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伤性截瘫病人的尿道管理
- 格式:pdf
- 大小:212.77 KB
- 文档页数:1
截瘫病人的护理常规
一、做好心理护理,解除病人的思想顾虑,积极配合治疗与护理。
二、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必要时气管切开,减少肺部并发症
三、对中枢性高热、首先调节室温,保持病室通风、鼓励病人多饮水,高热时采取物理降温。
四、对尿储留的病人需留置导尿管间歇放尿,鼓励病人大量饮水,每日会阴消毒两次,必要时更换尿管。
五、预防褥疮,保持床铺平整、清洁干燥,每2小时翻身一次,保持脊柱中立位翻转,防止脊柱扭曲,造成损伤。
六、保持大便通畅,鼓励病人多进食粗纤维蔬菜及多饮水,3天无大便者应给缓泻剂或灌肠等,饮食应定时定量,给予高蛋白、高营养饮食,进食时头偏向一侧以免食物误入气管,引起窒息死亡
七、指导并协助病人行功能锻炼。
导尿管作为一种重要的医疗工具,在术后患者中广泛应用,尤其对于不能自行排尿的患者,如手术后的患者、昏迷、瘫痪或会阴部有伤口的患者等。
留置导尿管可以有效地收集尿液,避免尿液对手术部位的污染,同时也有助于观察患者的尿量、尿色等,为医生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然而,留置导尿管也可能会增加患者发生尿路感染的风险。
因此,术后留置导尿管的护理措施至关重要。
一、护理原则1.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防止感染。
2. 观察尿液的颜色、气味、尿量等,及时发现异常情况。
3. 保持导尿管通畅,避免尿管扭曲、受压。
4. 做好心理护理,减轻患者的焦虑和恐惧。
5. 定期更换导尿管,减少尿路感染的风险。
二、具体护理措施1. 环境与个人卫生(1)保持病房环境清洁、干燥,定期通风。
(2)患者需卧床休息,尽量保持床单整洁。
(3)每天用温水清洗会阴部,保持皮肤清洁。
2. 导尿管护理(1)妥善固定导尿管,避免脱落或扭曲。
(2)定期检查导尿管,观察有无阻塞、出血等情况。
(3)保持导尿管通畅,避免尿液滞留。
(4)每日定时更换集尿袋,集尿袋引流管位置应低于耻骨联合。
3. 尿液观察(1)观察尿液的颜色、气味、尿量等,如有异常,及时报告医生。
(2)鼓励患者多饮水,增加尿量,有利于冲洗尿路。
(3)定期进行尿常规检查,监测尿路感染情况。
4. 导尿管更换(1)一般情况下,留置导尿管时间不超过1周。
(2)更换导尿管时,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3)更换导尿管后,观察患者反应,如出现疼痛、出血等情况,及时报告医生。
5. 心理护理(1)向患者解释留置导尿管的目的和注意事项,减轻患者的焦虑和恐惧。
(2)倾听患者的需求,给予关心和支持。
(3)鼓励患者参与康复训练,提高生活质量。
6. 出院指导(1)告知患者出院后注意事项,如保持会阴部清洁、多饮水等。
(2)指导患者进行膀胱功能训练,促进膀胱功能恢复。
(3)定期复查,监测尿路感染情况。
总之,术后留置导尿管的护理措施至关重要。
护理人员应严格执行各项操作,关注患者的心理需求,为患者提供优质的护理服务,降低尿路感染风险,促进患者康复。
截瘫护理问题及措施
截瘫患者的护理问题主要包括日常生活护理、心理护理、皮肤和肢体护理、尿路护理、预防肺部并发症以及消化道护理等方面。
以下是针对这些问题的具体措施:
1. 日常生活护理:帮助患者进行洗漱、饮食及大小便等日常生活,并逐步训练患者生活自理能力。
患者应食用营养丰富且容易消化的食物,多食蔬菜与水果等。
2. 心理护理:由于截瘫患者生活、日常活动和社交活动不便,容易出现易怒和抑郁等心理问题。
