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现代化新论——中国的现代化之路》内容纲要(文字版)
- 格式:doc
- 大小:89.50 KB
- 文档页数:9
现代化新论读书笔记第一篇:现代化新论读书笔记《现代化新论》读书笔记读罗荣渠的《现代化新论》,其立意之新观点之新令人如沐春风。
下面粗谈书中的精彩观点。
关于现代化,作者综合考虑并指出现代化是具有多重层面的:经济发展为物质层面,政治发展为制度层面,思想与行为模式为社会的深度层面。
作者在这样理解的基础之上,为现代化下了比较全面的定义,即狭义的现代化是指“它是落后国家采取高效率的途径(其中包括可利用的传统因素),通过有计划地经济技术改造和学习世界先进,带动广泛的社会改革,以迅速赶上先进功业国和适应现代世界环境的发展过程。
”广义而言,“现代化作为一个世界性的历史过程,是指人类社会从工业革命以来经历的一场急剧变革,这一变革以工业化为推动力,导致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全球性大转变过程,它使工业主义渗透到经济,政治,文化,思想各个领域,引起了深刻的相应变化。
”作者的探讨虽然是立足于马克思主义的,但更多的是对于马克思主义让人感觉焕然一新的修正和补充。
首先是对于一元单线史观的修正,把我们这种从中学就开始接受的“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观念中解放出来,指出这种呆滞的马克思主义史观并不是马克思的原意。
最有力的论据即是中国并没有在在资本主义生产力发展到最强的阶段而直接进入了社会主义,但是依然生机勃勃实现了稳定跨越式发展。
由此,作者指出了单线发展论的结症所在,即认为每种社会经济形态只有一种生产方式,每种生产力在历史过程中只同一种生产关系相结合,而生产关系适应于生产力水平又是一次性完成的,等等。
那么,作者结合历史事实,反其道而行之,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同一性质与水平的生产力可能与几种不同的生产关系相适应。
同一种生产力,同一种生产方式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可以适应几种不同的社会结构。
这就是作者概括的现代化动力理论——中轴原理。
随后作者探讨了社会发展的动力是内因还是外因的问题。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现代化新论读书笔记篇一:现代化新论读书笔记《现代化新论》读书笔记读罗荣渠的《现代化新论》,其立意之新观点之新令人如沐春风。
下面粗谈书中的精彩观点。
关于现代化,作者综合考虑并指出现代化是具有多重层面的:经济发展为物质层面,政治发展为制度层面,思想与行为模式为社会的深度层面。
作者在这样理解的基础之上,为现代化下了比较全面的定义,即狭义的现代化是指“它是落后国家采取高效率的途径(其中包括可利用的传统因素),通过有计划地经济技术改造和学习世界先进,带动广泛的社会改革,以迅速赶上先进功业国和适应现代世界环境的发展过程。
”广义而言,“现代化作为一个世界性的历史过程,是指人类社会从工业革命以来经历的一场急剧变革,这一变革以工业化为推动力,导致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全球性大转变过程,它使工业主义渗透到经济,政治,文化,思想各个领域,引起了深刻的相应变化。
”作者的探讨虽然是立足于马克思主义的,但更多的是对于马克思主义让人感觉焕然一新的修正和补充。
首先是对于一元单线史观的修正,把我们这种从中学就开始接受的“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观念中解放出来,指出这种呆滞的马克思主义史观并不是马克思的原意。
最有力的论据即是中国并没有在在资本主义生产力发展到最强的阶段而直接进入了社会主义,但是依然生机勃勃实现了稳定跨越式发展。
由此,作者指出了单线发展论的结症所在,即认为每种社会经济形态只有一种生产方式,每种生产力在历史过程中只同一种生产关系相结合,而生产关系适应于生产力水平又是一次性完成的,等等。
那么,作者结合历史事实,反其道而行之,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同一性质与水平的生产力可能与几种不同的生产关系相适应。
同一种生产力,同一种生产方式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可以适应几种不同的社会结构。
现代化新论——世界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新历史观(现代化理论)1.本书是从宏观历史学的角度,把现代化作为一个全球性大转变的过程,从传统农业社会像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打过程,进行整体性研究。
宏观历史学:广义——现代化作为一个世界性的历史过程,是指人类社会从工业革命以来所经历的一场急剧变革,以工业化为推动力,导致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全球性的大转变过程,它使工业主义渗透到经济、政治、文化、思想各个领域,引起深刻的相应变化。
狭义——落后国家采取高效率的途径,通过有计划的经济技术改造和学习世界先进,带动广泛的社会变革,以迅速赶上先进工业国和适应现代化世界环境的发展过程。
2.提出一元多线历史发展观,突出以生产力标准代替生产关系标准作为衡量社会发展的客观主导标志,并按照大生产力形态演进的主线,着重阐述了现代工业生产力引发的第三次社会大变革的伟大历史意义。
