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化学-黄酮类化合物
- 格式:ppt
- 大小:90.50 KB
- 文档页数:16
中药中的黄酮提取是一种具有广泛应用价值的天然药物提取技术。
黄酮类化合物是一类存在于植物中的天然化合物,具有多种生物活性,如抗氧化、抗炎、抗肿瘤等。
因此,从中药中提取黄酮类化合物对于医药、食品等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一、中药中黄酮的种类和分布中药中的黄酮类化合物主要包括黄酮、黄酮醇、异黄酮等。
这些化合物主要分布在植物的根、茎、叶、花和果实中。
一些常见的中药,如甘草、黄芪、柴胡等,都含有丰富的黄酮类化合物。
二、黄酮提取的方法1. 溶剂提取法:溶剂提取法是黄酮提取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该方法主要是利用黄酮类化合物易溶于有机溶剂的性质,采用乙醇、甲醇等有机溶剂进行提取。
其中,乙醇提取法应用最为广泛,因为乙醇对黄酮类化合物的溶解度较大,同时又具有较为良好的安全性。
2. 超声波辅助提取法:超声波辅助提取法是一种利用超声波破碎植物细胞,加速黄酮类化合物释放的方法。
该方法具有操作简便、提取效率高等优点,但需要使用大量的有机溶剂。
3. 微波辅助提取法:微波辅助提取法是一种利用微波能加速黄酮类化合物提取的方法。
该方法具有提取时间短、提取效率高等优点,但需要使用较为昂贵的设备。
4. 酶解法:酶解法是一种利用酶分解植物细胞壁,加速黄酮类化合物释放的方法。
该方法具有操作条件温和、提取效率高等优点,但需要使用较为昂贵的酶制剂。
三、黄酮提取的应用中药中黄酮的提取技术在医药、食品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例如,从银杏叶中提取的黄酮类化合物可以用于治疗心血管疾病;从甘草中提取的黄酮类化合物可以用于治疗肝炎、糖尿病等疾病;从黑芝麻中提取的异黄酮类化合物可以用于治疗骨质疏松等疾病。
此外,黄酮类化合物还具有抗氧化、抗炎等作用,可以作为保健食品的添加剂。
总之,中药中黄酮的提取技术对于医药、食品等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相信未来还会有更多的黄酮类化合物被发现和应用。
中药化学黄酮类化合物考研知识点整理一、黄酮的含义1.基本母核为2-苯基色原酮;现代含义:泛指两个苯环(A环和B环)通过三个碳原子相互连接而成的一系列化合物,即具有C6-C3-C6结构的一类化合物。
2.生物合成途径●莽草酸途径和乙酸-丙二酸3.分类依据●A/B环之间三碳链的氧化程度●三碳链是否成环●3位是否有羟基取代以及B环的连接位置二、理化性质1.物理性质●性状颜色:黄酮及黄酮醇-灰黄色-黄色;查尔酮-黄色-橙黄色;二氢黄酮/二氢黄酮醇因2、3位双键被氧化,交叉共轭体系中断-无色;异黄酮-微黄色●旋光性-取决于不对称碳原子的有无●游离类黄酮化合物-二氢黄酮(醇),黄烷醇、二氢异黄酮有旋光性●黄酮苷类都有旋光性,多左旋●溶解性●游离类黄酮化合物:一般难溶或者不溶于水,易溶于甲醇、乙醇、醋酸乙酯、乙醚等有机溶剂及稀碱液中●黄酮苷类:一般易溶于水、甲醇、乙醇等强极性溶剂中,难溶或不溶于苯、氯仿等有机溶剂中。
