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蓝山二中高中语文短文三篇教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
- 格式:doc
- 大小:150.50 KB
- 文档页数:5
高一语文教案《记念刘和珍君》【教学目标】一、了解刘和珍生平及死难经过,学习爱国青年的斗争精神,增强民族自尊心和爱国情怀。
二、抓住作者思想感情发展的脉络,理清思路;训练学生掌握理清文章思路的方法。
三、在理清思路的基础上,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贯穿全文的线索)和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重点】作者贯穿全文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关键文句及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方法】讲解与学生探究结合【教学课时】3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总结前两个单元的学习方法学习重点,谈谈现代散文的学习方法,侧重于指导学生如何发现问题。
二、给学生充分时间自读课文,检查预习。
1.注音:噩耗è羽翼yì屠戮 lù浸渍 zì菲薄2.释词:喋血屠戮长歌当哭赁屋寥落桀骜不驯深味欣然洋溢诧异殒身不恤广有羽翼【附答案:血流出来的样子;杀;拉长;当作;租借;稀疏;顺从;体会;高兴;顾虑;充满而流出;惊讶;鸟的翅膀,这里指帮凶。
】写什么、为什么、怎样写三、问题一:写什么?“记”现在写作“纪”,并非鲁迅写错别字,而是当时白话文刚兴起,有些用词并不是很规范。
“记念”,表明这是一篇记叙性文章。
“君”,对人的一种尊称,作者用“君”来称呼刘和珍等遇难青年是对她们的礼赞。
用?明确:揭示这次事件的教训和意义。
教师总结:全文思路的起点是本文的写作缘起,及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然后记述刘和珍的生平事迹和遇难经过;在叙事的基础上再深入一步,议论“三·一八”惨案的教训和对于将来的意义。
三者交错,始终统一于“记念”这个中心。
这就是本文的总体思路。
1、刘和珍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学生发言解决⑴生前爱看鲁迅文章;⑵生活虽艰难,毅然预定了全年的《莽原》;⑶成为学生自治会成员;⑷常常微笑着,态度很温和;⑷虑及母校前途,黯然至于泣下;⑸不屈势力,反抗反动校长;⑹“欣然前往”参加请愿运动;⑺中弹牺牲。
(在筛选信息的基础上,学生根据人物活动来分析人物形象,归纳性格特点)总之,刘和珍是一个进步青年学生。
某某省蓝山二中高中语文《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1、探讨用典的意义;2、指导诵读,在诵读中体会词人的情感,感受豪放的词风。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导入:“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
天下英雄谁敌手?曹X。
生子当如孙仲谋!”辛弃疾词《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一、背景介绍:写这首词的时候辛弃疾已经六十六岁了。
从孝宗淳熙八年(1181)罢官后,辛弃疾被迫退隐某某某某,铅山等地二十余年,其间两度被启用,但都不长。
宋宁宗赵括即位后,当时蒙古已崛起,金日益衰败。
宁宗妻韩氏的叔父韩侂胄企图通过伐金立一场大功,以巩固自己的地位,于是起用了辛弃疾作为号召北伐的旗帜。
宋宁宗嘉泰四年( 1204)任辛弃疾作某某知府,某某那时正处于抗战前线。
辛弃疾虽被起用,但他看到韩侂胄好大喜功,急躁冒进,妄图侥幸获胜,猎名固位,觉得终非自己同调,而韩侂胄对他也并非完全信任。
所以他对当时的局势深感忧虑。
这首词是作者于开禧元年1205)66岁时在某某任上所做。
辛弃疾初到某某,积极为北伐作准备,可他的意见不能被韩侂胄一伙采纳,这就是辛弃疾写这首词的背景。
后来给他一个降官的处分,又把他调离某某。
辛弃疾施展雄才大略为恢复大业出力的愿望又落空了。
之后他回铅山隐居,两年后忧怨而死。
二、解题:永遇乐,词牌名。
