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发展质量研究综述
- 格式:pdf
- 大小:474.67 KB
- 文档页数:5
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综述[摘要]:通过对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历程回顾,结合现代可持续发展的理论研究,对城市可持续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并展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新兴视角与理论。
[关键词]:城市、可持续发展、理论、评价。
引言可持续发展思想虽然古而有之,但作为一种现代发展理论,它的直接理论来源是罗马俱乐部的思想和观点。
1972年,以D. L.米都斯为首的美国、法国、挪威等一批西方科学家组成的研究小组提出的关于世界发展趋势的报告---《增长的极限》,首次提出了“地球极限论”。
认为,如果目前的人口和资本的快速增长模式继续下去,世界就会面临一场“灾难性的崩溃”,而避免这种灾难的最好的办法就是限制增长。
因其问题的新颖性和结论的悲观性,使得它在全世界引起极大反响和广泛争论。
1.城市可持续发展历程回顾1972年联合国召开了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次世界环境大会,发表了第一个“人类环境宣言”,提出了被普遍接受的现代可持续发展的思想,1980年联合国大会向全世界发出呼吁:“必须研究自然的、社会的、经济的、以及利用自然资源过程中的基本关系,确保全地球可持续发展”,1983年联合国成立了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给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权威性定义:“可持续发展是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而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理念是正确处理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己成为共识,但由于不同的研究者对其理解不尽一致、强调的重点不同,因此,也就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可持续发展定义。
据美国学者哈瑞斯1998年统计,国际上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定义己达113种。
多数人可持续发展是不断提高人们生活质量和环境承载能力,满足人们当前需要,但又不损害到下一代人的生存需要的发展;以最小的自然消耗,取得最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持续性是指一种可以长久维持的过程和状态。
2.城市可持续发展评价理论研究2.1城市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方面的研究可持续发展研究是跨世纪多学科综合研究的重大学科领域,其中发展评价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优化城市规划和城市基础设施的高质量发展研究报告摘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成为了现代城市发展的重要方面。
本研究报告旨在探讨优化城市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的方法,以实现高质量的城市发展。
通过对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的梳理和分析,本报告提出了一系列建议,包括加强规划管理、提升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推动可持续发展等。
这些建议将为优化城市规划和基础设施发展提供重要参考。
第一章引言1.1研究背景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规划与管理成为影响城市发展的重要因素。
在城市化进程中,城市规划与管理水平的提升对于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当前我国城市规划与管理仍面临诸多问题,如规划不合理、管理不到位等,这些问题已成为制约城市发展的瓶颈。
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讨城市规划与管理优化策略,以期为我国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1.2研究目的本研究主要目的在于分析城市规划与管理现状,提出优化策略,以提高城市规划与管理水平,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此外,本研究还通过国内外案例分析,总结经验,为我国城市规划与管理提供借鉴。
