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国论(文言虚词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句式一词多义)
- 格式:doc
- 大小:17.50 KB
- 文档页数:2
【六国论重点梳理】一、文言实词1.通假字(1)暴霜露(2)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3)暴秦之欲无厌2.古今异义(1)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2)思厥先祖父(3)至于颠覆,理固宜然(4)可谓智力孤危(5)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6)后秦击赵者再(7)然后得一夕安寝(8)刺客不行3.词类活用(1) 名词作状语。
日削月割(一天天地,一月月地)(2) 名词作动词。
义不赂秦(坚持正义)(3) 形容词作动词。
不能独完(保全) 惜其用武而不终也(坚持到最终)小则获邑,大则得城(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4.一词多义(1)兵非兵不利而秦兵又至矣斯用兵之效也(2)暴暴霜露(暴秦之欲无厌(3)事以地事秦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4)犹犹抱薪救火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5)始始有远略始速祸焉(6)向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并力西向(动词二、文言虚词1.而(1) 连词,表因果。
赂秦而力亏/战败而亡(2) 连词,表修饰。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3) 连词,表转折。
而秦兵又至矣/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与赢而不助五国也/燕虽小国而后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4) 连词,表承接。
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2.之(1)破灭之道也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胜负之数,存亡之理(2)苟以天下之大(3)子孙视之不甚惜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此言得之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3.以(1) 不赂者以赂者丧洎牧以谗诛(2) 秦以攻取之外苟以天下之大(3)以有尺寸之地(4) 举以予人(5)以地事秦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4.为(1) 动词。
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为国者(2)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5.其(1)其实亦百倍惜其用武而不终也(2)能守其土其势弱于秦6.则(1)小则获邑,大则得城(2)则秦国之所大欲7.与(1)与赢而不助五国也(亲交好附)(2)与战胜而得者(3)六国与秦皆诸侯三、文言句式并翻译1.判断句(1)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用“也”表判断)(2)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用“也”表判断)(3)夫六国与秦皆诸侯(用“皆”表判断)2.省略句(1)举(之)以(之)予人(省宾语“之”和介词宾语“之”)(2)(子孙)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省主语“子孙”)(3)洎牧以谗诛,邯郸为(秦)郡(省定语“秦”,秦国的)3.倒装句(1)其势弱于秦(于秦弱,介宾后置)(2)赵尝五战于秦(于秦五战,介宾后置)(3)苟以天下之大(大天下,定语后置)4.被动句(1)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2)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3)洎牧以谗诛【阿房宫赋重点梳理】一、文言实词1.古今异义(1)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2)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3)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4)各抱地势,钩心斗角(5)楚人一炬,可怜焦土2.一词多义(1)一六王毕,四海一一肌一容,尽态极妍(形容词,全部,所有)(2)缦廊腰缦回缦立远视((3)尽一肌一容,尽态极妍(奈何取之尽锱铢(4)使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使秦复爱六国之人(5)爱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j使秦复爱六国之人⑹为朝歌夜弦,为秦宫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3.词类活用(1)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2)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像绸带一样)/蜂房水涡,矗不知乎几千万落)/辞楼下殿,辇来于秦鼎铛玉石,金块珠砾(3)复道行空,不霁何虹长桥卧波,未云何龙朝歌夜弦,为秦宫人楚人一炬,可怜焦土鼎铛玉石,金块珠砾(4)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5)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二、文言虚词1.焉(1)盘盘焉,囷囷焉(2)缦立远视,而望幸焉2.而(1)骊山北构而西折/缦立远视,而望幸焉/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2)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后人哀之而不鉴之3.其(1) 杳不知其所之也(指宫车)/几世几年,摞掠其人,倚叠如山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2) 代词,自己的,作定语。
