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尔特·本雅明翻译理论述评
- 格式:doc
- 大小:17.50 KB
- 文档页数:4
本亚明的解构主义翻译观论文导读:翻译流派的发展。
出现了解构主义(deconstructionism ),又称后结构主义(poststructuralism)的思潮。
使人们重新发现并审视德国翻译理论家沃尔特·本亚明在20世纪20年代写的《译者的任务》一文。
关键词:本亚明,解构主义,翻译一引言翻译流派的发展,深受时代潮流的影响。
从20世纪60年代起,在西方文艺理论界产生了对结构主义的反叛,出现了解构主义(deconstructionism ),又称后结构主义(poststructuralism)的思潮。
从80年代末90年代初,这一思潮在西方翻译理论界影响日益扩大,并对传统翻译理论产生了巨大冲击。
解构主义系统地消解了结构主义关于结构和意义的思想。
解构主义著名的翻译理论家一方面批判现代哲学家最顽固的堡垒—结构主义,另一方面,又批评解释—接受理论的不彻底性,从而完成对西方形而上学的瓦解。
他们给翻译注入了新的活力,开拓了翻译研究的新视野。
正如根茨勒所说:“解构主义学派的研究对于理解翻译过程的理论问题尤为重要”(Gentzler,1993:146)。
解构主义与以前的翻译流派不同之处在于,他们抨击逻格斯中心主义,主张用辨证的、动态的和发展的哲学观来看待翻译。
他们不再象结构主义学者那样机械地把原文看成一个稳定而封闭的系统,而是认为由于能指和所指之间存在着差异,原文意义不可能固定不变,译者应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来寻找原文意义,发掘出使原文存活的因素。
发表论文。
Derrida可以说是解构主义最有代表性的思想家。
Derrida等解构主义者认为“翻译文本书写我们,而不是我们书写翻译文本”(Translated text writes us, not we the translated text)。
解构主义的翻译思想,不是“求同”,而是“存异”。
另外,该派还超越了微观的翻译技巧的讨论,从形而上学的角度上审视了翻译的性质与作用,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的翻译观念。
- 244-校园英语 / 翻译探究沃尔特·本雅明翻译理论述评云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许译申【摘要】本文主要围绕《译者的任务》一文,对沃尔特•本雅明的翻译理论和观点展开述评,系统地分析和探讨了“纯语言”、“理想的翻译”、“忠实原则”、“原作与译作的关系”、“可译性与不可译性”等出现在上文中关于沃尔特•本雅明的诸多翻译思想,表明其翻译理论及观点对传统意义上的翻译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和影响,同时也为我们理解和进行翻译实践提供了一个全新的、与众不同的视角。
【关键词】沃尔特•本雅明 《译者的任务》 纯语言 可译性沃尔特•本雅明可谓是德国翻译史、乃至世界翻译史上一位独树一帜的翻译理论家。
他一反常态,对传统翻译理论、观点提出质疑、挑战,并根据自己多年的翻译实践经验,总结出了一系列全新的翻译思想。
沃尔特•本雅明在《译者的任务》一文中提出了诸如“纯语言”、“后来的生命”、“可译性”、“不可译性”等重要概念,并阐述了蕴含其中的独特的翻译思想。
一、 沃尔特•本雅明本人沃尔特•本雅明(Walter Benjamin,1892-1940),20世纪上半叶德国翻译研究史上最有建树、影响最大的散文作家、文学批评家和语言哲学家。
其翻译理论和观点丰硕、新颖,与传统意义上的翻译观与众不同、甚至相去甚远,自成一家。
沃尔特•本雅明本人翻译了法国诗人波德莱尔的诗集《巴黎风貌》,并于1923年为此写了一篇题为《译者的任务》(或称《翻译的课题》)(Die Aufgabe des Ubersetzens)的序言。
本雅明在该序言中提出了自己独特、新颖、与众不同的翻译理论和观点。
二、 沃尔特•本雅明翻译理论述评1.纯语言。
本雅明在《译者的任务》中对“纯语言”的定义为:所有超历史的语言间的亲属关系都存在于每一种语言各自的整体意指之中—然而,这种意指不是任何单一的语言可以通过其自身实现的,而只能通过各种语言一切互补的意指集合来实现,这个意指集合即是:纯语言。
瓦尔特.本杰明(又译瓦尔特.本雅明)(Walter Benjamin,1892~1940)1892年7月15日生于柏林,1940年9月27日在西班牙布港逝世。
