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考语文文化常识常考考点

高考语文文化常识常考考点

高考语文文化常识常考考点

高考语文文化常识常考考点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文学史知识。这是涵盖了中国文学史上著名作家、代表性作品及其影响的考察,比如《史记》《汉书》《三国志》《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等;

二、语言文字知识。这一部分主要是围绕中国语言文字方面的知识,比如汉字历史、造字法、成语、修辞格等;

三、书法知识。这一部分主要考察书法常识,比如五种书体特征、行书正楷、书写的笔画步骤、书法艺术的特点等;

四、文学理论知识。这一部分主要考察中国文学理论方面的知识,比如文论的历史发展、文学元素、文学概念、文学创作的原则等;

五、文学批评知识。这一部分主要考察文学批评方面的知识,比如文学批评的基本原则、文学批评的基本方法、文学批评的主要内容等;

六、文学创作知识。这一部分主要考察文学创作方面的知识,比如文学创作的基本原则、文学创作的基本方法、文学创作的主体思想等。

新高中语文高考文化常识100含解析

新高中语文高考文化常识100含解析 一、高考文化常识 1.下列对文句中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 (正宫)(端正好),与下文的《滚绣球》《叨叨令》《脱布衫》等都是曲牌名。 B. 归有光,明代散文家,有《震川文集》,项脊轩,归有光家的一间小屋,作者的远祖曾居住太仓的项脊泾,作者用它来作为室名,以示纪念。 C. 莎士比亚,英国剧作家、诗人,《罗密欧与朱丽叶》跟《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是其著名的四大悲剧,影响深远。 D. 《报任安书》是司马迁给朋友任安的回信。文章通过这封信向老朋友解释迟迟没有给他回信的原因,并借此一吐胸中的愤懑,表达准备毅然赴死的决心。 2.下面对文化常识的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A.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北冥:北海,因海水深黑而得名。冥,通“溟”,指广阔幽深的大海。 B. 修禊事也。修禊:古代习俗,人们群聚于水滨嬉戏洗濯,以祓除不祥和求福。 C. 期功强近之亲。期:古代丧礼制度以亲属关系的亲疏规定服丧时间的长短,服丧一年称“期”。 D. 余自束发。束发:古人成人之年,把头发束起来盘到头顶上。 3.下列诗句,都有节日习俗的描写,若以节日的时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①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②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③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 ④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A. ①②③④ B. ①③②④ C. ①③④② D. ③④②① 4.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庐冢”,古时为了表示孝顺父母或尊敬师长,在他们死后的服丧期,为守护坟墓而盖的屋舍。 B. “华山之阳”,即华山的南面。古代有山的南面、水的北面谓之阳的说法。 C. 古代农历的一些日期是根据月亮的情况来称呼的。既望,本文指过了十五之后的日子。 D. “萧君圭君玉”,君圭是名,君玉是字。古代男子20岁举行加冠礼时取字,以表示对本人尊重或供朋友称呼。 5.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说法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语出《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季鹰指晋朝吴地人张翰。《世说新语》记载,他在洛阳做官,西风起即想起家乡莼菜羹和鲈鱼脍的美味,便辞官回乡。后来的文人将思念家乡、弃官归隐称为莼鲈之思。 B.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语出《师说》。其中六艺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学问和技能。 C. 初七下九,语出《孔雀东南飞》。“初七及下九,嬉戏莫相忘”,初七,指农历七月七日,旧时妇女在这天晚上乞巧。下九,古人以农历每月的二十九为上九,初九为中九,十

高中语文高考文化常识(讲义及答案)含答案

高中语文高考文化常识(讲义及答案)含答案 一、高考文化常识 1.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诸父”即伯父、叔父的统称;“先大母”,即已去世的祖母。 B. “三五之夜”即农历每月十五的夜晚,“十五”又称“望”。 C. “象笏”即象牙做的笏。“笏”是封建时代官员上朝时用的手板,有事可记于上。 D. “来归”和“归宁”都是指出嫁的女子回娘家省亲。 2.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施耐庵,元末明初小说家,《水浒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描写农民起义的长篇小说;契诃夫是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与美国的欧·亨利、法国的莫泊桑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 B. 《庄子•逍遥游》的“朝菌不知晦朔”一句,“晦朔”是说时间很短,其中“晦”是指阴历每月初一,而“朔”是指阴历月末最后一天。 C. “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中的“彭泽”“邺水”“临川”分别是指陶渊明、曹植、谢灵运。 D. 郭沫若,中国新诗的奠基人之一,与田汉、郁达夫等人在东京成立文学社团创造社,主张“为艺术而艺术”。有诗集《女神》、《星空》等,历史剧本《屈原》、《蔡文姬》等。3.以下哪一个人最不可能参加科举考试?() A. 陶渊明 B. 王维 C. 文天祥 D. 蒲松龄4.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的“六艺”即六经,指《诗》《书》《礼》《乐》《易》《春秋》。 B. “记”是一种古代文体,通过记人、记事、记物、记景,来抒发情怀抱负或阐述观点。 C. 《沁园春·雪》《念奴娇·赤壁怀古》是词牌名。词牌,也称为词格,是填词用的曲调名。 D. “一尊还酹江月”中的“尊”是盛酒器具,“酹”在这里是指洒酒酬月,寄托自己的感情。5.下列有关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苏轼的散文与苏洵、苏辙并称“三苏”,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成就位列宋初“书法四大家”,绘画上“石竹”别具一格,可称为中国文学史上少有的全才之一。 B. 柳宗元参与中唐时期的政治革新运动,受到保守派打击,被贬永州。期间他写了多篇游记,其中八篇成为前后连贯、脉络相通的一组散文,世称为“永州八记”。《始得西山宴游记》为《永州八记》的第一篇。 C. 《沙乡年鉴》是英国新环境理论的创始者、“生态伦理之父”奥尔多·利奥波德一生观察、经历和思考的结晶。它与梭罗的《瓦尔登湖》相媲美,并誉为自然文学典范。 D. 古代男子冠礼取字,女子及笄取字。名与字含义相同或相近,如屈原名平,字原:名与字的含义相反或相对,如韩愈字退之,晏殊字同叔。 6.下列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共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分为“风”“雅”“颂”三大类。

