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考古PPT课件:3.4.2 东北地区汉末魏晋墓葬
- 格式:ppt
- 大小:5.82 MB
- 文档页数:42
魏晋南北朝时期墓葬考古魏晋十六国墓葬魏晋十六国时期,一般指曹魏黄初元年篡汉起至北魏攻灭北凉统一北方止(220~439)。
这期间,淮河、秦岭以北的中国北部地区,各政权各民族间相互攻伐,战乱不息,社会经济调敝,反映在埋葬方面,一般表现为简埋薄葬,与秦汉墓比较,已大为逊色。
曹魏西晋的统治者,迫于经济困难,无力营建宏大陵寝,又为防止死后陵墓被盗掘,往往“依山为陵,不封不树”,不建寝殿,不设园邑,不设神道,地面上不留任何痕迹,考古探觅较难。
十六国时期,入居中原的少数民族统治者,为防止坟墓被盗掘,大多沿用本族流行的“潜埋”而不起坟的葬法,所以他们的坟墓也不易被发现。
但是,帝陵以外的一般魏晋十六国墓葬,并不受此限制。
1915 年,英国斯坦因盗掘新疆阿斯塔那古墓群,从已发表的资料看,至少有六座墓属于十六国时期的墓葬。
本世纪上半叶,日本人鸟居龙藏、驹井和爱等人先后多次在辽阳一带发掘汉魏晋壁画墓。
1944 年,西北科学考察团在敦煌佛爷庙墓地发掘十多座魏晋墓。
还有,自本世纪初以来,魏晋墓志不断在洛阳出土,其中有晋贾充妻郭槐墓志、武帝贵人左棻墓志、晋中书侍郎荀岳夫妇墓志。
这些墓志为研究这一地区的魏晋墓,特别是西晋帝陵的位置,提供了重要线索。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各地的魏晋十六国墓葬不断被发现,就北部地区来说,河南的洛阳、偃师、郑州、延津、焦作、安阳、南阳,陕西的西安,河北的石家庄,北京市,山东的苍山、诸城,辽宁的辽阳、北票、锦州、义县、旅顺、朝阳、本溪,甘肃的敦煌、酒泉、嘉峪关、张掖、永昌、武威、崇信,青海的大通,新疆的吐鲁番,都发现了这个时期的墓葬。
在这个时期的大中型墓中,往往有纪年墓砖或其他带有纪年的器物随葬,还有记录墓主姓名身份的碑形墓志、印章和壁画题记,这些都为墓葬断代、器物编年以及墓主身份的研究提供了可靠依据,这是先秦两汉时期所无法比拟的。
由于北部地区的地理环境、民族传统等方面的原因,各地墓葬所反映的文化面貌不尽一致。
第二部分__第五讲_魏晋南北朝隋唐考古《考古学通论》《考古学通论》教学体系第一部分考古学理论方法概述第二部分中国考古学第三部分国外考古第四部分专题考古第二部分中国考古第一讲中国的旧石器时代考古第二讲新石器时代考古第三讲夏商周考古第四讲秦汉考古第五讲魏晋南北朝隋唐考古第六讲宋元明考古第五讲魏晋南北朝隋唐考古一、魏晋南北朝隋唐考古概说二、魏晋南北朝隋唐城市考古三、魏晋南北朝隋唐墓葬考古四、魏晋南北朝隋唐的物质文化一、魏晋南北朝隋唐考古概论(一)魏晋南北朝考古概论(二)隋唐考古概论(一)魏晋南北朝考古概论1、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背景2 、魏晋南北朝考古的特点3、魏晋南北朝考古分区研究1、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背景三国两晋南北朝从3世纪初三国鼎峙起直到6世纪末隋统一止,经历了近4个世纪。
若干政权割据的时间长,特别是统治集团间的掠夺混战,不仅延长了分裂局面,加剧了社会的动荡,同时也加速了汉族和各少数民族的交往和融合。
促进了边缘地带和南方地区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为以后隋唐的繁荣准备了条件。
2 、魏晋南北朝考古的特点地方特色比较浓厚是汉唐两大时代的过渡时期,过渡性比较显著。
民族融合更为显著。
等级制度更为森严。
宗教的广泛传播。
中外海陆贸易和文化交流频繁。
3、魏晋南北朝考古的分区研究中原和南方是两个主要的地区,北方和东北、新疆也都各具特点。
中原地区指南界淮河,北迄燕山,以黄河中下游为中心的区域;南方地区即淮河以南的广大地区;东北地区指辽河以东,鸭绿江以北的地区;北方地区指嫩江、辽河以西,长城以北,西迄新疆以东的广大地区;新疆地区的遗迹和遗物,主要集中在吐鲁番地区、若羌、民丰附近和库车、拜城、新和一带。
(二)隋唐时期考古概论1、隋唐时期的历史背景2 、隋唐考古的特点3、隋唐时期物质文化分类1、隋唐时期的历史背景启自隋止于五代(581-960 )。
隋唐文化是对南北朝时期文化强有力的整合。
隋唐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昌盛时期,政治上统一强大,经济文化高度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