本杰明可能是属于马克思主义传统的最重要的文化理论家,生前并不出名,他的影响是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的时候广泛传播。
可是,关于他的著述的确切含义是一直有争论的,有一些人把他看作是超脱凡世以至赋有堪称异才的悲剧性人物,另一些人则把他誉为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不移的支持者。
在本杰明的最早作品中贯穿着对神学的深刻的兴趣。
他的第一篇主要文章是评论哥德的小说《亲和力》,这篇文章的意图是要用他自己的迹近清教徒主义的伦理来对抗20世纪初期文化理论中的非道德的象征主义。
这种思想意图在他的《德国悲剧的起源》这篇博士论文中,进一步发展为对精神生活中的那种不问政治的“禁欲主义”展开全面的批判,然而看起来却是在反对17世纪路德教派的戏剧。
这篇作品是本杰明在33岁的时候写成的,最透彻地阐述了作者的理论观点。
然而,这篇东西也正如他所说的,“是我的德国文学阶段的终结。
”从20世纪20年代中期开始,本杰明几乎把全部精力投入对马克思主义对文化的理解问题进行研究,其出发点是认为学院式的文学史所提供的经典准则只能起很小的辅助作用。
他的这种转变也还受一个外来因素的影响,他的上述作品被法兰克福大学所否决,从而使他想在大学里干一番事业的希望破灭了。
从1925到1933年间,本杰明主要靠写新闻小品来维持生计,他开始跟布莱希特以及当时其他一些左翼知识分子密切交往。
尽管他决定不参加共产党,然而他在1926—1927年之交这个冬季里对莫斯科的访问,确立并加深了他对新苏维埃国家的文化生活的兴趣。
这反映在他这个时期写的生动而带有论战性的文章(主要是评论)中。
纳粹的上台迫使本杰明离开柏林,并把他的新闻写作的生计大部剥夺掉。
然而,他从法兰克福社会研究所那里获得一些研究任务,依靠这项报酬以及其他小额的收入,得以在巴黎重新开始创作。
本雅明翻译哲学思想分析论文本雅明翻译哲学思想分析论文瓦尔特·本雅明是20世纪翻译界一位杰出的哲学家和翻译家,对翻译理论发展史做出了独特的贡献。
他在1923年为波德莱尔的诗集《巴黎风貌》所撰写的序言《译者的任务》一文对翻译的实质、标准、方法等方面发表了独到的见解,其观点高屋建瓴,神秘独特,将译者从幕后推到了前台,从边缘推到了中心,从而极大地提高了翻译的地位,一度被奉为“翻译的圣经”。
国外学者自20世纪60年代起就开始了对本雅明的关注和研究。
美国女作家汉娜?阿伦特,英国翻译家保罗?德曼,法国解构主义创始人德里达、以及美国诗人、翻译家威利斯?巴恩斯等人均对本雅明及其翻译思想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其中,德里达的名篇《巴别塔之旅》就是在他认真研究本雅明翻译哲学思想之后的成果。
国外学者对本雅明翻译思想的研究注重从哲学及语言学角度的挖掘,认为本雅明的翻译思想重点是从语言的角度揭示翻译的哲学本质,即翻译行为所具有的形而上的本质与使命。
然而,受长期以来的实用主义影响,我国译界对交际翻译理论、功能对等理论、翻译目的论、文化翻译理论等研究比较深入,对本雅明翻译理论的价值认识还远远不够。
因此,本文拟从本雅明翻译哲学的各个层面对其翻译哲学思想进行再探讨,并着力分析本雅明的翻译观对一系列翻译问题的启示,特别是对历来争论不休的一些问题的启示,从而进一步揭示其翻译哲学思想的理论及实践价值。
一、本雅明翻译思想概要解读(一)“纯语言”观本雅明认为翻译是一种追求“纯语言”的方式,这一思想与他的语言宗教观密不可分。
本雅明理论的卓越与非凡正是基于这个包括一切的语言概念:大千世界是由语言构成的,最终的目标是理解世界的构成,在不完整的人的语言和上帝的语言间达成和谐。
这种思想受犹太教神秘哲学思想影响很大,并在格尔肖姆?肖勒姆的宣传下,被广泛接受。
为了体现翻译的重要意义,一个前提便是首先要考虑语言理论,这是任何翻译和可译性概念的必要基础。
山东外语教学2001年第1期(总第82期)解构主义翻译理论的发轫————读沃尔特·本雅明的“译者的任务”李红满摘要:解构主义翻译理论是当代西方译论界一股颇为引人注目的热潮,但它的真正源头其实可以追溯到德国翻译理论家沃尔特·本雅明于1923年所写的一篇题为“译者的任务”的论文。
本文主要围绕“译者的任务”一文对沃尔特·本雅明的翻译理论展开研究,通过分析和探讨如“纯语言”、“后来的生命”等重要概念,发掘蕴涵在其中的解构主义翻译思想,从而揭开沃尔特·本雅明的“译者的任务”的神秘面纱。
