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乐器欣赏
- 格式:ppt
- 大小:1.25 MB
- 文档页数:15
小寒节气的传统乐器演奏与欣赏小寒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二个节气,时间一般在每年的1月5日左右。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小寒标志着寒冷的季节正式开始,同时也是一年中乐器演奏和音乐欣赏的重要时刻。
在小寒节气,我们可以欣赏到各种传统乐器的精彩演奏,以下将介绍几种常见的传统乐器及其演奏形式。
一、古琴古琴是中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也是中国传统音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起源可追溯到古代中国五音十二律的使用时期。
古琴弹奏讲究气韵生动,以清雅、优美著称。
演奏时,弹奏者通常坐在一张矮凳上,琴放在膝上,双手轻拨琴弦,以指尖的力道控制音量和音调。
古琴的声音悠扬动听,给人一种宁静和悠远的感觉。
二、笛子笛子是一种吹奏乐器,音域广泛,声音悠扬。
它是由竹子或其他木料制作而成,共有九个音孔。
演奏笛子的技巧非常独特,对吹奏者的气息和嘴型有较高的要求。
笛子可以演奏各种类型的音乐,特别是在小寒节气,演奏一些表达温暖和希望的曲目,能够给人一种暖心的感觉。
三、二胡二胡是中国的特色拉弦乐器,被认为是中国民间音乐的代表之一。
它的外形像一把小提琴,但与小提琴不同,二胡是用弓拉弦而不是拉拨。
演奏二胡需要一定的技巧和耐心,演奏者需要用手指按弦、用琴弓拉动弦线,通过变换指法和弓法来弹奏出不同的音符和乐曲。
二胡的音色深情而动人,常被用来表达中国民间文化的情感。
四、琵琶琵琶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乐器,属于拨弦乐器的范畴。
它有四根指板和七根弦,外形似月牙状。
琵琶的演奏以指法、弦法和音色控制为主要特点。
演奏者可以通过弹拨、扫弦、滚音等技法来表现琵琶的音乐魅力。
琵琶的声音高亢激昂,常用来演奏宫廷音乐和戏曲音乐,给人一种豪放和热情的感觉。
总结:小寒节气是欣赏传统乐器演奏的好时机,而古琴、笛子、二胡和琵琶是其中的重要代表。
这些乐器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音乐魅力,演奏者通过琴弦、吹口等方式展现出动人的旋律和感人的情感。
在小寒节气,我们可以通过欣赏这些传统乐器演奏的音乐,感受寒冬给予我们的温暖和希望,也能够品味到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中国传统乐器鉴赏心得古人说:音乐之所由来者远矣“吕氏春秋”。
根据20世纪考古发现,中国音乐的历史源源不是三千年、五千年,而是八、九千年或者更为遥远,八、九千年以来,中国音乐同中国文化一样,从未间断,这在世界古老文明中是很少见的。
下面我们就来鉴赏一下中国传统乐器。
一、编钟编钟是中国古代汉族大型打击乐器,兴起于西周,盛于春秋战国直至秦汉。
它用青铜铸成,由大小不同的扁圆钟按照音调高低的次序排列起来,悬挂在一个巨大的钟架上,用丁字形的木锤和长形的棒分别敲打铜钟,能发出不同的乐音,因为每个钟的音调不同,按照音谱敲打,可以演奏出美妙的乐曲。
引在木架上悬挂一组音调高低不同的铜钟,由古代侍女用小木槌敲打奏乐。
二、琴琴者,禁也。
禁人邪恶,归于正道,故谓之琴。
古人云:“八音之中,惟弦为最,而琴为之首”,“众器之中,琴德最优”,这个琴字指的就是古琴。
“琴者靠天地之声”,“通神明,惊鬼神”,“因而瓠巴鼓琴,飞鸟翔集,渊鱼出听;师旷鼓琴,六马仰秣,玄鹤延颈”.....几乎古代所有有关音乐的故事都来自古琴。
