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内在小孩解道德经(全)

内在小孩解道德经(全)

内在小孩解道德经(全)
内在小孩解道德经(全)

内在小孩解道德经(全)

内在小孩解道德经:全; 目录1宇宙与人体共振之窍2天地灵阳之炁就是人之根3先天自然之心主宰4元神元精就是人体内的真夫妻5对生命初始的亲近6虚灵本来面目在动静之间

7无位真人才就是人的真身8出生之前悬于天地的我9元神自然知道火候10明白了就是人在光中11一灵觉照才就是万年不坏之身12元神无存生机遂绝13重视先天之身方能无患14道的纲领就就是真一之炁15真阳生起浑身酥软如绵16人的根在天上17性能量的神圣功能18慈悲心就是开启自身宝库的钥匙19元精的感觉像性感电流20元神就是身体的帝王21若能恍惚真阳必生22每个细胞都像个小元气泡泡23真阴真阳合一才能结丹24不归清洁灵物不起25人都就是道德的儿女26静心产先天清纯之炁27神恋气而凝命依性而住

28神火全凭神息29身体就就是天道30身体从浊躯变为金躯31得一理忘一理32太上法门就是坐直升飞机33战胜人心见天心34每个细胞都就是德这种精微物质支撑的35体内真阴真阳交媾36盗取天地的大元气37元神就就是人体的天

38无心于物叫上德39一慎独就可以了得40返

回到如如不动的本心41静中生动任其自然42静就是生机的根源43万两黄金换不得一丝真气

44元精就就是寿命45活脱脱的一个清爽的真灵

46有道指一炁混然47沉浸在虚无大窍里 1 1/58页48取天下就就是修身入道49善养虚无元气自然来50元精就是人体的德一能量51本来属性就是道生德养52大元气就是不生不灭的53瑜伽动作就是人与天沟通的天语54真阳在头顶拥抱阴精55元精不再无知地流失56内外交感互动

57用意用情气绝早亡58真气就是天地父母无私给予的59空空洞洞的大光明窍60一块乾健之精

61下流比喻神光下照丹田62肉身不过就是元神的傀儡63进入宇宙真实的能量空间64人心退藏天心照耀65灵台宝镜常放光明66心死道存心默道守67慈虽敦厚内有勇存68先天的善性能量充足69元神带来宇宙真一之炁70道就是人所不学而知的天良71每个人的元神就就是真知不知

72元神通宇宙万事万物73天地坏而真灵不崩

74元神自动取它的粮食元精75后天意识心就是人身的第一大鬼76修道就就是修柔修弱77天道就就是中与之道78千心千意性能治之79修道就就是洗心向内80真一之炁无心自动81越就是

为了别人自己越有后记极简主义生活方式的政协提

案序言:1; 一、缘起6岁听老爷讲庄子《逍遥游》~我就很向往道的宏大境界。1995年~我开始读佛经、道书~作为编辑出版了相关书籍上千种。2002年马年~母亲突然去世~我见到了大道~无法形容的境界。我离开母亲的子宫来到人间~接着又进入母亲无形的大爱子宫~生命经历第一

次蜕变。当母亲去世的时候~无形的子宫又把我甩出来~让我经历第二次蜕变~进入了道的生育万物的更大子宫。如果那时没有这个发现~我一定死掉了。蜘蛛网就是蜘蛛的承载~母亲、母爱就是我们生命的承载。这个承载失去的时候~生命突然失重~人一病不起~感到自己将要随母而去~于就是想把要说的话说完~写了《生命在爱中蜕变》。当书进了印刷厂后~我经历了一次死的蜕变~那之后仿佛先天的门打开了~无师自通了风水、《易经》~出版了《易经中的生命密码》等畅销书。一次饭后散步~随手帮一位画家调整了一下风水。一周之后~不断传来她卖画的好消息。为答谢我~她帮我租了一间画室。进那个大屋子时~没摸过画笔的我直发抖。我学过坐禅~把大脑空掉~不会画的时候~一愣神~一“空”就有了。我总说就是菩萨教会了我画画~把自己变成一支空心的笛子~宇宙的能量就流入了您。从画画开始~我在新浪网开了博客~见证自己的成长过程。画了一批菩萨后~我掌握了油画的基本技能~开始画大道。当时很朦胧~就觉得大道就是个

