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植物病理学
- 格式:ppt
- 大小:5.36 MB
- 文档页数:66
《普通植物病理学Ⅱ》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02004英文名称:General PhytopathologyⅡ一、课程说明1.课程类别学科基础课程2.适用专业及课程性质植物保护专业必修3.课程的目普通植物病理学是研究植物病害发生原因、侵染性病害发生发展规律、病害防治原理及防治方法、病害研究的方法与技术的科学。
它既是理论科学,又是一门对农业有巨大实践意义的应用科学。
(1)通过本课程的本学期教学环节,在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方面要达到以下要求:掌握细菌、病毒等病原物的分类原则、分类方法,病原物主要类群的形态特征、生物学特性及其致病特点;了解寄主植物与病原物之间的互作关系,病原物的致病机理及寄主植物对病原物的抗性反应;正确理解植物病害发生流行的基本因素和流行性病害预测的依据和方法;掌握植物病害防治的原理和措施。
(2)通过学习本课程,应具备以下基本技能:了解病原细菌、病毒等的鉴定程式,植物病害一般诊断方法;掌握病原菌的分离培养、纯化和接种方法,掌握生物显微镜的使用、显微计测、显微描绘与显微摄影技术;初步明确对疑难病害诊断研究的原理与工作步骤。
4.学分与学时学分为2.学时为445.建议先修课程化学、物理学、微生物学、植物学、植物生理学、生物化学、遗传学、分子生物学、作物栽培学、土壤学、农业气象学、园艺学等6.推荐教材及参考书目推荐教材:(1)植物病理学原理(第二版).宗兆锋、康振生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09年参考书目:(1)普通植物病理学(第四版).许志刚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2)普通植物病理学.谢联辉主编.科学出版社.2006年(3)普通真菌学.邢来君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4)Plant Pathology (5 ed).Agrios, G. N..Academic Press.2005年7.教学方法与手段(1)课程采用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课堂教学与实验课并重(2)课堂教学以多媒体教学为主,尽可能采用英汉双语进行课堂授课8.考核及成绩评定考试方式:考试成绩评定:(1)考试成绩占70%,期末闭卷考试,试题类型包括:名词解释、拉丁文、识图题、选择题、填空题、判断题、简答题和论述题等(2)实验成绩占30%,根据实验完成情况评分在掌握课堂讲授内容和实验课内容的基础上,广泛阅读中英文参考书籍,经常深入田间进行实际观察。
普通植物病理学植物的病害形态和发病机制普通植物病理学是研究植物疾病的一门学科,其核心内容包括病害形态和发病机制。
本文将从这两个方面来介绍普通植物病理学。
一、病害形态植物病害形态是指植物受到病原微生物或其他因素感染后,所表现出的外部症状。
不同病害形态的出现,对于病理学家和农民来说,是判断该病的种类以及采取相应防治措施的重要依据。
1. 感染部位植物病害的感染部位主要有根、茎、叶、花和果实等。
根部感染主要表现为根腐病、根瘤病等;茎部感染主要表现为腐烂、溃疡、瘤状物等;叶部感染主要表现为斑点、枯黄、溃疡等;花和果实的感染则表现为腐烂、凋萎、褪色等。
2. 外部症状植物病害的外部症状可以分为萎蔫、坏死、脱叶、畸形和颜色变化等几种类型。
其中,萎蔫是由于水分供应受限或导管系统受阻而导致植物无法正常吸收水分和养分;坏死则是植物组织的死亡,通常表现为暗褐色或黑色病斑;脱叶是植物叶片的掉落,通常会导致植物的光合作用能力下降;畸形是植物组织发育异常,如畸形根、畸形叶等;颜色变化则是植物组织颜色发生异常改变,如叶片黄化、病斑发黑等。
二、发病机制植物的发病机制是指植物受到病原微生物或其他因素侵染后,植物体内和外部发生的生理变化和反应。
了解发病机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预防和控制病害的发生。
1. 直接侵染直接侵染是指病原微生物通过侵入植物表面伤口或开放器官,直接进入植物组织并引起感染。
这种侵染方式主要由细菌、真菌和寄生虫等微生物引起。
例如,细菌会通过伤口侵入植物的叶片或茎部,引起病斑形成;真菌则会通过孢子进入植物的叶片或果实,引起霉病或黑斑病;寄生虫则会通过针吸口侵入植物,引起萎蔫或组织变色。
2. 感染侵染感染侵染是指病原微生物通过植物的气孔、细胞间隙等开放的位置进入植物组织。
感染侵染主要由真菌和病毒等微生物引起。
例如,真菌孢子会利用植物的气孔进入叶片内部,造成霉菌病;病毒则通过昆虫叮咬植物,将病毒颗粒带入植物组织。
3. 内生侵染内生侵染是指病原微生物通过植物的根际环境或根系直接侵入植物体内,引起根部或茎部的感染。
教案普通植物病理学教案一:引言与植物病害的概念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植物病理学的定义和研究内容。