关键词:沃尔特·本雅明;“译者的任务”;解构主义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643(2001)01-0036-03一随着科学技术的蓬勃发展,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当代西方翻译理论研究逐渐呈现出多元化格局,新的观点和模式不断涌现,层出不穷。
解构主义翻译理论正是目前西方译论界出现的一股颇为引人注目的理论热潮。
美国翻译理论家韦努蒂(L aw rence Venuti)1992年编撰的翻译论文集《重新思考翻译》(Rethinking T ranslation)就大量涉及了解构主义翻译理论,而另一位美国翻译理论家根茨勒(Edw in Gentzler)在他1993年的著作《当代翻译理论》(Contemporary T ransla-tio n T heo ries)中专门用一章来探讨解构主义翻译思想的形成过程及其实质。
翻译理论研究的解构学派如今在欧美国家已悄然形成,主要代表人物有雅克·德里达(Jacques Derri-da),保罗·德曼(Paul de M an),欧阳桢(Eug ene Eoy ang)等。
①解构学派把以消解性为主要特征的解构主义哲学引入翻译理论研究领域,否认原文文本终极意义的存在,颠覆原作者至高无上的权威地位,废除作者与译者、原文与译文之分,宣称译者是创作主体,译文语言是新生的语言,在当代西方翻译理论界独树一帜,其地位和影响非同寻常。
汉英翻译中的“通天塔”在翻译的哲学理论中,本雅明的“纯语言”翻译理论和斯坦纳的阐释学翻译理论长久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位置。
本文以汉英翻译中的一些实例来阐释这两个理论,并进一步指出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从前者到后者,“通天塔”由形而上的抽象找到了通往形而下的具体道路,最终能够指导翻译实践。
标签:翻译的哲学理论纯语言阐释学通天塔一、本雅明的纯语言翻译观翻译的纯语言哲学观于1923年由德国犹太裔思想家沃尔特·本雅明(Walter Benjamin,1892~1940)首次提出。
他在自己翻译的法国诗人波德莱尔(Boudelaire)的诗歌集《巴黎画景》(Tableau Parisiens)中写了一篇题为《译者的任务》(The Task of the Translator)的序言。
就是在这篇文章中,本雅明阐述了他的纯语言(pure language)的语言哲学观。
文中他将纯语言定义为:“…all suprahistorical kinship of languages rests in the intention underlying each language as a whole——an intention,however,which no single language can attain by itself but which is realized only by the totality of their intentions supplementing each other:pure language.”[1]意为:每一种语言的意指之间都互相存在着超历史的亲缘关系,但是任何语言都无法单独体现所有语言的整体意指,只有将各语言的意指全部相互补充才能完整地体现出这种整体意指,带有这种整体意指的语言即为“纯语言”。
这种对纯语言的定义很自然会让人联想到圣经中“亚当的语言”(Adamite language)或是“通天塔”之前的语言(pre-Babelian language),这可能是由于本雅明出生于德国犹太家庭,受犹太教神秘哲学的影响,致使他的翻译观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
纯粹的诗意和哲学——论本雅明的翻译观
吕姣荣
【期刊名称】《科教导刊》
【年(卷),期】2011(000)029
【摘要】瓦尔特.本雅明的翻译观糅合着带有神秘主义色彩的诗意和纯精神性。
他强调人的精神与事物纯粹的统一和事物本质的传递。
而他的纯语言翻译观则充分体现着本雅明作为一个哲学家、艺术家和翻译研究者对自己和对世界万事万物要求的纯粹的诗意和哲学。
翻译是一种通过纯语言的媒介来透明地传达原作意蕴的活动。
纯语言翻译观体现着本雅明毕生追求并执行的诗意和哲学,他的翻译观很好的为他以后的哲学观和艺术观的诗意和纯粹性奠定了基础。
【总页数】2页(P242-243)
【作者】吕姣荣
【作者单位】中山大学外国语学院,广东·广州51027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315.9
【相关文献】
1.法哲学视域下的暴力批判——本雅明纯粹暴力理论研究 [J], 蒋迪;孟偲
