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影史
- 格式:ppt
- 大小:8.91 MB
- 文档页数:217
中国电影史梳理1. 介绍中国电影史是中国电影发展的历史纪录。
中国电影自20世纪初传入中国以来,经历了许多起伏,但在不同时期都产生了优秀的电影作品和人才。
本文将对中国电影史进行全面、详细、完整的探讨。
2. 第一阶段:默片时代2.1 早期电影的引入•1896年,电影技术传入中国,成为一种新奇的视听娱乐方式。
•1905年,上海首家电影院成立,引领了中国电影的发展。
2.2 默片的制作与发展•1920年代,中国开始制作默片,受到西方电影的影响。
•1921年,首部中国默片《定军山》上映,开创了中国电影的先河。
•1927年,中国默片《梅兰芳》在国际舞台上获得成功,使中国默片得到更大的关注和发展。
2.3 代表作品及影响•《定军山》(1921):中国默片的开山之作,展示了中国人民的抗日斗争。
•《梅兰芳》(1927):首部成功进入国际市场的中国默片,展现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和戏剧艺术。
3. 第二阶段:新中国成立后的电影发展3.1 新中国电影的崛起•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电影成为传播思想和宣传工具的重要媒介。
•1951年,中国第一部彩色剧情片《歌女红牡丹》上映,标志着中国电影技术的进步和发展。
3.2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电影的繁荣•1950年代,中国电影开始追求现实主义创作,强调反映社会主义建设成果和劳动人民的生活。
•1960年代,中国电影受到“文化大革命”的影响,多数电影作品偏向政治宣传。
3.3 代表作品及影响•《活着》(1994):由张艺谋执导的电影,改编自余华的同名小说,通过一个家庭的故事展现了中国社会的变迁和个人命运的抉择。
•《红高粱》(1987):由张艺谋执导的电影,改编自莫言的同名小说,表达了对农村生活和传统文化的思考和呈现。
4. 第三阶段:现代电影的崛起4.1 第五代导演的兴起•1980年代,中国电影开始走出政治的阴影,涌现出一批优秀的导演和作品。
•第五代导演,如张艺谋、陈凯歌、杨德昌等人,通过个人的视角和表达方式,将中国电影推向国际舞台。
中国电影发展史中国电影发展史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 萌芽时期:1896-1905年电影传入中国后,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只是一种纯粹的娱乐形式,直到1905年,中国第一部电影《定军山》在北京丰泰照相馆诞生。
这部影片由任庆泰执导,谭鑫培主演,是中国人自己拍摄的第一部电影。
2. 初步发展时期:1905-1934年随着《定军山》的成功,中国电影开始起步。
在此期间,中国的电影放映业逐渐发展起来,外商在中国电影市场占据了垄断地位,但亦阻止不了我国电影活动的开始。
1934年,中国首部获得国际荣誉的电影《渔光曲》诞生,该影片被民国著名电影人厉麟似等推介参加莫斯科国际电影节,荣获第九名。
3. 抗日战争时期:1934-1949年战争期间,中国电影经历了巨大的挫折和困难。
然而,在这个时期也诞生了一些经典的电影作品,如《马路天使》、《一江春水向东流》等。
这些电影反映了中国人民在战争中的苦难和坚韧不拔的精神。
4. 新中国成立后的探索发展时期:1949-1978年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电影迎来了新的发展阶段。
这个时期的中国电影以歌颂社会主义、反映工农兵生活为主题,注重表现革命英雄主义和爱国主义情感。
同时期的电影作品包括《白毛女》、《铁道游击队》等。
5. “文革”时期:1966-1976年“文革”期间,中国电影遭受了严重的破坏和挫折,许多电影工作者受到迫害和打压。
