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语的历史与未来走势
- 格式:doc
- 大小:38.50 KB
- 文档页数:12
关于黎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
黎姓是中国常见的姓氏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本文将对黎
姓的历史和现状进行研究,探讨其起源、分布以及相关的文化特征。
黎姓起源于中国古代,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
据史书记载,黎姓最早
出现在今天的湖南、广东等地,后来逐渐扩散到全国各地。
黎姓的起源有多种说法,一般认为有黎姓的人是黎族的后代,也有人认为是黎姓是古代部落的名称,后来成为了姓氏。
不论起源如何,黎姓都承载着古老的历史和文化。
在中国各地,黎姓的分布比较广泛,尤其集中在广东、湖南、海南等地。
在海
南岛,黎族是当地的土著民族,黎姓的人数也相对较多。
此外,在台湾、越南等地也有黎姓的分布。
可以说,黎姓是一个具有地域特色的姓氏。
黎姓在中国历史上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在古代,有不少名人姓黎,如南宋大臣
黎庶,明朝文学家黎元洪等。
他们在政治、文化等领域都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同时,黎姓在历史上也有一些特有的家训和家谱,传承了家族的价值观和家族文化。
随着时代的变迁,黎姓也在不断发展和变化。
如今,黎姓的人们已经遍布全球
各地,他们在各行各业都有着杰出的代表,为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同时,黎姓也在不断传承和弘扬自己的文化,如举办黎族文化节、出版家谱、举办家族联谊等活动,加强了族人之间的联系和交流。
总的来说,黎姓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内涵的姓氏。
它承载着古代的
记忆,传承着家族的文化,同时也在当今社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我们应该珍视和传承黎姓的文化,让其继续发扬光大,为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电白黎话涯话分布统计表
摘要:
一、电白黎话的简介
1.电白黎话的起源
2.电白黎话的特点
二、电白黎话的分布统计表
1.电白黎话的地理分布
2.电白黎话的使用人数
3.电白黎话的语言活力
三、电白黎话的现状与保护
1.电白黎话的传承与发展
2.电白黎话的保护措施
正文:
电白黎话,又称涯话,是一种粤语方言。
起源于广东省茂名市电白区,主要分布在电白区及其周边地区。
电白黎话具有独特的语音、语法、词汇特点,是粤语中具有代表性的方言之一。
根据电白黎话的分布统计表,我们可以看到电白黎话主要集中在广东省茂名市电白区,同时在周边的高州市、化州市、茂南区等地区也有分布。
据统计,使用电白黎话的人数约为80 万人左右。
电白黎话作为粤语方言的一种,具有较高的语言活力。
在电白区,电白黎话在日常交流中得到广泛应用,特别是在家庭、邻里、朋友之间。
此外,电白
黎话还具有一定的地域文化特色,与当地的风俗习惯密切相关。
然而,随着普通话的普及和粤语其他分支的影响,电白黎话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冲击。
为了保护和传承电白黎话,政府和相关部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开展方言调查、编纂方言词典、加强方言教育等。
黎族的发展现状黎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海南省黎族自治县和乐东黎族自治县,并在海南的其他地方有分布。
黎族的发展现状主要包括人口、经济、教育等方面。
首先是黎族的人口发展现状。
根据统计数据,截至2020年底,海南省黎族人口约为120多万人,其中,海南黎族自治县有近90万人口,乐东黎族自治县有20多万人口,其余分布在海南其他地方。
然而,黎族人口总数相对较少,仅占海南省总人口的约10%左右。
人口数量的较少可能会导致一些问题,比如基础设施建设和就业机会相对不足。
