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奇松第二课时课件
- 格式:ppt
- 大小:3.43 MB
- 文档页数:39
教学内容16、黄山奇松授课时间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2、通过朗读感悟文中新词的意思,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3、在读的过程中帮助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抓住“奇”来写黄山奇松的。
课前分析及准备“学生是学习的主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本课教学中,力求为学生创设个性化的阅读空间,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理解,在读中唤起情感的升华,从而让学生的心灵和文本发生思想的碰撞,进而能认识美、感受美,提高学生审美情趣。
教学预设教学生成一、复习巩固,引入情境。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黄山奇松》。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黄山被誉为-----“天下第一奇山”。
以“四绝”-----奇松、怪石、云海、温泉,闻名于世。
在这四绝中,人们对奇松特别有感情,文中哪个词告诉我们人们对奇松特别有感情?(情有独钟)。
二、激情导读,感受奇松。
1、人们为什么对奇松情有独钟呢?这节课,让我们一起去探究。
好,让我们一起来到黄山最妙的观松处。
(PPT)曾被著名旅行家徐霞客称为“黄山绝胜处”的玉屏楼,玉屏楼前可以看到哪些奇松呢?请同学们用心读读课文第二自然段,待会儿告诉大家?(学生自由读)2、同学们,黄山是松的世界,松的海洋,在玉屏楼前,你看到了哪些奇松?(指名说,板书: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3、这些奇松究竟奇在哪儿?下面请同学们再好好地读读课文,用横线划出描写迎客松的句子,用浪线划出描写陪客松的句子,用虚线划出描写送客松的句子。
(1)学习“迎客松”:三大名松中,作者评价最高的是哪一棵呢?文中哪句话可以看出?理解句子“如今,这棵迎客松已经成为黄山奇松的代表,乃至整个黄山的象征了。
”换词析义:乃至——甚至谁能用“不仅……而且……”把这句话连起来说一下?同学们,你在什么地方看到过迎客松吗?迎客松雍容华贵,仪态万方,他的倩影走进了各族人民的心中。
北京人民大会堂安徽厅也陈列着巨幅烙铁画《迎客松》,让我们带着对迎客松赞美之情,再来欣赏一下。
黄山奇松》第二课时公开课教学设计(有配套课件)黄山奇松(第二课时)同学们,昨天我们研究了第16课——“生读题”。
通过上一节课的研究,我们知道黄山以奇松、怪石、XXX和温泉这“四绝”闻名于世,而人们对黄山奇松更是情有独钟。
今天,让我们再次走进黄山,来欣赏黄山的奇松。
我们来到了观松最佳处——玉屏楼,这里有黄山的三大名松,它们是迎客松、陪客松和送客松。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图文对照,给三大名松冠名并说出理由。
同学们赞同他们的观点吗?(恭喜同学们冠名成功!)那三大名松到底怎么个奇呢?让我们再走近一点,来细看个究竟。
1、迎客松请同学们自由读读迎客松段落,边读边想迎客松奇在哪儿?迎客松的姿态优美,枝干遒劲,虽然饱经风霜,却仍然郁郁苍苍,充满生机。
你是怎么理解饱经风霜的?瞧,这棵迎客松有10米多高,年龄有800多岁了,在这漫漫的800多年中,它禁受了多少艰难困苦呢?请同学们展开想象,说一说。
它生长在岩石缝中,忍受风吹日晒,没有泥土,仅靠一丁点空气或腐败花草的营养过活等。
下无寸土,只得扎根于山岩裂缝之中;置身于海拔1700多米的悬崖,饱受风吹日晒;从坚硬的岩石中、从雨后的空气中、从腐烂的花草树叶中,汲取一切可以汲取的营养。
虽然它饱经风霜,但它——姿态优美,枝干遒劲;虽然它饱经风霜,却仍然——郁郁苍苍,充满生机。
这是一株怎样的迎客松呀?有人写了这样的诗句赞颂它,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奇松傲立玉屏前,阅尽沧桑色更鲜。
双臂垂迎天下客,包容XXX千年。
谁来把迎客松的这股精神通过课文中的句子读出来?(大家被你的朗读感染了,一起来读一读!)你还从哪儿感受到迎客松的奇?继续交流。
有一丛青翠的枝干斜伸出去,如同好客的主人伸出手臂,热情地欢迎宾客的到来。
同学们,请伸出你们的手臂,看看这张图片。
远远望去,这斜伸出去的枝干像不像主人的手臂,在热情地欢迎游客的到来?正因为太像了,所以人们把它叫做“迎客松”。
这里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斜伸出去的枝干比作好客的主人伸出的手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