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植物病虫害防治基础复习题

植物病虫害防治基础复习题

植物病虫害防治基础复习题
植物病虫害防治基础复习题

植物病虫害防治基础复

习题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植物病虫害防治基础

一、名词解释

1. 病症:是病原物在植物发病部位形成的结构。

2. 寄生性:病原物寄生在活细胞或组织中获得营养物质的能力。

3. 单循环病害和多循环病害:在植物的一个生长季节中只有一个侵染过程的为单循环病害。在植物的一个生长季节,病原物对寄主有多个侵染过程,为多循环病害。

4. 世代重叠:是指同一时期内,出现前代和后代混合发生,代界不明显的现象。

5. 种群与群落:种群,农田生态中的种群是在特定空间与时间内彼此密切关联的同一物种的个体集合。群落,在特定环境中彼此相互作用并由此形成的具有一定成分、结构、功能及与环境有相互关系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种群的组合。

6. 传染性病害:由真菌、病毒、细菌、线虫引起的植物病害叫传染性病害。

7. 植物检疫:是由国家颁布法规,并建立专门的机构,对植物及其产品的运输、贸易进行管理和控制,防止危险性病虫、杂草传播蔓延的植保措施。

8. 病程:病原物侵染植物的过程叫病程。一般将病程分为侵入前期、侵入期、潜育期及发病期。

9. 趋性:是昆虫以反射作用为基础的进一步的髙级神经活动,是昆虫对外部刺激产生的反应行为,或趋或避,其趋性有趋旋光性、趋化性及趋温性。

10. 植物病害:是指植物受到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的影响,正常的生长和发育受到干扰和破坏,在植物的内部和外部,生理和组织上均表现出不正常的现象。

11. 抗病性:寄主植物抵抗病原物侵染及侵染后所造成损失的能力称为抗病性。

12. 世代:昆虫的生活周期从卵开始,经过幼虫、蛹到成虫性器官成熟并能繁殖后代为止,称为一个世代,简称一代。

13. 食物链和食物网:生物与生物之间构成取食与被取食的食物环节,称为食物链,但一个单纯的食物链是不存在的,通常是许多彼此交错联系的食物链结合在一起,构成错综复杂的食物网。

14. 交叉保护:是指病毒的弱毒株系可以保护植株免受同一病毒强毒株系的严重为害的现象。利用交叉保护,可以通过给植物接种病毒的弱毒株系的办法,从而达到防止强毒株系危害的目的。

15. 年生活史:昆虫以当年越冬虫期开始到第二年越冬结束为止的发育过程,成为年生活史。

16. 侵染循环:侵染性病害从上一生长季节开始发病到下一生长季节再度发病的过程。

17. 物理机械防治:应用各种物理因子如声、光、电、色、温度、湿度及机械设备来防治病虫害的方法,称为物理机械防治法。

18. 生境与生态位:昆虫整个生活周期内的栖息场所称生境或栖境,某种具体生活的场所通常叫做生态位或小生境。

19. 非传染性病害:由非生物因素引起的即不适宜的环境条件引起的植物病害叫非传染性病害。

20. 致病性:病原物对寄主植物的破坏和毒害能力。

21. 初侵染和再侵染:越冬或越夏的病原物,在植物一个生长季节中对植物最初的侵染,称为初侵染。再侵染是由初侵染植物上病原物产生的繁殖体经过传播再侵染植物的健康部位或健康植株。