母体~很大很大~三年画了两百张~废了一百多张~只就是对

大道的盲目激情。研究传统文化的《益生文化》主编陈全林注意到我的 2 2/58页画~跟踪发表了上十万字的研究文章。她说我画出了历代成道祖师的内丹中的阴阳丹法、清净丹法~用吕洞宾、张伯端、王重阳、张三丰等人的丹诀诗与画作比照~丝丝入扣。于就是~我开始研究丹道经典《周易参同契》、《悟真篇》等~瞧着里面的内容~经常感觉到~这不就是我画里的东西不。当我读到当代丹道名家熊春锦先生注解的《德道经》后~我发现我的十多个系列画都就是《道德经》里的东西。序言:2; 《道德经》里有很多秘密~熊老师的书只有很少的透露。2009年~我开始研究《新编吕洞宾丹道全书》~内丹五大门派之首的得道真人吕洞宾吕祖解《道德经》~她从元精、元气、元神等生命本元上解读老子。与吕祖的相应~令我感觉找到了最终的答案。我开始写自己读《道德经》的体会~刚写了18篇~被操作出版《道医学》中断了3个月。9月~我参加山西芮城第二届国际艺术节~竟然来到吕祖的家乡山西永乐宫吕祖庙~做《见证真我》道德经艺术馆精品巡回展。当展厅刚布置完毕~天空呈现出一条祥云龙~我当时惊呆了~第一次肉眼瞧到天人感应~好像吕祖在与我打招呼表扬我。这次触动~对我的绘画影响很大。我埋头改了3个月的画~没有练功~玄关自然开了~天场的能量一开一合地在身体上。老修行们羡慕不已~她们练了十多

配套中学教材全解工具版七年级历史(上)(人教实验版)+++期末检测题

期末检测题 时间:60分钟分值: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小题,40分) 1.毛泽东在《贺新郎?读史》中吟道:“人猿相揖别。只几个石头磨过,小儿时节。”对“人猿相揖别。只几个石头磨过”理解最为准确的是() A.人与猿只在一起磨过几个石头后就告别了 B.人和猿在几个磨过的石头边告别了 C.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会制造工具 D.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会磨几个石头 2.小明来到周口店龙骨山,他可以了解到生活在距今约的北京人() A.80万~30万年 B.70万~30万年 C.70万~20万年 D.80万~20万年 3.右图是某同学在旅游时拍摄的。图中所涉及历史人物的 主要事迹不包括() A.建立我国第一个王朝 B.因治水有功,舜年老时推举他做了部落联盟首领 C.为治理洪水,三过家门而不入 D.通过禅让制推举启为继承者 4.下面代表了商朝青铜器典型风格的巨鼎是() A.司母戊鼎 B.青铜立人 C.青铜神树 D.四羊方尊 5.“齐桓公对内整顿朝政,对外‘尊王攘夷’,终于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就了春秋五霸之首的伟业。”辅佐他成就“五霸之首伟业”的人是() A.伊尹 B.姜尚 C.管仲 D.勾践 6.春秋战国时期的土地利用率和农作物产量有了显著提高,这主要是因为() A.农业重视使用肥料 B.青铜器在农业生产中的广泛应用 C.水利工程的兴修 D.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 7.“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兴亡之间,战乱不断。在战乱之中,中国涌现出许多杰出的军事家,即便是他们,也把“不战而屈人之兵”作为最高的追求。被称为我国兵家鼻祖的人是() A.孔子 B.孙膑 C.韩非 D.孙武 8.关于陈胜吴广起义,下列说法有误的是() A.曾在陈建立政权 B.推翻了秦朝 C.在大泽乡起义 D.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农民大起义 9.近几十年来,我国新疆地区陆续出土了许多汉代的丝织品,这主要反映了() A.西汉时这一地区才开始出现丝织品 B.丝绸之路开通后,新疆地区与中原地区交往日益密切 C.西汉的丝织品质优价廉 D.汉代新疆人主要穿丝绸衣服 10.史书记载,某事件发生后,“边城晏闭,牛马布野,三世亡(无)犬吠之警,黎庶亡(无)干戈之役”。“某事件”指的是() A.霍去病反击匈奴 B.昭君出塞

道德经圣解

道德经圣解 一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一)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二)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三)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四)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一)道可道,上一道字,即老子所开示天下万世之[道],亦系指宇宙天地万物之本体;下一道字系指言说之意。名可名,上一名字,是用以名道之名。下一名字,系指万德万行 万法与万事万物之分名。常道常名二常字,即真常不坏永恒不变之常。如书皋陶谟: [彰厥有常]。易词:[动静有常]。庄子:[天下有常然者]。玄真子:[天地有常]。虽即 变化万端,然不离其经,此之谓常。常,又有作尚字解者,亦通,惟不如上解之义远 矣。 (二)无,古本作无。景龙碑本,全书无字概作无。此二句,各本多作[无名][有名],史记日者传即引作[无名者,天地之始也。]是其误之由来久矣。实则应作[无,名天地之始, 有,名万物之母]断句。证之以四十章[天下万物生於有,有生於无。]即知有无对举, 实为老子原意。丁易东氏等以老子后有[道常无名,始制有名],认不应以有无为读。其 误在未深两章谊旨各有别,且老子复用有无贯通全书以为其神用也。又此二句景龙本 无二[之]字。 (三)河上公、王弼、孙盛以下诸家注本,多作常无欲、常有欲断句,司马光、王安石、苏子由、范应元诸本,皆以常无、常有为句,当从后者。(王应麟认以有无断句,自王 介甫始,误。实自司马温公始。)老子书多有无对举,如十一章[有之以为利,无之以 为用]是。庄子天下篇曰:[建之以常无、有]。其意即指[常无常有],常、为一词,无有 相对。易顺鼎、刘咸均独得其义。认以常无、常有断句,自庄子已然。必如此,方与 上二句贯通不二。不然,[无名][有名],[无欲][有欲],乃四句义,与下文[此两者同]不 称矣。又:王弼解此两者,系指[母][始],大误。老子全书,均以[有][无]贯通其全体 大用,此为全书头脑处,不可不明。或谓此两者,指[妙]与[徼]也,更非。或以老子三 十四章有[常无,欲可名於小]句,证应从[欲]字断句,孰不知该欲字系衍文,高享已疑 之矣。其次,于着