2.文学翻译的价值:以"诗意"开启原作的新旅程——从本雅明的翻译观看莎士比亚作品汉译 [J], 吴慧坚
3.瓦尔特·本雅明反传统的和谐翻译观--也谈瓦尔特·本雅明的"译者的任务" [J], 董广才;赵诗海
4.作为寓言的本雅明——文化战略视角下本雅明翻译观的重释 [J], 杨镇源
5.纯粹语言、经验、理念与弥赛亚时间——本雅明哲学的几个主题 [J], 朱国华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译者的任务瓦尔特·本雅明从某个受众的认知角度来评价一件艺术品或一种艺术形式从来都不见得有效果。
不仅如此,任何依赖于特定大众或者其代表的评价都偏离了方向,甚至连一切艺术理论表述中的“理想”受众的概念都是有害的,因为这些理论得以成立的前提恰恰是人的存在和本质。
同样,艺术自身以人的肉体的和精神的本质为前提—而人的注意力从不在他的作品当中,因为诗不是为读者而赋,画不是为观者而绘,交响乐也不是为听众而谱。
翻译是为了不懂原文的读者吗?这个命题似乎可充分解释艺术领域的读者之间的层次差别。
此外,这也似乎是重复讲“同一件事”的唯一可能的原因。
一部诗作“在说”什么?它在传达什么?对理解它的人而言是很少的。
它的本质性的东西不是告知,不是口头陈述。
但是那些意在转达的翻译所转达的却没有别的:只有告知-也即无关紧要的东西。
这也是识别劣等翻译的标志。
但是,一部诗作除告知之外的本质的东西——这也是劣等译者所放弃的——通常不是那些不可捉摸的、神秘的,“诗人性的”吗?译者只有在自己也作诗的前提下才能复制吗?这在事实上涉及到了劣等翻译的第二个特征,对此人们可以定义为:对非本质内容的不准确转达。
只要翻译(自作多情地)为读者服务,这个特征就是成立的。
倘若翻译是为读者而存在的,那么原作也必定是这样的。
倘若原作(都)不是为此而存在,那么基于这种关系的译作如何被理解呢?翻译是一种模式。
这种模式的本质在于它回溯到原文。
因为原文中存在翻译的法则,即原文的可译性。
一部作品的可译性问题具有双重含义。
它可以是指:是否能在原作的全部读者中找到其合适的译者?或者,更准确地说:原作的本质决定是否能翻译,并且-由这种模式的意义决定-是否有必要翻译。
原则上,第一个问题的决断仅存在(技术性)问题,而第二个问题的决断有其绝然性。
只有肤浅的认识才会将这两个问题混为一谈,也即否认第二个问题的独立意义。
这种肤浅认识忽视了:某些关系性概念含有其好的,或许是最好的意义,如果这些概念不是一开始就专门涉及到人的话。
译者的任务瓦尔特·本雅明从某个受众的认知角度来评价一件艺术品或一种艺术形式从来都不见得有效果。
不仅如此,任何依赖于特定大众或者其代表的评价都偏离了方向,甚至连一切艺术理论表述中的“理想”受众的概念都是有害的,因为这些理论得以成立的前提恰恰是人的存在和本质。
同样,艺术自身以人的肉体的和精神的本质为前提—而人的注意力从不在他的作品当中,因为诗不是为读者而赋,画不是为观者而绘,交响乐也不是为听众而谱。
翻译是为了不懂原文的读者吗?这个命题似乎可充分解释艺术领域的读者之间的层次差别。
此外,这也似乎是重复讲“同一件事”的唯一可能的原因。
一部诗作“在说”什么?它在传达什么?对理解它的人而言是很少的。
它的本质性的东西不是告知,不是口头陈述。
但是那些意在转达的翻译所转达的却没有别的:只有告知-也即无关紧要的东西。
这也是识别劣等翻译的标志。
但是,一部诗作除告知之外的本质的东西——这也是劣等译者所放弃的——通常不是那些不可捉摸的、神秘的,“诗人性的”吗?译者只有在自己也作诗的前提下才能复制吗?这在事实上涉及到了劣等翻译的第二个特征,对此人们可以定义为:对非本质内容的不准确转达。
只要翻译(自作多情地)为读者服务,这个特征就是成立的。
倘若翻译是为读者而存在的,那么原作也必定是这样的。
倘若原作(都)不是为此而存在,那么基于这种关系的译作如何被理解呢?翻译是一种模式。
这种模式的本质在于它回溯到原文。
因为原文中存在翻译的法则,即原文的可译性。
一部作品的可译性问题具有双重含义。
它可以是指:是否能在原作的全部读者中找到其合适的译者?或者,更准确地说:原作的本质决定是否能翻译,并且-由这种模式的意义决定-是否有必要翻译。
原则上,第一个问题的决断仅存在(技术性)问题,而第二个问题的决断有其绝然性。
只有肤浅的认识才会将这两个问题混为一谈,也即否认第二个问题的独立意义。
这种肤浅认识忽视了:某些关系性概念含有其好的,或许是最好的意义,如果这些概念不是一开始就专门涉及到人的话。
浅谈本雅明关于“纯语言”的翻译观摘要:本雅明关于语言的思考,以及与语言相关翻译的论述,对今天的翻译者来说,依然具有重要的价值和启示。
