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地理的优质课件

地理的优质课件

地理的优质课件

地理的优质课件

澳大利亚一词,原意为“南方的大陆”,由拉丁文terraaustralis (南方的土地)变化而来。欧洲人在17世纪发现这块大陆时,误以为是一块直通南极的陆地,故取名“澳大利亚”。

初中地理优质课件《澳大利亚》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开阔学生的视野,使学生对澳大利亚的天然环境和自然与人文的旅游景点有所了解。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赏视频,图片展示与文字材料相结合的方式总结澳大利亚丰富的自然与人文旅游景观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初步分析旅游资源价值的能力,学会旅游景观的一些最基本的观赏方法和观赏时机,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提高学生对地理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方法

多媒体课件教学、视频播放教学、讨论法

三、教学资源

网络世界旅游地理

四、教学过程

1.导入与简介

澳大利亚咱们已经学过了,它位于南半球,是世界上唯一独占一个大陆的国家。由于澳大利亚大陆在地质史上早就与其他大陆分离,因此形成了许多特有的野生生物。地形呈南北纵向排列,西部是最古老的高原,由于遭受长期风化和侵蚀,现已成为平均海拔仅有450~600米的低高原。中部是低地,多为海拔 200米以下的平原,向东地势逐渐升高,东部是山地。澳大利亚的气候,总的来说,一是炎热干

燥,内陆有广大地区1月平均温度在35℃ 以上,而年平均降水量在250毫米以下的地区占35%。二是气候类型多样,呈半环状分布。多言的歌自然环境形成丰富的自然旅游资源。

在人文旅游资源方面,主要分为两大类:一是风格多样而独特的城市建筑,二是奇特悠久的土著文化,都对旅游者产生很强的吸引力。

2.观赏视频

下面我们一起观赏视频,注意回答以下几个问题:

1)为什么加拿大、俄罗斯、北欧一些国家的人们在冬季到澳大利亚来旅游?

季节与北半球相反。因为澳大利亚位于南半球,北半球冬季时,该国却是夏季,而北半球夏季时,那里却是冬季。这一特点有利于吸引北半球的旅游者。例如,北半球冬季时,某些国家气候严寒,那么正值夏季的澳大利亚,必然对这些国家的旅游者产生吸引力。

2)澳大利亚的自然旅游风光主要集中在什么地方?

许多地区气候比较优越。虽然澳大利亚总的来说是炎热干燥的国家,但是还有好多地方,特别是一些重要的旅游区,气候条件比较优良。澳大利亚有将近1/3的国土在南回归线以北,属于热带,而其他地区属于亚热带和温带。大陆的.四周有海洋环绕,没有大片的高峻的山地,一般来说,靠近海洋的周边地区气温比较适中,而澳大利亚的旅游区主要就集中在这些地方。该国气候较为干燥,即使在比较湿润的地区,一年中常常有干燥或相对干燥的时期,晴朗的天空和明媚的阳光为旅游活动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3)视频中你认识哪些澳大利亚奇异的动植物,它们的特别之处体现在哪?为什么为澳大利亚所特有?

袋鼠、鸭嘴兽、鱼狗笑、考拉、鸸鹋、针鼹等动物。澳洲银桦、金蒲桃、瓶干树、昆士兰贝壳杉、火轮木、火焰木、斑克木、白金汉、澳洲鸭脚木、肯氏南洋杉、澳洲莲叶桐、南方巨盘木、澳洲坚果等植物,它们都比较古老,成为世界活化石博物馆。由于澳大利亚大陆在地质史上早就与其他大陆分离,因此形成了许多特有的野生生物。

4)视频中提到了哪些著名旅游景点,你能用自己的语言简单介绍

一下吗?

(1)红色巨岩——艾尔斯岩石

爱尔斯岩石位于澳洲大陆中部的沙漠地区,该岩石周长9公里,海拔 867米 (地面高度 348米 ),是世界上最大的一块独立的岩石。这块神秘又奇妙的巨岩,壮观雄伟的气势令人震撼,还有她从每一个角度所表露的橘红色曲线,也让人着迷,无论黄昏还是清晨!

(2)世界海洋遗产——大堡礁

大堡礁是世界最大最长的珊瑚礁群,巴布亚湾与南回归线之间的热带海域,绵延于澳大利亚东北海岸外的大陆架上,北面从托雷斯海峡起,向南直到弗雷泽岛附近。大堡礁由三千个不同阶段的珊瑚礁、珊瑚岛、沙洲和泻湖组成,蔚为奇观。

(3)澳洲之最——悉尼歌剧院

悉尼歌剧院,位于澳大利亚悉尼市贝尼朗岬角。这座综合性的艺术中心,在现代建筑史上被认为是巨型雕塑式的典型作品,也是澳大利亚的象征性标志。

悉尼歌剧院的外型犹如即将乘风出海的白色风帆,与周围景色相映成趣。每年在悉尼歌剧院举行的表演大约3000场,约二百万观众前往共襄盛举,是全界最大的表演艺术中心之一。

(4)袋鼠岛

袋鼠岛是澳洲知名的生态自然保护区和度假观光胜地,位于南澳洲境内,是澳洲第三大岛。

海豹湾:海豹湾坐落在袋鼠岛南面的海滨,这里大约栖息着500多种类的海狮,占全球的海狮总数的10%,是世界上最大的海狮自然生态保护区。

福琳德斯凯斯国家公园(Flinders Chase National Park)是岛上最大的原始森林国家公园,有多达400多种稀有植物和20多种古老的哺乳动物常年生长在这里。

5.观看该视频后,你有何感想?

3.课堂练习

1、澳大利亚位于亚洲,面积居世界第位。

2、澳大利亚的地形分布特点为

3、举三例澳大利亚古老动物

4、举三例澳大利亚观光景点

4.课后反思

本课通过多媒体课件、视频等教学手段,内容丰富多彩,学生积极性非常高,观看后能积极思考参与探讨,教学效果较好。

优秀地理课件

优秀地理课件 优秀地理课件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从地图上获取地理知识的能力,以及从课外书籍上获取地理知识的能力。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优秀地理课件,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初中地理范文一 第四节欧洲西部 欧洲西部(1) 课型:新授课 课时安排: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地形图引导学生分析亚洲河流特征,并找出亚洲境内著名的湖泊。让学生从欧洲气候和地形入手解释欧洲河流特征,了解欧洲著名的河流。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从地图上获取地理知识的能力,以及从课外书籍上获取地理知识的能力。 3、教育目标通过咸海以及亚欧人口问题的学习,对学生进行可持续发展的环境理念教育。重点、难点亚洲、欧洲的主要河流和湖泊。 教学方法:综合法、读图分析法、对比分析法、创设情境法、自学指导法 教学媒体:教学挂图、板图、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复习上节课内容。 请说说你了解西亚。(学生回忆,并回答。) 二、导入新课 在我们的地球上有这样一个地区,它的面积比我国的陆地面积稍大,却分布着30多个国家,其中有不少国家的面积十分狭小,被人们称为“袖珍国”、这个地区是资本主义工业化最早的地区,也是目前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这里还曾经是历史上第一、二次世界大战的

