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体“爱莲说”
- 格式:doc
- 大小:2.66 KB
- 文档页数:1
爱莲说文言文翻译及注释《爱莲说》是北宋理学家周敦颐创作的一篇散文。
这篇文章通过对莲的形象和品质的描写,歌颂了莲花坚贞的品格,从而也表现了作者洁身自爱的高洁人格和洒落的胸襟。
爱莲说文言文翻译及注释是如何呢?本文是店铺整理的爱莲说文言文翻译及注释资料,仅供参考。
爱莲说文言文原文爱莲说作者:周敦颐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爱莲说文言文注释晋陶渊明独爱菊:晋朝陶渊明只喜爱菊花。
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自称五柳先生,世称靖节先生,东晋浔阳柴桑(现在江西省九江县)人,东晋著名诗人。
是著名的隐士。
他独爱菊花,常在诗里咏菊,如《饮酒》诗里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向来称为名句。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从唐朝以来,人们很爱牡丹。
李唐,指唐朝。
唐朝的皇帝姓李,所以称为“李唐”。
世人,社会上的一般人。
唐人爱牡丹,古书里有不少记载,如唐朝李肇的《唐国史补》里说:“京城贵游,尚牡丹……每春暮,车马若狂……种以求利,一本(一株)有直(同“值”)数万(指钱)者。
”盛:特别,十分。
甚:很,十分。
之:的。
可:值得。
者:花。
蕃:通“繁”多独:只,唯独。
自:自从。
予(yú):我。
之: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际意义。
淤泥:河沟或池塘里积存的污泥。
染:沾染。
濯(zhuó):洗涤。
清涟(lián):水清而有微波,这里指清水。
妖:妖艳。
焉:声词,相当于现在的“啊”。
李唐:指唐朝。
唐朝皇帝姓李所以称为“李唐”。
通:空。
直:挺立。
中通外直:(它的茎)内空外直。
不蔓(màn)不枝:不生枝蔓,不长枝节。
蔓:名词用作动词,生枝蔓。
爱莲说原文及翻译注释加拼音【实用版】目录1.《爱莲说》原文及其翻译2.《爱莲说》的作者周敦颐及其背景3.《爱莲说》的内容及其象征意义4.《爱莲说》的翻译及拼音注释正文《爱莲说》原文及其翻译《爱莲说》是北宋著名哲学家周敦颐所写的一篇散文,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
下面是《爱莲说》原文以及现代汉语翻译: 原文: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翻译:水陆草木的花,有很多值得喜爱的。
晋代的陶渊明只爱菊花。
自从唐代以来,人们普遍喜爱牡丹。
我唯独喜爱莲花,它从污泥中生长却不沾染,经过清水洗涤却不显得妖艳,中间贯通外表笔直,不横生藤蔓,香气越远越清雅,笔直洁净地挺立在那里,只可远远地观看却不能靠近赏玩。
《爱莲说》的作者周敦颐及其背景周敦颐 (1017 年 -1073 年),字伯温,南宋初年哲学家、文化名人,原籍湖南道州,后居于江西南昌。
他是北宋理学家程颢、程颐的再传弟子,是理学中“濂溪学派”的创始人,其学说被称为“濂溪学”。
周敦颐在理学、哲学、文化等领域都有杰出的贡献,被后人尊奉为“濂溪先生”。
《爱莲说》的内容及其象征意义《爱莲说》通过对莲花的赞美,表达了作者对清白、高洁、坚韧不拔等品质的追求,以及对社会黑暗现象的反感。
莲花在文中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它象征着高尚、纯洁、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美好品质。
作者通过对莲花的赞美,呼吁人们追求高尚品质,远离世俗的纷扰和污染。
《爱莲说》的翻译及拼音注释《爱莲说》的翻译较为简单,大致如上文所示。
《爱莲说》宋·周敦颐一、原文: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二、解词:1、书下注释:(1)爱莲说:选自《周元公集》。
著有《太极图说》《通书》等“说”,是古代论说文的一种体裁,可以说明事物,也可以论述道理。
(2)蕃(fán):多。
(3)晋陶渊明独爱菊:晋朝陶渊明只喜爱菊花。
(4)李唐,指唐朝。
(5)淤泥:河沟或池塘里积存的污泥。
染:沾染(污秽)。
(6)濯(zhuó)清涟而不妖:在清水里洗涤过,而不显得妖媚。
濯,洗涤。
清涟,水清而有微波,这里指清水。
妖,美丽而不端庄。
(7)不蔓不枝:不生枝蔓,不长枝节。
(8)亭亭净植:笔直的洁净地立在那里。
亭亭,耸立的样子。
植,立。
(9)亵(xiè)玩:玩弄。
亵,亲近而不庄重。
(10)焉:助词。
(11)隐逸:指隐居的人。
(12)牡丹,花之富贵者也:牡丹是花中的富贵的(花)。
(13)君子:指品德高尚的人。
(14)噫(yī):叹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唉”。
(15)菊之爱:对于菊花的喜爱。
(16)同予者何人: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17)宜乎众矣:人该是很多了。
宜,应当。