然而,“文革”期间也出现了一些具有反思和批判意识的电影作品,如《活着》、《芙蓉镇》等。
6. 改革开放后的繁荣发展时期:1978年至今改革开放后,中国电影逐渐恢复了生机和活力。
这个时期的中国电影注重表现社会现实和人性情感,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的电影作品,如《小花》、《黄土地》、《霸王别姬》等。
同时期的电影市场也日益繁荣,中外合作拍摄的影片也逐渐增多。
总的来说,中国电影经历了从萌芽到初步发展、抗日战争时期、新中国成立后的探索发展时期、“文革”时期到改革开放后的繁荣发展时期等几个阶段。
第一章尝试时期(1905——1923)1、中国境内第一次电影放映活动时间:1896年8月地点:上海徐园“又一村”2• 1908年,西班牙人雷玛斯搭建上海第一家专门的电影院——虹口大戏院3 1909年,本杰明•布拉斯基在上海创办亚细亚影戏公司,在上海拍摄短片《不幸儿》、《西太后》,在香港拍摄短片《瓦盆伸冤》、《偷烧鸭》。
二、中国第一部电影的拍摄1、任庆泰,字景丰(1850—1932年)。
2、中国第一部电影戏曲电影:《定军山》(任庆泰,1905年)三、拍摄短故事片的尝试短故事片《难夫难妻》和《庄子试妻》,揭开了中国叙事电影的序幕。
(一)张石川、郑正秋与《难夫难妻》的拍摄张石川,(1889—1953年),浙江宁波人。
郑正秋(1889-1935 ),广东潮州人。
《难夫难妻》,1913年,郑正秋、张石川(三)黎民伟与《庄子试妻》的拍摄黎民伟(1892—1953年)《庄子试妻》(1913年导演:黎北海编剧:黎民伟中国第一位女演员严珊珊四、商务印书馆影戏部的电影拍摄活动•商务印书馆影戏部成立于1918年,是中国民族资本开办的第一家电影机构。
•建造了中国第一个摄影棚,是中国电影制片业规模性经营的开端。
•具有明确的制片方针,要求电影为教育服务,要具有文化品味和爱国内容。
•(一)商务印书馆影戏部的戏曲片拍摄•1920年,商务印书馆影戏部拍摄《春香闹学》和《天女散花》。
•二)商务印书馆影戏部的短故事片拍摄•任彭年《死好赌》、《猛回头》、《憨大捉贼》、《清虚梦》等。
•五、《劳工之爱情》•编剧:郑正秋•导演:张石川•中国电影资料馆保存下来的年代最早的中国影片。
•标志着中国短故事片创作趋于成熟。
•六、最初的长故事片拍摄•《黑籍冤魂》(1916年,4本)导演:张石川管海峰•(二)中国长故事片的开山之作1、《阎瑞生》2、《张欣生》4、《红粉骷髅》•(三)长故事片的艺术化倾向•但杜宇电影就是动的美术但杜宇十分重视画面造型,讲究构图和光线的视觉美感。
中国电影史一、中国电影的奠基——“影戏”(1896年~1932年)最早的故事短片:1913年,郑正秋、张石川等人拍摄《难夫难妻》香港第一部短片:1913年,黎明伟拍摄《庄子试妻》,并第一次被带到国外去放映最早的长故事片:《阎瑞生》(第一部长片)、《海誓》、《红粉骷髅》(第一部侦探片)第一部武侠片《火烧红莲寺》(18集)最早的演员:谭鑫培(代表作《定军山》)、严珊珊(代表作《庄子试妻》)最早的民族电影制作机构:商务印书馆(1917年开始经营,次年成立“活动影片部”)1920年,梅兰芳拍摄《天女散花》(第一部特技片)三大公司:“明星”影片公司(张石川,郑正秋等创办,旧中国出片最多,历史最长,以神怪类题材为主)“天一”影片公司(《白蛇传》)“联华”影业公司(新派电影)二、30年代电影(1932年~1937年)第一部获奖电影:《渔光曲》(导演编剧:蔡楚生联华公司连映84天在莫斯科电影节获奖现实主义符合民众在九一八事变后的需求,宣传好,声音开始作为一种艺术表现手段,有目的的加以利用)左翼电影第一个高潮:1933年,“中国电影年”特征:1、反帝反封建的口号2、现实主义3、高峰(质、量)4、表现形式主旋律变革:首先,他们从编剧入手努力影响和改造电影创作其次,党组织努力通过各种方式,改造电影创作队伍,加强左翼创作力量第三,他们有目的地大力介绍了以苏联为主的外国电影经验第四,注意积极开展电影理论和批评工作,通过电影评论影响和指导创作欣赏运动的第一部影片:《狂流》(夏衍创作,1933年3月上映)带有比较明显的写实倾向的革命现实主义创作风格《春蚕》(夏衍创作于1933年,根据矛