其次是黎族经济的发展现状。
黎族主要以农业和渔业为主要经济来源。
他们种植的作物有稻米、木薯、红薯、大蒜等,同时从事养猪养鸡等养殖业。
渔业方面,他们主要从事捕鱼、养鱼等。
然而,由于经济水平的相对较低,很多黎族人的收入较低,特别是分布在较偏远地区的黎族人,生活条件相对较差。
再次是黎族的教育发展现状。
海南省政府高度重视少数民族的教育问题,在黎族地区建设了许多中小学和职业学校,提供良好的学习条件和教学资源。
目前,黎族的教育水平有所提升,基本实现了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
然而,由于交通条件差、教育资源不足等原因,一些黎族儿童仍然面临上学难的问题,高等教育水平相对较低。
针对黎族的发展现状,海南省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改善交通条件,提高教育和医疗水平,加大扶贫力度等,以促进黎族的全面发展。
同时,也通过宣传、文化活动等方式加强了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提高了黎族人民的自豪感和幸福感。
综上所述,黎族的发展现状在人口、经济、教育等方面都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
然而,通过政府的努力和社会的关注,黎族的发展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相信在未来,随着政策的进一步完善和支持力度的加大,黎族人民的生活水平将会得到进一步提高。
关于黎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
黎姓是中华民族的姓氏之一,起源于中国古代。
关于黎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如下:
历史:
黎姓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商代和周代。
相传,黎姓是黎民氏的后代,是夏朝的部落首领。
此外,黎姓在东汉时期以黎阳郡为家族发源地,故也有一说是黎阳郡的后裔。
黎姓在明清时期的发展较为显著。
明朝时,黎姓在江西、湖北、江苏等地都有分布,以江西为主。
清朝时,黎姓分布范围更为广泛,除了江西等地外,还在福建、广东、广西、湖南等地有分布,尤以广东最多。
清朝时期,还有一些黎姓的迁徙现象,如黎族的迁徙,是由于黎姓在广东省潮汕地区的儿子被称为“黎儿”,后来成为了黎族。
现状:
黎姓在中国的分布较为广泛,尤以广东最多。
据统计,广东省有较多的黎姓人口,其中以潮汕地区的黎姓人口最多。
此外,江西、福建、广西、湖南等地也有分布,尤其是广西壮族自治区钟山县更是黎姓的主要分布地。
黎姓在现代社会的分布不仅限于中国,还有一部分黎姓人口分布在海外。
据资料显示,黎姓在越南、泰国、老挝、柬埔寨、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也有相当数量的分布。
尤其是越南,越南国内有大约七百万人姓黎,占全国人口的7%左右,而越南
国内黎姓人口的多数分布在北部,如河内、海防等地。
除了东南亚国家外,黎姓还分布在一些西方国家,如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
这些移民黎姓人口主要是华人移民后代。
可见,黎姓在中国的分布相对较广,且还有相当数量的人口分布在东南亚和一些西方国家。
黎姓的发展历史丰富多元,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姓氏之一。
关于黎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
黎姓是中国最常见的姓氏之一,其历史可以追溯到上古时代。
本文将简要介绍黎姓的起源、发展以及现状。
黎姓起源于上古时代的黎族,黎族是中国南方的一个古老民族,主要分布在广西、海南、云南等地方。
根据历史文献记载,黎族的始祖是黎真,他是上古部落的首领,后来成为黎族的始祖和族长。
黎姓就是源自于黎族的后代而得名。
黎姓在中国历史上有着较长的发展历程。
在大约公元前2000
年的商朝时期,黎姓已经出现在中国的古代文字中。
据《史记》记载,周朝的封建制度中,黎姓成为了黎侯国的国姓。
此后,黎姓逐渐分布到了全国各地,成为了一个普遍存在的姓氏。
特别是在海南岛,黎姓更是占据了主导地位,成为了当地的主要姓氏。