高考语文文化常识积累大全

高考语文文化常识积累大全 一.地理山川 1.阴阳(阴:山北水南,阳光不易照到之处;阳:山南水北) 2.江河(古代"江"专指长江,"河"专指黄河) 3.关内、关外(汉朝前,"关"特指函谷关;明清时以至现在称东北三省为"关外"。 4.山东、山西("山"特指崤山,后来有时指太行山。 5.古今地名(大都--北京大梁、汴梁、东京、汴京--开封京口--镇江金陵、建业、建康、江宁、石头诚--南京临安、钱塘--杭州姑苏、吴郡--苏州淮上、江都、维扬--扬州会稽--绍兴长安--西安奉天--沈阳直沽--天津) 6.五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中岳嵩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二.地名 要注要注意古代方位、地名和现代不同的地方。 (1)六合:指天地四方(即上、下、东、南、西、北)。 (2)八荒:人为东、东南、南、西南、西北、北、东北八个方向。茺为荒远之地。八荒指远离中原的地方。 (3)九州:古代分天下为九州,即兖州、冀州、青州、徐州、豫州、荆州、杨州、梁州、雍州。 (4)山东:指崤山以东。 (5)江南:泛指长江以南。 (6)江左:即长江以东。

(7)江表:长江以外,指江南。 (8)河北、河南、泛指中原之地,即黄河流域一带。 (9)五岳: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恒山,中岳嵩山。 (10)南京又名建业、建意古代方位、地名的廉洁和现代不同的地方。 (11)开封又名大梁、汴州、东京。 三.官名 古代职官情况异常复杂,而且各朝都有变化,可以中央、地方两方面大致掌握。 中央官职:皇帝下有丞相或称宰相佐理国政,统领百官。中央一般设六部分管政务,即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弄部、工部,部长官称尚书,副职为侍郎。 地方官职:大政区称郡、州或称省,长官分别称郡守、太守(或刺史)、巡抚。 基层政权称县,县官称县令或知县,间乎大政区和县之间高州(或府),长官称知州(知府)。 四.纪年 纪年有: (1)按王公即位年次纪年(如:赵惠文王十六年), (2)干支纪年法(如:以辛亥三月二十九日围攻两广督署之役为最), (3)年号纪年法(如:德右二年二月十九日),

高考语文高频文学常识

高考语文高频文学常识 在高考中,语文文学常识是一道必考题,那么你积累了哪些文学常识呢?以下是为大家整理好的高考语文高频文学常识,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中国古代文学【1】1.我们国家古代第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孔子,他是春秋时代鲁国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言行和思想主张收录在儒家经典著作《论语》之中。 2.庄子是我们国家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代表作是《逍遥游》。 3.屈原是我们国家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是我们国家浪漫主义诗歌的奠基人,他的出现标志着我们国家文人独立创作诗歌的开始,他创造了一种新诗体叫楚辞,又叫骚体诗。他用这种诗体创作了我们国家第一首长篇政治抒情诗《离骚》,另有代表作《九歌》《九章》《天问》。农历五月初五是他的纪念日。 4.我们国家战国时代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教育家是荀子,原名荀况,代表作是《劝学》 5.我们国家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由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史记》,全书共130篇。分本纪、世家、列传、表、书等八种体例,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年间约两千多年的历史,既是一部伟大的史学巨著,又是一部伟大

的文学著作,因此鲁迅先生誉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6.《战国策》是西汉文学家刘向编订的国别体断代史。 7.我们国家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是由东汉史学家班固撰写的《汉书》。 8.《出师表》《隆中对》的作者是三国时期著名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 9.“三曹”是指东汉建安时期的父子诗人曹操、曹丕、曹植,曹操的代表作有《观沧海》《龟虽寿》,曹丕的代表作有《燕歌行》,曹植的代表作有《七步诗》《白马篇》。 10.我们国家第一位田园诗人是东晋时期的大诗人陶渊明,自称五柳先生,世称靖节先生,代表作散文有《桃花源记》,诗歌有《归园田居》《饮酒》。 11.我们国家第一部笔记体小说集是南朝宋代小说家刘义庆写作的《世说新语》。 12.我们国家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是《春秋》,我们国家第一部叙事较详细的编年体史书是《左传》(又名《春秋左氏传》《左氏春秋》),相传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13.我们国家第一部词典是《尔雅》,第一部字典是东汉许慎编写的《说文解字》。 14.“初唐四杰”指王勃、杨迥、卢照邻、骆宾王。