京口北固亭,登临地点。
怀古,大多是通过今昔对比,借古讽今。
三、整体感知:1.听示X朗读。
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英雄业绩)金戈..铁马(精锐部队)·元嘉草草..·(草率)赢得..仓皇北顾·(落得)(回头望)可堪..回首·(不堪,哪堪)寻常..巷陌(普通)英雄无觅.(寻找)四、全词分析:这首词在写作上最大的特色就是用典。
所谓用典,就是引古事、古人来比喻今事、今人以抒发情怀,是古代诗文中常见的一种写作手法,统称“用典”。
湖南省蓝山二中高中语文《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用,本文节选自他的著作《爱的艺术》。
在作者看来,“爱”是改变社会性格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手段,爱作为一种艺术,是可以学习与掌握的。
在这篇文章中,他从儿童成长的过程的角度阐述了父母之爱与孩童情感与心智成熟的关系,从心理学的角度阐述了爱是一种能力,是一种改变社会的力量的心理基础。
(二)默读文章学生在阅读文章的过程中完成这样的工作一、划出每段的中心句。
如果没有概括力强的,用自己的补充。
第1段,婴儿只能意识到自己的内部要求,还不具备爱的能力。
第2段,随着孩子不断生长、发育,开始有能力接受事物本来面目,也开始有了对母爱的体验。
第3段:孩子开始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换起爱,懂得“爱要比被爱更重要”,由被爱转变为爱别人,从而去创造爱,产生成熟的爱。
第4段:指出同爱的能力发展有关的是爱的对象的发展。
随着认识世界的范围与能力的变化,同父亲的关系开始重要起来。
第5段:介绍母爱的本质,是无条件的爱,因此无论是孩子还是成人都深深地渴求母爱。
而通过努力换取的爱往往会使人生疑。
第6段:概述父爱与母爱的本质区别。
对孩子来说,母亲代表自然世界;父亲则代表思想世界,父亲是向孩子指出通往世界之路的人。
第7段:介绍父爱的本质是有条件的爱。
父爱的积极面是可以通过努力赢得,消极面是如果辜负父爱,就可能失去这种爱。
父爱可以受孩子的控制和努力的支配。
第8段:主要写父母在孩子的成长中需要扮演的角色。
第9段:主要讲一个成熟的人的标准,要从父母那里学到什么。
第10段:作者用简短的话总结,言简意赅地指出人最后成熟需要经历的阶段。
二、完成练习一1、母爱与父爱的区别:母亲代表自然世界,母亲是我们的故乡,是大自然、大地和海洋。
父亲代表思想世界,代表法律、秩序和纪律等事物的世界。
母亲从身体和心理上给孩子以爱和关怀,给孩子生活上的安全感;父亲从孩子六岁左右开始,向孩子指出通往世界之路,树立孩子挑战生活的自信心。
湖南省蓝山二中高中语文《祝福》》教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1、准确把握祥造成林嫂悲剧的原因;2、理解本文倒叙手法的作用。
【教学方法】点拨、分析、研讨【课时安排】三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要点】1、了解小说背景;2、研习课文,理清小说情节结构;3、准确拼读字词。
【教学内容及步骤】一、导入新课。
鲁迅先生写过一篇《〈呐喊〉自序》,文章不但告诉了我们年轻的鲁迅先生的曲折的生活经历,而且告诉了我们鲁迅先生的思想发展过程。
鲁迅先生最终写起小说来,既是他的文学报国之梦的延续,也是受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他既要唤醒那些愚昧麻木的民众,也要慰藉在寂寞里奔驰的革命勇士,于是就有了他的第一部短篇小说集《呐喊》。
在初中我们学过鲁迅的小说《故乡》、《孔乙己》,其中由活泼可爱而变成麻木愚昧的闰土,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孔乙己,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今天,我们学习的是鲁迅先生又一篇著名的小说《祝福》。
(板书)二、介绍背景。
《祝福》写于1924年2月,是鲁迅第二部短篇小说集《彷徨》的第一篇。
(鲁迅一生有三部短篇小说集:《呐喊》(收有1918---1922年间创作的小说)、《彷徨》(收入1924---1925年所写的11篇小说)、《故事新编》(历史小说集,收入1922---1935年间的作品。
)鲁迅以极大的热情欢呼辛亥革命的爆发,可是不久就失望了。