《六国论》文言知识点整理一、通假字1、暴[通“曝”,暴露,冒着]霜露,斩荆棘1、暴秦之欲无厌[通“餍,满足]2、为国者,无[通“毋”,不要]使为积威之所劫哉!3、当[通“倘",如果]与秦相较二、古今异义1、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它的实际数目]亦百倍。
2、思厥先祖父[祖辈和父辈],3、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这样以后]得一夕安寝。
4、至于[以致、以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5、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智谋和力量]孤危,6、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旧事,前例],是又在六国下矣。
7、而犹有可以[可以凭借]不赂而胜之之势。
8、后秦击赵者再[两次]三、词类活用1、赂秦而力亏[使……亏损,使动用法],破灭之道也。
2、盖失强援,不能独完[形作动,保全]3、小[形作名,小的地盘]则获邑,大[形作名,大的地盘]则得城.4、至于颠覆,理[名作状,按道理]固宜然。
5、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名作动,坚持正义]不赂秦6、是故燕虽小国而后[方位名词作状语,在……之后]亡,7、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使动,使……退却,击退]之。
8、惜其用武而不终[形作动,坚持到底]也。
9、以事[名作动,侍奉]秦之心,礼[名作动,礼待]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名词作状语,向西]向10、日削月[名作状,一天天,一月月]割,以趋于亡四、一词多义:为:1、至丹以荆卿为[作为]计,始速[招致]祸焉。
2、洎牧以谗诛,邯郸为[成为]郡3、有如此之势,而为[介词,被]秦人积威之所劫4、为[治理]国者,无使为[介词,被]积威之所劫哉!以:1、不赂者以[介词,因为]赂者丧2、秦以[介词,用]攻战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3、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连词,才,表结果]有尺寸之地。
4、古人云:“以[介词,拿]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5、洎牧以[因为,介词]谗诛,邯郸为郡,6、以[介词,把]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介词,用]事[侍奉]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7、日削月割,以[表结果连词,相当于“而",以致]趋于亡。
《六国论》文言知识归纳一、文言实词1.通假字(1)暴霜露 (通“曝”,曝露) (2)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通“倘”,倘若)(3)暴秦之欲无厌 (通“餍”,满足)2.古今异义(1)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古义:它实际上的数量今义:实际上(2)思厥先祖父古义:祖辈和父辈今义:父亲的父亲(3)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义:到……结局今义:连词(4)可谓智力孤危古义:智谋和力量今义:理解事物的能力(5)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古义:先例,旧事。
今义:真实的或虚构的有关人物的事情(6)后秦击赵者再古义:两次今义:又,又一次(7)然后得一夕安寝古义:这样以后今义:表示一件事情之后接着又发生另一件事情(8)刺客不行古义:不去行刺今义::能力、本事欠缺;水平不高3.词类活用(1) 名词作状语。
日削月割(一天天地,一月月地)(2) 名词作动词。
义不赂秦(坚持正义)(3) 形容词作动词。
不能独完 (保全)(4)惜其用武而不终也(坚持到最终)(5)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小的方面,大的方面)4.一词多义(1)兵非兵不利(名词,兵器、武器)而秦兵又至矣(名词,军队)斯用兵之效也(名词,战争)(2)暴暴霜露 (动词,曝露) 暴秦之欲无厌 (形容词,凶暴,残酷)(3)事以地事秦(动词,侍奉)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名词,事情)(4)犹犹抱薪救火(动词,像,好象)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副词,仍然,还)(5)始始有远略(名词,起初)始速祸焉 (副词,才)(6)向向使三国各爱其地 (副词,假使,如果) 并力西向 (动词,朝着,对着)二、文言虚词1.而(1) 连词,表因果。
赂秦而力亏/战败而亡(2) 连词,表修饰。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3) 连词,表转折。
而秦兵又至矣/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与赢而不助五国也/燕虽小国而后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4) 连词,表承接。
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2.之(1) 助词,的。
一、文言实词1.通假字(1)暴.霜露(通“曝”,曝露)(2)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通“倘”,倘若)(3)暴秦之欲无厌.(通“餍”,满足)(4)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通“勿”,不要)2.古今异义(1)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古义:它实际上的数量今义:实际上(2)思厥先祖父..古义:祖辈和父辈今义:父亲的父亲(3)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义:到……结局今义:连词(4)可谓智力..孤危古义:智谋和力量今义:理解事物的能力(5)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古义:先例,旧事今义:真实的或虚构的有关人物的事情(6)后秦击赵者再.古义:两次今义:又,又一次(7)然后..得一夕安寝古义:这样以后今义:表示一件事情之后接着又发生另一件事情(8)刺客不行..古义:不去行刺今义::能力、本事欠缺;水平不高3.词类活用(1) 名词作状语。