高考必备语文文化常识大全

一、常见借代词语 1、桑梓:家乡 2、桃李:学生 3、社稷、轩辕:国家 4、南冠:囚犯 5、同窗:同学 6、烽烟:战争 7、巾帼:妇女 8、丝竹:音乐 9、须眉:男子 10、婵娟、嫦娥:月亮 11、手足:兄弟 12、汗青:史册 13、伉俪:夫妻 14、白丁、布衣:百姓 15、伛偻:农事 16、桑麻:农事 17、提携、垂髻:小孩 18、三尺:法律 19、膝下:父母 20、华盖:运气 21、函、简、筏、鸿雁、札:书信

22、庙堂:朝廷 二、作者作品 1、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2、并称“韩柳”的是韩愈和柳宗元,他们是唐朝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3、一门父子三词客:苏洵(老苏)、苏轼(大苏)、苏辙(小苏)。 4、豪放派词人:苏轼、辛弃疾,并称“苏辛”;婉约派词人:李清照(女词人)。 5、李杜:李白、杜甫。小李杜:李商隐、杜牧。 6、屈原:我国最早的伟大诗人,他创造了“楚辞”这一新诗体,开创了我国诗歌浪漫主义风格。 7、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人,他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称为“孔圣人”,孟子被称为“亚圣”,两人并称为“孔孟”。 8、苏轼称赞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9、杜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其诗广泛深刻的反映社会现实,被称为“史诗”。杜甫也因此被尊为“诗圣”,有著名的“三吏”:《潼关吏》、《石壕吏》、《新安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10、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史记》(又称《太史公书》),作者是汉朝的司马迁,鲁迅称《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12本纪、30世家、70列传、10表、8书,共130篇。 11、“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 12、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郑光祖、白朴、马致远。 13、《聊斋志异》是我国第一部优秀文言短篇小说集,作者是清代著名小说家蒲松龄。“聊斋”是他的书屋名,“志”是记叙,“异”是奇怪的事情。

高考语文常考文学常识

高考语文常考文学常识 一、中国古代文学 中国古代文学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其中包括《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等众多文学形式。其中,屈原的《离骚》是中国文学史上最早的长篇抒情诗,诗中充满了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唐诗是中国诗歌的代表,其形式严谨,内容广泛,风格多样,是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中国现当代文学 中国现当代文学是指20世纪以来的中国文学,它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影响,同时也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鲁迅、茅盾、巴金、老舍等是这一时期的代表性作家。他们的作品关注社会现实,批判时弊,表达了人民的心声,对于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外国文学 外国文学部分包括欧洲、美洲、非洲等地的文学作品,如英国的莎士比亚、美国的惠特曼、俄国的托尔斯泰等。他们的作品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是世界文学的瑰宝。 四、文学流派与思潮 文学流派与思潮是指在一定历史时期内,由一些具有共同或类似思想倾向、艺术主张的作家自觉结成的文学集团、运动等。例如,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潮,强调以人为本,重视人的尊严和价值。20世纪的中国现代派文学则强调表现自我,追求艺术的独立性和实验性。 五、文学体裁与形式 文学体裁与形式是文学作品的外在表现方式,不同的体裁与形式具有不同的特点。例如,小说是一种以叙事为主的文学体裁,通

过情节的展开和人物形象的刻画来表现主题;诗歌则是一种抒情的文学体裁,通过语言的韵律和意象的创造来表现情感。了解不同体裁与形式的特点和要求,对于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和写作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六、文言与白话 文言是古代汉语的书面表达方式,其特点是以简练的语言表达深刻的思想和情感。白话是现代汉语的口语表达方式,其特点是通俗易懂,易于传播。了解文言与白话的区别和联系,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学作品和现代文学作品。 七、文化与文学术语 文化与文学术语是指在文学和文化领域中常用的专业词汇和短语。例如,“意象”、“意境”、“象征”等。了解这些术语的含义和应用,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分析文学作品,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和文化素养。

高考语文必考文学常识汇总

高考语文必考文学常识汇总 (经典版) 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 序言 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 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演讲稿、总结报告、合同协议、方案大全、工作计划、学习计划、条据书信、致辞讲话、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 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speech drafts, summary reports, contract agreements, project plans, work plans, study plans, letter letters, speeche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Want to know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different sample essays, so stay tuned!

高考语文常考的文学常识汇总(整理)

高考语文常考的文学常识汇总(整理) 高考语文文化常识 一、称谓系列 1.人物姓名称谓 (1)直称姓名 ①用于自称: 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指南录〉后序》) ②用于所厌恶所轻视的人: 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指南录〉后序》) ③用于作介绍,为人作传: 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柳敬亭传》) ④尊者对卑者称名: 求,尔何如?(《论语》) ⑤在尊者面前,卑者互称用名: 夫子何哂由也?(《论语》) (2)称字、号、谥号、斋名 这种情况是称呼者出于对被称呼者的礼貌和尊敬。 ①称字: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送东阳马生序》) ②称号: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五人墓碑记》) ③称谥号:乡先辈左忠毅公视学京畿。(《左忠毅公逸事》)

④称斋名:蒲松龄为“聊斋先生”,梁启超为“饮冰室主人”。 (3)称官爵 ①称官名:后人称杜甫为“杜工部”,称韩愈为“韩吏部”。 ②称爵名:宁南南下,皖帅欲结欢宁南。(《柳敬亭传》) (4)称籍贯 今南海之生死未可卜。(“南海”代指康有为)(《谭嗣同传》) (5)兼称 这种情况一般是先说官职,次称籍贯,后称姓名、字号。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游褒禅山记》) (6)特殊称谓 ①在姓氏后加上行第(或再加名号、官爵): 韩愈《同水部张员外籍曲江春游寄白二十二舍人》。 ②职业+人名:庖丁为文惠君解牛。(《庄子·养生主》) ③姓+之+人名: 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左传·僖公三十年》) ④封地+人名:商鞅姓卫,商为其封地。 2.谦、敬及贱称 (1)谦称 ①王侯自称:孤不度德量力。(《隆中对》) ②臣子自称:项伯杀人,臣活之。(《鸿门宴》) ③一般人自称: 愚以为宫中之事……(《出师表》)