他看到辛亥革命以后,帝制政权虽被推翻,但代之而起的却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封建社会的基础并没有彻底摧毁,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他们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宗法观念、封建礼教仍然是压在人民头上的精神枷锁。
这一时期的鲁迅基本上还是一个革命民主主义者,还不可能用马克思主义来分析观察,有时就不免发生怀疑,感到失望。
他把这一时期的小说集叫做《彷徨》,显然反映了其时自己忧愤的心情。
但鲁迅决没有畏缩、退避,而是积极奋斗。
《祝福》这篇小说成功地塑造了一个中国封建社会的妇女祥林嫂的形象。
小说通过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国的社会矛盾,深刻地揭露了地主阶级对劳动妇女的摧残与迫害,揭示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指出彻底反封建的必要性。
湖南省蓝山二中高中语文《窦娥冤》(草稿)》教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大批戏曲名家。
元杂剧是用北曲(北方的曲调)演唱的一种戏曲形式。
作为一种新型的完整的戏剧形式,元杂剧有其自身的特点和严格的体制,形成了歌唱、说白、舞蹈等有机结合的戏曲艺术形式,并且产生了韵文和散文结合的、结构完整的文学剧本。
在结构上,一本杂剧通常由四折组成。
一折相当于现代剧的一幕或一场,是故事情节发展的一个较大的自然段落,四折一般分别是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
四折之外可以加一二个楔子。
楔子一般放在第一折之前,介绍剧情,类似现代剧中的序幕;也有的放在两折之间,相当于后来的过场戏。
但也有少数杂剧突破了一本四折的形式,如《西厢记》是五本二十一折的连本戏。
每本杂剧的末尾有两句、四句或八句对语,用以概括全剧内容,叫做“题目正名”。
如《窦娥冤》结尾的“题目”是“秉鉴持衡廉访法”,“正名”是“感天动地窦娥冤”。
在音乐上,杂剧的每折用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组成套曲。
楔子只能用一二支小令,不能用套曲。
宫调,即调式,相当于现代音乐的C调D调等。
曲牌,是曲调的名称,每个曲牌都属于一定的宫调。
剧本中每套曲子的第一支曲子前面都标明宫调。
如《窦娥冤》第三折第一支曲子标示的【正宫】【端正好】,表示这一折自【端正好】以下各曲均属【正宫】。
关于宫调。
隋唐以来,音乐的调子是用“燕乐二十八调”,在宫、商、角、羽四声上各分配七调而成的。
宫声七调如正宫、中吕宫、南吕宫、仙吕宫等叫“宫”,其余二十一调如越调、双调、般涉调等叫“调”,所以称调子为“宫调”。
“燕乐二十八调’,是宋词、元曲的依据,但实用的调子并不多,元曲中仅用十二调,而传奇中常用的只有九种。
这九种宫调及其表现的情趣如下:正宫-惆怅、黄钟宫-缠绵、仙吕宫-清新、中吕宫-跌宕、南吕高-感叹、双调-健朗、商调-凄惶、越调-谐趣、大石调-蕴藉每一宫调各有它所属的曲牌,常用曲牌就有五百只以上。
传奇继承了南北曲的传统,很少有另外创作的曲牌。
高一语文教案《烛之武退秦师》教学目标1、了解《左传》这部编年体史书的基本情况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在诵读过程中,培养学生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3、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4、领会和学习本文详略得当、波澜起伏、善用伏笔和照应的写作技巧。
5、学习古人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安危得失,顾全大局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教学难点领会和学习本文详略得当、波澜起伏、善用伏笔和照应的写作技巧。
教学设想1、由于学习文言文要付出比现代文更多的认识努力,因此通常同学们对文言文大都敬而远之。
调查显示,多数同学都不大了解所学文言文的内涵,不了解那些隐藏在陌生语言下面的更深层次的人类的智慧,笔者力求引导学生走进文言文这个丰富多彩的世界。