应与患者充分沟通,向患者解释病情,缓解患者的顾虑,鼓励患者建立自信,积极与疾病作斗争。
3. 皮肤和肢体护理:由于截瘫患者移动困难,需要长时间卧床,很容易形成压疮。
为预防压疮,应保持床单整洁,使用气垫床来缓解压力,定期翻身。
对瘫痪的肢体应坚持用脑针疗法、按摩、针灸、理疗等促进功能恢复,防止肌肉萎缩、骨质脱钙,并注意保持肢体于功能位,防止畸形。
4. 尿路护理:对于尿潴留者,应在无菌条件下留置导尿管,持续导尿2周后,改为每4-6小时定时开放一次,逐步训练反射性膀胱舒缩功能,防止膀胱挛缩。
5. 预防肺部并发症:截瘫患者长时间平躺在床上容易引起肺部感染。
为预防肺部感染,应绝对戒烟,定时翻身、拍背,鼓励患者深呼吸和有效地咳痰,必要时进行雾化吸入,保持呼吸道通畅。
6. 消化道护理:鼓励患者自行排便,除饮食调节防止便秘外,
还可口服缓泻剂,使用开塞露,每日按摩下腹部及肛门,促进排便功能的恢复。
以上措施仅供参考,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和完善。
截瘫患者间歇导尿的康复护理发布时间:2022-11-27T08:29:54.522Z 来源:《护理前沿》2022年21期作者:郭丽萍[导读] 探讨截瘫患者间歇导尿的康复护理效果。
郭丽萍西安大兴医院陕西西安 710016【摘要】目的探讨截瘫患者间歇导尿的康复护理效果。
方法选择本院在2021年1月~2022年6月收治48例脊髓损伤伴排尿障碍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24例,对照组患者使用留置导尿管,实行留置导尿的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的患者实施间歇性导尿,并在对照组护理方法基础上实施康复护理。
统计并比较两组脊髓患者的尿路感染率、膀胱容量、残余尿量、实验室检查结果。
结果观察组的尿路感染率(4.17%)显著低于对照组(20.83%)P<0.05;观察组的膀胱容量显著多于对照组,其残余尿量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实验室检查结果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
结论在脊髓损伤患者的康复护理中进行间歇性导尿具有极佳的临床效果,值得在临床上进行运用推广。
【关键词】截瘫;间歇导尿;康复护理脊髓损伤截瘫患者因自主性神经活动包括膀胱逼尿肌收缩功能丧失而造成尿潴留,留置导尿管虽然可以解决这一问题。
但是长期留置导尿管容易造成泌尿系感染,反复的泌尿系统感染极易引起的肾功能损伤,从而引起很多严重的并发症。
我们对48例中的24例脊髓损伤伴排尿障碍患者进行间歇导尿,以期使患者建立反射性排尿,同时配合膀胱锻炼,临床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选择本院在2021年1月~2022年6月收治48例脊髓损伤伴排尿障碍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24例。
观察组:男18例,女6例,年龄21~58岁,平均年龄(32.0士5.1)岁;对照组:男16例,女8例,年龄22~57岁,平均年龄(31.9士5.0)岁;两组患者均有MRI明确诊断,其年龄、性别和疾病类型等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截瘫插尿管注意事项截瘫是指全身或部分身体瘫痪的状况,主要由于脊髓损伤引起。
对于截瘫患者来说,插尿管是一项常见而必要的医疗护理措施,以保证尿液排泄正常,预防泌尿系统感染。