日.削月.割(一天天地,一月月地)(2) 名词作动词。
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自取下策)/义.不赂秦(坚持正义)(3) 形容词作动词。
不能独完.(保全)/ 惜其用武而不终.也(坚持到最终)/小.则获邑,大.则得城(小的方面,大的方面)4.一词多义(1)兵非兵.不利(名词,兵器、武器)而秦兵.又至矣)名词,军队)斯用兵.之效也(名词,战争)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动词,丧失,丢失)(2)暴暴.霜露(动词,曝露)暴.秦之欲无厌(形容词,凶暴,残酷的)(3)事以地事.秦(动词,侍奉)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名词,事情)(4)犹犹.抱薪救火(动词,像,好象)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副词,仍然,还)(5)终终.继五国迁灭(副词,终于)惜其用武而不终.也(动词,坚持到最终)(6)始始.有远略(名词,起初)始.速祸焉(副词,才)(7)向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副词,假使,如果)并力西向.(动词,朝着,对着)(8)得较秦之所得.(动词,获得)此言得.之(动词,适合,得当)然后得.一夕安寝(动词,获得)二、文言虚词1.而(1) 连词,表因果。
《六国论》重要知识点整理一、文言实词1.通假字(1)暴霜露(通“曝”,曝露)(2)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通“倘”,倘若)(3)暴秦之欲无厌(通“餍”,满足)(4)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无”通“毋”,不要。
)2.古今异义(1)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古义:它实际上的数量今义:实际上(2)思厥先祖父古义:祖辈和父辈今义:父亲的父亲(3)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义:至:到;于:引出结果今义:连词(4)可谓智力孤危古义:智谋和力量今义:理解事物的能力(5)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古义:先例,旧事今义:真实的或虚构的有关人物的事情(6)后秦击赵者再古义:两次今义:又,又一次(7)然后得一夕安寝古义:这样以后今义:表示一件事情之后接着又发生另一件事情(8)刺客不行古义:不去行刺今义::能力、本事欠缺;水平不高3.词类活用(1) 名词作状语。
日削月割(一天天地,一月月地)(2) 名词作动词。
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自取下策)/义不赂秦(坚持正义)(3) 形容词作动词。
不能独完(保全)/ 惜其用武而不终也(坚持到最终)/小则获邑,大则得城(小的方面,大的方面)4.一词多义(1)兵非兵不利(名词,兵器、武器)而秦兵又至矣)名词,军队)斯用兵之效也(名词,战争)(2)暴暴霜露(动词,曝露)暴秦之欲无厌(形容词,凶暴,残酷的)(3)事以地事秦(动词,侍奉)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名词,事情)(4)犹犹抱薪救火(动词,像,好象)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副词,仍然,还)(5)终终继五国迁灭(副词,终于)惜其用武而不终也(动词,坚持到最终)(6)始始有远略(名词,起初)始速祸焉(副词,才)(7)向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副词,假使,如果)并力西向(动词,朝着,对着)(8)得较秦之所得(动词,获得)此言得之(动词,适合,得当)然后得一夕安寝(动词,获得)二、文言虚词1.而(1) 连词,表因果。
赂秦而力亏/战败而亡(2) 连词,表修饰。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3) 连词,表转折。
《六国论》一、文言文实词(一)通假字及含义1.暴霜露“暴”同“曝”。
读pù,晒,引申为“暴露”,意为“冒着”2.暴秦之欲无厌“厌”同“餍”。
读yàn,满足3.当与秦相较“当”通“倘”,读“tăng”,如果。
(二)古今异义1.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古:它实际上。
今:副词,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承上文而含转折)。
2.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
古:泛指祖辈、父辈。
今:父亲的父亲,爷爷。
3.然后得一夕安寝。
古:这样以后。
今:副词,表示接着某种动作或情况之后。
4.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古:以致,以至于。
今:表示另提一事。
5.后秦击赵者再.古:两次。
今:又一次。
6.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古:智谋,力量。
今:理解、解决问题的能力。
7.刺客不行。
古:不去行刺。
今义::能力、本事欠缺;水平不高。
8.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古:可以凭借。
今:允许。
9.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古:旧事,前例。
今:用做讲述对象的事情。
刺客不行古:不去行刺。
今义::能力、本事欠缺;水平不高。
