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年代至60年代的中国外交战略
- 格式:ppt
- 大小:3.20 MB
- 文档页数:25
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演变第一阶段:新中国成立——50年代中期面临的环境:美国的孤立敌视政策外交目标:争取国际社会的承认外交政策:外交三大决策,“一边倒”“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重点是发展与社会主义国家的关系)该阶段成果:1、基本肃清了帝国主义在华的特权,巩固了新生的政权2、与几乎所有的社会主义国家建交(南斯拉夫除外,受苏南关系的影响)与一些民族主义和北欧的国家建交3、赢得了朝鲜战争的胜利,日内瓦会议和亚非会议显示了新中国的地位和作用4、周恩来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受到国际认可和赞誉。
第二阶段:50年代中期——60年代末面临的环境:世界动荡、分化、改组、中苏分歧出现并扩大,国内全面开始建设社会主义外交目的:推进世界革命外交政策:放弃“一边倒”的政策,提出依靠广大的亚非拉国家,反对帝国主义,修正主义,反动派的政策(此期间的重点是发展与广大的亚非拉国家的关系)该阶段的成果;1、与包括法国在内的20多个国家建交2、由于中国的睦邻友好政策,用大约十年左右的时间基本解决了与接壤国家的陆上边界问题和华侨的双重国籍问题3、中法建交使该时期的重要成果。
该时期的简要评价:1、夸大了广大亚非拉国家的力量对世界的形势估计过于乐观并带有强烈的意识形态色彩(而不是以国家利益为外交政策的依据)2、该时期的外交树敌过多,具有四面出击的特点,但是总体来说,中国外交还是不断前进的。
第三阶段:60年代末——70年代末面临的环境:中苏严重对峙,中美关系开始缓和外交目标:缓解苏联的威胁,改善所处的险恶的国际环境外交政策:“一条线”“一大片”的联美反苏政策。
一条线,即按照大致的纬度画一条线连接从美国到日本、中国、巴基斯坦、伊朗、土耳其和欧洲的战略线。
一大片即并团结该战略线以外的国家,就是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共同反对苏联的霸权主义。
该阶段的成果:1、1871年第26届联大恢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合法席位,1972年中美关系改善2.70年代中国同70多个国家建交基本完成了与西方国家的建交过程形成第三次建交高潮,至1979年底已与120个国家建交,国际地位日益提高。
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两条线”外交战略的得失与启示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中国团结广大亚非拉国家,反对美苏争霸的“两条线”战略:一方面使中国对外交往经受住了险恶国际形势的严峻考验,并拓宽了外交新渠道,大力支持第三世界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了自己独特的贡献;另一方面对我国内政与外交也产生了一些不容忽视的弊端,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启示。
本文为江西省社科规划项目“50年代后期至60年代毛泽东‘反帝反修’外交战略思想与实践研究”(批准号:05KS209)暨华东交大科研校立课题的阶段性成果。
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世界局势“大动荡、大分化、大改组”,社会主义阵营与帝国主义阵营相对抗的国际格局逐步演变为美苏两超争霸。
由于苏联推行霸权主义,导致中苏联盟破裂,其结果不仅使新中国成立以来实施的联苏反美“一边倒”的外交主导战略失去了存在价值,而且使中国逐步走上了与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同时相对抗的道路。
为了反对美苏两霸,维护世界和平,捍卫中国权益,60年代初,毛泽东提出:中国“在反对修正主义问题上,我们的矛头主要对准赫鲁晓夫;在反对帝国主义问题上,我们集中力量反对的是美帝国主义”[1],把中国外交的重点转向亚非拉国家,谋求建立国际反帝反霸统一战线。
毛泽东制定的抗美抗苏“两条线”战略,全面主导并贯穿于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的中国对外关系,使中国经受住了险恶国际形势的严峻考验,但也存在着一定的历史局限性。
客观地分析我国“两条线”外交战略的得失,对当今推动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建设,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一、积极效应“两条线”战略是在美苏争霸,并互与中国对抗的严峻国际形势下形成的,也是毛泽东领导中国人民不畏强极、自主自强民族气概的产物。
这一战略的贯彻,不仅使我国经受住了险恶国际形势的严峻考验,拓宽了外交新渠道,而且为全世界人民开展反对国际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斗争,树立了一座精神丰碑。
(一)使中国顶住了来自美苏两国的巨大压力和威胁,捍卫了国家权益与民族尊严20世纪50年代末到60年代,美苏利用中国经济建设的暂时困难,掀起反华浪潮,使中国处于南北受敌的危险境地。
新中国外交政策发展历程和背景一、50年代历程1方针政策: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外交的首要任务是:彻底摧毁帝国主义对中国的控制,恢复国家的独立和主权。
为此,提出了“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和“一边倒”的三条方针。
2、背景:国际方面⑴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对新中国采取经济封锁、外交故里、军事包围和威胁.国内方面⑴新中国成立,是中国能够执行独立自主外交的前提⑵政权急待巩固,经济急待恢复,创造和平的建设环境二、60年代历程1方针:“两个拳头出击”2、背景:60年代国际形势变化的特点是大分化、大动荡、大改组。
从苏共二十大开始,苏联推行霸权主义政策,中苏关系急剧恶化,美国也也继续推行敌视中国的政策。
为捍卫国家主权,维护世界和平,中国实行了这样的外交政策。
