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北平原施氮对农田土壤溶液中硝态氮含量的影响.
- 格式:pdf
- 大小:129.00 KB
- 文档页数:3
《管理措施对华北平原农田N2O排放的影响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全球气候变化问题日益严峻,温室气体排放成为科学研究的热点。
其中,氮氧化物(N2O)作为一种重要的温室气体,其排放对环境的影响日益受到关注。
华北平原作为我国重要的农业生产区,农田N2O排放问题尤为突出。
本文旨在探讨管理措施对华北平原农田N2O排放的影响,以期为减少农田N2O排放、保护生态环境提供科学依据。
二、华北平原农田N2O排放现状华北平原是我国主要的农业生产基地,农田N2O排放量较大。
N2O的排放主要来源于农业活动中的化肥施用、畜禽养殖、农田灌溉等。
其中,化肥施用是华北平原农田N2O排放的主要来源。
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化肥施用量不断增加,导致N2O排放量逐年上升,对环境造成严重影响。
三、管理措施对N2O排放的影响为了减少华北平原农田N2O排放,采取一系列管理措施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管理措施对N2O排放的影响。
1. 施肥管理施肥是农田N2O排放的主要来源,因此,合理的施肥管理是减少N2O排放的关键。
研究表明,科学施用化肥、有机肥与化肥配合施用、精准施肥等措施可以有效降低农田N2O排放量。
此外,根据土壤养分状况和作物需求,调整施肥结构和施肥量,避免过量施肥,也是减少N2O排放的重要途径。
2. 灌溉管理灌溉是农田生产的重要环节,合理灌溉可以减少土壤水分蒸发和植物蒸腾作用,从而降低N2O排放。
采用滴灌、喷灌等节水灌溉方式,避免大水漫灌,可以有效地减少农田N2O排放。
此外,根据作物生长需求和土壤墒情,合理安排灌溉时间和灌溉量,也是减少N2O排放的重要措施。
3. 耕作措施合理的耕作措施可以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保水保肥能力,从而降低N2O排放。
采用深松耕、轮作、间作等耕作方式,可以增加土壤通气性,促进土壤微生物活动,有利于降低N2O排放。
此外,合理安排作物种植结构和布局,避免单一作物连作,也是减少N2O排放的有效途径。
四、结论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管理措施对华北平原农田N2O排放具有显著影响。
施肥与灌水对硝态氮在土壤中残留的影响高亚军;李生秀;李世清;田霄鸿;王朝辉;郑险峰;杜建军【期刊名称】《水土保持学报》【年(卷),期】2005(19)6【摘要】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不同施氮量与灌水量对春玉米和冬小麦田土壤中硝态氮分布与累积的影响,结果表明,春玉米收获后0~2 m土壤中累积硝态氮185.7~748.0 kg/hm2,其中1 m以上占57.9%~70.1%.由于施用氮肥而增加的硝态氮占施N量的1.8%(N 112.5 kg/hm2),50.7%(N 225 kg/hm2),56.7%(N 337.5kg/hm2)和77.0%(N 450 kg/hm2).不施N和施N 112.5 kg/hm2时春玉米田土壤剖面没有明显累积峰;施N 等于或高于225 kg/hm2时在60~80 cm土层有明显累积峰,施氮量高的峰值较高;施N 450 kg/hm2时在120~140 cm深度出现另一个累积高峰.冬小麦收获后土壤0~2 m硝态氮累积量为74.9~328.8 kg/hm2,其中1m以上占67.8%~90.7%.由于施用氮肥而增加的硝态氮占施N量的19.5%(N 112.5 kg/hm2),35.6%(N 225 kg/hm2),58.9%(N 337.5 kg/hm2)和56.4%(N 450 kg/hm2).冬小麦田收获后土壤深层(1~2 m)没有明显的硝态氮累积,即使施氮量高达450 kg/hm2时也只在表层40 cm以上累积较多.不论是春玉米还是冬小麦,当生育期施氮量大于225 kg/hm2时0~2 m土层均有明显的硝态氮累积,施氮量高的累积量较高.施氮量是造成土壤中硝酸盐累积的主要因素,灌水量对春玉米田硝态氮的向下迁移有显著影响.【总页数】4页(P61-64)【关键词】施氮量;灌水量;硝态氮累积;硝态氮分布【作者】高亚军;李生秀;李世清;田霄鸿;王朝辉;郑险峰;杜建军【作者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学院;仲恺农业技术学院农学系【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143.1;S158.3【相关文献】1.滴灌施肥对设施番茄水氮利用效率及土壤硝态氮残留的影响 [J], 樊兆博;林杉;陈清;张晓曼;姜增明;杨凯昌;王敬国2.