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高中政治第3单元第7课第1框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教材分析与导入设计1新人教版3
- 格式:doc
- 大小:32.50 KB
- 文档页数:8
7.1 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识记民族精神、中华民族精神的涵义2、理解中华文化与中华民族精神的关系,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含义(二)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辩证思维的能力,以及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帮助学生充分认识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含义,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自信心。
【教学内容】1.中华民族精神的地位、重要性:是中华民族之魂(1)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的关系: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
(2)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性:……精神纽带……精神支柱……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
2、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中华民族的立业根基)、自强不息(内在气质)的伟大民族精神。
3、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爱国主义(永远高扬爱国主义的旗帜)(1)爱国主义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
(2)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拥护祖国统一。
4、中华民族精神的重大意义: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整体风貌和精神特征,体现了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是中华民族永远的精神火炬。
【学生分析】1、学生通过学习第六课,看到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体会到它的力量深深熔铸在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
这就为进一步深入理解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2、这一课时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收集、整合、归纳信息的能力和语言组织、表达的能力,能透过生活中丰富多彩的文化实践活动进一步探究其内在的本质,这对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学习难度,需要教师给予及时的指导和帮助。
【设计思想】本课教学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这节课的教学主要采用学生展示课件,教师指导点拨,学生合作探究,师生共同学习等策略,教学中选取了一些时代感和说服力都较强的图片、视频资料来引起学生的共鸣,激发他们的所思所想和所悟。
第七课我们的民族精神第一框永恒的中华民族精
神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中华民族精神的巨大作用;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及其核心。
能力目标:从中华民族历经沧桑而不衰、饱受磨难而更加坚强的发展历程中感受中华民族精神的巨大作用和力量;善于结合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传统美德感悟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感受民族精神的巨大力量。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增强对优秀民族文化、传统美德和民族精神的认同感;增强维护民族团结、社会稳定、顾全大局的情感,坚定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信念;具有民族自尊、自立、自强意识,保持民族气节,维护民族尊严,以实际行动报效祖国。
二、【教学重点】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爱国主义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
三、【教学难点】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
四、【教学方法】谈话法、小组合作法、案例分析法等
五、【教具准备】多媒体
六、【课时安排】一课时
七、【教学过程】
八、【板书设计】:
九、【教学后记】:。
高二政治《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优秀教案
教师写好教案可以自信地走进课堂,可以使课堂教学安排更科学更合理,下面是店铺给大家带来的高二政治《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优秀教案,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二政治《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教案
一、教学内容
高中思想政治必修③《文化生活》第三单元第七课第一框题。
二、计划学时
1课时。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对历史现象的分析,感受中华民族精神的巨大作用;通过事例的归纳,理解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和核心;通过对我们现在生活中各种爱国行为的分析,认识到我们都应该是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和建设者。
2.能力目标:通过对抗战史实资料的分析,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通过对材料的理解,培养学生综合归纳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对史实材料的分析,引导学生从中华民族历经沧桑、饱经磨难但始终坚强不屈的历程中,感受中华民族精神的巨大作用和力量。
培养学生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意识,以实际行动报效祖国的决心。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民族精神的作用。
教学难点:爱国主义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
五、教学过程。
2015高中政治第3单元第7课第1框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教案新人教版必修3【本框教材分析】一、三维目标1. 知识与能力(1)知识目标◆中华民族精神的巨大作用◆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2)能力目标◆从中华民族历经沧桑而不衰、饱受磨难而更加坚强的发展历程中感受中华民族精神的巨大作用和力量◆善于结合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传统美德特别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长期奋斗的历史感悟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感受民族精神的巨大力量2. 过程与方法教学过程以情景导析,并要求学生自主思考、讨论、合作探究。
综合运用情景讨论法、小组探究法、分析讲授法、活动启发法。