22. 症状:植物感病后所表现出来的不正常状态,由病状和病症两部分组成。病状是植物本身表现的异常状态,病症是病原物在植物发病部位形成的结构。

二、填空

1. 寄主植物对病原物侵染的反应有免疫、抗病、耐病和感病等几种。

2. 植物病原细菌均为杆状,繁殖方式为裂殖。

3. 黄瓜幼嫩叶片抗霜霉病,而成熟叶片易感病,说明寄主植物不同生理年龄对病原物侵染的抵抗力有差异。

4. 昆虫的主要特点是种类和数量繁多和分布广泛,适应能力强。

5. 昆虫的变态方式有不全变态和全变态。

6. 植物保护工作的方针是预防为主,综合防治。

7. 植物病害病症的类型包括霉状物、粉状物、锈状物、粒状物和脓状物。

8. 植物病原细菌的形状为杆状,田间诊断细菌病害的方法之一是观察植物病组织切口是否有菌脓溢出。

9. 昆虫的腹部是代谢与生殖的中心,腹腔内有消化、排泄、呼吸、神经、循环和生殖等器官。

10. 蝽象属于半翅目

11. 病原物的侵染过程分为侵入前期、侵入期、潜伏期和发病期四个时期。

12. 植物病害病状的类型有变色、坏死、腐烂、畸形和萎蔫。

13. 卵在母体内孵化后,由母体直接产出幼体的生殖方式,称为卵胎生。

14. 昆虫分类的阶元是界、门、纲、目、科、属、种。

15. 昆虫的呼吸器官是由外胚层内陷而成的管状器官系统,分为气门、气管和微气管。

16. 蝗虫、蟋蟀、蝼蛄属于直翅目。

17. 植物病害流行的类型有单年流行病害和积年流行病害两种。

18. 昆虫的头部附器有口器、触角和眼。

19. 鞭毛菌亚门的霜霉菌能引起葡萄霜霉、黄瓜霜霉病,接合菌亚门的根霉菌能引起果实软腐病。

20. 水平抗性由多基因控制,其抗性遗传为数量遗传。

21. 病原物入侵并建立寄生关系到开始表现症状这段时期,称为潜育期。

22. 不全变态昆虫的个体发育只经过卵、若虫、成虫三个阶段。

23. 螳螂目昆虫的头部呈三角形,触角丝状。

24. 全变态昆虫,在个体发育过程中,要经过卵、幼虫、蛹和成虫四个虫态变化。

25. 病原物对寄主植物的破坏和毒害能力称为致病性。

26. 昆虫的口器有多种类型,最主要的是咀嚼式、刺吸式和虹吸式。

三、单项选择题

1. 下列关于非传染性病害表述正确的是(A)。

A. 非传染性病害只有病状,没有病症

B. 非传染性病害有发病中心

C. 非传染性病害是由生物因素引起的

D. 非传染性病害发病与环境条件关系不十分密切

2. 蔬菜病毒病的侵入途径是(D)。

A.植物幼嫩部位

B.自然孔口

C.植物根部

D.微伤口

3. 下列属于病毒侵染所致的病害为(A)。

A.大豆花叶病

B.黄瓜霜霉病

C.柑桔溃疡病

D.大白菜软腐病

4. 关于水平抗性和垂直抗性,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A. 水平抗性的抗性中等,但其抗性比垂直抗性稳定

B. 水平抗性常表现高度抗性,抗性比垂直抗性稳定

C. 垂直抗性的抗性中等,但其抗性比水平抗性稳定

D. 垂直抗性常表现高度抗性,且抗性比水平抗性稳定

5. 关于单循环病害和多循环病害,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C)。

A. 单循环病害为系统性病害,潜育期长

B. 多循环病害多为局部病害,潜育期短

C. 单循环病害和多循环病害为系统性病害,潜育期短

D. 单循环病害利用消灭侵染来源可达防治病害的目的

6. 以下描述不属于昆虫的是(C)。

A. 身体分头、胸、腹三个体段

B. 头部有口器和触角

C. 腹部有三对足、两对翅

D. 身体最外层是外骨骼

7.利用胃毒杀虫剂主要防治(C)