《烛之武退秦师》一文中说辞语言十分精彩,人物形象也栩栩如生,引导学生意识到这一点,就可能给他们留下深刻的印象,从而逐步改变其对文言文的看法,培养起对文言文的阅读兴趣。
2、《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背景对同学们来说非常陌生,可以让学生亲自查找资料,从而培养学生的收集筛选材料的能力和自读能力。
3、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老师只是一个引导者,把课堂还给学生是很必要的,所以教学过程中,更多是学生的小组讨论,教师适当的给以点拨,这样既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也培养了学生交流协作的能力。
4、诵读是语文教学中一种重要的手段,在文言文中的作用尤其不可低估,所以本堂课自始自终以诵读为教学手段和依据,在诵读中赏析课文、分析人物。
5、生活即语文,语文即生活。
语文课堂应与社会生活紧密相连,因此结尾设计讨论发言就是让学生乐于探讨并且有话可说,学有所得,并能学以致用。
6、背诵一直是学生一个头疼的问题,所以笔者尽量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背诵课文,减轻学生的负担,增强学生的文言文学习兴趣。
课时安排:2课时二、资料介绍1、《左传》其书《左传》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
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湖南省蓝山二中高中语文《祝福(下)》教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课时安排】三课时第二课时【教学要点】品味描写人物的几个细节,欣赏本文的重复艺术。
讨论造成祥林嫂人生悲剧的自身原因。
分析祥林嫂的形象。
【教学内容及过程】一、导语:小说中的艺术形象不等同于现实生活中的一个真的人物,而是集中了现实生活中许许多多人物的共同特点,经过艺术虚构而被创造出来的典型形象。
恩格斯说:“在我看来,现实主义的意思是,除了细节的真实以外,还要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二、分析描写人物的几处细节。
先请同学们说说值得发掘的关于人物的细节描写。
1、对祥林嫂的三次集中的外貌描写A、第一次来到鲁镇: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年纪大约二十六七,脸色青黄,但两颊却还是红的。
模样还周正,手脚都壮大,又只是顺着眼。
死了丈夫,不堪婆家虐待,逃出来的。
健壮朴实勤劳温顺,抗拒着人生灾难,对生活抱有希望。
B、第二次来到鲁镇:她仍然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祆,月白背心,脸色青黄,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
死了第二个丈夫,失去了儿子,族家大伯收房子,被赶出婆家。
还是白描手法,两颊和眼睛发生了变化,说明她被逼改嫁又丧夫丧子,精神倍受刺激,内心极度悲伤,意志的支柱在生活的重压下已经动摇,失去了生活的希望。
在对比中表现人物内心的痛苦和悲哀。
C、死前:“头发已经全白”——从某种角度讲,头发是命运和年龄的标志。
脸上“黄中带黑”,“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黄中带黑”,完全是一副死相;连“悲哀的神色”也没有了,说明她已没有什么表情了。
“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轮,转的意思;间或,说明她的眼睛长时间是呆滞的。
(练习)不能改成“她一手提着一个内中放了一个空的破碗的竹篮,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下端开了裂的竹竿:她分明纯乎是一个乞丐了”,因为文中的“空的”和“下端开了裂”分别是前面句子的修饰语,把它们单独放在后面,是为了强调和突出,改了就没有这种效果了。
湖南省蓝山二中高中语文《望海潮》教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 ]2、名句欣赏。