1.3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文献分析法、案例分析法和对比研究法,对城市规划与管理的相关理论进行梳理,总结国内外城市规划与管理优化的实践经验,并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分析。
第二章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2.1国内相关研究综述近年来,国内学者对城市规划与管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城市规划与管理的基本理论、城市规划与管理的方法与技术、城市规划与管理实践案例分析等。
研究发现,国内城市规划与管理研究逐渐从理论向实践转化,注重实证研究,为城市规划与管理优化提供了有益参考。
2.2国外相关研究综述国外关于城市规划与管理的研究起步较早,主要集中在城市规划与管理理论、城市规划与管理实践、城市可持续发展等方面。
国外研究强调跨学科、综合性的研究方法,注重城市规划与管理的实用性,为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益经验。
第三章城市规划管理的优化策略3.1城市规划管理现状分析本章对我国城市规划管理的现状进行了分析,主要包括城市规划管理体系、城市规划管理政策、城市规划管理实践等方面。
关于全面提升城市品质的建议综述在全面提升城市品质方面,我们可以从多个层面入手,包括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城市规划、教育文化等方面。
本文将综述以下几个方面的建议。
首先,环境保护是提升城市品质的重要方面。
城市空气质量的改善是当务之急,可以实行严格的车辆尾气排放标准,鼓励购买和使用新能源汽车,建立更多的公共交通系统,减少个人车辆的使用。
此外,加强固体废弃物的管理和处理,鼓励居民垃圾分类投放,推广可再生能源的利用,都是促进环境保护的有效举措。
其次,基础设施建设是提升城市品质的基础。
加大投资力度,建设更完善的交通网络,包括地铁、高速公路、快速路等,提高城市交通运输的效率。
此外,加强城市供水、供电、供气等基础设施建设,确保城市居民的基本生活需求得到满足。
同时,大力发展数字化基础设施,提供更快速、便利的互联网服务和智能化生活体验。
第三,城市规划是提升城市品质的核心。
科学合理的城市规划可以提高城市的空间利用效率,优化交通流线,改善居民生活环境。
将城市规划与生态保护相结合,合理划定建设用地和生态用地,保护自然资源和环境。
此外,鼓励多样化的建筑风格,强调人文和艺术元素的融入,增加城市的美感和文化内涵。
第四,教育文化是提升城市品质的重要方面。
加大对教育事业的投入,提高教育质量,培养高素质的人才。
同时,注重培养居民的文化素养,加强文化艺术交流,举办文化艺术活动,建立文化设施和场馆。
通过文化的传承和交流,增强城市的凝聚力和社会认同感。
最后,参与居民的参与和社会治理体系的完善也是提升城市品质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建立健全的社区组织和居民自治机制,鼓励居民参与城市管理和决策,加强居民之间的互动和合作。
同时,完善城市的法律法规体系,提高执法效能,加强城市安全管理和社会治安维护。
综上所述,全面提升城市品质需要从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城市规划、教育文化等方面入手。
通过不断改善城市的环境质量,提高基础设施的水平,优化城市规划和建设,加强教育文化建设,以及强化居民参与和社会治理,我们可以实现城市品质的全面提升,为居民提供更美好的生活环境和更高品质的城市生活。
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城市发展质量随着中国城市化的进程,城市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然而,城市建设的速度比城市规划和管理的能力更快,导致了一系列的城市问题,如交通堵塞、环境污染、房价高涨等。
因此,我们需要从城市发展质量的角度出发,探讨如何提高城市发展的质量,建设宜居的城市。
一、规划与建设的良性互动城市的规划和建设是城市发展的两个不可或缺的环节。
城市规划关系到城市未来的发展,城市建设则是规划的实施。
两者的良性互动非常重要,它们需要具有协同性和延续性。
城市规划需要完整考虑城市建设过程中的方方面面,而城市建设的过程则需要参照规划进行。
这样才能够确保城市的建设符合规划思路,使城市的风貌更为和谐。
二、多元化的产业结构城市的产业结构是城市发展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
产业结构的单一会导致城市经济的不平衡,也会影响城市对外部环境的适应性。
因此,多元化的产业结构是宜居城市的重要条件。
在产业结构方面,要注重高新技术、文化创意等现代产业的发展,这类产业不仅有利于提升城市的创新能力,还能够带来更多的就业机会。
三、公共服务体系的完善城市发展不能仅仅关注城市经济发展的速度,城市的公共服务更是构成宜居城市重要的支撑系统。
公共服务涵盖了医疗、教育、交通、环保、文体休闲等领域。
唯有建立完善的公共服务平台,才能够更好地满足市民对舒适生活的需求。
例如,建设完善的公共交通网络,使人们能够方便的通勤;构建完善的环境保护体系,保证空气和水质的优良;鼓励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为市民提供更多丰富的文体休闲场所,这些都是提高城市发展质量的有效途径。
