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氟研究现状及降氟措施研究进展_罗学平
- 格式:pdf
- 大小:524.51 KB
- 文档页数:4
茶叶氟富集与控制研究进展
张勇;徐平;王岳飞
【期刊名称】《中国茶叶加工》
【年(卷),期】2014(000)001
【摘要】我国个别茶类氟含量较高,已成为影响茶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近年来,有关茶树品种、土壤、大气、水源、肥料等因素对茶树氟富集影响,以及对不同茶叶中氟含量和浸出规律已展开研究.降低人体对茶叶摄入氟含量的措施主要有选育低氟茶树品种、改善栽培环境、增加采摘鲜叶嫩度,以及改变加工技术、饮茶方式等.各种降氟措施各有利弊,采用单一的降氟措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通过对茶叶氟富集与控制研究的梳理,以期为茶叶降氟措施的深入研究和低氟茶的开发提供思路.【总页数】6页(P40-45)
【作者】张勇;徐平;王岳飞
【作者单位】浙江大学茶学系,浙江杭州310029;浙江大学茶学系,浙江杭州310029;浙江大学茶学系,浙江杭州310029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571.1
【相关文献】
1.茶叶中γ-氨基丁酸富集方法的研究进展 [J], 刘宗岸;毛志方;李强;施海根
2.茶树铝、氟富集研究进展 [J], 刘艳丽;金孝芳;曹丹;马林龙;周媛;韦朝领;
3.茶树铝、氟富集研究进展 [J], 刘艳丽;金孝芳;曹丹;马林龙;周媛;韦朝领
4.环境氟迁移与茶叶氟富集的关系 [J], 高绪评;王萍;王之让;潘孝永
5.茶树富集铝氟的生物学特性与茶叶铝氟含量的关系 [J], 侯少范;李海蓉;王五一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茶园降氟措施方案1. 背景介绍氟是一种常见的地下水污染物质,常常出现在茶园的灌溉水中。
氟在一定浓度下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严重影响茶叶的质量和安全性。
因此,制定茶园降氟措施方案对于保护茶叶品质和消费者健康至关重要。
2. 降氟措施的必要性高浓度的氟会引起骨骼疾病、牙齿病变等健康问题,而中低浓度的氟则会影响茶叶的品质和口感。
降低茶园中氟的浓度有助于提高茶叶的质量,并保护消费者的健康。
因此,茶园降氟措施的制定和实施至关重要。
3. 降氟措施方案3.1. 氟源控制茶园降低氟浓度的关键是控制氟源的输入。
以下措施可有效减少茶园中的氟污染:•选择适当的灌溉水源:选择低氟含量的水源进行灌溉,例如清洁的地下水或经过处理的水源。
•合理施肥:合理控制氟肥的施用量,避免过量施肥导致地下水氟含量过高。
•减少农药使用:农药中可能存在氟化物,减少农药的使用有助于降低氟污染。
3.2. 土壤改良改良土壤是另一个有效的降低茶园氟含量的手段。
以下是常用的土壤改良措施:•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适量施入有机肥料,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有助于吸附和减少氟的释放。
•调整土壤pH值:茶园土壤的pH值对氟的吸附和释放起着重要的作用。
适量调整土壤pH值,可以改善氟的行为。
•使用吸附剂:在茶园土壤中添加吸附剂,如氧化铝等,有助于吸附和固定土壤中的氟。
3.3. 氟排放控制控制茶园氟的排放也是降低氟含量的重要措施。
以下是常用的氟排放控制手段:•控制茶园灌溉水的排放:合理利用灌溉水,控制排放量,避免过量灌溉导致氟污染。
