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趣谈最早主动归还中国文物是哪国?盗走文物数量惊人
- 格式:docx
- 大小:5.73 KB
- 文档页数:3
对英国法国归还本国文物的看法
对于英国法国归还本国文物的看法,我认为这是一项非常重要的行动,极力表示赞同。
首先,归还本国文物是一种尊重和维护文化遗产的行为。
许多国家在历史上经历了殖民统治,大量的文物被掠夺并流失至西方国家。
作为被掠夺国家的英国和法国,归还本国文物是承认历史错误并努力挽回过去的一种方式。
这不仅展示了这两个国家在文化保护方面的责任感,也为被剥夺的国家提供了重建自身文化遗产的机会。
其次,归还本国文物为跨国文化合作建立了良好的基础。
文物不仅仅代表着一个国家的历史和文化,也是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归还文物,英国和法国积极促进了文化交流和合作。
这种合作需要各国共同努力,共同维护和保护世界文化遗产,促进文化多样性的发展。
最后,归还本国文物可以加强国家形象和国际关系。
对法国和英国来说,主动将文物归还给原始所有者国家,是向世界展示其文化开放和尊重的表现。
这种积极的行为有助于增进国际社会对这两个国家的好感,并可能对两国的国际关系产生积极影响。
综上所述,英国法国归还本国文物的行为是一项伟大而有意义的举措。
它不仅能够尊重和保护文化遗产,促进国际文化交流合作,还能够加强国家形象和国际关系。
我希望这种归还行动能够成为更多国家的典范,共同促进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
流失文物返还背后的故事作者:小呆来源:《文化交流》2019年第06期我在文物交接仪式的一张现场合影里发现,有一位浙商也在美国见证了整个仪式。
于是,我第一时间连线了参与本次文物交接的中方工作组的浙商丁沪生,听他还原文物交接现场和流失文物背后的故事。
丁沪生是总部位于印第安纳波利斯的印州美中商会主席、海育国际教育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师董会导师,也是浙大校友,浙江大学热能工程学士、工程热物理硕士。
“我只是接待文化部和外交部的工作组和领导们,做好后勤保障工作;海量的前期工作由美国联邦调查局打击艺术犯罪组的众多探员和印第安纳大学普渡大学联合校区的Cusack-McVeigh教授及她的数十名学生花了近五年时间完成,国家文物局的专家们也付出了大量心血!”在美国的丁沪生向我们讲述了仪式现场的整个过程。
这是中美历史上最大的一次文物返还仪式,中国国家文物局外事处处长温大严与美国联邦调查局代表签署并互换文物返还证书。
美国副助理国务卿阿莱莎在交接仪式后浏览了现场展示的20多件文物,当看到一尊面带微笑的陶俑时说:“他看起来很激动,(因为)他马上要回家了!”丁沪生从美国联邦调查局(FBI)打击艺术犯罪组了解到,此次交接的文物来自印州南部颇有争议的一位传奇私人收藏家唐纳德·米勒博士(Dr. Donald Miller)收藏的4.2万多件文物中的一部分,由FBI打击艺术犯罪组的特工于2014年4月在他的农场别墅查获。
随后印第安纳大学普渡大学联合校区的Cusack-McVeigh教授带领她的数十名学生,在中国文物局专家的支持帮助下,历时近五年时间将文物清理分类完成。
91岁的美国私人收藏家米勒的故事,2014年4月美国很多媒体曾有过报道。
不过,丁沪生说,2015年老人已经在美国去世。
通过与Cusack-McVeigh教授,以及负责侦查这起现实版“夺宝奇兵”的FBI主任特工Carpenter先生的介绍,丁沪生大体还原了一个比电影更传奇的故事。
中国文物“走出去”的早年故事作者:史勇来源:《公关世界》2019年第24期在中国古代,除了战争掠夺等不可抗力外,通过朝廷赏赐和对外贸易等途径,文物及艺术品流入域外并不罕见。
鸦片战争爆发前夕,美国商人内森·邓恩已经收集了超过1200件的中国艺术品、陶器、博物学标本及真人大小的塑像。
1839—1842年,他在费城举办展览会,至少十万名观众购票参观这座“中国博物馆”。
