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 中古时期的欧洲
- 格式:ppt
- 大小:2.56 MB
- 文档页数:43
第3课中古时期的欧洲【中世纪】中世纪是欧洲(主要是西欧)历史上的一个时代:指自西罗马帝国灭亡(公元476年)到东罗马帝国灭亡(公元1453年)的这段时期。
另有说法认为中世纪结束于文艺复兴时期。
“中世纪”一词是15世纪后期的人文主义者开始使用的。
中国相对应的时期是南北朝到明朝。
一、中古时期西欧文明的特征及历史影响1.中古时期西欧文明的特征:(1)多元的社会结构,天主教会、封建领主与自治城市鼎立,农奴经济、小农经济与商品经济并存,天主教神学、日耳曼文化、希腊罗马文化、民族国家文化以及人文精神共处。
(2)政治体制:封君封臣制①背景:自然经济和社会动荡的产物(性质);8世纪逐渐与封土联系在一起。
②权利与义务:封君:授予土地者,当封臣受到攻击时,封君必须保护。
封臣:领取土地者。
必须效忠封君,主要义务是服兵役。
③影响:国王或皇帝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通过封君封臣制度与各级封建主联系起来,成为西欧社会的统治阶级;封建主作为领主,在各自的领地内独立行使权力,政治上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分裂割据局面,造成王权衰落。
【比较封君封臣制度与西周分封制】(3)经济形态:庄园与农奴制度:①经济:以自然经济为主,自给自足;②在政治:拥有自己的法庭,维持社会秩序;庄园是独立的自给自足的经济、政治单位。
(4)封建王权逐渐形成:①英格兰国王在与贵族的斗争中强化王权,到15世纪晚期都铎王朝建立后,英格兰逐渐形成较为强大的王权;②英法百年战争,法兰西民族意识增强。
国王借助通婚和征服等手段,击败各地封建主。
到15世纪晚期,法兰西基本完成统一,王权得到强化;③15世纪末,在抗击阿拉伯人的过程中,西班牙和葡萄牙王权加强,完成统一。
【民族国家】民族国家是指欧洲近代以来,通过资产阶级革命或民族独立运动建立起来的,以一个或几个民族为国民主体的国家。
拥有共同的认同感(历史、文化、语言、习俗、艺术、宗教或新体制等)。
(4)中古西欧城市兴起(10-11世纪):城市的“自治”和市民的“自由”成为中古时期西欧城市发展的突出特点,虽然城市自治政府并不能完全排斥领主的权力,但有相当大的独立性。
第3课《中古时期的欧洲》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中古欧洲史上承罗马帝国,下启欧洲近代史,西欧封建社会是西欧社会形态演进的重要阶段,对深入理解唯物史观和全面认识近代西欧资本主义发展的背景具有重要作用;中古欧洲是中古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认识中古时期世界文明的多元面貌意义重大。
本课教材正文部分包括三个子目:第一子目是“西欧封建社会”,讲述了西欧封建社会的基本特征“封君封臣制度、庄园与农奴制度”;第二子目是“中古西欧的王权、城市与教会”,涉及10—11世纪起,西欧城市的兴起,王权的强化,以及基督教会的地位;第三子目是“拜占庭与俄罗斯”,内容为拜占庭帝国的发展历程,包括《罗马民法大全》的简要介绍,以及俄罗斯的崛起。
三个子目的内在逻辑是,首先介绍西欧封建社会的基本特征,然后讲述社会发展中出现的新变化、新趋势,即城市兴起和王权强化,最后拜占庭和俄罗斯作为补充,较为完整地呈现中古欧洲文明的多元面貌。
二、学情分析初中历史教材用一单元四课内容介绍了封建时代的欧洲,学生对中古欧洲史有了一些直观了解,需要在此基础上理性分析欧洲封建社会的特征,深入认识其发展变化,全面认知中古欧洲文明的多元面貌。
同时,高一学生思维能力还不够强,世界古代史与学生生活间存在距离,需要设置富有趣味的情景,引导学生提升材料分析和综合概括能力,进一步锻炼辩证思维、批判思维,进而提升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三、教学目标第一层次是了解分析历史事物,通过对封君封臣制度、庄园与农奴制度、王权、城市、教会、拜占庭与俄罗斯的学习,了解中古欧洲封建社会产生发展的基本史事,分析西欧封建社会的基本特征。
第二层次是在史事了解的基础上,利用史料、地图等学习资料,通过问题引导思考和认识封君封臣制度与庄园农奴制度的关系,城市发展与王权强化以及基督教会之间的关系。
第三层次是在前两个层次基础上,对中古欧洲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发展进行综合分析评价,理解西欧由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的变化,认识中古欧洲文明的多元面貌。