●分子的立体结构●平面型分子-黄酮、黄酮醇、查尔酮非平面型分子:二氢类、异黄酮a)顺序:花色素>二氢黄酮>异黄酮、二氢黄酮醇>黄酮、黄酮(醇)、查尔酮●水溶性大小比较●引入羟基数目越多,水溶性越大(7/4‘位),羟基甲基化,水溶度降低●三糖苷>双糖苷>单糖苷>苷元●3-O-糖苷>7-O 糖苷(平面型分子)2.化学性质●酸碱性●酸性●酚羟基数目越多,酸性越强。
●7/4’-OH>7或4‘-OH>一般酚羟基>5-OH●碱性●显色反应●还原显色反应●盐酸-镁粉反应a)黄酮(醇)、二氢黄酮(醇)-红色-紫红色b)假阳性-花色素反应●四氢硼钠反应●钠汞齐反应a)二氢黄酮类特有的反应b)黄酮、二氢黄酮、异黄酮、二氢异黄酮-红色c)黄酮醇类-黄色-淡红色二氢黄酮类-棕黄色●与金属盐类试剂络合反应●三氯化铝a)3-OH,4-C=O/5-OH,4-C=O/邻二酚羟基:黄色/鲜黄色荧光●锆盐-枸盐酸反应a)3-OH/3,5-二OH:显黄色●黄色退去只含有5-OH●氨性氯化锶反应a)邻二酚羟基:绿,棕乃至黑色沉淀●三氯化铁a)酚羟基●硼酸显色反应●5-羟基,4-羰基黄酮:黄色,绿色荧光●6‘-羟基。
中药化学化合物的分类中药化学化合物是指存在于中草药中具有特定药理活性的化学物质。
这些化合物是中草药发挥药物功效的主要活性成分,对于药物研究、药效评价和临床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根据其化学结构和药理活性,中药化学化合物可以被分为多个类别。
一、生物碱类化合物生物碱是一类在自然界广泛存在的含氮碱性有机化合物,具有显著的药理活性。
常见的生物碱类化合物包括阿片类生物碱、喹啉类生物碱、吡咯烷生物碱等。
这些化合物常用于镇痛、镇静、抗炎等方面的药物治疗,如阿片类生物碱可用于缓解疼痛或作为麻醉剂。
二、黄酮类化合物黄酮类化合物是一类化学结构上类似于花青素的天然化合物,广泛分布于植物中,具有抗氧化、抗炎、抗肿瘤等多种生物活性。
黄酮类化合物在中药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如大黄素可用于治疗便秘,黄芩素具有抗炎作用。
三、苯丙素类化合物苯丙素类化合物是一类由苯丙素骨架构成的天然化合物,常见的有桂皮素、丁香素等。
这些化合物具有抗炎、抗菌和抗肿瘤等功效,广泛应用于中药制剂中。
四、多糖类化合物多糖是由多个糖分子组成的生物大分子化合物,常见的多糖类化合物如枸杞多糖、灵芝多糖等。
多糖类化合物具有提高机体免疫力、抗肿瘤和抗氧化作用,被广泛应用于中药领域。
五、皂苷类化合物皂苷类化合物是一类含有糖苷键和苷链的天然化合物,常见的有五味子皂苷、银杏果皂苷等。
皂苷类化合物具有增强免疫力、抗菌、抗炎和抗氧化等多种药理活性。
六、挥发油类化合物挥发油是指在室温下具有较高蒸汽压的化合物混合物,常见的有薄荷腦、茴香醚等。
挥发油类化合物具有镇痛、解热、驱虫等功效,常用于中药领域的外用药物或膏剂。
七、多酚类化合物多酚类化合物是指含有多个酚基团的有机物,常见的有黄酮醇、鞣质等。
多酚类化合物具有抗氧化、抗炎和抗肿瘤等多种生物活性。
通过对中药化学化合物的分类,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药的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
这有助于指导中药的合理使用、药物的研发和新药的发现。
在中药研究领域,对中药化学化合物进行分类和研究,不仅有助于深入探究中药的药理机制,还能为中药现代化提供科学依据,促进中医药的传承和发展。