道德经全文打印版版

道德经全文打印版版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老子道德经全文 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 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恒也。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 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 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第三章 不尚贤,使民不争 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 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 虚其心,实其腹, 弱其志,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 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则无不治。 第四章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 渊兮,似万物之宗﹔湛兮,似或存。 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第五章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钥乎。 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第六章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 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帛系若存,用之不勤。第七章 天长地久。 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非以其无私邪。 故能成其私。第八章 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 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 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第九章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第十章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 涤除玄鉴,能如疵乎。爱国治民,能无为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知乎。第十一章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第十二章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第十三章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 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 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 及吾无身,吾有何患。 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 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第十四章 视之不见,名曰夷﹔ 听之不闻,名曰希﹔ 搏之不得,名曰微。 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 其上不皦,其下不昧。 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物。 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 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 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 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道德经》全文解释

《道德经》全文解释 第一章 道可道(可以语言交流的道), 非常道(非真正意义上的道); 名可名(可以明确定义的名), 非常名(非真正意义上的名)。 无名天地之始(天地在开始时并无名称), 有名万物之母(名只是为了万物的归属)。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因此常用无意识以发现其奥妙), 常有欲以观其徼(常用有意识以归属其范围)。 两者同出异名(两种思维模式同出自一个地方但概念却不相同),同谓玄之又玄(这就是玄之又玄的玄关窍)。 众妙之门(它是打开一切奥妙的不二法门)。 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天下皆知美之所以为美), 斯恶已(是因为丑恶的心灵在作崇); 皆知善之为善(皆知善之所以为善), 斯不善已(是因为不善的意念在作怪)。 故有无相生(因此而产生了有无相生)、 难易相成(难易相成)、 长短相形(长短相形)、 高下相倾(高下相倾)、 音声相和(音声相和)、 前后相随(前后相随等各种患得患失的主观意识)。 是以圣人(但是圣人), 处无为之事(处于无区别心之无为境界), 行不言之教(教化众生于不言之中), 万物作焉而不辞(顺应万物的发展规律而不横加干涉)。 生而不有(生养万物而不据为己有), 为而不恃(竭尽全力而不自恃已能), 功成而弗居(功成业就而不居功自傲)。 夫为弗居(正因为他不居功自傲), 是以不去(所以他不会失去什么)。 第三章

不尚贤(不刻意招贤), 使民不争(使民众不去争名); 不贵难得之货(不稀罕难得之货), 使民不为盗(使民众不为盗)。 不见可欲(不见引发欲望的根源), 使心不乱(就不会产生动乱的动机)。 是以圣人之治(所以圣人的治理方法是): 虚其心、实其腹(普及虚心、养身的道理), 弱其智、强其骨(宣传弱智、强骨的好处),【注:弱者道之用】常使民无知无欲(常使人民深刻感悟无知无欲的益处), 使夫知者不敢为也(使那些自作聪明的人无用武之地)。 为无为(以无为的境界处理政务), 则无不治(国家就没有治理不好的理由)。 第四章 道冲(道似一个器皿), 似万物之宗(好像万物的根源), 渊兮(它浩瀚无边啊), 而用之或不盈(永远取之不尽)。 挫其锐(压制锋芒), 解其纷(解脱纷扰); 和其光(和顺光辉), 同其尘(混同尘垢)。 湛兮(高深莫测啊), 似若存(好像无处不在)。 吾不知谁之子(我虽然不知它的来源), 象帝之先(但它却先于上帝)。 第五章 天地不仁(天地超越仁的概念), 以万物为刍狗(任凭万物像草狗那样自生自灭); 圣人不仁(圣人超越仁的概念), 以百姓为刍狗(任凭百姓自作自息)。 天地之间(天地之间的一切生命), 其犹橐龠乎(犹如风箱一样), 虚而不淈(虚空但无穷尽), 动之愈出(越动付出愈多)。 多言数穷(言多必然有失), 不如守中(不如抱心守一)。

