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何体地透视原理
- 格式:doc
- 大小:890.47 KB
- 文档页数:11
一、透视图物体上各点与视点相连,形成的各个直线与画面的交点,为物体在画面上的透视点,将这些透视点连接,便形成透视图。
二、透视术语●面✧基面/地面(G.P)—放置物体的水平面,通常是指地面。
如下图1✧画面(P.P)—画者于被画物体之间置一假想透明平面,物体上各关键点聚向视点的视线被该平面截取(即与该平面相交),并映现出二维的物体透视图。
这一透明平面被称为画面。
如下图2✧视平面(H.P)—视点、视线和视中线所在的平面为视平面;视平面始终垂直于画面;平视的视平面平行于基面;俯视、仰视的视平面倾斜或垂直于基面。
如下图3:●线✧视平线(H.L)—视平面与画面的交线。
如图4:✧地平线/基线(G.L)—画面于基面/地面的交线。
如图5:✧视中线—视点引向正前方的视线为视中线(即从视点做画面的垂线)(视点引向物体任何一点的直线为视线,)。
平视的视中线平行于基面;俯、仰视的视中线倾斜或垂直于基面。
如图5:✧真高线—在透视图中能反映物体空间真实高度的尺寸线。
✧变线—凡是与画面不平行(包括与画面垂直的线段)的直线均为变线,此类线段在视圈内有时会消失。
✧原线—凡是与画面平行的直线均为原线,此类线段在视圈内永不消失。
原线按其对视平面(视平线)的垂直、平行、倾斜关系,分为垂直原线、平行原线和倾斜原线三种✧消失线/灭线—变线上各点与消失点连接形成的线段(物体变线的透视点是落在灭线上的)。
参考下图:●点✧视点(E)—画者眼睛的位置,视点决定视平面;视平面始终垂直于画面。
✧心点(O)—视中线与画面的交点为心点;心点是视点在画面上的正投影,位于视域的正中点,是平行透视的消失点。
如图6✧距点—在视平线上心点两边,两者和心点的距离和画者与心点的距离相等,凡是与画面呈45°角的变线一定消失于距点。
✧余点—在心点两边,与画面呈任意角度(除45°(距点)和90°(心点))的水平线段的消失点,它是成角透视的消失点。
几何形的投影几何形的投影是指一个几何体在一个平面上的投影。
无论是二维几何形状还是三维几何体,在进行投影时,都会发生变形和缩放。
投影是几何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在建筑设计、绘画、影视制作和工程图纸制作等领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下面将详细介绍几何形的投影原理和常见的投影方法。
一、几何形的投影原理几何形的投影是通过将几何体的每个点映射到一个平面上的点来实现的。
投影平面通常与几何体不重合,因此会导致几何体在投影中发生形状和尺寸的变化。
根据投影的方向和位置不同,几何体的投影形式也会有所差异。
在几何学中,常用的几何体投影包括平行投影和透视投影。
平行投影是指所有点在投影时都保持平行,而透视投影则按照特定的视点和视野来投影,使得近处的点显得较大,远处的点显得较小。
不同的投影方法用于不同的应用场景。
二、平行投影平行投影是一种常见的几何形投影方法,它将几何体的每个点垂直投影到一个平行于投影平面的平面上。
在平行投影中,几何体的形状和尺寸在投影中保持一致,不会发生变化。
平行投影主要用于工程制图、建筑设计和制造工艺等领域。
平行投影常见的类型包括正交投影和斜投影。
正交投影是指将几何体的每个点与投影平面垂直投影,使得投影形象保持原始几何体的比例关系。
斜投影是指在某个固定角度下,几何体的每个点与投影平面呈斜角关系进行投影。
根据实际需求,可以选择不同类型的平行投影。
三、透视投影透视投影是模仿人眼的视觉原理而设计的投影方法。
在透视投影中,几何体的近处点与远处点的大小不同,形成了透视效果。
透视投影常用于绘画、影视制作和虚拟现实等领域。
透视投影是根据一个视点、视野和观察距离来进行投影的。
视点决定了观察者的位置,视野决定了投影的范围,观察距离决定了透视效果的程度。
通过调整这些参数,可以获得不同的透视投影效果。
四、其他投影方法除了平行投影和透视投影之外,还存在一些其他的几何形投影方法。
例如,圆锥投影是指将一个几何体的每个点投影到一个圆锥体上,然后再将圆锥体的投影映射到平面上。
零基础绘画教学:几何体基本透视原理
透视的基本术语:
1、视平线:与我们观察物体眼睛平行的水平线。
2、视点:我们眼睛的位置。