三、70年代历程1、方针:“一条线、一大片”、三个世界的提出2、背景:苏美两个超级大国的力量对比,朝着有利于苏联的方向发展。
苏联凭借其迅速膨胀起来的军事实力到处伸手,而美国由于侵越战争拖累,力量相对削弱。
苏美争霸出现了苏攻美守的态势。
美国为集中力量对付苏联的挑战,谋求从越南脱身,寻求同中国接近。
四、80年代至今1、方针:无敌国外交政策调整:坚持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实行不结盟政策,全面对外开放2 背景:中国外交方面从幼稚开始走向比较成熟。
外交定义:国家以和平手段对外行使主权的活动。
通常指由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外交部长和外交机关代表国家进行的对外交往活动。
外交的活动形式:外交的活动形式多样,主要有访问、谈判、交涉、缔结条约、发出外交文件、参加国际会议和国际组织等。
外交过程:在外交过程中,不是取悦别人,而是怎么样从他身上得到利益,同样外交不是政治游戏的筹码,,外交的实质是合作学习对立三个不同的属性。
-3、主要成就:①新中国成立第一年就与17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不仅成为解决中印之间的国家准则,也成为解决国家之间的基本准则,反映了我国外交的政策的成熟③日内瓦会议凸显了我国作为世界五大国的地位④万隆会议提出的“求同存异”主张,不仅是的万隆会议成功召开,而且成为“万隆精神”的核心内容。
一、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形成和发展(一)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形成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国家的外交政策只能是和平政策。
社会主义制度决定我们不需要战争,决不会去发动战争,也决不能够侵占邻国的一寸土地。
中华人民共和国自从成立以来,一直坚持和平的外交政策。
根据这一基本的外交政策和外交原则,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还针对不同的国际形势发展的趋势和特点,确定并实施了不同的具体的外交战略和具体的外交方针政策。
具体说来,我国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形成经历了四个阶段:1.新中国成立前期1949年春、夏之间,毛泽东主席先后提出了“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和“一边倒”三条方针,这是根据中国的历史和现实以及当时的国际环境做出的重大决策。
“另起炉灶”是指:对国民党政府同各国建立的旧的外交关系一律不予承认,将驻在旧中国的各国使节只当作普通侨民而不当作外交代表看待;“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是指,对旧中国同外国签订的一切条约和协定要重新审查处理,不承认国民党时代的一切卖国条约的继续存在,有步骤地彻底摧毁帝国主义在中国的势力和特权。
这一时期,中国外交的中心任务是: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为社会主义和平建设争取一个有利的国际环境。
为此,中国公开宣布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着重加强同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联合,坚决反对美国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彻底清除帝国主义在华特权和势力。
中国执行向苏联和人民民主国家“一边倒”的方针,并不意味放弃独立自主原则。
新中国的对外政策一直是以争取和平为宗旨的。
毛泽东明确提出:“我们的总任务是:团结全国人民,争取一切国际朋友的支援,为了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为了保卫国际和平和发展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
”2.从新中国成立到50年代中期20世纪50年代,我国最重要的外交事件是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这是由我国在50年代提出并由中国、印度、缅甸三国共同倡导的。
1953年12月31日,周恩来总理接见印度政府代表团时,第一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中国独立自主和平外交发展脉络解放初期:从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中国外交的中心任务是: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为社会主义和平建设争取一个有利的国际环境。
新中国建立之际,毛泽东提出的外交方针有“另起炉灶”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一边倒”,即新中国的人民政府不承认国民党政府同各国建立的一切旧的外交关系,而要在新的基础上同各国另行建立新的外交关系;新中国的建立必须清理旧中国残留的对外关系痕迹,建立良好的环境,以全新的面貌,发展同其他友好国家的关系;在帝国主义对新生的人民政权实行敌视政策的情况下,中国只能倒向社会主义阵营这一边,但并不是要放弃独立自主原则。
50年代:开始探索有别于苏联的外交政策,1953年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首次系统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60年代:“两个拳头打人”,时间从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末,指依靠广大亚非拉国家,反对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和苏联为首的修正主义以及各国反动派。
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开始,中国转入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并试图摆脱苏联模式的影响,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在国际事务和共产主义运动中,中国也尝试着发挥更大的作用。