这次展览会,首度在中国以外集中展示中国古代艺术品,并产生了相对正面的社会影响,尽管其主办者并非国人,却开中国文物“走出去”真正意义上的先河。
国家宝藏出展欧美近代以降,中国与国际社会的交流逐渐增多,文物亦开始漂洋过海,在各种场合充任形象大使。
1876年,适逢美国独立100周年。
清政府应邀组团参加费城世界博览会,参展展品中除了传统的丝绸、茶叶、瓷器、药材、刺绣等土特产外,还包括玉器、铜器、字画等文物,引起了国外观众对中国古老文化的浓厚兴趣。
1900年,敦煌莫高窟藏经洞被发现后,敦煌文献的历史和学术价值引起国内外关注。
1911年4月,清政府内阁学部咨京师图书馆称:“奥(匈)国皇帝八旬万寿,维也纳设立实业手工艺博物院,院内陈列极古极要之品,惟纸张一物,愿将中国纸张出品及造纸器具陈列院内。
查贵部前由敦煌石室所得经卷,为古纸之特品,拟请选择数种,咨送本部,以便转送该院陈列。
”京师图书馆遂从所接收之敦煌遗书中检选出羽字第48卷等4卷写经,“咨请大部检收转运奥京陈列”,是为敦煌经卷首次由中国官方选送赴国外参展。
1913年,经北京政府外交、教育两部批准,由历史博物馆按照莱比锡万国文字印刷术展览会主办方提供的清单,向德方借展包括乾隆玉刻十三经序文、“表章经学之宝”印玺等11件文物,次年在德国展出。
1927年6月,比利时王国政府致函北京政府外交部,邀请中国参加为纪念该国独立100周年而拟于1930年举办的国际博览会。
国民政府定都南京后,承认该邀请的效力,由外交部转咨工商部研究,认为“此次比国举行国际博览会荟萃世界文物之精华,蔚成大观以资观摩而图精进。
对归还中国文物的看法近年来,归还中国文物的话题引起了广泛关注。
归还中国文物,是指将被外国掠夺、流失的中国文物返还给其合法的拥有者,即中国。
这一行为既具有历史意义,也具有文化意义。
对于归还中国文物,我持积极的态度。
归还中国文物有助于保护和传承中国的文化遗产。
中国拥有悠久的文明历史,有着丰富多样的文化遗产。
然而,由于历史原因,许多宝贵的文物被掠夺、流失到国外。
这些文物是中国历史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人民的精神财富。
归还这些文物,可以保护它们不受进一步的损坏和剥夺,使它们得到妥善保存和展示,让更多人了解和欣赏中国的文化遗产。
归还中国文物有助于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中国是一个拥有众多民族的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
归还中国文物可以促进中华民族的文化多样性和传统文化的传承。
这些文物承载着中国古代智慧和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见证。
通过归还这些文物,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学习中国的传统文化,增强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归还中国文物有助于促进国际文化交流与合作。
文物是各个国家和民族的共同财富,是人类文明的重要遗产。
归还中国文物可以促进不同国家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与合作,增进各国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友谊。
同时,中国也积极参与国际文物保护与交流活动,通过合作举办展览、交换文物等形式,推动文化交流与合作的深入发展。
归还中国文物是国际社会的共同责任和义务。
随着世界各国对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视程度的提高,归还文物已经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
各国应该共同努力,加强合作,推动文物的归还工作。
归还中国文物不仅符合公平正义的原则,也有利于维护国际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归还中国文物是一项重要的工作。