一元论:人类历史的发展归根到底是围绕以生产力发展为核心的经济发展的中轴转动(社会进步与经济发展的中轴原理)多线:同一生产力水平下,社会形态可以是多模式的,发展道路也是多模式的。
即,同一性质与水平的生产力可能与几种不同的生产关系相适应。
同一生产力、同一生产方式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可以适应不同的社会结构。
3.多因素论:凡属社会形态的转变,都不是一般的社会变动,而是巨大的社会变革即社会革命过程,是众多的内外因的交互作用与奇特凑合。
现代世界发展趋势(世界进程)四种社会变迁的基本形式:渐进性微变,突发性微变,创新性巨变,传导性巨变两种不同的现代化进程:1.内源的现代化——由社会自身力量产生的内部创新,经历漫长的社会变革的道路,又称内源性变迁西欧(早期现代化):缓慢开展,在同质文化圈内进行,对历史传承性破坏是长期渐近的,是自发的自下而上的变革过程,经济因素占主导地位。
2.外源或外诱的现代化——在国际环境影响下,社会受外部冲击而引起内部的思想和政治变革并推动经济变革的道路,又称外诱变迁,其内部创新居于次要地位东亚(晚近现代化):压缩在较短时间内,突发性强,是异质文化的激烈碰撞,历史传承性断裂,是自觉制定的定向发展战略,国家的力量巨大第三世界国家的晚近现代化产生一种“迟发展效应”:双重发展效应:晚近国家的现代化目标可以说完全是被外在决定的,它不仅要追赶发达工业国早已达到的历史目标,还要适应发达工业世界目前的发展趋势。
论中国现代化之路——学习《纲要》后的思考论中国现代化之路——学习《纲要》后的思考摘要:从洋务运动到改革开放现代化的过程,是化蛹成碟的过程,第一次,李鸿章们没有也不可能化开封建体制这个“蛹”,洋务运动最终逃脱不了失败的命运,而在1978年开始的改革开放,则是在新的社会制度下,所进行的第二次现代化运动,最终他冲破了旧的体制的束缚,从整体上加快了中华民族现代化的进程。
关键词:挫折中的现代化中国的近现代史,就其主流和本质来说,是中国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和人民群众为救亡图存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英勇奋斗、艰苦探索的历史;尤其是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伟大的艰苦的斗争,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赢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经过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把一个极度贫弱的旧中国逐步变成一个初步繁荣昌盛、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历史。
1840年,中国在西方船坚炮利之下被迫打开国门,清朝政府中的有识之士,如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等人,为了振兴图强,向外国学习,建立枪械厂、购置军舰、建立船坞,向海外派遣留学生,这就是所谓的洋务运动。
其中李鸿章是代表人物。
最后在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清朝北洋水师的全军覆没为标志,最终洋务运动失败了,就其失败的原因,落后的封建体制不能容忍现代化因素的产生。
我认为, 19世纪70年代开始的洋务运动,尽管它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体制下,最终以失败告终,但他毕竟是中国人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的一次尝试,同时也是古老的中国走向现代化的第一次尝试。
时隔80多年后的改革开放,可以理解为在新的社会制度下的第二次现代化运动的尝试。
30年改革开放,到底做了些什么?归纳起来,中国一直在进行现代化模式的探索,既包括经济模式,也包括政治模式,近年又包括生态模式,亦即人与自然的关系。
正是这三大模式(尤其是经济和政治模式)的探索,使中国在改革道路上步履维艰,种种深层原因再次折射了百年现代化过程中的一贯困惑。
罗荣渠《现代化新论》读后感朋友!今天咱就聊聊《现代化新论》这本书。
我这可不是瞎扯,说起这书,我可是看得津津有味,就像吃香甜的水蜜桃一样,满是乐趣。
说起《现代化新论》,我第一次听说是在一个周末的下午,那时候朋友推荐的。
他说这是一本大开眼界的好书,非读不可。
我当时心说,这又不是小说,能有什么意思?结果一本在手,我这哈喇子差点都流出来了,真是精彩得很。
这书的作者罗荣渠啊,那叫一个厉害。
他抓住现代化这个巨大的话题,像画家用笔创作那样,把各个方面都勾勒得丰富立体。
我在阅读的过程中,就像漫步在老张头的果园里,让人流连忘返。
他写到现代化的各项变革时,那种深度与细腻,恰如那水蜜桃外面的一层细绒毛,摸起来痒痒的,还带点甜意。
老实说,开始我也有点儿不耐烦。
就像在果园里看到没熟的桃子,想快点啃上一口。
可是,这书里的思考就像那些个熟透了的水蜜桃,咬一口,满嘴都是知识的汁水,“噗”地一下在脑袋里爆开,让人回味无穷。
我有时候闭上眼睛在想,要是罗荣渠能坐在我旁边和我唠唠现代化,那该多好?当然啦,书里也有不少深奥的理论,就像市场上那些花里胡哨的水蜜桃。
我在心里暗暗琢磨,这是不是加了啥“哲学激素”?反正,里头的高深知识有时把我弄得晕头转向。
不过,仔细琢磨下去,就像你慢慢吃最大的那个蜜桃,滋味还是很过瘾的。
最让我感兴趣的是,他提到了各国在现代化过程中遇到的挑战和机会。