由于这些变化,中国共产党放弃了“一边倒”的外交战略,提出了团结广大的亚非拉国家,反对帝国主义、修正主义和各国反动派,推进世界革命的新战略。
结果是中国逐渐走上了同时与美苏两个大国对抗的道路。
整个60年代,“反两霸”是中国外交的主旋律和对外关系格局的特点。
70年代:一条线、一大片(与西方缓和),三个世界划分。
这一时期美苏争霸出现了苏功美守的态势。
苏联加强在中苏边境和蒙古的军事部署并企图从北、南、西三个方面包围中国。
美国实行战略收缩,急于从越南脱身,谋求打开对话关系。
毛泽东审时度势,,果断决定打开中美关系的大门,提出了“一条线”“一大片”外交战略。
这是我国外交的因此重大战略调整,对缓和我国面临的紧张局势,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保障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独立自主、和平共处的基本方针始终不会改变。
中国外交战略一.新中国外交的指导方针和基本原则(一)毛泽东和邓小平的外交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对外工作的指导方针为了同旧中国的半殖民地外交一刀断,维护新中国的独立和主权,1949年春夏之际,毛泽东提出“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和“一边倒”的三条方针。
“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是指:以前对国民党政府同各国政府建立的旧的外交关系一律不予承认,对驻在旧中国的各外国使节只当作侨民对待,而不作为外交代表;对旧中国同外国签订的一切条约和协定都要进行重新审查处理,把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的努力和特权逐步进行肃清,在互相尊重领土主权和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同世界各国建立新的外交关系。
“一边倒”是指:倒向社会主义一边。
这是因为,在中国人民解放战争时期,国际上出现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同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阵营尖锐斗争的局面。
美国站在中国人民的对立面,支持蒋介石打内战。
而苏联对中国人民的革命长期给予同情和支持。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我们就不能不考虑到:新中国成立后帝国主义对新中国进行武装干涉的可能性,这就决定了新中国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各国联合的必要性。
因此,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中公开宣布新中国倒向社会主义一边。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实行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方针,我们不仅要向社会主义国家开放,也要向资本主义国家开放;不仅同发展中国家,也要同发达国家发展友好合作关系。
如何处理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异同国家利益之间的关系,成为我们党在对外交往中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
邓小平同志从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争取有利的国际环境和拓展对外关系新局面的大局出发,明确提出“考虑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主要应该从国家自身的战略利益出发”,“不去计较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差别”,“以自己的国家利益为最高准则来谈问题和处理问题”。
(12)这就为我们正确对待和妥善处理国家关系和党际关系中的意识形态问题提供了明确的指导方针。
自从新中国自成立以来,我国的外交政策就不断在实践中摸索着前进,不断走向成熟,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变化,相应的制定外交政策,“摸着石头过河”,它每前进一步,显示出出外交思想的与时俱进和开拓创新。
从建国初的“一边倒”方针,到毛泽东“三个世界”的战略划分,再到邓小平“韬光养晦,有所作为”外交战略。
在新世纪,打开了构建“和谐世界”的外交新纪元。
一、新中国成立至50年代中期是新中国外交发展的第一阶段新中国坚持独立自主,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联合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积极第三世界国家建立和发展好友合作关系,把中同人民坚决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的形象展现给全世界。
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先后提出“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和“一边倒”三条方针。
这三条方针构成了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框架,基本奠定了初期“一边倒”的外交格局。
实行“一边倒”是新中国外交迈出的第一步,总的来看,这个决策是成功的。
在“一边倒”的格局下,中国取得了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参加了1954年的日内瓦会议,以大国的姿态登上了国际舞台。
二、50年代后期至60年代末是新中国外交发展的第二阶段50年代后期到60年代末,在时局动荡不安之中,稳住阵脚,面对敌人的挑衅,无所畏惧,捍卫了自己的主权和尊严。
中国继续支持亚非拉等被压迫国家和民族争取和维护独立的斗争,创造性的解决了历史遗留的边界主题,广泛建立和发展了友好关系。