四、社会管理的科学化城市社会管理是城市发展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
城市的治理需要在政府的主导下,加强市民自治,让市民充分参与城市建设和管理。
此外,城市治理还需要建立有效的监管体系,加强文明城市建设,增强城市文明程度,提高市民素质。
五、住房问题的解决住房是人们基本的生存要求。
当前,住房问题是影响城市宜居性的一个难点。
国外资源型城市发展与转型研究综述关键词资源型城市;文献分析;研究综述19世纪下半叶以来,受工业革命和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殖民主义活动的影响,在世界各地快速兴起了以各类资源采掘和加工为目的资源型城镇或社区,尤其是在美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等新兴国家和地区。
20世纪20年代以后,大规模的工业化生产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发展,煤、铁等各种矿产资源成为重要的生产要素,各种类型的资源型城镇进一步发展。
二战后,随着西方各国经济重建与腾飞,对资源的消耗和需求更加突出。
20世纪60年代以来,由于来自其他资源产地的竞争,以及新型能源的出现,西方各经济大国的煤炭经济面临价格下降、产量锐减、市场缩小等一系列问题,一些资源型地区和城市陆续开始转型过程,如德国鲁尔、法国洛林、日本北九州等地区。
伴随着资源型城市的兴衰,国外资源型城市发展与转型的相关研究也逐步发展,并成为解决资源型城市发展问题的重要理论依据。
但是目前国内研究领域对国外资源型城市研究的认识还缺乏全面的考察,表现为大量相关论述都源于对部分文献的重复引用,而缺乏进一步的探索。
此外,随着国外相关领域理论与实践的发展,也有必要对其进行新的总结与归纳。
基于以上研究现状与目的,本文对国外资源型城市发展与转型研究进行系统的考察,以期对我国资源型城市的转型发展及相关研究提供有益借鉴。
1分阶段研究综述1.1第一阶段:理论奠基与初步发展阶段(20世纪20年代——20世纪70年代中期)JonesStephen对加拿大落基山脉一带的矿业城市坎莫尔(Canmore)和旅游城市班夫(Banff)进行了对比分析,但还停留在描述性研究的阶段[6]。
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助理教授RobinsonIra选择了基蒂马特(Kitimat)、德雷顿谷(DraytonValley)、埃利奥特湖(ElliotLake)和谢弗维尔(Schefferville)四个资源型城镇(社区),分别从自然地理、发展历程、行政管理、规划建设、社会结构、经济基础等方面进行研究,指出这些新兴的资源型城镇与19世纪及20世纪初期随着资源开发兴起的公司城镇有所不同;并重点分析了这些城市中的规划建设经验和对未来的启示[7]。
大连城镇化发展水平调研报告大连城镇化发展水平调研报告1. 引言本调研报告旨在对大连市的城镇化发展水平进行调研和分析,以期为大连市制定城镇化发展战略和政策提供参考。
本报告首先介绍了背景和目的,然后通过对大连市的人口分布、经济发展、基础设施和城市规划等方面的调研,分析了大连市的城镇化发展水平。
2. 调研方法本次调研采用了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搜集相关数据和资料,包括大连市的人口统计数据、经济发展数据、基础设施建设数据等;- 进行实地考察,对大连市的城市规划、建设项目等进行观察和记录;- 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居民对城镇化发展的认知和需求。
通过以上方法,我们获得了大连市的相关数据和信息,并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3. 大连市的城镇化发展现状根据我们的调研数据和分析结果,大连市的城镇化发展水平相对较高。
以下是一些主要观察结果:3.1 人口分布和流动大连市的总人口在过去几十年里呈现出增长趋势,尤其是城市地区。
城区的人口密度相对较高,而郊区和农村地区的人口密度较低。
同时,大连市也存在着人口流动的现象,很多农村人口选择到城市工作和生活。
3.2 经济发展大连市作为中国的一个重要港口城市,经济发展相对较快。
近年来,大连市的工业、金融、贸易和服务业等多个领域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也在推动大连市的城镇化进程。
3.3 基础设施建设大连市的基础设施建设相对完善。
有较多的高速公路、铁路和轨道交通线路连接起了城市和周边地区,方便了人们的出行。
此外,大连市的水、电、气等基本公共设施也得到了较好的建设和管理。
3.4 城市规划大连市的城市规划较为科学和合理。
市区内有较多的公园、景区和绿地,为居民提供了良好的休闲和娱乐场所。
大连市市中心的商业区和办公区也得到了良好的规划和建设。
4. 城镇化发展面临的问题和挑战虽然大连市的城镇化发展水平相对较高,但仍然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
以下是一些主要问题和挑战:4.1 城乡差距大连市城乡发展差距较大,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相对较低。
宜居城市发展的研究综述摘要:随着城市化进程高速推进,宜居城市已成为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加快城镇化建设的重要途径。