关键词:本雅明纯语言翻译观一、本雅明其人本雅明(1892-1940)是二十世纪上半叶德国最有影响力的作家、文学批评家、语言学哲学家。
他在求学期间,始终坚持以独立探索为主的自学方式,博览约取,对文史哲中的诸多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
在1919年获得博士学位后,先后向多所大学申请教授资格学位失败后,开始流亡和卖文为生的自由职业者生涯。
在此期间,他写出了许多光彩夺目的论文。
他是全面而博大的,他的思想覆盖了哲学、历史、语言、文学艺术等各个方面。
二、本雅明关于语言和翻译的主要思想本雅明对语言的思考是他的文学和社会哲学思想的前提。
他对语言的论述主要体现在他的《论总体的语言与人的语言》、《未来哲学纲领》和《翻译者的任务》等文章中。
1、本雅明的语言观。
本雅明把语言看作是一种广义的精神表达。
“语言不仅与人类精神表达所有领域(语言总是以这样那样的形式内在于这些领域)并存,而且与万物长存。
无论在生物界还是在非生物界,没有一样事物不以某种方式参与语言,因为表达自身精神内涵正式每一事物的本质特征。
”本雅明把这种语言称为“总体的语言”,即有本体的语言或元语言的意味。
本雅明把这种“总体的语言”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天地间无处不在的物的“语言”。
第二层次是人的语言。
“为事物命名乃是人的语言的存在”。
人的语言与物的语言不同在于,物的语言向人表达自己的精神存在,而人的语言则向上帝表达自己精神存在。
正是在命名中,人把自己的精神内涵传达给了上帝。
这就引出了“总体语言”的第三个层次,或者说是最高层次,那就是上帝的语言。
上帝是通过语言创造世界和万物的。
在造物过程中,语言及时创造性的,又是“完成了的创造”,同时还具有认知力和判断力。
人的语言仅仅是来自于上帝赋予的命名能力。
命名是语言的最本质的特征,不仅是其最终的声音,也是其真正的需要。
本雅明翻译观浅见摘要:本文从本雅明的纯语言理念入手,介绍了本雅明内涵深厚的翻译思想,对本雅明在《译者的任务》中提出的一些关键词进行解读,简单探讨了本雅明的翻译理念对翻译领域产生的影响。
关键词:纯语言译者的任务可译性一、引言瓦尔特·本雅明思想深邃,见解独到。
他的研究广泛,涉及哲学、语言学、社会学和文学等多个领域。
尤其是他的翻译观,内涵深厚,对后来解构主义学派的思想产生了重大影响。
本雅明的翻译观主要源于他自身的翻译经验,他曾将法国诗人波德莱尔的诗集《巴黎风貌》译成德文,并为译作撰写序言《译者的任务》。
该文于1923年发表,涵盖了本雅明对文学翻译的思考和认识。
虽然文章发表后并没有立刻引起学界的关注和重视,但是之后被德里达等解构主义学者发现,成为解构主义翻译理论的奠基文献,绽放出绚丽的光彩。
它“不但成为文学翻译研究的经典,更在20世纪80年代被重读∕重释为后现代翻译理论的代表作。
”(黄海荣,2007:19)后来更被“学界奉为是翻译研究的圣经”。
(曹明伦,2007:23)《译者的任务》中的核心词汇主要包括“纯语言”、“可译性”、“译者的任务”、“直译”和“后续生命”(after life)等。
本雅明的语言观着眼于人的语言,认为译者的任务就是解放纯语言,确保语言生命的延续,反映出意欲回归上帝的纯语言、实现最终救赎的追求。
二、纯语言要想清楚本雅明在《译者任务》中到底展现了何种翻译观,首先要理解“纯语言”这个概念。
本雅明认为语言不仅仅指人的语言,而是一种更为广义的精神表达。
“没有任何事实或者事物不以某种方式参与着语言,因为任何一种事物在本质上就是传达其思想内容”(benjamin, 1996:263)。
本雅明认为语言的表达具有直接性,因此将语言分为三个等级。
最高级的是上帝的语言,人的语言居中,最低级的是物的语言。
这一划分体现他对人的语言的关怀,反映了他对堕落的人类语言的悲愤以及想要实现救赎人类语言的强烈愿望。
本雅明《译者的任务》的几点解读摘要:围绕沃尔特·本雅明《译者的任务》一文,从译作与读者、原作与译作的关系,可译性与不可译性三方面对本雅明提出的翻译观做了解读。
关键词:读者原作译作可译性不可译性沃尔特·本雅明(walter benjamin, 1892-1940)在翻译理论方面有独特的见解,其翻译观点主要见于《译者的任务》一文。
解构主义理论家德曼表示:“如果你没有对本雅明的这篇文章有过论述,你在学术上就没什么地位。
”[1]可见,该文对解构主义翻译理论家影响重大。
《译者的任务》涉及诸多翻译理论问题,在此只选其中三点略做解读。
一、读者无关紧要本雅明一开始就说:“要正确评价一件艺术作品或一种艺术形式,受众的意见从来都无济于事,……诗从来不是为读者而赋,画从来不是为观者而绘,交响乐也从来不是为听众而谱,……如果原作并非为读者而存在,那么我们怎样才能认识基于这一前提的译作呢?”[2]“受众的意见从来都无济于事”,这点很容易明白,历史上有很多人都持此观点,如康德、帕尔格雷夫、艾伦·坡等。