策源地。这个地区的旅游资源闻名遐尔,吸引了无数的各国游客。这就是欧洲( 通过简单介绍引起学生兴趣。) 板书课题:第四节欧洲西部 三、讲授新课 一. 地理位置 展示挂图欧洲西部说明:纬度位置——大部分在35n~70n之间海陆位置——位于欧洲的西部,北邻北冰洋、南临地中海西临大西洋、半球位置——东半球、北半球 二. 轮廓、范围 展示挂图欧洲西部说明:像亚欧大陆向西突出的大半岛,三面环海海岸线非常曲折,多半岛、岛屿、内海和海湾是世界上海岸线最曲折的地区半岛: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伊比利亚半岛、亚平宁半岛、巴尔干半岛岛屿:大不列颠岛、爱尔兰岛、冰岛内海(海湾):北海、波罗的海、挪威海海峡:直布罗陀海峡、英吉利海峡 三. 主要国家、首都 展示挂图欧洲西部提问:请说出各国的首都 英国——伦敦法国——巴黎德国——柏林意大利——罗马荷兰——阿姆斯特丹挪威、瑞典、芬兰、西班牙、葡萄牙、奥地利、瑞士、希腊、梵蒂冈、摩纳哥、圣马力诺、列支敦士登、马耳他、安道尔四. 指导学生按照以前所学的方法分析地形特征、河流特征、气候特征。 四、地形特征 通过分析地形图,着重强调以平原为主的地形,四个主要地形区及分布特点料了解欧洲各国。南北两侧是山脉,中部是西欧平原、波德平原 五. 主要河流分析莱茵河、多瑙河解答书上活动探讨 六. 气候特征 深受大西洋湿润西风的影响,形成温带海洋性气候和地中海气候。 总结:利用地图简单总结。 作业:利用填充图册15页,目标检测上的题目作为练习

初中地理课件水资源

初中地理课件水资源 初中地理课件水资源 教学要求 1.使学生了解水资源是有限的,以及我国水资源的现状。 2.联系我国气候、河流等自然环境特征,分析我国水资源分布特征、原因及影响;了解我国解决水资源问题的对策。 3.从生活、生产实例出发,使学生了解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性。 4.教育学生树立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倡导节约的资源观,培养资源保护意识。 结构分析 本节内容知识结构如下: 内容点析及教学建议 1.水是宝贵的资源 水资源是可再生资源,从地球大环境及水资源总量上看,应是可以循环永续利用的。但是一方面,水资源并不是指世界水体的全部,而仅指能供人类利用的淡水资源,并且,这部分淡水资源中可直接被人类利用的部分又比重极小;另一方面,在一定空间和一定时间范围内,由于自然原因(例如气候、河流分布原因),或人为原因(例如使用不合理、污染和浪费),水资源不仅有限,还可能枯竭。因此,希望学生能辩证科学地认识可再生资源的属性,了解我们生活的这个“水球”为什么也会闹“水荒”。 教材第75页图3.16和第76页漫画形象地说明了水资源之所以越来越宝贵的原因。 2.中国的水资源状况 教材中利用文字说明和“活动” 课文展示了我国水资源问题的两个主要方面:一为“水资源短缺”,二为“时空分布不均”。课文叙述方面基本依照“提出问题──图文材料补充说明──治理对策──学生活动”的体例,其知识脉络见本文“结构分析”。

“活动课文”内容拓展性较强,一类为“温故知新”,例如联系气候、河流知识,解释我国水资源分布不均的原因;二类为材料分析,例如第76页活动2;三类为联系实际,例如第80页活动2和3。 建议在教学中,不要将学生活动与知识讲授割裂开来,应以学生活动为主推进课程,由学生讨论得出我国水资源问题所在,分析其影响,研究最佳治理方案。 3.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 在本课每个教学内容中都涉及或渗透着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的思想,之所以在课文中以专题形式提出,是为了强调节约、保护水资源是解决我国水资源问题的核心途径。兴修水利、跨流域调水固然可有效地缓解局部地区和局部时间内的水资源短缺问题,但这只能治标,不能治本。人口的增长,人类在农业、工业和生活中不合理的利用方式,才是造成水资源短缺的根本原因。 这段课文集中而明确地阐明和宣传了节水的重要性,又从生活实际出发,设计了实践性很强的学生活动,例如讨论水费涨价的影响,开展“用水调查”,制定家庭节水计划等。这些活动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体验,易于引起学生的兴趣,便于学生学以致用,非常具有现实意义。特别是活动中特别针对城市和农村的差别,设计了不同的调查项目,可谓考虑周密。如果教师在活动中注意指导,精心安排,可以很好的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合作能力及环保意识,达到良好的“知-情-意-行”的综合教育效果。 建议教师可不拘泥于教材所提供的活动形式,可结合本地情况,设计更有特色的水资源环保活动。 参考资料 自然资源的属性 自然资源是指直接能从自然界中获得并用于生产和生活的物质与能量。概念中包含了三层含义。(1)作为自然资源必须能直接从自然界中获得,即自然资源必须具备“自然属性”。(2)作为自然资源必须能用于生产和生活,即必须具备“经济属性”,亦即对人类“有用”。 (3)自然资源不仅包括了能从自然界中直接获得并用于生产和生活的物

人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下册《中东》优质课公开课课件、教案

人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下册《中东》优质课公开课课件、教案 8.1《中东》教学设计 课标要求 1.“五海三洲之地”对应课标是:在地图上找出某地区的位置、范围、主要国家及其首都,读图说出该地区地理位置的特点。 2.“世界石油宝库”对应的是: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指出某地区对当地或世界经济发展影响较大的一种或几种自然资源,说出其分布、生产、出口等情况。 教学目标 1.读图说明中东地区的位置、范围并分析本区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2.明确中东有丰富的石油资源及其石油在世界上的重要地位。 3.将收集到的有关中东的地理信息,通过比较、概括等思维过程,形成一些地理概念。 4..联系当前中东局势,呼吁世界和平,并树立可持续发展及人地协调观念。 教学重难点 1.中东地区成为热点地区的原因。 2.中东地区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教学策略 依据本节教材的特点,以情境导入法法、读图析图法、启发引导法等教学方法为主,用问题情景引领学生探索,同时让学生学会归纳总结,感悟区域地理的学习方法,鼓励学生具有敢于质疑和互助解惑的学习品质。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查询最新网络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 1.预习课文。 2.关注媒体的时事报道,利用身边的信息载体如书报、网络等查找中东热点问题成 因及相关信息,并进行资料互换。