3、心点:我们眼睛正对着视平线上的一点。
4、消失点:与画面不平行的成角物体,在透视中延伸到视平线心点两旁的消失点。
5、平行透视: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一点透视,如图一所示。
这种透视有整齐和稳定的感觉,它再透视制图中最为普遍,它表现范围广,说明性强。
图1
6、成角透视: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两点透视,如图2所示。
这种透视能让我们的构图更加灵活。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最为普遍。
图2
7、多点透视:包含我们所示平常所说的三点透视,如图3所示。
三点透视一般用于超高层建筑,俯视图和仰视图。
且第三个消失点必须和画面保持垂直的主视线。
图3
最后补充一下球体的透视该怎么画?怎么画才能有立体感呢?我们首先画圆的透视要借助于正方形的透视关系去画就很好理解了。
如图4所示。
图4
最后给大家总结一下,透视有很多种,不过我们零基础的同学现阶段只需要了解这几个基本的几何体透视原理就够用了。
大家一定课后多去理解和练习,这样会更好的于我们画面中。
透视法原理
透视法是指虚拟地将观察物体做一个旋转,使其轮廓或局部形状
看似几何体,再根据几何体的立体思想,把原物体画得空间立体、有
表现力的画面。
透视法是随着技术发展而比较新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表现形式将图画中的模型建立在虚构几何图形的空间框架上,来表示
物体在空间中的位置,达到一种立体的独特的画面效果,具有很强的
空间表现力。
虽然透视法把物体表现为几何图形,但它也有一定的自由性,它
不像立体几何学那样强调概念学的精确性和规律性,而是强调画面生
动表现力结合实际几何规律的结合,有利于培养孩子们的艺术活动自由,以及思维技巧。
学习透视法,有助于孩子们更好地理解空间结构,对物体形状更有效地进行把握,从而发挥其艺术表现力。
在中小学课堂实践中,可以结合透视法教学,提供多种形式的作
业要求,教师可以适当调整考试模式,创设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结合,
可以让孩子们更好地理解,有效地学习。
比如在绘画中,可以要求学
生尝试绘制自然景物,多彩的建筑物等,来练习其空间表现力,同时
可帮助提升其空间理解能力,从而充分发挥孩子的艺术潜能,提高艺
术表现能力。
透视法在现代社会中,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在基础教育中使
用透视法,不仅有助于孩子们更好地把握物体形状,表达自我的想法,还有助于给孩子们提供一种丰富的学习活动体验,拓宽孩子们的艺术
生态空间,丰富孩子们的学习内容,从而更好地培养孩子们的审美水
准和艺术表现力。
几何体透视原理“透视”是绘画术语,是学习素描的必修课。
透视学揭示和阐述了视觉空间、物体形象变化的客观规律。
掌握了透视学知识,才有可能画出真实准确的物体形象与空间感。
下面介绍几何体写生的透视知识和画法。
1.视平线。
写生时,眼睛平视前方,眼前假定的一条水平线称为视平线,在户外它与地平线是一致的。
在写生时要判断它在画面上的位置,起稿时先把它确定下来,画面上景物的位置和形变都与此有关。
2.心点。
眼睛直视前方,视平线正中的一点称为心点,在一点透视中,心点就是消失点。
3.消失点。
一组透视边延长线的交点。
消失点是视平线上的某一点或某几点。
在两点透视中,消失点有两个,在心点的左侧和右侧,其位置是由物体与画面的角度决定的。
4.画面。
人眼正常视域范围为60°之内,60°之内为画面,60°之外物象会产生形变。
1.平行透视(一点透视)立方体的一个面正对画面,这个面在画面中呈较规范的正方形,侧面和顶面透视关系明显,侧面和顶面每个面的一组对边的延长线间距越来越小,最后交于视平线上的一点(消失点),那么这种角度的透视叫“平行透视”。
概括地说,立方体的一组面与画面平行,所以称为平行透视。
由于这种透视关系中只有一个消失点,所以也称为“一点透视”。
一点透视的画法: 先确定立方体在画面上的位置以及视平线和消失点的位置,然后把正对画面的正方形画准。
接着从消失点至正方形相应的角引线,最后画横线和竖线确定立方体的顶面与侧面。
这样立方体就完成了。
