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结构分析模型的合理简化及处理方式

  • 格式:ppt
  • 大小:1.04 MB
  • 文档页数:46

下载文档原格式

  / 46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组合设计内力的调整 梁设计剪力调整 转换梁设计剪力调整 柱设计内力调整 框支柱设计剪力调整 剪力墙设计内力调整
框支柱的剪力调整
• 框支柱从标准剪力到设计剪力是怎样调整的?
框支柱从标准内力到设计内力需经过: 地震内力的放大: (1)薄弱层1.15的调整(转换层应强制为薄弱层); (2)统计层剪力,求出需进行2%、3%、20%、 30%调整的放大系数; • (3)双向地震组合的内力放大(一般转换层结构选 择较多); • 注意:程序是先做“双向地震组合(3)”后做“楼 层剪力调整(2)”,两者次序不同,结果是不同的。 • • • •
• 框支托梁为什么容易抗剪超限?
• 原因主要是上部剪力墙与下部托梁协调工作,传给下部 的内力太大造成。由上例188号梁所例: • 恒载产生的剪力:2433kN • 地震产生的剪力:2301kN • 地震力控制是因为地震剪力的调整太大的原因。 • 由此可见,竖向荷载、地震荷载是梁抗剪截面超限的主 要原因。
转换结构分析模型的合理简化 及处理方式
邵 弘
1。转换结构的特点和类型
2。转换结构的计算模型
3。转换结构的内力调整和设计控制
4。转换结构的补充分析
1.1。转换结构的受力、变形特点
特点 竖向力的传递不连续。 在转换层上下一、二层范围内,水平力有突变。 转换层上下容易产生刚度突变。 转换层落地和不落地竖向构件变竖向形差较大,造成转 换层上部结构在恒载作用下弯矩、剪力突变,容易超限。 变形复杂、传力不明确,尤其在复杂的转换层结构中, 如:厚板转换层、超大梁转换层、箱形大梁转换等等。 转换层刚度、质量集中,造成地震效应突然增大。 转换层跨度大,需要考虑竖向地震作用。设计从严。 转换层分析不能采用简化方式,如转换梁的轴向变形不 能忽略,则不能采用刚性楼板假定。 转换层构件容易产生剪力突变,有时这种剪力集中现象 需要采用二次补充计算才能发现。
• (4)设计内力的放大:
• 各层框支柱均采用相同的设计剪力放大系数: • 特1级、1级、2级、3级的设计剪力放大系数分别为: 3.024、 2.1、1.5 、1.265
• 特1级、1级、2级、3级的设计弯矩调整系数则与普通 柱一样调整
转换梁的内力调整
• 框支托梁的设计内力是怎样调整的?
框支托梁从标准内力到设计内力需经过: 地震内力的放大: (1)薄弱层1.15的调整(转换层应强制为薄弱层); (2)双向地震组合的内力放大(一般转换层结构选择较 多); • (3)地震内力无条件放大,对特1级、1级、2级,放大 系数分别为:1.8、1.5、1.25 • 设计内力的放大: • 框支托梁的设计剪力调整系数与普通梁一样。对特1级、 1级、2级、3级,放大系数分别为:1.56、1.3、1.2、 1.1 • • • •
转换层刚度的条文规定 位移比、周期比 。 转换层上部与下部结构的侧向刚度比 。 剪力墙底部加强部位 高规的10.2.4条,剪力墙底部加强部位的高度可取框支层 加上框支层以上两层的高度及墙肢总高度的1/8二者的较大 值。 抗震等级 当转换层位置设置在3层或3层以上时,框支柱、位于底部 加强部位的剪力墙抗震等级宜按表4.8.2 和表4.8.3 规定提 高一级采用,已为特一级可不再提高。
转换层上部剪力 墙需加强的区域 托梁 墙梁的变形 协调节点 框支柱
剪力集中点,造成 剪力突变。在框支 柱边和洞口边的梁 截面上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厚板转换层结构:应用很少,抗震很不利 变形特点 厚板上部的结构变形,通过厚板的面外变形,传到下部 结构中。由于上下部结构完全对应不上,厚板的面外变 形传力方式特别复杂。 受力特点 厚板自重大,地震效应大,抗震很不利。厚板受到较大 的剪切,需要验算厚板的冲切。 分析要点 由厚板上部结构的轴线,加上厚板下部结构的轴线,在 厚板层产生较多的房间,此时房间四周可以用虚梁输入, 定义真实的板厚,在分析时考虑“弹性板3”。对于较大 的房间,还应再划分成几个小房间,以协助厚板的单元 划分。厚板计算的准确性,取决于厚板单元的类型和单 元划分的合理性。