(1) 结合事例分析,说明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收集整理中华民族五千多年发展历程中生死存亡的重大历史转折点,感受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
(2)到当地博物馆或其他革命纪念馆参观考察,体会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华民族精神的继承与弘扬。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增强对优秀民族文化、传统美德和民族精神的认同感。
(2)增强维护民族团结、社会稳定、顾全大局的情感,坚定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信念。
(3)认同爱好和平、团结统一、勤劳勇敢、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民族优良品格,保持艰苦奋斗、积极进取。
二、教学重点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三、教学难点1.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
2.从爱国主义的具体性和历史性理解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
四、教学建议本课在了解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感悟其强大生命力、凝聚力和创造力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中华文化的精髓和灵魂——中华民族精神。
从整体上看,本课是对学生进行爱祖国、爱民族文化教育整个链条上极其重要的一环,是全书的核心和落脚点。
【新课导入设计】导入一:图片导入(课件展示图片资料:第一幅:鲁迅先生的照片;第二幅:航天英雄杨利伟。
)联系中国百年沧桑之谜,从这两个镜头来看,你认为鲁迅先生所说的“中国的脊梁”体现了什么精神?生:鲁迅先生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等,被誉为当时中国文化革命主将。
《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把握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之魂(2)识记、理解中华民族的内涵(3)深刻的理解爱国主义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2能力目标1结合中华民族精神的形成过程,使学生树立发展和联系的观点,提高辩证思维能力2联系历史和现实,使是学生能透过现象看清本质,明白什么才是真正的爱国主义3情感、态度、值观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明白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增强同学们的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树立正确的爱国主义价值观,理性爱国。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爱国主义。
难点:爱国主义不是抽象的,是具体的。
三、新课教学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中华文化曾经辉煌过,也曾经衰落,中华民族在一次次跌倒中又一次次的站起来,一场逐梦的奔跑,奔跑了五千年,中华民族依然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独树一帜,独领风骚,是什么在支撑着我们中华民族在一次次跌倒中站起来的?导入——视频我们的自信文化篇(中华之魂)学生回答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板书)1中华民族之魂——中华民族精神(板书)那么什么是民族精神?(1)民族精神的含义:P72过渡(师)中华文明是唯一绵廷不绝的古老文明,中华文明、中华文化与我们刚刚感受到的民族精神有什么关系?哪位同学来告诉我们大家它们有什么关系?生: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中华民族精神的力量,中华民族精神深深根植于优秀的传统中华文化之中。
(2)中华民族精神与中华文化的关系(板书)中华民族文化中华民族精神(板书)师:那么中华民族精神到底具有这样的作用呢?(3)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性①是维系中华民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师;民族精神是指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共同生活和社会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优秀文化传统的结晶,这就告诉了我们民族精神是维系民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因为它本身就是人们在共同生活中形成的,同样的我们中华民族也不例外。
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了解民族精神的含义;识记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
2.识记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了解中华民族精神的形成和发展。
3.理解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理解爱国主义内涵的具体性和历史性,懂得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必要性及意义。
4.能结合事例,分析说明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能结合当今世界思想文化发展的实际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要求,分析说明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必要性及重大意义。
【二】能力目标1.结合中华民族精神的形成与发展及爱国主义的具体性和历史性,树立联系观点和发展观点,提高辩证思维能力。
2.联系历史和现实,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及透过现象把握本质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提高对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必要性和重大意义的认识,增强爱国主义情感,树立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为中华民族精神的继承和发扬贡献自己的力量。
【教学重点】1.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
2.中国共产党对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
3.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意义。
【教学难点】1.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
2.爱国主义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
3.结合新的实践,丰富和发展民族精神。
三、教学设计【知识体系】【知识要点】一、中华民族精神的力量:1、中华文化与中华民族精神的关系: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
2、弘扬民族精神的意义:(1)中华民族精神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
(2)是中华民族之魂。
(3)是中华民族永远的精神火炬。
二、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以爱国主义为核心)1、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2、爱国主义:(1)地位: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它贯穿民族精神的各个方面(2)作用:爱国主义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各族人民风雨同舟、自强不息的精神支柱。