以下是一些插尿管时需要注意的事项:1. 术前准备:在插入尿管之前,必须首先进行术前准备。
包括彻底清洁手部,使用无菌手套、口罩及其他防护装备,确保操作环境的清洁和卫生。
2. 选择合适尿管:选择正确尺寸和类型的尿管非常重要。
尿管分为男性和女性专用类型,尺寸根据患者的年龄和身体特征而定。
尿管应该足够软,以减少对尿道和膀胱的刺激。
3. 就位前的尿道湿润:在插入尿管之前,应使用适量的润滑剂涂抹在尿管上,以减少对尿道组织的刺激和疼痛。
选择适当的尿液润滑剂,避免使用油性润滑剂。
4. 采用无菌操作:不论是医务人员还是患者家属,在进行插尿管时必须妥善掌握无菌操作技巧。
使用无菌手套,按照正确的步骤进行插入并保持环境卫生。
5. 姿势调整:在插入尿管时,尽量选择一个舒适和适当的体位,以便顺利完成操作。
可以选择仰卧位,双膝微曲,或者使用侧卧位。
6. 注意患者的舒适度:在插尿管的过程中,要不时关注患者的舒适度和疼痛感。
尤其是对于截瘫患者,一些身体部位可能对压力较敏感。
可以通过适当的姿势调整,缓解不适感。
7. 确保尿液排出正常:插入尿管后,通过适时和适量的排尿,确保尿液正常排出。
可以使用尿袋等辅助设备,跟踪监测尿液排量以及尿液颜色、味道等变化。
如发现尿液排出异常,及时报告相关医务人员,进行进一步观察和调整。
8. 定期更换尿管:为了避免尿道和膀胱感染的发生,尿管需要定期更换。
具体的更换周期可以根据尿液排出情况、尿路感染的风险评估等因素来确定。
在更换尿管时,同样需要注意无菌操作和保持患者的舒适度。
9. 保持尿液排泄通畅:用药可以帮助截瘫患者保持膀胱功能,避免尿液滞留。
具体的用药方案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医生的建议而定。
10. 持续观察和记录:在插尿管的过程中,要持续进行患者观察和监测。
截瘫患者的健康宣教
一、心理护理
1、早期对患者进行心理指导,使其消除消极心态,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
2、做好家属的思想工作,让患者和家属了解病情,面对现实,多给患者关爱,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二、压疮护理
1、安置在柔软、舒适的床垫,如气垫床,保持床铺整洁、干燥、无皱褶。
2、摄入足够的营养、以增加机体抵抗力,做到勤翻身、勤按摩、勤擦洗、勤更换、勤整理。
3、如有创面采用碘伏涂擦,保持干燥。
三、留置导尿
1、每日冲洗膀胱1-2次,以把膀胱内积存的沉渣冲出。
2、做好会阴部护理,尿道口护理,每日1-2次,引流袋每日更换一次。
3、鼓励患者多饮水,每天到达3000ml左右。
4、下床活动时。
引流袋不得高于膀胱水平面,以防引流液的尿液逆流。
四、废用性综合症
1、每天做肌肉按摩和活动关节2次。
2、指导患者行双上肢的主动活动,如扩胸,上肢外展等。
3、坐位练习,练习脱衣裤、鞋袜等,练习在椅上坐稳。
4、站立练习,扶床站立,带支具及不带支具的站立、站稳,逐步用拐行走。
截瘫病人的尿路管理不论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截瘫,在临床上都给患者造成了极大的伤害。
长期卧床的几大并发症伴随终生。
本人结合临床,谈一谈对外伤性截瘫的病人的尿路管理。
1 一般资料2005—2010年,收治外伤性截瘫病人共15例,均在疾病的不同阶段出现了明显的排尿困难,尿潴留。
尿路感染膀胱储尿能力下降等。
15例中,男性10例女性5例。
按计划实施了尿道管理,取得较满意效果,总结如下;2 护理方法心理护理巡视病房,经常沟通,了解病人的心理情绪变化,有针对性的进行疏导,安慰,鼓励,向患者讲解预防尿路感染的重要性,告诉患者排尿动作同时受意志和非意志的控制,这主要是因为尿道内扩约肌为非意志的控制,外扩约肌为意志控制,排尿动作根据个人意愿排尿。