教学过程 一、视频导入,激发兴趣 利用多媒体展示《中东印象》。 师:视频展示的是世界哪一地区? 生:…… 师:你对中东有哪些印象? 生:…… 师:是什么原因使得中东地区长期以来战火连绵呢? 生:…… 二、层层深入,推进新课 (一)“三洲五海之地” 1、出示学习提示: 查找中东地区周围的大洲和海洋,说明“三洲五海之地”的含义。 说明土耳其海峡和苏伊士运河在东西方联系方面的重要作用。 查找中东地跨两大洲的国家,说明其所跨大洲。 2、学生小组合作,探究相关问题: 3、第一组: 课件展示资料链接,鼠标所指之处,三洲、五海的名称逐一闪烁。 学生回答,教师配合学生的回答,进行“三洲五海之地”的课件演示。 学生在版图上填写“五海三洲”的名称。 【设计意图】在此基础上,教师因势利导提出“中东在哪儿?”引导学生学会描述中东的地理位置。 4、第二组 说出土耳其海峡和苏伊士运河的重要性 5、第三组 找出中东地跨两大洲的国家

湘教版高中地理课件

湘教版高中地理课件 一、引言 湘教版高中地理课件是一套针对高中地理课程设计的多媒体课件,旨在通过生动、直观、有趣的方式展示地理知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地理学科的核心内容。本课件适用于高中地理教师进行教学,也适用于学生自学和复习。 二、课件内容 1. 地理基础知识 湘教版高中地理课件包括地理基础知识,如地球的运动、大气运动、水循环、岩石圈物质循环等基本原理和概念。通过多媒体方式,将这些抽象的概念形象化,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2. 区域地理 湘教版高中地理课件还包括区域地理的内容,如中国的地形、气候、河流、湖泊等自然地理特征,以及人口、城市、工业、农业等人文地理特征。通过图片、视频、动画等方式,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各个区域的地理环境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3. 地图技能 湘教版高中地理课件还包括一些地图技能的教学,如如何阅读地图、如何使用地图工具等。通过多媒体方式,让学生掌握如何识别地理空间关系、如何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等技能。 三、课件特点 1. 多媒体形式:课件以多媒体形式呈现,包括图片、视频、动画等多种形式,使知识更加生动有趣,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

2. 互动性:课件中设置了一些互动环节,如问答、选择题等,使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提高学习效果。 3. 针对性:课件针对高中地理课程设计,内容全面,重点突出,能够满足高中地理教学的需要。 4. 自主学习:课件还可以作为学生自学的工具,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和时间安排进行学习。 四、使用方法 1. 课前准备:请确保您的计算机已经安装了适合的多媒体播放器,如Windows Media Player或QuickTime等。 2. 打开课件:双击课件文件,即可打开课件播放器。 3. 播放课件:您可以按照课件中的顺序逐个知识点进行学习,也可以根据需要自行选择知识点进行学习。 4. 暂停和重播:如果您需要暂停课件,可以点击课件播放器上的“暂停”按钮;如果您需要重新播放某个知识点,可以点击“重播”按钮。 5. 记录笔记:如果您需要记录学习笔记,可以在课件播放器上方的文本框中进行记录。 6. 疑难问题:如果您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疑难问题,可以随时在课件下方留言框中留言,我们会尽快回复您。 五、注意事项 1. 请勿随意修改课件内容,以免影响课件的正常播放和使用。 2. 请勿将课件文件复制到其他计算机上使用,以免出现不可预知的问题。

初中地理黄土高原课件(精选)

初中地理黄土高原课件(精选)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黄土高原的位置范围,形成原因,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严峻现实。培养学生的读某某某能力,分析归纳能力及表达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和搜集分析资料得出结论,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能力以及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环保意识及可持续发展观念。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黄土高原的位置、范围及千沟万壑的地形特征 难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 【教学方法】 讨论法、归纳法、对比法、启发引导法 【教学准备】 教师: 1、关于反映黄土高原地表特征的某某某片和资料等。 2、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与地表植被的关系演示实验器材。 3、课前把全班同学分成六个小组。 学生:提前收集有关黄土高原的某某某片、资料文字等信息。

【课件设计思路】 课件内容主要包括黄土高原的概况视频,黄土高原的位置、范围某某某,黄土高原景观某某某片,黄土形成的原因材料,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 原因以及我国水土流失严重地区某某某及原因分析。课件设计原则是简单、精要、实用。力某某某通过直观形象生动的画面让学生在获得感性知识的 同时引导学生上升到理性认识。重在重点知识和重点某某某片的分析和归纳。在应用时根据学情灵活、有选择性的利用。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多媒体屏幕上依次出现四段描述,都是关于我国的一个著 名地形单元,大家一起猜一猜。(可以随时抢答) 1、从飞机上看下去,褐黄色的原野,几乎看不到一丝绿色。 2、从出发地看目的地并不远,但车子上坡下坡,绕了好几道梁子才到。 3、这里的人们因地制宜,挖了窑洞居住,冬暖夏凉。 4、我国科学家刘东生因毕生研究黄土成因取得巨大成效而获得2003 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被称为“黄土之父”,(黄土高原)教师:黄土高原是教材中涉及到的第一个跨省区域,同时也是教材重 点分析的我国唯一一个地形区。(帮助同学复习一下中国的地形区)活动一:信息交流―――黄土高原知多少

地理的优质课件

地理的优质课件 地理的优质课件 澳大利亚一词,原意为“南方的大陆”,由拉丁文terraaustralis (南方的土地)变化而来。欧洲人在17世纪发现这块大陆时,误以为是一块直通南极的陆地,故取名“澳大利亚”。 初中地理优质课件《澳大利亚》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开阔学生的视野,使学生对澳大利亚的天然环境和自然与人文的旅游景点有所了解。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赏视频,图片展示与文字材料相结合的方式总结澳大利亚丰富的自然与人文旅游景观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初步分析旅游资源价值的能力,学会旅游景观的一些最基本的观赏方法和观赏时机,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提高学生对地理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方法 多媒体课件教学、视频播放教学、讨论法 三、教学资源 网络世界旅游地理 四、教学过程 1.导入与简介 澳大利亚咱们已经学过了,它位于南半球,是世界上唯一独占一个大陆的国家。由于澳大利亚大陆在地质史上早就与其他大陆分离,因此形成了许多特有的野生生物。地形呈南北纵向排列,西部是最古老的高原,由于遭受长期风化和侵蚀,现已成为平均海拔仅有450~600米的低高原。中部是低地,多为海拔 200米以下的平原,向东地势逐渐升高,东部是山地。澳大利亚的气候,总的来说,一是炎热干

