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共振检查技术规范标准[详]
- 格式:doc
- 大小:161.50 KB
- 文档页数:22
磁共振成像技术的操作流程与操作注意事项磁共振成像技术,简称MRI,是一种通过强磁场和无线电波来获取人体内部结构的影像技术。
它具有无创、无辐射、分辨率高等优点,在医学诊断中应用十分广泛。
然而,MRI的操作流程和操作注意事项对于操作人员来说也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详细介绍MRI的操作流程及操作注意事项,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应用这一技术。
一、操作流程1. 患者准备在进行MRI之前,需要对患者进行准备工作。
首先,操作人员需要了解患者的基本情况,包括病史、过敏史、体重等。
然后,患者需要脱掉身上的金属物品,如首饰、手表等,因为磁场会对金属物品产生吸引力,可能造成伤害。
此外,患者还需更换特制的MRI服装,以保证成像的质量。
2. 定位扫描定位扫描是MRI的第一步,其目的是确定要扫描的部位。
通常,操作人员会使用定位扫描的图像来辅助后续扫描的确定。
在这一步中,操作人员需要根据扫描要求,调整扫描范围和方向,以确保获取到所需的影像信息。
3. 参数设置参数设置是MRI操作中非常重要的一步,它直接关系到成像的效果。
操作人员需要根据患者的情况和医生的要求,设置合适的扫描参数,如扫描方式、扫描时间、图像分辨率等。
不同的参数设置会对图像质量产生不同的影响,因此操作人员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经验。
4. 扫描执行在参数设置完成后,操作人员开始执行MRI扫描。
在扫描过程中,患者需要保持静止,以免影响图像质量。
操作人员会监控扫描的进程,确保扫描的过程中没有异常情况发生。
此外,为了提高成像的质量,操作人员还需与患者配合,以确保患者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相应的动作。
5. 影像处理与解读扫描完成后,操作人员需要对扫描得到的图像进行处理,以提高其质量。
通常,这一步包括去除噪声、调整对比度、重建图像等工作。
完成图像处理后,操作人员将结果交给医生进行解读和诊断。
二、操作注意事项1. 安全措施由于MRI使用的是强磁场,使用中需要注意安全问题。
操作人员需牢记有关磁场的安全知识,如避免进入磁场区域时戴金属物品、远离磁场强度较高的区域等。
MRI质量控制标准引言概述:MRI(磁共振成像)是一种非侵入性的医学成像技术,广泛应用于临床诊断和研究领域。
MRI质量控制标准是确保MRI图像质量和准确性的重要指导。
本文将从设备校准、图像质量评估、扫描参数设置、图像重建和数据存储方面,详细阐述MRI质量控制标准的相关内容。
正文内容:1. 设备校准1.1 磁场均匀性校准:确保磁场在整个扫描区域内的均匀性,避免图像出现伪影。
1.2 空间分辨率校准:校准图像的空间分辨率,保证图像中结构的准确显示。
1.3 信号强度校准:校准信号强度,使得不同扫描序列和不同设备之间的图像可比性更高。
2. 图像质量评估2.1 信噪比评估:通过测量图像中的信号和噪声水平,评估图像的噪声水平和对比度。
2.2 空间分辨率评估:评估图像中结构的清晰度和分辨率。
2.3 几何畸变评估:评估图像中几何形状的准确性,避免图像出现形变。
2.4 感受性评估:评估图像对不同组织和病变的敏感性,确保图像能够准确反映病变信息。
2.5 运动伪影评估:评估图像中由于患者运动引起的伪影,保证图像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3. 扫描参数设置3.1 选择合适的扫描序列:根据临床需要选择适当的扫描序列,以获取所需的解剖和病变信息。
3.2 优化扫描参数:根据不同病变和扫描区域的特点,优化扫描参数,提高图像质量。
3.3 考虑患者特点:针对不同患者的特点,如体型、年龄、病情等,调整扫描参数,确保图像质量和患者安全。
4. 图像重建4.1 选择合适的重建算法:根据扫描序列和病变类型,选择适当的图像重建算法,提高图像质量和对比度。
4.2 优化重建参数:根据图像质量评估结果,优化重建参数,减少伪影和噪声。
4.3 考虑图像后处理:根据需要,进行图像后处理,如滤波、增强等,提高图像质量和诊断能力。
5. 数据存储5.1 数据备份和恢复:建立完善的数据备份和恢复系统,确保数据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5.2 数据管理和归档:建立规范的数据管理和归档系统,方便数据的检索和使用。
MR操作规程MR操作规程是指针对MR(磁共振)设备的操作流程和操作规范,旨在确保MR设备的安全运行和准确的影像结果。
以下是一份标准格式的MR操作规程,详细介绍了MR设备的操作步骤、安全注意事项和操作规范。
一、设备准备1. 确保MR设备处于正常工作状态,检查设备的电源、冷却系统和磁体温度是否正常。