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立方体三个面宽度对比的准确性。
平行透视(一点透视)成角透视(两点透视)立方体的三个面都不与画面平行,两个侧面中每个侧面的对边延长线分别交于视平线上的两个消失点。
这种透视关系有两个消失点,所以称“两点透视”。
因为立方体的各个面与画面都成一定角度,所以也称为“成角透视”。
两点透视的两个消失点一定要在心点两侧。
由于物体与画面角度不同的原因,两个消失点的位置会有两种情况。
素描基本的透视原理和立体透视素描基本透视原理一、什么是透视透视——通过一层透明的平面去研究后面物体的视觉科学。
“透视”一词来源于拉丁文“Perspclre'(看透),故有人解释为”透而视之“。
二、达芬奇的透视观达芬奇认为,透视是绘画的核心。
透视学可分为三个主要部分:线透视、色彩透视、消逝透视1.线透视简单来说,便是近大远小。
等高的物体离人越近,它所呈现在视网膜上的影像越大;离人越远,呈现在视网膜上的影像越小。
这便使得三维空间的变化能在二维平面表现。
2.色彩透视由于色彩与我们距离的不同,加上大气层的作用,从而使物体的色彩在人们视觉上发生了变化,称为色彩透视。
有如一般透视规律是近大远小,色彩透视体现在物品色彩对比及色彩效果上,简单来说,近处物体明暗对比强,色彩纯度高;远处物体明暗对比弱,色彩纯度低3.消逝透视消逝透视是指物体的明暗对比和清晰度随着距离增加而减弱。
离我们越近的物体,能看到的细节越多,物体的形状比较清晰;离我们越远的物体,能看到的物体细节越少,物体的形状也越加模糊透视原理(一)透视原理为什么会有透视效果?因为人的双眼对一件东西而言,其实双眼是以不同的角度来观察它的,所以东西会有往后紧缩的感觉。
那么必然会交会在无限远处的点,透视的要决在于定消失点。
越近的东西两眼看它的角度差越大,越远的东西两眼看它的角度差越小,很远的东西两眼看他的角度几乎一样,因此放得离你近的东西,紧缩感常较强烈,所以说画静物一定要注意透视。
(二)透视方法透视方法的定义,简单的说是把眼睛所见的景物,投影在眼前一个平面,在此平面上描绘景物的方法。
在透视投影中,观者眼睛称为视点,而延伸至远方的平行线会交于一点,称消失点;如果说到这还不知道意思,想想向前延伸的铁轨吧。
因我们所绘制的物体不同等等因素,有所谓一点透视、两点透视、三点透视等。
所谓的一点透视和多点透视其实说穿了都是相同的,(通常)在后方找一点消失点,然后,让所有的视线集到它就是一点透视,两点透视就是往左往右各找一点消失点,三点透视就是往左往右往上(下)各找一点消失点,让体积往左往右往上(下) 都有紧缩的效果。
素描透视原理教程,学会这些素描透视,画⼏何体很简单!近⼤远⼩近⼤远⼩是视觉的⾃然现象,在⼀个画⾯中,同样⼤⼩的东西离眼睛越近的东西相对要⼤⼀些,远⼀点的相对要⼩⼀些。
正的纵深感和体积感,从⽽在⼆维的画⾯上表现出三维的体积空间。
近⾼远低近⾼远低是指同样的物体近处的⽐远处的看起来更⾼⼤。
远处的⾼⼭看起来都不如近处的楼房⾼,这就是透视发⽣变化产⽣的透视现象。
近实远虚画⾯中离得近的东西要看得真实⼀些,远的相对较虚,这就是近实远虚的概念。
绘制时画出远近的虚实变化,画⾯的层次感就表现出来了。
在⽣活中我们经常发现,同样的物体在不同的位置上,会产⽣近⼤远⼩的变化,这就是透视现象,这种透视现象在⽣活中普遍存在。
⽐如把⼿指放在眼前,远处的楼房都没有⼿指点⾼。
要画出近⼤远⼩的透视关系,除了要画出复杂的透视线之外,还要了解透视现象中引出的视平线、消失点等知识点。
消失点⽣活中当你沿着公路去看两边整齐的树⽊时,两排的树⽊连线相交于很远的⼀点,这点在透视图中叫做消失点。
平⾏透视有⼀个画⾯与画⾯平⾏,有⼀个⾯与地⾯平⾏,只有⼀个消失点。
视平线视平线也就是视线的⾼度,同时也指“⽔平线”。
即把要描绘的物体放在怎样的⾼度来刻画,随着观察物体视线的⾼度变化,观察⽅法也发⽣变化。
近景、中景、远景的关系在绘画中,⿊、⽩、灰关系可以表现出景物的空间距离,产⽣透视纵深感。
从画⾯整体来讲,⼀般将画⾯分为近景、中景和远景三个层次。
近景近景的岩⽯层次对⽐丰富,画⾯中最重和最亮的⾊调都在这块岩⽯中。
中景中景⽐近景⾊调淡,相⽐来说中景的岩⽯少了很多细节的描绘。
远景远景是画⾯中最淡,最虚的部分,岩⽯的轮廓线都模糊不清了,因此绘制时⽤更浅的灰⾊调来表现。
⽴⽅体的近宽远窄错误透视错误的透视中,远处的边楞长度超过了近处的边,违背了近宽远窄的规律,所以为错误透视。
