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课程的开发是校企合作的必由之路
- 格式:doc
- 大小:23.50 KB
- 文档页数:4
“政行企校,四轮驱动”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初探纲要: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实现工学联合要求的必由之路。
湖南汽车工程职业学院作为一所地方性高职院校,在推动校企合作过程中不停创新系统体制,深入合作内涵,初步建立了“政行企校、四轮驱动”的校企合作新模式,形成了多方双赢、良性互动的合作办学场面,为地方性高职院校推动校企深度合作办学供给了可供借鉴的实践事例。
要点词:地方性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办学模式最近几年来,校企合作已经愈来愈宽泛地遇到高职院校的重视,并获得了一系列可喜成绩,但是在实践过程中也存在着很多问题,特别是关于地方性高职院校而言,因为缺少行业公司背景,校企合作办学的基础相对较弱。
目前,全国各地的地方性高职学院据有较大比重,基于其办学定位是为当地域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主要为当地培育大批的高素质技术型人材,其校企合作办学的紧急性更强,难度也就更大。
因为目前国内对地方性高职学院校企合作办学的研究还不够深入,也没有形成可供推行的成功经验或模式,所以展开地方性高职学院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研究,拥有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
湖南汽车工程职业学院作为一所由湖南省株洲市政府主办的地方性高职学院,没有行业公司背景,但依靠其多年的职业教育办学积淀,踊跃解放思想,转变观点,一直坚持“创新校企合作模式,实现互利共进多赢”的办学理念,在推动校企合作办学过程中不停创新体制,深入合作内涵,拓展合作路径,在较短时间内实现了又好又快发展,为地方性高职院校怎样推动校企深度合作办学供给了有利的试试。
一、“政行企校、四轮驱动”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基本内涵“政行企校、四轮驱动”校企合作办学模式是湖南汽车工程职业学院在落实国家职业教育办学目标的办学过程中,为了破解地方性高职学院没有行业公司背景,校企合作动力不足、内涵不深、门路不畅等难题,经过多年探究和实践而形成的一种校企合作办学新模式。
其基本内涵是:以湖南汽车职业教育公司为合作平台与纽带,经过整合政府、行业、公司、学校等四个方面的优良资源,建立“政行企校、四轮驱动”的校企合作办学系统,形成“政府主导、行业指导、校企主体、市场导向”的合作运转体制。
浅谈项目化课程开发作者:张维梅来源:《内蒙古教育·职教版》2013年第10期摘要:文章在项目化教学实践的基础上,结合项目化课程的开发,从开发项目化课程的必要性,怎样开发项目教材两方面提出开发项目化课程的一些想法。
关键词:项目化教学工学结合行动导向《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指出,“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把提高质量作为重点。
即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推进教育教学改革。
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
”笔者认为,实现课程改革,实现职业教育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为社会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的技能人才的重要途径之一是组织教师开发项目化课程。
笔者结合平时的教学实践,总结开发项目化课程的实践经验,从开发项目化课程的必要性、怎样开发项目化课程两方面谈谈个人想法。
一、开发项目化课程的必要性首先,原有教材的不足,制约着课改的推行。
中等职业学校的很大一部分教材由高职院校编写或是直接选用高职院校教材。
中职学生相对于高职院校学生,无论是在文化理论还是在自学能力、理解能力上,均有很大的差距。
显然,高职教材不适用于中等职业学校。
原有教材的知识点是基于自身学科体系,以文字结论的形式呈现,单一、枯燥,不形象直观。
随着科学的不断进步,新知识、新材料、新能源、新工艺的不断问世,教材上很多知识已经无法跟上当今时代的步伐,我们要用未来的科技,培养今天的学生,为未来服务,使中等职业教育培养出的人才能适应社会工作岗位的要求,让家长、社会对中等职业教育满意,让中等职业教育服务地方经济。
因此,随着课堂教学改革深入,原有教材已不能满足当前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
要想实现“十二”五规划提出的中等职业教育目标任务,开发项目化课程是必由之路。
其次,开发项目化课程是提升教师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
目前中等职业学校的专业老师,一部分是中途进修改行的,一部分来自职业技术学院,普遍年轻化,教科研能力相对较弱。