所以护理人员应当找出患者焦虑的原因,去除其羞愧的心理,帮助其树立重新恢复排尿控制的信心,同时提供隐蔽的排尿环境,取习惯的排尿姿势,也可以轻柔耻骨联合上方热敷膀胱区,促使膀胱肌收缩,进而完成排尿动作。
尿道管理疾病初期,当膀胱胀满而无法排出尿液时,首先导尿术预防膀胱破裂,导尿过程中严格无菌操作,注意预防虚脱和应激性膀胱炎。
(1)注意尿道口的清洁消毒,可减少泌尿系感染的机会。
男性病人需每日清洁尿道口2次,女性病人则注意阴道分泌物的清洁护理。
清洁的方法一般用生理盐水棉球插拭。
用物需无菌,棉球不可太湿或太干,如太湿会使盐水挤出顺尿管流入尿道内,造成逆行感染。
男性病人清洁后可用一块无菌纱布缠绕龟头,以免被套污染尿道口,也防止尿道分泌物流在被套上。
(2)导尿管的管理根据尿管及尿袋的材质,按要求定时更换,更换尿管时应在排空尿液后拔出,这样有利于分泌物的流出时尿道粘膜得以恢复。
引流管的放置与引流效果有很大的关系,病人仰卧时引流管不可高于病人耻骨联合水平,以免引流受阻,病人侧卧时,引流管从病人俩腿之间通过不可以从身上跨过。
俯卧位时有利于引流残余尿,俯卧位时用枕垫将上身垫高,但时间不宜过长,20—30分钟即可,否则容易使病人疲劳。
创伤性截瘫患者尿路感染的原因及预防措施截瘫是骨科最常见的创伤性疾病,由于患者脊髓神经功能受损,因此无法自行排尿,是引起患者晚期发生肾功能不全及死亡的主要原因,长期不能自行排尿需要留置导尿管,因此极易发生泌尿系感染。
尿急、尿频、发热和血尿[1]等是尿路感染的临床症状。
由于长期不能自行排尿需要留置导尿管,尿路感染对患者的临床效果和生命质量造成严重的影响,反复的泌尿系感染可增加肾脏负担,严重时还可出现慢性肾功能不全及败血症等严重并发症,甚至引起死亡,所以留置导尿中如何预防和控制感染成了临床工作中一项重要的任务。
了解留置尿管引起尿路感染的原因并做好预防控制措施至关重要。
现综述如下。
1 留置导尿引起尿路感染的原因1.1长期卧床,患者失去生活自理能力,会主动性减少水的摄入,排尿量和次数随之减少,尿道内微生物容易繁殖引起感染。
临床报道显示[2-4],引起泌尿系感染的病原菌主要是革兰阴性菌。
感染细菌多来自尿道口,女性尿道口临近阴道及肛门,易受分泌物、粪便污染。
接触不洁内衣裤、被褥等,也可污染尿道口及尿管。
留置尿管时消毒液选择不当,尿道口消毒不规范,如使用低效消毒剂等可使尿道口的细菌沿尿管与尿道间隙上行并种植于膀胱,导致感染。
1.2由于截瘫患者失去了自我控制及排尿的能力,因此需要采用尿路留置尿管或者行永久性造瘘留置尿管等方式来排尿,而长期的留置尿管可破坏局部正常的生理环境,破坏了正常的防御屏障,患者发生泌尿系感染的概率往往较其他疾病患者明显增高。
1.3截瘫后尿流动力学会发生一定程度的改变,可发生神经源性排尿困难。
完全性截瘫患者由于损伤脊髓支配平面下的感觉、运动、反射等均完全消失,膀胱功能也完全丧失,而不完全性截瘫患者尚存有一定功能,因此相对于完全性截瘫患者不完全性截瘫患者泌尿系感染发生次数相对会少一些。
1.4自身免疫功能下降,随着年龄的增加,人体防御功能、感染性疾病发生风险性增高。
因解剖生理特点女性尿路感染比男性多。
截瘫患者预防泌尿系感染的护理探讨
陈云莉
【期刊名称】《黑龙江医药》
【年(卷),期】2011(24)1
【摘要】目的:探索减少截瘫病人泌尿系感染发生率的方法.方法:对82例截瘫病人受伤早期用两种不同方法施行泌尿系护理,对照组用常规方法护理,观察组采用改进方法.即早期关闭导尿管,定时放尿,缩短留置导尿管时间.且中途不更换导尿管,不行膀胱冲洗.结果:观察组尿路感染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早期关闭导尿管是预防尿路感染的一种简便、有效、可行的方法.