高考语文常用知识点

高考语文常用知识点 一、文学常识 1. 文学流派和代表作:例如古代文学的诗、词、曲;现代文学的小说、散文、戏剧等。需要了解各个流派的特点以及代表作家及其作品。 2. 文学史知识:了解中国文学历史中的重要时期和代表作品,例如 唐宋八大家、清代文学、新文化运动等。 3. 文学名句和典故:熟悉一些常用的文学名句和典故,包括出处、 作者以及寓意等。 二、诗歌鉴赏 1. 诗的体裁和格律:了解古诗、近现代诗等不同的体裁,并了解它 们的韵律和格律规律,如五言绝句、七言绝句、律诗等。 2. 诗意的表达手法:学会分析和理解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如拟人、 比喻、夸张、反问等,以及诗歌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 三、文言文阅读 1. 古代文学作品:了解古代文言文的代表作品,如《红楼梦》、 《西游记》等,并能够理解和分析其中的文言文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法。 2. 古代文言文的翻译和注释:学会读懂古代文言文的翻译和注释, 掌握理解古代文言文的方法和技巧。 四、现代文阅读

1. 散文和小说的鉴赏:了解散文和小说的不同体裁和特点,包括形式和内容上的差异,如文章结构、情节设置、人物塑造等。 2. 文学理论和批评:了解文学批评的基本概念和方法,包括文学理论、批评学派以及相关的术语和概念。 五、修辞和修辞手法 1. 修辞手法的理解和应用:了解修辞手法的种类,并能够在阅读和写作中运用,如比喻、拟人、排比、夸张等。 2. 修辞手法的效果分析:能够从修辞手法的使用角度分析文学作品中的效果和意义,理解作者意图和表达方式。 六、古代文化和思想 1. 儒家思想和经典:了解儒家思想的核心观念和价值取向,如仁、义、礼等,并熟悉《论语》、《孟子》等儒家经典。 2. 佛教和道教:了解佛教和道教的基本教义和思想,并了解其在中国古代文化中的影响。 七、修辞和修辞手法 1. 修辞手法的理解和应用:了解修辞手法的种类,并能够在阅读和写作中运用,如比喻、拟人、排比、夸张等。 2. 修辞手法的效果分析:能够从修辞手法的使用角度分析文学作品中的效果和意义,理解作者意图和表达方式。

高考语文知识点必备

高考语文知识点必备 高考是每个学生都经历的重要考试,其中语文考试是一个重要的组 成部分。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备考,下面将介绍高考语文知识点的必 备内容。 一、古代文学知识点 古代文学是高考中的重点内容,学生需要熟悉各种古代文学作品的 作者、主题和特点。例如,《红楼梦》是一部中国古代长篇小说,作 者是曹雪芹,通过描绘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爱情悲剧,展示了封建社会 的虚伪和贫富差距。学生需要了解该作品的情节、人物形象以及其在 中国古代文学发展中的地位。 二、现代文学知识点 现代文学是高考语文考试中的必考内容,学生需要熟悉各种现代文 学作品的作者、风格和主题。例如,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代表,他的作品《狂人日记》通过讽刺和批判的手法,揭示了封建社会的黑 暗和人性的扭曲。学生需要了解他的创作思想、代表作品以及对中国 文学的影响。 三、修辞手法知识点 修辞手法是高考语文考试中的常考内容,学生需要熟悉各种修辞手 法的定义、特点和运用。例如,比喻是一种通过比较来表达某种意义 的修辞手法,常用于文学作品中,具有形象、生动的表达效果。学生

需要了解各种修辞手法的分类、运用技巧以及在文学作品中的具体表现。 四、古诗词知识点 古诗词是高考语文考试中的重要内容,学生需要熟悉各种古诗词的 作者、体裁和意境。例如,杜甫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他的作品《月夜 忆舍弟》通过描绘月夜下的寂静和孤独,抒发了作者对亲人的思念之情。学生需要了解古诗词的创作背景、流派特点以及对中国文化的贡献。 五、修辞手法知识点 修辞手法是高考语文考试中的常考内容,学生需要熟悉各种修辞手 法的定义、特点和运用。例如,对偶是一种通过对比来表达某种意义 的修辞手法,常用于文章中,具有对比鲜明、语言简洁的特点。学生 需要了解各种修辞手法的分类、运用技巧以及在写作中的具体表现。 六、阅读理解知识点 阅读理解是高考语文考试中的重要环节,学生需要掌握阅读理解的 技巧和方法。例如,针对阅读题,学生需要注意审题、提取关键信息、分析文章结构和推理作者观点等方面的能力。在备考过程中,可以多 进行模拟练习,提高解题的速度和准确度。 总结: 高考语文知识点的备考是学生成功的关键之一。通过对古代文学、 现代文学、修辞手法、古诗词和阅读理解等知识点的了解和学习,学