道德经全文及注解

道德经全文及注解(一) 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意译:“道”是可以用语言来讨论的,但通过语言这个不精确的工具表达出来的不是真正的永恒的“道”;姑且命名为“道”,但这并不是它真正的名字。“道”这个东西,本来是没有名字的,它是天地开创者;经过命名之后称之为“道”,它指的是管理我们这个世界的最高法则。不带着贪念,能体会到“道”的精妙;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能看到道与万物的精确关系。两者的名称虽然有差异,但是都是指向同一本体,它们同样令人惊叹,它们都是一个混沌。认识到混沌是客观事实和客观存在,是一切学问的开始。 深入探讨:这是给“道”命名的过程,也体现出语言的局限性,语言思维的局限性,非语言思维是很有价值的,笔者发现发展它的秘密在于开发右脑,而中国的教育似乎欠缺了这一点。右脑是一个值得开发的脑,例如右脑的非语言思维可以帮助我们悟“道”和高效记忆等等,右脑发达的人,才容易领悟到“道”的各种存在。一般情况下,女人的右脑都比较发达,我们男士要加把劲才行,当然,男女都需要进步。^_^老子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也可以体现,第一,人的认识和思维能力具有局限性,以人的能力是几乎不可能认

识理解到“道”级别规律的全部内涵的,最多认识到其中一部分和一些接近规律的并且带有局限性的一些理论,由人道出来的“道”不是精确的道,也不是全部的道;第二,人的语言有局限性的,语言是一种交流工具,同时也是制造虚伪的工具,比如你现在的心情,你可以用语言精确地表达出来吗?不行的,最多找一些比较接近实际情况的语言,可见偏差在这个时候就已经出现了,而且,听者对你所采用的语言的理解又未必同你的本意相同,可能别人对你用以表达心情的语言作出同你本意相反的理解,所以,语言虽然有它的作用,但有时其实是垃圾工具,自然地,“道”,是不能用语言这种并不高级的工具精确表现出来的,包括世界存在的任何规律亦然,人类的语言最多帮助交流的时候能够接近事实,而不能精确地表现事实。但是,我们也不能否定语言的价值,老子也没有贬低语言的价值,只是客观说明情况。高手的话,可以神似地用语言表达事物,《易经》、《道德经》这些,就是用语言文字神似地描述道的作品,否则,得道高人老子也不会采用语言的方式给我们这样的经典了。 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意译:世人不依据道,而主观形成的所谓优秀的概念,事实真相

老子《道德经》信解 道解 诗颂

老子《道德经》信解道解诗颂 开场白 研身心内真学问做宇宙间大文章 仔细阅读《道德经》八十一课,老子最期望的读者,是那些侯王们——“域中有四大,王居其一焉”。希望他们修道、悟道,遵道而行,回归至无为而治的上古时代,从而根本熄灭春秋无义战的战火,使人民得以永久的安居乐业,虽“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争斗”。 老子还特辟了几章,专门讲授了宇宙生化之理,长生久视之道,入手兴功之法,登堂入室之阶……。看似短短五千余言之《道德经》,其内容浩瀚深邃,无与伦比,实乃人、神、鬼、仙争相共餐之精神大宴,享之不尽,受之不完;迄今二千余年以来,令古今中外的有志之士、大丈夫们口流长涎。正是:师传虽一悟有别——悟解有别是非生!即使是师门弟子,修持门中亦见凡圣之差,乃至有别立门派者;门外大众更是是非丛生——注解蜂起,两千年来,各是其是,各非其非。信解方面,憨山大和尚的解读值得重视;也是笔者简要译释《道德经》的主要依据。 道家认为,“身国同构”:精气神,神如君,气如民,精如财;君明则国治,民聚则国强……;治国之道亦治身之道。

“善言入耳,永为道根。”老子《道德经》之五千善言,上可以用于治国,近可以用于治身——就治身、道解方面,从古以来议之甚多,惟吕祖、黄元吉真人解读得颇为精切,可供真修行人参读。 道法大海信能入,灵台即是楼观台,放松身心虚且静,有字真经翻开来!在这里我们静听老子给大家讲课。 第一课大道体用 题示:秦汉以前,诸子百家共奉一道——形而上恍惚之道与形而下器用之道。 形而上恍惚之道,不可道之“道”,约有三义:(一)朱子曰:“道犹路也”,有脚就有路,而“道”则是通向宇宙究竟境界的唯一之路——心悟之路;(二)“离有离无之谓道”的不可道之“常道”,或曰无极○;(三)法则、规律。 形而下器用之道,可道之“道”——“一阴一阳之谓道”的“道”,由“首”与“辶”组成。当代贤人李昌锐阐释曰:“首”字上两点把它平放起来,就成了八卦的阴爻,下一横就是当然的阳爻;阳爻下面的“自”字,即宇宙阴与阳这两个东西之互生互根、流行不息的自然变化;“辶”则为阴阳二物运动变化之轨迹或相状,包括隐在之虚象