•收集和处理有氟废水:建立废水处理系统,对含氟废水进行处理,减少氟的排放。
•定期监测和记录氟的排放情况:对茶园的氟排放情况进行定期监测和记录,及时发现并解决氟污染问题。
4. 实施与监测4.1. 实施计划茶园降氟措施的实施应该有具体的计划和时间表。
以下是实施计划的关键步骤:1.制定茶园降氟措施实施计划,并确定责任人。
2.进行茶园氟浓度的测量和评估,了解当前情况。
饮茶型氟中毒流行现状调查分析摘要:目的:调查、分析我县饮茶型氟中毒流行现状。
方法:选取我县5个乡为研究对象,检测水样、茶样与尿检。
结果:检测饮用水50份,水氟含量0.05~0.83mg/L;检测茶样50份,茶氟均值308.76mg/L,超标茶样5份、超标率10.00%;发现氟骨症患者341例,1度241、Ⅱ度81人、Ⅲ度18人。
结论:虽说我县未发现饮茶型地氟病流行,但超标数值较高,需要加强饮茶型地氟病监测。
关键词:饮茶型;氟含量;氟中毒;超标率前言:砖茶在中国一些少数民族地区很常见。
长期饮用砖茶会对身体造成氟中毒损害,影响居民的身心健康。
因此,采取有效措施减少氟化物的摄入是非常重要的。
低氟砖茶是指氟含量在210mg/kg以下的砖茶。
相关动物实验组已经证实这种砖茶能有效降低氟的摄入量,但目前对其在人体中的应用效果仍有疑问。
饮茶型氟中毒分布在我国少数民族地区,也就是我国的西南、西北地区,当地居民长期饮茶,摄入的茶氟元素过多,导致机体慢性氟中毒,属于慢性中毒性疾病[1]。
饮茶型氟中毒症状类似饮水型氟中毒,表现为氟斑牙、氟骨症等,本文选取我县5乡为研究对象,分析当地饮茶型氟中毒现状。
1内容与方法1.1调查内容1.1.1基本情况选择随机抽样法实施研究,以我县5个乡为研究对象,搜集5个乡的信息,包括:民族结构、海拔高度、饮茶习惯、经纬度信息。
经确认,参与本次研究的所有饮茶者均自愿参与,且将心肝肾功能严重病变、伴有其他病史、伴有恶性肿瘤、血液系统异常、精神系统异常的饮茶者排除在外。
1.1.2生活饮用水氟含量监测调查各个乡饮用水,若1个水源,则采集水源水、末梢水各1份水样,等待检测。
若有多个水源,则按照方位,各选取1份水源水样待测。
若多方位水源,且在5个以下,则全部采集取样,待测。
测定样本内的水氟含量、计算均值。
1.1.3人群茶氟摄入情况针对所选乡,每个乡抽取10份砖茶,登记饮用情况,采集边销茶样品,测定其中的氟含量。
饮茶型氟中毒防治措施研究进展李艳红1马亚红2(1.内蒙古地方病防治研究中心,010031;2.呼和浩特市妇幼保健院, 010031)〔摘要〕饮茶型氟中毒是近年发现的一种氟中毒类型,是由于大量饮用含氟量极高的砖茶制作的奶茶、酥油茶、茶水等而引起的以骨骼、牙齿为主要损害的氟中毒。
防控饮茶型氟中毒应研究筛选推广适合广大群众口味并可以接受的低氟砖茶并引入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等综合性干预措施,以推广低氟砖茶结合健康教育为主的综合性防控措施是预防饮茶型氟中毒的主要方法。
关键词:饮茶型氟中毒防治措施进展饮茶型氟中毒是我国特有的一种地方性氟中毒类型,是由于大量饮用含氟量极高的砖茶制作的奶茶、酥油茶、茶水等而引起的以骨骼、牙齿为主要损害的氟中毒。
饮茶型氟中毒是近年发现的一种氟中毒类型,主要分布在有饮用砖茶习惯的人群中,人口总数超过3000万【1】,目前有关研究报道较少,而其对人体的危害非常严重【2】【3】,严重的病情不仅使病人因容貌的缺陷造成严重的心理影响【4】,更重要的是因病致贫,同时因为生活习惯使得少数民族患病率及严重程度远高于汉族群众,因此饮茶型氟中毒不仅影响到当地的经济发展,而且涉及到民族团结及社会和谐建设。
为了更好地预防和控制饮茶型氟中毒,现将饮茶型氟中毒的防治措施加以总结,为今后的防治工作提供依据。