常考的高考语文考试知识点总结

常考的高考语文考试知识点总结 高考语文文学常识知识点 1,《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305首,分风、雅、颂三部分,其表现手法是赋、比、兴。 2,“四书”是《论语》、《中庸》、《大学》、《孟子》的合称。 3,“五经”是儒家经典的合称,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简称《诗》、《书》、《礼》、《易》、《春秋》。 4,《楚辞》是战国末期屈原等人吸收南方民歌的艺术形式创作出来的新体诗。 屈原,名平,字原,代表作《离骚》是一首长篇政治抒情诗,其中名句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5,《春秋》相传为孔子所编撰,后由鲁国史官左丘明为之作传,全名叫《左氏春秋传》,简称《左传》。《春秋》记录了鲁隐公元年至鲁哀公27年的历史大事,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 6,《国语》是第一部依照国别记叙各国史实的国别体史书;西汉编定的《战国策》是另一部重要的国别体史书,共十二国策33篇。 7,《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皇帝到汉武帝太初年间三千多年的历史,体例分为本纪、世家、列传、书、表五个部分,鲁迅先生评价《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8,《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体例上比《史记》少了“世家”,共四个部分组成。《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并称“前四史”。

9,《汉书》作者班固(东汉),《后汉书》作者范晔(南宋),《三国志》作者陈寿(西晋)。 10,《水经注》是北魏郦道元据《水经》作注,是我国第一部记述河道水系的专著。 高考语文必考知识点 【散文阅读】 一、标题作用 ①可能成为线索,便于梳理结构思路。②点明写作对象的特点和多层含义,表达感情、态度,。 ③可能有象征意味、寓意深刻,揭示主旨、哲理。④可能运用表达技巧,能吸引读者。 二、开头作用 ①总领全文。②引出下文的情节或引出话题。 ③为下文情节作铺垫或与下文构成对比。④制造悬念或埋下伏笔,吸引读者。 三、句段作用 ①首句(段)——总领全文,引出下文,埋下伏笔。 ②尾句(段)——总结全文,深化主题,照应上文,耐人寻味。 ③转承句(段)——承上启下,过渡,承接上文,引出下文。 ④中心句(段)——点明中心,揭示主旨。 ⑤点睛句(段)——点明中心,统领下文;含意深刻,耐人寻味。 ⑥情感句(段)——抒发强烈内在情感,直抒胸臆。 ⑦矛盾句(段)——看似矛盾而寓意却深刻,表现深刻内涵、见解。 四、结语作用 ①总结全文,呼应开头,使文章结构完整。 ②卒章显志,或含蓄地表明主旨(借助象征性景物描写)。③升华情感,深化主题。

高考语文必考重点知识点

高考语文必考重点知识点 一 1."四书" 指四部儒家经典即《论语》、《大学》、《中庸》、《孟子》。 "五经" 是五部儒家经典, 即《诗经》、《书经》、《礼》《周礼》、《仪礼》、《礼记》,《易经》, 《春秋》。 2《诗经》 《诗经》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作品。共305 篇。,儒家把它奉为经典才称《诗经》,到汉代, 《诗经》通称为《诗》或《诗三百》分为 "风" 、 "雅", "颂" 三部分。 "风" 又叫 "国风" 共 160 篇, 大都是各地民间歌谣, 这是《诗经》的精华, 如《伐檀》, 《硕鼠》。 "雅" 分《大雅》, 《小雅》, 共105 篇, 多系西周王室贵族文人的作品, 也有少数民谣,内容大都是记述周贵族历史, 歌功颂德的。 "颂" 分《周颂》、鲁颂》、《商颂》共 40 篇, 多为贵族统治者祭祀用的乐歌舞曲。《诗经》是我国诗歌现实主义优良传统的源头, 其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 对我国文学, 尤其是诗歌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诗歌的形式以四言为主, 多数为隔句用韵, 并普遍运用 "赋" 、 "比" 、 "兴" 的手法, 在章法上具有重章叠句反复咏唱的特点。 3《左传》 《左传》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史书。原名《左氏春秋》,又称《春秋左氏传》,相传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止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前后记叙了春秋时期250多年的史事。《左传》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对后世影响很大。 4《国语》《国语》是我国最早的国别体史书,共21余年的史事。《国语》和《左传》明显的区别是《国语》分别写不同国家,以记言见胜;《左传》则按年代编写,长于记事。 5.《楚辞》 《楚辞》是我国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由于诗歌的形式在楚国民歌的基础上加工形成,篇中又大量引用楚地的风土物产和方言词汇,所以叫“楚辞”。 《楚辞》主要是屈原的作品,其代表作是《离骚》,后人因此又称“楚辞”为“骚体”。西汉末年,刘向搜集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辑录成集。《楚辞》是我国积极浪漫主义诗歌创作的源头。 6《吕氏春秋》

高考中语文常考知识点总结

高考中语文常考知识点总结 语文作为高考科目之一,在考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掌握语文常考知识点对于高考取得好成绩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下面,我们将对高考中语文常考知识点进行总结与归纳。 一、古代文学常考知识点 1. 宋词:宋词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常出现在高考阅读理解和语言运用题中。考生应熟悉宋词的作者、作品和主题,并能正确解读诗词的意境和修辞手法。 2. 明清小说:明清小说代表了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如《红楼梦》、《西游记》等。考生应了解这些经典小说的创作背景、主要人物和情节发展,并能从中挖掘出深层次的文化内涵。 二、现代文学常考知识点 1. 鲁迅: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其作品常被高考命题采用。考生需了解鲁迅的主要作品、思想,以及其对当时社会的影响。 2. 莫言:作为中国当代文学的代表性人物,莫言的作品在高考中常有涉及。考生要对其短篇小说《蛙》、《红高粱家族》等进行深入的阅读和分析。 三、修辞手法与修辞语言 1. 比喻与拟人:比喻和拟人是修辞手法中常见的两种手法,考