教学流程:一、作者简介柳永,中国文学史上首屈一指的风流才子。
柳永不仅是个风流才子,还是个屡试不中的补习生,常喝常醉的酒鬼,出没秦楼楚馆的浪子,仕途坎坷的小官,“奉旨填词”的专业词人,浪迹江湖的游客,自命不凡的“白衣卿相”,歌楼妓女的铁哥们,放荡不羁的花花公子,市井街头的自由撰稿人,敢恨敢爱的汉子,无室无妻的光棍,创新发展宋词的巨匠。
(导入语)柳永,北宋婉约词代表。
原名三变,官至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排行第七,又称柳七。
他的词集名叫《乐章集》,流传下来的有二百多首。
(乔羽,林夕,方文山。
)词:起于五代与唐,流行于宋的一种文学体裁。
原是配乐歌唱的一种诗体,句的长短随歌调而改变, 因此又叫长短句。
一般分上下两阕。
主要有两派:豪放派和婉约派。
(词的地位发展:词实际上是一和音乐文学。
最初它活跃在宫中、豪家、秦楼楚馆和民间游艺之所,大部分是封建文人和市民打发闲情逸致的作品。
唐末,成就最大的就是以温、韦为主的花间词人,他们大多精于音律,对词的规范化起了一定的作用。
但他们的词着色浓艳,喜欢雕琢,让后世词坛的观念产生了“词为艳科”、“诗庄词媚”的负面影响,宋朝词坛第一响便是以欧阳修、晏殊为代表的部分士大夫文人,他们受晚唐词风影响,继承发扬了晚唐词体。
柳永遭遇坎坷,较多地同中下层市民接触,因此他的词语言比较朴素,接近口语,音律和谐,美妙动听,他是第一个大量创作慢词的人,扩充了词的体制容量。
在表现手法上,他善于铺叙;在内容上,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妓生活,抒写羁旅行役(因公务在外跋涉)之情。
“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记词”,将词从上层文人手中推向大众,深受当时市民的欢迎。
纪昀推崇:“诗当学杜诗,词当学柳词。
”北宋中后期,一声黄钟大吕的嗡鸣敲开了词坛的大门,苏轼的词豪迈奔放,成功融和了他在散文上的成就,大大开拓了词的题材与意境,为宋词的发展打开了新的局面。
湖南省蓝山二中高中语文《短文三篇》教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是本文的重点和难点。
课时安排 2课时《热爱生命》一、直接进入课文,然后简介作者。
(先要求学生读注释1,再补充:蒙田(1533—1592),法国文艺复兴后重要的人文主义作家。
在16世纪的作家中,很少有人像蒙田那样受到现代人的崇敬和接受。
他是启蒙运动以前法国的一位知识权威和批评家,是一位人类感情的冷峻的观察家,亦是对各民族文化,特别是西方文化进行冷静研究的学者。
从他的思想和感情来看,人们似乎可以把他看成是在他那个时代出现的一位现代人。
蒙田出身贵族,祖上是波尔多人,他早年学习拉丁文,在波尔多市念完中学后,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深居简出,闭门读书思考。
后来,他在政府部门任职,成为波尔多市议员,并两度被选为波尔多市市长。
1562年他皈依天主教;1572年在他父亲死后才开始撰写《随笔集》。
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被马克思称为“产生巨人”的时代,一大批杰出的科学家、艺术家、思想家都出现在这一时期,如哥白尼、伽利略、哥伦布、麦哲伦,芬奇、拉斐尔、米开朗琪罗,但丁、薄伽丘、拉伯雷、莎士比亚,及培根、蒙田等等。
《热爱生命》是蒙田晚年写的一篇随笔。
二、学生朗读课文(由两个学生分段读),并正音。
三、提问讨论,理解课文内容和词语含义。
1.作者在第一段运用了对比的写法,表现在哪些地方?从比较中可以看出,生命是否可爱,取决于什么?首先,把日子分为两种,一是令人不快的时候,一是风和日丽的时候(即“坏日子”和“好日子”)。
然后,对两种不同的日子采取两种不同的度日态度和方法,“坏日子”要“消磨”、“要飞快的去‘度’”;“好日子”要“慢慢地”“细细地”“赏玩”、“领略”、“品尝”。
最后再把那些“哲人”(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受神权束缚,把希望寄托在上帝那里)和“我”对生命的不同看法作对比,他们“打发”、“消磨”、“无视”它,认为生命是“苦事”、“贱物”;“我认为生命是”“值得称颂”、“富有乐趣”,是“自然的厚赐”,“是优越无比的”。
生命是否可爱,取决于对生命的理解和态度。
2.怎样理解“生命受到自然的厚赐,它是优越无比的”?人的生命是经过数十亿年的时光演化而来的,是自然的哺育,也是自然的杰作,无可比拟。