盾小说改编)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精神的电影:《风云儿女》(编剧田汉、夏衍,导演许幸之,国歌诞生的电影)开始涉及从叙事和造型的不同方面结合的综合效果尝试电影民族文化意蕴的影片:《神女》(1934年,吴永刚编导,联华公司,无声电影)有声电影的三阶段:《野草闲花》(孙瑜第一部有声电影的尝试)《歌女红牡丹》(第一部有声电影)《桃李劫》(袁牧之第一次较全面地有意识按照有声电影的艺术规律进行创作的影片)软性电影:《马路天使》(袁牧之世界观和艺术发展成熟的一个标志)30年代电影明星:上官云珠三、战时(1937年~1945年)与战后(1945年~1949年)抗战时期电影的四个区域:国统区(武汉、重庆):《八百壮士》《塞上风云》(应云卫导演、阳翰笙编剧),《胜利进行曲》(史东山导演、田汉编剧),《中华儿女》(沈西苓编导)《保卫我们的土地》(史东山编导,第一部正面描写抗战的宣传故事片)沦陷区(几乎全中国):1937年,日本人在长春建立“满洲映画株式会社”,拍“娱民电影”,《春江遗恨》《万世流芳》孤岛(上海):《木兰从军》(欧阳予倩编剧)《花溅泪》(于伶编剧)《孔夫子》(费穆编导)解放区(陕北):纪录片《延安与八路军》(1938年10月袁牧之、吴印咸等开始拍摄人民电影事业的第一部影片)战后:国统区:《一江春水向东流》《八千里云和月》《万家灯火》《三毛流浪记》《乌鸦和麻雀》(“昆仑”公司出品)《小城之春》(非主流电影“文华”公司出品费穆导演)战后电影:特点:1、电影走向全国2、继续发扬影戏,叙事为主,政治加入3、艺术形式粗糙,但仍在探索4、现实主义风格的发展5、电影理论走向成熟情节剧史诗电影:《一江春水向东流》蔡楚生、郑君里联合导演,是中国电影在艺术上走向成熟的一个里程碑,成为影戏传统成熟的标志,把电影艺术技巧的运用和影片的内容表现成功的结合在一起,视觉细节和蒙太奇结构原则的运用《八千里路云和月》(史东山编导)《希望在人间》(沈浮编导)《丽人行》(田汉编剧、陈鲤庭导演)《松花江上》(金山编导)现实主义电影:《万家灯火》(阳翰笙编剧,沈浮导演)喜剧电影:《幸福狂想曲》根据《三毛流浪记》改编,陈白尘和陈鲤庭合作,实则为一部悲喜剧《乌鸦与麻雀》40年代后期作品,成功把讽刺和隐喻结合,在艺术风格统一方面取得了较高的成就旧中国第一部彩色片《生死恨》四、“十七年”中国电影(1949年~1966年)发展特点:艰难曲折、大起大落。
中国电影的发展史简述
中国电影的发展历史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首先,电影的萌芽期。
1896年,电影首次在中国亮相。
这一时期的电影主要是由外国人带进来的,主要用于娱乐和展示。
然后,1905年,中国有了自己的第一部国产电影《定军山》,标志着中国电影的诞生。
在接下来的几十年中,中国电影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包括无声电影、黑白电影、彩色电影等阶段。
这个时期的电影主要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和文化背景,出现了许多优秀作品,如《孤儿救祖记》、《狂流》、《中华儿女》等。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电影逐渐与世界接轨,技术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进入新世纪后,中国电影开始快速发展,形成了多种所有制协调发展的新格局,电影发展走上了良性循环的轨道。
总之,中国电影的发展历程充满了曲折和挑战,但也创造了许多优秀的作品和人物。
第一章尝试时期(1905——1923)1、中国境内第一次电影放映活动时间:1896年8月地点:上海徐园“又一村”2• 1908年,西班牙人雷玛斯搭建上海第一家专门的电影院——虹口大戏院3 1909年,本杰明•布拉斯基在上海创办亚细亚影戏公司,在上海拍摄短片《不幸儿》、《西太后》,在香港拍摄短片《瓦盆伸冤》、《偷烧鸭》。