2. 检查设备的各项配件和耗材是否齐全,并确保其正常工作。
3. 对MR设备进行日常维护和清洁,保持设备的良好状态。
二、患者准备1. 患者应提前了解MR检查的注意事项,如禁食、禁用金属物品等,并在预约前咨询医生。
2. 患者应提供准确的个人信息和病史,包括过敏史、手术史等。
3. 患者应穿着适当的服装,避免穿戴金属物品,如首饰、钥匙、硬币等。
4. 患者应按照医生的要求进行身体位置调整和体位标定。
三、操作步骤1. 将患者安置在MR设备的扫描床上,并确保患者的舒适度和安全性。
2. 根据医生的要求选择相应的扫描模式和参数设置,如扫描序列、扫描层数、扫描时间等。
3. 通过MR设备的控制台进行扫描的启动和住手,确保扫描的准确性和稳定性。
4. 在扫描过程中,操作人员应密切观察患者的状况,及时处理患者的不适或者突发情况。
5. 扫描完成后,将患者从MR设备上移开,并协助患者进行恢复和整理。
四、安全注意事项1. MR设备具有强磁场,操作人员应遵守设备的安全规定,避免携带金属物品进入MR室。
2. 患者应事先告知操作人员是否有金属植入物、心脏起搏器、听力助听器等特殊情况。
3. 患者应脱掉身上的金属物品,如钥匙、手机、眼镜等,以免对患者造成伤害。
4. 操作人员应熟悉MR设备的紧急停机程序,并在紧急情况下及时采取措施保护患者的安全。
5. MR设备的放射性材料应妥善保存和管理,防止泄漏和污染环境。
五、操作规范1. 操作人员应具备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经过专业培训和资格认证。
2. 操作人员应按照操作规程进行操作,严格遵守设备的使用说明和操作流程。
医用磁共振检定规程医用磁共振(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是一种常见的医学影像检查方法,通过利用磁场和无害的无线电波来获取人体内部的详细结构信息。
医用磁共振检定规程是指对医用磁共振设备进行检定的一套标准和程序,旨在确保设备的安全可靠性和影像质量的准确性。
以下将从设备校准、影像质量控制、安全性评估等方面介绍医用磁共振检定规程。
一、设备校准设备校准是医用磁共振检定规程中的重要环节,主要包括磁场强度、梯度线圈、射频线圈等方面的校准。
磁场强度校准要求设备能够稳定输出预定的磁场强度,以保证成像的准确性。
梯度线圈校准要求设备能够准确输出梯度场,以实现空间编码和成像过程中的位置定位。
射频线圈校准要求设备能够输出一致的射频场,以确保成像的均匀性和清晰度。
二、影像质量控制影像质量控制是医用磁共振检定规程中的关键环节,主要包括空间分辨率、信噪比、对比度等方面的控制。
空间分辨率是指影像中物体的细节程度,要求设备能够提供高分辨率的影像,以便医生对病变进行准确的判断和诊断。
信噪比是指影像中信号与噪声的比值,要求设备能够提供高信噪比的影像,以保证影像的清晰度和准确性。
对比度是指影像中不同组织的亮度差异,要求设备能够提供高对比度的影像,以便医生更好地识别和分析病变。
三、安全性评估安全性评估是医用磁共振检定规程中的必要环节,主要包括患者安全和工作人员安全两个方面的评估。
患者安全评估要求设备能够遵守国际和国家的安全标准,确保患者在检查过程中不受到任何伤害和危险。
工作人员安全评估要求设备能够提供安全可靠的工作环境,包括防止磁场辐射对工作人员的影响、防止磁性物体对设备和人员的危害等。
总结起来,医用磁共振检定规程是对医用磁共振设备进行检定的一套标准和程序。
通过设备校准、影像质量控制和安全性评估等环节,可以确保设备的安全可靠性和影像质量的准确性。
医用磁共振检定规程的实施对于提高医用磁共振检查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医生更好地诊断和治疗患者,提高医疗质量和效率。
MRI质量控制标准MRI(磁共振成像)是一种非侵入性的医学影像技术,广泛应用于临床诊断和研究领域。
为了确保MRI图象的质量和准确性,制定了一系列的质量控制标准。
以下是MRI质量控制标准的详细内容。
1. 设备校准- 确保磁场强度和均匀性符合规范要求,通过定期的磁场校准来保证准确性。
- 检查梯度线性度和均匀性,以确保图象质量和准确性。
- 校准RF线圈以确保信号强度和均匀性。
2. 图象质量控制- 检查图象分辨率和对照度,确保图象清晰度和准确性。
- 检查图象几何畸变,以确保图象的空间准确性。
- 检查图象噪声水平,以确保图象质量和信噪比。
- 检查图象伪影,如化学位移伪影、磁场不均匀性伪影等,以确保图象准确性和可靠性。
3. 安全控制- 检查磁场强度和梯度系统的安全性能,确保设备符合安全标准。
- 检查RF线圈的安全性能,以确保患者的安全。
- 监测设备的温度和湿度,以确保设备运行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 定期检查设备的辐射安全性能,以确保患者和工作人员的安全。
4. 操作标准- 确保操作人员熟悉设备的使用方法和操作流程。
- 定期进行设备维护和保养,包括清洁、校准和更换零部件等。
- 建立设备使用日志,记录设备的使用情况和维护记录。