3、文章的第三段,作者表达的主要观点是什么?要不害怕死亡,就要热爱生活、享受生活。
同时,“生活乐趣的大小是随着我们对生活的关心程度而定的”,“享受生活要讲究方法”,所以“我们”要更加讲究生活、专注于生活,即使已经进入老年,也要使自己最后“剩下的”生活过得“丰盈饱满”。
4、第三段谈到“享受生活要讲究方法”,文中谈到了哪些方法?抓紧时间和有效的利用时间。
只有正确认识生命,以乐观的态度去看待生活,关心生活,才能感受生活的美好,才能享受生活。
5、作者为什么说“我对随时告别人生,毫不惋惜”?因为乐于生的人好好地享受了生活,对于死亡就不会感到遗憾。
而“我”热爱生活,“比别人多享受到一倍的生活”,当需要告别人生的时候,“我”会毫不惋惜。
6、文章中说:“生之本质在于死。
”又说“乐于生的人才能真正不感到死之苦恼。
”你怎么理解这两句话?作为个体生命的存在,都是短暂的、有限的,总是要死亡的,是人人所不能避免的。
这句话从生命的终极归宿上来看待生命,由此引出珍惜生命的话题。
珍惜生命,热爱生命,认真而充实地生活,善于享受生活中各种快乐的人就感到死而无憾,就不感到死的苦恼了。
如果一辈子懒散拖沓,萎靡不振,不能积极乐观地对待生活,留有好多遗憾,临死时必然感到苦恼。
从哲学上说,人在追求自己的生命价值时可以超越死亡。
在人类的历史上,饮鸩的苏格拉底,自沉汨罗的屈原,断头台上的谭嗣同,这些著名人物都把个体的“小我”融会于人类的“大我”之中,实现了人的生命的自我超越。
板书:一般人消磨赏玩哲人打发无视我称颂热爱生命是否可爱,取决于对生命的理解和态度四、拓展《热爱生命》作者:食指也许我瘦弱的身躯象攀附的葛藤,把握不住自己命运的前程,那请在凄风苦雨中听我的声音,仍在反复地低语:热爱生命。
也许经过人生激烈的搏斗后,我死得比那湖水还要平静。
那请去墓地寻找的我的碑文,上面仍刻着:热爱生命。
我下决心:用痛苦来做砝码,我有信心:以人生去做天秤。
我要称出一个人生命的价值,要后代以我为榜样:热爱生命。
的确,我十分珍爱属于我的那条曲曲弯弯的荒槽野径,正是通过这条曲折的小路,我才认识到如此艰辛的人生。
我流浪儿般的赤着双脚走来,深感到途程上顽石棱角的坚硬,再加上那一丛丛拦路的荆棘使我每一步都留下一道血痕。
我乞丐似地光着脊背走去,深知道冬天风雪中的饥饿寒冷,和夏天毒日头烈火一般的灼热,这使我百倍地珍惜每一丝温情。
但我有着向旧势力挑战的个性,虽是历经挫败,我绝不轻从。
我能顽强地活着,活到现在,就在于:相信未来,热爱生命。
《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一、作家与题解。
帕斯特尔(1623—1662),法国数学家、物理学家、思想家。
人为什么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苇草一样美丽而脆弱,比喻贴切。
“思想”与“苇草”,将人表述为一种辨证的存在,其中蕴含着精神与物质、尊贵与卑微、理性与感性、平凡与伟大、脆弱与坚韧等矛盾统一的关系。
二、文章的主要内容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第一,从生理的层面来讲,人只不过是一根苇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一口气、一滴水就能致人于死命。
第二,人的全部尊严就在于思想。
因为能思想,区别于顽石或者牲畜;因为能思想,比能致他于死命的东西高贵得多,比囊括了人并吞没了人的宇宙高贵得多;因为能思想,人囊括了宇宙。
第三,人要努力好好地思想,这是道德的原则。
人不能求之于空间,占有多少土地都不会有用。
总之,人的尊严在于能思想,因此人要“努力好好地思想”。
三、难句理解1、文章说,“我们全部的尊严就在于思想。
正是由于它而不是由于我们所无法填充的空间和时间,我们才必须提高自己”。
试对这句话做一点说明。
【明确】思想是别的任何力量都无法掌控和摧毁的,因此人全部的尊严就在于思想。
与浩瀚的宇宙相比,人占有多少空间都没有用;人无法避免死,因此也占不了多长时间。
人的尊严不在于填充空间和时间,而在于思想。
思想有深浅高下之分,高明的、有深度的思想才能使人获得力量,不断发展自己、完善自己的努力,显示出人的独特性和魅力,也即获得人在自然万物中的“尊严”。
因此,要“努力好好地思想”,“提高自己”。
2、文章说:“我们要努力好好地思想’。
这就是道德的原则。
”试对这句话做一点说明。
【明确】道德,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