生需要熟悉并能够正确辨析。当高考题中出现这类修辞手法时,要学 会分析其意义和表达的深层含义。 2. 反问与排比:反问和排比也是常见的修辞手法,考生应能够 理解其运用的目的和效果,并在解题中运用灵活。 四、中国传统文化与经典 1. 四书五经:四书五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 《大学》、《中庸》等。考生需掌握这些经典著作的主要思想和核心 观点,以及对现实生活的指导意义。 2. 唐诗宋词元曲:唐诗宋词元曲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对于 高考阅读理解和鉴赏题经常涉及。考生要了解这些文学作品的创作背景、文化内涵和艺术特点。 五、现代文化与时事热点 1. 文化名人与活动:考生要对中国近现代的文化名人和重要文 化活动有所了解,如主要文学奖项(鲁迅文学奖、茅盾文学奖等)和 著名文化节庆(春晚、世博会等)。 2. 时事热点与社会问题:语文考试往往会引导考生关注最新的 时事热点和社会问题,如疫情、环保、教育等。考生应紧跟时事热点,加强对社会问题的分析和思考。 这些是高考中语文常考知识点的一部分,考生在备考过程中要综 合运用各个知识点,灵活把握题意,提高解题能力。只有全面掌握这 些知识点,并对其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分析,才能在高考中取得理想的 成绩。希望同学们能够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和复习,相信你们一定能 够在高考中取得优异的成绩!

高考常考知识点语文(必备5篇)

高考常考知识点语文(必备5篇) 高考常考知识点语文(1) 改头换面:只改形式,不换内容。贬义。 改弦易辙:比喻改变方法或态度。以上两词都不代替“改邪归正”。 改弦更张:比喻改革制度或变更方法。 高山景行:不是指高山美,而是比喻崇高的德行. 高山仰止:像仰望高山那样,对伟大的人物表示仰望和崇敬。仰止:仰慕,向往。 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音乐高妙。 高层建瓴:瓴:盛水的瓶子。在高高的屋顶上把瓶子里的水往下倒。比喻居高临下,不可阻挡的形势。 高谈阔论:多指不着边际地大发议论。(联合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贬义) 更仆难数:“更”在这里指“换”。这个成语原意是说换了几班侍者,宾主要说的话还是说不完,后来形容要说的话还有很多。 耿耿于怀:形容心存怨恨。 工力悉敌:双方用的功夫和力量不分高低.常用来形容两个优秀的文学艺术作品不分上下. 勾画了了:一笔一画都很清楚。

狗尾续貂:比喻用不好的东西续在好的东西的后面.后也用来比喻事物,多指文艺作品的续作前后好坏不相称.一般作贬义,用于自称时含谦义。 固若金汤:形容工事非常坚固,不易攻破。(正:坚固的城墙;误:金属) 瓜田李下:瓜田里,李子树下。比喻容易发生嫌疑伪地方。 刮目相看:要用新的眼光看待别人,多指看待别人取得的进步和成绩。易混“另眼相看”。 管窥蠡测:从竹管里看天,用瓢来测量海水。比喻眼光狭小,见识短浅,对事物的观察和了解很肤浅。蠡:瓢。测:量。 官样 高考常考知识点语文(2) 哀鸿遍野:比喻呻吟呼号、流离失所的灾民到处都是。哀鸿,哀鸣的大雁,比喻悲哀呼号的灾民。 安步当车:古代称人能安贫守贱。现多用以表示不乘车而从容不迫地步行。安,安闲。 安土重还:安于本乡本土,不愿轻易迁移。重,看得很重。 嗷嗷(áo)待哺(bǔ):形容受饥饿的悲惨遭情景。嗷嗷,哀号声;哺,喂食。 筚(bì)路蓝缕:驾着柴车,穿着破旧的衣服去开辟山林。筚路,柴车。蓝缕,破衣服。形容创作的艰苦。 抱残守缺:形容保守不知改进。

高考语文重要知识点归纳

高考语文重要知识点归纳 高考语文重要知识点归纳【篇1】 1、“以字行”,在本名以外所起的表示德行或本名的意义的名字。古代男子20岁 女子15岁,举办成年礼,弱冠和及笄,不然不便直呼其名。故另取一与本名涵义相关的别名,称之为字,以表其德。凡人相敬而呼,必称其表德之字。后称字为表字, “以字行”是指某人的字得以通行使用,他的名反而不常用。 2、《诗经》,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现实主义的源头。共收录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分为“风”“雅”“颂”三大类。“风”有十五国风,大都是民间 歌谣;“雅”分大雅、小雅,是宫廷乐歌;“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另有“赋比兴”三种手法。赋:直抒胸臆,比:比喻,兴:气氛渲染,先言他物,再引出所要歌咏之物。例如:孔雀东南飞这篇文章,本来是想讲刘兰芝和焦仲卿的爱情悲剧,但是先讲 孔雀东南飞,为了引出下文。 3、四书五经,是儒家学派经典著作。四书指《大学》--曾子、《中庸》--子思、《论语》和《孟子》;五经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简称为“诗、书、礼、易、春秋”。 4、“大理寺卿”-大理寺,官署名。相当于现代的法庭,掌刑狱案件审理,长官名 为大理寺卿,正三品,位于九卿之列,其副官为“大理寺少卿”,从四品。光禄寺: 卿掌祭祀、朝会、宴乡酒醴膳羞之事 5、五陵年少:指京城富贵人家的子弟。五陵,汉代五个皇帝(高、惠、景、武、昭)的陵墓,在长安附近,富豪人家多聚居在这一带,因此后世诗文常以五陵为富豪人家 聚居长安之地。唐·白居易《琵琶行》:“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 6、六艺:多指礼(礼仪)、乐(音乐)、射(射箭)、御(驾车)、书(识字)、数(计算)等六种科目。但在《师说》中的“六艺”指的`是儒家经典《诗》《书》《礼》《易》《乐》《春秋》。 《诗经》的“六艺”指“风、雅、颂、赋、比、兴”,赋比兴是《诗经》的三种主 要表现手法。赋:平铺直叙,铺陈、排比。相当于如今的排比。比:类比,比喻。兴:托物起兴,先言他物,然后借以联想,引出诗人所要表达的事物、思想、感情。相当 于如今的象征。

