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血相关性急性肺损伤研究进展
- 格式:pdf
- 大小:134.18 KB
- 文档页数:2
急性肺损伤机制研究进展朱凯锐;赵航【摘要】急性肺损伤/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LL/ARDS)是临床上的危重症,死亡率能达到40%-60%,当前仍无特效疗法.治疗药物和方法的研究都基于对ALI/ARDS 发病机制的深刻认知,本文总结归纳了ALL/ARDS的机制研究,希望能为ALL/ARDS 治疗药物和方法的后续研究提供参考.【期刊名称】《医学理论与实践》【年(卷),期】2018(031)019【总页数】4页(P2872-2874,2925)【关键词】急性肺损伤;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凋亡机制;炎症机制【作者】朱凯锐;赵航【作者单位】浙江工业大学,浙江省杭州市310000;浙江工业大学,浙江省杭州市310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63.8急性肺损伤(ALI)/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是危重的ICU患者脓毒症后的常见并发症。
1994年,ARDS的美国—欧洲共识会议(AECC)发表了一份关于定义、机制,相关结果和临床试验协调的声明试图描绘以及指导治疗,然而,由于适用于ALI和ARDS定义标准重叠,特别关于低氧水平和成像解释,仍然存在一些混乱[1]。
2012年,ARDS的柏林定义发表,强调了基于低氧血症的程度对ARDS 3个分类,轻度,中度和重度。
ALI与高发病率和死亡率密切相关,近年来,一些研究者报告了存活率的改善,主要是由于实施新的保护性通气策略和药物治疗。
即便如此,仍然需要使用多种方法(生物,基因组和遗传)的持续研究工作,以提供ALI清楚的基础病理生理机制。
本文将重点阐述ALI机制研究进展。
1 病理学特征1.1 发病机制 ALI/ARDS的常见原因是败血症(最常见的原因是肺源性的严重败血症)、外伤、误吸、多次输血、急性胰腺炎、吸入性损伤和某些类型的药物毒性。
弥漫性肺泡损伤(DAD)是临床ALI的主要病理学相关特征。
该过程的组织学表征在早期渗透或早期损伤阶段中发生,经过增生或组织化阶段,最后进入愈合或消退阶段[2]。
输血相关性急性肺损伤的临床研究进展与对策作者:梁颖红等来源:《中国保健营养·中旬刊》2013年第02期【中图分类号】R457.1;R5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2-0121-02输血相关的急性肺损伤是指因输入含血浆成份的血制品引发的以呼吸系统症状为主的综合征,包括呼吸困难,表现为从轻度到爆发性的呼吸衰竭;常伴有发烧寒战、心动过速、低血压或血压先高后低的循环不稳定;以及低血氧症,症状常出现于输血后2~6 h,身体检查与胸部影像学检查表现为双肺水肿,严重者危及生命,因此TRAL I为严重的输血反应。
TRALI最早的临床报道见于1951年,被确认于20世纪80年代,但近期才受到广泛重视。
在美国估计每2000例受血者中发生1例,其中5%~10%是致命性的病例[1] 。
是美国位居第3的输血致死原因,在英国为第2位。
国内对TRALI的报道和临床研究还较少,尚未引起广泛关注,这与认识不足、诊断标准未确定和一些流行病学资料不完善等原因有关,故临床误诊、漏诊可能较多。
1 TRALI的发病机制TRALI 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清楚。
一般认为供者血浆含有白细胞抗体,包括针对HLA-Ⅰ、HLA-Ⅱ或中性粒细胞特异性抗原的抗体是常见原因[2]。
ALI 的主要病理变化是肺微小血管通透性增加,水肿液渗入肺间质,从而引起肺弥散性功能障碍,进而导致缺氧。
Rao等[3] 研究显示,悬浮少白细胞红细胞可使肺微小血管的跨内皮细胞电离阻力降低,增加内皮细胞间隙,从而使内皮细胞通透性增加;FFP也可降低TER,但作用没有悬浮少白细胞红细胞快,下降幅度也较小;而洗涤红细胞并不使TER 发生明显改变。
由此说明TRALI 主要与血浆成分有关。
目前认为TRALI 的主要发病机制可能有以下两种学说:(1)白细胞抗体学说,即主要是供者血液中的白细胞抗体导致抗原-抗体反应,激活肺中的补体,导致效应细胞-中性粒细胞向肺组织募集、活化,释放活性物质,最终导致肺组织损伤。
输血相关性急性肺损伤误诊文献荟萃与分析虞芳;武钢;菅洪健;张旻海【摘要】目的荟萃分析输血相关性急性肺损伤(transfusion-related acute lung injury,TRALI)病例报道文献,探讨误诊及治疗失误原因,降低TRALI发生率及误诊率.方法以“输血相关性肺损伤、病例报道”为检索式,计算机检索万方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维普数据库2010年1月-2017年10月纳入文献,按照纳入/排除标准筛选文献,提取数据、统计结果,分析TRALI 发生原因与诊治情况.结果符合纳入标准文献19篇,共计29例患者.12例发生于输血期间,17例发生于输血后,其中16例发生于输血后6h内,1例发生于输血后24h.26例(89.66%)表现为呼吸困难,25例(86.21%)血氧饱和度<0.80,17例(58.62%)出现肺部阳性体征及影像学改变.12例(41.38%)发病时即确诊为TRALI,8例(27.59%)误诊为急性左心衰竭,4例(13.79%)误诊为肺部感染合并呼吸衰竭,5例(17.24%)诊断不明确.本组9例死亡,病死率31.03%.结论我国TRALI病死率较高,与临床医师缺乏警惕性、发生误诊误治有关.减少高危供血者血液使用,建立血液预警机制,可降低TRALI的发生率.【期刊名称】《临床误诊误治》【年(卷),期】2018(031)004【总页数】5页(P101-105)【关键词】输血;急性肺损伤;误诊;心力衰竭;呼吸功能不全;综述【作者】虞芳;武钢;菅洪健;张旻海【作者单位】518109广东深圳,深圳市龙华区人民医院全科医学科;510515广州,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急诊科;510515广州,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心内科;510515广州,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急诊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63输血相关性急性肺损伤(transfusion-related acute lung injury, TRALI)最早是由Bierman于1950年报道,是指以呼吸窘迫、严重低氧血症、肺水肿为主要表现的,与输血治疗相关的致死性急性肺水肿[1]。