在现代,黎姓仍然是中国最常见的姓氏之一。
根据中国的人口普查数据,黎姓在全国范围内的人口数量较大,而且主要分布在广东、湖南、四川、福建等省份。
此外,海南省是黎姓的聚集地,黎姓在当地人口中占比较高。
对于现代社会而言,姓氏是一个重要的身份象征和文化符号。
黎姓作为中国最常见的姓氏之一,代表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遗产。
在黎姓的传承过程中,黎族人民通过代代相传的方式,保留了自己的家族传统和习俗,弘扬了自己的文化特色。
总结而言,黎姓作为中国最常见的姓氏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
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通过对黎姓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的历史和文化变迁,同时也能够感受到黎姓人民的自豪感和归属感。
广东电白黎话民歌的传承现状与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电白黎话民歌是一种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民间艺术形式,是广东文化宝库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和传统文化的冲击,电白黎话民歌的传承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和困境。
为了更好地了解和保护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有必要对电白黎话民歌的传承现状进行深入研究。
研究背景中,我们需要了解电白黎话民歌的起源、发展历程以及其在当地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
通过对其历史渊源和文化背景的深入挖掘,可以更好地把握其传承现状及面临的挑战,为后续研究打下基础。
对电白黎话民歌的研究也可以为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2000字】。
1.2 研究意义电白黎话民歌是广东省电白县特有的一种民间音乐形式,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独特的音乐特色。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和文化交流的加深,电白黎话民歌在传承保护方面面临着诸多挑战和困境。
研究电白黎话民歌的传承现状和发展趋势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和理论价值。
电白黎话民歌是电白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电白人民传统文化的珍贵遗产。
通过研究电白黎话民歌的传承现状,可以更好地了解和把握电白地区的文化传统,促进其传承和发展。
随着电子媒体和网络技术的普及和发展,电子化媒体已经成为传播文化信息和促进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
研究电白黎话民歌的传承现状,有助于探讨如何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推动民歌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为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1.3 研究方法研究方法是研究的基础,是确保研究过程科学、系统、完整的关键环节。
在对广东电白黎话民歌传承现状进行研究时,我们将采取多种研究方法,以确保研究结果的客观性和可靠性。
我们将采用文献资料法对相关文献、资料进行搜集、整理和分析,深入了解电白黎话民歌的历史渊源、演变轨迹和传承现状。
我们还将通过实地调研的方式,走访电白地区的老一辈黎话民歌传承者,深入了解他们的传唱方式、传承经验和口述历史。
黎族古代历史资料黎族主要聚居在海南省的陵水、保亭、三亚、乐东、东方、昌江、白沙、琼中、五指山等县市,其余散居在海南省境内的万宁、儋州、屯昌、琼海等县市,及贵州等省分均有分布。
截至2015年海南省黎族人口149万余人。
