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1风化作用地球化学
- 格式:ppt
- 大小:2.43 MB
- 文档页数:37
地球化学与地球表层过程探索地球的风化与侵蚀地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而地球的表层过程对我们的生活环境和资源分布具有重要影响。
在地球科学中,地球化学研究了地球物质的组成和变化规律,而地球表层过程则探索了地球表面的风化和侵蚀作用。
本文将从地球化学角度出发,探讨地球表层过程对地球风化和侵蚀的影响。
一、地球化学与地球表层过程的关系地球化学是研究地球物质和化学元素在地球上存在、移动和变化的科学。
地球表层过程则包括风化、侵蚀、沉积等作用,是地球化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分支。
地球表层过程影响了地球物质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特征,而地球化学则揭示了地球物质变化的机理和规律。
二、地球的风化与侵蚀现象1. 风化作用风化是地球表层过程中的一种物理或化学变化,使岩石和土壤逐渐破坏并转化成其他形式。
风化作用主要包括物理风化和化学风化。
物理风化是由自然力量(如温度变化、冻融作用等)引起的,导致岩石和土壤的破裂和碎片化。
化学风化则是地下水、大气中的氧气和酸等物质的作用下,使岩石和土壤中的矿物质发生化学反应,从而改变其物质组成和性质。
2. 侵蚀作用侵蚀是地球表层过程中的一种水力过程,其主要作用是通过水流、冰川、海浪等,将风化产物从一个地方搬运到另一个地方。
侵蚀作用形成了地球上的山脉、河流、河谷和沙丘等地貌现象。
除了水力侵蚀,风蚀、冰蚀、浪蚀等也是地球表层侵蚀的重要形式。
三、地球化学对风化与侵蚀的影响1. 地球化学对风化的影响地球化学的研究揭示了地球物质的成分和性质,从而对风化过程有着重要影响。
例如,不同类型的岩石对环境中的水、气候等条件有不同的反应,产生不同的风化特征。
地球化学的研究还揭示了一些特殊元素或矿物对风化的敏感性,有助于解释某些特殊地区的风化现象。
2. 地球化学对侵蚀的影响地球化学的研究对侵蚀过程的理解和预测有重要作用。
通过分析地球化学元素在水体中的运移和沉积规律,可以预测侵蚀产物的输送和堆积情况。
地球化学研究还可以帮助解释一些地域性侵蚀过程,如某些地区农业活动导致的土壤侵蚀等。
《地球化学》章节笔记第一章:导论一、地球化学概述1. 地球化学的定义:地球化学是应用化学原理和方法,研究地球及其组成部分的化学组成、化学性质、化学作用和化学演化规律的学科。
它是地质学的一个分支,同时与物理学、生物学、大气科学等多个学科有着密切的联系。
2. 地球化学的研究对象:- 地球的固体部分,包括岩石、矿物、土壤等;- 地球的流体部分,包括大气、水体、地下水等;- 地球生物体,包括植物、动物、微生物等;- 地球内部,包括地壳、地幔、地核等。
3. 地球化学的研究内容:- 地球物质的化学组成及其时空变化;- 地球内部和外部的化学过程;- 元素的迁移、富集和分散规律;- 地球化学循环及其与生物圈的相互作用;- 地球化学在资源、环境、生态等领域的应用。
二、地球化学的研究方法与意义1. 地球化学的研究方法:- 野外调查与采样:包括地质填图、钻孔、槽探、岩心采样等;- 实验室分析:包括光学显微镜观察、X射线衍射、电子探针、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原子吸收光谱(AAS)等;- 地球化学数据处理:包括统计学分析、多元回归、聚类分析等;- 地球化学模型:建立地球化学过程的理论模型和数值模型;- 同位素示踪:利用稳定同位素和放射性同位素研究地球化学过程。