从宜居城市评价指标、概念、内涵等三个方面阐述国外宜居城市的理论研究成果;从宜居城市的法制法规建设、奖励措施、评价指标、城市规划理念等四个方面分析国外宜居城市的实践特征;从宜居城市的评价、内涵、概念、模式等五个方面概述我国宜居城市的理论研究成果,并政府履行职能探析我国宜居城市的实践。
通过整理分析,针对现有研究的不足,对未来宜居城市发展进行了展望。
Abstract:Along with the high-speed urbanization process forward,livable city construction has become the important way to transform the growth of economic mode and speed up the construction of urbanization. The paper states theoretical research results of livable city construction in abroad from the aspect of evaluation index,concept,connotation of the livable city and so on. The paper also analyzes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ractice of the livable city construction in foreign from the aspect of the legal laws and regulations construction,incentive measures,the evaluation index,the concept of urbanplanning of the livable city and so on. Meanwhile,the paper summarizes the theoretical research achievements of the livable city construction in China from the aspect of the evaluation,connotation,concept,construction mode of livable city and so on,and explores and practice of analyses Livable city construction in China in the aspect of the functionsof government. Through the analysis,aiming at the shortcomings of the existing research,the paper outlook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livable city in the future.关键词:宜居城市;评价指标;评价方法;建设模式Key words:livable city;evaluation index;evaluation methods;construction mode中图分类号:F29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6)17-0001-040 引言伴随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发展,人与自然矛盾日益加剧,一方面出现城市自然资源日益贫乏、生态系统退化及热岛效应等城市问题;另一方面各国不断重视对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问题。
城市规划与城市建设的高质量发展研究报告摘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发展,城市规划与建设变得日益重要。
本研究报告旨在探讨城市规划与建设的高质量发展,包括其重要性、挑战、策略和案例分析。
通过对现有研究和实践的综述,本报告提出了一些具体建议,以促进城市规划与建设的高质量发展。
第一章引言1.1 研究背景随着全球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发展,城市规划与建设变得越来越重要。
高质量的城市规划和建设可以提供良好的居住环境,改善居民生活质量,促进经济增长。
然而,由于人口增长、资源压力、环境污染等问题,城市规划面临着诸多挑战。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本研究旨在探讨如何实现城市规划与建设的高质量发展。
通过分析现有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总结城市规划与建设的重要性、挑战和策略,为城市规划与建设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1.3 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文献综述和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和分析,总结城市规划与建设的理论框架和实践经验。
同时,选取几个具有代表性的案例进行深入分析,以揭示城市规划与建设高质量发展策略。