下面由店铺带领大家简单了解一下。
黎族古代历史资料黎族是海南岛最早的居民。
在我国古籍上很早就有关于黎族先民的记载。
西汉以前曾经以“骆越”,东汉以“里”、“蛮”,隋唐以“俚”、“僚”等名称,来泛称我国南方的一些少数民族,其中也包括海南岛黎族的远古祖先。
“黎”这一族称最早正式出现在唐代后期的文献上,唐末刘恂在《岭表录异》中就有“儋(州)振(州)夷黎海畔采(紫贝)以为货”的记载。
但普遍作为黎族的专用族称,则是在11世纪宋代以后才开始固定下来,并沿用至今。
黎族文化海南省保亭县黎族苗族自治县位于海南省中部五指山南麓,是海南岛中部山区的一颗璀璨的绿色明珠。
全县面积1160.6平方公里,人口16万人,其中黎族人口9.4万人,占全县人口的61%,保亭的县名来源于明代的“宝亭司”,到了清代改称“保亭营”,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正式设立县行政建制,1987年成立保亭县黎族苗族自治县。
保亭地区的黎族有杞、哈、赛等方言,每个方言区的语言、生活习俗亦有所异,但是文化艺术娱乐等方面基本相同。
自古以来,勤劳勇敢的黎族人民就生息、繁衍在这块土地上,他们和汉族及其他各族人民一起,创造了悠久的历史和富有特色的海岛文化。
黎族,是中华民族大家中的光荣的一员,是少数民族中人口超百万的一个民族。
他们是海南岛上最早的居民。
据考古学家的考证和史料记载,至少在二三千年以前的新石器时代,古百越的一部分人便从两广(广东、广西)大陆上不止一次地横渡琼州海峡,到达本岛东北部,然后才逐渐向全岛扩散。
这就是现今黎族的先民。
在东汉时代,他们被称为“里”,隋代则“俚”、“僚”并称。
唐德宗年间称为“黎”,但普遍以“黎”、“代”、“僚”则在宋代以后。
黎族文化常识高考知识点黎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海南岛、广西壮族自治区和云南省等地。
作为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民族,黎族文化不仅具有独特的特色,而且也是高考常见的文化知识点之一。
下面我们就来一起了解一些关于黎族文化的常识。
黎族是中国历史上的古老民族之一,他们的先民早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就已经在海南岛上繁衍生息。
他们的祖先是从中原地区迁徙而来的,逐渐与当地土著部族融合形成了今天的黎族。
黎族文化非常丰富多样,涵盖了语言、宗教、服饰、建筑等多个方面。
首先,黎族有着独特的语言文字系统,通行着一种叫做黎语的方言。
黎语是属于壮侗语系的一种语言,和海南本岛的汉语是截然不同的。
黎语有自己的音节、词汇以及语法规则,人们可以通过学习黎语来深入了解黎族的文化。
另外,黎族在宗教方面也有着独特的信仰体系。
传统上,黎族信奉母系神灵,崇拜大自然和祖先。
他们相信自然界万物都有灵性,同时也相信祖先能保佑他们的家庭和社群。
因此,黎族人在进行各种仪式和庆典时会以祭祀祖先和神灵为主题,以表达对祖先的敬仰和对大自然的感恩之情。
在服饰方面,黎族的传统服装也是其独特之处。
传统黎族服装以手工纺织品和手工刺绣为特色,常见的服饰有黎族妇女的绣花衣、黑色领巾、五色纱巾等。
这些服饰不仅体现了黎族人民的审美观念,还反映了他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会地位。
此外,黎族的建筑也有自己的风格。
黎族人善于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建造了许多具有独特形态的建筑物。
传统的黎族建筑通常以竹木、棕榈叶和红瓦等为材料,风格古朴,富有民族特色。
黎族的竹楼构造巧妙,既适应了气候需求,又满足了人们对建筑美感的追求。
这些传统建筑与自然环境相互融合,给人一种和谐的感觉。
黎族文化常识在高考中也是一个重要的考查内容。
例如,在语文和历史科目中,高考试题可能涉及黎族的历史渊源、语言特点、信仰习俗等方面的知识。
此外,美术科目中也有可能考察黎族的传统服饰、建筑特色等内容。
因此,了解黎族文化常识不仅有助于考生在高考中取得更好的成绩,也有助于提高对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多元性的认识。
“黎族”的语言是否与其他汉民族有显著差异?一、历史渊源黎族作为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其语言与其他汉民族的语言存在一定的差异。