燥,内陆有广大地区1月平均温度在35℃ 以上,而年平均降水量在250毫米以下的地区占35%。二是气候类型多样,呈半环状分布。多言的歌自然环境形成丰富的自然旅游资源。 在人文旅游资源方面,主要分为两大类:一是风格多样而独特的城市建筑,二是奇特悠久的土著文化,都对旅游者产生很强的吸引力。 2.观赏视频 下面我们一起观赏视频,注意回答以下几个问题: 1)为什么加拿大、俄罗斯、北欧一些国家的人们在冬季到澳大利亚来旅游? 季节与北半球相反。因为澳大利亚位于南半球,北半球冬季时,该国却是夏季,而北半球夏季时,那里却是冬季。这一特点有利于吸引北半球的旅游者。例如,北半球冬季时,某些国家气候严寒,那么正值夏季的澳大利亚,必然对这些国家的旅游者产生吸引力。 2)澳大利亚的自然旅游风光主要集中在什么地方? 许多地区气候比较优越。虽然澳大利亚总的来说是炎热干燥的国家,但是还有好多地方,特别是一些重要的旅游区,气候条件比较优良。澳大利亚有将近1/3的国土在南回归线以北,属于热带,而其他地区属于亚热带和温带。大陆的.四周有海洋环绕,没有大片的高峻的山地,一般来说,靠近海洋的周边地区气温比较适中,而澳大利亚的旅游区主要就集中在这些地方。该国气候较为干燥,即使在比较湿润的地区,一年中常常有干燥或相对干燥的时期,晴朗的天空和明媚的阳光为旅游活动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3)视频中你认识哪些澳大利亚奇异的动植物,它们的特别之处体现在哪?为什么为澳大利亚所特有? 袋鼠、鸭嘴兽、鱼狗笑、考拉、鸸鹋、针鼹等动物。澳洲银桦、金蒲桃、瓶干树、昆士兰贝壳杉、火轮木、火焰木、斑克木、白金汉、澳洲鸭脚木、肯氏南洋杉、澳洲莲叶桐、南方巨盘木、澳洲坚果等植物,它们都比较古老,成为世界活化石博物馆。由于澳大利亚大陆在地质史上早就与其他大陆分离,因此形成了许多特有的野生生物。 4)视频中提到了哪些著名旅游景点,你能用自己的语言简单介绍

人教版初中地理八年级上册《地形和地势》优质课公开课课件、教案

人教版初中地理八年级上册《地形和地势》优质课公开课课件、教案 课题:地形和地势 课型:复习课课时:1 学习目标:1.运用地图了解我国地形特点及山脉分布 2通过读“中国地形分布图”掌握我国主要地形区的分布 3.能运用地形图,总结我国地势基本特征 4.了解我国各阶梯的主要特征,并能熟记各阶梯分界线的名称 5.学会分析地势对我国气候和河流的影响 学习重点:掌握我国主要地形区分布 学习难点:学会分析地势对我国气候和河流的影响 复习过程: 复习过程1;我国地形特点、山脉分布及地形区的分布 课件展示(1)读饼状图分析我国地形特点 学生活动:地形类型多样,山区面积广大 合作探究:山区面积广大,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p24) 学生活动:(小组合作)总结山区发展的利弊

利:山区在发展林业、牧业、旅游业、采矿业等方面具有优势 弊:①山区地面崎岖,交通不便,不利于发展耕作业。山区多,平 原少,耕地资源不足 ②…… 课件展示(2)山脉的不同走向与分布(展示不同走向山脉) 教师要求:参考课本25页记忆我国主要山脉(限时记忆) 学生活动:略 教师要求:(3)读“中国地形分布图”掌握我国主要地形区分布及特点(全品62 页我国的主要地形区)(5分钟限时记忆) 学生活动:略 教师活动:出示课件,检查学生记忆情况(抽查)

学生活动:说出地形区及特点(被抽查学生) 复习过程2:.了解我国地势特点.及地势对我国的影响 课件展示:(1)读图分析我国地势特点 学生活动:(总结我国地势特点)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教师活动:(2)读图了解我国各阶梯的主要特征,并能熟记各阶梯分界线的名称 学生活动:略 合作探究(3)总结地势对我国的影响(p27) 学生活动:小组合作探究地势对我国气候、河流、交通的影响 学生活动:答案(略) 习题巩固:中考习题演练,导学精要习题检测部分 学生活动:按时完成中考习题演练

高中地理课件(通用10篇)

高中地理课件(通用10篇) 高中地理课件1 第一节荒漠化 一、荒漠化概述 1、概念: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及一些半湿润地区的土地退化,是气候变异等自然因素与人类过度的经济活动相互作用的产物。 2、表现: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次生盐渍化 3、基本过程: 植被遭破坏——地面裸露——风沙侵蚀或水土流失——土壤水分和养分流失——土地生产力长期丧失——荒漠化景观 二、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 1、西北地区概况 (1)位置范围:位于大兴安岭以西,昆仑山—阿尔金山—古长城一线以北;在行政区划上大致包括新疆、宁夏、甘肃北部和内蒙古大部; (2)地形特征:东部是辽阔坦荡的高原,西部山脉和盆地相间分布。 (3)主要景观:干旱是最显著的自然特征。形成草原、荒漠主的景观。 (4)内部分异:以贺兰山为界,以东为半干旱草原带,以西为干旱和极端干旱地区。 2、荒漠化的自然原因 (1)基本条件——气候干旱少雨 (2)物质条件——地面疏松,为沙质沉积物 (3)动力条件——物理风化和风力作用显著,大风日数多 (4)主要自然因素——气候异常 三、荒漠化的人为因素——在荒漠化发生和发展过程中起着决定性作用 (1)根本原因:人口激增对环境的压力;人类活动不当,对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2)直接原因: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开垦、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工矿交通建设不注意环保。