就像在水蜜桃的种植上,得防鸟防虫一样,这现代化的路上,也是得经历波折。
生活中有这么一本书,像是散布在我们眼前的水蜜桃,满是智慧。
说回来,罗荣渠这个人真是个“书中老张头”,把沉重的话题写得如此清新有趣,让我想一口气啃完。
朋友,你读过这本书吗?如果没有,也分享一下你的“现代化”思考,就像咱们聊水蜜桃一样。
我觉得,不管世界如何变化,只要心中有这本书,生活就多了一丝甜美的滋味。
嗯…这篇读后感写得可能有点天马行空,但希望能把我对这书的感受都掏给你。
《现代化新论》第四章读后感篇一现代化新论》第四章读后感哎呀妈呀,读完《现代化新论》的第四章,我这脑子就跟开了锅似的,翻腾个不停!这一章里讲的那些东西,可能让我觉得现代化这事儿,简直就是个超级大迷宫。
你说它简单吧,好像到处都是复杂的线条和岔路口;你说它难吧,又好像有那么一丝丝线索能让你摸着边儿。
我就在想啊,现代化是不是就像一场疯狂的赛跑?大家都拼命往前冲,可有的人跑着跑着就累趴下了,有的人跑错了道儿,还有的人压根不知道自己为啥要跑。
也许现代化就是这么个让人又爱又恨的玩意儿,它给了我们好多希望,像什么高科技啦,便捷的生活啦,但同时也带来一堆问题,比如说环境恶化啦,人心变得越来越冷漠啦。
就拿咱们身边的事儿来说,手机、电脑这些现代化的东西,确实让交流变得方便了,可有时候我也在想,是不是大家面对面说话的机会反而少了?难道这就是我们想要的现代化?我觉得吧,现代化可能就像一个魔法盒子,你打开它,不知道会蹦出啥惊喜或者惊吓。
也许我们在追求现代化的路上,得时不时停下来,问问自己:“这真的是我们想要的吗?” 哎呀,我也不确定我说得对不对,反正这就是我读完这一章的乱七八糟的想法。
篇二现代化新论》第四章读后感嘿,朋友们!读完《现代化新论》第四章,我可真是感慨万千呐!这一章啊,让我感觉现代化就像是一场没有终点的马拉松。
大家都在拼命跑,谁也不敢停下脚步。
我就琢磨,这到底是好事还是坏事呢?也许是好事吧,毕竟科技进步了,生活方便了,可我又觉得,这是不是让我们变得越来越忙碌,越来越累了?比如说,以前写信得等上好几天甚至几个月才能收到回复,现在呢,一条短信瞬间就到了。
这是方便了,可那种期待的心情好像也没了。
这现代化到底是让我们的生活更丰富了,还是更单调了呢?我觉得可能两者都有。
再看看城市里那些高楼大厦,灯火辉煌的。
是好看,可有时候我走在那些冷冰冰的大楼中间,就会想,我们是不是离大自然越来越远了?现代化是不是把我们的根都快拔起来了?我也不知道自己想得对不对,可能我有点太悲观了。
读《现代化新论——世界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札记罗荣渠教授的这本书, 作为一部专题性史论著作, 无论从它所涉问题的重要性来看, 还是从它所取得的成绩来看, 都称得上是我国世界史研究领域的最重要的成果之一。
吸引我去读它的是一个“新”字。
通读全书,可以感受到罗教授是在厘清了世界现代化理论的研究历程、各个时代各个流派的具体特点以及对中国现代化讨论之源起和迟滞原因作了深入考证、细致研究之后,在广泛吸纳海内外有关跨学科的学术成果基础上而得以完成的。
一个“新”字突出了本书的核心价值,从主要内容来看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提出一元多线的历史发展观,以生产力标准替代生产关系标准作为衡量社会发展的客观标志,否定了单线理论;其二,从宏观历史角度,把现代化作为一个全球性大转变过程,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化工业社会的大过程,进行整体性研究;其三,在研究中国近代巨变方面突破以“反帝反封”两个过程作为基本线索和理论分析的框架,从众多的内外因素的互动作用,提出了中国变革的新思路;其四,罗教授在否定“绝对精神”的历史观念基础上,特别重视文化因素对现代化进程的影响,并就此深入地分析了东亚以及中国近代现代化思潮的变化。
全书分为五个部分,即第一编:转变时代的新历史观;第二编:现代世界发展趋势通论;第三编:转型期中国发展趋势通论(1949年以前)。
“这是一个三层式的结构:最基层是现代化理论;第二层是现代化的世界进程;第三层是现代化的中国进程。
”可谓既有理论又有实际, 既宏观又微观。
在《补编》中又加入第四编:世界现代化过程与东亚的崛起;第五编:中国的现代化道路。
这一部分注重考察非经济因素的影响,以较多篇幅分析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
以下我想侧重谈谈读完罗教授书后的几点感受:一、引进大量的概念和范畴,并有诸多理论建树在研究人类生产力的阶段性特征时,作者提出了原始生产力、农业(含畜牧业)生产力、工业生产力的概念。
为了明确界定人类社会的不同发展阶段特征,作者引进了“初生的”、“发展中的”、“发达的”、“欠发达的”等定语性概念。
现代化新论罗荣渠教授所著《现代化新论》是中国现代化研究的重要著作,这本书,作为一部专题性史论著作,无论从它所涉问题的重要性来看,还是从它所取得的成绩来看,都称得上是我国世界史研究领域的最重要的成果之一。
它把世界现代化进程放在一个宏大的视角下进行考察,从宏观历史学的角度,把现代化作为全球大转变的过程,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大过程进行整体性研究。
全书分为上下篇,共五编十五章,深入研究了世界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这个巨大课题。
第一编:大转变时代的新历史观。
罗先生为我们厘清了“现代化”这个概念。
从宏观历史的角度来透视,广义的现代化主要是指自工业革命以来现代生产力导致社会生产方式的大变革,引起世界经济加速发展和社会适应性变化的大趋势,狭义的现代化主要是指第三世界经济落后国家采取适合自己的高效率途径,通过有计划的经济技术改造和学习世界先进,带动广泛的社会改革,以迅速赶上先进工业国和适应世界环境的发展进程。