《道德经全文注释》1-10章

《道德经全文注释》第1-10章 第一章众妙之门 【原文】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jiào)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xuán)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译文】 人间道很多,不是永恒的道;人间名很多,不是永恒的名。无,是天地的开始;有,是万物的母亲。永恒的无,可以观察道的奥妙;永恒的有,可以观察事物的终端。有和无,是同一根源而名称不同,都叫玄妙。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悟道心得】 1、“道”是万有一切所依归及开启的奥秘之门! 2、“无”是道的存在方式,天下万物从无中衍生,掌握“有”和“无”的方法,顺天应人,方可大自在。 3、人在自然中生,人在自然中亡。人间事物,原只是自自然然的生长,不必在乎,但也不是不在乎。要懂得自然自如。 4、遇到事情,要有沉默而冷静的思考,不必急于表白。只要问心无愧也就可以了。

5、“道”的门是为宁静而敞开的,喧哗的人们就让他们喧哗吧!不是不去管他,而是要用沉静去管,管他就要先自在。 6、人类与自然大道本为一体,远离自然大道。 第二章有无相生 【原文】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a) 矣(yǐ);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ha) ,前后相随,恒也。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fú) 始,生而弗有,为而不恃(shì) ,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译文】 天下皆知美自称为美,就有丑了;皆知善自称为善,就有不善了。因此有与无相互生成,难与易相互促成,长与短相互显形,高与下相互补充,音与声相互和谐,前与后相互随从,这是永恒的规律。所以圣人做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生长而不加干预,生养万物而不占为己有,为万物尽力而不思图报,功成而不自居。正因为不居功,他的功绩就不会失去。 【悟道心得】 1、道的最高境界就是无,色的最高境界就是空。

《道德经》注音版第三十一章原文及译文

《道德经》注音版第三十一章原文及译文【原文】 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夫乐杀人者,则不可得志于天下矣。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处之。杀人之众,以悲哀泣之,战胜以丧礼处之。 【注音版】 夫(fū)兵(bīng)者(zhě),不(bù)祥(xiáng)之(zhī)器(qì), 物(wù)或(huò)恶(è)之(zhī),故(gù)有(yǒu)道(dào)者(zhě)不(bù)处(chǔ)。 君(jūn)子(zǐ)居(jū)则(zé)贵(guì)左(zuǒ), 用(yòng)兵(bīng)则(zé)贵(guì)右(yòu)。

兵(bīng)者(zhě)不(bù)祥(xiáng)之(zhī)器(qì), 非(fēi)君(jūn)子(zǐ)之(zhī)器(qì), 不(bù)得(dé)已(yǐ)而(ér)用(yòng)之(zhī), 恬(tián)淡(dàn)为(wéi)上(shàng)。 胜(shèng)而(ér)不(bù)美(měi),而(ér)美(měi)之(zhī)者(zhě), 是(shì)乐(lè)杀(shā)人(rén)。夫(fū)乐(lè)杀(shā)人(rén)者(zhě), 则(zé)不(bù)可(kě)得(dé)志(zhì)于(yú)天(tiān)下(xià)矣(yǐ)。 吉(jí)事(shì)尚(shàng)左(zuǒ),凶(xiōng)事(shì)尚(shàng)右(yòu)。 偏(piān)将(jiàng)军(jūn)居(jū)左(zuǒ), 上(shàng)将(jiàng)军(jūn)居(jū)右(yòu),