四、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1、三项内容: (1)预防潜在荒漠化的威胁 (2)扭转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 (3)恢复已经发生荒漠化土地的生产力 2、两条原则: (1)坚持维护生态平衡与提高经济效益相结合的原则 (2)坚持治山、治水、治碱、治沙相结合的原则 3、一个重点:重点治理已遭沙丘入侵、风沙危害严重的地段 4、五条措施: (1)合理利用水资源 (2)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 (3)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 (4)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 (5)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 5、西北地区荒漠化防治的现状——宁夏中卫沙坡头草方格沙障 第二节森林的开发和保护——以亚马孙热带雨林为例 一、森林的作用 1、既是重要的自然资源,又是不可替代的环境资源 2、生态功能:调节气候、稳定大气成分、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繁衍物种和维护生物多样性等 3、环保功能:净化空气、美化环境、吸烟除尘、防风固沙等 4、森林急剧减少的危害:全球气候失调、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发、生物多样性锐减 二、雨林的全球环境效应 1、热带雨林的分布 (1)纬度分布:赤道南北两侧,大陆向风地带可伸展到南北纬15°——25°

初一地理ppt

初一地理ppt 初一地理ppt 第一节自然环境 1、地理位置:亚洲位于北半球和东半球,东临太平洋,南临印度洋,北临北冰洋,西部以乌拉尔山、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和土耳其海峡为界与欧洲相邻,西南以苏伊士运河为界与非洲相邻,东南隔海与大洋洲相望,东北以白令海峡为界与北美洲相望。(图6.2p2)亚洲的地理分区:东亚、东南亚、南亚、西亚、中亚、北亚。 2、亚洲是世界上面积最大,跨纬度最广,东西距离最长的一个洲。(注意不是跨经度最广的大洲,跨经度最广的大洲和大洋分别是南极洲和北冰洋) 3、地形与河流:亚洲地势中部高四周低,受地势影响,发源于中部山地、高原的河流呈放射状流向周边海洋。(图6.5p4,结合图认真完成第5页的活动题) 4、亚洲之最: (1)世界最高的高原-青藏高原(“世界屋脊”);(注:世界面积最大的高原:巴西高原)世界最高大山脉:喜马拉雅山脉; (2)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海拔8848.43米),世界陆地最低点死海(海拔-415米); (3)亚洲流经国家最多的河流是湄公河,流经中国、缅甸、老挝、泰国、柬埔寨和越南。发源于中国青海省,注入南海。(注:世界上流经国家最多的河流是多瑙河[欧洲],世界上最长的河流是尼罗河,世界上流域面积最广的河流是亚马孙河) (4)亚洲面积最大的平原:西西伯利亚平原;世界面积最大的平原:亚马孙平原; (5)世界最大的湖泊:里海(咸水湖);最大的淡水湖:苏必利尔湖[北美];最深和蓄水量最大的湖泊:贝加尔湖[俄罗斯];世界最大的群岛:马来群岛。 5、气候:亚洲地跨热带、北温带、北寒带,受纬度位置和海陆位

置的影响,气候具有(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和(大陆性气候分布广)的特点。 第二节人文环境 1、亚洲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洲,其中东亚、东南亚和南亚是人口稠密地区,世界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有11个(2003年)。分别是中国、印度、美国印度尼西亚巴西巴基斯坦、俄罗斯孟加拉国、尼日利亚日本和墨西哥。人口最多的是亚洲,人口最少的是大洋洲(除南极洲外);人口增长率最高的是非洲,人口增长率最低的是欧洲。 第七章我们邻近的国家和地区 1、日本是一个太平洋西北部的岛国,自北向南依次为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最大的是本州岛。东临太平洋,西临日本海。 2、日本位于太平洋板块和亚欧板块交界处是一个多火山和地震的国家,最著名的火山是富士山。地形以山地为主,最大的平原是关东平原。日本为岛国,海岸线曲折,多优良港湾,对渔业、造船业、海上运输和对外经济联系十分有利。(图7.2p18,活动p19) 3、日本的首都是东京,日本最大的港口城市是横滨。日本由于地域狭小,资源贫乏,二战以后,经济高速发展,对工业原料和燃料的需求增多,加之国内供给不足,对外依赖很强。日本的经济特点是以加工贸易为主的经济,工业主要分布在太平洋沿岸和濑户内海沿岸地区。 第三节东南亚 1、东南亚在亚洲东南部,包括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两部分,地处亚洲和大洋洲、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间的“十字路口”。位于(马来半岛)和(苏门答腊岛)之间的马六甲海峡,是从欧洲、非洲向东航行到东南亚、东亚各港口最短航线的必经之地,是连接太平洋和印度洋的重要海上通道。(图7.17-18p26-27) 2、东南亚最大的国家是印度尼西亚,唯一的内陆国是老挝。 3、气候类型主要包括热带雨林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东南亚人口稠密,耕地较少,高温多雨,将水稻作为主要的粮食作物。湿热的气候条件,使得东南亚成为世界重要的热带作物生产基地之一。东南亚

七年级上册地理优翼课件

七年级上册地理优翼课件 一、引言 七年级上册地理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它涉及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自然环境、人文地理、气候变化等等。通过学习地理,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我们生活的世界,掌握地理知识,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本课件将为大家详细介绍七年级上册地理的重点内容,帮助大家更好地掌握相关知识。 二、教学目标 本课件的教学目标是通过课件中的学习,让学生了解七年级上册地理的重点内容,掌握基本的地理知识,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 1. 地球和地图 地球是我们生活的星球,地图是了解世界的重要工具。在本节中,我们将学习地球的形状、大小、结构、运动规律等基础知识,了解地图的种类和绘制方法。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法,让学生掌握地球和地图的基本知识。 2. 陆地和海洋 陆地和海洋是地球表面的主要组成部分,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关系是地理学科的重要内容。在本节中,我们将学习地球上的陆地和海洋的分布、特点、相互关系等基础知识,了解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等方法,让学生掌握陆地和海洋的基本知识。

3. 天气和气候 天气和气候是影响人类活动的重要因素之一。在本节中,我们将学习天气和气候的基本概念、特点、形成原因等基础知识,了解不同地区的气候类型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通过案例分析、讨论等方法,让学生掌握天气和气候的基本知识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教学方法:观察、实验、讨论、案例分析等。 四、教学步骤及时间安排 本课件的教学步骤如下: 1. 导入新课(5分钟) 通过一些简单的地理知识问题,引导学生进入新课内容。 2. 讲解地球和地图(20分钟) 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法,让学生掌握地球和地图的基本知识。 3. 讲解陆地和海洋(25分钟) 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等方法,让学生掌握陆地和海洋的基本知识。 4. 讲解天气和气候(20分钟) 通过案例分析、讨论等方法,让学生掌握天气和气候的基本知识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5. 总结与回顾(5分钟) 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回顾,帮助学生加深印象。 6. 作业布置(3分钟) 根据本节课的内容,布置一些相关的作业,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时间安排总计为1小时左右。