原作并不告诉人们什么,因此译作也无需告诉人们什么,即译作不是为读者而存在。
本雅明称只要译作迎合读者,就会带来“劣质翻译”:即只是传播信息这种非本质的东西或不准确地翻译非本质的内容。
本雅明把译作与原作相提并论,反对译文以读者为中心的观点。
二、原作与译作的关系本雅明认为,原作和译作是平等的,它们都本是“同一瓶子上的碎片”,这“瓶子”也就是他所谓的“纯语言(pure language)”。
传统翻译理论多认为译者是“奴隶”,原作是“主人”,译作比原作要低一等,本雅明却认为,原作和译作不是传统译论中所说的“主仆”关系,而是平等、互补的。
[3]另外,译作总是比原作要晚到,本雅明将其形象比喻为“原作的来世再生”,是原作的生命延续。
[4]原作借译作而得到永生,译作使原作青春常驻。
本雅明认为原作在原语中并非固化的,原语本身也非固化的,译作和译作语言也同样如此。
本雅明解构主义翻译理论简评作者:王振红来源:《美与时代·城市版》2013年第06期摘要:解构主义思想早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就已经在法国兴盛起来,它对传统的权威和理性进行了质疑,在翻译理论的研究中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和独特的位置。
本雅明是一位解构主义翻译思想的最早倡导者,他在《译者的任务》一文中开创性地提出了“纯语言”的哲学思想,并以此为基础论述了读者在翻译中的地位、可译性与不可译性以及原作与译作的关系,并论述了逐字直译等问题,指出了译者的任务就是构建纯语言。
关键词:解构主义翻译;本雅明;纯语言解构主义是20世纪60年代中期兴盛于法国的一种后现代主义思潮,它产生于西方文艺批评理论界对结构主义的反叛,是一种结构消解式的批评,是一个反传统反权威的怀疑主义思潮。
它以解释哲学作为哲学基础,来拆解结构、瓦解系统、消除中心、否认本质,系统地消解了结构主义关于结构和意义等重要概念,所以被称为“解构主义”(deconstruction)或者“后结构主义”(post-structuralism)。
它反对二元对立看问题,主张以多元化的思想看待问题。
解构主义是后结构主义的一个重要分支,它的始创者是法国当代哲学家雅克·德里达。
德里达深受海德格尔反形而上学、反逻各斯主义的理论影响,同时他又进行了创新,大胆从语言学、符号学的角度出发,提出了针对逻各斯中心论的一整套的消解策略,这才促成了解构主义的兴起。
沃尔特·本雅明(Walter Benjamin, 1892-1940),出生于柏林一个犹太商人家庭。
他是德国文艺批评家和哲学家,西方马克思主义的重要代表之一。
他是解构主义翻译思想的最早的倡导者,他早在1923年发表《译者的任务》这篇论文,他写这篇文章是想从翻译方面入手向人们阐述他对于语言哲学的看法,文中主要提出了“纯语言”的观点,以此为基础阐述了原作与译作之间的的关系、可译性与不可译性、语言间的亲缘关系以及逐字直译等问题,体现了解构主义思想萌芽。
2012.08学教育84第二种译法:我们被视为智力愚钝的学生,支配学习英语。
按照语法第一种翻译是没有错误的,而第二种译法则打破传统,不落俗套,活灵活现的表现了当时被歧视者遭受歧视、受压抑的沮丧心情。
2、语感有助于语言内涵的再创造在普通的诸如诗歌等文章或是词句的翻译当中,就算翻译有误,也至多是失去了原有的韵味和意境,然而,在商务贸易中出现翻译不准确或是错误则可能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因为商务翻译多是涉及大额资金或者技术等的交易,因此在商务英语的翻译中,对精确性的要求则比普通的翻译要高得多,对此,语感的重要性将会更加突出。
如:So if you will reduce your price by say,5%we might come to termers.应该译成:因此如果贵方肯降价5%的话,我们将达成协议。
而不是:如果贵方肯降低价格,比如说5%,我们或许可以达成协议。
显然两者之间有个包含关系,如果将这个折扣率理解错误,则会引起巨大的经济损失。
同样的,在商务翻译中,应该尽量做到准确精炼,切记长篇大论,要注重某些特殊词的具体意义。
比如说:我方已经开始向国外出口我们的机器。
(1)We have begun to export our machines to the countries abroad.(2)We have begun to export ourmachines.因为“export”本身就具有向国外出口商品的意思,所以第二种译法就显得重复,不精炼。