2、补充解词(1)晋陶渊明独爱菊只(2)自李唐来从(3)世人盛爱牡丹众、多(4)香远益清更加(5)陶后鲜有闻少(6)宜乎众矣多3、一词多义(1)水陆草木之花助词,“的”(2)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表示舒缓语气三、文学常识作者:周敦颐(1017—1073),字茂叔,谥号“元公”,道州营道(现在湖南道县)人。
北宋哲学家,著有《太极图说》《通书》等。
出处:本文选自《周元公集》。
体裁:“说”。
四、课文翻译水上,地上各种草木的花,可爱的很多。
古诗文《爱莲说》赏析爱莲说宋朝:周敦颐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爱莲说译文及注释【译文水上、陆地上各种草本木本的花,值得喜爱的非常多。
晋代的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
从李氏唐朝以来,世人大多喜爱牡丹。
我唯独喜爱莲花从积存的淤泥中长出却不被污染,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
(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牵牵连连也不枝枝节节,香气传播更加清香,笔直洁净地竖立在水中。
(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莲),而不可轻易地玩弄它啊。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品德高尚)的君子。
啊!(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
(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喜爱,人数当然就很多了!】【注释晋陶渊明独爱菊:晋朝陶渊明只喜爱菊花。
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自称五柳先生,世称靖节先生(死后谥靖节),东晋浔阳柴桑(现在江西省九江市)人,东晋著名诗人。
是著名的隐士。
陶渊明独爱菊花,常在诗里咏菊,如《饮酒》诗里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向来称为名句。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唐国史补》里说:“京城贵游,尚牡丹……每春暮,车马若狂……种以求利,一本(一株)有直(同“值”)数万(指钱)者。
甚:很,十分。
说:一种议论文的文体,可以直接说明事物或论述道理,也可以借人、借事或借物的记载来论述道理。
之:的。
可爱:值得怜爱。
者:花。
甚:很,非常。
蕃:多。
自:自从。
李唐:指唐朝。
唐朝皇帝姓李所以称为“李唐”。
独:只,仅仅。
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出:长出。
淤(yū)泥:污泥。
染:沾染(污秽)。
濯(zhuó):洗涤。
《爱莲说》朝代:宋代作者:周敦颐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甚爱一作:盛爱)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译文】水上、陆地上各种草本木本的花,值得喜爱的非常多。
晋代的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
从李氏唐朝以来,世人大多喜爱牡丹。
我唯独喜爱莲花从积存的淤泥中长出却不被污染,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
(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牵牵连连也不枝枝节节,香气传播更加清香,笔直洁净地竖立在水中。
(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莲),而不可轻易地玩弄它啊。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品德高尚)的君子。
啊!(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
(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喜爱,人数当然就很多了!【赏析】这篇文章可明显分为二部分:前一部分对莲花高洁的形象极尽铺排描绘之能事;第二部分则揭示了莲花的比喻义,分评三花,并以莲自况,抒发了作者内心深沉的慨叹。
作者起笔说:“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选用“可爱”二字,包罗群芳,表明托物寄兴,并不刻意求工,极见其立言斟酌之妙。
接着叙说“晋陶渊明独爱菊”。
陶渊明不肯为五斗米折腰,解绶归隐后,饮酒赋诗,安享“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田园逸趣。
“独爱菊”,显示渊明雅致芬芳,傲然物外的性格,而且更加明确了题意:陶渊明可以爱菊抒怀,我怎不可独爱莲呢?继写“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写了唐人,特别是统治阶层“甚爱牡丹”的好尚,这几句像是重复,但实为加深语意也,而且此句入文,让对比感更为强烈,为其求莲之高洁铺下了引子。