这不仅是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尊重,也是对国际社会和人类文明的贡献。
希望各国能够共同努力,加强合作,促进归还中国文物的工作取得更好的成果,让被掠夺的中国文物回归故土,回归人民,并为人类的未来传承保留宝贵的财富。
中国流失文物归家的故事涉及到长期以来国际上的文物流失问题,以及中国通过努力追索和合作逐渐收回部分流失文物的经过。
以下是一些具体的故事和事件:
1.袁崇焕神像:袁崇焕是明代名将,他的神像在美国一家拍卖行流拍后,中国外交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等部门积极参与,最终通过外交渠道成功劝阻拍卖行,并成功追回神像。
2.圆明园狮首:圆明园曾经是清代的一座宏伟宫苑,遭到了英法联军的洗劫,其中包括了两座青铜狮子的石座。
其中一座狮首于2000年被一名法国著名收藏家购得,经中法两国合作,最终于2013年回归中国。
3.敦煌壁画:敦煌壁画是中国古代艺术的瑰宝之一,曾经有一些敦煌壁画被流失至国外。
通过外交渠道、国际合作以及拍卖追回的例子,中国在一定程度上成功地争取到了一些敦煌壁画的归还。
4.圆明园钟:圆明园钟是一件清代的珍贵文物,曾被流失至法国。
经过多年的努力,中国与法国进行了外交谈判,最终在1995年成功地追回了这件文物。
这些故事反映了中国政府和文化机构在追索流失文物方面的努力,同时也显示了国际社会对合法追索的积极响应。
然而,尽管一些文物已经归还,仍有很多流失文物尚未找回,这依然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问题。
世界文物归还的典范世界文物归还的典范——法国归还中国流失文物近年来,随着全球文物保护意识的提高和国际合作的加强,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对流失的文物进行归还。
而法国的归还流失文物的举措无疑是一个典范。
他们不仅积极参与国际文物归还的行动,而且主动将流失文物归还给原主国。
下面我们不妨来看看,法国是如何成为世界文物归还的典范的。
一、法国主动归还文物的举措法国作为世界上拥有众多珍贵文物的国家之一,对于文物归还的举措颇为积极。
早在1995年,法国就通过《关于文化和自然遗产及有关物品非法流失和归还的国际合作公约》,承诺积极参与国际文物流失归还的合作,并在此后的几十年中,相继归还了多批流失文物。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法国在归还流失文物时,不仅仅是被动接受原主国的申请,更是主动积极地寻找流失文物的主人,并主动进行归还。
2019年法国向中国归还了一批在19世纪末由法国传教士私自带走的文物。
这种积极的归还举措,为世界其他国家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示范。
法国归还文物的举措也对国际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法国的举措提高了国际社会对文物归还问题的关注度,促进了国际社会对文物归还的合作和探讨,推动了国际文物归还事业的发展。
法国归还文物的举措,不仅仅是一种道义和文化价值的回归,更是一种积极的文物合作和国际友好的体现。
法国的文物归还举措,让更多的文物回归了原主国,得到了更好的保护和利用,也为国际社会构建了更为紧密的文化交流和合作关系。
法国的文物归还举措也为世界其他国家提供了一个参考,为国际文物归还事业树立了一个良好的榜样。
法国的积极归还举措,让更多国家意识到了文物归还的重要性,也鼓舞了更多国家归还流失文物的信心,推动了国际文物归还事业的发展。
法国的文物归还举措对全球文物归还事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我国也应当在文物归还方面吸取法国的经验,不断加强与国际合作,积极推动国际文物归还事业的发展。
我们也需要更加重视国内文物保护工作,加强对流失文物的搜索和追索,确保国内文物的完整性和安全。