廊坊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Journal of Langfang Normal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 Edition)2021年3月第21卷第1期Mar.2021Vol.21 No.l校企合作背景下的项目课程建设王智明,潘洪涛,姚宏坤,阴丽静(保定电力职业技术学院,河北保定071051)【摘要】项目课程突出综合能力培养,强调“做中学”,与传统方式相比,必须在项目载体、学生主体、课程资源、教学模式、评价方式等方面进行改革,需要企业的深度参与。
因此,针对当前项目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在深度校企合作 的基础上,构建项目课程建设的框架,组织课程建设与实施教学团队,从课程设计、资源建设和课程实施等方面进行了实践探索。
【关键词】 课程资源;项目载体;团队建设;情境创设Project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Based On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Wang Zhiming, Pan Hongtao, Yao Hongkun, Yin Lying(Baoding Electric Power Voc,&Tech. College, Baoding 071051, China )[Abstract] Project curriculum lay stress on development of comprehensive capacity through a Learning by Doing ”. Com pared with traditional curriculum, project curriculum must reform project as carrier, students as main body of study, curricu lum material, teaching model and assessment method, all of these need enteiprise resource. To solve the existing problems ofproject curriculum, a structure of project curriculum is proposed based on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and it includes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mode, teaching team, curriculum design, resourcesdevelopment and curriculum implementation.[Key words] curriculum resources; project carrier ;teaching team building; circumstances establishing〔中图分类号〕G712.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 - 3229(2021)01- 0125 - 040引言《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强调“推动校企 全面加强深度合作”,合作领域涵盖人才培养、技术 创新、就业创业、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等多个领域。
2024校企合作实施方案2024校企合作实施方案(通用5篇)2024校企合作实施方案篇1为了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精神,紧紧围绕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指导思想,深化校企合作,促进技能人才的培养,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更好地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为学生就业服务,结合学校实际,特制定本方案:一、指导思想以国务院和省政府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精神为指针,以市场需求和劳动就业为紧密结合点,积极探索开展学校与企业间多渠道、多层次、全方位的合作模式,为企业和社会培养更多的适用性复合型专业技能人才。
二、合作内容1、学生校外实习:与企业签定学生校外实习协议,企业接受学校一定数量、专业对口的学生实习,学生实习结束毕业时,企业可优先选择录用学生,补充企业的生产一线人员。
2、企业在职职工培训:合作企业需培训在职职工时,学校克服困难,创造条件,为企业培训在职职工,帮助企业提高职工素质。
培训专业、培训目标由企业确定,培训计划和内容由企业与学校共同商定,培训师资由学校安排或企业委派,教材由学校提供。
具体可签培训协议。
3、教师实践:学校每年安排一定数量的专业课教师到合作企业实践。
实践时间一般为两个月,利用假期进行。