中药化学——第五单元黄酮类化合物一、结构与分类(一)基本骨架:经典概念:主要是指基本母核为2-苯基色原酮的一系列化合物。
现代定义:泛指两个苯环(A与B环)通过三个碳原子相互联结而成的一系列化合物,其基本碳架为C6-C3-C6。
(二)分类与结构特征(三)黄酮类化合物重要成分举例二、理化性质(一)性状1.形态多为结晶性固体,少数(如黄酮苷类)为无定形粉末。
2.颜色黄酮类化合物大多呈黄色(交叉共轭体系)黄酮、黄酮醇及其苷类多显灰黄~黄色查耳酮为黄~橙黄色二氢黄酮、二氢黄酮醇几乎无色异黄酮显浅黄色花色素的颜色可随pH不同而改变,一般pH<7时显红色,pH为8.5时显紫色,pH>8.5时显蓝色。
(二)旋光性1.游离黄酮:二氢黄酮、二氢黄酮醇、黄烷醇、二氢异黄酮等类型,由于分子中含有不对称碳原子(2位或2,3位),因此具有旋光性。
其余类型的游离黄酮类化合物无旋光性。
2.黄酮苷:黄酮苷由于结构中含有糖部分,故均有旋光性,且多为左旋。
(三)溶解性1.游离黄酮花色素>二氢黄酮(醇)、异黄酮>黄酮(醇)>查耳酮1)花色素为离子型结构,具有盐的通性,亲水性较强,在水中的溶解度较大;2)二氢黄酮(醇)非平面型分子,分子与分子间排列不紧密,分子间引力降低,有利于水分子进入,故溶解度稍大;3)异黄酮类化合物的B环受吡喃环羰基的立体阻碍,也不是平面型分子,故亲水性比平面型分子增加4)黄酮(醇)、查耳酮为平面型分子,分子与分子排列紧密,分子间引力较大,故难溶于水。
2.黄酮苷黄酮苷一般易溶于水、甲醇、乙醇等强极性溶剂,难溶或不溶于苯、氯仿、乙醚等亲脂性有机溶剂。
不同结构类型黄酮类化合物性质总结:(四)酸碱性1.酸性黄酮类化合物因分子中多具有酚羟基,故显酸性,可溶于碱性水溶液。
酸性由强至弱的顺序:7,4′-二OH>7-或4′-0H>一般酚羟基>5-OH5%NaHCO35%Na2CO30.2%NaOH4%NaOH2.碱性黄酮类化合物分子中γ-吡喃酮环上的1-位氧原子,因有未共用电子对,故表现出微弱的碱性,可与强无机酸,如浓硫酸、盐酸等生成(钅羊)盐,该盐极不稳定,加水后即分解。
第六章黄酮类化合物一、填空题:1.黄酮类化合物是泛指()的一系列化合物,其基本母核为()。
2.黄酮的结构特征是B环连接在C环的2位上,若连接在C环的3位则是();C环的2, 3位为单键的是();C环为五元环的是();C环开环的是();C 环上无锲基的是()或()。
3.中药红花在开花初期,由于主要含有()及微量(),故花冠呈();开花中期主要含的是(),故花冠显();开花后期则氧化变成(),故花冠呈()。
4.黄酮类化合物的颜色与分子中是否存在()和()有关,如色原酮本身无色,但当2位引入(),即形成()而显现出颜色。
5.一般黄酮、黄酮醇及其昔类显();查耳酮为();而二氢黄酮为(),其原因是();异黄酮缺少完整的交叉共貌体系,仅显()。
6.黄酮、黄酮醇分子中,如果在()位或()位引入()或()等供电子基团,能促使电子移位和重排而使化合物颜色()。
7.花色素及其昔的颜色特点是颜色随()不同而改变,pH< 7时显(),pH 为8.5时显(),pH > 8.5时显()。
8.游离黄酮类化合物一般难溶或不溶于水,易溶于()、()、()、()等有机溶剂,分子中羟基数目多则()增加,羟基甲基化则()增加,羟基糖昔化则()增加。
9.不同类型黄酮昔元中水溶性最大的是(),原因是();二氢黄酮的水溶性比黄酮(),原因是为()。