透视正确⼩路的近宽远窄根据上图中⽴⽅体所⽰,可以更加清晰地看到近宽远窄的透视变化规律,近端的线条宽、粗,远端的线条窄、细,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近⼤远⼩、近宽远窄规律,即我们所看到的⼀种透视效果。
透视图的应用原理是什么1. 什么是透视图?透视图是一种具有深度感和三维效果的图像,通过投影方式将三维物体的形状和结构展示在二维平面上。
透视图的应用广泛,涉及建筑设计、产品设计、艺术绘画等领域。
透视图的应用原理是基于透视投影的原理。
2. 透视投影原理透视投影是指当物体距离观察者越远时,其在投影平面上的大小会变小,并且视角会发生变化,表现为远处物体看起来比近处物体小。
2.1 单点透视单点透视是透视投影常用的一种方式,通过一个视点和一个消失点来确定透视图的形状。
在单点透视中,物体的水平边都是平行于投影平面的,垂直边向消失点收敛。
2.2 多点透视多点透视是相比单点透视更真实、更复杂的透视方式。
在多点透视中,物体的边不再是全部平行于投影平面,而是根据物体的形状和位置在投影平面上呈现出多个消失点。
3. 透视图的应用原理透视图的应用原理基于透视投影的原理,通过合理运用透视原理来呈现真实的物体形状和结构。
3.1 建筑设计中的透视图应用在建筑设计中,透视图可以将建筑物的立体效果以更真实的方式表现出来。
通过透视图,设计师可以更好地展示建筑物的外观、内部结构和空间布局,帮助客户更好地理解设计意图。
•透视图可以用于展示建筑物的外观效果,比如呈现建筑物的立面、体块和体积感。
•透视图可以用于展示建筑物的内部结构和空间分布,比如呈现室内空间的布局、房间的连接等。
3.2 产品设计中的透视图应用在产品设计中,透视图可以帮助设计师更好地展示产品的外观、结构和功能。
•透视图可以用于展示产品的外观效果,比如呈现产品的立体形状、曲线和材质。
•透视图可以用于展示产品的结构和功能,比如呈现产品内部的组件、连接方式和工作原理。
3.3 艺术绘画中的透视图应用在艺术绘画中,透视图是一种常用的绘画技法,可以使画面更加具有立体感和逼真感。
•透视图可以用于展示景物的远近关系,根据物体离观察者的距离合理处理大小和位置关系。
•透视图可以用于展示景物的空间分布,通过合理运用透视原理将景物和背景呈现在画面上。
绘画透视原理一、几何透视1.视点、视平线和灭点目光投向正前方所触及的图象上的点称为视点,通过视点的水平线为视平线。
灭点在视平线上,可能与视点重合。
平行伸向远方的直线的延长线会聚在灭点上。
2.成角透视在视平线的中点是视点O。
视点两边有对称的两个主灭点A和B,它们是成45度角放置的立方体的边棱所会聚的灭点。
如果立方体不是成45度角放置,它的边棱所会聚的灭点将一边向内在视平线上移动到A1、另一边向外在视平线上移动到B1。
它们到视点的距离,构成了以主灭点到视点的距离为比例中项的等比式。
A1O : AO = BO : B1O3.等距排列在空间等距排列的物体,在它们的基线向灭点延伸时,它们的基点之间的距离在图象上成等比级数。
可用几何作图的方法求得各个基点。
取PQ的中点M,连接M和灭点A。
AM和P1Q1交于M1。
连接QM1延长交AP于P2。
相类似可求得P3、P4…4.高度的比较相同高度的物体,其顶点的连线和基点的连线应当会聚于灭点。
远近相同的物体可在图上作平移。
不同高度的物体可与其远近相同的物体相比较。
5.倒影倒影与物体以物体的基点为对称。
6.日影逆光1) 成角透视太阳的位置在视平线的坐落点称为日点。
日影的延长先会聚于日点。
日影的顶点的连线应当会聚于物体透视相同的灭点。
2) 平行透视日影的延长先会聚于日点。
而其顶点为平行线所规定。
3) 高度与影长已知物体PD的影长是QD。
由QD延长交视平线于日点S。
连SP 与过Q的竖线交于C,连接CD。
在同一位置有一较矮的物体P1D。
连SP1延长交CD于C1。
由C1作竖线交QD于Q1。
Q1D即为物体P1D的影长。
(高低不同,而且非平行的两个杆子的影长,我们将另文给出。
)7.日影顺光几何作图与逆光日影是一样的,只是影子的方向相反。
1) 成角透视2) 平行透视3) 高度与影长8.点光源逆光影(缺)9.点光源顺光影(缺)二、空气透视透视不仅要考虑到近大远小的几何关系,而且要考虑到空气对远处的物体的清晰度的影响,称为空气透视。
空间几何体的投影空间几何体的投影是指将三维对象投射到二维平面上所形成的图形。