二、中国第一部电影的拍摄1、任庆泰,字景丰(1850—1932年)。
2、中国第一部电影戏曲电影:《定军山》(任庆泰,1905年)三、拍摄短故事片的尝试短故事片《难夫难妻》和《庄子试妻》,揭开了中国叙事电影的序幕。
(一)张石川、郑正秋与《难夫难妻》的拍摄张石川,(1889—1953年),浙江宁波人。
郑正秋(1889-1935 ),广东潮州人。
《难夫难妻》,1913年,郑正秋、张石川(三)黎民伟与《庄子试妻》的拍摄黎民伟(1892—1953年)《庄子试妻》(1913年导演:黎北海编剧:黎民伟中国第一位女演员严珊珊四、商务印书馆影戏部的电影拍摄活动•商务印书馆影戏部成立于1918年,是中国民族资本开办的第一家电影机构。
•建造了中国第一个摄影棚,是中国电影制片业规模性经营的开端。
•具有明确的制片方针,要求电影为教育服务,要具有文化品味和爱国内容。
•(一)商务印书馆影戏部的戏曲片拍摄•1920年,商务印书馆影戏部拍摄《春香闹学》和《天女散花》。
•二)商务印书馆影戏部的短故事片拍摄•任彭年《死好赌》、《猛回头》、《憨大捉贼》、《清虚梦》等。
•五、《劳工之爱情》•编剧:郑正秋•导演:张石川•中国电影资料馆保存下来的年代最早的中国影片。
•标志着中国短故事片创作趋于成熟。
•六、最初的长故事片拍摄•《黑籍冤魂》(1916年,4本)导演:张石川管海峰•(二)中国长故事片的开山之作1、《阎瑞生》2、《张欣生》4、《红粉骷髅》•(三)长故事片的艺术化倾向•但杜宇电影就是动的美术但杜宇十分重视画面造型,讲究构图和光线的视觉美感。
中国电影史第一章电影拓荒期第一节中国电影的诞生•电影在中国放映的第一次记录:1896年8月11日,上海徐园主人徐凌云“西洋影戏”。
1905年,北京丰泰照相馆老板任庆泰主持拍摄,京剧演员谭鑫培主演了第一部无声影片《定军山》。
1913年,郑正秋编剧、张石川联合导演中国第一部短故事片《难夫难妻》。
1921年,第一部长故事片《阎瑞生》由中国影戏研究社拍摄完成。
1913 年,香港第一部短故事片是黎民伟以华美影片公司的名义拍摄的《庄子试妻》。
严姗姗成为中国电影史上第一位女演员。
黎民伟被称为“ 香港电影之父” 。
1922 年,明星影片公司创办我国第一所电影学校“ 明星影戏学校” 。
《孤儿救祖记》1923 年,郑正秋编剧,张石川导演。
成就与影响:开创了中国有电影以来的最高票房纪录,而且在艺术上确立了国产无声片的基本模式,是中国第一部在商业和艺术上获得巨大双重成功的国产片,同时它还标志着民族电影业草创阶段的结束和初盛时期的到来。
作为一个电影事件,它所产生的最直接的影响,便是促成了一个前所未有的“ 国产电影运动” 。
第二节“ 古装片” 、“ 武侠片”从1926 年下半年开始的四年多时间里,中国影坛相继形成了“ 古装片” 、“ 武侠片” 、“ 神怪片” 等商业电影创作热潮。
第三节南国电影剧社1926 年,我国著名的现代戏剧奠基者田汉创办了南国电影剧社。
1928 年南国电影剧社改组为“ 南国社” ,除电影部外另有文学、绘画、音乐、戏剧部,其宗旨定为“ 团结与时代共痛痒之有为青年,作艺术上之革命运动” 。
田汉早期的电影活动对中国电影的贡献:1,在多以营利为目的的电影圈中,田汉高举电影运动的旗帜,强调电影不再是单纯的盈利工具,而是相当有社会教育功能和崇高的艺术价值,他本着纯真的态度和艰苦奋斗的精神,“在中国电影史上写下了光荣的第一页”。
他的作品《到民间去》被有些史论家称为“中国电影史上第一个有进步意识的电影”。
2、他是新文艺界中国文学艺术家中第一个尝试拍电影的人,也是把新文艺界思想引入电影界的第一人,从而结束了我国电影长期游离于新文艺运动的历史,为而后的“左翼电影”运动的开展作了铺垫。
中国电影简史中国电影简史(一)1896-1930电影正式诞生于1895年末,很快被当作一种“新奇的玩意”输入中国。
1896年8月11日,上海徐园内的又一村放映“西洋影戏”,这是中国第一次的电影放映。
次年7月,美国电影放映商雍松来上海,在天华茶园等处放映电影。