作者对现代化和马克思主义的关系进行了深入探讨,并仔细回顾了六十年代到八十年代西方现代化思潮与现代化研究的情况。
第二编:现代世界发展趋势通论。
这是作者运用“一元多线历史发展观”,对近两个世纪以来现代化的全球发展趋势勾画出一个总的轮廓和总线索,可以说该编是理论在具体问题上的应用。
首先,作者还是从宏观的角度,对社会变迁的形式进行了分类,并归纳出两种基本类型的现代化进程。
一种是内源性现代化,主要包括西欧,其社会特征是分散性、多变性、突发性;另一种是外源性现代化,主要指东方,拉美等欠发达地区,其社会特征是统一性、连续性和渐进性。
作者结合史实,具体分析了世界的现代化进程。
第三编:转型期中国发展趋势通论,长期以来,对近代中国巨变的认识都是从革命中上反帝反封两个过程作为基本线索和理论分析的框架。
本编突破了这一分析框架,从内外因素的互动作用,提出了以衰败化,半边绿化,革命化,现代化四大趋势作为近代中国变革的基本线索的新观点。
《现代化新论》《新论》一书的价值,首先在于提出并详尽地论证了一元多线历史观。
所谓一元,指人类所经历的生产力形态的一致性。
用作者的话说,就是“人类历史发展归根到底是围绕以生产力发展为核心的经济发展的中轴转动,我们称之为社会进步与经济发展的中轴原理,这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一元论”(第一章70页)首先,应该尽可能准确理解马克思的历史观的原意。
马克思在早年曾认为历史社会是按一定顺序单线发展的,但在他的著作中从来没有说过他所提到的几种生产方式之间有“一个产生一个”的必然性。
而从他的晚年著作来看,更是明确认为社会发展是多道路多模式的。
其次,生产方式生产诸力与生产关系在一定历史过程中的结合体是马克思分析社会生产时使用的一个综合性概念,其中最关键的是生产力系统,这是一切社会经济活动的物质基础,是社会变革的基本动因。
其四,世界历史上有两种形式的大变迁一种是大生产力形态的转变,在历史上迄今只发生过两次,第一次大变革是一万年到八千年前发生的“新石器时代革命”,它使人类从渔猎和采集生产方式过渡到农业定居生产方式第二次大变革是两百年前的工业革命,它使人类开始从传统农业生产方式过渡到现代化工业生产方式。
这两次大变革都是创新性的社会巨变。
另一种是在同一生产力形态中生产方式和社会结构的转变。
这两种形式的历史运动,是由众多因素的交互作用造成的,每个社会都是一个有机体,处在一个复杂的互动作用的网络系统之中,各种因素都是双向和多向运动。
其五,由于生产力水平和交换方式的限制,农业文明都是地方性的,当时世界历史的发展是多中心的。
只有现代工业文明才是世界性的,它把各区域性文明联成一体,汇合成为世界性文明,世界历史第一次显示出一种全球性的发展趋势。
作者阐明:第一,历史发展过程是一个充满矛盾异常复杂的运动,众多的独立和依存的变数在交互作用,单凭任何一个单因素都不能引起社会结构的变化,历史发展是多因素的。
第二,历史发展中数不清的相互作用的变量形成的历史合力总是围绕经济发展的中轴线,经济发展的程度归根到底是由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的,现实的生产力系统是社会变革的根本动因。
读书笔记《<现代化新论>——中国的现代化之路》内容纲要(文字版)第一编大转变时代的新历史观第一章现代化理论与历史研究“现代化”还是“近代化”,应先正名时间尺度上,泛指从中世纪结束以来一直延续到今天的一个“长时程”价值尺度上,指区别于中世纪的新时代精神与特征现代化的含义是什么现代化是指近代资本主义兴起后的特定国际关系格局下,经济上落后国家通过大搞技术革命,在经济上和技术上赶上世界先进水平的历史过程。
现代化实质上就是工业化现代化是自科学革命以来人类急剧变动过程的统称现代化主要是一种心理态度、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的改变过程,换句话说,现代化可以看作是代表我们这个历史时代的一种“文明的形式”。
现代化与马克思主义工业较发达的国家向工业较不发达的国家所显示的,只是后者未来的景象第二章西方的现代化思潮与现代化研究不断变化中的社会思潮现代化理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全球性工业化高潮阶段形成的关于社会变迁的新理论架构。
随着工业革命的兴起,西欧和北美在19世纪陆续进入了工业化时期,蒸汽机这个巨怪的出世塑造了一个新社会即工业社会的轮廓。
19世纪资本主义工业咄咄逼人的发展势头使乐观主义的论调占了优势。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炮声把社会进化的乐观主义思潮一下子轰得烟消云散。
现代工业文明走入歧途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特别是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西方的社会思潮开始出现新的转向从本质上说,是一种美国社会思潮20世纪60年代——“发展”与“现代化热”现代化研究是在20世纪50年代末和60年代中迅速兴起的一门社会科学的边缘学科。
首先由经济学家、政治学家、社会学家提出来。
最先开辟的新领域发展经济学现代化流派代表:著名经济史家华·惠·罗斯托其现代化论点也被称为“传播学派”(现代化问题的提出是密切为美国对外政策服务的)20世纪60年代对政治发展的研究中,至少有三大流派系统——结构功能研究法,主要受帕森斯的理论支配;社会过程研究法,主要是探讨政治行为过程与工业化、都市化等社会过程的关系;比较历史研究法,这是较为接近传统的一种方法现代化理论形成的历史特点1.从20世纪40年代后期到60年代,东西方处于尖锐对峙、国际关系很不正常的“冷战”时期。