- 培训操作人员,提高他们的技能和知识水平。
5. 质量控制记录和评估- 建立质量控制记录,包括设备校准记录、图象质量控制记录和安全控制记录等。
- 定期评估设备的质量控制结果,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 建立质量控制指标和标准,对设备的性能进行评估和比较。
通过遵守以上MRI质量控制标准,可以确保MRI图象的质量和准确性,提高临床诊断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同时,定期的质量控制还可以及时发现和解决设备问题,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
因此,MRI质量控制标准是保证医疗影像工作正常运行的重要依据,也是保障患者安全和医疗质量的关键措施。
MRI质量控制标准MRI(磁共振成像)是一种无创的医学影像技术,可以用于检测和诊断多种疾病。
为了保证MRI成像的质量和准确性,需要制定一系列的质量控制标准。
本文将详细介绍MRI质量控制的标准内容。
1. 设备校准标准1.1 磁场强度校准:每年进行一次磁场强度校准,确保磁场符合设备规格要求。
1.2 空间分辨率校准:每月进行一次空间分辨率校准,确保成像的空间分辨率达到要求。
1.3 灵敏度校准:每月进行一次灵敏度校准,确保设备的信号接收灵敏度符合要求。
2. 成像参数标准2.1 重复时间(TR)和回波时间(TE):根据不同的成像部位和疾病类型,设定合适的TR和TE值,以获得清晰的成像结果。
2.2 脉冲序列选择:根据成像目的选择合适的脉冲序列,如T1加权、T2加权、弥散加权等。
2.3 切片厚度和间隔:根据需要调整切片厚度和间隔,以平衡成像时间和空间分辨率。
2.4 FOV(视野):根据成像部位选择合适的FOV,以包含感兴趣的解剖结构。
2.5 矩阵大小: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矩阵大小,以获得清晰的图象细节。
3. 图象质量标准3.1 噪声:通过测量ROI(感兴趣区域)内的噪声水平,确保噪声水平在可接受范围内。
3.2 对照度:通过测量ROI内的信号强度,确保图象对照度适当,以便清晰显示解剖结构。
3.3 分辨率:通过测量线对线距离,确保图象分辨率满足要求。
3.4 几何畸变:通过测量标准物体的尺寸,确保图象中的几何畸变在可接受范围内。
4. 安全标准4.1 磁场安全:确保设备的磁场强度符合相关安全标准,以保护患者和工作人员的安全。
4.2 电磁兼容性:确保设备不会对周围的电子设备和植入物产生干扰,以避免不必要的风险。
4.3 对照剂使用:严格按照使用对照剂的相关指南,确保对照剂的使用安全可靠。
5. 质量控制记录和评估5.1 质量控制记录:每次进行质量控制时,应记录相关的参数和测量结果,并保存在质量控制记录表中。
5.2 质量控制评估:定期评估质量控制记录,分析数据,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的纠正措施。
MRI质量控制标准MRI(磁共振成像)是一种非侵入性的医学成像技术,广泛应用于临床诊断和研究领域。
为确保MRI图像的质量和准确性,制定MRI质量控制标准是必不可少的。
本文将详细介绍MRI质量控制的相关标准,包括设备校准、图像质量评估和数据记录。
一、设备校准标准1. 磁场强度校准:MRI设备应定期进行磁场强度校准,以确保磁场的稳定性和准确性。
校准应按照厂家提供的指南进行,并记录校准日期和结果。
2. 梯度线性性校准:梯度线性性校准用于确保梯度系统输出的磁场梯度是线性的。
校准应按照厂家提供的程序进行,并记录校准日期和结果。
3. RF线性性校准:RF线性性校准用于确保射频(RF)系统输出的信号强度是线性的。
校准应按照厂家提供的方法进行,并记录校准日期和结果。
4. 空间分辨率校准:空间分辨率校准用于评估MRI设备的空间分辨率性能。
校准应使用合适的模板进行,并记录校准日期和结果。
5. 灵敏度校准:灵敏度校准用于评估MRI设备的信号灵敏度。
校准应使用合适的模板进行,并记录校准日期和结果。
二、图像质量评估标准1. 信噪比评估:信噪比是评估MRI图像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
应使用合适的模板或标准物体进行信噪比测试,并记录测试日期和结果。
2. 均匀性评估:均匀性是评估MRI图像灰度均匀性的指标。
应使用合适的模板或标准物体进行均匀性测试,并记录测试日期和结果。
3. 空间分辨率评估:空间分辨率是评估MRI图像清晰度的指标。
应使用合适的模板或标准物体进行空间分辨率测试,并记录测试日期和结果。
4. 几何失真评估:几何失真是评估MRI图像形变程度的指标。
应使用合适的模板或标准物体进行几何失真测试,并记录测试日期和结果。
5. 运动伪影评估:运动伪影是评估MRI图像中运动引起的伪影的指标。
应使用合适的模板或标准物体进行运动伪影测试,并记录测试日期和结果。
三、数据记录标准1. 设备维护记录:应建立设备维护记录,包括设备的日常维护和定期维护情况,如清洁、保养、校准等。