瑞士返还中国5件流失文物_外交部表示赞赏瑞士返还中国5件流失文物日前,中国驻瑞士大使王世廷出席瑞士联邦文化总局举行的中国流失文物艺术品返还仪式,与瑞士签署返还协议,并接收5件文物艺术品。
汪文斌在例行记者会上就此回答了提问。
汪文斌说,中瑞两国于2013年签订《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与瑞士联邦委员会关于非法进出境文化财产及其返还的协定》。
协定签署后,双方在此框架下开展了一系列务实交流合作。
2014年12月,瑞方首次向中方返还1件汉代陶俑。
“上周,瑞方第二次向中方归还了在近两年的4起刑事案件中查获并没收的5件中国文物,其中包括4件陶瓷器和1枚钱币。
”汪文斌说,此次文物返还是中瑞两国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合作的又一次成功实践,对增进两国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与友谊发挥了积极作用,也对在全球范围打击文物走私、保护文物安全、扩大政府间合作具有示范意义。
“中方愿继续与瑞方深化在文物追索返还、古代文明研究、联合考古、古迹修复等领域合作,携手促进文明交流互鉴,为中瑞关系发展创造更多亮点。
”汪文斌说。
文物流失的途径一、侵略者的掠夺二、外国人来中国以探险、考古为名义,肆意发掘国内文物三、中外古董商人勾结在中国以低价收购文物,再贩卖到国外中国文物流失海外的情况1. 日本作为掠夺中国资源最多的国家,其只在侵华战争时期就从中国掠夺的文化财产共1879箱,360万件之多。
1946年,国民政府教育部“清理战时文物损失委员会”编写了被劫掠往日本的重要文物目录——《中国甲午以后流入日本之文物目录》(2012年正式出版)。
全书收录了甲午以后至1945年抗战胜利前夕被日本劫夺的中国甲骨、石器、铜器、刻石、陶瓷、古玉、丝绣、书画、写经、拓本、杂物、古籍等类中国文物15245件(更多的个人收藏没有计入)。
按照抗战胜利后“清损会”的统计,抗战期间中国各地被日军劫掠和毀坏历史古迹741处,书画类15000多件,古器物类16000多件,碑帖类9300多件,珍稀书籍类300万册,杂件类60多万件。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抗日战争日本人从中国被抢走了多少“国宝”导语:去年,中国民间对日索赔联合会通过日本驻华大使木寺昌人,致函日本天皇明仁和日本政府,要求日本归还所掠中国文物“中华唐鸿胪井刻石”。
这去年,中国民间对日索赔联合会通过日本驻华大使木寺昌人,致函日本天皇明仁和日本政府,要求日本归还所掠中国文物“中华唐鸿胪井刻石”。
这是中国民间首次向日本皇室追讨文物。
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也对我国开始了有计划、长时期、大规模的文化侵略。
日军所到之处,上至国家级的博物馆、图书馆,下至私人藏室,均无一例外遭到野蛮洗劫与破坏。
故宫博物院的珍贵文物在1937年和1942年曾两次遭到洗劫,日伪军共劫走珍贵古籍11022册、珍贵文物1372件,还将大量的故宫所藏的铁炮铜缸熔铸枪炮。
国民政府首都南京在沦陷后也没能逃过劫难,据粗略统计,南京市共损失古物26584件,其中有珍贵文物、字画7720幅,书籍459579册。
公家方面还损失文玩杂件648368件。
私人方面损失碑帖3851件。
上海、安徽、山西等地的博物馆文物损失总数达17万多件(包括古物、字画、书籍)。
抗战胜利后,我国专门编写了被劫往日本的重要文物目录,并向日本索要,但最终只有117箱南京中央图书馆的善本书被运回国。
东京国立博物馆“东洋馆”,又称亚洲文物陈列馆,是日本博物馆中展出中国文物最多的博物馆,也是日本掠夺亚洲国家文物的证据。
博物馆工作人员佐佐木告诉记者,整个博物馆大约有10万件藏品,其中,来自中国的藏品大约有1万件,除了日本本国展品外,就中国展品最多了。
东洋馆的第二层可以说就是中国专馆,一共五个陈列室,其中四个生活常识分享。