《道德经》

《老子五千言》(道德经)全文及译解 前言: <为老子五千言正名>:2500多年前,老子避世隐居时路过函谷关,被关令尹喜挽留,相谈甚恰。尹喜深感老子讲的内容无比重要,恳请老子写下来以传后世。于是,老子写下了五千言。尹喜为了不让老子五千言失传,亲自操刀刻简,使老子之说得以传世,称为《老子》。 至于称老子五千言为《道德经》,是道教发展之后才出现的。先秦的韩非作《解老》、《喻老》。司马迁《史记》说言道德之事五千言。东汉顺帝时张道陵作《老子想尔注》。随着道教的发展,道教中开始称老子五千言为《道德经》,从曹魏王弼注释《道德经》可见一斑。 老子五千言博大精深,是中国文化之根。但是,在很长一段历史中,都把老子五千言称之为《道德经》,这实在是一种错误。因此,必须为老子五千言正名,定名为《老子》。 尊重历史,还老子五千言之名的本来面目。春秋战国,是我国历史上思想最为活跃的年代,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史称诸子百家。虽然,老子为诸子百家之源,在其上而不在其内,但传世之初也称之为《老子》。因此,将老子五千言定名为《老子》,才符合历史事实。 尊重老子,真实体现老子本人的意愿。老子在世之时,没有组织宗教团体。老子应邀而写的五千言,也并非宗教著作。后来,被道教奉为祖师,再后来被道教恭称为《道德经》。显而易见,《道德经》名字的出现,是道教发展的结果。在道教之内如何称呼老子五千言,那是宗教界的事情,但是在学术界应称老子五千言为《老子》,这才是尊重老子,因为这才符合老子本人的意愿。 尊重科学,准确反映老子五千言之内涵。老子五千言,包括“道”、德、修道、行道(圣人)四个方面内容,称为《道德经》没有完全反映老子五千言的内涵。因此,称为《老子》才能够准确地涵盖老子五千言的内容。 为老子五千言正名,定名为《老子》,既有利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更有利于使老学发扬广大。 道的含义:1、构成世界的本体。2、创造宇宙的原动力。3、促使万物运转的规律。4、作为人类行为的准则。 总体上,道可以被认为是一切事物存在的根源,是自然界中最初的发动者,它具有无限的潜在力和创造力,天地间万物的蓬勃生机都是它发动和创造的,遵循着固有的规律。 无为的含义:通过无为产生有为。比如说“不尚贤”,就是建立一个良好的制度让人才脱颖而出,而不是让政府劳师动众地挖掘人才,导致民众为贤人之名争的头破血流。经济发展也是这样,只要政府创造一个良好的制度就可以,让人民自己去创造,政府不要插手搞计划经济或国有企业。政府主要是搞个好制度,为百姓服务,宏观调控,做一些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保障、教育、治安方面的事情。民间能做的事情尽量让民间去做。苏南模式比不过浙江模式就是这个道理。 现代的中国社会虽然已经呈现出了多元化的发展格局,政权力量的触角已经不能像过去那样无孔不入了,但是无为而治就是自由的说法并没有过时,想解决腐败问题吗?那就不要进行言论管制,让公民拥有充分的舆论监督的权利;想解决矿难欠薪等问题吗?那就不要干涉各种维权活动,让劳工们享有自发组织工会和参加集体谈判的权利;想解决国有企业的问题吗?那就公平的私有化,国家不要再去费思劳神;想建设公民社会扩大民主吗?那就不要一天光想着怎么领导人民,而是还公民结社、自治的种种权利……只有从有为开始,损之又损,不断扩大无为而治的范围,公民的自由度才能逐渐扩大,政府才能靠公民的自为实现无为而无不为,才能靠公民的自治实现无治而无不治。也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中央政府在反腐败、欠薪、国有企业、失地、矿难等等问题上事倍功半顾此失彼的尴尬局面。可以说,无为而治不仅是还公民们以自由,也是还政府以自由;不仅是还民间以自由,也是还官方以自由。司马迁说:“道家无为……旨约而易操,事少而功多”。古代汉唐盛世已经证明,改革开放初期的成就已经证明,中国未来的命运也必将证明:“自由就是无为而治”

道德经全文

《道德经》全文 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不为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夫唯不居,是以不去。 三章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四章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 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五章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六章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七章 天长地久。 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八章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九章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十章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涤除玄览,能无疵乎?爱国治民,能无为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知乎? 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道德经》全文

《道德经》 【西周】老聃 一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二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弗去。 三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四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五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六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七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八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九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十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涤除玄览,能无疵乎?爱民治国,能无知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为乎?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十一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十二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十三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上,辱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十四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一者,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十五 古之善为上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其若冰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久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是以能敝不新成。 十六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最新81个数字桩81个故事解决道德经全文汇总

81个数字桩81个故事解决道德经全文

81个数字桩,81个故事解决道德经全文! 1.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 门。 一棵大树被刀刻了一道,不是普通的道。上面刻的名字也不是一般的名字。没有暑名的一面刻的是天地开始的故事,有名字的地方署上的是万物之母的名字。所以常常引来无数人要来一一观察它的奇妙之处。常常引来有名的人要来观摩它的叫法。这两面刻的是共同出于一个名字,我要共同为它们选择,选了又选,最终找到了奇妙的门道。 2.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 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後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 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鸭子,天下所有的雄鸭子都知道找美丽的鸭子为美事,这斯心真恶啊;都知道找善良的鸭子为妻,这斯怀不善之心为了自己啊。所以有与没有此心的,相互生活在一起;难的事与容易的事相继成功了;长的和短的小鸭子相继形成了;高的和下的相互倾听这,它们的音乐相互混和着,一前一后相互跟随着。所以圣人处理这无聊无作为的事,执行不用言语的教育是(无语)……万物周而复始地

作业着不推迟。生下他却不拥有,为了他而不吃饭,大功成了却不居为己。互相维护着不居为己,所以才不会被除去啊! 3.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 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3-伞 我举着伞,给每个人布置上鞋,使农民不会争夺。“鞋不贵,可也是难得之货!”这话使农民不会为此敢盗窃。不见了可能有点欲望想,也使农民心不乱动。所以圣人的志向是,让农民心有点虚,腹却能实在,志向虽弱点,可骨头却强健。结果常常使农民无知,无欲望,这是有智慧的人也不敢这样作为的。圣人为了维护为这样的状况,所有的方法无不用来治理了。 第四章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儿子拿着)红旗,到处冲锋,(可是)儿子用了它还是获不羸,就埋怨啊这万物的种种不是。(实际上是为了)挫折一下他的锐气,减一点他的分数(以免骄傲),(最终儿子)和继光,一同沉了下去(无底洞?)。站起来吧,使你的货保存下来(不要消沉啊,至少你手中有货)。我(扶起他)不知道这是谁的儿子,好象是先帝的最先的儿子吧。