在古代,人的文化修养是用琴、棋、书、画四方面的才能表现的,弹琴为四大才能之首。
因为琴在古代泛指古琴,古琴有九德之说,君子之器,象征正德。
因此,琴亦正乐。
三、瑟瑟的起源十分久远,在考古发现的弦乐器中所占的比重最大。
它的出土地点集中在湖北、湖南和河南三省,并且绝大多数出自东周楚墓。
其他如江苏、安徽、山东和辽宁等省,只有一点零星发现。
瑟,形状似琴,有25根弦,弦的粗细不同,每弦瑟有一柱,按五声音阶定弦。
最早的瑟有五十弦,故又称“五十弦”。
四、二胡二胡又名“胡琴”,唐代已出现,称“奚琴"”,宋代称“嵇琴”。
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胡琴制如火不思,卷顾龙首,二弦用弓捩之,弓之弦以马尾”进一步阐述了胡琴的制作原理。
到了近代,胡琴才更名为二胡。
一般认为今之胡琴由奚琴发展而来,现已成为我国独具魅力的拉弦乐器。
它既适宜表现深沉、悲凄的内容,也能描写气势壮观的意境。
传统乐器笛子的演奏与欣赏笛子是中国传统乐器中最古老、最具代表性的乐器之一。
它的音色悠扬,既柔美又高亢,能够表达出丰富的情感和意境。
在中国的古典音乐以及民间曲艺中,笛子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探讨笛子的演奏技巧和欣赏方法,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一古老乐器的魅力。
一、笛子的演奏技巧演奏笛子需要熟悉其特点和技巧。
首先是正确的吹奏姿势。
拿起笛子时,应使吹口正对笛子吹孔,并将笛子稍微倾斜,以方便吹奏。
吹奏时,嘴唇要紧贴吹孔,用气息吹出旋律,同时调节气息的大小和速度来控制音调的变化。
其次是指法。
笛子通常有多个吹孔,每个吹孔代表不同的音符。
演奏时,需要用手指按住相应的吹孔来改变音高。
初学者应先学习基本的指法,然后逐渐掌握更复杂的技巧和音阶。
最后是技巧的练习和表达。
演奏笛子需要良好的控制力和呼吸技巧。
练习时要有规律地进行吹奏和放松训练,逐渐增加演奏的难度。
同时,在演奏时要注意表达情感,通过音色的变化和音乐的重点来传达出音乐作品的意境和内涵。
二、笛子的音色与表现力笛子的音色优美动听,具有独特的表现力。
它的发声原理是通过气息在吹孔上切割空气流产生共振,产生音符。
笛子的音色柔和、纯净,能够表达出悠扬的旋律和恢弘的乐章。
笛子在演奏中有许多独特的技巧,例如发音、滑音、颤音等。
这些技巧能够为音乐增添更多的表现力和情感。
在演奏中,演奏者可以通过轻柔的吹奏、断续的音符、变换的音色等手法来打造出丰富多样的音乐效果。
三、笛子的曲目欣赏笛子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曲目。
在古典音乐中,有很多脍炙人口的笛子独奏曲,如《广陵散》、《阳关三叠》等。
这些曲目旋律优美,表达细腻,能够让人沉浸其中。
在民间曲艺中,笛子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比如在京剧、评剧等曲艺表演中,笛子常常用来伴奏和独奏。
它不仅能够为演出增添音乐的氛围和情感,还能够与其他乐器相互呼应,形成音乐的高潮和迭起。
除了传统的曲目,如今也有很多现代曲目使用笛子进行演奏,将其与不同风格的音乐相结合,创造出多样化的音乐形式和风格。
中国古典乐器鉴赏论文音乐是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学会欣赏音乐便走出了欣赏美的关键,为大家分享了中国古典乐器的鉴赏论文,一起来看看吧!摘要:古筝是我国最古老而富有特色的民族乐器之一,它的音色浑厚明亮、优美华丽,深受人民大众的喜爱。
文章主要探讨古筝的起源,各个时代筝的发展,筝的流派,并以浙江筝曲《高山流水》进行分析。
