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师版五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 积的近似值
- 格式:doc
- 大小:27.00 KB
- 文档页数:2
教案标题: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4积的近似值-西师大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积的近似值的概念,理解积的近似值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 培养学生运用四舍五入法求积的近似值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计算准确性和速度。
3. 培养学生运用积的近似值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二、教学内容1. 积的近似值的概念2. 四舍五入法求积的近似值3. 积的近似值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三、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积的近似值的概念,四舍五入法求积的近似值。
2. 教学难点:运用积的近似值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复习乘法运算,引导学生发现积的近似值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积的近似值。
2. 探究新知(1)积的近似值的概念教师通过举例,让学生理解积的近似值是指用四舍五入法得到的乘法运算结果的近似值。
(2)四舍五入法求积的近似值教师引导学生掌握四舍五入法求积的近似值的方法,并通过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3)积的近似值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教师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了解积的近似值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运用积的近似值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巩固练习教师设计有针对性的练习题,让学生运用四舍五入法求积的近似值,提高学生的计算准确性和速度。
4. 总结反馈教师引导学生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检查学生对积的近似值的概念、四舍五入法求积的近似值以及积的近似值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的掌握情况。
五、课后作业1.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积的近似值的概念和四舍五入法求积的近似值。
2. 收集生活中的实例,运用积的近似值解决实际问题,增强数学应用意识。
六、板书设计1.4积的近似值1. 积的近似值的概念2. 四舍五入法求积的近似值3. 积的近似值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七、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同时,关注学生的计算准确性、速度以及数学应用意识,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西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案5:积的近似值
教学目标
•能够理解近似数字的概念及其应用;
•能够掌握积的近似值的求法;
•能够在实际问题中应用积的近似值。
教学重点
•理解近似数字的概念;
•掌握积的近似值的求法;
•能够进行实际问题求解。
教学难点
•将近似数字的概念应用于积的近似值求解;
•利用积的近似值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可通过一个简单的例子导入,如:将 3.256与 1.8相加,若精确到小数点后一位则为多少?
二、概念讲解
1.近似数字的概念:在运算中使用的接近准确数字,也称为估值。
例如,3.256可以近似为3.3。
2.积的近似值的概念:积的近似值是指通过近似数字求得的积。
三、案例演示
示例题目:已知 5.2与 2.7作乘法,求其积的近似值。
解答步骤:
1.对5.2和
2.7进行近似,得到近似值5和3。
2.将5和3相乘,得到15。
3.四舍五入保留需要的有效数字,可得到积的近似值为15。
四、操练环节
1.已知7.28与
2.57的积为18.6976,利用近似值求积的近似值。
2.在1.36、2.85、4.9中选择两个数相乘,估算其积的近似值。
五、巩固练习
1.一车货物重量为45.8吨,每吨价值2360元,求货物的总价值的近似值。
2.一个水缸的底面积为2.6平方米,高为4.75米,计算它的近似容积。
六、课堂小结
本节课主要学习了近似数字的概念及其应用,掌握了积的近似值的求法,能够在实际问题中应用积的近似值。
教案标题:第一单元第6课时积的近似值(Word教案)2023-2024学年五年级数学上册同步备课(西师大版)教学目标:1. 理解近似值的概念,掌握求积的近似值的方法。
2. 能够运用四舍五入法求出积的近似值。
3. 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1. 近似值的概念2. 求积的近似值的方法3. 四舍五入法教学步骤: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乘法知识,如乘法运算、乘法口诀等。
2. 提问:在进行乘法运算时,有时候我们需要得到一个大约的结果,而不是精确的结果,这是为什么?3. 学生回答后,引出近似值的概念。
