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作业0

  • 格式:doc
  • 大小:41.50 KB
  • 文档页数:9

下载文档原格式

  / 9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社会学的主要理论视角

1、结构功能论:结构功能论又称结构功能主义。是以帕森斯、墨顿为代表的侧重于对社会系统的制度性结构进行功能分析的学说。功能论或称结构功能论(structure functionalism)是社会学者涂尔干(Emile Durkheim)和斯宾塞(Herbert Spencer)在十九世纪发起的,二十世纪两位最有影响力的功能论学家是帕森斯(Talcott Parsons)和墨顿(Robert Merton)。以上四位人物即为近代国际社会学界赫赫有名的大师级人物,而他们所主张的功能理论自然成为了社会学界中最具规模及科学性,影响范围最广的一套理论。其它重要的社会学家和社会学理论几乎都因为把它当作批判的对象而获得其地位和生命,功能论在社会学中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它认为任何一种文化现象,不论是抽象的社会现象,如社会制度、风俗习惯、思想道德等;还是具体的物质现象,如手杖、工具器皿等都满足人类实际生活需要的作用。即具有一定的功能。它们中的每一个与其它现象互相关联、互相作用,都是整体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结构功能主义十分注重研究社会运行和社会发展的平衡、协调的机制,是一种维护型的社会学。它强调的往往是“稳定的秩序”。结构功能主义分为:①正功能与反功能,即一件事或物有好的一面和坏的一面;②显功能与潜功能,即学校的存在一方面是作为一个主流文化的传播地,另一方面也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社会的就业压力;③功能选择:就是在一件事物的多种功能中进行选择,挑选最适合的。

2、冲突论:社会冲突理论以科塞、达伦多夫为代表,重点研究社会冲突的起因、形式、制约因素及影响,是作为对结构功能主义理论的反思和对立物提出的。如果说结构功能主义强调的是社会的稳定和整和,代表社会学的保守派,那么社会冲突论则是强调社会冲突对于社会巩固和发展的积极作用,代表社会学的激进派。该理论在20世纪60年代后期流行于美国和一些西欧国家。主要派别有:科塞的冲突理论、达伦多夫的冲突理论、赖克斯的冲突理论、柯林斯的冲突理论、米尔斯的冲突理论。冲突理论产生后,在西方社会学界引起了巨

大反响,它很快渗透到社会学各分支学科的经验研究中去,在政治社会学、组织社会学、种族关系、社会分层、集体行为、婚姻家庭等领域出现了大量以冲突概念为框架的论著,在当代社会学发展中有重大的影响。

3、符号互动论:符号互动论,一种主张从人们互动着的个体的日常自然环境去研究人类群体生活的和理论派别,又称象征相互作用论或符号互动主义。符号互动论作为一种关注个体行为的社会理论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它强调人类主体性的理论前提、关注个体间互动行为的经验研究取向。是在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W.詹姆斯和的著作中提出的。主要观点有:心灵、自我和社会不是分离的结构。心灵、自我和社会不是分离的结构,而是人际符号互动的过程。心灵、自我和社会的形成和发展,都以符号使用为先决条件。如果人不具备使用符号的能力,那么心灵、自我和社会就处于一片混乱之中,或者说失去了存在的根据。语言是心灵和自我形成的主要机制。人与动物的区别就在于人能使用语言这种符号系统。人际符号互动主要通过自然语言进行。人通过语言认识自我、他人和社会。心灵是社会过程的内化。事实上内化的过程就是人的“自我互动”过程,人通过人际互动学到了有意义的符号,然后用这种符号来进行内向互动并发展自我。社会的内化过程,伴随着个体的外化过程。

二、请谈谈当前为什么要扩大中间阶层的比重?