再如:我方需要新式衣服。
(1)We need clothes which is of thenew style.(2)We need new-style clothes.“new-style”是新式的意思,既明了又简洁,就不必再用一个从句表达,显得冗杂。
三、小结翻译工作的优劣将直接取决于翻译人员的综合实力,包括健康的专业思想、扎实的基础知识、良好的双语听说能力及运用能力、较强的揣摩能力以致对原作进行仔细细心揣摩,感悟出原作者的深刻含义及无限韵味,广阔的知识面,包括文化背景等等。
沃尔特·本雅明翻译理论述评
作者:许译申
来源:《校园英语·中旬》2016年第03期
【摘要】本文主要围绕《译者的任务》一文,对沃尔特·本雅明的翻译理论和观点展开述评,系统地分析和探讨了“纯语言”、“理想的翻译”、“忠实原则”、“原作与译作的关系”、“可译性与不可译性”等出现在上文中关于沃尔特·本雅明的诸多翻译思想,表明其翻译理论及观点对传统意义上的翻译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和影响,同时也为我们理解和进行翻译实践提供了一个全新的、与众不同的视角。
【关键词】沃尔特·本雅明《译者的任务》纯语言可译性
沃尔特·本雅明可谓是德国翻译史、乃至世界翻译史上一位独树一帜的翻译理论家。
他一反常态,对传统翻译理论、观点提出质疑、挑战,并根据自己多年的翻译实践经验,总结出了一系列全新的翻译思想。
沃尔特·本雅明在《译者的任务》一文中提出了诸如“纯语言”、“后来的生命”、“可译性”、“不可译性”等重要概念,并阐述了蕴含其中的独特的翻译思想。
一、沃尔特·本雅明本人
沃尔特·本雅明(Walter Benjamin,1892-1940),20世纪上半叶德国翻译研究史上最有建树、影响最大的散文作家、文学批评家和语言哲学家。
其翻译理论和观点丰硕、新颖,与传统意义上的翻译观与众不同、甚至相去甚远,自成一家。
沃尔特·本雅明本人翻译了法国诗人波德莱尔的诗集《巴黎风貌》,并于1923年为此写了一篇题为《译者的任务》(或称《翻译的课题》)(Die Aufgabe des Ubersetzens)的序言。
本雅明在该序言中提出了自己独特、新颖、与众不同的翻译理论和观点。
二、沃尔特·本雅明翻译理论述评
1.纯语言。
本雅明在《译者的任务》中对“纯语言”的定义为:所有超历史的语言间的亲属关系都存在于每一种语言各自的整体意指之中—然而,这种意指不是任何单一的语言可以通过其自身实现的,而只能通过各种语言一切互补的意指集合来实现,这个意指集合即是:纯语言。
众所周知,语言因历史、地理、人文等因素的差异而不同,但所有语言都是为“交际”服务的。
揭开语言之间差异的外衣,纯语言即为它们共同的东西。
换言之,纯语言是语言的本质性东西,它普遍存在于所有语言之中,但与此同时又隐藏于各种语言之中。
于译者而言,寻找语言之间的相同点、不同点,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就是译者的任务。
因此,译者的任务就是找出纯语言。
但另一方面,纯语言本身并不会体现,译者找出纯语言的最好方法就是翻译,利用翻译将纯语言展现出来。
2.最理想的翻译法。
在本雅明看来,最理想的翻译法是逐行对照式翻译,即逐词对译。
“凡是伟大的作品,以最典型的《圣经》为例,其字里行间实际上都包含着翻译。
如果用另一种语言逐词把原文写在每一行的下面,伟大的作品也就能完美地再现于译文语言中,原文的效果也就会在译文语言中引起反响。
”换言之,《圣经》的隔行对照译本是一切译作的典范和理想。
此外,逐词对译的翻译方法是为了挖掘原作中纯语言的东西,也因此是最理想的翻译方法。
综上所述,根据本雅明的观点,翻译是向“纯语言”慢慢接近的过程;而译者的任务则是尽可能地靠近“纯语言”,延续原作的生命。
3.忠实原则的界定。
本雅明对“忠实”的界定为:“在译作中,对个别词句的忠实翻译几乎从来不能将该词句在原作中的本义复制出来。
”
传统翻译理论认为翻译不是创作,因此译作须忠实准确地传达原作的精神风貌,并将“忠实”作为译作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之一。
除此之外,译作还应完全复写原作的思想,这样才是对原作的“忠实”。
但在本雅明看来,忠实于原作是永远无法实现的,任何翻译都一定是亚于原作的。
本雅明在《译者的任务》一文中对此提出了挑战,认为译作与原作无“忠实”可言,并称“以追求与原作相似为其终极本质的翻译是不可能的。
因为在原作后来的生命里——如果不是经历一种生命的改变和更新,就不能称之为后来的生命——原作已经发生了变化”。