MRI质量控制标准MRI(磁共振成像)是一种非侵入性的医学影像技术,广泛应用于临床诊断和研究领域。
为了确保MRI图像的质量和准确性,制定MRI质量控制标准是非常重要的。
以下是MRI质量控制标准的详细内容:1. 设备校准- 定期进行设备校准,确保磁场强度、梯度线性度、射频场均匀性等参数符合规范要求。
- 校准后需要进行验证,包括磁场均匀性测试、信号强度均匀性测试等。
2. 图像质量评估- 对每个病人的MRI图像进行质量评估,包括图像分辨率、对比度、噪声水平等方面的评估。
- 使用标准的图像质量评估方法,如MTF(调制传递函数)、SNR(信噪比)等指标进行评估。
- 对于不符合质量要求的图像,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如重新扫描、调整扫描参数等。
3. 图像几何校正- 对于MRI图像的几何畸变,需要进行校正,以保证图像的空间分辨率和几何精度。
- 使用专业的几何校正工具,根据标准模板进行校正,确保图像中的结构位置准确。
4. 运动校正- MRI扫描过程中,患者的运动会导致图像模糊和伪影。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需要进行运动校正。
- 使用运动校正技术,如导航技术、重建技术等,对运动伪影进行校正,提高图像质量。
5. 安全控制- MRI扫描涉及到强磁场和射频辐射,需要采取安全控制措施,确保患者和操作人员的安全。
- 操作人员需接受专业培训,了解MRI安全知识和操作规范。
- 定期检查设备的安全性能,如磁场漏磁、射频功率等。
6. 数据存储和管理- 对于MRI图像和相关数据的存储和管理,需要建立规范的流程和系统。
- 确保图像数据的完整性和可追溯性,防止数据丢失或篡改。
- 对于重要的病例和研究数据,进行备份和加密,确保数据的安全性和保密性。
7. 质量控制记录和报告- 对于MRI质量控制的每个环节,需要记录相关的操作和结果。
- 编制质量控制报告,对每个扫描设备和操作人员的质量进行评估和总结。
- 根据质量控制报告,及时采取改进措施,提高MRI图像的质量和准确性。
会泽县人民医院放射影像科磁共振检查技术规范磁共振检查的准备【检查前准备】1.认真核对磁共振成像(MRI)检查申请单,了解病情,明确检查目的和要求。
对检查目的要求不清的申请单,应与临床申请医生核准确认。
2.备。
3.4.5.室。
6.1.2.准备磁共振对比剂,必要时使用。
【禁忌证】各部位磁共振检查的禁忌证,要求基本上是同一。
为此,禁忌证不在各部位中分别叙述。
1.装有心电起搏器者。
2.使用带金属的各种抢救用具而不能去除者。
3.术后体内留有金属夹子者。
检查部位邻近体内有不能去除的金屑植人物。
4.早期妊娠(3个月内)的妇女应避免磁共振扫描。
颅脑磁共振检查1.2.3.4.5.6.7.8.1.(人体长轴与床面长轴一致,双手置于身体两旁或胸前。
头颅正中矢状面尽可能与线圈纵轴保持一致,并垂直于床面。
(2)成像中心:眉间线位于线圈横轴中心,移动床面位置,使十字定位灯的纵横交点对准线圈纵、横轴中点,即以线圈中心为采集中心,锁定位置,并送至磁场中心。
(3)扫描方法:①定位成像:采用快速成像序列,同时做冠、矢、轴三方向定位图。
在定位片上确定扫描基线、扫描方法和扫描范围。
②成像范围,从听眶线至颅顶。
③推荐成像序列:SE序列或快速序列,常规行横断面T1、W l、T2、W12.(T1Wl(描,(或)冠状面T1W1。
二、鞍区磁共振检查技术【适应证】1.鞍区肿瘤。
2.鞍区血管性疾病。
3.颅脑外伤累及鞍区。
4.鞍区先天性发育异常。
5.鞍区肿瘤术后复查。
6.鞍区感染。
7.鞍区骨源性疾病。
1.(((1W1、冠状面T1W1、T2W1。
必要时可根据病情以及磁共振设备条件辅以其他的成像序列。
④成像野(FOV):设定放大扫描FOV,根据垂体大小及扫描范围设定采集范围。
⑤成像层厚:2~5mm。
⑥成像间距;为相应层厚的10%~20%。
⑦矩阵:128×256或259×256等。
2.增强扫描(1)快速手推注射方法:注射完对比剂后即开始增强扫描,成像程序一般与增强前T1WI程序相同。
MRI质量控制标准MRI(磁共振成像)是一种常用的医学影像技术,用于观察人体内部的结构和功能。
为了保证MRI成像的质量和可靠性,需要制定一套严格的质量控制标准。
以下是MRI质量控制标准的详细内容。
1. 设备检测和维护1.1 设备检测:定期对MRI设备进行全面的检测,包括磁场均匀性、梯度线性度、射频线圈性能等方面的测试。
1.2 设备维护:定期进行设备维护,包括检查和清洁设备的外部和内部部件,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和安全性。
2. 图象质量控制2.1 空间分辨率:使用标准的分辨率模板,检测MRI图象的空间分辨率,确保图象清晰度和细节可见性。
2.2 对照度:使用标准的对照度模板,检测MRI图象的对照度,确保不同组织和结构之间的对照度明显。
2.3 噪声:通过测量ROI(感兴趣区域)内的噪声水平,评估MRI图象的噪声水平,确保噪声控制在可接受范围内。