以后10年里,北京于1902年在前门打磨厂福寿堂放映《脚踏赛跑车》等短片;1903年,中国商人林祝三自欧美携带影片、放映机返国,在北京借打磨厂天乐茶园放映影片;1904年,慈禧太后七十寿辰时,英国驻北京公使曾进献放映机一架和影片数套祝寿,影片在宫内放映,仅映3本,发电机发生炸裂,慈禧认为不祥,清宫内从此不准再映电影;但1906年起,电影放映在北京城内逐渐增多,如西单商场的文明茶园等场所(见彩图)。
在香港,大约1904~1905年间,位于中环的云咸街建起第一家香港电影院──比照影画院。
在上海,意大利商人 A.雷玛斯经营电影放映赢利颇丰,在1908年建起了一座可容 250人的虹口大戏院,这是上海正式修建的第一座电影院,雷玛斯因放映电影发了财,从而吸引外国商人纷纷来上海争夺放映市场。
早期中国电影1900年,美、英等国都曾有电影摄影师在中国拍摄有关义和团运动的新闻镜头;1901年,美国比沃格拉夫电影公司和法国百代电影公司曾派摄影师来北京等地拍摄短片;1907年,意大利人恩里科•劳罗除经营电影放映外,还在上海、北京等地拍摄新闻短片《上海第一辆电车行驶》、《西太后光绪帝大出丧》等。
1905年,中国人也尝试拍摄了电影,主持人是北京丰泰照相馆创办人任景丰,他购得法国制造的木壳手摇摄影机一架和若干胶片,由该馆照相技师刘仲伦担任摄影师,拍摄了由中国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谭鑫培主演的《定军山》中“请缨”、“舞刀”、“交锋”等场面,共 3本,这是中国最早的一部戏曲片,也是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第一部影片;此后,“丰泰”还拍过其他戏曲短片,如谭鑫培的《长坂坡》、俞菊笙的《青石山》及《艳阳楼》、俞振庭的《白水滩》及《金钱豹》等,这些戏曲片选拍的都是一些武打和舞蹈动作较多或富于表情的场面。
中外电影史整理电影是一种影像艺术,以电影摄影技术为手段,将故事、人物、事件或思想等内容表现在银幕上,以达到艺术创作和传播的目的。
在电影历史中,有许多经典影片和杰出电影人。
下面将介绍中外电影史的发展和重要人物。
一、中国电影史1.早期阶段(1896年-1949年)1896年,电影诞生于法国。
中国的电影史也从此开始。
1905年,上海传入第一台摄影机。
不久后,电影院开始于中国大陆各地兴起。
不过, 最初的电影大多为欧洲或美国的电影。
1913年,中国第一部电影《定军山》诞生,是中国电影史上的第一部电影。
其后出现了众多的默片、文艺片、戏曲电影和武侠电影等。
1921年,上海“大光影剧院”成立,它也是中国第一个专门放映电影的场所。
这个成立为中国电影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同时也开始了电影资本集资的形式。
上世纪30年代,中国电影经历了黄金时期。
那时候有很多优秀电影诞生,如《孔雀东南飞》、《一江春水向东流》、《地道战》等等。
其中,陈省身是当时一流导演之一,他的代表作《乌鸦与麻雀》创造了新规矩,形成中国电影的“民族共生主题”,被誉为中国电影史上的经典之作。
同时,上海也成为中国电影的中心。
然而,到了1937年,中国面临侵略战争和国民党时期的摧残,在此期间,中国电影又一次地停顿了下来。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开始了电影产业的改造和建设,体制化改革也让中国电影进入了新的阶段。
2.新中国时期(1949年-1976年)新中国成立后,电影成为了国家的宣传工具之一。
中国的电影领域在政治、宣传和文化层面开始着手改革。
50年代初,中国电影人开始拍摄反映解放战争与抗美援朝的影片,如《渡江战役》、《英雄儿女》。
这些影片不仅为社会树立起了理念标杆,同时也为新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电影文化的发展成为了中国文化转型的重要组成部分。
到了70年代末,第五代导演潜力崛起,中国电影开始具有艺术性,也在国际上享有很高的声誉。
张艺谋的《红高粱》、陈凯歌的《霸王别姬》、田壮士的《黄土地》等作品让世界再次惊讶,中国电影的资深电影风格和制作技巧成功晋级到世界级影坛。
