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用水量预测与计算方法
- 格式:doc
- 大小:18.44 KB
- 文档页数:1
市政工程规划1、给水工程规划1)用水量预测用水量按用地面积进行计算,用水标准根据《城市给水工程规划规范》,并考虑本区的特点确定。
用水量计算详见下表。
同时按照人均综合用水指标对用水量进行复核,2020年本规划区规划总人口1.11万人,其中镇区9840人,黄家村310人,张家坪100人,渔子溪850人。
人均综合用水量指标取450升/人.日;同时考虑10000旅游人数,人均综合生活用水量指标取150升/人;则规划区最高日用水量为0.6495万立方米/日。
综合上述两种计算,片区最高日用水量取0.65万立方米/日,平均日用水量为0.43万立方米/日,日变化系数1.5。
2)水源及水厂规划牛圈沟堰塞湖由于铁、铝超标,不宜作水源。
近期从鱼子溪上游选择符合水质要求的山泉水作为近期供水水水源;远期山泉水作为备用水源,规划区主水源为岷江。
规划供水厂一座,位于中滩堡岷江西岸,规模为6000立方米/日,占地5200平方米。
由于渔子溪用地与镇区其它用地高差大,约80米,其用水需二次加压供给。
规划在渔子溪山脚、国道G213旁边设给水加压泵站一处,规模为650立方米/日,占地200平方米。
山上设高位水池一处,池底高程为990米,容积为150立方米。
黄家村最高处海拔近1300米,与镇区高差达320米,由镇自来水公司供水成本很高;而且各住户居住分散散且间距较远,不适宜集中供水。
本次规划黄家村就近选择山泉水作为供水水源,选择水源时务必由有关部门检测合格后方可使用。
供水方式为山泉水——蓄水池——用户,在蓄水池中加消毒药片进行杀菌消毒。
3)管网规划供水主干管沿国道G213与岷江西岸布置,配水管网沿镇区道路布置。
4)消防给水规划根据用地布局,规划小型消防站一座,位于渔子溪西路南侧。
消防用水量:根据规范,其同一时间发生的火灾次数为1处,每处消其同一时消防用水量为15升/秒,火灾持续时间按2小时计,则城市消防用水量为108立方米。
镇区内使用生产——生活——消防共享一套给水系统的消防给水系统,根据消防用水量确定城市道路下给水支管不小于DN100。
按照《东海发展协调区总体规划》中人口预测,均安镇2010年为总人口为15.2万人,2020年为总人口21万人。
用水量预测一般为人均综合用水指标法、人均分类用水预测法、单位建设用地面积法、人均分类用水指标法、相关比例法及递增率法等。
相关比例法及递增率法需要大量的历史数据及相关数据,在本规划中不适用。
本规划采用人均综合用水指标法、人均分类用水量预测法及单位建设用地面积法对规划区未来的用水作预测,以人均综合用水指标法为主,人均分类用水量预测法及单位建设用地面积法对其校核验证。
3.6.1人均综合用水指标法2005年均安镇最高日供水量为7.8万m3/d,城市人口为13.5万,可以计算出2005年均安镇区单位人口综合用水指标为578L/人·d。
从均安镇历年售水量统计数据可以看出,水量的增长与全国的经济发展形势关系密切,近三年的供水量平均增长率为约5.12%。
随着城市发展总体目标的确定和城市建设快速扩展,以及我国成功申办奥运、顺利加入世贸组织,我国经济发展充满了机遇,均安镇的经济也同样面临新一轮的高速发展,因此可以预见均安镇的用水量又将迎来一轮新的快速增长期。
另一方面,根据统计资料表明,我国广州,上海、南京、杭州等特大型城市的实际单位人口综合用水指标在500~900L/人·d左右,以此作为参考,结合均安镇现实用水指标的具体情况,确定均安镇2010年和2020年的单位人口综合用水指标分别为650L/人·d、800L/人·d,由此可以计算出:2010年最高日用水量:650 L/人·d ×15.2万人=10.0万m3/d2020年最高日用水量:800 L/人·d ×21万人=16.8万m3/d3.6.2单位建设用地指标法《城市给水工程规划规范》(GB50282-98)提出的城市单位建设用地综合用水量指标为:一区大城市:0.8~1.4万m3/(km2•d);一区中等城市:0.6~1.0万m3/(km2•d) ,一区小城市:0.4~0.8万m3/(km2•d)。
计划用水率最简单三个公式
1. 根据人口计算用水量
用水量(升/天)=人口数×每人用水量规范
例如:小区人口500人,年每人用水量规范为150升/天,那么小区每天计划用水量为:
500人×150升/天=75000升/天