从《现代化新论》中看中国现代化的发展道路摘要:罗荣渠先生在《现代化新论》中论述了中国现代化经历了衰败化、半边缘化、革命化、现代化这四大趋势历程。
人类文明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不断进步,中国追求现代化之路经历无领导核心、革命手段建立新中国、社会主义改造、改革开放、新时代中国式发展等一系列历程。
如今,中国现代化是主动探索,适合自己发展的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道路。
关键词:历程;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通过阅读罗荣渠先生的《现代化新论》,对现代化理论、发展进程以及中国现代化的发展历程有了更多的了解。
《现代化新论》的最大特点就是把世界现代化进程放在一个宏大的视角下进行考察,从宏观历史学的角度,把现代化作为全球大转变的过程,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大过程进行整体性研究。
文章着重从衰败化、半边缘化、革命化、现代化这四大趋势历程来谈谈自己于中国现代化的感悟。
一、衰败化、半边缘化、革命化、现代化的“中国现代化”历程衰败化主要是指国家政治权威的衰败和传统小农经济的衰弱,国家王朝更替中延续。
但是随着第一次、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西方的船坚利炮让自称天朝上国的统治者清醒,一改闭关锁国。
“中国走上通向现代社会之路的大变革是由外力推动的”,这是传统文明与西方文明矛盾运动的过程。
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中国被迫进入世界交易市场,进入半边缘化,开启近代化的历程。
为了变法图强,中国进行洋务运动,开启器物的现代化,康梁进行维新变法,胡适曾指出“30年前,主张‘维新’的人,即是当日主张现代化的人。
”在八国联军侵华后,清政府进行预备立宪,着手改革。
到后来辛亥革命、军阀混战,在当时的中国缺乏现代化的领导核心,现代化进程也就举步维艰。
中国知识分子不安现状,在五四运动前后进行了激烈的新旧思潮论战,李大钊指出经济变动是道德变动的根本原因。
经过艰苦的探索,中国知识分子的思想认识逐步螺旋上升,最后终于达到一种朦胧的中国式现代化的共识。
这一过程可以归纳为革命化过程,在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它又进一步演变为以社会主义为目标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运动。
现代化新论读后感现代化新论是一本深入探讨现代化发展理论的著作,作者通过对现代化的历史背景、特点和影响进行分析,提出了一些新的观点和看法。
阅读完这本书后,我深受启发,认为现代化的观念和实践需要不断更新和升级。
首先,现代化应该是一个全方位的改革和发展过程。
传统的现代化观念通常将现代化局限于经济领域,以经济增长和工业发展为衡量标准。
然而,现代化不仅仅是经济的发展,还应该包括政治、文化、社会等多个领域的变革。
只有在各个领域均衡发展的基础上,现代化才能真正实现。
其次,现代化需要与传统文化相结合。
在全球化的进程中,许多国家和地区都面临着文化冲击和价值观的碰撞。
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独特精神财富,不能轻易放弃。
现代化应该尊重和保护传统文化,将其与现代科技和理念相结合,实现文化的创新和传承。
另外,现代化需要注重可持续发展。
过去的现代化过程往往忽视了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可持续性。
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现代化新论呼吁在发展的过程中要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推动绿色发展和低碳经济的实现。
只有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现代化才能够长久地持续下去。
最后,现代化需要注重公平和包容。
现代化往往伴随着社会的分化和不平等的加剧。
为了实现一个真正现代化的社会,必须要消除贫富差距,保障每个人的基本权利和福利。
现代化不能仅仅服务于少数人的利益,而是应该造福于全体人民。
综上所述,现代化新论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思考框架,使我们对现代化的理解更加全面和深入。
在实践中,我们应该根据不同的国情和地域特点,将现代化的概念与实践相结合,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只有在不断创新和追求进步的过程中,现代化才能够真正地实现。
《现代化新论》第四章读后感篇一《现代化新论》第四章读后感读完《现代化新论》的第四章,我觉得脑子有点乱,可能是这书里的观点太复杂,让我有点应接不暇。
这一章里讲了好多关于现代化的东西,比如说现代化的进程啦,遇到的问题啦等等。
我就在想,这现代化到底是个啥玩意儿?是高楼大厦?是快速的网络?还是人们越来越忙碌的脚步?也许都是,也许都不是。
就拿咱们身边的事儿来说,现在到处都是智能手机,这算现代化吧?可有时候我又觉得,大家都低着头玩手机,人与人之间面对面交流少了,这是好还是不好呢?我觉得这真不好说。
书里还提到现代化会带来一些社会问题,比如贫富差距加大。