第二章城市规划与高质量发展2.1 城市规划的定义和目标城市规划是指对城市空间进行合理布局、功能优化、环境保护等方面进行系统设计和管理。
其目标是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等方面协调发展,并提供良好的居住环境。
2.2 高质量发展概念和要素高质量发展是指在保持经济快速增长同时,注重社会公平、环境保护等方面,并提供优良公共服务。
其要素包括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环境保护和文化传承。
2.3 城市规划与高质量发展之间的关系城市规划是实现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科学合理的规划,可以提高城市的功能性和可持续性,促进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
第三章城市规划面临的挑战3.1 人口增长和资源压力随着人口不断增长,城市面临着用地、能源、水资源等方面的压力。
如何合理利用有限资源,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是城市规划与建设所面临的重要挑战。
3.2 城乡差距和不平等问题在城市化进程中,城乡差距和不平等问题日益突出。
中国城市化发展质量研究评述柴新星,李枝敏(江西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学院,江西南昌330022)[摘要]城市化质量的提升是实现城市化进程健康发展的关键,在我国当前高速推进的城镇化进程中,质量问题日益显现,引人关注。
关于城镇化质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城市化质量内涵的研究;城镇化质量提升对策研究以及其他城镇化质量的相关研究。
本文通过文献综述的方式,总结了当前在城市化质量研究上取得的各方面进展,指出当前研究的薄弱环节,对未来城镇化质量研究的必要性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城市化;城市化质量;城市现代化[DOI]10.13939/ki zsBe 2015.16.0311引言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城市化的快速推进,我国城市化水平已经由1978年的17.9%提高到2011年的51.27%。
总体来看,中国城市化进程基本符合城市化发展的“S”曲线规律,城市化朝着合理化和健康化、有序化的方向发展。
但同时,不可否认的是,在城市化进程中也存在许多问题和不健康的因素,使得我国城市化的快速推进也因质量不高而广受诟病。
究其原因,改革开放前体制机制缺陷带来的政府方针、政策的误导,改革开放后伴随着快速城市化带来的用地扩张、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等问题以及进入21世纪以来新衍生出的一系列资源环境剥夺问题共同导致了当前我国城市化质量问题的滋生。
2城镇化质量内涵研究城市化质量是个发展的、多维度的包容性概念。
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将城市化的质量内涵定义为:第一,城市化的动力表征,包括城市的“发展能力”、“竞争能力”、“创新能力”及其可持续性;第二,城市化的公平表征,包括人均财富占有的人际公平、代际公平和区际公平的总和;第三,城市化的质量表征,包括城市对于物质支配水平、生产支持水平、精神愉悦水平和文明享受水平的综合度量。
张春梅等认为城镇化质量内涵丰富,具体包括城镇的经济发展质量、城镇居民的生活质量、城乡统筹质量和可持续发展质量四个方面。
城市发展的成就是一个广泛而深刻的话题,可以从多个方面进行综述。
以下是一些可能涉及的方面:
1. 经济发展:城市作为经济中心,促进了产业集聚和经济增长。
城市的商业、金融、科技、文化等各个领域的发展,极大地推动了国家整体经济的增长。
2. 城市规划与建设:城市的规划和建设取得了显著成就,如交通基础设施、住房建设、公共服务设施等方面的改善,提升了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
3. 环境保护与改善:一些城市在环境保护方面取得了重要成就,包括空气质量改善、水质保护、垃圾处理等方面的工作。
4. 社会福利与公共服务:城市发展也带来了更好的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提高了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
5. 文化与创新:一些城市在文化产业和创新科技方面取得了重要成就,在推动文化多样性和科技创新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6. 多元化和包容性:一些城市在促进多元文化、包容性和社会公正方面取得了成就,为不同群体提供平等机会。
7. 可持续发展:部分城市在可持续发展方面做出了努力,包括节能减排、绿色交通、可再生能源利用等方面的工作。
总之,城市发展的成就是一个综合性的话题,需要综合考虑经济、社会、环境和文化等多个方面。
城市的成功发展既要考虑经济增长,也要注重公共服务和社会公正,同时保护环境和传承文化。
不同城市在这些方面取得的成就各有侧重点和特色,需要具体分析具体情况。
论文综述中国城市发展与治理的现状、问题与展望1、概述中国城市化已经快速增长了28年。
近年来,中国的城市化水平以每年提高一个百分点的速度快速推进。