A.虹吸式口器害虫

B.刺吸式口器害虫

C.咀嚼式口器害虫

D.刮吸式口器害虫

8. 昆虫血液循环的功能不包括(A)。

A.运送氧气

B.运送营养物质

C.运送代谢废物

D.涨脱旧表皮

9. 昆虫最普遍的繁殖方式为(A)。

A.两性生殖

B.孤雌生殖

C.卵胎生

D.多胚生殖

10. 下列属于鞘翅目的害虫为(D)。

A.蝗虫

B.蝽象

C.蟋蟀

D.甲虫

11. 非传染性病害与传染性病害诊断程序的不同在于(C)。

A.田间观察

B.症抹鉴别

C.环境调查

D.病原鉴定

12. 下列关于植物病害表述不正确的是(C)。

A.植物病害发生的原因是受到生物因素和非生物界素的影响

B.植物病害的形成是一个动态过程

C.植物病害不一定造成植物产量和质量的损失

D.植物病害的形成首先是内部生理变化、然后是组织变化,最后是外部形态变化

13. 下列属于真菌侵染所致的病害为(B)。

A.烟草花叶病

B.黄瓜霜霉病

C.柑桔溃疡病

D.番茄青枯病

14. 蝗虫的口器是(C)。

A.刺吸式

B.虹吸式

C.咀嚼式

D.锉吸式

15. 下列不属于昆虫保护性适应的是(A)。

A.迁飞

B.保护色

C.拟态

D.假死

16. 属于鳞翅目的有(C)

A.草蛉

B.蚜虫

C.舞毒蛾

D.赤眼蜂

17. 属于物理防治的方法是(C)。

A.选育抗病虫品种

B.利用天敌昆虫

C.灯光诱杀

D.喷施农药

18. 以下不是描述真菌的是(D)。

A.营养体为丝状体

B.具有细胞结构

C.以产生孢子的方式繁殖

D.形态有球形、杆状、螺旋状

19. 植物病原细菌的形态为(B)。

A.球状

B.杆状

C.螺旋状

D.星状

20. 关于单循环病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A.单循环病害为系统性病害,潜育期长

B.单循环病害多为局部病害,潜育期短

C.单循环病害为系统性病害,潜育期短

D.单循环病害为局部病害,潜育期长

21. 利用内吸杀虫剂主要防治(B)。

A.虹吸式口器害虫

B.刺吸式口器害虫

C.咀嚼式口器害虫

D.刮吸式口器害虫

22. 甲虫的前翅为(B)。

A.半鞘翅

B.鞘翅

C.膜翅

D.复翅

23. 昆虫的排泄器官主要是(B)。

A.前肠

B.马氏管

C.背血窦

D.微气管

24 .枯叶蝶停息时,双翅竖立,形似树叶,这种保护性适应叫(A)。

A.拟态

B.保护色

C.蒈戒色

D.假死

25. 属于农业防治的方法是(A)。

A.选育抗病虫品种

B.利用天敌昆虫

C.灯光诱杀

D.喷施农药

26. 下列关于传染性病害表述正确的是(B)。

A.传染性病害只有病状,没有病症

B.传染性病害有明显发病中心

C.传染性病害是由非生物因素引起的

D.传染性病害发病与环境条件关系分密切

27. 真菌的有性孢子是(B)。

A.游动孢子

B.子囊孢子

C.孢囊孢子

D.分生孢子

28. 属于被动传播的是(D)。

A.真菌菌丝体的生长

B.线虫在土壤中的移动

C.游动孢子在水中的游动

D.真菌通过雨水传播

29. 步行甲的胸足为(C)。

A.跳跃足

B.捕捉足

C.步行足 D开掘足

30. 昆虫的呼吸(B)。

A.靠肺来进行

B.靠空气的扩散和通风

C.靠口器

D.靠马氏管来进行

31. 小菜蛾蛹的类型为(A)

A.被蛹

B.离蛹

C.围蛹

D.包被在薄茧中

32. 下列属于同翅目的害虫为(D)

A.蝗虫

B.蝽象

C.蟋蟀

D.蚜虫

33. 下列属于化学防治的方法是(D)

A.选育抗病虫品种

B.利用天敌昆虫

C.灯光诱杀

D.喷施农药

34. 真菌的侵入一般是(A)。

A.直接侵入或自然孔口侵入

B.虫媒传播

C.产生吸根侵入

D.其它

35. 关于多循环病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B)