遇旱灌水和施肥方式对大豆土壤中铵态氮和硝态氮时空变异的影响 [J], 赵婧;刘淑琴;王树文;邱强;张宝贵;张伟;张鸣浩;闫晓艳;冯利平;刘庆军3.炭基氮肥与灌水对温室番茄产量、品质及土壤硝态氮残留的影响 [J], 李艳梅;杨俊刚;孙焱鑫;廖上强;张琳;邹国元4.滴灌施肥下水肥用量对温室土壤硝态氮残留的影响 [J], 张绍武;胡田田;刘杰;冯璞玉;张美玲5.氮磷钾平衡施肥对作物收获后土壤硝态氮残留的影响 [J], 刘德平;杨树青;史海滨;郭富强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管理措施对华北平原农田N2O排放的影响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农业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不断增长,农田氮肥的使用已成为农业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农田N2O排放的增加已引起了全球的关注,因为N2O是一种重要的温室气体,对全球气候变暖具有重要影响。
华北平原作为我国的重要农业生产基地,其农田N2O排放的研究尤为重要。
因此,本研究将深入探讨管理措施对华北平原农田N2O排放的影响。
二、华北平原农田现状及N2O排放概况华北平原是我国的主要农业生产区,其农田氮肥的使用量居全国前列。
然而,过量的氮肥使用导致了农田N2O排放的增加,对环境造成了压力。
N2O排放不仅对全球气候变暖有重要影响,而且对农业生态系统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也具有重要影响。
三、管理措施的实施及效果为了降低农田N2O排放,采取了一系列管理措施,包括改进施肥技术、调整作物种植结构、推行农田水利建设等。
(一)改进施肥技术在华北平原,传统的施肥方式往往导致氮肥利用效率低下,大量的氮素通过挥发、淋溶和反硝化等过程损失,并转化为N2O 排放到大气中。
因此,采取改进施肥技术成为降低N2O排放的重要手段。
包括科学确定施肥量、调整施肥时间、推广使用缓释肥等措施。
这些措施可以有效提高氮肥的利用效率,减少氮素的损失和转化,从而降低N2O的排放。
(二)调整作物种植结构在华北平原,一些作物的种植密度过高,导致农田生态系统失衡,进而增加了N2O的排放。
因此,调整作物种植结构成为降低N2O排放的重要措施。
通过适当减少高氮需求作物的种植面积,增加低氮需求作物的种植面积,可以降低农田的氮负荷,从而减少N2O的排放。
(三)推行农田水利建设在华北平原,水资源短缺是制约农业生产的重要因素之一。
因此,推行农田水利建设对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改善农田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合理的水利设施可以减少土壤水分蒸发和土壤盐渍化等过程对N2O排放的影响。
此外,利用水资源进行合理灌溉,也可以降低土壤氮素的损失和转化过程,从而降低N2O的排放。
《管理措施对华北平原农田N2O排放的影响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全球气候变化问题日益严重,温室气体的排放与减排成为了科学研究的热点。
其中,氮氧化物(N2O)作为一种重要的温室气体,其排放对环境的影响不容忽视。
华北平原作为我国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农田N2O排放问题尤为突出。
本文旨在研究管理措施对华北平原农田N2O排放的影响,以期为降低农田N2O排放、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二、研究背景华北平原是我国主要的农业生产区,农田N2O排放量较大。
管理措施是影响农田N2O排放的重要因素之一,包括施肥、灌溉、耕作方式等。
因此,研究管理措施对华北平原农田N2O排放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管理措施对N2O排放的影响1. 施肥措施施肥是农田管理中影响N2O排放的重要因素。
研究表明,过量施肥会导致土壤中氮素过多,进而促进N2O的排放。
因此,科学合理的施肥措施对于降低农田N2O排放具有重要意义。
适当的施肥量、合理的施肥时期以及科学的施肥方式可以有效地减少N2O的排放。
2. 灌溉措施灌溉是农田管理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影响N2O排放的因素之一。
适量的灌溉可以保证作物的正常生长,但过量的灌溉会导致土壤水分过多,进而促进N2O的排放。
因此,科学合理的灌溉措施对于降低农田N2O排放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3. 耕作方式耕作方式也是影响农田N2O排放的重要因素。
