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原_憎恨
- 格式:ppt
- 大小:940.50 KB
- 文档页数:18
绿原《憎恨》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绿原的《憎恨》一文。
该文选自《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第三章“自由体的诗”,详细内容主要围绕诗人通过对“憎恨”这一情绪的剖析,展现了个体在特定历史时期的心态与情感。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憎恨》一诗的主题思想、艺术特色及其所反映的时代背景。
2.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学会从诗歌语言、形象、情感等多角度分析作品。
3. 引导学生认识到憎恨情绪的危害,培养积极健康的情感态度。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分析《憎恨》一诗的主题思想、艺术特色。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并体会到诗歌中所蕴含的深层情感。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憎恨》课文打印稿、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描绘不同情感状态的图片,让学生谈谈自己对各种情绪的认识,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憎恨。
2. 新课导入:介绍绿原及其创作背景,引导学生了解《憎恨》一诗的历史背景。
3. 课文朗读:让学生朗读课文,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4. 课文解析: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艺术特色,包括对诗歌语言的品味、形象的描绘、情感的传递等。
5. 例题讲解:以课文中的典型诗句为例,分析诗人如何通过具体形象表达憎恨情绪。
6. 随堂练习:让学生选取课文中的一句诗句,分析其艺术特色,并进行仿写。
六、板书设计1. 《憎恨》2. 主题思想:揭示憎恨情绪的危害,倡导积极健康的情感态度。
3. 艺术特色:意象鲜明、情感真挚、语言简练。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你对憎恨情绪的认识。
2. 答案示例:憎恨是一种负面情绪,容易导致人际关系紧张,影响身心健康。
我们要学会理性对待矛盾和冲突,以积极健康的情感态度面对生活。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课文解析、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方式,使学生基本掌握了《憎恨》一诗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但在课堂互动方面,仍有待提高。
憎恨【教学目标】1.领会该诗意像的选择上的特色;2.理解将平凡的语言组织成诗的语言,造成一种情绪和意味。
【教学重点】该诗意像的选择上的特色。
【教学难点】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2课时【知识链接】绿原,1922年生,原名刘仁甫,湖北黄陂人。
父母早丧,1938年流亡重庆求学。
1941年开始发表诗作。
同年进复旦大学外国文学系学习,编《诗垦地》。
在胡风主编的《希望》上发表诗歌,成为著名的“七月派”诗人。
“七月诗派”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个很有影响的诗歌流派,因胡风主编的文艺期刊《七月》而得名。
1942年绿原出版第一本诗集《童话》。
1944年逃离重庆,先后在川北、武汉等地教英语。
1948年间在上海出版诗集《又一个起点》《集合》。
后任《长江日报》社文艺组组长。
1953年调中共中央宣传部国际宣传处任组长。
1954年出版诗集《从一九四九算起》。
1955年因胡风案受牵连,被禁七年,期间自修德语。
1962年恢复工作,在人民文学出版社从事德语文学编译。
1969年下放湖北咸宁干校。
1974年调国家出版局版本图书馆编译组。
1977年调人民文学出版社,负责德文翻译。
1980年正式平反。
1983年至1985年,任人民文学出版社副总编辑,主持外国文学作品编辑出版工作。
他在遭受命运打击以后仍然顽强地坚持诗歌创作,历史风云和德国论著的研读迫使他冷静思考,也使他后期的诗作带上了强烈的思辨色彩,凝练而深沉。
译有《浮士德》、《里尔克诗选》等。
【第一课时】1 / 3【教学过程】一、初读课文,品味感受1.自由朗读,读准字音和节奏2.个人展示读,读出真情。
3.小组展示读,读出特色。
二、整体感知:这首诗和“七月诗派”的多数作品一样,也是发愤之作,但它含有内省的色彩,掩卷深思,感到它在发愤中又不乏凝重而有一层歌德式的庄严和静穆。
绚丽的梦境与寒冷的色调并存,新鲜活泼的意象与时代的忧郁同在,成为绿原此诗的一个显著特点。
这首诗展露了诗人与众不同的音色,呈现出诗人独有的语言特点。
绿原简介及《憎恨》的创作背景
绿原,1922年生,原名刘仁甫,湖北黄陂人。
父母早丧,1938年流亡重庆求学。
1941年开始发表诗作。
同年进复旦大学外国文学系学习,编《诗垦地》。
在胡风主编的《希望》上发表诗歌,成为著名的“七月派”诗人。
1942年绿原出版第一本诗集《童话》。
1944年逃离重庆,先后在川北、武汉等地教英语。
1948年间在上海出版诗集《又一个起点》《集合》。
后任《长江日报》社文艺组组长。
1953年调中共中央宣传部国际宣传处任组长。
1954年出版诗集《从一九四九算起》。
1955年因胡风案受牵连,被禁七年,期间自修德语。
1962年恢复工作,在人民文学出版社从事德语文学编译。
1969年下放湖北咸宁干校。
1974年调国家出版局版本图书馆编译组。
1977年调人民文学出版社,负责德文翻译。
1980年正式平反。
1983年至1985年,任人民文学出版社副总编辑,主持外国文学作品编辑出版工作。
他在遭受命运打击以后仍然顽强地坚持诗歌创作,历史风云和德国论著的研读迫使他冷静思考,也使他后期的诗作带上了强烈的思辨色彩,凝练而深沉。
译有《浮士德》、《里尔克诗选》等。
《憎恨》是绿原1942年12月写的,当时诗人虽然才18岁,就象那刚刚灌浆结穗的谷粒,但诗人并没有沉溺在年轻人所常有的童话般的意境中,以他特有的敏感感受到了“那些专门虐待着青色谷粒的蝗虫”一样的反动暴政,诗人面对这样的社会现实你让他怎能不“憎恨”呢?于是诗人便以他特有的社会责任感和特有勇气向复杂而严酷的现实突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