(三)词类活用现象1.不能独完(形容词作动词,保全)2.秦以攻取之外(动词作名词,攻占的方法)3.小则获邑,大则得城(形容词作名词,小的地方,大的地方)4.以地事秦(名词作动词,侍奉)5.能守其土,义不赂秦(名词作动词,坚持正义)6.始速祸焉(形容词作动词,招致)7.李牧连却之(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退却)8.惜其用武而不终也(形容词作动词,坚持到最后)9.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名词作动词,礼待)10.日削月割(名词作状语,一天天地,一月月地)(四)一词多义(1)兵非兵.不利(名词,兵器、武器)而秦兵.又至矣(名词,军队)斯用兵.之效也(名词,战争)(2)暴暴.霜露(动词,曝露)暴.秦之欲无厌(形容词,凶暴,残酷的)(3)事以地事.秦(动词,侍奉)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名词,事情)(4)犹犹.抱薪救火(动词,像,好象)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副词,仍然,还)(5)终终.继五国迁灭(副词,终于)惜其用武而不终.也(动词,坚持到最终)(6)始始.有远略(名词,起初)始.速祸焉(副词,才)(7)向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副词,假使,如果)并力西向.(动词,朝着,对着)(8)得较秦之所得.(动词,获得)此言得.之(动词,适合,得当)(9)势如此之势.(优势)其势.弱于秦(势力)(10)亡: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失去土地)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灭亡)二、文言文虚词1.而(1) 连词,表承接。
《六国论》重要知识点整理一、文言实词1.通假字(1)暴霜露(通“曝”,曝露)(2)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通“倘”,倘若)(3)暴秦之欲无厌(通“餍”,满足)2.古今异义(1)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古义:它实际上的数量今义:实际上(2)思厥先祖父..古义:祖辈和父辈今义:父亲的父亲(3)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义:至:到;于:引出结果。
以至于。
今义:连词,表示到达某种程度(4)可谓智力..孤危古今义:理解事物的能力(5)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古义:先例,旧事今义:真实的或虚构的有关人物的事情(6)后秦击赵者再.古义:两次今义:又,又一次(7)然后..得一夕安寝古义:这样以后今义:表示一件事情之后接着又发生另一件事情(8)刺客不行..古义:不去行刺今义::能力、本事欠缺;水平不高7、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古:咽下咽喉今:吞咽8.与.嬴而不助五国也:古义:结交今义:和9.始速.祸焉:古义:招致今义:速度3.词类活用(1) 名词作状语。
日削月割(一天天地,一月月地)至于颠覆,理固宜然理:按理来说(2) 名词作动词。
义不赂秦(坚持正义)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礼:礼待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下:吞下以地事秦事:侍奉(3) 形容词作动词。
不能独完(保全)惜其用武而不终也(坚持到最终)始速祸焉速:招致(4)动词的使动用法:李牧连却之使……退却,译为打退4.一词多义(1)兵非兵不利(名词,兵器、武器)而秦兵又至矣(名词,军队)斯用兵之效也(名词,战争)(2)暴暴霜露(动词,曝露)暴秦之欲无厌(形容词,凶暴,残酷的) (3)事以地事秦(动词,侍奉)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名词,事情)(4)犹犹抱薪救火(动词,像,好象)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副词,仍然,还) (5)终终继五国迁灭(副词,终于)惜其用武而不终也(动词,坚持到最终) (6)始始有远略(名词,起初)始速祸焉(副词,才)(7)向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副词,假使,如果)并力西向(动词,朝着,对着)(8)得较秦之所得(动词,获得)此言得之(动词,适合,得当)(9)势有如此之势 (优势)其势弱于秦 (势力)(10)亡: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失去土地)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灭亡)二、文言虚词1.而(1) 连词,表承接。
《六国论》翻译及知识点归纳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赂秦而力亏, 破灭之道也。
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子孙视之不甚惜, 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
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 薪不尽,火不灭J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士,义不赂秦。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翻译六国的灭亡,不是(因为他们的)武器不锋利,仗打得不好,弊端在于用土地来贿赂秦国。
拿土地贿赂秦国亏损了自己的力量,(这就)是灭亡的原因。
有人问:“六国一个接一个的灭亡,难道全部是因为贿赂秦国吗?“(回答)说:“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因为有贿赂秦国的国家而灭亡。
原因是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失掉了强有力的外援,不能独自保全。
《六国论》——知识点总结一、通假字(1)暴霜露(通“曝”,曝露)(2)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通“倘”,倘若)(3)暴秦之欲无厌(通“餍”,满足)(4)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无”通“毋”,不要)二、古今异义词1.思厥先祖父古:对去世的尊长的敬称今:时间或次序在前的古:祖辈父辈今:父亲的父亲2.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以致,以至于,终究今:表示另提一事古:灭亡今:用阴谋手段从内部推翻合法政府3.可谓智力孤危古:智慧、智谋、力量今:指人认识、理解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经验等解决问题的能力4.后秦击赵者再古:两次今:又一次5.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古:旧事前例今:有叙述或虚构情节的事件6、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古:不去今:能力差7、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古:咽下咽喉今:吞咽8、其实百倍古:其,代词,那。