1 减少或杜绝砖茶摄入饮茶型氟中毒是由于大量饮用含氟量极高的砖茶所引起的,因此减少或不喝砖茶,或改喝其他低氟茶叶品种,是控制饮茶型氟中毒的根本措施【5】。
但是砖茶是病区居民,尤其是藏、蒙、鄂温克、哈萨克、维吾尔等少数民族居民必不可少的生活必需品【6】,短期内改变生活习惯非常困难,因此依靠减少或杜绝砖茶摄入的方法会影响群众正常生活。
2 砖茶降氟由于病区的少数民族群体饮浓茶习惯由来已久,不可能在短期内改变,所以饮茶型氟中毒的防治重点应放到低氟砖茶的研制和砖茶除氟技术上面,将氟含量降低到安全范围之内【7】。
因此降低砖茶含氟量,研制和生产符合国家标准的低氟砖茶,对控制饮茶型氟中毒、保障人民身体健康具有重大意义,而且是非常急迫的工作。
云南茶叶中氟含量调查及降氟措施初探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及意义茶叶是我国传统的饮料之一,被广大消费者所喜欢。
云南作为一个重要的茶叶产区,茶叶产量丰富,品种多样,深受人们喜爱。
但是,近年来云南茶叶中氟含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因为高氟含量会对人体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因此,对云南茶叶中的氟含量进行调查,并探索降低茶叶中氟的方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科学价值。
二、研究内容和目的本文旨在调查云南茶叶中氟含量的水平和分布,初步探究存在的原因和适用的降氟措施,为保护消费者健康提供理论和实践参考。
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 调查云南主要茶叶产区茶叶中氟的含量水平和分布情况。
2. 分析不同氟含量茶叶的主要因素,探究茶叶中氟的来源。
3. 探讨降低茶叶中氟含量的可行性和适用措施。
三、研究方法1. 采样。
随机选择云南主要茶叶产区,采集不同产地、品种、季节、加工工艺的茶叶样品。
2. 氟含量测定。
采用电极分离法,对采集的茶叶样品进行氟含量测定。
3. 数据分析。
采用统计学方法,对氟含量和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探索降低茶叶中氟含量的方法。
四、论文结构本论文将分为六部分:第一章:引言。
介绍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文献综述。
介绍关于云南茶叶中氟含量的已有研究,重点分析茶叶中氟的来源和健康影响。
第三章:样品采集和氟含量测定。
介绍样品采集及氟含量测定的实验设计和实施方法。
第四章:数据分析。
对采集的数据进行分析和解释,探究茶叶中氟含量的分布和主要影响因素。
第五章:降氟措施初探。
探讨茶叶中氟降低的方法和适用性,分析不同措施可能产生的效果和副作用。
第六章:结论与展望。
总结研究成果,提出未来研究方向和对相关政策的建议。
五、预期成果通过本次调查和分析,我们预期可以得出以下成果:1. 确定云南茶叶中氟含量的普遍水平和分布情况。
2. 找出影响茶叶中氟含量的主要因素,并阐明氟的来源。
3. 探讨可行的氟降低措施,为茶叶生产和消费提供科学的建议。
六、进度安排1. 第一周:确定研究主题和目的,规划研究内容和方法。
六堡茶中氟的检测与降氟方法的研究
茶是中华民族的举国之饮,如今已成为风靡世界的三大无酒精饮料之首,饮
茶之风遍及全球。
茶叶的成份很复杂,对人体的生理、药理功效是多种多样的。
茶叶能够防龋齿,是因为其中含有丰富的氟元素。
近年来新发现大量由于长期饮用氟含量过高的茶叶而引起的氟中毒现象,引起了人们对茶叶中氟的关注,