实践教师填写企业实践登记表,登记内容应包含实践内容、实践期限、实践企业评价、学校意见等,并纳入对教师的考核、培养、提高。
4、学校积极与企业联系,由企业每年适当安排高级专业技术人员或技术专家到学校任课,指导充实专业课教学,弥补师资的不足。
5、学校与企业共同成立教学咨询委员会,企业委派技术专家或人力资源管理专家参加,学校有关校领导、部门负责人或专业课教师参加,每年召开两次会议,为学校各专业的培养目标、专业设置、教学计划、教学改革、实训基地建设、就业安置等工作提供咨询服务。
6、加强校企交流,通过联谊活动、校企互访、联办文体比赛、工学技术比武等,增进双方感情,密切校企关系,促进教学教研和学用结合,提高实用人才培养质量。
石家庄财经职业学院课程标准制订及管理办法课程标准是实施专业培养计划,实现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的基本教学指导文件,是配置教学资源、组织教学、进行教学评价和教学管理的主要依据。
为加强课程建设,保证人才培养质量,规范课程标准的制订、修订和管理工作,特制定本办法。
一、制订课程标准的基本原则1、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国家的法律法规,课程设计要遵循“设计导向”的现代职业教育指导思想,服从专业人才培养计划整体优化的要求。
制订课程标准的总依据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基本规格,要防止片面强调本课程学科的系统性、完整性。
既要满足“岗位人”、“职业人”的需要,又要考虑能生存能发展的“社会人”、“国际人”的要求。
要明确课程在系统的基础知识学习和系统的实践能力培养中的作用。
2、基本素质课教学既要满足专业课教学和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需要,又要体现高等职业教育学生综合素质培养要求,以“必需、够用”为度。
基础(含专业基础)课程可进行模块化或融合式学科课程改革,有些内容模块可归到专业核心课程结合工作任务进行一体化教学,部分教学内容可实施任务驱动或项目导向的教学模式,讲授为主的内容要灵活运用多种恰当的教学方法进行启发式教学。
3、职业理论、技能(含专业实践)课程目标是职业能力开发和素质培养。
教学要加强针对性和实用性:针对职业岗位(群)的实际需要选择实用的教学内容,使学生通过有针对性的专业学习过程,掌握实际工作的过程和方法,主动自我构建个人的经验和知识体系,发展职业能力,培养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部分主干专业课程应建设成基于工作过程或项目化的核心课程。
4、专业核心课程应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的选取和组织遵循职业性原则,从职业工作(或项目)出发来选择课程内容并安排教学顺序,实施以真实工作任务(或项目)为载体的教学方法,融“教、学、做”为一体,建立课堂与实习地点一体化的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突出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
恩施职业技术学院“校企合作”课程开发与建设管理办法恩施职业技术学院企业参与工学结合课程开发与建设管理办法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不仅是有利于解决高职教育资源的措施,而且更重要的是有利于实质性落实就业导向的办学指导思想,体现了高职院校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价值,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丰富人才培养模式内涵的重要手段,是办好高职的必由之路,也是构建工学结合、能力本位课程体系的根本保障。
高职院校要构建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要开发与建设工学结合的课程,就必需有企业的参与。
工学结合的课程建设既是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切入点,也是内涵建设的落脚点。
工学结合课程的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
相应地,课程开发是高职课程建设的逻辑起点,在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中占有重要地位。
为加强我院企业参与工学结合课程开发与建设的管理,特制定本办法:一、工学结合课程开发的思路与目标工学结合课程的开发要以质量工程建设为主线,以先进的课程开发理念为指导,以先进的课程开发方法为依托,制订一个符合职业教育规律的课程开发方案,在实践中修改、完善。
构建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开发的思路与形式,结合我州州情和我院多年的课程开发基础,确定工学结合课程开发的模式、步骤与具体要求。
工学结合课程建设是个系统工程。
在确立课程改革方案时,必须进行战略思考、战术研究,系统设计、重点建设,进而协调与课程开发相关的各项工作。
使开发的课程体现职业教育的特征,达到工学结合课程开发的五个目标:1.开发主体多元化。