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一大支柱是要大规模增植中间阶层或中等收入者,马克思对中间阶层没有明确的定义,摩里逊认为:中间阶级是社会中用脑劳动,而不是用手劳动的各部分群体。二战后,西方社会更多地沿用了瓦纳社会阶层标准,把社会阶层分为六个部分,即上等社会阶层的上层和下层、中等社会阶层的上层和下层、下等社会阶层的上层和下层。中间阶层与中产阶级的概念有所不同,中间阶层以生产资料的占有来划分,后者则以职业、收入和地位来划分。

中间阶层规模较大的社会,社会财富资源的配置一般较为合理,贫富分配差距不大,各阶层之间的利益矛盾和社会冲突较小,这种社会是最稳定、最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社会中间阶层不断扩大,但与西方国家至今40%的比例还有较大的距离。有专家测算,至今中国中间阶层的比例大约占18%,今后20年每年提高一个百分点,就可以达到38%。中间阶层比重扩大,政府可有效消除绝对贫困人口。

以往总体小康的概念是指高低水平差异较大、发展不平衡的小康,依据基尼系数测算,更多的财富集中在少数人手里,二元经济现象严重,农村与城市差距相当大,并不是所有人都能达到小康水平。全面小康的概念则惠及全国绝大多数人口,水平更高、内容更丰富,人民得到的实惠更全面、更关注生活质量和共同富裕。

建立全面小康社会,一方面要用扼制“富者越富、穷者越穷”的马太效应,另一方面要扩大中间阶层的份额,提高中等收入人口的比重,只要大多数人进入中间阶层,才能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从小康社会到全面小康,还存在许多困难和问题,提高大多数人的整体收入是发展的关键。

首先,要真正全面、快速、平衡实现小康,首先解决国企问题,而剥离国企政策性负担是解决国企问题的根本办法。也有学者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从国有经济改革做起,从体制上改变“五龙治水”的局面,发挥地方的积极性,把近18万国有企业放到省、地区一级,推动产权结构调整,国有经济改革和地方经济振兴都将很快进行。同时,逐年加大社会保障预算支出在财政支出中的比重,完善三条保障线向两条保障线并轨的工作,使低保工作覆盖到各种不同类型的企业,以促进就业增长作为政府的第一要务,大力减少低收入者阶层。

其次,要逐渐缓解和消除二元结构矛盾,解决“三农”问题,一是对弱势的农业和农民实施相应的保护政策,增大对农业与农民的财政补贴,让工业反哺农业;二是要消除城乡间就业市场的壁垒,促进城市生产要素向农村流动,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三是把逐步建立农

村的社会保障体制提到日程上来,在有条件的地方试行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乡村企业和农民共同负担,国家给予补助的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制度。占中国近70%的农村人口实现了小康,才是真正意义的全面小康。

第三,现阶段中国中西部地区中间阶层比重明显偏低,加快西部大开发步伐,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关系全国发展的大局,国家在投资项目、税收政策和财政转移等方面加大对西部地区的支持,引导外资和国内资本参与西部开发。中部地区也要提速发展,加强东、中、西部经济交流和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和共同发展,大力发展县域经济。中西部地区中间阶层比重扩大,中等收入者保持一定速度增长,对于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大的意义。

扩大中间阶层的另一含义是要培养企业家阶层,中国富有阶层有相当的投资力和购买力,但富人“名声”较低,加之社会存在的“仇富”心理,使他们的高消费或进行实业投资受到反腐败及政治追究、产权制度、投资选择、投资环境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其中相当部分的灰色收入又不敢暴露出来。十六大报告提出:“一切合法的劳动收入和一切合法的非劳动收入都应该得到保护”,为此,我们应为已富裕起来的合法收入者正名,鼓励他们成为真正的企业家,以此大力扩大民间投资,弥补政府投资推进就业增长能力严重不足与国企吸纳就业能力逐年下降的缺陷,带动更多失业人员就业并使收入低阶层的人逐渐富裕起来,成为中等收入者。

三、垄断行业的高收入会产生哪些不良影响?试分析如何解决该问题?

1、不良影响:第一、转嫁福利成本。以亏损为由以涨价的形式增加群众负担,引发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