传统的耕作方式往往会导致土壤松动,进而促进N2O的排放。
而现代化的耕作方式,如免耕、轮作等,可以有效地减少土壤松动,从而降低N2O的排放。
四、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实地观测、实验室分析和数值模拟等方法,对华北平原农田管理措施对N2O排放的影响进行深入研究。
通过收集相关数据,分析不同管理措施下N2O的排放情况,并建立数学模型,探究管理措施与N2O排放之间的关系。
五、研究结果1. 施肥措施对N2O排放的影响研究表明,科学合理的施肥措施可以有效地降低农田N2O的排放。
适当的施肥量、合理的施肥时期以及科学的施肥方式可以减少土壤中氮素的积累,从而降低N2O的排放。
优化施氮对土壤硝态氮及棉花产量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优化施氮对土壤硝态氮及棉花产量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随着农业生产的不断发展,提高农作物产量和肥料利用率成为农民和农业科学家的关注焦点。
其中,施氮技术是提高作物产量的重要途径之一。
然而,过量施氮不仅造成了资源浪费,还对环境产生了负面影响。
因此,深入研究施氮对土壤氮素动态和作物产量的影响,寻求一种优化施氮技术,是当前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在研究里先向我们介绍了当今中国农业生产中氮肥利用率低的问题,中国农业在1990年以前过度注重了施氮技术的推广,导致了大量的氮肥浪费和土壤环境的恶化。
而近年来,农业生产者意识到过量施氮对环境的影响,开始探索适应土壤特性和作物需求的施氮技术。
研究认为,优化施氮技术可以显著提高作物的氮肥利用率,减少氮肥的浪费,增加农民的收益。
文章进一步介绍了施氮对土壤硝态氮含量的影响。
硝态氮是作物生长过程中的重要营养元素,但过量的硝态氮会被土壤冲刷至地下水中,造成水体污染。
研究表明,适量施氮可以增加土壤硝态氮的含量,并提高作物对氮素的吸收能力。
而过量的施氮则会使土壤硝态氮含量升高,增加硝态氮的损失风险。
因此,合理施氮技术可以减少空气和水源中的氮污染,并提高土壤质量。
此外,文章还着重研究了优化施氮对棉花产量的影响。
研究发现,适当施氮可以提高棉花产量,但过度施氮则会降低棉花产量。
原因是过量的氮素会导致土壤酸化,从而影响棉花根系的生长和养分吸收能力。
因此,科学控制施氮量,根据不同阶段的作物需求调整施氮时间和施氮量,能够最大限度地提高棉花的产量。
最后,文章讨论了优化施氮对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研究发现,采用优化施氮技术可以显著提高氮肥利用率,同时减少农田氮素的流失。
例如,通过分析土壤氮素的含量和作物需求,科学地制定施氮计划,可以避免施氮过多或者施氮不足的情况发生,从而提高氮肥的利用效率。
总的来说,优化施氮技术对土壤硝态氮含量、棉花产量和氮肥利用率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华北平原不同水肥及栽培模式下的农田氮素损失及水氮利用效率定量评价华北平原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之一,近年来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粮食需求,盲目地投入过量的水肥,这样不仅使水肥增产效应和经济效益下降,而且造成了严重的环境问题。
因此,在粮食稳产或者高产的条件下同时实现资源高效是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
为了探求高产高效的水肥及栽培综合管理模式,本研究于2009-2011年在山东省泰安市大汶口设置了四种水肥与栽培管理相结合的综合管理模式:农民习惯模式(FP模式)、高产高效模式(OPT-1模式)、再高产模式(HY模式)和再高产高效模式(OPT-2模式)。
利用田间实测的土壤含水量、硝态氮含量、作物产量、叶面积指数和干物质重等数据对土壤-作物-大气系统水热碳氮过程模型(WHCNS)进行了校验。
利用校验后的模型模拟分析了不同水肥管理和栽培管理措施下冬小麦-夏玉米轮作模式下的土壤氮素去向及水氮利用效率。
最后通过模型对不同播种日期、播种密度和水肥投入量进行了情景分析,并优化了水肥与栽培管理措施。
全文主要结论如下:模型校验结果表明,土壤体积含水量、硝态氮含量、作物产量、叶面积和干物质重的模拟值与实测值间均吻合较好,模型模拟效果统计指标(均方根误差、模型效率系数、一致性指数)均表明,WHCNS模型能够较准确地模拟本研究区的土壤水氮运移过程及作物生长状况。
2009-2011年四个生长季的田间试验结果表明:OPT-1、HY和OPT-2模式的周年平均产量分别比FP模式高27.6%、56.8%和40.8%。
模型模拟结果表明:与FP模式相比,OPT-1模式的周年氮肥总损失量降低了28.6%;氮素利用效率(NUE)升高了25.7%。