上玄杆
下玄杆
耗能梁
偏心支撑
3.1。转换结构的内力调整
薄弱楼层地震剪力放大 高规的10.2.6 条,带转换层高层建筑结构,其薄弱层地震 剪力应按高规的5.1.14条规定乘以1.15增大系数。转换层应 强制为薄弱层。 楼层最小地震剪力系数控制 高规的3.3.13 条,水平地震作用计算时,结构各楼层对应 于地震作用标准值的剪力应符合表3.3.13的要求。 其中的框架柱应考虑0.2Qo调整 抗震规范6.2.13条规定,侧向刚度沿竖向分布基本均匀的 框—剪结构,任一层框架部分的地震剪力,不应小于结构 底部总地震剪力的20%和按框—剪结构分析的框架部分各 楼层地震剪力中最大值1.5倍二者的较小值。
厚板转换层的实际工程
一层平面
定义虚梁
二层厚板转换层平面
标准层平面——4个塔
厚板的单元划分
厚板自重太大造成转换层地震作用的突变
2.4。超大梁转换结构的计算模型
一般这种超大梁占有一层的高度,分析模型与构件的配筋模 型难以统一,所以采用两次分析用不同的计算模型来解决问 题。 模型一:梁所占有的一层仍按一层输入,大梁按剪力墙定义, 此时可以正确分析整体结构及构件内力,除大梁(用剪力墙 输入)的配筋不能用以外,其余构件的配筋均能参考采用。 模型二:把大梁作为一层输入,即两层合并为一层,大梁则 按梁定义,层高为两层之和,这种计算模型仅用于考察、计 算大托梁受力、配筋,其余构件及结构整体分析的结果可以 不用参考。层高的增加使柱的计算长度增加,此时程序自动 考虑柱上端的刚域,亦使结构分析准确。也可以用FEQ进行 二次分析。
红色为下部结构的轴线
黄色为上部结构 的轴线
超大梁转换结构 : 变形特点 转换梁占据整个一层的高度,并且有上下两层楼板作为 侧向支撑。转换梁与框支墙在交接面上变形协调。 受力特点 转换梁受力复杂,其轴向力不可忽略按偏心受力构件设 计配筋。但是两层的侧向楼板对大梁有较强的约束,所 以大梁的轴向变形较小。这是有利因数。 分析要点 转换梁的准确分析,取决于与上部剪力墙的变形协调节 点的多少。以及大梁与两层小梁的协调关系。
梁柱的变形协调
梁柱位移协调点,也是柱 轴力、梁剪力的平衡点
梁抬柱点
梁抬柱点
上层柱内力小
上层柱内力小
再向上层则柱 内力变大
再向上层则柱 内力变大
梁抬柱的柱轴力随刚度减弱而减少
立面观察
2.2。框支剪力墙结构的计算模型
高规10.2.10条,转换层上部的竖向抗侧力构件(墙、柱) 宜直接落在转换层主结构上。当结构竖向布置复杂,框支 主梁承托剪力墙并承托转换次梁及其上剪力墙时,应进行 应力分析,按应力校核配筋,并加强配筋构造措施。B级高 度框支剪力墙高层建筑的结构转换层,不宜采用框支主、 次梁方案。框支剪力墙结构宜采用墙元(壳元)模型,如 SATWE、PMSAP等。 注意“壳元最大边长”这个参数应取得尽量小。这是为了 转换梁与上部剪力墙协调点多些,变形协调更合理。 转换梁应该考虑轴向变形的影响,所以要考虑弹性楼板, 转换梁才能计算出轴力。
• 所以,可以见到转换层结构的复杂性。因此我们建议采 用多个不同模型的软件复核,如:PMSAP、FEQ等。 • 梁截面抗剪承载力:b*h=0.8*1.8,C40 • 0.15fcbho=0.15*19100*0.8*(1.8-0.0425)/0.85=4739kN • 远不满足设计剪力11725kN的要求,需要增加截面,提 高强度,或采用其它方法。
转换层弹性楼板的定义
为了与上部剪力 墙协调,托梁被 划分成4小段, 协调接点5个
2.3。厚板转换结构的计算模型