1.第一次放映:1896年法国人在上海“西洋影戏”2.第一座电影院:1908年上海“虹口大戏院”3.第一部无声电影、中国最早戏曲片:1905年《定军山》(丰泰照相馆任景丰)4.第一部短故事片:1913年《难夫难妻》(编剧:郑正秋,联合导演:张石川)5.第一部到海外放映的电影:1913年《庄子试妻》(黎民伟与亚细亚公司合拍)6.中国第一位女演员:严珊珊(《庄子试妻》)7.第一部长故事片:1920年《阎瑞生》(中国影戏研究社)标志中国电影初始期完结,成长期的开始。
8.确立国产片生产模式:1923年《孤儿救祖记》(明星公司)9.各影片公司的成立:1922年“明星公司”张石川郑正秋等;1920—1930年“长城画片”纽约成立;1923年“民新影片”黎民伟;1925年“天一影片”邵醉翁(宣传封建礼教);1929年“联华影业”罗明佑。
10.古装武侠神怪片潮流开端:1922年由“明星公司”开始11.第一部电影刊物:《影戏理论》12.早期电影开拓者:a.郑正秋(中国电影拾荒者之一);b.黎民伟(香港电影之父)13.默片形成第一个黄金时代:30年代(1932—1937)14.30年代,有声片探索:a.1929年《野草闲花》孙瑜(最早尝试运用声音);b.1931年《歌女红牡丹》(第一部蜡盘唱片配音);c.《雨过天青》《歌场春色》(最早两部片上发音)天一出品;d.1937年前后(有声片完全取代默片)*《马路天使》15.《马路天使》导演:袁牧之 1937年(明星公司编导)*是袁牧之世界观和艺术观发展成熟的标志。
16.新中国成立第一部电影(东影厂第一部故事片):1949年4月《桥》(工人阶级第一次出现在银幕上)17.新中国第一部讽刺剧:《新局长来到之前》新时期:a.恢复时期(1976.10—1978.12)十月风云开展电影届平反工作,无论内容形式都没显著突破,控诉文革, b.转折时期(1979—1980)三中全会电影制作开始出现新面貌,掀起了理论与创作相结合的第一次高潮,形态呈现多样化; c.纪实美学时期(1981—1983)主张欢声活本来面目,反应关注生活; d.影像美学时期(1984—1985)张陈田吴在创作题材上各不相同,但在美学追求思想内涵影像风格都有所突破; e.多元化创作时期(1986—1989)电影风格样式思想诉求呈现多样化。
中国电影发展史1、默片时期(1896—1931)1903年,中国留德学生林祝三携带影片和放映机回国,租借北京前门打磨厂天乐茶园放映电影。
1905年,北京丰泰照相馆的任庆泰为了给京剧演员谭鑫培祝寿,拍摄了一段由他主演的京剧《定军山》的部分场面,为戏曲纪录片,标志着中国电影的正式诞生。
1921年是中国电影值得纪念的一年,这一年出现了三部值得纪念的电影:《阎瑞生》——中国最早的情节片;《海誓》——爱情类型影片开端;《红粉骷髅》——侦探类型影片的开山之作。
1928年,明星公司摄制《火烧红莲寺》,在商业上获得成功,此后神怪武侠片占据了电影市场的半壁江山。
北伐战争失败后,以鲁迅、郭沫若、茅盾为首的大批进步文化工作者汇集到上海。
1930年左翼作家联盟成立,同时文艺界的其他左翼团体亦纷纷成立。
1931 年9月,"左翼剧联"通过《最近行动纲领》,成为之后左翼电影运动发展的基础。
中国第一次电影放映——1896年8月11日,法国商人在上海徐园"又一村"茶楼内放映"西洋影戏"。
中国摄制的第一部影片——1905年秋,由任庆泰导演、谭鑫培主演的京剧片段《定军山》标志着中国电影的正式诞生。
中国第一个电影制片公司——1909年,美国人布拉斯基在上海香港路创办亚细亚影戏公司,这是中国土地上的第一家影片摄制公司。
中国第一部短故事片——1913年,由郑正秋、张石川导演的故事片《难夫难妻》(又名《洞房花烛》),首开家庭伦理剧之先河。
中国第一个女演员——1913年,黎民伟在香港导演《庄子试妻》,其妻严珊珊成为中国第一个女演员。
中国第一部长故事片——1921年,中国影戏研究社在上海拍摄第一部长故事片《阎瑞生》。
中国第一部电影刊物——1922年1月,顾肯夫、陆洁创办中国第一本电影刊物《影戏杂志》。
中国第一部武侠片——1928年,张石川导演的《火烧红莲寺》,是中国的第一部武侠片,也是中国第一个系列片,一共拍了18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