湘教版七年级地理课件

湘教版七年级地理课件湘教版七年级地理课件 第一章:让我们走进地理 1.以风车而著名的国家是荷兰。 2.阿拉伯人的传统服装多是身穿白色长袍,头戴头巾,这种打扮的原因是反射阳光、抵挡风沙。 3.地平面上有东(E)、西(W)、南(S)、北(N)四个基本方向,在此基础上,又分出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共八个方向。 4.在没有方向标的地图上,要根据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判定方向。 5.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 6.比例尺分为数值比例尺、线段比例尺、文字比例尺。 7.比例尺越大,表示的范围越小,内容越详;比例尺越小,表示的范围越大,内容越略。 8.地图的三要素是比例尺、方向、注记和图例。 9.收集地理信息的途径:①查阅地理辞书;②咨询有关人士;③上网查阅资料等。 第二章:地球的面貌 10.经过测量,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11.曾经对地球形状的两种说法是“盖天说”和“浑天说”。 12.麦哲伦环球路线是西班牙→麦哲伦海峡→太平洋→菲律宾群岛→印度洋→好望角→西班牙。 13.地球表面积是5.1亿平方千米;半径是6371千米;赤道周长是4万千米。 14.地球仪:人们根据地球的形状并按一定的比例缩小后,制作成地球模型,是学习地理的重要工具之一。 15.地球的自转方向是由西向东,从北极上空看是逆时针方向旋转;从南极上空看是顺时针方向旋转。

16.赤道和与赤道平行的圆圈叫纬线。 17.赤道的纬度是0°,赤道以北称北纬,以南称南纬,北纬和南纬各有90°。 18.北极和南极分别是北纬90°写作(90°N)和南纬90°写作(90°S)。 19.人们规定,0°~30°为低纬度区,30°~60°为中纬度区,60°~90°为高纬度区。 20.南北半球的划分界线是赤道。 21.连接南、北极并垂直于纬线的弧线叫做经线。 22.经度的起点是本初子午线,或者称0°经线,东、西经最大度数为180°。 23.东西半球的划分界线为20°W和160°E。 24.由经线和纬线相互交织成的网络,叫做经纬网。 25.人们通常用“三分陆地,七分海洋”粗略说明全球陆地和海洋面积的比例【海洋实际占71%,陆地实际占29%】。 26.面积广大的陆地叫做大陆;面积较小的陆地叫做岛屿;大陆和它附近的岛屿合成大洲。 27.全世界共有7个大洲,分别是: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大洋洲【七大洲面积大小排序(由大到小)的顺口溜:亚非北美南;南极欧大洋】。 28.南极洲是跨经度最广的大洲。 29.各个大洲的面积:【亚洲:4400万平方千米;非洲:3000万平方千米;北美洲:2400万平方千米;南美洲:1800万平方千米;南极洲:1400万平方千米;欧洲:1000万平方千米;大洋洲:900万平方千米】。 30.各个大洲的分界线:【亚洲和欧洲: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大高加索山脉、土耳其海峡(沟通黑海和地中海)、黑海、里海;亚洲和非洲:苏伊士运河(沟通地中海和红海);亚洲和北美洲:白令海峡;南美洲和北美洲:巴拿马运河(沟通太平洋和大西洋)。】 31.太平洋跨越南北两个半球,约占世界海洋总面积的一半,在四大洋中最大、最深,岛屿也最多。 32.大西洋跨越南北两个半球,形状略呈“S”形,是世界第二大洋。

高中地理-新人教版全套-精品课件

高中地理-新人教版全套-精品课件 [真诚为您服务] JKJ6《高中地理》新人教版全套精品课件 高中地理-新人教版《必修1》-全套精品课件(21个) 1.0《行星地球》PPT课件(新人教版-必修1) 1.1《宇宙中的地球》PPT课件(新人教版-必修1) 1.2《太阳对地球的影响》PPT课件(新人教版-必修1) 1.3《地球的运动》PPT课件(新人教版-必修1) 1.4《地球的圈层结构》PPT课件(新人教版-必修1) 2.0《地球上的大气》PPT课件(新人教版-必修1) 2.1《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PPT课件(新人教版-必修1) 2.2《气压带和风带》PPT课件(新人教版-必修1) 2.3《常见天气系统》PPT课件(新人教版-必修1) 2.4《全球气候变化》PPT课件(新人教版-必修1) 3.0《地球上的水》PPT课件(新人教版-必修1) 3.1《自然界的水循环》PPT课件(新人教版-必修1)

3.2《大规模的海水运动》PPT课件(新人教版-必修1) 3.3《水资源的合理利用》PPT课件(新人教版-必修1) 4.0《地表形态的塑造》PPT课件(新人教版-必修1) 4.1《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PPT课件(新人教版-必修1) 4.2《山岳的形成》PPT课件(新人教版-必修1) 4.3《河流地貌的发育》PPT课件(新人教版-必修1) 5.0《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PPT课件(新人教版-必修1)5.1《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PPT课件(新人教版-必修1) 5.2《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PPT课件(新人教版-必修1) 高中地理-新人教版《必修2》-全套精品课件(22个) 1.0《人口的变化》PPT课件(新人教版-必修2) 1.1《人口的数量变化》PPT课件(新人教版-必修2) 1.2《人口的空间变化》PPT课件(新人教版-必修2) 1.3《人口的合理容量》PPT课件(新人教版-必修2) 2.0《城市与城市化》PPT课件(新人教版-必修2) 2.1《城市内部空间结构》PPT课件(新人教版-必修2) 2.2《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PPT课件(新人教版-必修2) 2.3《城市化》PPT课件(新人教版-必修2) 3.0《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PPT课件(新人教版-必修2) 3.1《农业的区位选择》PPT课件(新人教版-必修2) 3.2《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PPT课件(新人教版-必修2)