2.4 伪影:检测和评估MRI图象中的伪影,如磁畸变、化学位移伪影等,确保伪影控制在可接受范围内。
2.5 均匀性:通过测量ROI内的信号强度,评估MRI图象的信号均匀性,确保信号强度均匀分布。
3. 数据处理和分析3.1 图象重建:使用标准的图象重建算法,确保MRI图象的重建质量和准确性。
3.2 数据校准:对MRI数据进行校准,包括梯度校准、射频线圈校准等,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3.3 数据分析:对MRI图象进行定量分析,包括测量和计算ROI内的信号强度、体素体积、灰度值等,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重复性。
4. 安全控制4.1 辐射剂量:对患者进行辐射剂量监测和控制,确保辐射剂量在可接受范围内。
4.2 对照剂使用:对使用对照剂的患者进行监测和控制,确保对照剂的使用安全和合理。
4.3 安全事故报告:对MRI设备的安全事故进行记录和报告,包括设备故障、患者意外伤害等,确保设备和患者的安全。
5. 质量管理和持续改进5.1 质量管理体系:建立和实施MRI质量管理体系,包括标准操作程序、文件记录、培训和评估等,确保质量管理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
MRI质量控制标准MRI(磁共振成像)是一种非侵入性的医学成像技术,广泛应用于诊断和监测各种疾病。
为了确保MRI成像的准确性和可靠性,需要制定一套严格的质量控制标准。
以下是MRI质量控制标准的详细内容。
1. 设备校准1.1 磁场均匀性校准:使用特定的校准物体,检查磁场的均匀性,确保成像过程中不会出现磁场偏差。
1.2 空间分辨率校准:使用特定的校准物体,检查系统的空间分辨率,确保成像的清晰度和准确性。
1.3 时间分辨率校准:使用特定的校准物体,检查系统的时间分辨率,确保成像的动态观察能力。
2. 图像质量评估2.1 噪声评估:通过测量特定区域的信号强度标准差,评估图像的噪声水平。
噪声应控制在合理范围内,以确保图像的清晰度和对比度。
2.2 对比度评估:使用特定的对比度物体,评估图像的对比度。
对比度应足够高,以便准确地区分组织结构和病变。
2.3 空间分辨率评估:使用特定的分辨率物体,评估图像的空间分辨率。
分辨率应足够高,以便显示细微的解剖结构。
2.4 几何畸变评估:使用特定的几何标记物体,评估图像的几何畸变。
畸变应控制在合理范围内,以确保图像的准确性。
2.5 运动伪影评估:使用特定的运动标记物体,评估图像的运动伪影。
运动伪影应尽可能减少,以避免图像模糊和失真。
3. 安全性评估3.1 磁场安全性评估:通过测量磁场的强度和梯度,评估磁场对患者和工作人员的安全性。
磁场强度和梯度应符合国际安全标准。
3.2 辐射安全性评估:通过测量辐射剂量,评估辐射对患者和工作人员的安全性。
辐射剂量应控制在合理范围内,以避免辐射损伤。
4. 数据管理4.1 影像存储和备份:建立合理的影像存储系统,确保影像数据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定期进行数据备份,以防止数据丢失。
4.2 影像数据管理:建立完善的影像数据管理系统,包括数据的整理、分类和检索。
确保影像数据的可追溯性和可访问性。
4.3 影像数据质量控制:建立影像数据质量控制流程,包括数据的质量评估和问题的处理。
mri 操作规程MRI(磁共振成像)是一种无创性的医学成像技术,能够提供详细的内部器官和组织结构的图像。
MRI操作规程是为了确保医务人员和患者的安全,顺利进行检查所制定的一系列步骤和程序。
以下是MRI操作规程的一般原则和步骤,供参考。
一、准备工作1. 确认患者相关信息,包括姓名、年龄、性别、检查部位等。
2. 向患者解释MRI检查的目的、过程以及可能的不适感。
3. 制定检查计划,包括检查部位、扫描序列、参数设置等。
4. 确认患者是否存在对MRI具有禁忌症,如心脏起搏器、金属植入物等。
5. 让患者脱去金属饰品、钥匙、手机等可能对磁场产生干扰的物品。
二、安全措施1. 确定MRI室内外的危险区域,并采取必要的标识和警示措施。
2. 将患者放置在安全的位置,并确定好适当的体位和固定装置。
3. 在患者的身上贴上必要的生理监护贴片,如心电图贴片。
4. 检查患者是否携带可磁化物,如金属钥匙、硬币等,并确保他们不进入MRI室。
三、设备操作1. 启动MRI设备前,确保所有的操作员都离开磁场区域。
2. 检查设备的安全性能,如磁场强度、线圈的功能状态等。
3. 确认患者是否符合所需扫描协议,根据需要进行调整。
四、扫描程序1. 采用合适的线圈,根据医师要求选择相应的扫描序列。
2. 永磁体、梯度系统和射频发射器等参数设置合理,确保扫描质量。
3. 进行定位扫描,确定感兴趣区域的位置和范围。
4. 进行功能性扫描(如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根据需要安排相应的任务。
5. 针对特殊需要,如弥散张量成像、磁共振血管造影等,采用特殊扫描序列。
五、监控和记录1. 监控患者在扫描过程中的生理状态,包括心率、呼吸等指标。