【总页数】3页(P153-155)
【作者】陈云莉
【作者单位】四川省隆昌县人民医院,四川,隆昌,64215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473
【相关文献】
1.截瘫患者预防泌尿系感染的护理对策 [J], 郭玉萍
2.胸腰椎结核并发截瘫患者预防泌尿系感染的护理体会 [J], 王艳冬;张艳玲;王继敏
3.改进护理方法预防外伤性截瘫患者泌尿系感染效果观察 [J], 梁晓燕;张宁;雒玉;李秀;梁文娟
4.不同护理方法对外伤性截瘫患者预防泌尿系感染的临床观察 [J], 黎枝红
5.截瘫患者泌尿系感染预防方法的综述 [J], 王树琼;常进红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外伤性截瘫病人的尿道管理
发表时间:2013-04-28T10:56:09.077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3年第5期供稿作者:林清蔡俊英[导读] 目的对外伤性截瘫病人预防出现尿道感染的护理措施进行研究分析。
林清蔡俊英 (福建省长乐市医院 350200)
【中图分类号】R47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3)05-0251-01 【摘要】目的对外伤性截瘫病人预防出现尿道感染的护理措施进行研究分析。
方法选取2008—2011年脊髓损伤至截瘫病人共18例,对其在留置导尿管期间出现尿路感染进行研究,并总结相应的护理措施。
结果通过对上述患者有针对性的临床护理,取得较满意效果。
结论对外伤性截瘫病人进行针对性护理,可以有效防止其出现尿路感染现象。
【关键词】外伤性截瘫留置尿管尿路感染护理
外伤性截瘫病人是因外伤所致脊髓受损而出现的双下肢或者四肢功能障碍,感觉失常为主要症状的一种疾病。
截瘫病人大部分需留置尿管,但尿管长期在体内刺激,导致膀胱防御机制减退,感染率高。
现将我院2008年以来收治的18例脊髓损伤致截瘫病人尿管护理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18例均为完全性截瘫患者,其中男12例,女6例,年龄8—56岁,均在疾病的不同阶段发现了明显的排尿困难、尿路感染、膀胱储尿能力下降等。
按计划实施了尿道管理,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
2 方法
2.1心里护理
经常巡视病房,加强沟通,了解病人的心理情绪变化,有针对性的进行疏导、安慰、鼓励,向患者讲解预防尿路感染的重要性。
2.2 尿道管理
2.2.1 留置尿管病人应每日用0.5%碘伏消毒尿道口两次,保留尿管期间病人应多饮水,每日达2500毫升左右,加强冲洗作用,减少感染。
2.2.2 根据导尿管及集尿袋的材质,按要求定时更换。
更换尿管时应先将膀胱内尿液导尽,然后将导尿管抽出,至少在6-8小时后再置入新导尿管。
2.2.3引流管的放置与引流效果有很大的关系。
病人仰卧时,引流管不可高于病人耻骨联合水平,以免引流受阻;病人侧卧时,引流管从病人两腿之间通过,不可以从身上跨过。
2.2.4 持续引流2-3周后,夹闭尿管。
每天白天每4小时开放导尿管引流尿液一次,夜间每6小时一次,每次开放时,嘱患者做排尿动作憋气增加腹压,同时用手按压膀胱区,使膀胱壁定时承受一定压力促使其肌肉收缩,以助患者逐渐建立膀胱括约肌的反射性功能,这样可预防泌尿系感染和膀胱萎缩,减少菌尿的发生,且便于训练膀胱反射或自律性收缩机能。
2.2.5 进行膀胱功能训练,恢复自主排尿,避免长期留置导尿管所致的各种并发症。
3 结果
外伤性截瘫留置导尿管患者在采取针对性护理措施后,可以有效防止其出现尿路感染现象,18例中有4例发生尿路感染,其中有2例在院外发生。
4 讨论
截瘫病人由于截瘫平面以下感觉障碍,病人毫无痛苦,如操作时动作过重,或反复插入,易造成尿道粘膜损伤并继发感染。
另外,截瘫病人多需长期置管,也是引起感染的重要原因。
由于我们在临床护理过程中,采取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所以感染率较低。
参考文献
[1]陈永文.泌尿外科留置尿管患者预防尿路感染的护理.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8(21):35-36.
[2]王画鸽.庞玉玲等.间歇性导尿术在脊髓损伤患者康复护理中的应用.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6.22(10):23-24.
[3]白继荣.满足病人泌尿系统排泄的需要.护理学基础.科学出版社.2003.1(7):167-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