高职教育的类型特征是职业教育,其培养目标为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具有明确的就业定位指向。
同时,高职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在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高职教育必须随时做出应变。
因此,高职教育工学结合课程开发应当由“教育专家主导”转变为由“社会需求主导”,其开发主体必须坚持多元化,即由行业、企业专家、学校教师和课程专家组成,在课程开发的不同环节中三部分人员的作用各有主次。
校企合作计划一、背景介绍校企合作是指学校与企业之间建立合作关系,共同开展教学、科研、实训等活动,以促进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促进产学研结合,实现双方的互利共赢。
本文将详细介绍校企合作计划的目标、内容、实施步骤以及预期效果。
二、目标校企合作计划的目标是加强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机会,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通过与企业的深度合作,学校可以了解企业的需求,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使教学更加贴近实际,为企业输送更加符合市场需求的人才。
三、合作内容1. 实习实训:与企业合作,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训机会,让学生在真实工作环境中学习和实践,提高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课程开发:与企业合作,共同开发适应市场需求的课程,结合企业实际情况,调整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和实效性。
3. 人才培养:与企业合作,共同培养人才,通过企业提供的岗位实习,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岗位要求,提前适应工作环境,为企业输送符合要求的人才。
4. 项目合作:与企业合作,共同开展科研项目,通过学校和企业的专业优势互补,提高科研成果的转化率,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
四、实施步骤1. 建立合作机制:学校与企业签订合作协议,明确双方的权责和合作内容,确立合作的长期稳定关系。
2. 确定合作项目:学校与企业共同确定合作的具体项目,包括实习实训项目、课程开发项目、人才培养项目和科研项目等。
3. 资源整合:学校和企业共同整合各自的资源,包括教师、设备、实验室等,为合作项目提供必要的支持和保障。
4. 实施合作:按照合作计划,学校与企业共同实施合作项目,确保项目的顺利进行和取得预期效果。
5. 评估与改进:合作项目结束后,学校与企业进行评估,总结经验教训,及时调整合作策略,不断改进合作模式和效果。
五、预期效果1. 学生实践能力提升:通过与企业的合作,学生能够在实际工作中学习和实践,提高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就业竞争力。
推进职业院校校企合作的有效途径校企合作方案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教育改革的深入,职业院校与企业的合作被认为是有效提高职业教育质量和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
然而,在实践中,职业院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通常存在着许多困难和问题。
为了更好地推进职业院校校企合作,本篇文章将提出四种有效的途径和校企合作方案。
一、有效途径1.建立稳定的校企合作机制职业院校可以成立校企合作联络小组,明确合作的责任和利益分配,并建立清晰的沟通渠道。
联络小组负责与企业建立联系,收集实时需求和课程定制,确定实习、就业和服务等全过程方案。
2.制定校企合作计划职业院校可以根据课程设置和企业需求制定具体的校企合作计划,实现校企共建课程、共建实验室和共建创新中心等多层次合作,打造校企合作品牌。
3.实施师资培训计划职业院校可以通过工作坊、研讨会等方式,开展专业知识、技能和职业素养等方面的教师培训,提高教师校企合作意识和能力,并鼓励教师参与企业实践项目。
4.建立良好的校企文化职业院校可以通过参加校企文化活动、互化行业知识和经验,建立起真诚的互信和合作态度,培养学生优秀的职业道德和创新创业精神,增强校企合作文化氛围。
二、校企合作方案1.课程联合开发教育教学是职业院校与企业开展合作的基础和核心,双方可以根据企业需求和学生就业情况,共同制定具有市场竞争力的课程体系,确保学生能够掌握实用能力和核心技能。
2.实习就业合作实习就业是职业院校与企业开展合作的重要方面,职业院校可以通过拓展实习渠道、推进实习将实习机会变成就业机会、推进就业促进技能、学业与实践相结合,促使学生在实际工作中不断提高。
3.行业分析调研职业院校可以依托专业人才和教师队伍,开展行业分析和调研,了解市场需求和发展趋势,作为校企合作的参考和支持。
