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腔内尿激酶治疗复杂性类肺炎性胸腔积液
- 格式:pdf
- 大小:234.27 KB
- 文档页数:3
胸腔闭式引流并尿激酶注入在胸腔积液治疗中的应用效果目的:观察胸腔闭式引流并尿激酶注入在胸腔积液治疗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3年12月-2015年3月收诊的胸腔积液患者90例,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取胸腔闭式引流治疗,观察组则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尿激酶注入治疗,比较两组的应用效果。
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3.33%)高于对照组(62.2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观察组治疗后白细胞浓度、蛋白量均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
观察组治疗后白细胞浓度、蛋白量均低于治疗前,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在胸腔积液患者的治疗中加用尿激酶后可以降解积液中的纤维蛋白,降低积液黏稠度,使引流的效率得到提高,对患者有利。
标签:胸腔闭式引流;尿激酶注入;胸腔积液;应用效果胸腔积液发病率较高,症状包括胸闷、胸痛等,而严重的胸腔积液可能引起呼吸困难,因此对病因进行纠正,并且快速的缓解临床症状是该病的治疗要点。
对于症状严重的患者采取胸腔闭式引流是常见的临床治疗手段,通过将大量的胸腔积液引流排出,达到解除症状的目的[1]。
但临床施行引流术常受到积液黏稠度的影响,导致引流量较少,无法快速的达到治疗目的,因此拖延了治疗的时间,给患者带来了额外的痛苦,故研究更好的方法,提高引流效率是研究的重点课题[2]。
本研究观察尿激酶联合胸腔闭式引流在胸腔积液治疗中的效果,旨在探讨尿激酶对引流效率的提高作用,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3年12月-2015年3月收诊的胸腔积液患者90例,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分成观察组(n=45)和对照组(n=45)。
观察组中,男24例,女21例,年龄20~55岁,平均(37.1±5.7)岁;胸腔积液属于肺炎旁性23例,结核性22例。
对照组中,男25例,女20例,年龄19~53岁,平均(37.0±5.9)岁;胸腔积液属于肺炎旁性24例,结核性21例。
胸腔内注射尿激酶治疗结核性包裹性胸腔积液【摘要】目的探讨胸腔内注入尿激酶治疗结核性包裹性胸腔积液的疗效,并研究其作用机制。
方法结核性包裹性胸腔积液病人72例,随机分为注药组及对照组,每组各36例,注药组于胸腔内注入尿激酶10万u。
比较两组胸腔积液引流量及胸膜厚度。
结果注药组胸腔积液引流量平均为1421±208ml,显著多于对照组的756±214ml,P<0.01;注药后胸膜厚度为1.92±0.41mm,显著低于对照组的3.72±1.2mm,P<0.05。
结论胸腔内注入尿激酶治疗结核性包裹性积液,疗效显著,其作用机制为尿激酶激活纤维蛋白酶,降解纤维蛋白。
【关键词】尿激酶; 纤维蛋白降解产物;胸腔积液;结核结核性渗出性胸膜炎常由于治疗不当,或反复多次胸腔穿刺抽液导致包裹性积液。
包裹性胸腔积液,特别是多房性包裹性胸腔积液形成后,常规治疗效果不佳,预后不良。
我院自2000年以来对36例结核性胸膜炎导致包裹性胸腔积液的患者,在用常规治疗方法的同时加尿激酶(山东烟台北方制药有限公司生产)胸腔内注射治疗,操作简单,疗效满意。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72例患者为我院2000~2004年收治的结核性包裹性胸腔积液患者,随机分成2组。
治疗组36例,男26例,女10例;年龄18~56岁,平均34岁;病程20~60天,平均30天。
对照组36例,男24,女12例;年龄17~59岁,平均33岁;病程16~58天,平均31天。
两组患者临床情况差异无显著性(P>0.05)。
1.2 诊断依据(1)以发热、咳嗽、胸痛发病,伴有典型结核中毒症状(低热、盗汗、乏力等)。
(2)胸腔B超检查证实单侧或双侧胸腔积液,或胸部X线、CT扫描发现胸腔积液(单侧或双侧),合并或不合并肺部活动性结核。