2. 在扫描过程中,与患者保持沟通,及时了解患者的不适感。
3. 记录扫描的参数、时间和患者的反应等重要信息。
六、收尾工作1. 结束扫描后,关闭设备,并确保患者安全离开磁共振室。
2. 根据需要,将扫描结果保存至图像管理系统,并做好相应的整理和归档工作。
MRI质量控制标准MRI(磁共振成像)是一种非侵入性的医学成像技术,广泛应用于临床诊断和研究领域。
为了保证MRI成像质量的准确性和一致性,制定MRI质量控制标准是非常重要的。
下面将详细介绍MRI质量控制的标准内容和相关数据。
1. 设备校准和维护MRI设备的校准和维护对于保证成像质量至关重要。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设备校准和维护标准:1.1 磁场均匀性:磁场均匀性是MRI成像的基础,应该定期进行校准。
校准方法包括使用磁场均匀性校准样品或者通过扫描特定的校准图象。
1.2 空间分辨率:空间分辨率是指MRI图象中能够分辨的最小结构。
应该使用空间分辨率校准样品进行校准,并记录校准结果。
1.3 信噪比(SNR):SNR是指信号强度与噪声水平之比。
应该定期进行SNR 校准,以确保成像质量。
1.4 灵敏度校准:灵敏度校准是为了保证不同成像区域的信号强度一致性。
应该使用灵敏度校准样品进行校准,并记录校准结果。
1.5 温度控制:MRI设备应该保持在恒定的温度范围内,以确保成像质量。
应该定期检查和记录设备的温度。
2. 成像参数设置MRI成像参数的设置对于获得高质量的图象至关重要。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成像参数设置标准:2.1 选择合适的脉冲序列:不同的脉冲序列适合于不同的成像需求。
应该根据具体的临床情况选择合适的脉冲序列。
2.2 扫描时间:扫描时间应该根据患者的情况进行调整,以确保图象质量和患者的舒适度。
2.3 分辨率:分辨率是指图象中能够分辨的最小结构。
应该根据具体的成像需求选择合适的分辨率。
2.4 对照度:对照度是指图象中不同组织之间的明暗差异。
应该根据具体的临床需求选择合适的对照度。
2.5 成像平面:成像平面的选择应该根据具体的临床需求和解剖结构进行调整。
3. 图象质量评估为了确保MRI成像质量的准确性和一致性,应该进行图象质量评估。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图象质量评估标准:3.1 噪声水平:应该测量图象中的噪声水平,并记录噪声水平的变化。
MRI质量控制标准MRI(磁共振成像)是一种非侵入性的医学影像技术,常用于检查人体内部的器官和组织。
为了确保MRI成像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需要制定一套严格的质量控制标准。
以下是MRI质量控制标准的详细内容:1. 设备校准和维护1.1 确保MRI设备处于良好的工作状态,包括磁场均匀性、梯度线性性、射频线圈的频率响应等方面。
1.2 定期进行设备校准和维护,包括磁场校准、梯度校准、射频线圈校准等。
1.3 检查设备的冷却系统、电源系统、安全系统等,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
2. 图象质量评估2.1 对于每一个患者,应进行图象质量评估,包括图象对照度、分辨率、均匀性等方面。
2.2 使用标准的图象质量评估工具,如噪声评估、信号到噪声比评估等,对图象质量进行定量分析。
2.3 定期进行图象质量评估的质量控制,记录评估结果并进行分析,及时发现和解决图象质量问题。
3. 患者准备和安全措施3.1 在进行MRI之前,应对患者进行详细的问询,了解患者的病史、过敏史、手术史等信息,确保患者适合进行MRI检查。
3.2 患者应脱掉所有金属物品,如首饰、钥匙、手机等,以避免对MRI设备和患者的安全造成影响。
3.3 对于特殊人群,如孕妇、儿童、老年人等,应根据其特殊情况制定相应的患者准备和安全措施。
4. 图象获取和处理4.1 选择适当的扫描序列和参数,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临床需要,确保获取到清晰、准确的图象。
4.2 对于不同部位的扫描,应根据部位的特点和临床需要进行相应的图象处理,如翻转、平滑、增强等。
4.3 在图象获取和处理过程中,应注意避免运动伪影、金属伪影等常见的图象伪影问题。
5. 质量控制记录和分析5.1 建立完善的质量控制记录系统,记录每次MRI检查的设备信息、患者信息、图象质量评估结果等。
5.2 对质量控制记录进行定期分析,统计不同设备、不同扫描序列的图象质量情况,发现和解决质量问题。
5.3 根据质量控制记录和分析结果,制定相应的改进措施,提高MRI图象的质量和准确性。
磁共振检查技术规范第一节磁共振检查的准备【检查前准备】1、认真核对磁共振成像检查申请单,了解病情,明确检查目的和要求。
对检查目的要求不清的申请单,应与临床申请医生核准确认。
2、确认患者没有禁忌症,并嘱患者认真阅读检查注意事项,按要求准备。