4.共建实验中心共建实验中心是职业院校与企业开展合作的高端形式,企业可以提供最新的实验装备、先进的技术和产业应用场景,职业院校可以提供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师资队伍和先进的网络技术,使共建实验室成为产业加速器和人才培养基地。
校企合作背景下中职学校项目课程的开发摘要:随着生产技术企业的人才需求与日俱增。
这就使得企业已不满足于面向社会招聘人才,所以就开始转向高中职院校。
而校企合作是当前生产技术型企业引进高校人才的主要方式,所以项目课程对于两者也是互相收益的建设项目。
因此,本文将围绕如何在校企合作背景下开发中职学校项目课程进行探究。
关键字:校企合作;中职院校;项目课程;探究引言:由于每个企业都有自身的特性,所以在校企合作的项目课程中,就会依据自身的实际需求进行开发。
因此,以下将先说明项目课程开发的重要性,从而提出四项具体措施。
1.开发中职学校项目课程重要性1.1有利于促进中职校园和企业达成双赢局面在以往中职院校的就业形势中可看出,大多数中职学生在选择就业时,都会感觉到迷茫无措,并且就业形势不太乐观。
而出现这个问题的原因,主要是由于中职学生自身的专业素养达不到当下生产企业的技术要求,首先,由于中职院校用于教学的教材版本较为落后,而当下生产企业均是伴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快速发展,不断推陈出新自身的技术设备,所以中职学生学习到的技术理论并不能运用到生产实践当中。
其次,不难发现,在当下的中职院校中,有些学生为了可以顺利的通过毕业考试,经常在考试过程中会进行作弊行为,而监考教师对其采取闻声不管的态度,这就使得中职院校培养的技术人员专业程度较低,所以并不能适应企业的人才需求。
而当私人企业与中职学院建立合作开发课程的项目后,首先,私人企业会为了提高项目课程的实用性,会投入大量的资金用于购置模拟生产设备,并且利用资金优势吸引高素质教师到该校进行教学,这样就可以扩充中职院校的教育资源,从而提高中职院校的专业化教育程度。
其次,私人企业为了让中职学生可以学习到与时俱进的生产课程,那么就可以更换过时的生产技术教材,并且使用专人引导中职学生到厂房进行模拟操作,这样就可以提高中职学生自身的专业程度,从而可以更快地学习到先进的生产技术,为企业增加更为专业的人才储备。
广东省高新技术技工学校校企合作办学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校企合作是技工学校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重要方式,是提高学校办学实力的重要途径,为践行科学发展观、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为加快校企合作建设,促进教学、科研水平全面提升,带动招生、就业良性循环,适应社会需求和学校发展需要,特制定广东省高新技术技工学校校企合作办学制度。
第二条校企合作是指学校与企业在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实践教学、就业、招生、科研、技术服务、培训、文化建设等环节或领域开展的合作。
校企合作是技工学校发展的必由之路和办学特色的重要体现。
第三条校企合作的主要任务是加强学校与企业在人才培养、技术研发、学生就业、经营管理方面的合作与交流,实现“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搭建一个校企共赢的平台,企业主动参与学校人才培养并为学生提供现代企业场景化的实训环境,学校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人才和技术支持,推动学校和企业的和谐与可持续发展。
第二章合作原则第四条校企合作工作由学校统筹,做到统一领导、统一管理、统一规划、统一实施。
第五条校企合作要遵循互利双赢的原则,学校通过服务,帮助企业增加经济效益、促进科技进步、提升员工素质;企业为学校人才培养改革、实践教学条件改善、教师实践锻炼、学生就业等提供相应支持,实现校企合作的良性互动。
第六条学校选择的合作企业必须是进行了国内工商注册的法人单位,企业应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较好业绩和较高的合作诚信度,企业对专业和人才规格的需求应与学校要求相一致。
第七条拟引进的校企合作项目必须符合国家法律规定和相关行业标准。
第三章组织机构第八条学校成立校企合作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成员由校领导、校企合作与就业指导中心主任、教务处处长和各专业负责人组成,管理校企合作全面工作。
第九条校企合作工作领导小组下设校企合作与就业指导中心,负责校企合作工作的统筹协调,统一管理。
专业系主要负责校企合作企业的联系、合作项目的洽谈、合作协议的起草、合作工作的具体实施和管理工作及校企合作的制度建设、制定校企合作规划和年度计划、校企合作工作的整体协调、校企合作协议的签订工作等。
职业学校校企合作开发课程方案在当前经济发展的背景下,职业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职业学校作为培养实用人才的重要基地,如何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培养符合就业市场需求的人才,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校企合作无疑是一种有效的途径,可以通过合理的课程开发,将学校的教学内容和企业的实际需求相结合,培养出适应市场需求的优秀人才。