新高中语文高考文化常识专题复习含解析

新高中语文高考文化常识专题复习含解析 一、高考文化常识 1.在二十四节气里,部分节气,大小相对:如小暑与大暑,小雪与大雪,小寒与大寒。但有特例,那就是只有小满,没有大满。下列对这一特例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满是一种将熟未熟的状态,意味着事物还有发展的空间。 B. 小满是凡事要适可而止的提醒,也是内心不思进取的流露。 C. 大满是对完美境界的描述,体现了物质和精神方面的追求。 D. 大满则易招损,一切达到极致后,往往容易走向相反方向。 2.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 《邹忌讽齐王纳谏》《冯谖客孟尝君》选自《战国策》,《战国策》是国别体史书,主要记载了战国时期谋臣策士纵横捭阖的斗争及有关的谋议或辞说。 B.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纪传体历史著作,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课文《曹刿论战》《崤之战》《烛之武退秦师》都选自《左传》。 C. 《汉书》是东汉班固编撰的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著作,记载了上自西汉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下至新朝的王莽地皇四年(公元23年),共230年的历史。《苏武牧羊》选自《汉书》。 D. 报告文学是兼具新闻真实性与文学艺术性两种特质的文体。它允许采用除虚构以外的其他文学艺术手法,允许多种表达方式共用,在既不虚构又不夸张的前提下,对大量材料进行巧妙的概括和提炼,运用形象的语言、精心的结构反映社会上的人物和事件。《包身工》《王选的选择》都属于报告文学。 3.下列各项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A. 《邹忌讽齐王纳谏》、《冯谖客孟尝君》出自《战国策》。《战国策》是一部纪传体历史著作,主要记载战国时期各国谋臣策士的政治主张和纵横捭阖、尔虞我诈的故事。 B. 《左传》,相传春秋末年左丘明所作,又名《春秋左氏》,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是中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儒家经典“十三经”之一。 C. 《苏武牧羊》选自《汉书》,《汉书》是一部断代体史书,分为纪、表、志、传四部分,共100篇。 D. “二十四史”是指清代乾隆时规定的自《史记》至《明史》的历代24部纪传体史书。4.下列选项中,文化常识表述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①《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汉代开始被尊为经典,是我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分为“风”“雅”“颂”三大类,其中“雅”为宗庙祭祀的乐歌。 ②禊事,古代的一种风俗,三月三日人们到水边洗濯,游玩,以祈福消灾。《兰亭集序》中“修禊事也”就体现了这样的一种风俗。 ③社日,农家祭祀谷神的日子,汉以前只有春社,汉以后开始有秋社,社日这一天,农民在土地庙集会,准备酒肉祭祀谷神。 ④乞巧节,又称七夕,在农历七月七日晚,穿着新衣的妇女们向织女星乞求传授心灵手巧的手艺。诗句“香帐簇成排窈窕,金针穿罢拜婵娟”就描写出乞巧的场景。 ⑤孝悌,指孝顺父母,尊敬长辈。孔子非常重视孝悌,把它作为实行“仁”的根本。《弟子规》中“首孝悌,次谨信”的表达也体现了它的地位。

高考语文常出现的考点知识点内容范文汇总三篇

高考语文常出现的考点知识点内容范文汇 总三篇 第一篇: 高考语文常出现的考点知识点内容 一、语文基本知识 1.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 2.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3.比喻三要素:本体、喻体、喻词。 4.记叙文六要素(五W+H):何时、何地、何人、何因、何过、何果。 5.律诗四条件:八句四联、偶尾同韵、中联对偶、平声合调。 6.五种表达方式:叙述、议论、抒情、说明、描写。 7.六种说明文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分类别、下定义。 8.三种说明文说明结构:总分总结构、总分结构、分总结构。 9.三大说明文说明顺序:按时间顺序、按空间顺序、按逻辑顺序。 10.两种基本议论文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出观点---论证观点---总结观点。

11.六种议论文论证方法:举例法、对比法、喻证法、归谬法。 12.八种主要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反问、设问、反复、对偶。 13.四种人物描写方法: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 14.七种短语类型:并列短语、偏正短语、主谓短语、动宾短语、动补短语、介宾短语、的字短语。 15.六种句子成分:主语、谓语、宾语、补语、定语、状语。 16.十二词类:名动形、数量代、副介连、助叹拟。 17.三种记叙方法:顺叙、倒叙、插叙。 18.三种省略号作用:表引文内容省略、表列举事项省略、表说话中断延长。 19.四种波折号作用:表解释说明前文、表后文跳跃转折、表声音中断延长、表时地数起止。 20.四种引号作用:表引用实际内容、表讽刺反语、表特定谓语。 二、语文学法归类 1、课文预习六步法:查注生词,扫清三字;朗读课文,感知内容;了解作者,把握背景;标明段序,分清结构;画关键句,体会作用;简写主旨,归纳特色。