大意是周敦颐本人独爱莲与晋陶渊明的爱菊避世不同,为保持一份高洁,宁愿终老南山。
他要在尘世中当个出淤泥而不染的君子。
爱莲说原文、翻译及赏析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译文水上和陆地上草本木本的花中,可以喜爱的有很多。
晋代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
自从唐朝以来,世上的人们很喜爱牡丹。
我唯独喜欢莲花,它从淤泥中生长出来,却不受淤泥的沾染;它经过清水的洗涤后,却不显得妖媚。
它的茎中间是贯通的,外形是笔直的,不生枝蔓,不长枝节。
香气传播得越远越清幽,它笔直洁净地立在那里,(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它们,却不可靠近去玩弄它。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的花;莲花,是花中的君子。
唉!(感叹词,在此作助词,以加重语气。
)对于菊花的喜爱,在陶渊明之后就很少听说了。
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对于牡丹的喜爱,人该是很多了。
注释晋陶渊明独爱菊:晋朝陶渊明只喜爱菊花。
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自称五柳先生,世称靖节先生,东晋浔阳柴桑(现在江西省九江县)人,东晋著名人。
是著名的隐士。
他独爱菊花,常在诗里咏菊,如《饮酒》诗里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向来称为名句。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从唐朝以来,人们很爱牡丹。
李唐,指唐朝。
唐朝的皇帝姓李,所以称为“李唐”。
世人,社会上的一般人。
唐人爱牡丹,古书里有不少记载,如唐朝李肇的《唐国史补》里说:“京城贵游,尚牡丹……每春暮,车马若狂……种以求利,一本(一株)有直(同“值”)数万(指钱)者。
”盛:特别,十分。
甚:很,十分。
之:的。
可:值得。
者:花。
蕃:通“繁”多独:只,唯独。
自:自从。
予(yú):我。
之: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际意义。
淤泥:河沟或池塘里积存的污泥。
染:沾染。
濯(zhuó):洗涤。
关于爱莲说原文翻译及知识点爱莲说【原文】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爱莲说【译文】水上,陆地上的各种花草树木,值得喜爱的非常多。
晋朝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
从唐朝以来世间的人们非常喜爱牡丹。
我唯独喜爱莲花,它从淤泥中长出来,却不沾染污__,在清水里洗涤过但是不显得妖媚,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生枝蔓,不长枝节,香气远播,更加清香,笔直地洁净地立在那里,可以远远地观赏但是不能贴近去轻慢地玩弄啊。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的君子。
唉!对于菊花的爱好,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
对于莲花的爱好,像我一样的人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爱好,人数当然就很多了。
爱莲说知识点一、作者简介周敦颐(1017-1073),字茂叔,号濂溪,世称“濂溪先生”,北宋哲学家。
理学开创者之一。
有《周元公集》行世。
二、故事背景北宋熙宁四年(公元1071年),的哲学家周敦颐来南康(今江西星子县)任南康知军。
他清廉正直,平生酷爱莲花。
周敦颐来南康后,在知军衙门东侧开挖了一口池塘,全部种植荷花。
每当公余饭后,或独身一人,或邀三五幕僚好友,于池畔赏花品茗。
周敦颐凭栏放目,触景生情,爱莲花之洁白,感宦海之混沌,于是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爱莲说》。
三、课文翻译原文: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注释之:的。
蕃:(草木)茂盛。
这里指繁多。
自:自从。
李唐:指唐朝。
唐朝的皇帝姓李,所以称为“李唐”。
译文:水上、陆地上草本的、木本的花,值得喜爱的有很多。
晋代的陶渊明只喜爱菊花。
从唐朝以来,天下的人们大多喜爱牡丹。
原文: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北宋周敦颐《爱莲说》原文、译文及注释题记:宋熙宁四年(公元1071年),周敦颐来到星子(现已撤销,原为江西省九江市下辖县)任南康知军。
周敦颐来星子后,在军衙东侧开挖了一口池塘,全部种植荷花。
周敦颐来星子时已值暮年(55岁),又抱病在身,所以每当茶余饭后,他或独身一人,或邀三五幕僚好友,于池畔赏花品茗,并写下了散文《爱莲说》。