(3)有胸腔穿刺抽液或多次抽液治疗。
(4)经痰菌检查、胸腔积液化验或结核菌素试验等证实结核菌感染。
尿激酶治疗包裹性胸腔积液疗效观察胸膜积液在内科常见,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常因各种原因延误诊断或胸水处理不及时不彻底,造成不同程度的胸膜肥厚、包裹、粘连,使胸水更加难以抽出,疾病迁延不愈。
为探讨包裹性积液的治疗方法,自2006年以来,对各类包裹性胸腔积液患者抽液后注入尿激酶,观察其疗效,并了解尿激酶的最佳注入时机。
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胸水不能有效抽出,B超显示胸液回声增强,有光斑、光束,呈分隔状做为研究对象,共67例。
按病程时间长短分为两组:A组(2个月以内)35例,其中男20例,女15例,结核性12例,恶性23例,年龄17~79岁,平均56岁;B组(2个月以上)32例,男18例,女14例,结核性11,恶性21例,年龄17~78岁,平均57岁。
治疗前两组患者凝血酶时间、凝血酶原时间、纤维蛋白原及血小板测定均无异常。
尿激酶无禁忌者。
1.2 方法标准抗结核或正规化疗等治疗基础上,B超定位后以中心静脉导管胸腔内置管闭式引流,待患者症状改善,导管无液体流出,复查B超胸腔无积液或复查胸片证实肺复张,即可拔管。
对于包裹性积液患者,在胸水基本消失后,通过导管注射尿激酶针10万U(用生理盐水5~10 ml稀释),注药后嘱患者反复改变体位,以利于药液在胸膜腔内分布均匀,每3 d重复上述操作一次,共1~6次。
溶解后即不再注药。
1.3 疗效判定有效:抽液量先增加后减少,B超示:光带及分隔明显减少或消失;无效:抽液量无明显增加,B超示光带及分隔无明显减少。
2 结果所有病例注药3 d后,B超观察。
A组35例患者第1次注药后溶解13例,第2次注药再溶解17例,余5例第3次注药后又溶解3例,总有效率为94.3%。
B组30例患者,第1次注药后未见溶解,2次注药后5例溶解,3次注药后14例溶解,总有效率为63.3%。
剩余未溶解的16例患者中5例继续注药2~3次,仅1例有效。
两组患者注药后均无发热,凝血酶时间、凝血酶原时间、纤维蛋白原及血小板测定均无明显异常。
尿激酶治疗复杂性胸腔积液疗效观察标签:复杂性胸腔积液;尿激酶在临床上复杂性胸腔积液一般指的是脓胸、血胸、胸腔粘连、多房小腔分隔等非恶性的胸腔积液疾病。
而传统治疗此病基本上采用的是置管引流或者单纯胸腔穿刺抽液,但是其治愈的成功率较低。
通常在临床所见的基本上都是在结核性胸腔积液中的纤维蛋白沉着于胸膜表面,这样便形成了胸膜肥厚及积液包裹,由此便产生了限制性的通气障碍。
根据长期临床实践证实,运用尿激酶采用胸膜腔内注入的方式治疗胸腔积液其疗效较好,笔者回顾性分析经胸腔注射尿激酶治疗的40例复杂性胸腔积液患者的临床资料,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2008年5月-2011年5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40例复杂性胸腔积液患者,其中男29例,女11例;年龄16~65岁,平均40.5岁。
所以病例均经临床确诊,并随机均分为两组,其中治疗组20例,对照组20例。
两组患者的年龄、胸膜厚度、积液量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治疗方法患者入院后均根据病因给予常规治疗,并在超声引导下进行胸腔穿刺放液治疗。
治疗组每次抽液之后,对其胸腔内注入10万U的尿激酶,而对照组则注入10 mg的地塞米松,在对患者注入药物之后需叮嘱患者注意变动体位,这样可以让药物在其胸腔内充分的发挥治疗作用。
注药后每隔24 h需根据B超定位再次进行抽液,而每次抽液的量需要以每次尽量抽取为好,但是需注意的是在抽取时要缓慢进行,这样可使患者无不适感,最终抽液以胸液厚度<1.5 cm且不易抽出为止。
在治疗前和治疗中需随时检查患者的凝血功能是否正常,另外还需定期复查患者的肺部CT或胸片,患者在治疗后2个月需检查其肺功能状况。
1.3疗效判断(1)显著:治疗前的呼吸困难、发热症状全部消失,经B超检查其胸水完全被吸收,肋膈角变得清晰,肺部呼吸音转为正常,胸部X线片无胸膜增厚迹象。
(2)基本有效:治疗前的呼吸困难、胸痛、发热症状有减轻迹象,经B超检查胸水较之前有所减少,其肋膈角变钝,胸部的X线检查其残留的胸膜有增厚迹象。
胸腔置管并注入尿激酶治疗胸腔积液61例疗效观察发表时间:2015-10-10T15:26:11.290Z 来源:《河南中医》2015年5月供稿作者:何艳梅李芳徐旦光[导读] 兰州军区乌鲁木齐总医院干部病房胸腔积液是临床的常见疾病,由于各种原因的影响,机体的胸腔内液体吸收过慢或形成过快,就会形成胸腔积液。