实,副词,实际上。
今:副词,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承上文而含转折)9、六国互丧:古:交互,由此及彼,由彼及此。
今:相互10、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古:这样以后今:连词11、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古:可,可以,以,凭借今:表示认可三、词类活用1.使动用法: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却,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退却。
2.形容词活用为动词:不能独完。
完,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存在,保全。
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终,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坚持到底。
3.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小、大,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4.名词用作状语: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日、月,名词用作状语,每天、每月。
5.名词活用作动词:义不赂秦。
义,名词活用作动词,坚持正义。
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礼,名词活用作动词,礼遇,以礼相待。
6.动词活用为名词:盖失强援。
援,动词活用为名词,援助的力量。
秦以攻取之外。
攻,动词活用为名词,攻战的手段、方法。
四、一词多义1.非①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不是)②谪戌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不能)2.得①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获得)②此言得之(适宜)③诚不得已(能够)3.势①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优势)②其势弱于秦(势力)4.兵非兵不利(名词,兵器、武器)而秦兵又至矣)名词,军队)斯用兵之效也(名词,战争)5.暴暴霜露(动词,曝露)暴秦之欲无厌(形容词,凶暴,残酷的)6.事以地事秦(动词,侍奉)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名词,事情)7.犹犹抱薪救火(动词,像,好象)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副词,仍然,还)8.终终继五国迁灭(副词,终于)惜其用武而不终也(动词,坚持到最终)9.始始有远略(名词,起初)始速祸焉(副词,才)10.向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副词,假使,如果)并力西向(动词,朝着,对着)11.得较秦之所得(动词,获得)此言得之(动词,适合,得当)五、文言虚词1.而(1) 连词,表因果。
<《六国论》文言知识点整理一、通假字1、暴[通“曝”,暴露,冒着]霜露,斩荆棘1、暴秦之欲无厌[通“餍,满足]2、为国者,无[通“毋”,不要]使为积威之所劫哉!3、当[通“倘”,如果]与秦相较二、古今异义1、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它的实际数目]亦百倍。
)2、思厥先祖父[祖辈和父辈],3、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这样以后]得一夕安寝。
4、至于[以致、以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5、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智谋和力量]孤危,6、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旧事,前例],是又在六国下矣。
7、而犹有可以[可以凭借]不赂而胜之之势。
8、后秦击赵者再[两次]三、词类活用*1、赂秦而力亏[使……亏损,使动用法],破灭之道也。
2、盖失强援,不能独完[形作动,保全]3、小[形作名,小的地盘]则获邑,大[形作名,大的地盘]则得城。
4、至于颠覆,理[名作状,按道理]固宜然。
5、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名作动,坚持正义]不赂秦6、是故燕虽小国而后[方位名词作状语,在……之后]亡,7、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使动,使……退却,击退]之。
8、惜其用武而不终[形作动,坚持到底]也。
:9、以事[名作动,侍奉]秦之心,礼[名作动,礼待]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名词作状语,向西]向10、日削月[名作状,一天天,一月月]割,以趋于亡四、一词多义:为:1、至丹以荆卿为[作为]计,始速[招致]祸焉。
2、洎牧以谗诛,邯郸为[成为]郡3、有如此之势,而为[介词,被]秦人积威之所劫4、为[治理]国者,无使为[介词,被]积威之所劫哉!以:1、不赂者以[介词,因为]赂者丧;2、秦以[介词,用]攻战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3、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连词,才,表结果]有尺寸之地。
4、古人云:“以[介词,拿]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5、洎牧以[因为,介词]谗诛,邯郸为郡,6、以[介词,把]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介词,用]事[侍奉]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7、日削月割,以[表结果连词,相当于“而”,以致]趋于亡。