HY模式为了追求产量最大化,不计成本投入导致其周年平均氮素总损失量最高,为240.6kgN ha-1。
OPT-2模式在HY模式的基础上改善施肥量和栽培措施,虽然周年平均产量比HY模式降低了15.4%,但是氮素总损失量降低了53.8%,NUE 升高了19.2%。
不同施肥模式对华北平原小麦-玉米轮作体系产量及土壤硝态氮的影响吉艳芝;冯万忠;郝晓然;彭亚静;韩鹏辉;马峙英;张丽娟【摘要】In order to explore the fertilization modes of cultivating the high yield grain field, and realize the efficient utilization and environmental benefit of nitrogen fertilizer resources, the study was conducted with the rotation system of wheat and maize as the research objects in North China Plain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different fertilization models on crop yield and soil nitrate accumulation through four rotations from 2007 to 2011. The experiment changed the local traditional fertilization model marked as treatment A (as the control treatment) from confirming the fertilizer amount by soil testing, clearing the fertilization period by crop growing, rational distributing the nutrient ratios in crop growing periods and increasing organic fertilization; set up three kinds of high yield and fertilizer cultivation mode, respectively with treatment B (existing high yield field recommended management), treatment C (high fertilizer input management), treatment D (water and fertilizer efficient management) for a field experiment. The yield of D was the best in four crop rotations, which was 75 430 kg·hm-2, the second was treatment C, 75 166 kg·hm-2, local traditional management was the minimum. The N uptake of wheat in treatment C and D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in A treatment, which were increased 444.78 kg·hm-2 and 310.20 kg·hm-2 separately, but had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with treatment B;The N uptake of maize in treatmentD was 776.75 kg·hm-2,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in treatment A. The PFPN of B was up to 38.21 mg·kg-1, D was 36.71 mg·kg-1, A and C both were 28.33 mg·kg-1. After four crop rotations, the accumulation peaks of soil nitrate nitrogen in each treatment were all in 120~160 cm soil layers , the accumulation value of mode A, B, C and D were 58.65 mg·kg-1, 28.98 mg·kg-1, 105.89 mg·kg-1 and 45.29 mg·kg-1 respectively. In 0~100 cm soil layers, the