2. 根据建筑面积计算用水量
用水量(升/天)=建筑面积×用水密度
例如:一个小区总建筑面积为1万平方米,年用水密度规范为1.5升/平方米.天,那么小区每天计划用水量为:
1万平方米×1.5升/平方米.天=150000升/天
3. 兼顾人口和建筑面积计算用水量
用水量(升/天)=人口数×每人用水量+建筑面积×用水密度
例如:同时有上述两个例子的数据,那么整个小区的每天计划用水量计算为:
500人×150升/天+1万平方米×1.5升/平方米.天=75000+150000=225000升/天
以上三种方法,都可以较为简单明了地计算出设计时的计划用水率,为管网设计和设备选型提供依据。
(1)人均综合指标法:总体规划中常用。
(2)单位用地指标法:确定城市单位建设用地的用水量指标后,根据规划的城市用地规模,推算出城市用水总量。
这种方法具有较好的适应性。
(3)线性回归法。
(4)年递增率法。
(5)城市发展增量法:根据城市建设发展和规划的要求,规划期内居住、公建、工业等发展布局都有明确的指标,所以只要按有关定额和方法分别计算出新增部分的用水量,再加上现状的用水量,就可以求出规划期内的城市用水总量。
这种方法用于近期建设预测比较准确。
(6)分类加和法:城市工业用水量在城市总用水量中占有较大比例,其预测的正确与否对城市用水量规划具有重大意义。
通常采用与民用用水预测相同的方法外,还常用万元产值指标法。
二、用水量预测2.1 用水指标用水指标的确定主要依据河南省部分大中小城市地人口、用地、用水指标统计,国标《城市给水工程规划规范》(GB50282-98)及建设部原国家经委主持编制的《工业用水量定额》的有关规定。
用水量预测的方法有好几种。
工业企业用水结合该区的用地规划和水源情况,本设计考虑采用单位建设用地面积法和人口与建设用地综合用水量指标法来预测工业园区的用水量。
在单位用地面积法中,不同性质用地的用水量指标也不相同,应根据用地规划中的用地分类来分别确定用水指标。
公共设施用水一般用定额法来预测。
通常对城市各类公共设施历年和现状用水单耗进行统计,并参照有关公建用水标准,确定规划期该城市的公共设施用水标准,从而算出公共设施用水量。
在总体规划阶段,公共设施用水分类只能分到大类,进行概略计算。
一般城市公建用地的用水量标准在0.5~1.532/()km d ∙万m 。
例如行政办公用地、商贸金融用地、体育文化用地等可考虑0.5~1.032/()km d ∙万m 的指标;服务业、教育、医疗等用地为1.0~1.532/()km d ∙万m 。
总体规划时,难以精确确定工业种类和产品生产情况,无法按单位产品的生产用水指标精确计算,再者由于市场经济情况下工业项目的性质、生产管理、项目期限都有不确定性,所以可采用工业用地单位面积用水指标来预测工业用水量。
因为城市性质、工业种类、生产力水平的差别,工业用地用水指标也因地而异。
表2-1-3是河南省1992年面积用水指标统计。
可以看出,最大日工业用地面积比流量在0.6~1.332/()km d ∙万m 。
按工业用地类型分,在规划时可以采用如下指标:一类工业用地321.20~2.00/km 万m ,二类工业用地322.00~3.50/km 万m ,三类工业用地32/km 3.00 5.00万m 。
城市人口和建设用地综合用水指标 表2-1-1注:①A 为单位人口综合用水量指标[3/()m d ∙人]B 为单位建设用地综合用水量指标[3/()m d ∙人]②沿海开放区城市综合用水量指标可根据实际情况酌情增加 ③特大城市指市区和近郊区非农业人口100万以上的城市 大城市指市区和近郊区非农业人口50万以上不满100万的城市 中等城市指市区和近郊区非农业人口20万以上不满50万的城市 小城市指市区和近郊区非农业人口不满20万的城市④一区包括:上海、江苏、浙江、安徽南部、福建、台湾、江西、河南南部、湖北、湖南、广东、香港、澳门、海南、广西、四川、贵州、云南、陕西南部⑤用水人口为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规划人口数(下同)。
用水量预测方法综述我国城市化正以罕见的速度进行, 到2000年底, 全国城市化水平已由1980年的19. 4%迅速增长到36. 2%; 预计到2020年城市化水平可达到50%左右。
由于人口持续增长、经济高速发展、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城市的工业和生活用水需求量大幅度增长, 使城市水资源供需矛盾加剧, 解决城市缺水问题是目前城市化建设面临的挑战。