这种差异可以追溯到古代,黎族语言在长期的地理隔离与文化交流中逐渐形成独特的特点。
二、语音特点黎族语言的语音特点是与其他汉民族明显不同之处。
首先,在元音方面,黎族语言中的元音系统相对复杂,包含多个元音音位,而其他汉民族的语言可能只有较少的元音音位。
此外,在辅音方面,黎族语言中存在一些特殊的音位,如浊化现象的出现,增加了语音的多样性。
三、词汇差异黎族语言的词汇与其他汉民族的语言也存在显著的差异。
由于地理环境的不同以及文化传承的影响,黎族语言中词汇的构成、用词方式与其他汉民族的语言有所不同。
黎族在与外界的接触中,吸收了一些外来词汇,但同时也保留了一些纯粹的黎族词汇,这使得黎族的词汇体系更为独特。
四、语法结构黎族语言的语法结构与其他汉民族的语言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黎族语言中的词序、语法关系等方面与其他汉民族的语言有所不同。
例如,在黎族语言中,形容词的位置与汉语不同,通常放在名词后面,与其他汉民族的语言表达方式相比更为灵活。
五、语言保护与发展作为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黎族语言的保护与发展是当下的重要任务。
近年来,中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加大对黎族语言的研究与保护力度。
借助现代技术手段,如语音合成等,可以更好地传承与弘扬黎族语言,保护其悠久的历史与文化。
综上所述,“黎族”的语言与其他汉民族确实存在显著差异。
正是这种差异赋予了黎族语言独特的魅力和文化韵味。
同时,黎族语言的保护与发展也是当代社会亟需关注与重视的课题,只有做好这项工作,才能保护好我们民族的丰富多样性。
黎语的历史与未来走势作者:高泽强来源:《广西民族研究》2008年第03期【摘要】千百年来,黎语在历史上曾是海南岛的强势语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黎语的发展达到了全盛时期,但自20世纪50年代末到“文化大革命”期间,黎语逐渐走下坡路,至今已经显现全面萎缩和削弱趋势。
本文从黎语系属、黎语方言、黎语汉语借词等方面进行阐述和介绍,探索黎语的形成、发展和变化过程,最后在此基础上揭示黎语未来的走向。
【关键词】黎语历史;方言特点;汉语借词;未来走势【作者】高泽强(昂·德威宏韬),海南省民族研究所副所长。
海南,572200【中图分类号】H2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54X(2008)03-0106-009The Li Language’s historical and futuristic developmentGao ZeqiangAbstract:In the past three thousand years. the Li language was a powerful languages in the history of Hainan land. After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set up,the Li language’s developments reach flourished,but during the fifties of 20th century end to “wen hua da ge ming”,a gradual decline in the Li languages,now already all shrinking and weaken. This article expound and introduce about explore the Li language’s forming、development and changing from the Li system、Li language、Chinese loanword etc. on the basis of this told all the people the Li language’s futuristic development.Key words:Li language’s historical ;relation the same language’s peoples ;language characteristics ;Chinese loanword ;futuristic development.黎语是黎族人民的共同语,千百年来一直是黎族人民交流思想感情的工具。