它在工程、建筑、绘画和数学等领域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本文将介绍空间几何体的投影原理以及常见投影形式,并通过实例来讲解这些概念。
一、投影原理在进行空间几何体的投影时,需要考虑到视点、光源和投影面的位置关系。
视点是观察者的位置,光源用于照射几何体,而投影面则是二维平面,用于记录几何体的投影结果。
1. 正交投影正交投影是指几何体在无限远处的光源下,以垂直的方式照射到投影面上。
正交投影的特点是投影线平行,投影结果保持了几何体的真实形状和尺寸,但没有透视效果。
常见的正交投影形式包括平行投影和轴测投影。
2. 透视投影透视投影是根据物体在视点附近形成的透视效果来投影几何体。
透视投影的特点是具有远近的感觉,距离视点的物体会较小,而离视点较近的物体会显得较大。
透视投影适用于需要表现空间深度和逼真效果的场景。
二、常见的投影形式1. 正交投影平行投影是正交投影中的一种,它将空间几何体按照某个方向投射到投影面上。
在平行投影中,投影线平行且等距,几何体的形状和尺寸不会发生变化。
平行投影主要用于工程图纸、建筑设计等领域。
轴测投影是正交投影的另一种方式,它将空间几何体按照一定的角度投射到投影面上。
常见的轴测投影方式包括等轴测投影、 Cavalier投影和 Cabinet投影。
等轴测投影中,三条轴线的夹角相等,物体的尺寸在三个方向上等比例缩小。
Cavalier投影中,z轴方向的长度不发生变化,而x轴和y轴方向缩小一定比例。
Cabinet投影中,z轴方向的长度会更加明显地缩小,x轴和y轴方向同样发生等比例缩小。
2. 透视投影透视投影根据视点和投影面的位置不同,可以分为单点透视和两点透视。
单点透视是指当视点与投影面垂直时,几何体的投影会在一个点上。
两点透视则是指当视点与投影面不垂直时,几何体的投影会在两个点上。
透视投影主要用于绘画、建筑设计等领域,能够更好地表现物体的远近和空间感。
立体几何体的投影投影是立体几何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可以帮助我们将三维的物体映射到二维空间中,从而更好地理解和分析这些物体。
本文将介绍立体几何体的投影原理、常见的投影方法,并结合实例详细说明。
一、投影原理在立体几何学中,投影是指将一个物体上的点映射到一个平面上的过程。
我们通常使用视点和投影平面来进行投影操作。
视点是观察者的位置,而投影平面是观察者所处的平面。
根据视点和投影平面的位置不同,投影可以分为正射投影和透视投影两种常见方式。
1. 正射投影正射投影是指当视点距离物体足够远时,物体的投影基本上保持原有的形状和大小,只是发生了平移。
在正射投影中,投影平面与视平面平行,通过物体上的每个点与投影平面的垂直线,将点投影到投影平面上。
2. 透视投影透视投影是指当视点较近物体时,物体的投影会发生透视变形。
在透视投影中,投影平面与视平面不平行。
根据视点与投影平面的距离不同,透视投影可以分为近大远小和近小远大两种情况。
近大远小是指当视点离物体较近时,物体在投影平面上的投影会比实际物体大。
近小远大则是指当视点离物体较远时,物体在投影平面上的投影会比实际物体小。
二、常见的投影方法1. 正交投影正交投影是指通过将物体上的每个点与投影平面的垂线相交的方式进行投影。
在正交投影中,平行于投影平面的线段在投影过程中会保持平行,不会出现透视变形。
正交投影常用于工程制图和设计中。
2. 透视投影透视投影是指通过从视点到物体上每个点的视线来进行投影。
透视投影可以更真实地模拟人眼观察物体时的效果,使得投影具有透视变形的特点。
透视投影常用于艺术绘画和建筑设计中。
三、实例说明以一个立方体为例,来说明不同投影方式的应用。
1. 正射投影当投影平面与立方体的一条边平行时,可得到立方体在投影平面上的正射投影。
在这种投影中,所有的线段保持平行,且长度相等,不会发生透视变形。
2. 透视投影当投影平面不与立方体的任何一条边平行时,可得到立方体在投影平面上的透视投影。
圆柱体透视讲解引言概述:圆柱体是一种常见的几何体,广泛应用于建筑、工程、艺术等领域。
而透视是一种表达三维物体在二维画面上的技巧,能够使画面更加立体和逼真。
本文将详细讲解圆柱体透视的相关知识,包括透视的基本原理、圆柱体的透视方法以及常见的透视错误等。
正文内容:1. 透视的基本原理1.1 远近关系:在透视中,离观察者越远的物体看起来越小,离观察者越近的物体看起来越大。
这种远近关系是透视的基本原理之一。