我就奇怪了,为啥现代化发展了,还会有这样的问题呢?难道就不能大家一起富起来吗?不过话说回来,现代化也确实给我们带来了很多便利。
像网上购物,多方便啊,想买啥动动手指就来了。
这在以前能想象吗?不能啊!读这一章,我感觉自己像在一个迷宫里,一会儿觉得找到了方向,一会儿又迷失了。
现代化到底是我们的天使还是魔鬼?也许它既是天使也是魔鬼,关键在于我们怎么去把握和引导它。
篇二《现代化新论》第四章读后感哎呀妈呀,读完《现代化新论》的第四章,我这心里头真是五味杂陈!你说这现代化,到底是个啥?是那些摩天大楼?还是满大街跑的新能源汽车?也许是,也许都不是!我就在那琢磨,现代化好像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便捷了,可咋感觉也更累了呢?比如说,以前写信交流,等信的日子虽然漫长,可那种期待和收到信时的喜悦,那是真真切切的。
现在呢,短信、微信,秒回是常态,可那种真情实感是不是淡了些?这难道就是现代化的代价?书里还说现代化会改变社会结构,我就想啊,这到底是好事还是坏事?农村的人都往城里跑,城市越来越大,可农村空心化了,这正常吗?我觉得这可能不太正常吧。
不过呢,现代化也让医疗条件好了很多,以前治不好的病,现在可能就有办法了。
这是不是又说明现代化还是很牛的?我读这一章的时候,一会儿兴奋,觉得现代化前途无量;一会儿又担忧,怕我们在现代化的路上迷失了自己。
罗荣渠现代化新论的主要内容一、引言罗荣渠是中国著名的经济学家,他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了“三个有利于”和“三个必须”等新发展观点,为当时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提供了重要思想支持。
而在21世纪初,罗荣渠又提出了一系列新的现代化理论,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他的《现代化新论》。
二、背景在20世纪80年代,中国正处于改革开放的初期阶段。
当时,国内外环境都在发生巨大变化,中国需要面对很多新的问题和挑战。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罗荣渠开始探索一种全新的现代化道路,并提出了“三个有利于”和“三个必须”的发展观点。
然而,在21世纪初期,随着国内外环境再次发生变化,罗荣渠开始重新思考现代化问题。
他认为当时中国已经进入到一个全新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需要重新审视现代化问题,并提出更加具有针对性和前瞻性的理论。
三、主要内容1. 现代化与全球化罗荣渠认为,在21世纪初期,全球化已经成为了世界的主流趋势,而现代化与全球化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他认为,现代化是一种全球性的进程,它不仅仅是一个国家内部的事情,而是需要各个国家之间相互合作、相互促进。
2. 现代化与文明罗荣渠认为,在现代化过程中,文明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他认为,现代化不仅仅是经济和科技上的发展,还需要在文明和道德方面有所提升。
只有在这样的基础上,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
3. 现代化与制度罗荣渠认为,在现代化过程中,制度也是一个非常关键的因素。
他指出,在中国目前所面临的问题中,最根本的问题就是制度问题。
只有通过制度改革和创新才能够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
4. 现代化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罗荣渠认为,在21世纪初期,人类已经进入到了一个“命运共同体”的时代。
他认为,在这个时代中,各个国家之间需要相互合作、相互促进,并通过共同的努力来应对世界面临的各种挑战。
只有在这样的基础上,才能够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
四、结论罗荣渠的《现代化新论》提出了很多具有前瞻性和针对性的理论,对当时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提供了重要思想支持。
读书笔记《<现代化新论>——中国的现代化之路》内容纲要(文字版)第一编大转变时代的新历史观第一章现代化理论与历史研究“现代化”还是“近代化”,应先正名时间尺度上,泛指从中世纪结束以来一直延续到今天的一个“长时程”价值尺度上,指区别于中世纪的新时代精神与特征现代化的含义是什么现代化是指近代资本主义兴起后的特定国际关系格局下,经济上落后国家通过大搞技术革命,在经济上和技术上赶上世界先进水平的历史过程。
现代化实质上就是工业化现代化是自科学革命以来人类急剧变动过程的统称现代化主要是一种心理态度、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的改变过程,换句话说,现代化可以看作是代表我们这个历史时代的一种“文明的形式”。
现代化与马克思主义工业较发达的国家向工业较不发达的国家所显示的,只是后者未来的景象第二章西方的现代化思潮与现代化研究不断变化中的社会思潮现代化理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全球性工业化高潮阶段形成的关于社会变迁的新理论架构。
随着工业革命的兴起,西欧和北美在19世纪陆续进入了工业化时期,蒸汽机这个巨怪的出世塑造了一个新社会即工业社会的轮廓。