二、讲解近似值的概念(10分钟)1. 讲解:近似值是指在一定精度范围内,接近准确值的一个数值。
2. 举例说明:如3.14是圆周率π的近似值,保留到小数点后两位。
3. 强调:近似值并不是准确值,但它可以帮助我们快速估算和解决问题。
三、求积的近似值的方法(15分钟)1. 讲解:求积的近似值,可以通过四舍五入法来实现。
2. 举例说明:如计算12.5×14的积的近似值。
a. 先计算准确值:12.5×14=175b. 确定精度:保留到个位数c. 进行四舍五入:175四舍五入后为180d. 得到近似值:12.5×14≈1803. 练习:让学生进行一些求积的近似值的练习,巩固方法。
四、四舍五入法(15分钟)1. 讲解:四舍五入法是一种常用的求近似值的方法。
2. 举例说明:如将3.456保留到小数点后两位。
a. 查看第三位小数:6b. 判断:6大于等于5,所以四舍五入为3.463. 练习:让学生进行一些四舍五入的练习,巩固方法。
五、总结(5分钟)1. 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让学生复述近似值的概念和求积的近似值的方法。
2. 强调:近似值并不是准确值,但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近似值来快速估算和解决问题。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近似值的概念,以及求积的近似值的方法,让学生掌握了四舍五入法。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4积的近似值西师大版我今天要给大家讲解的是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中的1.4积的近似值,这是西师大版教材的内容。
我们来看一下教学内容。
我们将会学习如何求得两个数的乘积的近似值。
我们将使用四舍五入法来取近似值,并且会了解到在什么情况下可以使用这种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我会遇到一些难点和重点。
难点在于让学生们理解四舍五入法的原理,以及如何正确地应用它。
重点则是让学生们能够熟练地运用四舍五入法来求得乘积的近似值。
为了进行有效的教学,我会准备一些教具和学具。
教具包括黑板和粉笔,学具则包括练习本和计算器。
接着,我会给学生们一些练习题,让他们通过实际操作来巩固所学的知识。
我会逐一讲解他们的答案,并且指出其中的错误。
在板书设计方面,我会将四舍五入法的步骤写在上黑板上,以便学生们能够清晰地看到每一步的操作。
至于作业设计,我会布置一些求乘积近似值的题目,让学生们回家后进行练习。
我会选择一些典型的题目,以便让学生们能够通过解答它们来巩固所学的知识。
我会进行课后反思和拓展延伸。
我会思考本节课的教学效果,以及学生们对四舍五入法的掌握情况。
同时,我也会寻找一些拓展延伸的材料,以便在下一节课中进一步加深学生们对积的近似值的理解。
这就是我今天要给大家讲解的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中的1.4积的近似值,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今天的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中,我们学习了1.4积的近似值。
在这部分内容中,我认为有两个重点和难点需要关注。
第一个重点是四舍五入法的原理。
四舍五入法是一种取近似值的方法,它可以帮助我们在计算中简化问题,并且得到一个接近真实值的答案。
在乘法中,当我们对因数进行四舍五入时,我们可以得到乘积的近似值。
这个方法在实际生活中非常有用,比如在估算购物价格或者计算烹饪材料时。
第二个重点是四舍五入法的应用。
在实际操作中,我们需要注意一些细节。
我们要确定要保留的位数。
比如,如果我们要将35乘以27的结果近似到最接近的十位数,那么我们需要保留到个位数。
第一单元第6课时积的近似值(Word教案)20242025学年五年级数学上册同步备课(西师大版)一、课题名称《积的近似值》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估算的方法,能够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求积的近似值。
2. 培养学生运用估算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积极思考、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如何合理地估算,使结果尽可能接近实际值。
教学重点:掌握四舍五入的方法求积的近似值。
四、教学方法1. 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2. 讲授法:讲解估算的方法和步骤。
3. 练习法:通过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物教具(如:长方形、正方形等)2. 学具:直尺、铅笔、橡皮、草稿纸六、教学过程或者课本讲解课本原文内容:1. 估算的方法2. 四舍五入的方法求积的近似值具体分析:1. 估算的方法:通过观察、比较、分析等手段,对问题进行合理的估计,使结果尽可能接近实际值。
2. 四舍五入的方法求积的近似值:根据要保留的位数,将小数部分四舍五入到相应的位数。
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实际情景引入,让学生感受估算在生活中的应用。
2. 探究估算方法: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分析,发现估算的方法。
3. 讲解四舍五入的方法:讲解四舍五入的步骤和注意事项。
4. 练习巩固:通过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估算能力。