在这里,本雅明将译作喻为原作后来的生命,是原作生命的延续,是译作让原作重获了更新和新生,这与传统翻译理论中认为译作是原作的模仿有本质的区别。
4.原作与译作的关系。
原文和译文的关系是翻译研究中不可避免的话题之一。
传统翻译理论认为原作与译作是“模式→复制”的关系,但本雅明在《译者的任务》一文中却将二者理解为平等互补的关系,认为原作与译作享有同等的地位,打破了传统原文与译文的二元对立,废除了原作、译作之分。
由上可知,本雅明认为译者的任务是将不同语言之间的相同之处、不同之处以及其中的关联展现出来,寻找语言的本质——纯语言。
因此翻译并不仅仅是转换原作的内容、传达原作的风貌,因为上述内容和风貌只属于“信息”内容,并非译者所要展现的“本质”。
换言之,在本雅明看来,译文并不是原文内容、意义等的再现和复制,二者是平等、互补的关系。
5.翻译不是译意思而是译形式;翻译不是为读者而作。
在翻译研究或实践中,意译一直都被奉为翻译的准绳。
而本雅明却明确地提出,翻译不应以原文的意思为根据,而应当详细地再现原作意思的表现形式。
这是与传统翻译理论观点与众不同的翻译主张。
此外,本雅明在《译者的任务》一文中,还明确地反对以读者为中心的翻译活动。
他指出,“在欣赏艺术作品或艺术形式的过程中,观赏者的因素从未带给人什么收获,……然而艺术作品却从未关注过人对它的回应。
从来没有哪一首诗是为它的读者而作的,从来没有哪一幅画是为观赏家而画的,也没有哪首交响乐是为听众而谱写的。
”由此可知,本雅明将译作看作是一件艺术品,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不必拘泥于传统译论的枷锁中、不必处处小心翼翼将读者对其译作的接受程度考虑在第
一位,译者只需跟原作者打交道,丝毫也不必考虑读者的要求,因为既然译文为一件艺术品,其“观赏者的因素从未带给人什么收获”。
人们通常将一部优秀的译作定义为“忠实流畅得以至于读起来让人不觉得是翻译而就是原作本身”。
但本雅明却对此表示异议。
他说“真正的译作是透明的,它不遮盖原作,不挡住原作的光芒,而是让纯语言通过自身的媒介得到增强,更加充分地在原作中闪闪发亮”。
本雅明主张译者应通过译作尽力展现语言之间的差异,并最终找到语言的本质——纯语言,且翻译的途径又可以使现存的语言最终迈向“纯语言”的理想境界,新的表达法也正是通过翻译催生出来的。
6.原文的可译性与不可译性。
本雅明的翻译观点继承了洪堡的唯心主义语言观,本雅明从该观点出发,论述了翻译的可译性与不可译性的问题。
在本雅明看来,翻译的可译性是指翻译的本质是回到原文,因为原文中存在翻译时所需的东西;翻译的不可译性是指原作中的某些单词、句子,甚至作者的意思都很容易被译者捕捉、传达,但原作中的一些本质的、灵魂性的东西却难以翻译出来,这就是翻译的不可译性。
简言之,原文的可译与不可译,取决于原文本身有无翻译的价值。
本雅明认为作品有无翻译的必要,或者说,在这个作品中有没有值得翻译的实质性东西,才是决定一部作品可译与不可译的关键所在。
对于某一作品,即使没有译作,也不可断言其不可译,只要事物本身具有要求人们不要忘记的实质,那么它就是可译的;否则该作品就是不可译的。
三、总结
沃尔特·本雅明的翻译思想特立独行,不仅是德国翻译史、更是人类翻译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他的“纯语言”的概念,使我们了解到译者的任务是在翻译中尽可能地靠近“纯语言”、发掘语言间的共通之处,进而延续原作的生命;他的结构主义翻译理论,打破了原作者、原文至上的传统翻译观念;他对“忠实原则”的重新界提供给译者看待翻译的一种全新的视角;他对翻译的本质以及原文与译文的关系的独到见解也对传统翻译观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和影响。
沃尔特·本雅明对翻译理论独特诠释的论述、反传统的翻译观,使我们对翻译的本质有了全新的思考,也促使我们从另一个视角定位译者的任务,从而为我们进行翻译实践提供了全新的启示。
参考文献:
[1]陈德鸿,张南峰.西方翻译理论精选[A].W.本雅明.论译者的任务[M].香港城市大学出版社,2000.
[2]汉娜·阿伦特编.张旭东,王斑译.启迪:本雅明文选[M].北京:三联书店,2008.
[3]谭载喜.西方翻译简史:增订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4]Benjamin,Walter.1923.The Task of Translaor[A].1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