3、进入检查室之前,应除去患者身上携带的一切金属物品、磁性物质及电子器件。
4、告知患者所需检查的时间,扫描过程中平静呼吸,不得随意运动,若有不便可通过话筒与工作人员联系。
5、婴幼儿、焦躁不安及幽闭恐惧症患者,根据情况给予适当的镇静剂或麻醉药物。
一旦发生幽闭恐惧症应立即停止检查,让患者脱离磁共振检查室。
6、急症、危重症患者,必须做磁共振检查时,应有临床医师陪同。
【器械准备】1、磁共振机,根据检查部位的需要选用相应的专用线圈或特殊的线圈。
2、磁共振对比剂,在必要时使用。
【禁忌症】各部位检查禁忌症基本相同,因此禁忌症不在个别部位的扫描规范中叙述。
1、装有心电起搏器者。
2、使用带金属的各种用具而不能去除者。
3、术后体内留有金属夹子者,检查部位的临近体内有不能去除的金属植入物。
4、早期妊娠(3个月内)应避免磁共振扫描。
第二节颅脑磁共振检查一、颅脑磁共振检查技术【适应症】1、颅脑外伤(尤其适用CT检查阴性者)。
2、脑血管疾病,脑梗塞、脑出血。
3、颅内占位性病变,良恶性肿瘤。
4、颅内压增高、脑积水、脑萎缩等。
5、颅内感染。
6、脑白质病。
7、颅骨的骨源性疾病。
【操作方法及程序】1、平扫(1)检查体位:患者仰卧在检查床上,取头先进,头置于线圈内,人体长轴与床面长轴一直,双手置于身体两侧或胸前。
头颅正中矢状面尽可能与线圈纵轴保持一致,并垂直于床面。
(2)成像中心:眉间线位于线圈横轴中心,移动床面位置,使十字定位灯的纵横交点对准线圈纵、横轴中点,即以线圈中心为采集中心,锁定位置,并送至磁场中心。
(3)扫描方法:1)定位成像:采用快速成像序列,同时做冠状位、矢状位、轴位三方向定位图。
在定位片上确定扫描基线、扫描方法和扫描范围。
2)成像范围:从听眶线至颅顶。
3)成像序列:SE序列或快速序列,常规行横断面T1WI、T2WI、DWI,矢状面的T1WI,颅脑外伤患者加做T2 Flair序列。
4)扫描野(FOV):20-25cm。
可根据临床检查要求设定扫描范围及扫描野。
5)成像层厚:5-10mm。
6)成像间距:为相应层厚的10% -50%。
7)矩阵:128×256。
2、增强扫描。
(1)快速手推注射法:注射完对比剂后即开始增强扫描,成像序列一般与增强扫描前T1WI相同,常规做横断面、矢状面和冠状面T1WI。
(2)磁共振高压注射器注射方法:注射完对比剂后即开始增强扫描,成像序列一般与增强扫描前T1WI相同,常规做横断面、矢状面和冠状面T1WI。
二、鞍区磁共振检查技术【适应症】1、鞍区肿瘤。
2、鞍区血管性疾病。
3、颅脑外伤累及鞍区。
4、鞍区先天性发育异常。
5、鞍区肿瘤术后复查。
6、鞍区感染。
7、鞍区骨源性疾病。
【操作方法即程序】1、平扫(1)检查体位:患者仰卧在检查床上,取头先进,头置于线圈内,人体长轴与床面长轴一直,双手置于身体两侧或胸前。
头颅正中矢状面尽可能与线圈纵轴保持一致,并垂直于床面。
(2)成像中心:眉间线位于线圈横轴中心,移动床面位置,使十字定位灯的纵横交点对准线圈纵、横轴中点,即以线圈中心为采集中心,锁定位置,并送至磁场中心。
(3)扫描方法:1)定位成像:采用快速成像序列,同时做冠状位、矢状位、轴位三方向定位图。
在定位片上确定扫描基线、扫描方法和扫描范围。
2)成像范围:从前床突至后床突。
3)成像序列:SE序列或相宜的快速序列。
常规行矢状面T1WI、冠状面T1WI和T2WI。
必要时可根据病情需要辅以其它成像序列。
4)扫描野(FOV):设定放大扫描FOV,根据垂体大小及扫描范围设定采集范围。
5)成像层厚:2-5mm。
6)成像间距:为相应层厚的10% -20%。
7)矩阵:128×256。
2、增强扫描(1)快速手推注射法:注射完对比剂后即开始增强扫描,成像序列一般与增强扫描前T1WI相同,常规做横断面、矢状面和冠状面T1WI。
(2)磁共振高压注射器注射方法:注射完对比剂后即开始增强扫描,成像序列一般与增强扫描前T1WI相同,常规做横断面、矢状面和冠状面T1WI。
(3)垂体也可行动态扫描:单次采集时间20-30s,动态采集10次。
在第一次数据采集后,立即注射对比剂,同时连续成像9次,用冠状面扫描。
1)。
三、颅脑磁共振血管造影(MRA)检查技术【适应症】1、脑血管性病变。
2、颅内肿瘤及肿瘤样病变。
3、脑血管性病变术后或治疗后随访。
4、筛选可疑又不能行DSA检查的脑血管性病变。
5、颅内感染。
【操作方法及程序】1、平扫(1)检查体位:患者仰卧在检查床上,取头先进,头置于线圈内,人体长轴与床面长轴一直,双手置于身体两侧或胸前。
头颅正中矢状面尽可能与线圈纵轴保持一致,并垂直于床面。
(2)成像中心:眉间线位于线圈横轴中心,移动床面位置,使十字定位灯的纵横交点对准线圈纵、横轴中点,即以线圈中心为采集中心,锁定位置,并送至磁场中心。
(3)扫描方法:1)定位成像:采用快速成像序列,同时做冠状位、矢状位、轴位三方向定位图。
在定位片上确定扫描基线、扫描方法和扫描范围。
2)成像范围:以脑Willis环或病灶为中心。
3)成像序列:扫描区域近端或远端设置预饱和带分别获得静脉像和动脉像,如要成动脉像需要在远端加预饱和带。
采用2D或3D相位对比法(PC)和3D TOF(时间飞越法)。
4)扫描野(FOV):20-25cm。