5. 应用拓展: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七、教材分析本节课通过估算和四舍五入的方法求积的近似值,旨在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材内容贴近生活,易于学生理解和接受。
八、互动交流讨论环节:1. 提问:同学们,你们在日常生活中遇到过需要估算的问题吗?请举例说明。
提问问答步骤和话术:1. 提问:什么是估算?2. 学生回答,教师点评。
3. 提问:估算有什么作用?4. 学生回答,教师点评。
5. 提问:如何进行四舍五入?6. 学生回答,教师点评。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2 积的近似值︳西师大版教案: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2 积的近似值 | 西师大版一、教学内容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积的近似值。
我们将使用五年级上册的数学教材,具体是第 1.2章节。
这一章节主要讲述了求积的近似值的方法,以及如何运用这些方法进行实际计算。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希望学生们能够掌握求积的近似值的方法,并能够灵活运用这些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们掌握求积的近似值的方法,难点是如何运用这些方法进行实际计算。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为了帮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求积的近似值的方法,我准备了一些教具和学具。
教具有黑板、粉笔和多媒体投影仪,学具有练习本和计算器。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我会在黑板上写下两个较大的数,比如235和47,然后询问学生们如何计算这两个数的乘积。
我会让学生们尝试用手算的方法,然后展示正确的答案。
2. 讲解方法:接着,我会向学生们讲解求积的近似值的方法。
我会用黑板和粉笔来展示具体的计算过程,同时使用多媒体投影仪来展示相关的例题。
3. 练习巩固:在讲解完方法之后,我会给学生们一些练习题,让他们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计算。
我会及时给予指导和解答,帮助学生们巩固所学的知识。
4. 作业布置:我会布置一些作业题,让学生们回家后进行练习。
作业题会包括一些求积的近似值的问题,以及一些相关的实际问题。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求积的近似值的方法:1. 将两个数分别四舍五入到最近的整数,然后相乘。
2. 将两个数分别四舍五入到最近的十位数,然后相乘。
3. 将两个数分别四舍五入到最近的百位数,然后相乘。
七、作业设计作业题目:a) 235 × 47b) 326 × 58答案:a) 235 × 47 = 11145,近似值为 11000b) 326 × 58 = 19028,近似值为 19000a) 456 × 78b) 273 × 34答案:a) 456 × 78 = 35568,近似值为 36000b) 273 × 34 = 9352,近似值为 9000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们掌握了求积的近似值的方法,并且在练习中能够灵活运用这些方法。
(西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积的近似数一、教学目标:使学生在小数乘法计算中,会用“四舍五入”法取积的近似值。
二、教学重点:会用“四舍五入”法取积的近似值。
难点:在生活中,以元作单位只能保留两位小数。
三、教学准备:多媒体四、教学过程:A、复习准备:求出下面各小数的近似值。
1、 6.54 (保留整数)2、9.203 (保留两位小数)3、 2.964 (精确到十分位)B、讲授新课:小数乘法计算,在实际应用中,往往需要求“积的近似值”。
教学例1:一种菜油每千克售价8.16元,王成买1.4千克,李勇买1.6千克。
两人各应付多少元?提问:a.指名读题,怎么列式?为什么?8.16 × 1.4 ≈ 1 1.4 2(元)8.16 ×1.6 ≈ 1 3.0 6 (元)b.计算出每个算式的结果,并写答语。
8.16 8.1 6× 1.4 ×1.6----------------- --------------------------3 2 64 4 8 9 68 16 8 1 6----------------- --------------------------1 1.42 4 1 3.0 5 6讨论:1、答能不能答1 1.424和 1 3.0 5 6 ,说明理由。
2、精确到“分”保留几位小数,那么应付多少元。
3、横式上用什么符号?为什么不能用等于号。
4、我们以后遇到这种题目要注意什么?答:王成应付1 1.4 2元,李勇应付1 3.0 6元c.朗读“四舍五入法”。
C、强化练习“四舍五入法”例如: 1.954按照要求取它的近似值。
保留两位小数: 1.954 ≈(看小数的第几位)保留一位小数: 1.954 ≈(看小数的第几位)保留整数: 1.954 ≈(看小数的第几位)提问: 1.保留整数、保留一位小数和保留两位小数表示各精确到什么位?保留三位小数表示什么?……2.2.0末尾的0能去掉吗?为什么?教师小结:保留整数表示精确到个位;保留一位小数表示精确到十分位;保留两位小数表示精确到百分位……。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1.3 积的近似值 | 西师大版教学目标1.理解积的概念,能够通过实物或图片形象地解释积的意义。
2.掌握近似计算积的方法,能够在实际问题中应用。
3.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教学重点1.积的概念的理解和应用。
2.积的近似计算方法的掌握。
教学难点1.积的近似计算方法的应用。