A.多循环病害为系统性病害,潜育期长

B.多循环病害多为局部病害,潜育期短

C.多循环病害为系统性病害,潜育期短

D.多循环病害为局部病害,潜育期长

36. 下列属于半翅目的害虫为(B)

A.蝗虫

B.蝽象

C.蟋蟀

D.蚜虫

37. 属于生物防治的方法是(B)

A.选育抗病虫品种

B.利用天敌昆虫

C.灯光诱杀

D.喷施农药

38. 昆虫的年生活史是(C)

A.从卵开始,经幼虫、蛹到成虫性器官成熟繁殖后代

B.又称为生活周期或世代

C.从当年越冬虫期开始活动动第二年越冬结束为止的发育过程

39. 在进行害虫田间调查时,随机取样的正确做法是(D)

A.在田间任意取一定数量的样点(不带个人主观成分),并对样点内的害虫全面计数

B.根据作物的种植方式和生长季节灵活掌握

C.根据害虫的田间分布型和作物的种植方式,按一定长度、面积或一定植株数取样

D.每隔一定距离,随机取一定植株数为样本

40. 蝗螂的前足为(B)。

A.跳跃足

B.捕捉足

C.步行足

D.开掘足

41. 豌豆象属于(A)。

A.单食性昆虫

B.寡食性昆虫

C.多食性昆虫

D.腐食性昆虫

四、简答题

1. 简述真菌的症状特点。

答:病状:坏死腐烂萎蔫(2分)

病症:霉状物、粒状物、锈状物、绵状物、粉状物(3分)

2. 蝉←螳螂←黄雀构成一条食物链,试以为例,写出下面两组生物食物链构成。

A.稻螟赤眼蜂、水稻、二化螟

B.稻纵卷叶螟、纵卷叶螟绒茧蜂、金小蜂、水稻。

答:A. 水稻←二化螟←稻螟赤眼蜂(2分)

B. 水稻←稻纵卷叶螟←纵卷叶螟绒茧蜂←金小蜂(3分)

3. 利用天敌昆虫防治害虫的主要途径有哪些

答:自然天敌昆虫的保护利用;(2分)大量繁殖和饲养释放天敌昆虫;(2分)移植和引进外地天敌昆虫。(1分)

4. 导致植物病害流行的因素是什么

答:导致植物病害流行的因素有三,首先是有致病性强、繁殖数量大的病原物;(2分)其次是有连续、连片种植,面积较大的感病品种;(2分)最后要有有利于病原物侵染、繁殖及传播的环境条件。(1分)

5. 引起传染性病害发生的因素有哪些

答:真菌(1分);病毒(1分);细菌(1分);线虫、类菌质体(1分);寄生性的植物、类病毒(1分)。

6. 昆虫分类的主要依据是什么

答:(1)翅的有无、翅的性质(1分)

(2)口器及其在个体发育中的变化(1分)

(3)触角、胸节、胸足及其跗节特征(1分)

(4)变态的类型(1分)

(5)马氏管的数目(1分)

7. 说明害虫的呼吸与化学防治的关系。

答:昆虫的呼吸是靠通风和扩散作用进行的,空气中含有毒气时,毒气随空气进入害虫体内,使其中毒而死。熏蒸杀虫剂就是利用这

样的原理。(3分)在一定温度范围内,温度越髙,昆虫的活动越旺盛,呼吸加剧,气门开放越大,熏蒸杀虫剂的效果越显着。(2分)

8. 请说明哪些属于昆虫的保护性适应。

答:昆虫的保护性适应是长期对外界环境条件相适应而形成的(1分),主要有保护色、警戒色、拟态和假死(4分)

9. 生物防治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答:生物防治主要包括以虫治虫,(1分)以菌治虫,(1分)其它有益生物的利用,(1分)颉抗作用、(1分)交叉保护及信息化学物质的利用。(1分)

10. 植物病害的含义是什么

答:(1)植物病害发生的原因是受到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的影响。(2分)

(2)造成植物产量和质量的损失,如不造成产量、质量的损失就不叫病害。(2分)