19世纪资本主义工业咄咄逼人的发展势头使乐观主义的论调占了优势。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炮声把社会进化的乐观主义思潮一下子轰得烟消云散。
现代工业文明走入歧途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特别是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西方的社会思潮开始出现新的转向从本质上说,是一种美国社会思潮20世纪60年代——“发展”与“现代化热”现代化研究是在20世纪50年代末和60年代中迅速兴起的一门社会科学的边缘学科。
首先由经济学家、政治学家、社会学家提出来。
最先开辟的新领域发展经济学现代化流派代表:著名经济史家华·惠·罗斯托其现代化论点也被称为“传播学派”(现代化问题的提出是密切为美国对外政策服务的)20世纪60年代对政治发展的研究中,至少有三大流派系统——结构功能研究法,主要受帕森斯的理论支配;社会过程研究法,主要是探讨政治行为过程与工业化、都市化等社会过程的关系;比较历史研究法,这是较为接近传统的一种方法现代化理论形成的历史特点1.从20世纪40年代后期到60年代,东西方处于尖锐对峙、国际关系很不正常的“冷战”时期。
反共的意识形态特点。
2.在西方国家中,对现代化问题研究的重视,首推美国学者。
美国自然而然成为研究各种发展理论和现代化学说的一个中心。
对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模式和发展道路的探索,在20世纪60年代主要集中在日本、土耳其、印度等几个少数国家。
其中日本的现代化模式与历史经验尤其受到高度的评价与重视,在美国与日本的学术界都掀起过一阵“日本现代化”讨论热。
箱根会议上提出的“社会现代化”的标准1.人口向城市集中,整个社会日益以都市为中心组织起来;2.非生物能源高度利用,商品广泛流通,服务性行业发达;3.社会成员在广泛空间范围内相互作用,社会成员普遍参与经济和政治事务;4.村社和社会群体普遍解体,个人社会流动性大,个人的社会表现范围更加多样化;5.伴随个人非宗教地并日益科学地应付环境,普及读写能力6.广泛地、具有渗透性的大众传播网;7.政府、企业、工业等大规模社会设施的拥有,这些设施的组织日益科层化;8.各庞大人口集团逐渐统一在单一的控制(国家)之下,各国相互作用(国际关系)日益加强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并得到初步传播的现代化理论,可以称之为“日本模式论”的第一阶段此处的现代化理论是有关“现代化”问题的各种学派的理论的统称第一阶段的理论可以说是现代化理论的形成时期20世纪70年代——批判与反思20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现代化学说受到来自各方面的批判而趋于冷落从学术上说,现代化理论一开始就暴露出许多弱点和问题1964年,中日两国学者在北京举行过学术讨论会,对以赖肖尔为代表的“日本现代化论”进行过批判它的理论架构是一种主观的构想,经不起实践的检验不同学派各抒己见在20世纪70年代中,现代化理论还受到研究现代工业社会的经济增长限度和前景的许多学者的挑战从政治上更是一开始就受到批判美帝国主义的意识形态,其中隐含“美国第一”思想现代化散布一种美国式的观念,它把新兴的第三世界看成是国际纷乱和危机四伏的地区,把社会主义世界看成可拍的威胁与邪恶势力20世纪80年代——理论的修正与自我变革(一)从西方社会学衍生出来的各种现代化理论(二)从西方经济学衍生出的各种经济发展理论(三)从西方政治学中衍生出的各种政治理论(四)从激进发展主义引出的各种依附理论(五)从西方新马克思主义观点提出的有关新帝国主义和新殖民主义理论西方现代化理论和发展理论的启示第一个带根本性的问题是现代社会的发展问题,更确切地说,是关于现代工业社会的发展问题;其次,是关于现代社会发展的整体关联和相互依存问题;第三,关于世界发展的长期趋势,即对社会变迁的预测问题;第三章一元多线历史发展观(——世界史研究的新视角)一、是一元单线还是一元多线长期以来,在马克思主义的历史教科书中一直把马克思的历史发展观解释为单线式的五种基本类型的生产关系:原始公社制的、奴隶占有制的、封建制的、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的。
单线发展论的症结:在于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互相关系的机械单线解释,即认为每种社会经济形态只有一种生产方式,每种生产力在历史过程中只同一种生产关系相结合,而生产关系适应于生产力水平又是一次性完成的,等等。
马克思的历史发展观是多线式的而不是单线式的,至少他晚年的观点是明显的一元多线历史发展观。
小农经济与手工业生产原始的东方公社解体后一个时期(基础)封建社会(基础)资本主义社会(并存)每种社会形态都有三个向度第一、这一社会结构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所具有的特殊性;第二、这一社会结构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所具有的阶段性(原生的、次生的、再次生的、变异的类型);第三、这一社会结构在同时代世界环境(即社会外环境)中所占的位置,即在同一历史时代并存的不同社会系统间的横向联系;二、单因素论还是多因素论单线发展论新生产力→革命→生产关系变革→上层建筑变革→生产力大发展存在极大局限性总之在人类历史上,凡属社会形态的转变,都不是一般的社会变动,而是巨大的社会变革即社会革命过程。