原文:爱莲说北宋-周敦颐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翻译: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水上、陆地上各种草本木本的花,值得喜爱的非常多。
晋陶渊明独爱菊。
晋代的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从李氏唐朝以来,世人大多喜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我唯独喜爱莲花从积存的淤泥中长出却不被污染,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牵牵连连也不枝枝节节,香气传播更加清香,笔直洁净地竖立在水中,(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莲),而不可轻易地玩弄它啊。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花之富贵者也;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之君子者也。
莲花,是花中(品德高尚)的君子。
噫!啊!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对于)牡丹的喜爱,人数当然就很多了!注释:选自《周敦颐集》卷三(中华书局2009年版)。
周敦颐(1017—1073),字茂叔,道州营道(今湖南道县)人,北宋哲学家。
著有《太极图说》《通书》等。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翻译:
水陆之间,草木之花,可爱者众多。
晋代的陶渊明独爱菊花。
自唐朝以来,世人非常喜爱牡丹。
而我唯独喜爱莲花,它能从淤泥中生长而不被污染,经过清水洗涤却不显得妖艳,内部通达外部挺直,不生枝蔓不生枝条,香气远播更加清香,笔直地站立,可以从远处观赏却不能随意玩弄。
《爱莲说》原文: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与牡丹,花之富贵者,何可常得?惟有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者,以其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翻译:
我认为,菊花是花的隐逸者;牡丹是花的富贵者;莲花是花的君子。
唉!菊花与牡丹,这些花的富贵者,哪能常常见到?唯有莲花,它从淤泥中生长而不被污染,经过清水洗涤却不显得妖艳,内部通达外部挺直,不生枝蔓不生枝条,香气远播更加清香,笔直地站立,可以从远处观赏却不能随意玩弄。
我之所以独爱莲花,是因为它能在淤泥中生长而不染,经过清水洗涤却不妖艳,内部通达外部挺直,不生枝蔓不生枝条,香气远播更加清香,笔直地站立,可以从远处观赏却不能随意玩弄。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与牡丹,花之富贵者也,何异于草乎?翻译:水中的陆地上的草木花卉,可爱的非常多。
晋朝的陶渊明特别喜爱菊花。
自从唐朝以来,世人非常喜爱牡丹。
我唯独喜爱莲花,它从淤泥中生长出来却不被污染,经过清水洗涤却不显得妖艳,内部贯通外部挺直,不蔓延也不生枝节,香气传播更加清香,笔直洁净地站立,可以远远地观赏却不能轻易地玩弄。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的君子。
唉!菊花和牡丹,虽然都是花中的富贵者,但与草有何区别呢?在这段文言文中,周敦颐通过对不同花卉的喜爱,表达了自己对人生价值观的思考。
以下是《爱莲说》的详细翻译:水陆草木的花朵,可爱的种类非常多。
晋朝的陶渊明特别喜爱菊花。
从唐朝开始,世人对牡丹的喜爱达到了极点。
然而,我独独钟爱莲花,因为它能够在污泥中生长而不被污染,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
它的茎直通内外,既不蔓延也不生枝节,香气传播得越远越觉得清香,形态挺拔而洁净,可以从远处观赏,却不能随意玩弄。
我认为菊花,代表了花的隐逸精神;牡丹,代表了花的富贵气质;而莲花,则代表了花的君子风范。
唉!菊花和牡丹,虽然都是花的富贵代表,但与普通的草相比,又有何区别呢?周敦颐通过对莲花的赞美,表达了自己追求高尚品质和道德情操的人生理想。
他认为,像莲花那样,能够在恶劣的环境中保持纯洁,不随波逐流,才是真正的君子。
这种思想,对于后人来说,具有很高的启示意义。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应该像莲花一样,坚守自己的原则,不被世俗的诱惑所左右,追求高尚的人生境界。
唐代诗人周敦颐笔下的爱莲说,流传千古,影响和教育着一代代华夏儿女。
陈爱莲女士的精神,在广袤的天宇下,在辽阔的大地上,永远闪耀着奇异的光彩。
她就是名副其实的活体爱莲说。
无意中观看了一期向幸福出发,我认识了舞蹈艺术家陈爱莲女士。
于是,她娉婷的身影便深深地,深深地烙进了我的记忆;她崇高的精神,永远地,永远地镌刻在我心里。
为何仅只一眼,便胜续三生缘?那是因为她是一条美人鱼,风华不变,青春不改。
精巧的演技,灵秀的形体,袅娜的舞姿,震撼着我,也震撼着华夏儿女,澎湃的心海!