在此过程中,中国的城市发展与城市治理的各个方面都发生了重大改变,包括:城市化水平由1978年的18%,提高到目前的43.9%,城镇人口从1978年的不到2亿人上升到2006年的5.77亿人;城乡居民收入不断增长,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在社会经济转型的背景中,中国的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西方先进的城市治理理念开始渗透到中国的城市管理领域;以3S 技术为代表的城市信息化等新的城市管理模式正在得到大力推广等等。
但是,正是城市化长期快速大规模的发展,导致了一系列问题的不断积累,产生了一些不健康的因素。
2、主要问题(1)中国城市化面临的制度障碍中国当前还没有构建一个有利于城市化进程的制度框架,其中最为直接、最严重的制度障碍是:1、户籍制度:进入城市就业的异地农村居民不能公平地得到城市户口,而拥有城市户口是享受城市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基本条件。
户籍制度的门槛将大量农民拦在城市之外。
2、社会保障制度:相关的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执行力度非常低,执行范围也非常小,绝大部分城市的农民工仍然难以在事实上加入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和基本生活保障。
3、土地制度:(1)没有建立起城乡之间土地资源的良性互动;(2)城市政府没有建立起规范的一级土地市场和土地储备制度;(3)集体土地转化为国有土地过程中,一个科学有效的运行机制和利益分配机制有待形成;(4)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市场长期没有得到有效培育和发展。
4、公共住宅:城市的公共住宅将农民工排除在外,导致进入城市的农民长期居无定所。
5、教育与培训:(1)农民工的子女在许多城市的基础教育保障制度不够健全;(2)大量的农民工在企业中享受不到职业培训,其技能难以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
6、城市设置工作长期停滞。
由于原有的城市设置标准不合理,新的标准没有颁布,导致中国在1998~2005年长达7年的时间没有增加一个新的城市,已有的大城市不断膨胀,中小城市严重短缺,科学合理的城市规模结构和城市体系格局难以形成。
城市更新发展历程研究综述【摘要】城市更新是目前城市规划范畴中被广泛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我国从大拆大建到解决员工居住问题再到以人为本,跨学科研究等一系列发展不但使交通、土地、人口密集问题得到解决,更是起到了促进就业、带动第三产业发展等积极应影响。
另外,考虑到城市更新起源于西方并历史悠远,经验丰富。
为了节省资源,少走弯路,我国很有必要在分析、对比中西方在城市更新方面的始末中找到差距、探索经验。
【关键词】城市更新发展历程经验启示综述一、城市更新内容概述(一)城市更新概念的理解目前,城市化与知识化、科技化、国际化等同样是我国的一个重要发展趋势,在此基础上,如何在城市化的推动下进行城市更新工作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
对于城市更新,其不但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同时也涉及到居民的生活、市场的经济、相关行业的发展以及三方利益等多个方面,然而,一切工作始于对概念的全面理解。
因此,如何正确理解城市更新的概念成为了综合考虑各方因素,实现更新带动市场经济、更新推动城市发展工作得以顺利实施的首要工作。
对城市更新概念的理解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即“城市”与“更新”。
城市,是人类居住的环境,是一切活动产生和进行的平台,它是一个动态发展的、多样连续的、与时俱进的有机体,这种与时俱进与人体机能相似,需要不断的新陈代谢来支持。
而这种所谓的城市新陈代谢就是更新。
“更新”具有获得新生的意义,是从城市的整体出发,结合了政府、市场、企业、居民等利益主体,在阻止城市衰退的同时促进城市发展,具有未雨绸之意。
此外,要注意的一点是城市更新中提到的“衰退”是一种相对的存在,指城市结构以及功能的折旧,它们当下的指标已经无法满足人们对物质和精神的需求,这种供给与需求的差异甚至会导致城市发展滞后。
其中,有形的折旧可以更换设备,但是无形的功能性折旧却对城市的发展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将城市更新的概念理解为:“城市更新是在政府管制、行政体制支持的基础上,施以一定经济投入,并用科学的管理方法监控更新过程,时刻调整不符合发展的影响因素,全面考虑人文、历史、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采取依据不同发展阶段和城市基础用多种手段配合使用的更新方式,最终,达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实现将城市从零星推向整体的浩大工程”(二)城市更新的主要内容基于上述对城市更新概念的理解,主要内容方面将分为有形更新与无形更新两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