因此研究茶叶中氟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六堡茶为历史名茶,属黑茶类。
目前对黑茶中的氟含量以及因长期大量饮用黑茶而引起氟中毒现象等方面进行了较多的研究,但对六堡茶尚未有类似研究。
本文采用高效液相法对不同生产厂家的六堡茶产品中氟含量进行了分析,研究了不同冲泡方法下六堡茶的氟浸出率的动态变化,对试样中粗纤维含量,铝、铅、铜、铁、锰、钙等主要矿物质元素的含量与其氟含量的相关性进行研究,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通过对各种有代表性六堡茶的原料及产品中氟含量进行测定分析,评价六堡茶原料及产品氟的含量范围。
2.测定不同浸泡次数、浸泡温度和时间下氟的浸出率,研究不同冲泡方式下氟浸出率的动态变化趋势。
3.通过对六堡茶粗纤维及铝、钙、铁、铜、锰、铅等主要矿物质含量进行检测,确定其与氟含量之间的相关性。
4.初步对11种常用的降氟材料进行筛选,选择出合适的六堡茶降氟材料,并对其最佳使用条件进行研究。
茶多酚氧化产物制备方法研究进展罗学平1,李丽霞1,成 洲1,李 清1,李 丹1,敬廷桃2※(1. 宜宾职业技术学院生物与化工工程系,四川宜宾 644003;2. 重庆市农业科学院农业科技信息中心,重庆 401329)摘 要 茶多酚氧化产物主要是茶色素,具有重要的保健功能和临床应用价值,开展茶色素产品具有重要意义。
梳理了溶剂浸提法、化学氧化法、酶促氧化法制备茶色素的一些研究现状,认为酶促氧化法制备茶色素具有较大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 茶多酚;氧化产物;茶色素;制备方法;研究进展中图分类号:S571.1 文献标志码:A DOI :10.19415/ki.1673-890x.2017.22.030知网出版网址:/kcms/detail/50.1186.S.20170818.1919.030.html 网络出版时间:2017/8/18 19:19:00收稿日期:2017-03-20基金项目:宜宾职业技术学院科技基金(YBZYSC16-16)。
作者简介:罗学平(1981—),男,四川泸州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为茶叶加工工程。
E-mail: luo-xp@ 。
※为通信作者,E-mail: gttcqtea2004@ 。
罗学平,李丽霞,成 洲,等.茶多酚氧化产物制备方法研究进展[J].南方农业,2017,11(22):96-99.茶多酚是茶叶中儿茶素、黄酮醇、花青素以及酚酸等4大类型的总称,占鲜叶干重的15%~25%,是茶叶的重要呈味成分[1]。
茶多酚性质较为活泼,尤其是儿茶素极易发生氧化,使茶多酚总量减少,因而不同茶类的茶多酚含量差异较大[2]。
茶多酚的氧化产物主要是茶黄素、茶红素和茶褐素等,统称茶色素[3]。
随着茶与人类健康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对茶色素的研究十分关注。
研究表明,以茶黄素、茶红素为主的茶色素具有抗氧化、抗肿瘤、预防心脑血管疾病、抗菌抗病毒、防治消化系统疾病等功效[4-8],因而不断受到茶叶界、医学界和科技界的高度重视,而获取具有高含量茶黄素、茶红素成分的茶色素产品更是一个重要的研究内容。
现代经济信息358用电极法降低茶汤中氟离子含量龚沪萱 湖南省长沙市长郡中学摘要:以氟离子选择电极法测定茯砖茶浸提液中氟含量,以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茯砖茶浸提液中的茶多酚含量, 通过对冲泡时的水温、时间、次数、浸提方式等因子对茶叶冲泡过程中氟和茶多酚的浸出率的研究,我们可以寻找氟浸出率较高时的最佳水温、浸泡次数和浸提方式,用以解决茯砖茶高氟所造成的饮茶负面效应。