一、了解企业需求校企合作的第一步是深入了解企业的需求。
这可以通过与企业的交流、实地调研等方式进行。
可以与企业相关人士进行面对面的对话,了解他们对人才的要求,以及他们所面临的技能缺口。
同时,还可以通过观察企业的生产流程和技术应用,进一步了解市场需求的变化趋势。
二、课程设计与调研基于对企业需求的了解,学校可以针对性地设计开发相应的课程。
通过市场调研,学校可以了解到相关行业前沿技术的需求,确定开设哪些课程。
此外,还可以邀请相关企业的专业人士参与课程设计,确保课程内容与实际需求紧密结合,学生能够在学校获得实用的知识和技能。
三、制定教学大纲与培养目标在课程设计的基础上,学校需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大纲,明确各个课程的教学目标。
教学大纲可以由学校的教务部门与企业的专业人士共同制定。
大纲应该包括课程的总体目标、课程详细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等方面的内容,确保课程的系统性和全面性。
四、校企合作教学团队的组建为了更好地开展校企合作的课程,学校需要组建一支教学团队。
这个团队由学校的教师和企业的专业人士组成,以合适的比例结合教学与实践的经验,确保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
学校可以邀请企业的技术骨干担任兼职教师,以更好地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
五、教学过程与实践环节校企合作的教学过程需要结合理论和实践。
教师可以通过模拟实训、案例分析等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并应用于实践中。
同时,学校还可以与企业合作,提供实习机会给学生,让他们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学习和实践。
六、开展实际项目为了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学校可以与企业合作开展实际项目。
校企合作计划一、背景介绍校企合作计划是指学校与企业之间建立合作关系,共同开展各种形式的合作项目,旨在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促进学校与企业的良性互动和互利共赢。
本文将详细介绍校企合作计划的意义、目标、合作模式、实施步骤以及预期效果。
二、意义和目标校企合作计划的意义在于搭建学校与企业之间的桥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就业岗位,同时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
通过校企合作,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中,增强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就业竞争力。
企业可以通过合作计划与学校建立长期合作关系,获取优秀人才并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校企合作计划的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培养具有实践经验的高素质人才。
2. 推动学校教学与企业需求的紧密结合,提高教育质量和教学效果。
3. 增加学生就业机会,提高就业率和就业质量。
4. 促进学校与企业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推动行业的发展和进步。
三、合作模式校企合作计划可以采取多种合作模式,根据不同的需求和资源情况选择合适的模式。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合作模式:1. 实习实训合作:学校与企业合作开展实习实训项目,学生在企业中进行实践培训,通过实践项目锻炼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人才培养合作:学校根据企业需求培养特定专业的人才,为企业提供符合其需求的毕业生。
3. 课程开发合作:学校与企业合作开发课程,根据企业需求调整课程设置和内容,使之更符合实际应用。
4. 科研合作:学校与企业合作开展科研项目,共同解决实际问题,推动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
5. 资源共享合作:学校与企业共享资源,如实验室、设备等,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成本。
四、实施步骤校企合作计划的实施需要经过以下几个步骤:1. 确定合作意向:学校与企业确定合作意向,明确合作目标和合作模式。
2. 签订合作协议:学校与企业签订合作协议,明确双方的权益和责任,确保合作的顺利进行。
3. 确定合作项目:双方根据需求确定具体的合作项目,明确项目的目标、任务和时间节点。
项目课程的开发是校企合作的必由之路
摘要:校企合作不是让学生去企业简单的体验,企业只是学校的延伸,是学生培育的另外一个场所。