何艳梅李芳徐旦光(兰州军区乌鲁木齐总医院干部病房新疆乌鲁木齐 830054)【摘要】目的:探讨胸膜腔内置引流管间断引流联合尿激酶胸腔注射治疗胸腔积液疗效观察。
方法:将61例胸腔积液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1例,对照组30例。
治疗组在常规基础治疗上经引流管注入尿激酶10万单位+0.9%NaCl40ml,对照组采用中心静脉导管置入胸腔持续引流胸水,而未注入尿激酶。
结果:治疗组治疗后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胸水吸收时间明显缩短,胸膜肥厚明显少于对照组。
结论:胸腔闭式引流注入尿激酶能有效缩短胸水吸收时间,减少胸膜肥厚粘连疗效显著,而且减轻患者痛苦,节省费用,是一种简单、有效,较为安全的方法。
【关键词】尿激酶;胸腔积液;疗效观察【中图分类号】R56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3-5028(2015)5-0037-01胸腔积液是临床的常见疾病,由于各种原因的影响,机体的胸腔内液体吸收过慢或形成过快,就会形成胸腔积液。
胸腔积液存在时间较长的患者,纤维蛋白使积液粘稠,在胸腔表面大量沉积,在胸膜纤维化过程中脏层和壁层形成网状粘连,胸腔内形成分割、包裹,甚至有一部分患者最后形成脓胸、支气管胸膜瘘等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1]。
我院2010-2014年采用胸腔中心静脉导管间断引流联合尿激酶治疗胸腔积液,取得良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自2010年5月-2014年3月间我院收治的61例胸腔积液患者,患者入院后随机分为两组。
治疗组31例,男18例,女13例。
对照组30例,男18例,女12例,且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做统计学处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胸腔内注入尿激酶治疗多房性、包裹性、非恶性胸腔积液陈身贤;鲍小欧;戴新建【期刊名称】《温州医学院学报》【年(卷),期】2001(031)003【摘要】目的:评价胸腔内注入尿激酶(Intrapleural urokinase,IPUK)治疗多房性、包裹性、非恶性胸腔积液的疗效。
方法:住院患者20例末次胸腔穿刺抽液量少于70ml,且经胸腔B超或胸腔CT证实为多隔性。
胸腔内每次注入 5万IU尿激酶+30ml生理盐水,根据需要可连续多次应用。
随访并进行疗效判断,观察其对出凝血机制的影响。
结果:所有患者症状均获改善,治疗前末次胸腔抽液平均量(38±28)ml(2~70ml), IPUK治疗后第一次胸穿平均抽液量为(452±108)ml(100~1250ml),P<0.001。
17例胸部CT明显改善,3例无变化,有效率85%。
副作用:发热 4例,胸痛 1例,出现淡血性胸水 9例。
治疗期间对凝血机制无影响。
结论: IPUK作为治疗多房性、包裹性、非恶性胸腔积液的辅助手段是安全、有效的,临床应用也很方便。
【总页数】2页(P170-171)【作者】陈身贤;鲍小欧;戴新建【作者单位】温州市第二人民医院内科,;温州市第二人民医院内科,;温州市第二人民医院内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61.3【相关文献】1.胸腔内注入尿激酶治疗多房性包裹性胸腔积液或胸腔内血凝块 [J], 疏楠2.胸腔内注入尿激酶联合胸腔化疗治疗多房性、包裹性恶性胸腔积液 [J], 徐玉秀3.胸腔内注入尿激酶治疗多房性包裹性胸腔积液或胸腔内血凝块 [J], 疏楠4.内科胸腔镜下治疗联合胸腔内注入尿激酶治疗结核性包裹性胸膜炎的疗效观察[J], 帅智闯;李巧莲;李松;吴亭亭5.胸腔内注入尿激酶联合化疗治疗多房性包裹性恶性胸腔积液 [J], 姬发祥;李晓琴;林明哲;李进章;姜军;马金华;李豪;迪吉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胸腔积液尿激酶治疗的临床观察作者:艾合提热木•塔力甫托尔逊古力•布尔热来源:《中国实用医药》2010年第21期【摘要】目的探讨尿激酶在治疗包裹性胸腔积液的作用。
方法经过对比分析观察尿激酶治疗胸腔积液的疗效。
结果两组患者在强化治疗阶段结束时症状均消失,但在临床症状表现上有显著差异。
结论胸腔内注入尿激酶治疗包裹性积液是有效而安全的。