(3)植物病害的形成过程是动态的,有一个病理变化过程,首先是内部生理变化,然后是组织变化,最后是外部形态变化。(1分)11. 真菌的分类单元如何最基本的分类单元是什么

答:真菌的分类单元:界、门、亚门、纲、亚纲、目、科、属、种。(3分)

最基本的分类单元是种(2分)

五、论述题

1. 传染性病害的特点是什么

答:1)植物个体间相互传染(2分)

2)有病状,又有病症(2分)

3)田间发病时间不一致,有先有后,田间分布不均匀,有明显发病中心,然后由中心病株向外扩散。(3分)

4)发病与环境条件不十分密切,改变环境条件,一般植物不能恢复(3分)

2. 随机取样有哪几种方法每种方法适合在什么情况下使用。

答:随机取样有五点取样法、对角线取样法、平行线取样法、Z字形取样、棋盘式取样(5分)

1)五点取样法:适合于密集或成行的植物,害虫为随机分布的种类(1分)

2)对角线取样法:适合于密集或成行的植物,害虫为随机分布的种类(1分)

3)平行线取样法:适宜于成行的植物,害虫核心分布的情况(1分)

4)Z字形取样:适宜于害虫为嵌纹分布的情况(1分)

5)棋盘式取样:适宜于密植或成行的植物,害虫为随机或核心分布的种类。(1分)

3. 农业防治的优缺点有哪些

答:优点: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充分发挥自然因素的控制作用,由于结合作物丰产栽培技术,不需增加额外的劳力和投资,降低了

生产成本。农业防治是通过各种保健栽培的措施,恶化病害发生的生态环境,有利于天敌的生存和繁衍,不污染环境,符合生态防治的要求。(5分)

缺点:对某种害虫或病害有效的措施对另外的害虫或病害不一定有效;所用的措施有明显的地域性;不能作为应急措施。(5分)

4. 昆虫纲的共同特征是什么

答:昆虫纲的共同特征是:身体分头、胸、腹3个体段(2分);头部有口器和1对触角,还有2~3个单眼和1对复眼,是感觉和取食的中心(2分);胸部由3节构成,生有3对分节的足,大部分种类有2对翅,是昆虫的运动中心(2分);腹部一般由9~11个体节组成,末端生有外生殖器,有的还有1对尾须,是昆虫的生殖中心(2分);昆虫的最外层是坚韧的外骨骼(2分)。

5. 非传染性病害的特点是什么

答:植物个体间不相互传染(2分);只有病状,没有病症(2分);田间大面积同时发生,无发病中心(2分);病株表现症状的部位有一定规律性(2分);发病与环境条件密切相关,改变环境条件,一般植物可以恢复(2分)

6. 试述生物防治的概念及特点。

答:生物防治:利用某些生物或生物的代谢产物来达到控制虫害或病害的目的。(2分)

特点:

优点:对人畜安全,对环境没有或极少污染,有时对某些害虫可以达到长期抑制的作用,而且天敌资源丰富,使用成本低,便于利用。(4分)

缺点:杀虫作用慢,不如化学药剂速效;多数天敌对害虫的寄生或捕食有选择性,范围较窄;天敌对多数害虫同时并发难以奏效;天敌的规模化人工养殖技术难度较大;能用于大量释放的天敌昆虫的种类不多,而且防治效果常受气候条件的影响。(4分)

7. 试述植物对病原物的侵染反应。

答:植物对病原物的反应有四种:免疫、抗病、耐病和感病。(2分)

免疫:寄主植物完全抵抗病原物的侵染,寄主完全不表现任何症状。(2分)

抗病:病原物能够侵染寄主,但仅被局限在很小的范围,不表现典型症状,对寄主造成的危害很小。(2分)

耐病:寄主能够遭受病原物的侵染,并能表现典型的症状,但对寄主的产量和质量没有太大的影响。(2分)

感病:寄主遭受病原物侵染后表现典型且严重的症状,并对寄主植物的生长发育及产量和质量造成很大影响。(2分)