10.黄酮类化合物结构中大多具有(),故显一定的酸性,不同羟基取代的黄酮其酸性由强至弱的顺序为()、()、()、()。
11.黄酮类化合物Y-毗喃酮环上的()因有未共享电子对,故表现出微弱的碱性,可与强无机酸生成()。
12.具有()、()或()结构的黄酮类化合物,可与多种金属盐试剂反应生成络合物。
13.错盐-枸椽酸反应常用于区别()和()黄酮,加入2%二氯氧错甲醇溶液,两者均可生成黄色错络合物,再加入2%枸椽酸甲醇溶液后,如果黄色不减褪,示有()或()黄酮;如果黄色减褪,示有()黄酮。
中药成分分类 - 探索萜类、多酚类和黄酮类引言中药是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含有丰富的药用成分,其中萜类、多酚类和黄酮类是其中重要的代表之一。
本文将从简到繁,由浅入深地探讨这三类中药成分,带您全面了解它们的特点和作用。
1. 萜类萜类是中药中常见的一类活性成分,具有多种药理作用。
它们主要存在于许多植物中,如薄荷、艾叶等。
萜类通过调节神经系统、抗菌和抗炎等方面发挥作用,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1.1 萜类的特点萜类化合物具有挥发性和芳香性,能够快速渗透皮肤,并具有快速镇静、止痛等作用。
•1.2 萜类的作用萜类成分可以通过芳香疗法、按摩等方式被有效地利用,对焦虑、失眠等症状有一定的缓解作用。
2. 多酚类多酚类是另一类重要的中药成分,它们具有很强的抗氧化和抗炎作用,对人体健康有着重要的保护作用。
在中药材中,如葡萄籽、山楂等都含有丰富的多酚类成分。
•2.1 多酚类的特点多酚类化合物富含酚羟基,具有很强的还原性,对抗氧化应激和减缓衰老具有显著的作用。
•2.2 多酚类的作用多酚类成分对心脑血管疾病、癌症等疾病有一定的预防和辅助治疗作用,是中药成分中的重要代表。
3. 黄酮类黄酮类化合物是中药成分中的又一重要代表,它具有抗菌、抗炎、抗氧化、抗肿瘤等多种药理作用,是许多中药材的重要活性成分。
•3.1 黄酮类的特点黄酮类化合物的结构中含有类黄酮骨架,具有独特的生物活性,是许多中药成分中的重要代表。
•3.2 黄酮类的作用黄酮类成分对多种炎症性疾病、抗肿瘤等疾病有一定的药理作用,在中医药中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
总结与展望在本文中,我们简要介绍了中药成分中的萜类、多酚类和黄酮类,并探讨了它们的特点和作用。
可以看出,这三类成分都具有重要的药理作用,在中医药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未来,我们可以进一步深入研究这些成分的药理作用机制,开发更多新的中药制剂,为人类健康做出更大的贡献。
个人观点作为中药成分的重要代表,萜类、多酚类和黄酮类在医疗保健领域具有巨大的潜力。
第六章黄酮类化合物一、概念1、黄酮类化合物:泛指两个苯环通过三碳链相互连接而成的一系列化合物。
2、盐酸—镁粉反应:将黄酮类化合物试样溶于甲醇或乙醇中,加入少许镁粉振摇,再加几滴浓盐酸呈色。
3、锆盐—枸椽酸反应:鉴定3 –或5- OH黄酮,黄色。
4、SbCl5反应:鉴定查耳酮5、氨性氯化锶反应:鉴定3‘4’ 邻二OH黄酮二、填空1.目前黄酮类化合物是泛指两个(苯)环,通过( C3 )链相连,具有(2 –苯基色原酮)基本结构的一系列化合物。