【关键词】胸腔积液;尿激酶;疗效胸腔积液是结核分支杆菌及其代谢产物进入高敏状态的胸膜腔中所引起的胸膜炎症。
病变表现为胸膜充血、水肿和渗出。
渗出液即为胸腔积液,量多少不等,为浆液性、浆液纤维素性或纤维素性,少数为血性。
渗出液内细胞成分以淋巴细胞为主。
胸膜上亦可见结核结节。
胸膜常单侧受累,双侧少见。
我院采用尿激酶治疗胸腔积液取得的良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把我院自1996年10月至2004年12月共收治胸腔积液患者60例,随机平分为2组。
治疗组30例中男22例,女8例;年龄15~60岁,平均年龄39.5岁。
对照组30例中,男20例,女10例;年龄13~59例,平均年龄33.5岁。
两组一般资料情况对比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1.2 治疗方法所有初治患者均进行规则的四联抗痔治疗,所有复治患者均通过用药史和/或抗痔药物敏感试验进行,规则的五联抗疹治疗,所有患者均进行3~5 d的抗生素治疗。
在胸部CT 和/或B超的引导下;选择包裹性积液的低位,应用局麻将一次性锁骨下静脉穿刺针或者猪尾巴导管刺入胸腔,放入引导钢丝,方退出导管,顺引导钢丝放入深静脉引流管,退出钢丝后固定,接闭式引流瓶进行胸腔闭式引流,一次性负压吸尽胸腔内液体后注入无菌生理盐水100 ml尿激酶10万U+异烟脐0.3 g,而对照组注入生理盐水100 ml强的松龙125 mg异烟阱0.39 g;关闭引流管4 h,嘱患者反复各方向变动体位,咳嗽,使药物与各个部位的胸膜充分接触,以便药物发挥最大效用。
胸腔闭式引流并注入尿激酶治疗胸腔积液的效果观察目的探讨胸腔闭式引流并注入尿激酶治疗胸腔积液的效果。
方法选择2013年1月~2014年3月来本院就诊的110例结核性胸腔积液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将所有患者按随机抽样的方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胸腔闭式引流后不作其余处理,实验组在安装胸腔闭式引流管后,在胸腔内通过引流管注射尿激酶。
1个疗程后通过超声或CT确定胸腔积液程度,化验胸腔积液引流液中的成分,进行疗效评价。
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胸腔积液中的蛋白质、白细胞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治疗后胸腔积液中的蛋白质、白细胞浓度较对照组均明显下降(P<0.05)。
实验组的总有效率为98.2%;对照组为74.5%,两组的总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胸腔闭式引流并注入尿激酶治疗胸腔积液的效果明显好于传统单纯胸腔闭式引流,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thoracic close drainage combined with urokinase injection treating pleural effusion. Methods From January 2013 to March 2014,110 patients with tuberculous pleural effusion treated in our hospital were selected as research objects.According to different therapeutic methods,all patien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experimental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according to random sampling method.In control group,no further treatment was applied after thoracic closed drainage,while in experimental group,after installation of thoracic drainage tube,urokinase was injected through drainage tube.The level of pleural effusion was determined by ultrasound