关键词:氟离子;氟离子选择电极法;茶多酚中图分类号:O657.1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34-000358-01一、降低茶汤中氟离子含量的研究意义氟是人类进行生命活动所必需的一种微量元素,对人体所起的作用非常大,它可以促进人体骨骼及牙齿的钙化,增强骨骼的强度。
人体每日需要摄入的氟含量大概为1.0~1.5 mg。
但是过量氟的摄入却对人的身体健康有害。
它可以引起氟中毒,还可以使人们的牙齿、骨骼、肾脏、肝等发生病理性改变[1]。
而茶树是一种氟含量很高的植物,茶叶中的氟元素含量尤其高。
虽然因茶树品种、叶片老嫩程度的不同,每千克茶叶中的氟含量有变化,但是基本上每种茶叶中的氟含量都远远超过人体的日常所需。
随着人们康养意识的逐步增强,由氟元素超标引起的茶汤的饮用安全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广泛的重视。
我们可以通过试验对冲泡时的水温、时间、次数、浸提方式等对茶叶中氟浸出率影响的研究 ,旨在寻找氟浸出率较高时的最佳水温、时间、浸泡次数和浸提方式,用以解决茶叶高氟所造成的饮茶负面效应,并同时检测不同的冲泡水温、时间、次数、浸提方式时茶汤中茶多酚成分含量的变化情况,以得出茶叶的最佳浸泡时间和浸泡条件,为人们健康饮茶提供指导,同时通过研究不同浸出方式对茯砖茶中如茶多酚有效成分的影响,为降氟工艺提供理论依据。
二、氟离子测定方法的研究进展通过查阅文献,国内外氟的主要测定方法有分光光度法、离子选择电极法以及色谱法等。
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是氟离子选择电极法。
茶叶中的氟化物
茶叶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饮料,它不但美味可口,而且具有多种营养成分,其中包括氟化物。
本文将对氟化物在茶叶中的存在、分布、作用及其相关研究进行深入讨论。
氟化物是一类多种成分的无机化合物,其中最常检测的成分是氟离子(F)、氯离子(Cl)、硫酸根离子(SO_4)和硝酸根离子(NO_3)。
它们全部分布在茶叶的水溶液中,尤其是氟离子,其含量较高,在中国的茶叶中介于0.002 g/L~0.3 g/L之间。
氟化物在茶叶中的主要功能是降低茶水的 pH,从而给饮用茶提供更好的品质,同时也能降低茶水中游离的挥发性有机物,使得茶水更美味、更加纯正。
此外,氟化物也能够有效降低茶水中的病菌数量,从而减少因茶水中病菌而引发的健康问题。
目前,研究人员正在探讨氟化物在茶叶中的营养作用及其有效控制茶叶中的氟化物含量的技术措施。
有研究表明,茶叶中的氟离子与人体的牙齿发育密切相关,可以降低牙组织损伤,这对于儿童的牙齿发育尤为重要。
此外,氟化物还可以改善人体细胞的膜结构及其生物功能,有助于改善水肿性支气管炎和肺部炎症状,促进慢性支气管炎和肺部疾病的恢复。
尽管氟化物的功能与作用已被广泛探讨,但其对环境的影响也不容忽视。
茶叶中的氟化物含量一般较低,但大量排放可能会产生严重的后果,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国家相关部门及专家应当加强茶叶中氟化物的检测和管理,勤加巡查,并采取有效措施减少氟化物的排放,
以保护人体及其当地环境。
总之,茶叶中的氟化物有着显著的营养作用,但它们的含量在茶叶中应得到有效控制。
针对茶叶中氟化物的排放,国家部门及专家应当加强监管,并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以保护人体及其当地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