而学校里所有的课程内容和形式都要围绕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为目的,既要遵循教育自身发展的规律,又要符合生产、经济本身的运作规律;既要让学生掌握系统的实践方面的概貌,又不能拘泥于零散的实践经验的积累。
项目课程是校企合作的必要条件课程课例研究是校企合作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校企合作;项目课程;途径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09-00-01
校企合作的最终目的是培育出具有系统的理论知识体系、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掌握基本的实践能力(利用支配资源的能力、良好的人际协调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运用资源的能力等)的学生,而不是直接地以职业能力的培养为目的。
校企合作不是让学生去企业简单的体验,企业只是学校的延伸,是学生培育的另外一个场所。
而学校里所有的课程内容和形式都要围绕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为目的,既要遵循教育自身发展的规律,又要符合生产、经济本身的运作规律;既要让学生掌握系统的实践方面的概貌,又不能拘泥于零散的实践经验的积累。
为了打破校企合作的瓶颈,寻求更加深入的平台,实现校企双方的双赢的目的,找到校企合作的可持续发展模式,项目课程的开发是有效的途径。
一、课程开发的现状
我国职业院校的课程开发方面的研究认为在校企合作课程开发过程中,教师是主体,他们的意愿与能力决定着课程开发的进度与成效。
教师参与课程开发能改变教师与课程的关系,使教师从课程的被动实施者转变为课程的决策者和执行者。
教师的职责包括确定专业课程体系、编制专业课程标准、编制项目教学方案、开发项目课程教学资源和教材编制几个主要环节。
教师要进行课程开发工作,必须能够转变角色和观念,具备较强的研究能力、表达能力和与企业专家的合作能力。
企业专家的意愿是课程开发工作能否取得成功的重要条件。
企业专家的职责包括提供岗位任务与职业能力,提供高职课程内容需要的工作知识和为课程开发的具体问题提供咨询。
选择一个合适的企业专家需要考虑岗位因素、表达能力因素、人际交往能力因素、态度因素、时间因素、成本因素等诸多问题。
课程专家掌握着课程开发理论和技术,是整个课程开发工作的管理者和指导者,他们的脆力水平会制约课程开发的整体进度和质量。
他们的职责涵盖主持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会议,指导教师进行项目课程设计过程及对课程开发产品进行检验三个方面。
学校的校长和课程管理人员也会影响课程开发工作的顺利。
[1]
二、项目课程是校企合作的必要条件
长期以来,我国职业教育领域的专家们积极研究西方职业教育课程理论与模式并在国内进行实践推广,如cbe/dacum课程模式、德国“双元制”课程模式、mes课程模式、集群式模块课程模式、阶
段模块课程模式及基于工作任务的项目课程模式等。
其中项目课程模式由于理论与实践联系紧密,具有可操作的课程开发的原则、技术与方法,从而受到各个层面职业教育工作者的关注,项目课程开发技术在上海、江苏、浙江、广东等地得到了广泛推广。
所谓“职业教育项目课程”,是指以通过对工作体系的系统化分析所获得的工作项目为单位设置课程,并组织课程内容的职业教育课程模式。
华东师范大学职成所副教授徐国庆博士对职业教育项目课程的理念概括为以下几方面:第一是能力观,即项目课程的目标是培养职业能力。
第二是结构观,即强调对课程结构的整体设计第三是综合观,即综合运用相关操作知识、理论知识来完成工作任务、第四是结果观,即以典型产品或服务为载体使工作任务具体化。
职业院校开发和设置项目课程,不仅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了学生的职业能力。
[2]
三、课程课例研究是校企合作的有效途径
课例研究是从日文术语jugyokenkyn直译而来。
jugyokenkyn由两个字组成:一个是jugyo,意思是课;另一个是kenkyn,意思是研究。
因而,从字面意思看,课例研究就是研究、考察教学实践。
日本名古屋大学的研究团体把课例研究理解为教师对课堂行为与
活动的合作研究,其理念是通过这种研究创造各种机会和有效的方法来改变、丰富和改善学校学习环境。
在美国,课例研究的主要倡导者莱维斯(c.lewis)则认为课例研究是教师专业发展方式,是改进教学的策略。
一位美国教师这样评价她自己做课例研究的体验:
“课例研究教会了我怎样教学。
现在我不是去想这一课涉及到些什么内容,而是思考我想要学生从这一课学到什么。
”在我国,随着项目课程如火如荼的进行,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投身于项目课程课例的开发和研究,并研发出一些项目课程课例,一个好的项目课程课例,通过交流,不仅能供大家参考、模仿,而且能让大家学习优秀教师上课的方法,汲取经验,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李闽.高职校企合作课程开发机制研究[d].2009,(8).
[2]郝超,蒋庆斌.试论高职教育项目课程的基本内涵[j].中国高教研究,200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