黎语没有与语言相适应的文字,1957年国家曾以哈方言为基础、乐东县保定村黎语为标准音创制了黎文,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一直没有推广应用。
一、黎语系属及与同语族的关系据2000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的统计数字,黎族人口124.78万人,其中海南省有117.22万人。
目前,除了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陵水黎族自治县、儋州市一些地方以及万宁、屯昌等市县的少数黎族使用汉语外,其他地区的黎族均使用黎语作为日常交际用语,多数的黎族兼通当地的汉语(海南话、儋州话等)和普通话。
1.黎语系属黎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黎语支。
对于黎语属壮侗语族,学术界的认识比较一致,但整个壮侗语族是否属汉藏语系,与汉藏语系是否有渊源关系,目前争论比较大。
①在国外,有两派学术观点:一派认为壮侗语族属汉藏语系,代表人物是著名语言学家美籍华人李方桂、法国学者马伯乐等人;另一派是主张壮侗语族应属南岛语系,代表人物是美国学者本尼迪克特等人。
在国内,壮侗语族与属汉藏语系的观点是主流观点。
权威性辞书(《辞海》)、百科全书(《中国大百科全书》)、词典(《现代汉语词典》)等就持这个观点。
持此观点拥有一批著名专家学者和众多的论著,代表人物有邢公畹、王力等。
这一学说创立了一套学科理论,对我国语言学界影响深远。
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我国学者不断致力于壮侗语族语言的研究,并取得许多重要成果。
其中戴庆夏、罗美珍两位教授经过潜心研究,得出“壮侗语族语言原属原始马来语,今属汉藏语系”的结论,这一结论填补了同源说理论上长期未能解决同源词和老借词之间关系的空档,从而巩固了同源说理论。
中央民族大学教授倪大白,1986年在对海南岛回族语言的调查中,发现海南回族的回辉话竟与印尼同出一源,由此他在此基础上扩大对壮侗语族和印尼语的研究,创立了自己一套学科理论,出版了阐明这一理论的专著《侗台语概论·语言类型转换》一书,大胆提出了“壮侗语族语言属于马来——支那语”的新学说。
2.与同语族的关系黎语虽属壮侗语族,但经过几千年独立发展,与同语族之间的共同性减少了。
就词汇而言,黎语与同语族诸语言仍有相当数量的同源词,这些同源词都属于基本词汇,而且越常用的基本词相同率越高,不同的部分在各语言之间也有明显的对应规律。
但是也有一些词,由于时间过于久远,语音变化太大,对应关系已难于辨认。
②根据专家研究,在壮侗语族常用词中选出500多个基本词进行比较,黎语与同语族的渊源关系体现在下表:从表中可以看出,黎语和壮、布依、傣、泰等语接近程度高于黎语与侗、水、仫佬、毛难等语的接近程度。
由此可以得出以下推断:第一,从历史上看,黎语支最先与同语族分离,而壮傣语支和侗水语支的分离应说是在黎语支之后;第二,从地理上看,壮侗语族分离后形成了侗水语支主要在东北部(贵州等),壮傣语支在西南部(广西等),而黎语支则可能仍在壮傣语支的区域内,后来黎语支才南迁到海南岛;第三,从黎族的自称看,黎语支是在有了自己的称呼后,才与同语族分离的,这一称呼一直保留到了今天,但仍与壮傣语支的一些自称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第四,从文化交流看,黎语支最早到达海南岛,此后仍有少部分壮傣语支不断进入海南岛,这使两支语支有接触又有融合。
基于这4种原因,黎语与同语族词汇的比较,才出现上表所反映的情况。
在黎语各方词汇中,与同语族诸语言这个或那个语言相同词的约有160多个。
它们是:太阳、月亮、雨、水、火、石头、窟窿、水田、田埂、炊烟、年、月、日、今天、狗、熊、水獭、乌龟、鸡、母鸡、乌鸦、蜈蚣、蚂蚁、白蚂、鱼、螺蛳、蚂蝇、头虱、虱子、毛、角、翅膀、尾巴、鳃、爪、树、叶子、竹笋、小米、稻草、芭蕉、姜、种子、茅草、身体、头、眼睛、舌头、牙齿、胡子、手、膝盖、血、肠子、胆、骨头、皮肤、指甲、眼泪、唾沫、屁、屎、祖父、祖母、父親、母亲、儿女、带子、鼓、木杵、犁、藤萝、簸箕、权子、药、糠、梦、闪电、浮、停(雨停)、熄灭、落、飞、孵、啼(鸡啼)、眨睛、哭、笑、吐(吐痰)、咳嗽、发抖、呻吟、呛、醉、跨、站、上(上山)、擤、鳰、打开、打耳光、洗澡、洗(洗衣服)、搓洗、缝、扛、桃、抬、包、偷、晴、大、远、近、深、蓝(绿)、白色、厚、重、满、多、干(柴干)、聋、累、哑、痒、我、你、天、星星、路、猪、老鼠、斑鸠、黄蜂、蚊子、跳蚤、棉花、甘薯、芋头、肩膀、胳臂、乳房、缩、缺口、响、溅、淹、点头、尝味、问、忘记、抽打、捆、堆、医治、黑色、苦、辣、淡、腥、生、鳏寡、这、先等。