演技精湛的艺术家并不少,可为何单单对她情有独钟?那是因为她现年七十二岁,迟暮的影子在她的身上是不复存在的。
她的出场,会使你怀疑自己的眼睛,那活脱脱就是一个青春洋溢,神采飞扬的妙龄少女呀!她的骨子里透着一种异样的神采,乐观,豁达,与岁月抗争的精神。
因她的感染自己的内心会油然而生一股力量,青春萌动之下的奋进的力量。
她钟爱她的事业且蒸蒸日上,一生丰荣无数。
她用她的勤奋和执着创造了舞蹈艺术史上的辉煌,成为中国当代舞蹈史上的里程碑。
胡锦涛总书记曾夸赞她是中国舞蹈界的奇迹!
这一赞誉实至名归。
正如她所说,曾经她认为自己五十几岁的时候,她的舞蹈生涯已到顶峰,可以退下来清闲度日。
但当她知道国外有几位艺术家,暮年仍然在舞台上尽情地展现自己的风采,用灵动的肢体诉说对生活的热爱,对生命的感怀。
她的内心受到深深的触动。
她决定超越自己的极限,不料她一上舞台,就成了一朵永不凋零的绝美无双的莲花。
她天衣无缝,出色绝伦的演技造就了国际演艺界的传奇,她堪称东方舞蹈女神。
是什么推动她不懈努力,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永不止息?用她自己的话来说,就是心怀感恩。
她自小父母双亡,在孤儿院成长。
后来也是党和国家把她培养成一个优秀的舞蹈演员。
可以说党和祖国就是她的母亲。
她感激党和祖国的养育之恩,回报的方式便是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把中华民族的舞蹈艺术发扬光大。
她不断创新,把中国古典舞、芭蕾舞、中国舞、中国民间舞、外国民间舞、及现代舞等多种表演艺术相融合,通过四十几年的丰富的艺术实践,形成了自己的鲜明的艺术特色,成为中国最有影响的舞蹈艺术大师,她就是一本鲜活的舞蹈教科书。
她曾多次做为中国艺术团的首席舞蹈家出访过:苏联、美国、法国、西班牙、比利时、德国、芬兰、瑞典、意大利、香港等数十个国家和地区,她所表演的舞蹈受到了广大观众的欢迎和舆论界极高的评价,公认她的舞蹈是无法用语言形容的艺术。
其次,她还选择了另外一种回报社会的方式。
到贵州等多个省的一线贫困区选招学生,到她的舞蹈学院学习,学成之后,再由这些孩子把舞蹈艺术推广到民间。
未见她之前,我也曾消极过。
工作环境的艰苦,繁重的工作任务,辛勤的付出得不到民众及社会的肯定。
收入低得羞于启齿。
我常常会想,如果可以,四十几岁的时候,我的工作之路也该到头了。
见到和了解她之后,我改变了看法。
如果认识上升到一个高度,抛下私利,爱上自己的工作,并从中寻找到乐趣,心存感激,懂得回报社会,那么就再也没有什么能阻挡前进的路。
唐代诗人周敦颐笔下的爱莲说,流传千古,影响和教育着一代代华夏儿女。
陈爱莲女士的精神,在广袤的天宇下,在辽阔的大地上,永远闪耀着奇异的光彩。
她就是名副其实的活体爱莲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