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首先,老师可通过实物或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一个矩形的长和宽的关系,并引导学生找到计算矩形面积的方法——长× 宽,进而引出积的概念。
2. 讲解积的近似值的概念老师可通过多组实际例子,向学生讲解积的近似值的概念。
例如一个长为 3.4 米,宽为 2.7 米的矩形,其面积应该为 9.18 平方米,但在实际计算中往往只能近似计算,如把长近似为 3,宽近似为 2.5,则面积可近似计算为 7.5 平方米。
同样,老师还可通过其他实际问题,如工作中的计算、市场购物等,来引出近似计算积的方法及其重要性。
3. 团队探讨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行设计一些计算积的问题,并用近似值法计算,然后将解题步骤、答案以及问题的解决思路进行展示和讨论,展示公正评价,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4. 小结与延伸最后,老师可通过对本堂课进行小结,并提出一些积的问题,如如何使积更加准确等等,来进一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教学评估本节课教学重点是让学生掌握积的近似计算方法,教学过程中需予以引导和促进学生理解、应用新概念和方法。
因此,老师需通过观察、讨论、评价来评估学生是否掌握了积的近似计算方法。
解答的正确性、问题解决的独立性、思考问题的深度、合作学习与探究的能力等都是评估的参考指标。
通过此教学设计,我们旨在全面培养和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
西师大版五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第三课时积的近似值-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积的近似值的概念,掌握求积的近似值的方法。
(2)能够运用四舍五入法、进一法、去尾法求出积的近似值。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际操作,学会求积的近似值的方法。
(2)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严谨、细致的学习态度。
(2)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1. 教学重点:积的近似值的概念,求积的近似值的方法。
2. 教学难点:四舍五入法、进一法、去尾法的运用。
3. 教学方法:讲解法、演示法、小组合作法。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复习乘法运算,引导学生思考: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需要计算乘法的结果,但有时并不需要精确值,而是需要近似值。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如何求积的近似值。
2. 讲解积的近似值的概念(1)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积的近似值的概念。
(2)讲解求积的近似值的方法:四舍五入法、进一法、去尾法。
3. 演示求积的近似值的方法(1)教师演示四舍五入法、进一法、去尾法的具体操作步骤。
(2)学生跟随教师一起操作,加深对求积的近似值方法的理解。
4. 小组合作,巩固练习(1)学生分组,进行求积的近似值的练习。
(2)小组内相互讨论,解决遇到的问题。
(3)小组代表汇报练习成果,教师点评。
5. 总结(1)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明确积的近似值的概念和求积的近似值的方法。
(2)强调四舍五入法、进一法、去尾法的运用场景和注意事项。
6. 作业布置(1)课后练习:求积的近似值。
(2)预习下节课内容:小数的近似值。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是否积极参与讨论和练习。
2. 练习成果:检查学生的练习成果,了解学生对求积的近似值方法的掌握程度。
3. 课后作业:批改课后作业,了解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掌握情况。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演示、小组合作等方式,让学生掌握了求积的近似值的方法。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3 积的近似值︳西师大版一、知识点1.积的意义。
2.确定近似乘数。
3.使用近似乘数求解积的近似值。
二、教学目标1.能理解乘法的意义。
2.能掌握使用近似数求积的方法。
3.能根据具体情况灵活选用近似方法。
三、教学内容与方法1. 乘法的意义(1)师生对乘法的意义进行讲解,引导学生认识到乘法是同一单位的数的相乘,表示多少组同一单位的数加起来。
(2)通过实物(如面包)分组展示乘法的实际意义,加深学生的理解。
2. 确定近似乘数(1)提供大量的实际问题,让学生感受到确定近似乘数对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性。
(2)以画图、逐项对比、试算等方式,引导学生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近似乘数。
3. 使用近似乘数求解积的近似值(1)通过多种例题,让学生理解近似乘数在求解积的近似值时的作用。
(2)引导学生熟练掌握使用近似乘数求解积的方法,注意精度控制。
四、教学过程设计时间教学内容教学方法5min导入介绍本节课的主题,引出乘法的概念,提问引导学生思考。
10-15min 乘法的意义讲解乘法的概念和意义,通过实物分组展示乘法的实际意义。