1.2 收敛线:透视中的收敛线是指在远离观察者的地方,平行的直线看起来会相交。
这种现象被称为收敛,是透视的另一个重要原理。
2. 圆柱体的透视方法2.1 圆柱体的基本形状:圆柱体由两个平行的圆面和一个连接两个圆面的侧面组成。
在透视中,需要注意圆柱体的基本形状,以便正确表达其立体感。
2.2 圆柱体的远近关系:根据透视的原理,离观察者较远的圆柱体看起来较小,离观察者较近的圆柱体看起来较大。
因此,在绘制圆柱体时,需要根据其位置和远近关系进行适当的缩放。
2.3 圆柱体的收敛线:圆柱体的侧面是由一系列平行线组成的,这些平行线在透视中会收敛到一个点上。
因此,在绘制圆柱体时,需要注意侧面的收敛线,以增强立体感。
3. 常见的透视错误3.1 错误的远近关系:如果在透视中没有正确表达物体的远近关系,画面会显得不真实。
例如,将离观察者较远的圆柱体画得比离观察者较近的圆柱体大,就是一种常见的透视错误。
3.2 错误的收敛线:如果在透视中没有正确处理收敛线,画面会显得扭曲。
例如,将圆柱体的侧面的平行线画成不收敛的,就是一种常见的透视错误。
3.3 错误的形状:如果在透视中没有正确表达圆柱体的基本形状,画面会显得不立体。
例如,将圆柱体的圆面画成椭圆或不规则形状,就是一种常见的透视错误。
总结:绘制圆柱体的透视需要理解透视的基本原理,包括远近关系和收敛线。
在绘制过程中,需要注意圆柱体的基本形状、远近关系和收敛线的表达,以避免常见的透视错误。
建筑物的透视图是应用什么原理什么是透视图透视图是指通过画图技巧和立体几何原理,将建筑物或物体在二维纸面上按照三维的形式进行表达和呈现的一种图绘技法。
透视图能够更加真实地还原建筑物的外观和结构,使观察者能够更直观地了解建筑物的样貌。
透视原理透视的绘画方法是通过利用人眼观察物体时产生的视觉错觉,将三维物体按照一定的变形规律转换成二维绘画。
透视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近大远小的原理根据人眼对物体的观察,远离观察者的物体会相对较小,而离观察者近的物体则会相对较大。
在透视图中,远处的建筑物会被画得较小,而靠近观察者的建筑物则会被画得较大,以此来表达建筑物的远近距离。
消失点原理消失点原理是透视图中的重要概念。
消失点是指物体在透视图上相对于观察者的视线方向上无限延伸而形成的点。
所有平行于视线的线段在透视图上都会汇集到消失点上。
通过合理运用消失点原理,可以使透视图更加真实地表达建筑物的线条和结构。
三点透视原理三点透视原理是透视图中的一种技法,它适用于建筑物的俯视或仰视视角。
在三点透视中,有三个消失点分别对应着物体在前后、左右和上下方向上的透视变形。
通过运用三点透视原理,可以更准确地表达建筑物的真实形态和空间感。
对称原理对称原理是指透视图中的物体要符合人眼的观察习惯,即左右对称。
在绘制透视图时,需要保持建筑物的对称性,使其左右部分的比例和形状相似,以增加透视图的美感和真实感。
灭点原理灭点原理是指物体的各个边缘线在透视图中最终汇聚于一个或多个点,这些点称为灭点。
灭点通常位于透视图的边缘或画面中心。
运用灭点原理,可以更好地表达建筑物的立体感和深度感。
如何制作透视图制作透视图需要具备一定的绘画基础和几何学知识。
以下列点方式介绍如何制作透视图:•确定视点:在绘制透视图之前,需要确定观察者的视点位置。
视点位置会影响建筑物在透视图中的形态和比例。
•设计基本构图:根据建筑物的外形和结构,设计透视图的基本构图,包括建筑物的主体和背景等。
画法几何大一知识点画法几何是一门与绘画密切相关的学科,它通过研究形体结构、透视原理和空间关系等内容,旨在培养人们准确观察和描绘物体的能力。
作为大一学生,在学习画法几何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掌握一些基础的知识点。
本文将为大家介绍几个重要的画法几何知识点。
一、透视原理透视原理是画法几何的基础,它通过研究物体在不同角度下的形态变化和投射关系,实现了画面的立体感。
透视原理包括线性透视和气氛透视两种形式。
1. 线性透视线性透视又被称为一点透视或中心透视,它是一种通过单一的透视中心来描述物体空间关系的透视形式。
在线性透视中,物体的远近和大小通过透视线和透视点来表现。
2. 气氛透视气氛透视是一种通过物体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来表现空间关系的透视形式。