内因,即新生产力孕育发展以及伴随而来的阶级斗争,是社会大变革的必要条件;外因,即异乎寻常的特殊因素的凑合,则是社会大变革的充分条件;我们主张“把历史当作一个十分复杂但毕竟是有规律的同一过程来研究的途径”也赞同历史研究方法的科学化与计量化,但不赞同把历史科学与自然科学完全等同的机械类比的研究方法三、一元多线历史发展宏观架构的设想现实的生产力系统构成一切经济活动的物质基础,是社会变革的根本动因,并为变革提供了发展的宏观可容量。
生产关系系统则是生产过程中形成的社会组织形式,它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基础。
迄今人类历史上出现过几种根本不同性质、不同形态的社会生产力,其出现的顺序1.原始生产力,即自然形态的生产力,这是自然力统治的时代(前农业时代即采集——渔猎时代)2.农业(含畜牧业)生产力,即半人工形态的生产力,这是适应自然力进行物质生产的时代(农业文明时代)3.工业生产力,即完全人工形态的生产力,这是人类“物质生产变成在科学帮助下对自然力的统治“(工业文明时代)就世界范围看,有史以来的历史时期中人类文明的多线发展趋势(结合影响历史发展的各种因素、结构、系统的动态过程。
第四章马克思主义与新的现代化理论的建立一、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的三个阶段早在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共产党宣言》等著作中就明确揭示了由蒸汽机和机器引起的工业生产的革命开辟了世界历史发展的新时期——现代时期。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第二阶段,是以列宁生活生动活泼的理论探索为开端,而以斯大林模式的“定于一尊”而趋于僵化的。
列宁指出,俄国在文化程度方面,比欧洲最落后的国家还要落后。
在这一现实条件下,国家面临的重大任务是建设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这个基础就是能同时改造农业机器化,就是工业化。
斯大林模式中最有影响的是:1.以全民所有制为特点、以中央计划指令为方法、优先发展重工业的苏联发展模式;2.殖民地附属国的发展模式是在社会主义国家的援助下走非资本主义道路;3.两种社会制度的并存使发展的外部环境变成两个完全对立的经济、政治、思想体系的殊死斗争;4.当代世界发展的中心内容是在全世界范围内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关于社会主义的发展理论正在被突破。
总结经验,结合本国的实际,探索加速经济发展和社会主义自我完善的新路子,已成为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
这预示着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第三阶段的到来二、围绕现代化的若干理论问题首先,是对现代化过程的实质的理解。
广义的现代化主要是指自工业革命以来现代化生产力导致社会生产方式的大变革,引起世界经济加速发展和社会适应性变化的大趋势狭义的现代化主要是指第三世界经济落后国家采取适合自己的高效率途径,通过有计划的经济技术改造和学习世界先进,带动广泛的社会变革,以迅速赶上先进工业国和适应世界环境的发展过程其次,现代化的动力问题社会进步与经济发展的中轴原理,大致表达如下1.生产力是一切社会因素中最活跃的因素,是社会变革的根本动因,社会的全面发展水平的高低归根到底取决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的高低;当一个民族达到它的历史顶峰的时候,一般也达到它的社会生产的高峰;但生产力并不是直线发展的,单纯的生产力运动也不可能改变生产方式。
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处于又适应又不适应的矛盾统一中,两者的矛盾推动社会变革和历史进步。
3.生产力,特别是现代生产力,具有巨大的发展能量和弹性,现代生产关系也是如此;同一性质与水平的生产力可能与几种不同的生产关系相适应;在相同的生产关系的结构下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也有高低不同。
4.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先进与落后具有客观可比性,可以找出科学的衡量标准,而生产关系的先进与落后则只有相对意义,它的可比性一般取决于社会公正原则,归根到底,取决于解放生产力的程度。
5.在生产力性质和水平相同的条件下,生产关系形式的转换导致革命性变革,无论是生产关系严重落后于生产力水平还是不适应生产力水平的冒进与超前,都会导致生产力的破坏。
6.现代生产方式是能够变化并且经常处在变化过程中的有机体;处于同一发展阶段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都处在相关的量变的过程之中,甚至发生局部性质变化也是有可能的。
再次,现代化与马克思的五种社会生产的关系问题按马克思的构想,中世纪以来社会发展的总的演进序列大致是这样的现代化的客观衡量标准最终取决于它是否能提高现代生产力的水平、适应现代国际社会的生存和发展条件与提高现代生活福利。
三、现代化理论的研究范围和基本任务:建立现代化研究的中国学派(一)现代化的宏观研究(二)现代化的微观研究(三)现代化的比较研究(四)现代化的理论与方法论研究(五)现代化与人类未来第二编现代世界发展趋势通论第五章论现代化的世界进程一、社会变迁的几种形式二、两种不同的现代化进程一类是内源的现代化,这是由社会自身力量产生的内部创新,经历漫长过程的社会变革的道路,又称内源性变迁,其外来的影响居于次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