8. 昆虫消化与害虫防治的关系如何

答:各类昆虫肠道内的酸碱度各异。药剂进入肠道后,毒效的高低与肠道内酸碱度有关。(5分)很多蛾类幼虫的中肠液偏碱性,而蝗虫、蝽类和一些甲虫的中肠液偏酸性。如敌百虫对鳞翅目幼虫效

果好,是因为敌百虫在碱性环境中形成毒性更大的敌敌畏;苏云金杆菌类微生物农药,产生伴孢晶体,在碱性消化液中溶解成有毒的蛋白质,渗入肠壁细胞,引起害虫败血死亡。(5分)

9. 农业防治的对病虫害的防治作用大体上有哪些

答:直接杀灭病虫;(2分)切断食物链;(2分)抗害和耐害;(2分)避害作用;(1分)诱集作用;(1分)恶化病虫害的生活环境;(1分)创造天敌繁衍的生态条件。(1分)

10. 试述传染性病害的诊断方法。

答:(1)田间观察(2分)

传染性病害在田间发生时,一般是分散状分布,发病时间不一致,有先有后,具有由点到面的扩展过程。(1分)

(2)症状鉴别(2分)

传染性病害的各类病原除病毒、类菌质体、类立克次氏体及类病毒外,在病部均产生明显的症状,而且每种病原产生的病症各有其特殊性。

真菌病害的病症:粉状物、酶状物、粒状物、锈状物

细菌病害的病症:潮湿时在病部表面有滴状或薄膜状脓状物的病症寄生性种子植物的病症:寄生性和被寄生两种植物形态不同,在病部很容易看到。

线虫病害的病症:在病部有时可看见线虫或虫瘘(2分)

(3)病原鉴定(2分)

常见病害可通过病状鉴别、镜检病原、査阅有关文献进行核对来确定。

少见病害、新病害或疑难病害可以通过柯赫氏证病律进行鉴定。(1分)

11. 试述侵染性病害的诊断方法。

答:(1)田间观察(1分)

侵染性病害在田间发生时,一般是分散状分布,发病时间不一致,有先有后,具有由点到面的扩展过程。(1分)

(2)症状鉴别(1分)

侵染性病害的各类病原除病毒、类菌质体、类立克次氏体及类病毒外,在病部均产生明显的症状,而且每种病原产生的病症各有其特殊性。

真菌病害的病症:粉状物、酶状物、粒状物、锈状物。(1分)

细菌病害的病症:潮湿时在病部表面有滴状或薄膜状脓状物的病症。(1分)

寄生性种子植物的病症:寄生性和被寄生两种植物形态不同,在病部很容易看到。(1分)

线虫病害的病症:在病部有时可看见线虫或虫瘿。(1分)

(3)病原鉴定(1分)

常见病害可通过病状鉴别、镜检病原、查阅有关文献进行核对来确定。(1分)

少见病害、新病害或疑难病害可以通过柯赫氏证病律进行鉴定。(1分)

12. 试述非侵染性病害的诊断方法。

答:(1)田间观察(1分)

田间分布状况:一般在大面积范围内均匀发生,程度由轻到重,没有由点到面由发病中心向周围逐渐扩展的过程。

病株表现:除日灼、药害表现局部病变,正常感病植株均表现为全株性发病。(2分)

(2)症状鉴别(1分)

取病组织表面消毒后保温保湿培养一段时间,如果无病症出现,可确定属非传染性病害或病毒病(2分)

(3)解剖检验(1分)

用新鲜幼嫩的病组织制作切片,采用染色法处理,镜检有无病原物或内部组织有无病变。(2分)

(4)环境调查(1分)

对发病植物所在的环境条件进行调查和综合分析,然后确定致病原因。(2分)

(5)病原鉴定(1分)

化学诊断法:对病组织及病土进行化学分析,测定其成分和含量与正常值比较,确定病原。人工诱发及排除病因:人为提供类似发病条件,对病株进行处理,观察其是否发病。或采取治疗措施排除病因,观察是否减轻病害或恢复健康。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