第3课中古时期的欧洲(前476-1453)一、西欧封建社会(西罗马灭亡之后,从此欧洲社会进入中世纪,日耳曼在西欧建立许多王国,故称蛮族王国,其中法兰克王国实力最强大(国王:克洛维创立、查理曼全盛;)为加强对地方的统治,实行封君封臣制。
)1.西欧封建社会的主要特征:封君封臣制度、庄园与农奴制度。
2.封君封臣制度:(政治)(1)背景:政治:社会动荡(帝国灭亡、蛮族入侵)经济:自然经济(生产有限,封建主无法利用全部土地)8世纪后逐渐与封土联系在一起。
(2)内容:内涵:授予土地者为封君,领取土地者为封臣。
权力:层层分封,占有土地,享有土地上的司法、行政和经济等各种权力。
义务:封臣必须效忠封君,主要义务是服兵役。
(3)特点:①等级森严,层层分封;②依次主臣关系(逐级保护和负责,隔级之间无效忠关系)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③以契约为纽带;④地方领主相对独立,尚未形成权力的高度集中;(国家权力具有分散性)(4)影响:使国王与各级封建主成为西欧社会的统治阶级;封建领主,在领地内独立行使权力,易出现分裂割据局面。
封君封臣制度与分封制的不同:联系纽带不同:西周以血缘为纽带,宗法制来维系统治;而西欧则以契约、土地为纽带靠效忠来维系统治;社会性质:西周:奴隶社会;西欧:封建社会;3. 庄园制度(经济)(相当于一个小型的王国)(1)庄园制度含义:庄园耕地由领主自营地和农民份地组成。
(是中古西欧基本的经济组织。
)(2)耕地类型:领主自营地:由领主直接经营,由农奴耕种,收入归领主所有。
农民份地:农民从领主处领有的土地,分为自由农份地和农奴份地,自耕自收。
(4)庄园制度特点:经济上:自给自足。
政治上:相对独立。
在各自的领地独立行使权利。
(主持庄园法庭,维持社会秩序。
)4.、农奴制(经济)(1)农奴在法律上是非自由人,需要为领主服一定时间的劳役。
(2)自由农民法律上自由,需要为领主服一定时间的劳役。
(3)农奴和自由民还要向领主交纳地租;土地类型经营管理者权力和义务领主自营地领主主持庄园法庭,审理庄园案件,维护庄园秩序农民份地自由民自由农⑴交纳地租,服劳役;(2)法律上自由农奴农奴⑴耕种领主自营地,收入归领主;⑵交纳地租,自备工具服劳役⑶法律上非自由人,被固着于土地上;封君:授予土地者封臣:领取土地者土地+保护军队+效忠二、中古时期的西欧王权、城市和教会1、中古西欧王权的加强(政治)(1)过程:①封建制初期,王权软弱。
第二单元中古时期的世界第3课中古时期的欧洲本单元课标16.中古世界的多元面貌通过了解中古时期欧亚地区的不同国家、民族、宗教和社会变化,以及世界其他地区的社会状况,认识这一时期世界各区域文明的多元面貌。
要点学纲一、西欧封建社会(基本特征)(一)封君封臣制度1.形成原因;2.基本特征;3.历史影响。
(二)封建庄园1.性质;2.庄园耕地的组成;3.庄园剥削方式;4.庄园法庭。
(三)农奴制度(略)(四)▲基督教会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经济、政治、思想二、中古西欧的王权、城市与教会(一)▲王权强化与新兴王权集中国家1.王权强化背景;2.英、法、西、葡的王权强化(方式)及意义;3.《大宪章》和英国议会起源(第一次议会和“模范议会”、议会构成、议会在中古英国政治生活中的地位)。
(二)城市兴起与自治斗争1.西欧城市的兴起;2.△城市自治斗争:背景、方式、影响(三)基督教会(略)三、(东欧)拜占庭与俄罗斯(一)拜占庭1.▲拜占庭帝国的强大;2.拜占庭帝国走向衰亡。
(二)俄罗斯1.基辅罗斯;2.俄罗斯帝国:⑴莫斯科公国的兴起与统一;⑵▲伊凡四世改革;⑶16—17世纪沙俄的扩张一、西欧封建社会的基本特征1.封君封臣制度是社会动荡和自然经济的产物,8世纪后逐渐与封土联系在一起;2.封君封臣制度的基本特征是:⑴封君与封臣结成主从关系;⑵层层分封,建立起金字塔般的封建等级制度;3.封君封臣制度是西欧封建社会早期的典型政治风貌。
它一方面与各级封建主联系起来,成为西欧社会的统治阶级;另一方面,使西欧政治上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分裂割据局面。
4.庄园是中古西欧基本的农业经济组织,耕地由领主自营地和农民份地组成。
对农民和农奴份地,封建领主主要采取劳役地租的剥削方式。
领主或其管家还主持庄园法庭审理庄园内的各种案件,维护庄园的秩序。
5.基督教会在中古西欧地位显赫。
在经济上,教会拥有大量庄园和广袤土地,并向信徒征收什一税;在政治上,形成了从教皇到各级神职人员的等级制度(并凌驾于世俗王权之上);在思想上,它控制着人们的精神生活,宗教戒律严重束缚了人性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