阡陌”,体现了井田制的废除,其影响应主要强调生产关系的变化对生产力的影响,同时也造成土地兼并问题。
第(3)问,从材料中“受田”等信息再加上材料出处可判断其土地制度;是否能达到目的还要从土地兼并产生的根源上寻找。
[答案](1)奴隶社会的井田制。
性质是周王所有的贵族土地所有制。
(2)变化:井田制被废除,土地私有制从法律上得以确认。
影响:土地私有制的确立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推动了生产的发展,但是土地兼并造成土地私有制的发展,严重影响了国家收入。
农民失去土地,生活困难,引起社会动荡不
安。
(3)均田制在北魏开始实行,隋唐时期继续实行。
均田制是为保护自耕农经济,限制土地兼并,但是由于土地私有制的存在,均田制虽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抑制作用,但不可能从根本上遏制土地兼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