老子道德经原文及译文

老子道德经原文及译文 《老子》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译文】 取道于寻常可取之道,其道非恒久之道;取名于寻常可取之名,其名非恒久之名。 取名于无名,就好比天地未判之初始;取名于有名,乃是万物化生之根本。所以,通常要无所趋求,以便观想那无以名状的微妙;时常又要有所趋求,以便观想那成名化物的极限。这两方面是同一行为体的不同显现,同 样深及于行为体的幽深内殿。在这同样深及幽深的两者之间作不断深入的循环运行,就是一切行为运作的微妙法门。 《老子》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 夫唯不居,是以不去。 【译文】 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于是就有了令人嫌恶的丑;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 于是就有了反面的不善。所以,"有"与"无"相互突显,"难"与"易"相互促成,"长"与"短"相互显现,"高"与"下"相依而 存,"音"与"声"相互陪衬,"前"与"后"相互照应——这些"名"相反而相成,迁延不居而不独立自足。因此,圣人从事 于无所成名的事务,施行无须仗名立言的劝教,坦荡迎候万物的涌现与流变而不抵触畏避,生养了一切并不拘系自 有,做成了什么并不执为仗恃,成就了事业并不矜居功名。就是因为他不矜居功名,所以他不会消逝。 《老子》第三章 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 是以圣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 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 【译文】 不崇尚贤才异能,使人民不至于炫技逞能而争名逐利。不看重稀贵之物,使人民不做盗贼。不显露足以引起贪欲的物事,使人民的心思不至于被扰乱。因此,圣人治理天下的原则是:排弃充斥于人民心中的各种成见, 满足人民的温饱需求,软化人民的犟执趋求,提高人民的自立自足能力。通常使人民不执成见、不生贪欲,使那些" 智者"不敢为所欲为。从事于无所成为的作为,即可以得到全面的治理。 《老子》第四章 道沖,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万物之宗;湛兮,似或存。 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 【译文】 道是虚无的,但它的作用却似乎无穷无尽。它是那样的幽深莫测,像是一切存在的本源依归。它消磨了锋角,排解了纠纷,柔和了光芒,浑同于尘俗。它无形无迹呵,像是很不确定的存在。我不知道在它之上还能有什 么更本源的存在,只觉得它存在于天帝之前。

《道德经》全文

道德经 【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jiào)。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è)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hè),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fú)唯弗居,是以不去。 【第三章】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xiàn)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fú)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第四章】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第五章】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chú)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tuóyuè)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shuò)穷,不如守中。 【第六章】谷神不死,是谓玄牝(pìn),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第七章】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yé)?故能成其私。 【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wù),故几(jī)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第九章】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chuǎi)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yí)其咎。功成身退,天之道。 【第十章】载(zài)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婴儿乎?涤除玄览,能无疵乎?爱民治国,能无知(zhì)乎?天门开阖(hé),能无雌乎?明白四达,能无为乎?生之、畜(xù)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zhǎng)而不宰,是谓玄德。

内在小孩解道德经(全)

内在小孩解道德经(全) 内在小孩解道德经:全; 目录1宇宙与人体共振之窍2天地灵阳之炁就是人之根3先天自然之心主宰4元神元精就是人体内的真夫妻5对生命初始的亲近6虚灵本来面目在动静之间 7无位真人才就是人的真身8出生之前悬于天地的我9元神自然知道火候10明白了就是人在光中11一灵觉照才就是万年不坏之身12元神无存生机遂绝13重视先天之身方能无患14道的纲领就就是真一之炁15真阳生起浑身酥软如绵16人的根在天上17性能量的神圣功能18慈悲心就是开启自身宝库的钥匙19元精的感觉像性感电流20元神就是身体的帝王21若能恍惚真阳必生22每个细胞都像个小元气泡泡23真阴真阳合一才能结丹24不归清洁灵物不起25人都就是道德的儿女26静心产先天清纯之炁27神恋气而凝命依性而住 28神火全凭神息29身体就就是天道30身体从浊躯变为金躯31得一理忘一理32太上法门就是坐直升飞机33战胜人心见天心34每个细胞都就是德这种精微物质支撑的35体内真阴真阳交媾36盗取天地的大元气37元神就就是人体的天 38无心于物叫上德39一慎独就可以了得40返