10-确定近似乘数提供大量实际问题,让学生感受到确定近似乘数15min对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性15-20min 使用近似乘数求解积的近似值通过多种例题,引导学生熟练掌握使用近似乘数求解积的方法。
10min练习与巩固派发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并讲解答案。
3min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难点,提醒学生注意复习。
五、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1.理解乘法的意义。
2.熟练掌握使用近似乘数求解积的方法。
教学难点1.选择合适的近似乘数。
2.精度控制。
六、教学评价与作业1. 教师评价1.通过课堂练习和互动交流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发现和解决学生的问题。
2.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和习惯,以及对知识的掌握度。
2. 学生评价通过填写问卷、讲评、小组讨论等方式进行评价。
3. 作业完成题目:10个实际问题,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合适的近似乘数求解。
(西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材分析积的近
似值
教材分析
求小数乘法积的近似值是在有前面求小数的近似值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所用的方法同求小数的近似值一样,不同的是小数乘法要在计算完后对乘积用“四舍五入”法保留一定的数位。
求小数乘法积的近似值与小数乘法的估算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相同的是都是找一个接近于准确值的近似数,不同的是估算是为了计算简便,把两个因数看成近似数后才计算;而求小数乘法积的近似值则是因为生活需要,把精确计算出来的结果保留一定的小数位数,它们的目的和计算过程都是不一样的。
教科书在积的近似值里安排了两个例题、1个课堂活动和练习三。
例1通过缴水费这个现实情境让学生感受求积的近似值的必要性,教科书通过小女孩的对话框明确指出这里要求积的近似值是因为“人民币的最小单位是‘分’,所以应保留两位小数”。
至于怎样保留,教科书没有作进一步的说明,主要依靠学生原有的求小数近似数的经验来主动解决这个问题。
教科书在例1的下面安排了两个小孩的对话作为素材,让学生及时将自己在例1掌握的求积的近似值的方法用于练习,通过练习深化学生对求积的近似值的理解。
例2是紧接着例1安排的,和例1不同的是,这里两个因数都比较大,这里所说的“比较大”意思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大数,而是两个因数的数位都比较多,计算起来比较麻烦。
所以教科书提出“较大的数的计算可以用计算器来计算”,这是告诉学生一个新的计算方式,在后面的练习中,学生就可以从口算、估算、笔算和用计算器计算中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进行计算。
由于用计算器算学生在前几册已经接触过了,所以这里并不对怎样算作过多的讲解,重点通过对话让学生知道先要用计算器算出积,再按要求保留一定位数的小数。
在这里,求积的近似值的意义又有了拓展,学生除了通过例1知道求积的近似值是现实生活的需要外,还通过例2知道有时也要按要求保留积的近似值。
这实际上也是生活需要,因为生活中有时不需要太精确的数。
课堂活动是计算长江大桥的长度,它的价值在于不是规定学生保留几位,而是由学生自己确定应该保留几位小数,这里的“应该”就是要求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来思考,以千米做单位的小数,小数点后面第1位是百米,第2位是十米,第3位是米,几米对整座长江大桥的长度影响大不大?保留几位小数位数才比较科学?通过这样一些思考,学生可以从中加深对求积的近似值的理解。
活动最后要求学生说一说怎样求积的近似值,这既是检验学生对这一小节知识的掌握情况,也是强化学生对这一小节知识的理解,从中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水平。
练习三安排了7个题和1个思考题。
其中除了第6题要求用计算器算外,其余的题允许学生在口算、笔算和用计算器算中间选择。
第2题用同一个得数保留不同位数的小数的方式,让学生掌握
用“四舍五入”法取积的近似数的方法。
第5题用判断的方式,提出了要保留的小数位上是0时,这个0可不可以去掉的问题。
这个问题本来在小数的近似数中出现过,这里作为积的近似数再加以强化,学生就能从中理解保留的小数位末尾的0不能去掉。
这道题中的第3个小题涉及最大值的问题,近似值是7.6,这个数的最大值是7.649999……这个问题对学生来说比较难,是课程标准中所说的“挑战性的题目”,在教科书中安排这道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第5题和第6题都是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题目,其中第5题涉及一些科学知识,并且用自己的体重推算到月球上的体重,这对学生来说是很有趣的问题,容易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7题介绍了上海的磁悬浮列车,也是向学生介绍我国高科技的发展,从中可以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坚定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这个练习的思考题是本册教科书第一次安排的思考题,供学有余力的学生做的选作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