nitrate N accumulation value in mode B was to 144.22 kg·hm-2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in treatments A, C and D. All the treatments had the high nitrate N accumulation in 100~200 cm soil layers, and the highest value was 1 021.19 kg·hm-2 in treatment C. The total accumulative amounts of soil NO3--N of mode A, B, C, D in 0~400 cm soil layers reached 724.27, 711.92, 1 324.30, 730.70 kg·hm-2 respectively. Dealing with A, B, C, D, the soil nitrogen apparent losses in surface soil layer were 1 298.95, 653.18, 1 236.39 and 718.43 kg·hm-2 separately, and nitrogen apparent losses in treatment of B, D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in mode A and C, the difference between B and D wasn’t significant. Therefore, the treatment D was an ideal fertilization mode for cultivating crop high-yield. The reasonable fertilizer rate, scientific fertilizer period and the reasonable proportion of the organic and inorganic were the key of achieving high yield, improving fertilizer effectiveness and realizing environmental friendly effects.%为了探索培育高产粮田的施肥模式,实现氮肥资源的高效利用与环境效益,以华北平原的小麦(Triticum aestivum)-玉米(Zea mays L.)轮作体系作为研究对象,通过2007─2011年4个轮作季,探讨不同的施肥模式对作物产量和土壤硝态氮的影响。
《管理措施对华北平原农田N2O排放的影响研究》篇一摘要:本文旨在探讨不同农业管理措施对华北平原农田N2O排放的影响。
通过实地考察、数据收集和模型分析,研究发现在华北平原的农田管理中,合理的耕作制度、施肥策略以及灌溉管理对N2O排放具有显著影响。
本文将详细阐述这些管理措施对N2O 排放的具体影响及其潜在的环境和经济效益。
一、引言华北平原作为我国的重要农业区,农田N2O排放问题日益凸显。
N2O是一种重要的温室气体,对全球气候变化具有重要影响。
农业管理措施作为影响N2O排放的关键因素,其科学合理的制定和实施对于减少农田N2O排放、保护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二、研究区域与方法本研究选取华北平原的典型农田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考察、数据收集和模型分析等方法,探讨不同农业管理措施对N2O 排放的影响。
三、农业管理措施对N2O排放的影响1. 耕作制度合理的耕作制度能够有效地减少农田N2O排放。
研究发现,轮作制度和免耕技术能够降低土壤中氮素的挥发和反硝化作用,从而减少N2O的排放。
同时,科学地调整耕作深度和频率也能对土壤微生物活动产生积极影响,有助于减少N2O的产生。
2. 施肥策略施肥是影响农田N2O排放的重要因素。
在施肥过程中,应根据土壤类型、作物需求等因素科学施肥,避免过量施肥导致的氮素损失和N2O排放增加。
同时,推广使用有机肥和缓释肥等环保型肥料,有助于降低农田N2O排放。
3. 灌溉管理灌溉管理也是影响农田N2O排放的重要因素。
合理控制灌溉量、灌溉时间和灌溉方式,避免过度灌溉导致的土壤水分饱和和氮素流失,从而减少N2O的排放。
同时,采用滴灌、渗灌等节水灌溉技术,也能有效降低农田N2O排放。
四、结果与讨论通过实地考察和数据分析,我们发现合理的耕作制度、施肥策略和灌溉管理对华北平原农田N2O排放具有显著影响。
这些管理措施的优化和实施,不仅能够降低农田N2O排放,还能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然而,本研究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