or CT after 1 course of treatment,and components of drainage fluid in pleural effusion was tested aiming at effect evaluation. Results Before treatment,there was no statistical difference of protein and white blood cell concentration in pleural fluid of patients in two groups (P>0.05). After treatment,protein and white blood cell concentration in pleural fluid in experimental group was greatly decreased compared with that in control group respectively (P<0.05).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in experimental group was 98.2%,while in control group,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was 74.5%,which displayed a statistical difference (P<0.05). Conclusion Effect of thoracic close drainage combined with urokinase injection treating pleural effusion is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traditional thoracic close drainage alone.It obtains a remarkable effect,and is worthy of promotion in clinic.[Key words] Thoracic close drainage;Urokinase;Pleural effusion胸膜腔是位于胸壁和肺之间的一个潜在腔隙,正常人的胸膜腔内含3~15 ml 的液体,这些液体主要是在肺部呼吸时发挥润滑作用,处于不断产生和吸收的交换过程中,每天都有500~1000 ml的胸腔液吸收和形成,支气管血管和胸壁血管产生液体最终被肺支气管静脉再吸收,也会通过淋巴系统将一部分液体回收到血液中,一般健康状态下处于动态平衡状态,而决定平衡状态的原因主要为胶体渗透压和流体静水压两者的压力差[1]。
尿激酶在治疗包裹性胸腔积液中的点滴体会包裹性胸腔积液是一种特殊类型,由于胸膜炎症,纤维蛋白沉着,导致胸膜增厚,粘连,形成局限性或多房性积液,临床上最常见结核性胸膜炎。
结核性渗出性胸膜炎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
经常由于治疗不当或延误治疗导致包裹性积液,特别是多房性包裹性积液形成后常规治疗效果不佳,预后不良,很多需要手术治疗。
我院自2004年-2009年对30例包裹性胸腔积液的患者在用常规抗结核药物治疗的同时应用胸腔抽液后注入尿激酶,观察其疗效,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
现报告如下:1 资料分析法1.1一般资料 30例患者为2004年-2009年5年收治的胸腔包裹性胸腔积液是一种特殊类型,由于胸膜炎症,纤维蛋白沉着,导致胸膜增厚,粘连,形成局限性或多房性积液,临床上最常见结核性胸膜炎。
结核性渗出性胸膜炎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
经常由于治疗不当或延误治疗导致包裹性积液,特别是多房性包裹性积液形成后常规治疗效果不佳,预后不良,很多需要手术治疗。
我院自2004年-2009年对30例包裹性胸腔积液的患者在用常规抗结核药物治疗的同时应用胸腔抽液后注入尿激酶,观察其疗效,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
现报告如下:1 资料分析法1.1一般资料 30例患者为2004年-2009年5年收治的胸腔积液患者,男性18例,女性12例,年龄最小16岁,最大73岁,平均45岁。