使学生掌握植物病害的概念、分类和危害。
2. 教学内容:植物病理学的定义和研究内容。
植物病害的概念、分类和危害。
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植物病理学的定义和研究内容。
问答法:通过问答让学生理解植物病害的概念和分类。
案例分析:分析典型植物病害案例,让学生了解病害的危害。
4. 教学时间:45分钟教案二:植物病原物的分类与识别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植物病原物的分类和识别方法。
使学生了解真菌、细菌、病毒和寄生虫等病原物的特点。
2. 教学内容:植物病原物的分类。
真菌、细菌、病毒和寄生虫等病原物的特点。
病原物的识别方法。
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植物病原物的分类和特点。
实验法:进行病原物的观察和识别实验。
讨论法:让学生通过讨论交流病原物的识别方法。
4. 教学时间:90分钟教案三:植物病害的传播与流行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植物病害的传播途径和流行条件。
使学生掌握病害传播和流行的控制方法。
2. 教学内容:植物病害的传播途径。
病害流行的条件。
病害传播和流行的控制方法。
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病害的传播途径和流行条件。
案例分析:分析典型病害传播和流行的案例。
讨论法:让学生讨论病害控制方法的有效性。
4. 教学时间:45分钟教案四:植物病害的诊断与监测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植物病害的诊断方法和监测技术。
使学生了解病害诊断和监测的重要性。
2. 教学内容:植物病害的诊断方法。
植物病害的监测技术。
病害诊断和监测的重要性。
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病害的诊断方法和监测技术。
实验法:进行病害样本的采集和检测实验。
案例分析:分析典型病害诊断和监测的案例。
4. 教学时间:90分钟教案五:植物病害的防治策略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植物病害的防治方法和策略。
使学生掌握生物防治、化学防治和综合防治等方法。
2. 教学内容:植物病害的防治方法。
教案普通植物病理学教案一:引言与植物病害概述1. 教学目标:了解植物病理学的定义和研究范围。
掌握植物病害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理解植物病害对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的影响。
2. 教学内容:植物病理学的定义和研究范围。
植物病害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植物病害对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的影响。
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植物病理学的定义和研究范围。
讨论法:探讨植物病害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案例分析法:分析植物病害对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的影响。
教案二:植物病原物的分类与识别1. 教学目标:了解植物病原物的分类和特点。
掌握常见植物病原物的识别方法。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2. 教学内容:植物病原物的分类和特点。
常见植物病原物的识别方法。
观察和分析植物病原物的形态特征。
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植物病原物的分类和特点。
实验法:观察和分析常见植物病原物的形态特征。
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能力。
教案三:植物病害的传播与控制1. 教学目标:了解植物病害的传播途径和机制。
掌握植物病害的控制方法和策略。
培养学生对植物病害控制的实际操作能力。
2. 教学内容:植物病害的传播途径和机制。
植物病害的控制方法和策略。
实际操作植物病害控制的方法。
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植物病害的传播途径和机制。
实验法:实际操作植物病害控制的方法。
案例分析法:分析植物病害控制的成功案例。
教案四:植物病毒学1. 教学目标:了解植物病毒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掌握植物病毒的分类和识别方法。
理解植物病毒对植物病害的影响。