在进行城市水资源规划时, 城市用水量预测是其重要基础内容之一, 城市用水量预测结果直接影响到给水系统调度决策的可靠性和实用性,也直接关系到城市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给水管网用水量预测是进行给水系统优化调度的前期上作, 根据城市发展规划要求, 对给水管网系统的用水量进行分析、研究, 选择合适的用水量预测方法, 建立切实的用水量预测模型, 是进行给水系统优化调度的基础和前提, 它不仅为决策提供必要的信息, 在一定程度上讲, 它的准确度将直接影响给水系统优化调度的合理性和有限投资的效益。
城市用水量预测在城市建设规划、输配水系统的优化调度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它的准确程度直接影响到供水系统调度决策的可靠性及适用性。
城市给水系统时用水量预测是依据过去时段的城市供水量数据来推测下一个时段的城市需水量数据。
通过对原始数据处理和用水量模型建立,发现、掌握城市给水系统时用水量变化规律,对下一个时段的城市总需水量做出科学的定量预测。
建立的模型要根据历史数据的变化进行修正,使模型始终处于最优状态。
城市用水量预测方法按照预测周期可分为: 短期预测和中长期预测; 按照预测原理可分为: 趋势外推法和因果型预测法; 按照对数据的处理方式不同有: 时间序列分析法、灰色预测法、解释性预测方法和用水定额法等。
本文主要讨论短期用水量预测和中长期用水量预测。
中长期用水量预测主要用于水资源规划和城市的整体设计规划,它的预测依据是城市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速度的规律;短期预测是根据时用水量历史记录、日用水量历史记录或每周用水量历史记录数据及影响用水量的因素, 对未来一小时、一天或几周的用水量进行预测, 又称为时预测、日预测和周预测。
城市最高日用水的预测从多年的规划实践看,现行《城市给水工程规划规范》GB50282-98D 的多数指标大大高于实际需求,规划中只可参考,不能盲目照搬。
随着节水工作的深入,节能减排意识的提高,我国城市用水量指标正在逐年下降,最终也必将达到饱和。
这也符合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人均综合用水量普遍表现为从上升为下降,最后趋于稳定。
针对上述问题,提出单位人口综合用水量指标及单位建设用地综合用水量指标建议值,如下表结合项目实例:上顿渡和西城区控规,人口5万,建设用地369.19公顷。
用地统计表如下表格:1.人均综合指标法。
人均综合用水指标取0.65万m³/(万人·d),最高日用水量0.65x5=3.25万m³/d。
2.单位用地指标法(包括综合和分类两种)。
(1)单位用地指标法(综合)单位建设用地综合用水指标取0.60万m³/(km³·d),最高日用水量0.60x3.69=2.21万m³/d。
综合上述预测结果,规划区内最高日用水量取3.25万m³/d。
3.分类加和法此法可用于总体规划,又可用于详细规划。
常见的分类是综合生活用水(居民生活用水和公共建筑用水)、工业企业用水、市政用水、消防用水、未预见及管网漏失用水。
不同地方分类不同。
工业企业用水计算中,须具有如下数据:工业万元产值用水量(1995年大约是200m³/万元,一般逐年减小)和工业总产值和工业用水量重复利用率(不同工业,利用率在30-98%不等)。
由于未收集到相关的数据,所以本次并未采取分类加和法预测用水量。
《给水排水管网》期末复习资料1.城市用水量分类(1)居民生活用水量;(2)公共设施用水量;(3)工业企业生产用水量和工作人员生活用水量;(4)消防用水量;(5)市政用水量,主要指道路和绿地浇洒用水量;(6)未预见用水量及给水管网漏失水量。
2.用水量表达(1)平均日用水量:即规定年限内,用水量最多的年总用水量除以用水天数。
该值一般作为水资源规划和确定城市设计污水量的依据。
(2)最高日用水量:即用水量最多的一年内,用水量最多的一天的总用水量。
该值一般作为取水工程和水处理工程规划和设计的依据。
(3)最高日平均用水量:即最高日用水量除以24h,得到的最高日小时平均用水量。
(4)最高日最高时用水量:用水量最高日的24h中,用水量最大的一小时用水量。
该值一般作为给水管网工程规划与设计的依据。
3.清水池用于调节给水处理水量与管网中用水量之差。