在这一时期,中国一方面抵制了苏联对中国的威胁,另一方面坚决反对美国搞“两个中国”的阴谋。
积极支持第三世界人民为争取人民解放,民族独立而斗争,赢得了第三世界人民的信任。
从而中国与一批亚、非、拉国家及西欧的法国建立了外交关系,解决了同某些邻国之间存在的历史遗留问题,签订了一系列边界条约。
但是,当时的领导者对资本主义的危机估计过高,从而在外交上也有一定的偏颇。
三、70年代是新中国外交发展的第三阶段70年代,毛泽东成功地改变了中国的外交格局,打破了外交的僵局,使外交又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中国外交政策的演变及和平崛起战略一、中国外交政策的历史演变自建国至今,我国外交政策及国际战略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发展阶段:1、建国初期到50年代中期实行“一边倒”外交政策建国初期中国实行“一边倒”外交政策是当时的历史条件决定的。
第一、建国初期,我国遭到美国为主导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敌视,孤立封锁和包围威胁,无法与他们建交。
第二、长期的战争之后,中国急需寻求外来经济援助和政治盟友,需要较好的国际环境,以愎复经济,建设国家,实行“一边倒”外交可以迅速消除苏联领导对中共的疑虑,赢得苏联的信任、支持和经济援助,也可一定程度牵制一心要颠覆中国政权的美国,使之有所顾忌。
第三、当时国际形势是以美、苏两大国为首的两大阵营的对立格局,中国没有中间道路可走,倒向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是历史的必然选择。
2、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初期确定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指导的外交政策1953年12月31日,周恩来总理在北京接见印度谈判代表团时,首次系统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954年4月29日,中印达成《中印关于中国西藏地方和印度之间的通商和交通协定》,序言中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定为指导两国关系的准则。
6月,周恩来应邀先后访问印度和缅甸,分别与两国总理尼赫鲁和吴努发表联合声明,一致同意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指导中印、中缅双边关系的基本原则,并倡议以此作为处理国际关系的准则。
1955年4月,亚洲、非洲29个国家在印尼的万隆召开首脑会议,中国代表团团长周恩来在发言中再次重申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并将其中的“互相尊重领土主权”改变为“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至此,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表述正式确定为:“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此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不仅成为中国外交政策的指导方针和贯彻始终的主线,也成为国际社会广泛共识和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
以此原则为指导,中国打破了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封锁,扩大了外交和国际活动空间,逐步与许多周边邻国和亚非欧国家建立了友好外交关系。
新中国外交政策演变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一直奉行和平的外交政策,但在不同时期其内容和侧重点有所变化:
①50年代初,“一边倒”。
在当时世界分裂为两大阵营的国际环境下,我国站在以苏联为首的和平民主阵营中,这是维护自身主权利益,维护世界和平的正确选择。
20世纪50年代中期我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开始逐步实行“一大片”政策,加强同亚非拉国家的政治经济往来
②60年代,“两个拳头出击”。
60年代,随着中苏关系恶化,中美继续对抗,为捍卫国家利益、世界和平,中国实行“两个拳头出击”的方针,同时反对美苏两个超级大国
③70年代,“一条线,一大片”。
70年代中美关系缓和,苏联严重威胁中国安全,毛泽东提出“三个世界”的构想。
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地位得到恢复。
我国外交关系取得重大突破,既重视发展与美、日等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又注重发展同广大亚非拉第三世界国家的关系。
我国开始全面参与国际事务,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④80年代后“无敌国外交”。
随着第三世界力量的壮大及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的主题,中国外交政策作出重大调整,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同世界上一切国家友好相处,建设和平的周边环境,为维护世界和平而奋斗
⑤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实行改革开放,逐步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特区—内地这样一个多层次,点线面相结合的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新格局。
有利于我国引进外国的资金、先进技术、经营管理方法和利用外国市场,推动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1992年中共十四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确立和2001年中国加入WTO,是我国的外贸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