2. 教学内容:植物病毒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植物病毒的分类和识别方法。
植物病毒对植物病害的影响。
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植物病毒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实验法:观察和分析植物病毒的形态特征。
案例分析法:分析植物病毒对植物病害的影响。
教案五:植物细菌学1. 教学目标:了解植物细菌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掌握植物细菌的分类和识别方法。
理解植物细菌对植物病害的影响。
2. 教学内容:植物细菌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普通植物病理学》课程笔记第一章:植物病害基本知识一、植物病害的概念1. 定义:植物病害是指植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由于受到生物因素(如病原微生物)和非生物因素(如环境、营养等)的影响,导致植物生理功能紊乱、组织结构损伤、生长发育受阻、产量降低和品质变劣的现象。
2. 植物病害的重要性:植物病害对农业生产和自然生态系统具有重大影响。
它们可以导致农作物减产、品质下降,甚至绝收,对粮食安全、经济收入和生态环境造成威胁。
二、植物病害的症状1. 病状:(1)变色:- 黄化:叶片或植株其他部位失去绿色,变为黄色。
- 红化:叶片或植株其他部位变为红色。
- 褐化:叶片或植株其他部位变为褐色。
- 紫化:叶片或植株其他部位变为紫色。
(2)坏死:- 病斑:植物组织局部死亡,形成明显的坏死区域。
- 枝枯:枝条或整株植物死亡。
(3)腐烂:- 软腐:植物组织软化和腐烂,常见于果实和块茎。
- 湿腐:植物组织因水分过多而腐烂。
(4)萎蔫:- 因病原生物侵害或水分供应不足导致的植物组织失去膨压,表现为叶片下垂、枯萎。
(5)畸形:- 肿瘤:植物组织异常增生,形成肿瘤状结构。
- 丛生:植物生长点异常分裂,导致植株矮小、分枝增多。
- 矮化:植物生长受阻,植株矮小。
2. 病征:(1)霉状物:- 菌丝体:病原真菌在病部表面形成的细丝状结构。
- 孢子:病原真菌产生的繁殖体,形态多样。
(2)粉状物:- 孢子堆:病原真菌在病部表面形成的粉末状结构。
(3)颗粒状物:- 菌脓:病原细菌在病部表面形成的粘稠颗粒状物质。
(4)絮状物:- 菌丝体和孢子的集合体,常见于某些真菌病害。
3. 症状的变化:植物病害的症状随着植物的生长发育、环境条件、病原生物的侵染阶段等因素的变化而发生变化。
了解症状的变化有助于病害的诊断和防治。
三、植物病害的类型及划分方法1. 按病原生物分类:(1)真菌性病害:由真菌引起的病害,如霜霉病、白粉病等。
(2)细菌性病害:由细菌引起的病害,如软腐病、青枯病等。
一、实习目的本次普通植物病理学实习旨在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深化对植物病原物的理解,掌握常见植物病害的鉴定方法,提高对植物病理学理论知识的运用能力,并为今后的农业生产和植物保护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实习时间2023年X月X日至2023年X月X日三、实习地点XX农业大学植物病理学实验室及校外试验田四、实习内容1. 病原物观察与识别在实验室中,我们首先学习了病原物的分类和形态特征,通过显微镜观察了真菌、细菌、病毒等病原物的微观结构。
随后,在老师的指导下,我们识别了小麦白粉病、水稻纹枯病、苹果轮纹病等常见植物病害的病原物。
2. 病害标本采集与制作在校外试验田,我们进行了病害标本的采集。
根据病害的症状特点,我们学会了如何准确采集病害标本,包括叶片、茎秆、果实等部位。
采集到的标本经过清洗、干燥、压制等步骤,制作成植物病理学标本。
3. 病害诊断与鉴定通过对病害标本的观察和分析,我们学习了病害诊断的基本方法。
在老师的帮助下,我们对采集到的病害标本进行了鉴定,确定了病害种类和病原物。
4. 病害发生规律调查在校外试验田,我们进行了病害发生规律的调查。
通过观察病害在不同作物、不同环境条件下的发生情况,我们了解了病害的发生规律,为今后的病害防治提供了依据。
5. 病害防治技术学习在实习过程中,我们学习了常见的病害防治技术,包括化学防治、生物防治和农业防治。
通过实际操作,我们掌握了病害防治的基本方法,为今后的农业生产和植物保护工作打下了基础。
五、实习总结1. 收获与体会通过本次实习,我对植物病理学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掌握了常见植物病害的鉴定方法,提高了对植物病理学理论知识的运用能力。
同时,我也学会了病害标本的采集、制作和鉴定,了解了病害的发生规律和防治技术。
2. 不足与改进在实习过程中,我发现自己在病害标本采集和鉴定方面还存在不足,需要加强学习和实践。
在今后的学习中,我将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为今后的农业生产和植物保护工作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