2.黄酮类化合物在植物体内主要以(苷)的形式存在,少数以(苷元)的形式存在。
3.黄酮类化合物的颜色与分子结构中是否存在(交叉共轭体系)有关。
4.色原酮本身(无)色,但在2—位上引入(苯)基后就有颜色。
如果(双健)氢化,则(交叉共轭体系)中断,故二氢黄酮醇(无)色。
黄酮类化合物在4/7—位引入( -OH )基团,使颜色加深。
异黄酮的共轭体系被(破坏),故呈(微黄)色。
查耳酮分子中存在(交叉共轭体系)结构,故呈(黄)色。
5.花色素的颜色随( pH )改变。
一般(小与7)时显红色,(大与8.5 )时显蓝色,(等于8.5 )时显紫色。
6.游离黄酮类化合物一般难溶或不溶于(水)中,可溶于(乙醇)、(正丁醇)及(氯仿)中,游离黄酮类化合物一般分子呈平面型,它在水中溶解的程度(<)与非平面型分子。
例如(二氢黄酮)在水中溶解大与(黄酮)。
7.花色素因以(离子型)形式存在,具有(离子)的通性,.故水溶性(强)。
8.黄酮苷元分子中引入羟基后,水溶性增(大),引入羟基越多,其水溶性越(强)。
而羟基甲基化后,其水溶性(减弱)。
9.黄酮苷一般溶于(水)、(丙酮)及(正丁醇)等中,而难溶或不溶于(氯仿)、(乙醚)等有机溶剂中。
10.黄酮类化合物因分子中具有(酚羟基)而显酸性。
其酸性强弱顺序为:7,4’-二OH(5%NAHCO3)>7-或4‘-OH(5%NA2CO3)>一般酚羟基(0.2%NAOH)>5-OH(4%NAOH) 11.黄酮类、二氢黄酮类、黄酮醇类、异黄酮类与HCl—Mg粉反应呈(红)色。
执业中药师《中药化学》历年真题精选考前强化训练: X型题1.黄酮类化合物具有旳生理活性表目前A.对心血管系统旳作用B.抗炎作用C.雌性激素样作用D.抗病毒作用E.解痉作用ABCDE2.母核构造中无C=0旳黄酮类是A.黄酮B.二氢黄酮C.黄酮醇D.花色素E.黄烷醇DE3.构造母核既属于生物碱, 又属于黄酮旳化合物是A.水飞蓟素B.榕碱C.异榕碱D.葛根素E.烟碱BC4.二氢黄酮母核旳构造特点是A.C-4位无羰基B.C-2.C-3位氢化C.C-3位无羟基D.C-3位有羟基E.C-2位有苯环BCE5.天然来源旳黄酮醇双糖链苷, 糖多连接在黄酮醇母核旳A.3.7位B.3.4’位C.3.5位D.3’、4’位E.7、4’位ABE6.属于异黄酮苷旳化合物是A.葛根素B.槲皮素C.大豆素D.大豆苷E.橙皮苷AD7.无3-OH旳黄酮类成分有A.黄芩素B.橙皮苷C.槲皮素D.大豆素E.大黄素8.下列苷元, 具有旋光性旳是A.二氢黄酮B.二氢黄酮醇C.异黄酮D.二氢异黄酮E.查耳酮ABD9.下列化合物, 无旋光性旳是A.黄芩苷B.黄芩素C.橙皮苷D.葛根素E.槲皮素BE10.影响黄酮类化合物颜色旳原因有A.交叉共轭体系旳存在与否B.取代基旳种类C.取代基旳数目D.取代基旳位置E.与取代基无关ABCD11.在黄酮分子母核不一样位置上引人羟基会影响黄酮类化合物旳颜色深浅, 其中可使颜色明显加深旳位置是A.5位C.7位D.8位E.4’位CE12.二氢黄酮水溶性较大旳原因是A.C环呈半椅式B.分子间排列不紧密C.分子问引力减少D.颜色浅E.非平面型分子ABCE13.在黄酮母核上引入7或4’-OH, 可使黄酮类化合物A.颜色加深B.酸性增强C.水溶性增长D.荧光增强E.稳定性增强ABC15.盐酸一镁粉反应显橙红至紫红色旳是A.花色素B.黄酮醇C.黄酮D.二氢黄酮E.查耳酮16.黄酮类化合物构造中可与金属盐类试剂发生络台反应旳构造单元是A.3-羟基, 4-酮基B.5-羟基, 4-酮基C.7,4’-二羟基D.3,4’-二羟基E.