以上的同源词表明了远古的时候,黎族祖先和壮族、傣族、侗族等祖先的关系非常密切。
“水田”、“稻草”、“木杵”、“犁”、“糠”“簸箕”、“棉花”、“甘薯”、“芋头”、“小米”、“猪”等词,黎语与同语族诸语言都同源,说明这些民族在尚未分离前就已经从事农业,种植水稻。
另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黎语所讲的量词,没有一个与同语族其他语言有同源关系,这又说明了在壮侗语族还没有出现量词(至少可以说没有大量产生量词)时,黎族就已与同语族分离;数词在黎语中至今仍是本民族语,从一到九千九百九十都可用黎语称,只有到万数时才转用汉语借词或者称为十千,而同语族的其他语言大部分都已是汉语借词,这也反映了汉文化对黎族社会影响的程度不如同语族的其他民族。
③3.黎语支的新发现在海南,无论是汉族还是少数民族,方言土语都较多,故有“方言岛”之称。
随着语言学者对海南各族的方言土语深入研究,在汉族中发现有操少数民族语言、在少数民族民族中有操汉语方言的现象比较多。
这些现象无不反映了各族人民在海南这块土地上的交流和融合的过程。
在人们不断对黎族的语言进行调查研究中,一些汉族居民所操的非汉语系统语言也被密切关注。
有一位语言学者在对海南西部感恩平原上的居民所操的“徕话”进行调查研究时发现,“徕话”和黎语同出一语源。
他用340个比较常用的基本词进行比较,相同的词竟在70%以上,因讲“徕话”的居民住在那斗村的最多,这位专家便把“徕话”命名为“那斗话”,划入黎语支。
④此外,在琼西昌化江下游南北两岸的“村人”所使用的“哥隆话”(也称“谟话”),经过初步研究,也证明“哥隆话”与黎语非常接近,常用基本词的相同率都在60%左右。
“村人”和黎族人,双方基本可以听懂对方所讲的话。
海南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黎、苗、回、汉长期杂居,造成各种方言土语相互交错,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种现象在海南西部尤为突出。
随着这一带语言调查研究的不断深入,一些还不为人所知的语言将会被挖掘出来,这对丰富祖国语言园地有着积极的意义。
二、黎语的方言土语黎语经过长期的发展,形成了众多的方言土语。
据20世纪50年代进行的黎语调查得知,黎语共分为5大方言,即哈(亻孝)方言、杞方言、润(本地)方言、美孚方言和台(加茂)方言,前3个方言又可分为若干个土语。
黎语虽然方言土语多,但语言比较一致,除台(加茂)方言差别较大外,其他4个方言差别都小,可以进行简单的交流。
⑤1.哈(亻孝)方言哈方言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黎语支,自称为赛),但在和其他方言的黎族交往时又称自己为哈),故而得名。
哈方言在黎语区通行面最广,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其分布地域如下:乐东黎族自治县除沿海地带以外的大部分地区,三亚市除小部分沿海以外的大部分地区,东方市的东部,昌江黎族自治县的中部和南部,陵水黎族自治县的东北部、中部和西南部,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白沙黎族自治县的外围地区,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西北角和万宁市西南角。
哈方言主要特点为:有3个舒声调,3个促声调,有a、e、i、o、u、等6个基本元音,都各分长短,其内部有罗活、博(哈应)、抱显3个土语。
罗活土语。
“罗活”黎语称∶,是部落名,使用的人口主要集中在乐东的大部分地区,东方的东部,昌江的中部、南部,白沙西部,此外五指山、三亚、琼中等市县也有少量分布。
在“哈”内部其人口与“博”(哈应)不相上下,内部还有罗活、抱由、止港、抱漫、止强、抱怀、抱焕、南唠等自称。
博(哈应)土语。
“博”黎语称,“博”是哈方言内部的其他土语对该土语的称呼,又因该土语说否定词“不”、“没”、“未”等为“?e∶,固又被称为“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