在气氛透视中,远处的物体会因空气中的颗粒物质而表现出较淡的色调和较低的对比度。
二、形体结构形体结构是画法几何中的另一个重要知识点,它研究物体在不同角度下的形态特征和结构组成。
了解物体的形体结构有助于我们在绘画中准确地表现其外形和体积。
1. 立体几何体的构造立体几何体的构造是形体结构中的关键内容之一。
不同的几何体有着不同的构造方式,如球体由无数个平行的曲线组成,立方体由六个平面构成等。
掌握各种几何体的构造有助于我们理解和描绘物体。
2. 基本形体的组合在绘画中,我们经常需要绘制由多个基本形体组合而成的物体。
了解基本形体的组合方式可以帮助我们更加准确地表达复杂的物体形态。
例如,一个茶杯可以由圆柱体和圆锥体组合而成。
三、空间关系空间关系是画法几何的核心内容之一,它研究物体在三维空间中的位置关系和相互作用。
在绘画中,准确把握空间关系可以使画面更加真实和有层次感。
1. 正交投影正交投影是一种将物体投影到一个垂直于画面的平面上的投影方式。
它能够准确地表现物体的形态和大小,常用于制图和工程设计中。
2. 透视投影透视投影是一种根据透视原理将物体投影到画面上的投影方式。
透视投影能够呈现出物体的立体感和透视效果,常用于绘画和艺术创作中。
几何体的透视原理
透视的基本术语:
1,视平线:就是与画者眼睛平行的水平线。
2,心点:就是画者眼睛正对着视平线上的一点。
3,视点:就是画者眼睛的位置。
4,视中线:就是视点与心点相连,与视平线成直角的线。
5,消失点:就是与画面不平行的成角物体,在透视中伸远到视平线心点两旁的消失点。
6,天点:就是近高远低的倾斜物体(房子房盖的前面),消失在视平线以上的点。
7,地点:就是近高远低的倾斜物休(房子房盖的后面),消失在视平线以下的点。
8,平行透视:就是有一面与画面成平行的正方形或长方形物体的透视。
这种透视有整齐、平展、稳定、庄严的感觉。
9,成角透视:就是任何一面都不与平行的正方形成长方形的物体透视。
这种透视能使构图较有变化。
几何体透视的画法:
1﹑近大远小:近大远小是视觉自然现象,正确利用这种性质有利于表现物体的纵深感和体积感,从而在二维的画面上来表现出三维的体积空间。
2﹑近实远虚:由于视觉的原因,近处的物体感觉会更清晰,而远处的物体感觉会有些模糊,这一现象在绘画中也经常用来表现物体的纵深感。
事实上,在绘画过程中,往往会对近实远虚更加以强调。
(另外应注意的是:并非在所有的绘画过程中都遵守“近实远虚”这一规则,在一幅作品中主与次的关系往往更为重要,主体物的实和次体物的虚是更好的视觉导向,这也是艺术优于现实的取舍和区别,)
在素描结构中最基本的形体是立方体。
素描时,大多是以对三个面所进行的观察方法来决定立方体的表现。
另外,利用面与面的分界线所造成的角度,也能暗示出物体的深度,这就涉及到透视规律。
一点透视就是说立方体放在一个水平面上,前方的面(正面)的四边分别与画纸四边平行时,上部朝纵深的平行直线与眼睛的高度一致,消失成为一点,而正面则为正方形。
两点透视就是把立方体画到画面上,立方体的四个面相对于画面倾斜成一定角度时,往纵深平行的直线产生了两个消失点。
在这种情况下,与上下两个水平面相垂直的平行线也产生了长度的缩小,但是不带有消失点。
三点透视就是立方体相对于画面,其面及棱线都不平行时,面的边线可以延伸为三个消失点,用俯视或仰视等去看立方体就会形成三点透视。
透视图中凡是变动了的线称变线,不变的线称原线,要记住近大远小,近实远虚的规律。
球体
圆球体与立方体相比较两者有着强烈的反差,圆球体的结构特征与立方体刚直的形态对立。
完全是由弧形构成的,给人以柔美、圆润、含蓄而灵动的感觉。
自然界中的一切物象均可以概括成立方体和圆球体这两种基本形态,也可以说立方体和圆球体是自然界中两种最基本的形态,两者的对立关系也完全符合“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处于矛盾着的统一体之中”的这一基本规律。
下面我们来认识一下圆球体的形体结构。
圆球体
圆球体的结构关系,要比方体复杂得多了,为了便于了解我们还是要对圆球体的结构关系加以概括,便于理解其形态构造。
下面是圆球体基本构造。
圆球体的形体结构
圆球体的绘画步骤
①首先画一个正方形,画出对角线,找出一个交点为圆球体的圆心点,通过此圆心点作水平线和垂直线,找出圆球体外轮廓线与正方形相切的四个切点
图3-1 圆球体的绘画步骤一
②然后用“切”的方法渐次地把这个方形由方的形态变为圆的形态。