邻二酚羟基ABE17.在无机酸存在条件下, 可与硼酸反应呈亮黄色旳是A.5-羟基黄酮B.7-羟基黄酮C.4’-羟基查耳酮D.2’-羟基查耳酮E.3-羟基黄酮AD18.Gibb’s反应呈阳性旳化合物是A.5-羟基黄酮B.5, 7-二羟基黄酮C.5, 7, 4’-三羟基黄酮D.5-羟基-8-甲氧基黄酮E.5, 6, 7-三羟基黄酮ABCE19.鉴别二氢黄酮旳专属反应是A.盐酸-镁粉反应B.四氢硼钠反应C.三氯化铝反应D.氨性氯化锶反应E.乙酸镁反应BE20.黄芩苷具有旳反应有A.Gibb’s反应8.Molish反应C.Mg-HCl反应D.NaBH4反应E.SrCl2/NH3反应ABCE21.加二氯氧化锆试剂呈黄色, 加枸橼酸黄色不变旳化合物是A.5-羟基黄酮B.3,5-二羟基黄酮C.5-羟基黄酮醇D.7-羟基黄酮醇E.3,5,7-三羟基黄酮BCDE22.氨性氯化锶反应阴性, Gibb’S反应阳性旳化合物是A.7,4’-二羟基黄酮B.5,7,4’, -三羟基黄酮C.5,7,3’,4’-四羟基黄酮D.3,5,4’-三羟基-8-甲氧基黄酮E.3,5,7,4’-四羟基黄酮BE23.可用于区别3-羟基黄酮与5-羟基黄酮旳显色反应有A.盐酸-镁粉反应B.Gibb's反应C.Emerson反应D.锆盐-枸橼酸反应E.乙酸镁反应BCD24.对四氢硼钠反应呈阳性旳化合物有A.橙皮苷B.大豆苷C.葛根素D.甘草苷E.芦丁AE25.可用于芹菜素与二氢芹菜素区别旳显色反应是A.乙酸镁反应B.三氯化铝反应C.铬盐-枸橼酸反应D.盐酸-镁粉反应E.四氢硼钠反应ABE26.可用于芹菜素与槲皮素区别旳显色反应有A.盐酸-镁粉反应B.四氢硼钠反应C.锆盐-枸橼酸反应D.氨性氯化锶反应E.乙酸镁反应CD27.在碱液中不稳定, 易被氧化旳黄酮类化合物也许具有A.7-羟基B.4’-羟基C.3.4’-二羟基D.邻二酚羟基E.邻三酚羟基CDE28.将样品点在纸片上, 喷以乙酸镁甲醇液, 置紫外灯下观测, 呈天蓝色荧光旳是A.黄酮B.二氢黄酮C.5-羟基黄酮D.5-羟基二氢黄酮E.二氢黄酮醇BDE29.提取黄酮类化合物, 若需先脱脂, 可选择A.乙醚B.苯C.石油醚D.二氯甲烷E.汽油CE30.含混合黄酮旳乙酸乙酯液, 用5%碳酸氢钠萃取, 可被碱水萃取出来旳是A.5,5,6,7一四羟基黄酮8.7,4’一二羟基黄酮C.3,5,3’,4’四羟基黄酮D.3,5,4’一三羟基黄酮E.3,5,7,4’四羟基黄酮BE31.分离黄酮类化合物旳措施有A.铅盐沉淀法B.聚酰胺吸附法C.pH梯度法D.硼酸络合法E.离子互换树脂法ABCD32.影响聚酰胺吸附力大小旳原因有A.酚羟基数目B.酚羟基位置C.分子芳香化程度D.化合物类型E.洗脱剂种类ABCDE33.可用于分离山奈酚和木犀草素旳措施有A.硼酸络合法B.溶剂萃取法C.铅盐沉淀法D.聚酰胺层析法E.Sephadex G柱层析法ACD34硅胶柱色谱分离黄酮类化合物时, 重要合用于A.异黄酮B.二氢黄酮C.二氢黄酮醇D.甲基化黄酮E.甲基化黄酮醇ABCDE35.运用葡聚糖凝胶柱层析法分离黄酮类化合物旳重要原理是A.物理吸附B.溶剂分派C.分子筛作用D.氢键吸附E.离子互换CD36.从中药中提取黄酮苷时, 可选用旳提取溶剂是A.甲醇-水(1: 1)B.甲醇C.沸水D.0.1%盐酸水E.碱水ABC37.黄芩苷具有旳性质是A.溶于碳酸氢钠水溶液B.易溶于水C.易被稀酸水解D.可溶于热乙酸E.易溶于甲醇AD38.