5)成像层厚:1-2mm。
6)成像间距:无间隔。
7)矩阵:256×256。
2、图像后处理重建方法用MIP法或Surface法,多视角重建。
第三节五官及头颈部磁共振检查一、眼部磁共振检查技术【适应症】1、眼眶肿瘤,包括眼球、视神经与眶内的各种肿瘤。
2、眼肌疾病,如眼格氏病。
3、血管性疾病,包括眶内静脉曲张、血管畸形、颈内动脉海绵窦瘘等。
4、外伤。
5、非金属性眼内和眶内异物。
6、眶内炎症,包括炎性假瘤与眶内感染。
【操作方法及程序】1、平扫(1)检查体位:患者仰卧在检查床上,取头先进,头置于线圈内,人体长轴与床面长轴一致,双手置于身体两侧或胸前。
头颅正中矢状位尽可能与线圈纵轴保持一致,并垂直于床面。
瞩患者检查中双眼平视前方或闭眼,使眼球保持不动。
(2)成像中心:眶间线位于线圈横轴中心,移动床面位置,使十字定位灯的纵横交点对准线圈纵、横轴中点,即以线圈中心为采集中心,锁定位置,并送至磁场中心。
(3)扫描方法:1)定位成像:同时做冠状位、矢状位、轴位三方向定位图。
在定位片上确定扫描基线、扫描方法和扫描范围。
2)成像范围:扫描范围包括眶上下壁,前后包括眼睑至眶尖。
3)成像序列:采用SE序列或相宜的快速序列,横断面T1WI、T2WI及冠状面扫描T1WI,或沿检查侧视神经走向设定斜状面T1WI。
必要时可根据病情辅以其它成像序列,如脂肪抑制技术等。
4)扫描野(FOV):18-25cm,也可根据眼眶大小及病变范围设定扫描野。
5)成像层厚:2-5mm。
6)成像间距:为相应层厚的10%-20%。
7)矩阵:128×256。
2、增强扫描(1)快速手推注射法:注射完对比剂后即开始增强扫描,成像序列一般与增强扫描前T1WI相同,常规做横断面、矢状面和冠状面T1WI。
(2)磁共振高压注射器注射方法:注射完对比剂后即开始增强扫描,成像序列一般与增强扫描前T1WI相同,常规做横断面、矢状面和冠状面T1WI。
二、鼻及鼻旁窦磁共振检查技术【适应症】1、鼻咽部肿瘤,如鼻咽癌、纤维血管瘤和脊索瘤等。
2、鼻咽部肉芽肿性病变。
3、鼻窦肿瘤、囊肿、鼻窦炎症、息肉及粘膜增厚、窦内积液、积脓等。
【操作方法及程序】1、平扫(1)检查体位:患者仰卧在检查床上,取头先进,头置于线圈内,人体长轴与床面长轴一致,双手置于身体两侧或胸前。
头颅正中矢状位尽可能与线圈纵轴保持一致,并垂直于床面。
瞩患者检查中避免吞咽动作。
(2)成像中心:鼻根部位于线圈横轴中心,移动床面位置,使十字定位灯的纵横交点对准线圈纵、横轴中点,即以线圈中心为采集中心,锁定位置,并送至磁场中心。
(3)扫描方法:1)定位成像:同时做冠状位、矢状位、轴位三方向定位图。
在定位片上确定扫描基线、扫描方法和扫描范围。
2)成像范围:扫描范围包括额窦平面至上牙槽平面,前后从上额窦前壁至鼻咽腔后部。
3)成像序列:采用SE序列或快速成像序列,横断面T1WI、T2WI及冠状面扫描T1WI。
必要时可根据病情辅以其它成像序列。
4)扫描野(FOV):18-25cm。
5)成像层厚:3-5mm。
6)成像间距:为相应层厚的10%-20%。
7)矩阵:128×256。
2、增强扫描(1)快速手推注射法:注射完对比剂后即开始增强扫描,成像序列一般与增强扫描前T1WI相同,常规做横断面、矢状面和冠状面T1WI。
(2)磁共振高压注射器注射方法:注射完对比剂后即开始增强扫描,成像序列一般与增强扫描前T1WI相同,常规做横断面、矢状面和冠状面T1WI。
三、颈部磁共振检查技术【适应症】1、颈部良恶性肿瘤,包括咽旁、颈动脉间隙等部位的肿瘤。
2、颈部血管性疾病,如血管畸形、血栓形成等。
3、颈部的囊肿性病变。
4、颈部的肉芽肿性病变。
5、颈部的淋巴结肿大。
【操作方法及程序】1、平扫(1)检查体位:患者仰卧在检查床上,取头先进,头置于线圈内,人体长轴与床面长轴一致,双手置于身体两侧或胸前。
头颅正中矢状位尽可能与线圈纵轴保持一致,并垂直于床面。
(2)成像中心:甲状软骨位于线圈横轴中心,移动床面位置,使十字定位灯的纵横交点对准线圈纵、横轴中点,即以线圈中心为采集中心,锁定位置,并送至磁场中心。
(3)扫描方法:1)定位成像:同时做冠状位、矢状位、轴位三方向定位图。
在定位片上确定扫描基线、扫描方法和扫描范围。
2)成像范围:根据病变位置而定。
3)成像序列:采用SE序列或快速成像序列,常规行横断面T1WI、T2WI及矢状面T1WI。
必要时可根据病情辅以其它成像序列。
4)扫描野(FOV):20-25cm。
可根据检查要求设定扫描范围及扫描野。
5)成像层厚:3-8mm。
6)成像间距:为相应层厚的10%-20%。
7)矩阵:128×256。
2、增强扫描(1)快速手推注射法:注射完对比剂后即开始增强扫描,成像序列一般与增强扫描前T1WI相同,常规做横断面、矢状面和冠状面T1WI。
(2)磁共振高压注射器注射方法:注射完对比剂后即开始增强扫描,成像序列一般与增强扫描前T1WI相同,常规做横断面、矢状面和冠状面T1WI。
第四节腹部磁共振检查一、肝脏磁共振检查技术【适应症】1、肝脏良恶性肿瘤(如肝癌、肝血管瘤、肝转移瘤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