六国论
一、文言实词
1.通假字
(1)暴霜露(通“曝”,曝露)
(2)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通“倘”,倘若)
(3)暴秦之欲无厌(通“餍”,满足)
2.古今异义
(1)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古义:它实际上的数量
今义:实际上
(2)思厥先祖父
古义:祖辈和父辈
今义:父亲的父亲
(3)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古义:至:到;于:引出结果。
以至于。
今义:连词,表示到达某种程度
(4)可谓智力孤危
古义:智谋和力量
今义:理解事物的能力
(5)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古义:先例,旧事
今义:真实的或虚构的有关人物的事情(6)后秦击赵者再
古义:两次
今义:又,又一次
(7)然后得一夕安寝
古义:这样以后
今义:表示一件事情之后接着又发生另一件事情
(8)刺客不行
古义:不去行刺
今义::能力、本事欠缺;水平不高
7、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古:咽下咽喉
今:吞咽
8.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古义:结交
今义:和
9.始速祸焉:
古义:招致
今义:速度
3.词类活用
(1) 名词作状语日削月割(一天天地,一月月地)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理:按理来说(2) 名词作动词。
义不赂秦(坚持正义)
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礼:礼待
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下:吞下
以地事秦事:侍奉
(3) 形容词作动词。
不能独完(保全)
惜其用武而不终也(坚持到最终)
小则获邑,大则得城(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始速祸焉速:招致
动词的使动用法:
李牧连却之
使……退却,译为打退
4.一词多义
(1)兵非兵不利(名词,兵器、武器)
而秦兵又至矣(名词,军队)
斯用兵之效也(名词,战争)
(2)暴暴霜露(动词,曝露)
暴秦之欲无厌(形容词,凶暴,残酷的) (3)事以地事秦(动词,侍奉)
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名词,事情)
(4)犹犹抱薪救火(动词,像,好象)
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副词,仍然,还) (5)终终继五国迁灭(副词,终于)
惜其用武而不终也(动词,坚持到最终) (6)始始有远略(名词,起初)
始速祸焉(副词,才)
(7)向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副词,假使,如果) 并力西向(动词,朝着,对着)
(8)得较秦之所得(动词,获得)
此言得之(动词,适合,得当)
势①有如此之势(优势)
②其势弱于秦(势力)
亡:1.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失去土地)
2.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灭亡)
二、文言虚词
1.而
(1) 连词,表承接。
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赂秦而力亏
战败而亡
(2) 连词,表修饰。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
(3) 连词,表转折。
而秦兵又至矣
与赢而不助五国也
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4) 连词,表并列。
二败而三胜
2.之
(1) 结构助词,的。
破灭之道也
较秦之所得
诸侯之所亡
(3) 定语后置的标志。
苟以天下之大
(4) 代词。
子孙视之不甚惜(指土地)
奉之弥繁,侵之愈急(代词,前一个代“秦”,后一个代“贿赂的诸侯”)
此言得之(指上文说的道理)
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前一个代指“秦”;后一个助词,的)
3.以
(1) 介词,因为。
不赂者以赂者丧
洎牧以谗诛
(2) 介词,凭借。
秦以攻取之外
苟以天下之大
(3) 连词,相当于“而”。
以有尺寸之地
(4) 介词,把。
举以予人
(5) 介词,用。
以地事秦
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4.为
(1) 动词。
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成为)
为国者(治理)(2) 表被动。
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5.其
(1) 代词,它。
其实亦百倍(指获得的土地)
惜其用武而不终也(指赵国)
其势弱于秦(指六国)
(2) 代词,他们的。
能守其土(指燕、赵二国)
6.则
(1) 连词,就。
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2) 连词,那么。
则秦国之所大欲
7.与
(1) 动词。
亲交好附)
与赢而不助五国也
(2) 介词,跟,同,表比较的对象。
与战胜而得者
(3) 连词,和,同,表并列。
六国与秦皆诸侯
三、文言句式
1.判断句
(1)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用“也”表判断)
(2)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用“也”表判断) 2.省略句
(1)举(之)以(之)予人(省宾语“之”和介词宾语“之”)
(2)(子孙)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省主语“子孙”)
(3)洎牧以谗诛,邯郸为(秦)郡(省定语“秦”,秦国的)
3.倒装句
(1)其势弱于秦(于秦弱,介宾后置)
(2)赵尝五战于秦(于秦五战,介宾后置)
(3)苟以天下之大(大天下,定语后置)
4.被动句
(1)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为……所,表被动)
(2)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为……所,表被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