如图3-2所示,先用短直线逐渐的画出圆形的大体轮廓,再调整成圆形。
图3-2 圆球体的绘画步骤二
③调整线条,用圆滑曲线将圆修整一下。
用橡皮反复调整,直到感觉圆形画圆了为止,(图3-3)。
图3-3 圆球体的绘画步骤三
这样,圆球体的外轮廓就画出来了。
那么如何才能画出圆球体的立体感呢?在画圆球体
立体感前,我们首先还要了解一下圆的透视变化,画圆的透视,要借助于正方形的透视关系。
如图4所示,这是几种情况下圆的透视关系。
图4-1 平行透视平面的圆图4-2 成角透视的圆
图4-3 平行透视立面的圆
画出不同面的圆球体透视图,并找出圆的透视变化。
注:圆的透视画法与图4-3的描绘
步骤相同。
圆的透视变化要反复练习,只有熟练掌握以后才能进行圆的立体感表现。
在此基础上,我们再回到图4-3中,要依照圆球体轮廓形形画一个透视的正方形与其相
交,具体方法是通过圆的直径,作透视正方形,(图5)。
之后再画出透视圆形,以此来体
现圆球体的立体感和空间感。
这是完成后的效果,
圆球体立体感表现完成图
正方体和圆球体
第一步,根据对象的大小和纸的大小作好构图,并注意两个物体间的大小比例关系
第二步,根据我们前面学习的画方体的方法确定好方体的透视和比例,球体可先画一正方形占位
第三步,根据我们前面学习的画正对的圆的方法画出球体的透视和比例
第四步,认真比较线的方向\长短并深入调整,注意用线表现出前后远近空间感
锥体和圆柱体
圆锥体和圆柱体有着近乎相同的特征,这两个形体实际上是立方体和圆球体的部分结构特征的组合体,其直线部分属于立方体的特征,而圆的部分又属于圆球体的特征,因而这两种形象特征的形体属于中性形体,如果立方体与圆球体是形象的两极的话,那么圆锥体和圆柱体就属于这形象两极的过渡地带。
圆锥体的结构形体,(图1)。
图1 圆锥体
锥体的结构特征就是其底部的圆形向上逐渐缩小,最终到尖部消失,形成圆和两侧直线
的结构特征。
如图2所示。
图2 锥体的形体结构
圆锥体的画法
①画一个一点透视的正方形,作对角线求出中心点,再通过中心点作水平线、垂直线等辅助线,如图3-1所示。
图3-1 圆锥体的步骤图
②画出透视圆,这个透视的圆就是圆锥体的底部。
过圆心点向上作垂直线,在相应的位置取一点作为圆锥体的高点,连接高点与透视圆左右的两个端点。
圆锥体的形象就画成了,(图3-2)。
图3-2 圆锥体的步骤图
③根据圆锥体的结构特征,我们可以对这个锥体进行结构分析,以突出其立体感和空间感。
画出几条主要的结构线即可,注意前后形体在用线上要有虚实、强弱之分。
圆柱体的画法
圆柱体透视:
在画圆柱体透视原理:当它的椭圆位置在视平线上时,椭圆显示出来的形状是一条直线。
如果圆柱体的椭圆高于视平线或者地平线,曲线的最前伸处就形成一个朝上的弧形,如果低于视平线,则形成一个朝下的弧形。
我们可以拿一个圆形镜子,把镜子举到与视平线齐平,让它的上面成为一条笔直的线。
注意此时的镜子的底部,由于它低于视平线,于是就构成了一个椭圆。
然后慢慢的把你的胳膊朝下降,注意镜子的上面这时变成了一个椭圆,并随着你的胳膊的下降,这个椭圆变得越来越宽。
最后,当镜子的上面与视线垂直时,这个椭圆就变成了它事实上的圆形了。
总之,圆柱体的上面个椭圆越靠近视平线或者地平线,它就显得浅,如果离得远,它就显得深。
(如图)
圆柱体的特征最为单纯,它和锥体一样,都包含着立方体和圆球体的共同形态特征。
从顶面看,呈圆形形态。
从侧面看,越接近直视越呈现方形的形体特征,(图1)。
圆柱体和圆锥体形象最为接近如图2所示,它们共用一个圆形底面和一个中轴线。
图1 圆柱体的结构图2
圆柱体的结构关系就是由无数个等大的圆形叠加而成的。
叠加的同时又形成侧边直线的结构形态,(图3)。
图3-1 圆柱体的结构图3-2 圆柱结构
①圆柱体,我们可以通过长方形作为辅助手段,其形象表现就容易得多了,先画出一个长方形如图4。
(注意:长方形高和宽的比例关系)
图4-1 圆柱体描绘步骤图
②在长方形上下两端分别作辅助线,取出圆柱体上下两个面的深度,先在长方形上下两个面上画出透视正方形,作透视圆(注意:圆柱体上下两个面由于透视原因,下面比上面要略宽些,宽窄的大小要随视角的上下位置而定),(图4-2)。
图4-2 圆柱体描绘步骤图
③在圆柱体上进行结构分析,画出结构线。
用线要注意虚实变化以体现空间感。
画出完整的圆柱体,(图4-3)。
实用标准文档
文案大全
图4-3 圆柱体的步骤完成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