清水池调节容积计算:(1)根据24小时供水量和用水量变化曲线推算,(2)凭经验估算。
前者需要知道城市24小时用水量变化规律,并在此基础上拟定泵站的供水线。
缺乏用水量变化规律资料时,城市清水池调节容积,可凭经验,按最高日用水量的10%~20%估算。
4.给水排水系统的水质关系给水排水系统的水质主要体现在三个水质标准和三个水质变化过程三个水质标准:原水水质标准、给水水质标准、排放水质标准。
三个水质变化过程:(1)给水处理:即将原水水质净化或加入有益物质,使之达到给水水质要求的处理过程。
(2)用户用水:即用户用水改变水质,使之成为污水或废水的过程,水质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
(3)废水处理:即对污水或废水进行处理,去除污染物质,使之达到排放水质标准的过程。
5,水在输送中的压力方式有:(1)全重力给水;(2)一级加压给水;(3)二级加压给水;(4)多级加压给水6.给水管网系统和排水管网系统应具有以下功能:(1)水量输送;(2)水压调节;(3)水压调节7.给水管网系统的构成:输水管(渠)、配水管网、水压调节设施(泵站、减压阀)及水量调节设施(清水池、水塔、高位水池)等。
二、用水量预测2.1 用水指标用水指标的确定主要依据河南省部分大中小城市地人口、用地、用水指标统计,国标《城市给水工程规划规范》(GB50282-98)及建设部原国家经委主持编制的《工业用水量定额》的有关规定。
用水量预测的方法有好几种。
工业企业用水结合该区的用地规划和水源情况,本设计考虑采用单位建设用地面积法和人口与建设用地综合用水量指标法来预测工业园区的用水量。
在单位用地面积法中,不同性质用地的用水量指标也不相同,应根据用地规划中的用地分类来分别确定用水指标。
公共设施用水一般用定额法来预测。
通常对城市各类公共设施历年和现状用水单耗进行统计,并参照有关公建用水标准,确定规划期该城市的公共设施用水标准,从而算出公共设施用水量。
在总体规划阶段,公共设施用水分类只能分到大类,进行概略计算。
一般城市公建用地的用水量标准在0.5~1.532/()km d ∙万m 。
例如行政办公用地、商贸金融用地、体育文化用地等可考虑0.5~1.032/()km d ∙万m 的指标;服务业、教育、医疗等用地为1.0~1.532/()km d ∙万m 。
总体规划时,难以精确确定工业种类和产品生产情况,无法按单位产品的生产用水指标精确计算,再者由于市场经济情况下工业项目的性质、生产管理、项目期限都有不确定性,所以可采用工业用地单位面积用水指标来预测工业用水量。
因为城市性质、工业种类、生产力水平的差别,工业用地用水指标也因地而异。
表2-1-3是河南省1992年面积用水指标统计。
可以看出,最大日工业用地面积比流量在0.6~1.332/()km d ∙万m 。
按工业用地类型分,在规划时可以采用如下指标:一类工业用地321.20~2.00/km 万m ,二类工业用地322.00~3.50/km 万m ,三类工业用地32/km 3.00 5.00万m 。
城市人口和建设用地综合用水指标 表2-1-1注:①A 为单位人口综合用水量指标[3/()m d ∙人]B 为单位建设用地综合用水量指标[3/()m d ∙人]②沿海开放区城市综合用水量指标可根据实际情况酌情增加 ③特大城市指市区和近郊区非农业人口100万以上的城市 大城市指市区和近郊区非农业人口50万以上不满100万的城市 中等城市指市区和近郊区非农业人口20万以上不满50万的城市 小城市指市区和近郊区非农业人口不满20万的城市④一区包括:上海、江苏、浙江、安徽南部、福建、台湾、江西、河南南部、湖北、湖南、广东、香港、澳门、海南、广西、四川、贵州、云南、陕西南部⑤用水人口为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规划人口数(下同)。
按照《东海发展协调区总体规划》中人口预测,均安镇2010 年为总人口为15.2万人,2020年为总人口21万人。
用水量预测一般为人均综合用水指标法、人均分类用水预测法、单位建设用地面积法、人均分类用水指标法、相关比例法及递增率法等。
相关比例法及递增率法需要大量的历史数据及相关数据,在本规划中不适用。
本规划采用人均综合用水指标法、人均分类用水量预测法及单位建设用地面积法对规划区未来的用水作预测,以人均综合用水指标法为主,人均分类用水量预测法及单位建设用地面积法对其校核验证。