中国外交战略经历了四个主要阶段。
50年代未以联苏反美为主;60年代,以联合第三世界,争取西方国家反美反苏为主;70年代以联美反苏为主要内容;80年代,以独立自主不结盟战略为核心。
这些战略虽然有些战略调整不尽合理,但总体上说,对中国起了积极作用。
如今中国面临着国际政治格局多极化的形势,中国现已具备一定综合实力,逐步迈开大国外交的步伐,并已经在一些国际事务中发挥重要的作用,今后的外交战略日益关键。
一确定既反对美国的强权政治,又在世界事务中与美国进行合作的双向战略。
美国的所谓领导作用中,有霸权和强权政治的倾向,中美的意识形态的对立,政治制度的不同,利益的矛盾,决定了中美两国不可能建立很好的类似于中俄那样正常和稳定的国家关系,矛盾冲突和磨擦难以避免。
但也要承认美国在国际事务中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否则与美国建立战略性伙伴关系就完全没有基础。
中国在制定对美国的战略时,应更理智和谨慎地处理中美关系。
二争取欧洲。
面对多极化,美国试图推行单极世界的意图时有表现。
在这样一个矛盾的双重结构中,中国的大国外交战略应着眼于坚定不移地推进多极化,抵制和反对单极化的企图。
欧洲也承认在许多事务上态度与美国一致,但不是承认美国的领导,世界还是要走向多极化。
中国要进一步巩固与俄罗斯在一些问题上达成的共识,同时争取欧洲。
三参与和挑战并用,在东亚要争主导权。
中国与美国和西方国家在核不扩散,反对国际恐怖主义,反对国际性走私贩毒,在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方面,有重大的共同利益,应进行合作,参与到美国和西方为主导的世界进程中去。
中国作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作为东亚最有影响的国家之一,应有所作为。
四中国要坚持独立自主原则,但外交战略则应实行灵活的准结盟的战略。
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仍然继续扩大军事集团和军事联盟,中国继续坚持不结盟战略无异于自束手脚,但结盟反对结盟会重现过去的冷战时期两大军事集团对峙的局面,不符合中国的实力。
中国不能实行不结盟战略,也不能马上结盟,但必须维护自身的利益,因此实行灵活的准结盟战略是一种中策。
第三个阶段联美祖国外交历史分为4个阶段,其中第三个阶段为联美遏苏。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结束了中国自鸦片战争以来长达110年的屈辱历史,开创了中国外交的新纪元。
新中国建立后,根据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我国外交战略的发展演变,大体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20世纪50年代。
这一阶段,我国的外交战略是联苏反美,即“一边倒”的外交政策。
面临新中国初期帝国主义对中国的孤立封锁,毛主席提出了新中国外交三大政策:“另起炉灶”;“一边倒”;“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据此,我国同苏联、匈牙利、波兰等社会主义国家以及印度、缅甸等亚非民族独立国家,建立和发展友好合作关系。
为了打开我国外交的困境,赢得中立国家的支持,中国积极参加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等国际性会议,并于1953年正式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树立了一个良好的中国形象。
此外,在朝鲜战场上,我国给美国以沉重的打击,迫使其在停战协议上签字,捍卫了我国的独立和安全。
第二阶段:20世纪60年代。
这一时期,我国的外交战略是反苏反美,即“两个拳头打人”的外交战略。
由于苏联奉行大国沙文主义,不尊重其他国家的主权和独立,多次粗暴地干涉他国内政(例如,60年代初苏联就向我国提出共建长波电台和共同舰队等侵犯我国主权的要求),中国为捍卫自己的神圣主权,与苏联的大国主义、霸权主义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
在这一时期,美国继续执行反华政策,在台湾公开进行战争挑衅,支持印度对中国的非正义战争,使越南战争逐步升级,并武装入侵柬埔寨,引发老挝内战,企图恶化中国的周边环境,威胁中国的国家独立。
中国对此进行了坚决的斗争和反击,发出了“全世界人民团结起来,打败美帝主义及其走狗”的口号。
此外,中国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积极支持亚非国家民族解放运动和经济建设,受到了亚非国家的普遍欢迎和认可。
值得一提的是,1964年,中国同法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这是第一个同我国建交的西方大国。
第三阶段:20世纪70年代。
这一时期,我国的外交政策战略是“联美遏苏”,即“一条线,一大片”的外交战略。
高中历史: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的外交政策
(1)特点:“两只拳头打人”和“一大片”的外交政策。
(2)原因
①朝鲜停战后,美国继续敌视中国;利用台湾问题搞“两个中国”的阴谋;继续在台湾海峡进行军事活动;发动侵越战争,从南面威胁中国安全。
②20世纪50年代末期,苏联实行大国沙文主义政策,企图损害中国的主权,遭到中国严词拒绝;1960年,苏联突然照会中国政府,要求召回全部在华苏联专家,停止对中国的经济技术援助;苏联在中蒙、中苏边境大量增兵,从北面威胁中国安全。
中苏关系紧张,我国外交环境恶化。
1969年中苏在珍宝岛发生边界冲突。
(3)表现: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起,中国本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大力发展与亚、非、拉国家的关系,加强同这些国家的政治、经济与文化往来。
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末,中国先后又与柬埔寨、老挝、古巴等20多个国家建立外交关系。
(4)影响:大大改善了中国在国际上的处境,扩大了中国在世界的影响。
第1 页共1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