2. 地球化学研究的意义:- 揭示地球的形成和演化历史;- 了解地球内部结构、成分和动力学过程;- 探索矿产资源的形成机制和分布规律;- 评估和治理环境污染问题;- 理解地球生物圈的化学循环和生态平衡;- 为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三、地球化学的发展历程与现状1. 地球化学的发展历程:- 起源阶段:19世纪初,地质学家开始关注矿物的化学组成;- 形成阶段: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维克托·戈尔德施密特等科学家奠定了地球化学的基础;- 发展阶段:20世纪中叶,地球化学在理论、方法、应用等方面取得显著进展;- 现代阶段:20世纪末至今,地球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环境科学等学科交叉,形成新的研究领域。
地球化学与地球表层过程研究地表的化学风化和土壤成因地球化学与地球表层过程研究是地球科学领域的一个重要分支,它主要关注地球表层的化学过程和地球化学循环。
其中,地表的化学风化和土壤成因是地球化学与地球表层过程研究的重点内容之一。
一、化学风化的概念和机制化学风化是指岩石和土壤中矿物质与水和大气中的化学物质发生反应而产生的变化过程。
它是地球表层中最主要的岩石破坏方式之一,具有不可忽视的地质意义。
化学风化的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 溶解作用:在地球化学循环中,水是至关重要的因素之一。
当水中溶解了大量溶解性的化学物质时,它们会与矿物质反应形成新的化合物,从而导致岩石的分解和溶解。
2. 氧化还原作用:氧化还原反应是指物质在电子转移的过程中发生的化学反应。
在地球表层环境中,氧化还原反应被广泛应用于矿物质的变化和矿物成因的研究中。
3. 酸碱作用:土壤和水中的酸碱性物质可以对矿物质产生明显的溶解和交换作用。
这种酸碱反应会导致矿物质的溶解、沉淀和转化。
二、土壤成因的研究方法和意义土壤成因是指土壤形成的过程和机制。
通过研究土壤成因,可以深入了解土壤发育的规律和土壤的特性。
土壤成因的研究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1. 土壤剖面观测:通过对土壤剖面的观测和采样,可以得到土壤的层次结构、成分和性质等信息。
这些信息对于揭示土壤的形成机制和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2. 土壤样品分析:通过对土壤样品进行化学分析和物理性质测试,可以得到土壤的化学组成、物理特性和养分含量等信息。
这些数据对于研究土壤成因和土壤质量评价具有重要作用。
3. 土壤模型模拟:利用现代数学和计算机技术,可以建立土壤模型对土壤成因进行模拟和预测。
这种方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实地观测的不足,对于理解土壤形成的机制和过程有着重要的帮助。
土壤成因的研究对于农业、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深入了解土壤成因,可以提高农田土壤的肥力和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的质量,优化土地资源的利用。
风化作用概述一、风化作用及其分类温度变化和大气、水溶液及生物作用,致使裸露在空气中和在地面以下一定深度(风化深度)原岩岩石原地发生物理、化学变化的过程,称为风化作用。
风化作用包括物理风化作用、化学风化作用和生物风化作用。
物理风化作用,指由于温度变化、岩石空隙中水及盐分物态变化导致的岩石和矿物发生的不改变其化学成分的机械破坏。
岩石和矿物的破坏主要是由于其本身的热胀冷缩和岩石空隙中水及盐分物态变化引起体积胀缩使岩石矿物崩解。
化学风化作用,指出露与地面岩石在氧化作用、水的溶解作用、水解作用及水化作用下,造成的岩石和矿物的破坏作用。
生物风化作用,指生物生命活动过程对岩石和矿物的破坏作用,包括生物机械风化作用(如根劈)和生物化学风化作用(生物腐殖质对岩石和矿物的腐蚀作用)。
二、风化作用产物物理风化作用和生物机械风化作用的产物包括碎屑、崩积物、倒石锥、转石;化学风化作用和生物化学风化作用的产物包括新的岩石和新的矿物;物理风化、化学风化和生物风化联合作用的产物是土壤。
三、岩石风化作用影响因素1.气候条件温度变化越剧烈,越潮湿炎热,生物新陈代谢越活跃,越利于岩石的风化。
2.地形条件阳坡岩石风化作用强于阴坡,陡坡风化速度大于缓坡。