3.6.1 人均综合用水指标法2005年均安镇最高日供水量为7.8万m3/d,城市人口为13.5万,可以计算出2005 年均安镇区单位人口综合用水指标为578L/人· d。
从均安镇历年售水量统计数据可以看出,水量的增长与全国的经济发展形势关系密切,近三年的供水量平均增长率为约5.12%。
随着城市发展总体目标的确定和城市建设快速扩展,以及我国成功申办奥运、顺利加入世贸组织,我国经济发展充满了机遇,均安镇的经济也同样面临新一轮的高速发展,因此可以预见均安镇的用水量又将迎来一轮新的快速增长期。
另一方面,根据统计资料表明,我国广州,上海、南京、杭州等特大型城市的实际单位人口综合用水指标在500~900L/人· d 左右,以此作为参考,结合均安镇现实用水指标的具体情况,确定均安镇2010年和2020年的单位人口综合用水指标分别为650L/人·d、800L/ 人·d,由此可以计算出:2010 年最高日用水量:650 L/人·d × 15.2万人=10.0万m3/d2020 年最高日用水量:800 L/人·d × 21万人=16.8万m3/d3.6.2单位建设用地指标法《城市给水工程规划规范》(GB50282-98) 提出的城市单位建设用地综合用水量指标为:一区大城市:0.8 ~1.4 万m3/(km2?d);一区中等城市:0.6 ~1.0 万m3/(km 2?d) ,一区小城市:0.4 ~0.8 万m3/(km 2?d) 。
科技创新导报2013 NO.14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Herald工程技术科技创新导报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Herald120根据《大连长兴岛临港工业区总体规划》及《城市给水工程规划规范》(GB50282-98),对大连长兴岛临港工业区需水量可以通过不同方法进行预测。
1 单位人口综合用水量指标法根据长兴岛地区历年人均综合用水量的情况,并参照同类城市人均用水量指标,确定本区单位人口综合用水指标(如表1)。
2 单位用地面积综合用水量指标法根据长兴岛地区水资源和大连地区用水情况,确定单位用地面积用水指标(如表2)。
3 分类用水定额指标法根据《城市给水工程规划规范》及当地的水资源状况,确定用水标准(如表3)。
4 需水量的确定根据上述3种方法预测长兴岛全区的用水量结果,对此进行比较分析。
如表4所示:从表中数据来看,3种方法的预测结果相差不是很大,第(3)种预测方法在近远期时最接近平均值。
规划选取第(3)种预测方法结果作为长兴岛临港工业区用水量。
参考文献[1] GB50282-98城市给水工程规划规范[S].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2] GB50013-2006室外给水工程设计规范[S].中国计划出版社,2006.用水量预测的三种方法①李旭东(辽宁省城乡建设规划设计院 沈阳 110006)摘 要:该文以大连长兴岛临港工业区为例,介绍的三种城市用水量预测的三种方法,三种方法互相验算、互相修正、互相补充,确保预测值准确可靠。
关键词:用水量 预测 指标 用地中图分类号:TU991.3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3)05(b)-0120-01①作者简介:李旭东(1975-),男,辽宁,硕士研究生,辽宁省城乡建设规划设计院,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市政给水排水工程规划设计。
表1 长兴岛(全区)人均综合指标法用水量估算表项目近期远期远景单位人口综合用水量(万m 3/万人·d)0.60.60.6总人口(万人)33.769.3100计算用水量(万m 3/d)20.2241.5860长兴岛西部石化区(万m 3/d)617.7117.71西中岛石化产业园区(万m 3/d)8.363.2463.24船舶及制造装备区(万m 3/d) 6.3 6.3 6.3长兴岛总用水量(万m 3/d)40.82128.83147.25表2 长兴岛(全区)单位用地面积用水量估算表项目近期远期远景单位建设用地综合用水量(万m 3/km 2·d)0.30.50.5建设用地总面积(km 2)143.2239.5275.8用水量(万m 3/d)42.96119.75137.9表3 长兴岛(全区)分类用水定额指标法用水量估算表用水性质用水量(m 