道德通过对社会的或一定阶级的舆论对社会生活起约束作用。
作者把“努力好好地思想”作为道德的原则,说明作者思想的高度重视。
这一段是前文的升华,人要怎样思想,要符合道德的范畴,对思想的界定更为清楚了。
思想是一把双刃剑,所以作者要强调这一点。
还要注意的是,17世纪的法国,法律当然不完善,更要借助道德的力量约束。
3、“我应该追求自己的尊严,绝不是求之于空间,而是求之于自己思想的规定。
”如何理解?“规定”在这句中是什么意思?约束、境界、范围、深度广度。
承接上文“道德的原则”。
4、我占有多少土地都不会有用,由于空间,宇宙便囊括了我并吞没了我,有如一个质点:由于思想,我却囊括了宇宙。
人无法填充时间和空间,在空间无限大的宇宙面前,人显得微不足道。
但人有思想,思想是没有边界、不受限制的,它可以以整个宇宙作为思考的对象,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人囊括了宇宙。
(生答:人类的文化成果在宇宙中最璀璨光亮)同学们正在用自己的思想来诠释这篇文章,也可以看出思想的力量。
《信条》一、作家作品和文体知识罗伯特·富尔格姆,美国当代作家、哲学家。
在他的经历中,他当过干活的牛仔、民歌手、IBM公司推销员、专业画家、教区牧师、酒吧调酒师、绘画教师和父亲。
他和他的妻子住在西雅图的一座船屋里。
本文选自《我需要知道的一切》。
随笔——是散文中特殊的一种,写随笔就像与邻家谈心般轻松,没有任何的负担,没有华丽的辞藻,严密的结构。
随笔的形式可以不受体裁的限制灵活多样,不拘一格;随笔也不受字数的限制,篇幅长短皆由内容而定。
写随笔最重要的是要表达出写作的意图,或是一种快乐的心情,或者是一点小感悟,或是一个新观点……随笔与一般散文的区别:随笔主“理”,是说理的,重“讲谈”色彩,较为冷静;而散文主“情”,是抒情的,重“自白”色彩,较为热烈。
随笔面向人生,咀嚼人生况味,重哲理感悟;而散文面向内心,剖露人性奥秘,重生命体验。
随笔讲求“文化”品位,读之能增人智慧,令人玩味不尽;而散文崇尚“人性”深度,读之能开启性灵,使人净化灵魂。
随笔与杂文都重说理、讲个性、富理趣,但是也有区别:首先表现在取材上,杂文取材多为抨击时政、针砭时弊,往往“小中见大”;随笔在取材上比杂文要“软”“淡”一些(多为二、三流题材),往往是“小中见趣”。
其次表现在笔调上的区别,杂文“犀利”,往往寸铁杀人,“当头一击”即制强敌于死地,诚所谓“嬉笑怒骂,皆成文章”;随笔较为“闲适”,常常从容道来,温文尔雅,总不失“绅士”风度。
另外还表现在语言色彩上,杂文多用“讽刺”,比较辛辣;随笔推崇“幽默”,较为惬意。
二、作者列出这些最基本的信条有什么意义?正如文章中所说,这些信条“贴近真实,清晰明了并且坚实可靠”,便于大家信心十足地去实践,并获得成功。
人们常说,真理是朴素的。
对于应该怎样生活、做人做事,在当代社会生活中越来越没有固定的衡量标准,使一般人难以把握、望而生畏。
作者却把复杂问题简单化,而且讲得机智、幽默,充满温情,容易为人们所接受。
三、针对文中的信条,谈谈自己的认识。
1、有东西大家分享。
(仁爱。
能够与人分享或说共享,要有相当高的境界,要有谦让的态度,要能够舍弃物资利益。
2、公平游戏。
(平等。
信守规则。
平等守信,“游戏”才能公平进行。
否则,就会惹起事端,造成矛盾,引发战争。
)3、不打人。
(文明。
不粗鲁、不野蛮,不残忍。
妻子不能打,弱者不能打;小偷不能打,囚犯不能虐待。
人要摆脱兽性,趋仁向善。
可以避免家庭暴力,避免社会冲突和动荡。
)4、交还你捡到的东西。
(拾金不昧。
)5、收拾好你的一摊子。
(尽责。
对己、对人、对家、对国。
“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做好自己该做的事,起码减少了别人对你的责任与义务。
)下文说“要是所有的政府都奉行这么个基本政策,交还它们捡到的东西和收拾好它们自己的一摊子”。
(布什可以说是一位时运不佳的总统,他第一任任期结束的2004年,美国从1970年代的最大债权国已经变成了世界最大的债务国。
任期以美国历史上遭受的最残酷的恐怖袭击开始,以百年不遇的金融风暴结束。
其间的“卡特里娜”飓风、伊拉克战争等。
奥巴马面临的最紧迫的任务都是收拾布什留下的烂摊子。
)6、不要拿不属于你的东西。
(本分。
不偷、不摸、不贪、不占、不抢。
“伸手必被捉”。
偷盗、贪占、抢夺,历来为人厌恶,如海盗,如和珅,如日本的侵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