3.岩石矿物成分单矿物岩石由于矿物晶格稳定,近于各向同性体,其导热率和膨胀系数近于一致,其抵抗物理风化作用能力较多矿物岩石强,岩石风化速度慢于多矿物岩石;含亲水矿物易与水发生化学反应,岩石抗风化能力低。
4.岩石结构构造一般而言,结构致密程度较低的岩石,岩石内部空隙大,抗风化能力低于致密结构岩石;等粒结构岩石抗风化能力高于不等粒结构的岩石;裂隙发育岩石抗风化能力低于裂隙不发育岩石。
5.岩性基性岩浆岩中暗色矿物多,岩石颜色深,其吸热散热能力较酸性岩浆岩强,抵抗物理风化作用能力较酸性岩浆岩差。
6.岩体节理裂隙发育程度岩体中节理裂隙发育程度越高,越易于水的渗入,岩体抵抗风化作用的能力越差。
需要指出的是,深大风化槽中未能被剥蚀搬运走的全强风化产物,作为隧道围岩,稳定性差,无超前支护条件下隧道施工揭露后若初期支护未及时施工,易发生变形失稳塌方。
风化产物的地球化学类型
风化产物是指岩石在地表受到风化作用后形成的物质,其地球
化学类型可以根据成分和形成过程进行分类。
从成分上看,风化产物可以分为硅酸盐型、氧化物型、碳酸盐
型和硫酸盐型等。
硅酸盐型风化产物主要由石英、长石等矿物组成,氧化物型风化产物以氧化铁、氧化铝为主要成分,碳酸盐型风化产
物则以碳酸盐矿物如方解石、白云石等为主,而硫酸盐型风化产物
则包括硫酸盐矿物如石膏、明矾等。
从形成过程上看,风化产物又可以分为物理风化产物和化学风
化产物。
物理风化产物是指岩石在风化过程中由于温度变化、水分
膨胀等物理作用而破碎、剥离形成的产物,如碎石、岩屑等;化学
风化产物则是指岩石在与水、空气中发生化学反应后形成的产物,
如黏土矿物、氧化铁等。
此外,风化产物还可以根据其在地质过程中的作用和地球化学
特征进行更详细的分类,如土壤中的风化产物、沉积岩中的风化产
物等。
总的来说,风化产物的地球化学类型是多种多样的,其分类可以从成分和形成过程两个角度进行,这些分类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地球化学过程和岩石风化的特点和规律。
地质作用--风化1概念风化作用(weathering)是指地球和宇宙间、地壳表层与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之间物质与能量转化的表现形式。
风化作用是在大气条件下,岩石的物理性状和化学成分发生变化的作用。
作用的营力有太阳辐射、水、气体和生物。
按岩石风化的性质分物理风化和化学风化两种基本类型。
在岩石风化过程中,这两类风化通常是同时进行,而且往往是互相影响、又互相促进的。
2分类2.1物理风化物理或机械风化造成岩石分解。
机械风化的主要过程为海蚀,海蚀把碎屑物及其它微粒的大小减少。
但机械风化与化学风化环环相扣,如机械风化造成的裂缝会増加进行化学风化的表面面积。
岩石是热的不良导体,在温度的变化下,表层与内部受热不均,产生膨胀与收缩,长期作用结果使岩石发生崩解破碎。
在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都较突出的地区,岩石中的水分不断冻融交替,冰冻时体积膨胀,好像一把把楔子插入岩石体内直到把岩石劈开、崩碎。
以上两种作用属物理风化作用。
(a)白天;(b)夜间2.2化学风化化学风化包含岩石成分的改变,常常引致其形态的崩溃。
这种风化会在一段期间反复发生。
溶解作用原理天然的降雨有些微的酸性,因为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溶入雨水中,造成弱碳酸。
在未受污染的环境,雨水的酸碱值约为5.6。
因为大气中的二氧化硫及氮氧化物等气体会引起酸雨。
这些氧化物与雨水起反应形成更强的酸,令酸碱值降至4.5或3.0。
,由火山爆发或化石燃料而来,能够在雨水中成为硫酸,从而在落下的二氧化硫,SO2岩石上引起溶解作用。
2.3生物风化生物亦有可能参与物理风化(同时亦有化学风化)。
地衣及藓类植物在光秃秃的岩石表面生长,做成一个更为潮湿的化学微环境。
岩石被这些生物附上后会加强在岩石上表面微表层进行的物理与化学分解。
大范围的幼苗发芽及植物的根部除了在岩石上裂隙施加物理压力外,亦提供一个水及化学物的渗透渠道。
挖洞动物及昆虫分布在底岩附近的土壤表层亦会增加水及酸的渗透性和进行氧化过程的表面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