3/d)备注近期远期远景综合生活用水74140166320250000近期33.7万人 远期69.3万人 远景100万人工业用水249300968700974300一类工业用水5400780011300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一类、二类85%,三类90%二类工业用水379007060072700三类工业用水01780017800工业用水大户长兴岛西部石化区60000177100177100西中岛石化产业园区83000632400632400船舶及装备制造区630006300063000仓储用水229003380038700对外交通用水319004700047000市政设施用水96001570016000特殊用水00255道路广场用水157003640043600绿化用水64001210013300消防用水93619442160不计入总用水量管网漏失量74001660025000综合生活用水量的10%用水量总计41740012966001408100表4 长兴岛全区三种方法估算总用水量比较表预测方法用水量(万m 3/d)近期远期远景人口综合指标法40.82128.83147.25面积综合指标法42.96119.75137.90分类用水定额法41.74129.66140.81平均值41.84126.08141.99. All Rights Reserved.。
城市用水量2.2.1 说明城市用水量的组成。
城市的第一部分用水量指由城市给水工程统一供给的水量。
包括以下内容:居民生活用水量:城镇居民日常生活所需的用水量。
工业用水量:工业企业生产过程所需的用水量。
公共设施用水量:宾馆、饭店、医院、科研机构、学校、机关、办公楼、商业、娱乐场所、公共浴室等用水量。
其他用水量:交通设施用水、仓储用水、市政设施用水、浇洒道路用水、绿化用水、消防用水、特殊用水(均应、军事设施、监狱等)等水量。
城市的第二部分用水量指不由城市给水工程统一供给的水量。
包括工矿企业和大型公共设施的自备水,河湖为保护环境需要的各种用水,保证航运要求的用水,农业灌溉和水产养殖业、畜牧业用水,农村居民生活用水和乡镇企业的工业用水等水量。
2.2.2 说明预测城市用水量适应考虑的相关因素。
用水量应结合城市的具体情况和本条文中的各项因素确定,并使预测的用水量尽量结合实际。
一般的说,年均气温较高、居民生活水平较高、工业和经济比较发达的城市用水量较高。
而水资源匮乏、工业和经济欠发达或年均气温较低的城市用水量较低。
城市的流动和暂住人口对城市用水量也有一定影响,特别是风景旅游城市、交通枢纽城市和商贸城市,这部分人口的用水量更不可忽视。
2.2.3 提出城市用水量预测宜采用综合指标法,并提出了城市单位人口和单位建设用地综合用水量指标(见表2.2.3-1、2.2.3-2)。
该两项指标主要根据1991—1994年《城市建设统计年报》中经选择的175个典型城市用水量(包括9885万用水人口,156亿m3年供水量,约占全国用水人口的68%和全国供水总量的73%,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分析整理得出。
此外,还对全国部分城市进行了函调,并将函调资料作为分析时的参考。
由于城市用水量与城市规模、所在地区气候、居民生活习惯有着不同程度的关系。
按国家《城市规划法》,将城市规模分成特大城市、大城市、中等城市和小城市。
同时为了和《室外给水规范》中城市用水量定额的区域划分一致,故将该定额划分的三个区域用来作为本规范的城市综合用水量指标区域划分(见表2.2.3-1注)。
.
. (1)人均综合指标法:总体规划中常用。
(2)单位用地指标法:确定城市单位建设用地的用水量指标后,根据规划的城市用地
规模,推算出城市用水总量。
这种方法具有较好的适应性。
(3)线性回归法。
(4)年递增率法。
(5)城市发展增量法:根据城市建设发展和规划的要求,规划期内居住、公建、工业等发展布局都有明确的指标,所以只要按有关定额和方法分别计算出新增部分的用水量,再加上现状的用水量,就可以求出规划期内的城市用水总量。
这种方法用于近期建设预测比较准确。
(6)分类加和法:城市工业用水量在城市总用水量中占有较大比例,其预测的正确与否对城市用水量规划具有重大意义。
通常采用与民用用水预测相同的方法外,还常用万元产值指标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