回到如如不动的本心41静中生动任其自然42静就是生机的根源43万两黄金换不得一丝真气 44元精就就是寿命45活脱脱的一个清爽的真灵 46有道指一炁混然47沉浸在虚无大窍里 1 1/58页48取天下就就是修身入道49善养虚无元气自然来50元精就是人体的德一能量51本来属性就是道生德养52大元气就是不生不灭的53瑜伽动作就是人与天沟通的天语54真阳在头顶拥抱阴精55元精不再无知地流失56内外交感互动 57用意用情气绝早亡58真气就是天地父母无私给予的59空空洞洞的大光明窍60一块乾健之精 61下流比喻神光下照丹田62肉身不过就是元神的傀儡63进入宇宙真实的能量空间64人心退藏天心照耀65灵台宝镜常放光明66心死道存心默道守67慈虽敦厚内有勇存68先天的善性能量充足69元神带来宇宙真一之炁70道就是人所不学而知的天良71每个人的元神就就是真知不知 72元神通宇宙万事万物73天地坏而真灵不崩 74元神自动取它的粮食元精75后天意识心就是人身的第一大鬼76修道就就是修柔修弱77天道就就是中与之道78千心千意性能治之79修道就就是洗心向内80真一之炁无心自动81越就是

老子道德经全文之欧阳家百创编

老子道德经全文 欧阳家百(2021.03.07) 老子: 「道德經」: 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老子: 「道德經」 : 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 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恒也。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

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 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老子: 「道德经」 : 第三章 不尚贤,使民不争 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 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 虚其心, 实其腹, 弱其志, 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 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则无不治。

老子: 「道德经」 : 第四章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 渊兮,似万物之宗﹔湛兮,似或存。 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老子: 「道德经」 : 第五章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钥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老子: 「道德经」 : 第六章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 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帛系若存,用之不勤。 老子: 「道德经」 : 第七章 天长地久。 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

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 故能成其私。 老子: 「道德经」 : 第八章 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 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 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老子: 「道德经」 : 第九章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揣而锐之,不可长保。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

道德经全文完美打印版

《老子道德经》 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 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 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第三章 不尚贤,使民不争 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 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 虚其心,实其腹, 弱其志,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 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则无不治。 第四章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 渊兮,似万物之宗﹔ 湛兮,似或存。 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第五章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 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第六章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 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 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第七章 天长地久。 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 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 外其身而身存。 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第八章 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 与善仁,言善信, 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第九章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揣而锐之,不可长保。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 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第十章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 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 涤除玄鉴,能无疵乎。 爱国治民,能无为乎。 天门开阖,能为雌乎。 明白四达,能无知乎。 第十一章 三十辐,共一毂, 当其无,有车之用。 埏埴以为器, 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以为室, 当其无,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第十二章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 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 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第十三章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何谓宠辱若惊。 宠为下,得之若惊, 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 何谓贵大患若身。 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 及吾无身,吾有何患。 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 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第十四章 视之不见,名曰夷﹔ 听之不闻,名曰希﹔ 搏之不得,名曰微。 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 其上不皦,其下不昧。

道德经全文及注解

道德经全文及注解(一) 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意译:“道”是可以用语言来讨论的,但通过语言这个不精确的工具表达出来的不是真正的永恒的“道”;姑且命名为“道”,但这并不是它真正的名字。“道”这个东西,本来是没有名字的,它是天地开创者;经过命名之后称之为“道”,它指的是管理我们这个世界的最高法则。不带着贪念,能体会到“道”的精妙;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能看到道与万物的精确关系。两者的名称虽然有差异,但是都是指向同一本体,它们同样令人惊叹,它们都是一个混沌。认识到混沌是客观事实和客观存在,是一切学问的开始。 深入探讨:这是给“道”命名的过程,也体现出语言的局限性,语言思维的局限性,非语言思维是很有价值的,笔者发现发展它的秘密在于开发右脑,而中国的教育似乎欠缺了这一点。右脑是一个值得开发的脑,例如右脑的非语言思维可以帮助我们悟“道”和高效记忆等等,右脑发达的人,才容易领悟到“道”的各种存在。一般情况下,

女人的右脑都比较发达,我们男士要加把劲才行,当然,男女都需要进步。^_^老子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也可以体现,第一,人的认识和思维能力具有局限性,以人的能力是几乎不可能认识理解到“道”级别规律的全部内涵的,最多认识到其中一部分和一些接近规律的并且带有局限性的一些理论,由人道出来的“道”不是精确的道,也不是全部的道;第二,人的语言有局限性的,语言是一种交流工具,同时也是制造虚伪的工具,比如你现在的心情,你可以用语言精确地表达出来吗?不行的,最多找一些比较接近实际情况的语言,可见偏差在这个时候就已经出现了,而且,听者对你所采用的语言的理解又未必同你的本意相同,可能别人对你用以表达心情的语言作出同你本意相反的理解,所以,语言虽然有它的作用,但有时其实是垃圾工具,自然地,“道”,是不能用语言这种并不高级的工具精确表现出来的,包括世界存在的任何规律亦然,人类的语言最多帮助交流的时候能够接近事实,而不能精确地表现事实。但是,我们也不能否定语言的价值,老子也没有贬低语言的价值,只是客观说明情况。高手的话,可以神似地用语言表达事物,《易经》、《道德经》这些,就是用语言文字神似地描述道的作品,否则,得道高人老子也不会采用语言的方式给我们这样的经典了。 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