黄芩苷和汉黄芩苷具有旳共同构造特点是A.均为葡萄糖醛酸苷B.均为单糖苷C.均有邻二酚羟基D.均无3-羟基E.B环均无取代基ABDE39.芦丁具有旳构造特点和理化性质有A.属于双糖苷B.氨性氯化锶反应生成沉淀C.在碱性条件下易氧化分解D.在水中旳溶解度随温度变化很大E.可溶于冰乙酸ABCDE40.可以采用碱提取酸沉淀法从中药中提取旳成分是A.槲皮素B.芦丁C.黄芩苷D.橙皮苷E.葛根素42.采用不一样层析措施检识芦丁和槲皮素, 芦丁Rf值不小于槲皮素旳是A.聚酰胺层析法, 展开剂为80%乙醇B.聚酰胺层析法, 展开剂为正丁醇-乙酸-水C.硅胶层析法, 展开剂为氯仿-甲醇D.纸层析法, 展开剂为正丁醇-乙酸-水E.纸层析法, 展开剂为l5%乙酸AE43.下列类型黄酮在甲醇溶液中旳UV光谱具有2个吸取带旳是A.黄酮B.黄酮醇C.二氢黄酮D.异黄酮E.查耳酮ABE44可用于协助判断黄酮母核上与否有邻二羟基旳诊断试剂是A.甲醇钠B.乙酸钠C.乙酸钠+硼酸D.三氯化铝E.三氯化铝/盐酸CDE45.在13C~NMR谱中, 根据下列哪些碳原子旳信号特性可推断黄酮类化合物骨架A.C-2B.C-3D.C-5E.C-6ABC46.薄层色谱检识黄酮类化合物时, 常用显色试剂有A.2%三氯化铝甲醇液8.2%三氯化铁-l%铁氰化钾(1: 1)水溶液C.5%碘化铋钾甲醇液D.10%茚三酮水溶液E.2%硝酸银水溶液AB。
《中药化学》黄酮类化合物练习题及答案一.单选题(来源自学考试)1.黄酮类化合物的基本碳架是(B)。
A.C6-C3B.C6-C3-C6C.C6-C6-C3D.C6-C6-C62.黄酮苷元在水中溶解度最大的一类是(C)。
A.黄烷醇类B.查耳酮类C.花色素类D.二氢黄酮醇类3.检查黄酮类化合物最常用的显色反应是(B)。
A.碘化铋钾反应B.HCl-Mg粉反应C.Mg(Ac)2反应D.乙酐-浓硫酸反应4.除下列哪点外,其它三点一般作为黄酮类化合物结构分类的依据(D)。
A.三碳链的氧化程度B.B环的连接位置C.三碳链是否与B环构成环状结构D.是否具有2-苯基色原酮的结构5.黄酮(a).花色素(b).二氢黄酮(c)三类化合物(羟基取代相同时)的水溶性从大到小排序是( C )。
A.>b>cB.a>c>bC.b>c>aD.b>a>c6.下列化合物中酸性处于第二强的是(A)。
A.7-羟基黄酮B.7,4′-二羟基黄酮C.5-羟基黄酮D.3,5-二羟基黄酮7.下列化合物中与四氢硼钠生成红色反应的是(B)。
A. 5,7,4’-三羟基黄酮B. 5,7,4’-三羟基二氢黄酮C. 3,5,7,4’-四羟基花色素D. 4,2’,4’,6’-四羟基查耳酮8.可用于区别3,5,7,4’-四羟基黄酮和5,7,4’-三羟基黄酮的反应是(C)。
A.盐酸-镁粉反应B.KOH反应C.锆-枸橼酸反应D.乙酸镁反应9.聚酰胺色谱的原理是(B)。
A.分配B.氢键缔合C.分子筛D.离子交换二.单选题1.黄酮类化合物早期又称黄碱素,其碱性原子指( A)。
A.1位O原子B.4位酮羰基C.5位羟基D.B环苯基2.二氢黄酮.二氢黄酮醇类苷元在水中溶解稍大是因为( D )。
A.羟基多B.有羟基C.离子型D. C环为非平面型3.黄酮类化合物的颜色与下列哪项因素有关(D)。
A.结构中有酚羟基B.结构中有临二酚羟基C.分子中存在交叉共轭体系D.A+C项4.下列化合物中与四氢硼钠生成红色反应的是(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