1.2方法入院后经检查X线胸片、CT等确诊后给常规抗痨及对症支持治疗,治疗前患者凝血酶时间,凝血酶原时间,纤维蛋白原及血小板测定均无异常,B超定位包裹性胸腔积液最大腔,然后胸腔穿刺抽液,有胸腔积液抽出后放置胸导管,尽量抽出胸液后,将生理盐水20ml加尿素酶10万u溶解后注入腔内,嘱患者活动转动身体让药物充分接触纤维分隔,20分钟后再次抽液,如抽液顺利,尽量1次将胸腔积液抽净。
2 结果30例患者经胸腔注射尿激酶后,一次性抽液200-550ml不等,抽液后复查B超,胸腔积液量明显减少。
胸腔闭式引流并尿激酶注入在胸腔积液治疗中的作用【摘要】目的探讨胸腔闭式引流联合尿激酶注入治疗胸腔积液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取我院2009年1月至2010年1月住院治疗的胸腔积液患者94例,将患者随机平均分为两组,观察组进行胸腔闭式引流结合尿激酶注入治疗,对照组患者行胸腔闭式引流治疗。
结果观察组患者显效41例(87.23%)、有效4例(8.51%)、无效2例(4.26%)、总有效率为95.74%,与对照组相比显效率和总有效率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两组患者均进行常规治疗与营养支持,早期结核性胸腔积液进行抗痨针对性治疗,急性肺炎旁性胸腔积液进行抗生素敏感治疗方案。
所有患者均进行胸腔闭式引流治疗,根据b超确定穿刺点位置。
观察组患者在胸腔穿刺位置留置中心静脉导管,首次引流1000 ml~1500 ml或不足1500 ml直接排至无液体,将10万单位的尿激酶、0.4 g丁胺卡那与20 ml浓度为0.9%的氯化钠溶液混合后,通过引流管在胸腔内输注;对照组患者与观察组患者相同,仅输注药剂为0.4 g丁胺卡那与20 ml浓度为0.9%的氯化钠溶液的混合液。
患者在注入后通过体位变换使药物在胸膜内充分接触,2 h 后引流。
两组患者均引流注入药液1次/d,直至无胸腔积液,由超声检查确诊不存在胸腔积液后拔除引流管。
1.3 评价方法根据参考文献制定疗效标准,在治疗完成后2月进行复查,检查方式为b超或胸部ct[2]。
疗效分为3级。
显效:胸腔积液明显吸收或完全消失,胸膜未发生粘连或厚度明显增加。
有效:胸腔积液明显吸收或完全消失,存在肋膈角粘连或轻度胸膜增厚,无效:胸腔积液无明显减少,存在广泛胸膜粘连或增厚,或者形成包裹积液。
1.4 统计学方法检验指标资料的数据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分析,计数单位以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两组患者治疗2月后的临床效果比较,见表1。
胸腔内尿激酶治疗复杂性类肺炎性胸腔积液
作者:黄建达, 陈静璐, 赵伟和, 应俊
作者单位:宁波市第二医院,浙江宁波,315010
刊名:
现代实用医学
英文刊名:MODERN PRACTICAL MEDICINE
年,卷(期):2009,21(2)
被引用次数:2次
参考文献(5条)
1.朱元珏;陈文彬呼吸内科学 2003
isaar T;Puttsepp E;Laisaar V Early administration of intrapleural streptokinase in the treatment of multiloculated pleaural effusions and pleuml empyemas[外文期刊] 1996(05)
3.Diacon AH;Theron J;Schuurmans MM lntrapleural streptokinase for empyema and complicated parapneumonic effusions 2004
4.Charlie Strange;Michael H;Baumann Effeets ofintrapleural heparin of urokinase on the extant of tetracycline-induced pleural disease 1995
5.Davies CW;Gleeson FV;Davies Rl BTS guidelines for the management of pleural infection 2003(z12)
引证文献(2条)
1.禹德富.李畅波.张春.黄国武.杨钧铭胸腔注入尿激酶联合胸腔闭式引流治疗复杂性胸腔积液[期刊论文]-微创医学 2013(4)
2.郑普光.陈浩英.吴君杰胸腔内注入尿激酶治疗复杂性肺炎旁胸腔积液[期刊论文]-临床医学工程 2013(7)
引用本文格式:黄建达.陈静璐.赵伟和.应俊胸腔内尿激酶治疗复杂性类肺炎性胸腔积液[期刊论文]-现代实用医学 20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