世界文物归还的典范世界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和文物流失问题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随着全球化的加速推进,各国之间的文化之间的互动越来越频繁,文物的流失和归还问题也日益突出。
有一些典范性的案例,展现了文物归还的道德和历史责任,在全球范围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埃及的图坦卡蒙面具图坦卡蒙是古埃及第十八王朝的法老,他的墓室在1922年被英国考古学家霍华德·卡特发现,墓室内的珍宝包括一件以镶嵌宝石为装饰的黄金面具,被誉为古埃及文物中的“皇冠上的明珠”。
随着埃及独立运动的兴起,埃及政府开始要求归还图坦卡蒙面具。
在1978年,英国政府最终决定将图坦卡蒙面具归还给埃及,并由埃及政府永久保存。
这一事件成为了世界文物归还史上的重要案例,也为文化遗产的维护树立了典范。
二、希腊的“埃尔金大理石”“埃尔金大理石”具体指的是希腊的巴西利卡神庙上的一些雕塑和建筑装饰。
这些文物原本属于希腊的文化遗产,但在19世纪初,英国外交官埃尔金伯爵以购买的名义将这些文物运至英国。
经过200年的争端,最终英国政府在1816年将这些文物收购后归还给希腊。
此后,这些文物成为了希腊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为世界各国归还文物树立了榜样。
三、中国的颐和园兽首颐和园兽首是中国皇家园林颐和园的重要装饰物,原有12个青铜兽首,分别代表12生肖。
在1860年,英法联军入侵北京,洗劫了颐和园,其中包括兽首。
这些兽首后来被流拍,被私人购买,并流散海外。
在1997年,一些藏家自愿将其中的兽首捐赠给中国,并由中国政府返还后,成为了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为文物归还树立了典范。
四、印第安人骨骸的归还在美国和加拿大的博物馆中,保存着大量印第安人的骨骸和文物。
这些骨骸和文物原本都是印第安人的文化遗产,它们应当回归给原主人。
在20世纪末,美国和加拿大政府开始推动这些文物的归还工作,博物馆也纷纷响应,将这些文物归还给印第安人社区,进行合葬或者重新安葬。
这一系列行动成为了文物归还的典范,引发了其他地区的关注和效仿。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最早主动归还中国文物是哪国?盗走文物数量惊
人
导语:民国十五年(1926年)冬,当时已过花甲之年的斯文赫定,再次率领一支由瑞典人、德国人及丹麦人组成的探险队来到中国。
当时他们入住北京六国
民国十五年(1926年)冬,当时已过花甲之年的斯文·赫定,再次率领一支由瑞典人、德国人及丹麦人组成的探险队来到中国。
当时他们入住北京六国饭店(今北京饭店贵宾楼)。
此次中国之行,名义上为德国汉莎航空公司开辟中国航线作调查,实际仍是想到西域探险,图谋盗宝。
1933年4月7日斯文·赫定寄瑞典国内妹妹的名信片,上贴中华民国邮局发行的纪念邮票,中国学术界听说后,立即自发起来反对。
北京大学考古会、清华研究院、京师图书馆、历史博物馆等在京的十几个学术团体,联合组成“中国学术团体协会”表示抗议。
最后,经过长达6个月的谈判,双方达成了协议。
斯文·赫定虽然不情愿,但不得不接受如下协议:由中瑞两国共同组成一支“西北科学考察团”;考察团所采集、发掘的一切动植物标本、文物、矿物样品等,都是中国财产,归中国所有。
这个协议意义非凡,可以说是中国近代学术史上第一个对外国来华考察团体和个人有约束力的条约,在中国考古史上具有标志性意义。
正是因为有了这个协议,3年后考察团所发现的震惊世界的“居延汉简”才没流失国外,没被瑞典人运走。
这大概是民国时在文物保护方面做得最好的一件事情。
这个协议的更大意义是,民国政府立法院于1930年(民国十九年)制定了《古物保存法》,这也是中国有史以来第一个文物保护法规。
接下来,民国政府又先后出台了《采掘古物规则》和
生活常识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