“高规”10.2.1条,非抗震设计和6度抗震设计可采用;7、8 度抗震设计的地下室转换构件可采用厚板。厚板转换层结构, 目前没有很好的分析方法,应尽量避免。 由厚板上部结构的轴线,加上厚板下部结构的轴线,在厚板 层产生较多的房间,此时房间四周可以用虚梁输入,定义真 实的板厚,在分析时考虑“弹性板3”。厚板计算的准确性, 取决于厚板单元的类型(采用块体单元、中厚板单元等)和 单元划分的合理性。 采用SATWE时要注意:对于较大的房间,还应再划分成几个 小房间,以协助厚板的单元划分。 采用PMSAP时,由于其有楼板单元的划分功能,分析时选择 楼板单元划分即可。 厚板的冲切验算必须考虑。
按大梁定义
按墙定义
柱竖向刚域
模型一
模型二
2.5。桁架转换结构的计算模型
桁架转换结构可由SATWE、TAT、PMSAP输入计算,其分 析的关键是桁架上、下层弦杆的轴力,所以在分析时一定要 在上下弦杆层定义弹性楼板,计算出上、下弦杆的轴力。 当斜腹杆的连接比较简单,如只与上下层节点相连,则用 SATWE、TAT计算没有问题。 如果联结复杂,用SATWE、TAT计算时就需要简化。复杂 连接的转换结构可以用SPASCAD建模,PMSAP计算。 桁架转换长见于高层钢结构,其中中心支撑虽然刚度贡献大, 但会引起结构局部的内力突变,所以,大量采用偏心支撑和 耗能梁,以提高结构的延性。
两层楼板
占据一层的转换大梁, 有时梁中间开有小洞
桁架转换结构 : 变形特点 桁架与上下部结构杆系相连,采用杆模型,变形自然协 调。 受力特点 桁架上下层刚度突变,应力容易集中,造成内力突变。 上下玄杆应考虑轴向变形。 分析要点 要考虑上下玄杆的轴向变形,就不能考虑刚性楼板假定。
托梁与上部剪 力墙的协调点
托梁上部墙体的单元划分
第188号托梁所在的位置
• 外部因素:(1)荷载是否太大;(2)结构刚度是否局 部偏小;(3)地震设防烈度与结构设计是否存在矛盾。
• 内部因素:(1)壳单元与杆单元的位移协调是否会带来 应力集中;(2)杆单元相对很短,是否会造成刚度偏大, 以至吸引荷载;(3)单元划分是否不合理。
3.2。转换结构的设计控制
基本要求的条文规定: 4.2.2-1和表4.2.2—1关于A、B级最大适用高度的规定; 第10.2.2条 8度不宜超过3层;7度不宜超过5层; 第10.1.2条 9度抗震设计,不应采用带转换层结构; 按表4.8.2和表4.8.3,正确填写结构构件的抗震等级; 第10.2.3 条,底部带转换层的高层建筑结构布置有关规 定。 设计调整 薄弱层。 水平转换构件。 竖向转换构件——框支柱。
框支柱地震作用下的内力调整,高规10.2.7条规定: 1)支柱数目不多于10根时:当框支层为1—2层时各层每根柱 所受的剪力应至少取基底剪力的2%; 2)当框支层为3层及3层以上时,各层每根柱所受的剪力应至 少取基底剪力的3%。; 3)框支柱数目多于10根时,当框支层为1—2层时每层框支 柱所承受剪力之和应取基底剪力20%; 4)当框支层为3层及3层以上时,每层框支柱所承受剪力之和 应取基底剪力30%。 框支柱剪力调整后,应相应调整框支柱的弯矩及柱端梁的剪 力、弯矩。 高规4.9.2、10.2.12条规定规定,框支柱在特一级、一、二级 抗震时,地震作用产生的轴力分别乘以增大系数1.8、1.5、 1.2。但在计算轴压比时不考虑该增大系数。
1.2。转换结构的类型
梁托柱转换。这种转换可以采用经典的杆系有限元分析,不 需要进行专门的模型简化。
属于标准杆系有限元分 析模型,不需要简化。 注意:要定义转换梁。
框支剪力墙结构:应用最广的形式。 变形特点 转换梁与框支墙在交接面上变形协调。 受力特点 转换梁受力复杂,其轴向力不可忽略按偏心受力构件设 计配筋。 分析要点 转换梁的准确分析,取决于与上部剪力墙的变形协调节 点的多少。
上玄杆
下玄杆
2.1。梁托柱结构的计算模型
这类转换层的计算模型,可以仍采用杆模型即可。如结构 中采用大量的梁托柱的受力形式,则该结构也应该定义为 “复杂高层”及“转换层结构”,托柱梁应按框支梁设计 及构造控制,当转换层在3层及3层以上时,框支柱的抗震 等级应提高1级,所以在特殊构件定义中应把与托柱梁相连 的柱定义为框支柱。 梁抬柱的传力,是由梁柱协调变形完成的,柱的轴力由梁 的剪力平衡,所以,可以通过查看梁剪力或柱轴力来确认 上部柱传来的集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