中国临床输血不良反应的研究现状及分析引言:输血是临床上非常常见的治疗手段,能够为患者提供必要的血液成分和代谢产物,以实现输注和替代治疗的目的。
然而,输血不良反应作为输血治疗的潜在风险之一,引起了广泛关注。
本文旨在分析中国临床输血不良反应的研究现状,以期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一、研究现状1.病例分析:通过回顾性研究或前瞻性研究的方式,对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和发展进行详细描述和分析。
这些病例分析研究通常包括不同类型的输血不良反应、发病时间、发病原因、相关诊断和治疗方法等内容,以期寻找其发生的规律和特点。
2.影响因素:通过对不同患者群体的研究,探讨不同因素对输血不良反应的影响。
这些因素包括患者的年龄、性别、基础疾病、输血前后的生理和病理状态等。
研究结果可以为临床医生在输血治疗中的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
3.预防和治疗策略:通过对不同预防和治疗策略的比较研究,探索降低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和改善预后的方法。
这些策略包括输血过程的管理和监测、适当的输血指征和剂量、输血前的免疫学筛查等。
研究结果可以为临床医生提供在实践中的指导。
二、研究分析根据现有的研究1.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在中国临床中较高。
根据不同的研究报道,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在5%至30%之间。
其中,轻度不良反应(如发热、皮疹等)的发生率较高,且可能被低估;而严重不良反应(如输血相关性急性肺损伤、输血相关性感染等)的发生率相对较低。
2.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病原因多样。
不同类型的输血不良反应可能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免疫相关的因素、输血过程中的机械性因素、输血成分的特点等。
其中,输血过程中的机械性因素(如输血速度、输血设备)被认为是发病的重要原因之一3.输血不良反应的预防和治疗策略需要进一步提高。
虽然目前已有一些预防和治疗策略被提出并在临床实践中应用,但其效果并不理想。
因此,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改进这些策略,并且加强临床实践中的监测和管理。
结论:当前,中国临床输血不良反应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并取得了一些重要的研究结果。
胸外科手术患者急性肺损伤的发生及预防研究进展作者:杨卫忠李强李新华来源:《中国现代医生》2013年第33期[摘要] 胸外科手术患者发生急性肺损伤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与机械通气相关的占很大比例,另外尚有输血相关性急性肺损伤、手术创伤等等。
机械通气的目的是指通过使肺泡的反复扩张-萎陷来达到机体足够氧合的目的,但同时又要避免肺泡过度扩张,从而带来最大限度地减少肺损伤。
保护性通气并不是简单低潮气量通气的代名词,尚包括呼气末正压(PEEP)、低氧浓度(FIO2)、低的气道压力等等;而输血又作为一种引起急性肺损伤的独立危险因素而存在。
[关键词] 急性肺损伤;单肺通气;肺保护性通气;输血相关性急性肺损伤[中图分类号] R655.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3)33-0018-04胸外科的肺切除术患者在住院手术死亡患者中占中等比例,预计肺叶切除术死亡率1 急性肺损伤和胸外科长期以来,开胸手术后的肺损伤一直被认为是肺手术后肺水肿,如低压肺水肿以及渗透性肺水肿等[3]。
尽管肺切除术本身极易造成肺损伤,但不易解释的是即使是较小的切除也能造成其类似的病理改变[4]。
目前一致的观点是: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来描述开胸术后的ALI。
临床上ALI经常被遇到,一些学者根据不同的致病机制将开胸术后ALI分为两种临床模式:第一种见于术后早期(3 d内)发生的,一般认为由手术本身引起;另一种情况是迟发的,一般发生于术后3~10 d内,系由手术后并发症引发,例如:气管异物、肺炎、支气管胸膜瘘等等。
幸运的是,肺手术后ALI的发生率还是比较低的,综合各种肺手术后ALI的发生率约为2.5%,而全肺切除术后的峰值可高达7.9%。
随着技术的进步,ALI的死亡率从几乎达100%降至了目前的不足40%,但不同于其他并发症的是其发生率在过去20年没有显示出任何的减少。
多年以来,已经认识到ALI的发生存在多重危险因素,如患者的术前状况(包括严重的肺功能减退、新辅助化疗、长期嗜酒等),围手术期的医疗和外科管理;另外,其他的风险因素还包括右全肺切除和扩大的肺切除手术、淋巴回流受阻、机械通气损伤、大量输血、感染、氧化应激和由于单肺通气引起的缺血-再灌注损伤等等[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