关键词:筝的起源;筝的流派;筝曲结构古筝是我国最古老而富有特色的民族乐器之一,它的音色浑厚明亮、优美华丽。
其出神入化的艺术魅力和浓郁的民族特色,深受人民大众的喜爱。
演奏上既擅长表现行云流水的意境和细腻委婉的情调,又可抒发慷慨激扬、气贯长虹的豪情。
古人曾用“弹筝奋逸响、新声妙入神”、“坐客满筵都不语,一行哀雁十三声”的生动诗句来描绘古筝艺术所达到的令人神驰的境界。
自古以来,人们把弹奏古筝作为高雅圣洁的象征和陶冶情操、提高文化素质和艺术修养的重要方式。
下面我将从以下几点对古筝进行分析。
一、古筝的起源早在西元前四世纪的战国时代,筝就已流行秦、越等国。
古筝真正的起源,具有许多种版本。
主要有以下三种学说:1.筝源于瑟在史料中,可看到多处皆有因争瑟一分为二而成筝的记载。
2.筝筑同源在史料上也有不少记录指筝和筑皆是由简单的竹制乐器所演进而生的。
3.筝是由秦国名将蒙恬所造或而成的。
二、各个时代筝的发展在春秋战国时期,古筝已经在秦、越等许多地区流传。
到秦、汉两代,古筝已经有相当普遍的发展。
三国时期,筝作为一种相当高尚的乐器,受到朝野学者、文人雅士的普遍重视。
东晋、南北朝相继和乐而起的清商乐中,筝更为广泛的用于演奏吴歌和荆楚西曲。
隋唐,筝乐艺术在中原地区呈现出“奔车看牡丹,走马听琴筝”的繁荣景象。
虽然宋、辽、金、元时期历经战乱,而唐代的许多传统音乐也都已散亡,但宫廷燕乐中仍有筝独奏、领奏、合奏等多种形式。
明代,筝作为主奏乐器参与诸宫调、杂剧等综合性艺术。
清代,筝的音域扩大。
三、古筝的种类1.《传统筝》按用弦数量而区分的传统筝有:十二弦筝、十三弦筝、十四弦这、十五弦筝、十六弦这。
图说敦煌壁画中那些精美的古乐器“ 世界上只有一个敦煌,要是没有了,很多中国古典文化艺术就见不着了。
”壁画中的乐器敦煌莫高窟共有492 个洞窟。
其中,与音乐题材相关的洞窟多达240 个,约占整体数量的一半。
这些音乐壁画不仅是乐人们在当时的真实写照,也是解开我国古代音乐史之谜的一把钥匙,今天我们就来一探究竟。
1. 琵琶初唐第220窟南壁弹拨类乐器中,当属琵琶这件乐器最有代表性。
仅在莫高窟中所绘制的数量就多达700余件。
无论在小型乐器组合、大型经变乐队,甚至不鼓自鸣中,都能寻见它的踪影。
形制上,它的共鸣箱呈梨形,颈部呈曲项或直项的形式。
有四根弦,且在弦的两端设有山口和缚手。
面板上饰有捍拨和凤眼。
仔细寻觅,你会发现,飞天、药叉、菩萨等各类乐伎横抱琵琶演奏的画面,散落在洞窟的各个角落。
2. 五弦北周第428窟中心柱五弦又称五弦直项琵琶,起源于印度,经由丝绸之路的天山北麓传入中国。
乐器形态与演奏方式都与四弦琵琶较为接近。
曾一度盛行于唐代,入宋以后逐渐走向消亡,取而代之的是四弦琵琶。
藏于正仓院的螺钿紫檀五弦琵琶遗憾的是这件乐器在我国并没有得到传承。
现今世上唯一一件唐代五弦直项琵琶“ 螺钿紫檀五弦琵琶” 留存在日本正仓院。
作为镇馆之宝,每次展示都会吸引世界各地文物爱好者和历史研究者前去观展。
3. 阮咸西魏第285窟南壁阮咸归属琵琶之类,出现在唐代。
缘于晋代竹林七贤之一的阮咸善弹这件乐器,因而得名。
形制上,共鸣箱呈正圆形。
项长,四弦,十二品柱。
初唐第220窟北壁它与五弦琵琶有着极其相似的命运。
唐朝以后开始逐渐失去主流地位,之后被宋代的月琴所取代。
然而,敦煌壁画中却留下了大量它的身影。
有的琴体饰以花纹重彩,有的琴体却形似花瓣。
复原的花边阮4. 箜篌盛唐第225窟南壁箜篌作为外来乐器,也曾在我国隋唐时期的宫廷音乐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对此,它在敦煌壁画中也有呼应性的体现:数量仅次于琵琶,约有200余件。
早期的箜篌在形制上,多为三角形框架,弦数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