高考必备语文知识点内容归纳

高考必备语文知识点内容归纳 2023高考必备语文知识点内容归纳 语文是高中学习中一门重点科目,同学们高考的语文成绩绝对不能低,所以高考语文的知识点一定要全部掌握。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高考必备语文知识点内容归纳,欢迎大家来阅读。 高中语文必备文学常识 1、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 2、三国:魏、蜀、吴。 - 3、“四大古典名著”:《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西游记》。 - 4、“四大民间传说”:《牛郎织女》、《梁山伯与祝英台》、《孟姜女》、《白蛇传》。 - 5、世界四大短篇小说巨匠:契诃夫、莫泊桑、马克·吐温、欧·亨利。 - 6、苏轼的散文代表北宋散文的最高成就,其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 7、马致远的散曲代表作《天净沙·秋思》,被誉为“秋思之祖”。 - 8、曹雪芹“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创作了我国古典小说中最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红楼梦》(又称《石头记》),它问世后就广为流传,深受人们喜爱,还出现了专门研究该书的一门学问——“红学”,“红学”现已成为世界文学研究中的重要课题。-

9、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陈毅被称为“元帅诗人”; - 臧克家因诗作多为农村题材,有“泥土诗人”之称; - 田间被闻一多誉为“时代的鼓手”(擂鼓诗人)。 - 10、岁寒三友:松、竹、梅。 - 11、花中四君子:梅、兰、竹、菊。 - 12、文人四友:琴、棋、书、画。 - 13、文房四宝:笔、墨、纸、砚。 - 14、四库全书:经、史、子、集。 - 15、《诗经》“六义”指:风、雅、颂(分类)、赋、比、兴(表现手法)。 - 16、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 - 17、桂冠、鳌头、榜首、问鼎、夺魁:第一。 - 18、三纲五常:“三纲”:父为子纲、君为臣纲、夫为妻纲;“五常”:仁、义、礼、智、信。 - 19、“四书”“五经”是儒家的主要经典:“四书”即《论语》《孟子》《中庸》《大学》;“五经”指《诗》《书》《礼》《易》《春秋》。 - 20、三皇:天皇、地皇、人皇或伏羲、女娲、神农; - 五帝: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 - 21、五金:金、银、铜、铁、锡。 - 22、五味:酸、甜、苦、辣、咸。 - 23、五行:金、木、水、火、土。 - 24、“永字八法”是说“永”字具有:点、横、竖、撇、捺、折、钩、提八种笔画。- 25、古代的学校有庠、序、太学等名称,明清时最高学府为国子监。 - 26、三教九流:“三教”:儒教、佛教、道教;“九流”: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 - 27、古代科举考试(从隋代至明清): - A 童生试,也叫“童试”,应试者不分年龄大小都称童生,合格后取得生员(秀才、相公)资格,这样才能参加科举考试。 - B 乡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举行的一次考试,由秀才参加,考取的叫举人,第一名叫解(jiè)员。 -

高考语文100个必考知识点总结

高考语文100个必考知识点总结 一、文言文阅读考点 1.文言实词 常见的文言实词,主要包括常见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等。 通假字是古人在书写中用同音(或近音)代替的办法写成另一个字;古今异义词是指在语言演变过程中,古今意义差别较大的词;汉语是表义文字,文言文一般一字一词,用语精练,多义性强,语境意义地位突出。正确理解词语的语境意义,是文言文学习的重点和难点。 2.文言虚词 文言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代词以及兼词等,其中最常用的文言虚词,2003年《考试说明》只限定了18个。 3.文言句式 常见文言句式主要有以下四种: (1)判断句 现代汉语一般用“是’’联系判断句中的两部分,文言文则不用这种形式来表示判断。一般地说,它有以下七种形式: ①在主语后面用语气词‘‘者’’表示提顿,在谓语后面用语气词“也”煞尾来帮助判断,形成“……者……也”的格式,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②只在谓语后面用语气词“也”帮助判断形成“……,……也”的格式,如:夫战,勇气也。 ③只在主语后面用语气词“者”,表示提顿,谓语后不用“也”字,形成“……者,……的格式,如:天下者,高祖天下。 ④主语后既没有“者”也没有“也”字来帮助判断,是一个名词性的短语,如:刘备,天下枭雄。 ⑤表示否定的判断句是在谓语之前用一否定副词“非”,用来否定整个谓语,如:人 非圣贤,孰能无惑? ⑥在谓语前用“乃”、“即”、“则”、“必”、“皆”、“悉”等副词来加强肯定语气,表示判断,如: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⑦用“为”放在主语与谓语之间表示判断,如:在药则未为良时。 (2)被动句 所谓“被动句”是就句子中主语和谓语之间的关系而言的。主语和谓语动词之间有两种关系,一种是谓语动词的主动者,或称施事者;另一种主语是谓语动词的被动者,或称受事者。常见的被动句式主要有以下表示方法: ①在谓语动词之后,用介词“于”引进动为行为的主动者,前面的主语具有被动性,“于”相当于“被”,如:而君幸于赵王。 ②在谓语动词之前,用介词“为”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主语具有被动性质,“为”相当于“被”,如:吾属今为之虏矣。 ③在谓语动词前用助词“见”,构成“见+动词”的格式,或“见……于……”的格式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