中国地理课件ppt

中国地理课件ppt 中国领土辽阔广大,陆地总面积约960万平方千米,仅次于俄罗斯、加拿大,居世界第3位,第四位为美国。中国南北相距5500千米,东西相距5200千米。 疆界和邻国 中国陆地边界长达2.28万公里,东邻朝鲜,北邻蒙古,东北邻俄罗斯,西北邻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西和西南与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不丹等国家接壤,南与缅甸、老挝、越南相连。东部和东南部同韩国、日本、菲律宾、文莱、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隔海相望。 中国大陆海岸线长达18000多千米,自北向南濒临的近海有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中国的领海,是指从海岸基线向海上延伸到12海里的海域。渤海和琼州海峡为中国内海。沿海分布有台湾岛、海南岛、崇明岛、舟山群岛、南海诸岛等5000多个大大小小的岛屿。 海洋 邻近中国大陆的海洋 领海由渤海和黄海、东海、南海三大边海组成,东部和南部大陆海岸线1.8万千米。内海和边海的水域面积约470万平方千米。海域分布有大小岛屿7600个,其中台湾岛最大,面积35798平方千米。 渤海位于辽东半岛老铁山角到山东半岛北岸蓬莱角的渤海海峡,与黄海水域相通,有庙岛群岛绵亘峡口,面积7.7万平方千米,平均水深18米,最深处70米。

黄海北起鸭绿江口,南以长江口北岸向济州岛方向一线同东海分界,西以渤海海峡与渤海相连。平均水深44米,最深处140米,面积38万平方千米,海床为半封闭型浅海大陆架。 东海北起长江北岸至济州岛方向一线,南以广东省南澳到台湾省本岛南端一线,东至冲绳海槽,正东至台湾岛东岸外12海里一线,面积77万平方千米。 南海的海底是一个巨大的海盆,海盆的山岭露出海面就是中国的东沙、西沙、中沙、南沙群岛,这些海底山岭是中国大陆架的自然延伸。南海总面积350万平方千米。 丰富的海洋资源 大陆架:又称“陆棚”或“大陆浅滩”,是大陆向海洋延伸的浅海地带。大陆架浅海是海洋资源最富饶的部分,蕴藏着丰富的石油、煤、铁等矿藏,也是海洋生物资源极其丰富的地方。 中国近海渔场很多。东海素有天然鱼仓之称。舟山渔场是中国性的大渔场,北方的渤海海湾渔场以盛产对虾著称。 中国的海盐产量居世界首位。主要盐场有长芦盐场,莺歌海盐场,布袋盐场。 海底石油资源:中国海洋中矿产资源很丰富,石油、天然气是重要的海洋矿产。蕴藏量以东海大陆架最佳,南海和渤海次之。 中国近海大陆架比较广阔,渤海和黄海的海底全部、东海海底的大部分和南海海底的一部分,都属浅海大陆架。开发海洋资源,尤其是石油资源主要是在大陆架上进行的。

优品课件之高中地理常识归纳:荷兰威尼斯-羊角村

高中地理常识归纳:荷兰威尼斯-羊角村 高中地理常识归纳:荷兰威尼斯-羊角村 一、地理常识:荷兰威尼斯-羊角村 荷兰威尼斯-羊角村 感受这绿色威尼斯、童话小水乡,在羊角村间的小溪上漫无目的地游荡,让紧压的心情得到释放。 二、高考地理必备知识点:荷兰威尼斯-羊角村 荷兰很美,有很多著名景点。 1)阿姆斯特丹 荷兰的首都,最大的城市。阿姆斯特丹是一座地势低于海平面1-5米的“水下城市”,城里河网密布,有“北方威尼斯”之称。 水坝广场(Dam,也叫多姆广场),阿姆斯特丹的市中心广场。因1270年阿姆斯特河上的第一个水坝修建于此而得名。广场中间白色的国家纪念碑建于1956年,以纪念二战中牺牲者。对面是荷兰王宫。旁边是大教堂,为荷兰历代君王加冕登基大典的地方。广场周围地区是阿姆斯特丹繁华商业区。 荷兰王宫(KoninklijkPaleis),是17世纪荷兰黄金时代的精华建筑。最初是作为市政厅而建,1648年动工,地基打有13659根桩子。在法国拿破仑占领时被作为拿破仑其弟的王宫。1813年归还市政府。1935年为王室所有。如今为王室的迎宾馆。 梵高博物馆(VanGoghMuseum)收藏有荷兰著名画家梵高 (VanGogh1853-1890)两百多件油画和600多件绘画作品。此外还有印象派大师莫奈,高更的作品。 钻石加工厂,十六世纪钻石加工业引进到荷兰,逐渐发展成世界著名的钻石加工中心。阿姆斯特丹著名的钻石加工厂都对外开放参观,由专业人士介绍钻石的加工过程和鉴定方法。并可在附设的商店购买纯正的钻石首饰。 赞丹风车村(DeZaanseSchans),荷兰著名的民俗公园。距阿姆斯特丹十几公里。村中保留了三座木 制风车,及散落着十几座荷兰传统的木制建筑,用 于展示荷兰的传统民俗文化。有现场表演荷兰木鞋、青花瓷及奶酪的

4.2.1 工业(教案)- 2022-2023学年八年级地理上册同步优质课件(湘教版)

4.2.1 工业(教案)- 2022-2023学年八年级地理上册同步 优质课件(湘教版) 教学目标: 1. 认识工业的概念和地位。 2. 了解工业的主要类型和发展现状。 3. 知道工业的影响和地域分布。 教学重点: 1. 工业类型和特点。 2. 工业的地理分布规律。 教学难点: 1. 各种工业类型的区分和特点。 2. 工业地理分布规律的归纳和总结。 教学方法: 1. 交互教学法,学生参与度高。 2. 图片、图表等辅助教学,形象直观。 3. 案例分析法,使知识更具针对性和实际性。 教学过程: 一、导入(3分钟) 教师通过引入经济发展和工业化的话题,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思考工业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 二、讲解(30分钟)

1. 工业的概念和地位 教师通过图片或视频的形式简单介绍工业的概念和地位,强调 工业对国家社会经济的重要性。并通过与学生交流,让学生明白工 业是经济发展的基础。 2. 工业类型和特点 (1)原材料加工工业 教师以钢铁、水泥等为例,介绍原材料加工工业的特点和地域 分布,让学生了解原材料在工业化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2)制造业 教师以汽车、电子产品等为例,介绍制造业的特点和地域分布,让学生了解制造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 (3)服务业 教师以航空、铁路等为例,介绍服务业的特点和地域分布,让 学生了解服务业的作用及其发展趋势。 3. 工业的地理分布规律 教师以全球、国家、地区三个层面,介绍工业地理分布规律, 让学生了解不同地区的工业发展现状及影响因素。 三、案例分析(20分钟) 引导学生查找以家乡为例子的工业发展情况和地理分布规律, 并在小组内进行分享和讨论。 四、总结与评价(10分钟) 教师对本节课所学的知识作简单总结,并通过问答方式对学生 的掌握情况进行评价。 教学反思:

1.1 中国的疆域(教案)-2022-2023学年八年级地理上册同步优质课件(湘教版)

1.1 中国的疆域(教案)-2022-2023学年八年级地理上册 同步优质课件(湘教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中国的地理位置和边界; 2.了解中国的自然地理特点,如河流、山脉、荒漠、高原等; 3.学习中国的行政区划,如省份、直辖市等。 二、教学内容 1.中国的地理位置和边界; 2.中国的自然地理特点; 3.中国的行政区划。 三、教学重点 1.中国的地理位置和边界; 2.中国的自然地理特点。 四、教学难点 1.学习中国的行政区划。 五、教学方法 1.讲授教学法; 2.图示教学法; 3.互动式教学法。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教师通过引领问题,“中国的东部海岸线地带景色优美,还有哪些自然地理特点?”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学生针对问题展开讨论,引导学生以丰富详实的词汇、形象的图表为表达内容的基础。 (二)讲授 1.首先讲解中国的地理位置和边界,让学生通过全球地图、亚洲地图对中国的地理位置有一个直观了解,同时介绍中国的陆地边界和海洋边界。 2.接着根据中国的自然地理特点,以大型地图、幻灯片等图像和资料为主要辅助,讲解中国的阴山、秦岭、黄河、长江、珠江、云贵高原等自然地理特点,让学生可以直观地感知到中国的自然风光。 3.最后,介绍中国的行政区划,让学生掌握中国地图上各行政区的名称、范围及其分布位置。分省份、市辖区、省直辖县、自治区等进行讲解。 (三)讲解图示 1.通过幻灯片展示中国的地理位置、边界及自然地理特点的信息,鼓励学生积极互动,参与现场讲解。 2.展示中国各省份、直辖市、自治区等地图,让学生亲自比对去记忆。 (四)总结 1.教师总结教学内容,强化学生对所学知识点的概括和回忆。 2.仔细排查难点和问题,让学生在线自主提问,并耐心解答。 (五)布置作业

统编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第一节人口分布》优质课公开课课件、教案

统编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第一节人口分布》优质课公开课课件、教案 人口分布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世界人口分布的特点及成因。 2.理解影响人口分布的各方面因素。 3.掌握我国人口分布特点及原因。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世界人口分布图的分析,总结世界人口分布规律。 2.通过对世界各地自然、经济等特征的了解,分析世界人口分布的成因。 3.理解思路:只要涉及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首先考虑到三个大的方面,然后从各个角度具体分析。 4.强调现代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对人口分布有决定性作用。 5.结合中国地形图和中国气候分布特点分析中国人口分布特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树立联系的观点。 2.养成有条理、全面地分析问题的习惯。 3.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提高对中国东西部差异的认识。

【教学重点】 世界人口分布的特点、我国人口分布的特点 【教学难点】 影响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同学们在节假日出游时,是否遇到过人山人海排队等候进入 景区的现象?你们在超市购物时,是否为排队等候结账而心烦意乱?你们是 否见过宽阔的马路因交通堵塞变成了巨大的露天“停车场”? 讲授新知: 一、世界人口的分布 1.教师课件投影“世界人口的分布图”,然后引导学生思考:从纬度看,世界人口主要分布在什么范围?导致世界人口这样分布的原因有哪些? 然后师生共同总结世界人口的分布特点: (1)从全球来看,近90%的人口居住在北半球,尤其在北纬20°-60° 地带最为集中。从距离海洋远近来看,60%左右的人口居住在离海岸200千 米以内的沿海地区。从海拔来看,近80%的人口居住在海拔500米以下的低 平地区。 (2)世界上有四大人口稠密区,即东亚、南亚、欧洲西部和北美东部。 (3)各大洲和地区的人口分布极不平衡,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人口 约占世界总人口的85%。各国人口分布也不平衡,截至2018年年底,世界上 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有中国、印度、美国、印度尼西亚、巴西、巴基斯坦、 尼日利亚、孟加拉国、俄罗斯、日本、墨西哥、埃塞俄比亚、菲律宾等。 二、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

小学地理《地球的奥秘》课件

小学地理《地球的奥秘》课件地球的奥秘 地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它拥有许多奥秘和不可思议之处。通过小学地理《地球的奥秘》课件,我们可以认识到地球的一些神秘之处,以下是课件内容的简要概述。 一、地球的形状 地球的形状并非完全是一个规则的球体,而是类似于一个椭球。课件中展示了地球的形状,通过图表和各种数据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地球的赤道略微膨胀,两极则稍微扁平,这种形状称为扁球体。 二、地球的内部结构 地球的内部结构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层。通过课件中的三维模型图,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地壳是最外面的一层,主要是围绕着陆地和海洋的表面;地幔处于地壳下方,由熔融的岩石构成;地核则位于地幔之下,分为外核和内核两个部分。 三、地球的气候和季节变化 课件中提供了大量数据和图表,展示了地球的气候和季节变化。通过学习,我们了解到地球的气候是由太阳辐射、大气层、水汽等因素共同影响的产物。太阳辐射在地球上形成了不同温度的气候带,而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运动则造成了季节的变化。 四、地球的地貌景观

课件中通过图片和简短的文字说明,向我们展示了地球上的各种地 貌景观。如高山、河流、平原、湖泊、海洋等,让我们对地球的多样 性有了更直观的认识。同时,课件还提到了地理现象,如地震、火山 爆发等,让我们明白了地球的活动性和变化。 五、地球的水资源 地球是一个蓝色的星球,三分之二的面积被海洋覆盖。课件中重点 介绍了地球的水资源,并强调了水的重要性和保护水资源的必要性。 通过学习,我们认识到水是人类生活和各种生物的基本需求,了解到 人们如何合理利用水资源和保护水质。 六、地球的生物多样性 地球是一个拥有丰富生物多样性的星球。通过课件中的图片和文字 说明,我们可以看到地球上各种不同类型的生物,包括动物、植物和 微生物。了解到生物之间的相互依存和维持生态平衡的重要性,以及 人类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总结: 通过小学地理《地球的奥秘》课件的学习,我们对地球的形状、内 部结构、气候和季节变化、地貌景观、水资源和生物多样性有了更深 入的了解。这些知识让我们更加欣赏和关心我们居住的这颗蓝色星球,也激发了我们对地球科学的兴趣和探索欲望。作为小学生,我们要珍 惜地球资源,爱护我们的家园,共同努力保护地球,让地球的奥秘永 远光彩照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