思想政治③必修7.1《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教案第一篇:思想政治③必修7.1《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教案第七课我们的民族精神 7.1 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识记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及其核心,理解中华民族精神的巨大作用。
二、能力目标结合事例分析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并说明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必要性及重大意义。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提高对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必要性和重大意义的认识,增强爱国主义情感,树立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为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贡献自己的力量。
教学重点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
教学难点爱国主义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
教学方法情境创设法、合作探究法、分析讲授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中国各民族共同创造了中华文化,中华文化又影响着每一位中国人。
而优秀的传统文化,凝聚了中华民族世世代代的智慧和创造,成为中华民族得以生存和延续的精神力量。
这种精神就是我们的中华民族精神,这也是我们这节课所要探究的问题:《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
二、新课教学课件展示图片资料:第一幅:鲁迅先生照片;第二幅:航天英雄杨利伟。
同学们,学过这么多年的语文课,我们都认识了鲁迅先生,他是20世纪初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生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盖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而看看“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成功着陆之后,航天员杨利伟说了这样一句话:我为祖国感到骄傲;同样,“神舟”六号的航天员费俊龙和聂海胜说过:这是一种责任感,使命感。
教师设问:联系中国百年沧桑之迷,从这两个材料来看,你认为鲁迅先生所说的“中国的脊梁”体现了什么精神?它与中华文化具有什么样的关系,它有什么作用?学生回答:略。
教师归纳:略。
(一)中华民族之魂[专家点评]:教材第72页民族精神的含义及对一个民族而言的重要性。
政治《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说课稿《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说课稿韶关市浈江曲仁中学李丹各位评委⽼师,上午好!今天我要说课的课题是《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我将从“教材、学情、教法、教学⼿段、学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这七个⽅⾯来说,以下是我对本课题进⾏的分析:⼀、说教材1、本节课的地位和作⽤:《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是⾼中思想政治必修三第三单元第七课第⼀框的内容。
是在感受中华⽂化的伟⼤⼒量的基础上,深刻理解伟⼤的中华民族精神,从⽽可以更好地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发展有中国特⾊的社会主义⽂化,承上启下,是全单元的核⼼。
2、教学⽬标: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结合⾼⼆年级学⽣的认知结构及其⼼理特征,制定以下教学⽬标:(1)知识⽬标:了解中华民族精神的巨⼤作⽤、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理解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爱国主义内涵的具体性和历史性。
(2)能⼒⽬标:结合中华民族精神的形成与发展及爱国主义的具体性和历史性,树⽴联系观点和发展观点,提⾼辩证思维能⼒;联系历史和现实,提⾼明辨是⾮的能⼒及透过现象把握本质的能⼒。
(3)情感态度价值观⽬标:通过学习,提⾼对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必要性和重⼤意义的认识,增强爱国主义情感,树⽴民族⾃豪感和⾃信⼼,为中华民族精神的继承和发扬贡献⾃⼰的⼒量。
3、教学重难点及确⽴依据(1)教学重点: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和重要意义确⽴依据:理解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和意义是引导学⽣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理论前提。
(2)教学难点:爱国主义不是抽象的,⽽是具体的确⽴依据:学⽣对“爱国主义”和“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的理解不够透彻,⽐较抽象。
⼆、说学情⾼⼆年级的学⽣已初步具备了合作探究学习的意识,但这⼀阶段的学⽣对事物的认识多停留在感性阶段,缺乏理性的思考。
⽽我校属于浈江区的⼀所普通⾼中,学⽣理解能⼒、思维能⼒普遍较差。
因⽽在教学中要注重激发学⽣学习的兴趣、培养学⽣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三、说教法在本节课中我充分运⽤“听、说、读、写”的教学模式,围绕本课的教学⽬标和教学内容,为了更好的体现学⽣的主体地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采⽤了如下教法:(1)合作探究法:引导学⽣结合教材收集材料,探究问题,培养学⽣的团结协作精神,提⾼思考、辨析,⽣成观点的能⼒。
封面作者:PanHongliang仅供个人学习2015高中政治第3单元第7课第1框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教材分析与导入设计1 新人教版必修3【新课推进】投影展示一组反映民族精神的图片和鲁迅先生的名言,引导学生思考“中国的脊梁”体现在哪些方面的精神?(载人航天、都灵冬奥会带伤比赛)(体现了自强不息、勇敢、坚强等精神)(一)、中华民族之魂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1.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性教材用3个“精神”来概括中华民族精神对中华民族所起的重大作用:始终是系中华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节;是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
是中华民族之魂。
◇注意:中华文化与中华民族精神的关系: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中华民族精神的力量。
深深植根于绵延数千年的优秀文化传统之中。
◇课堂练习:中华民族精神是( )①中华文化力量的集中表现②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③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④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
是中华民族之魂A.①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答案:D解读:①是从中华民族精神与中华文化之间的关系来认识中华民族精神l(2)③④是从中华民族精神的作用的角度来认识。
故①②③④均符合题意。
2.民族精神永不泯灭伟大的民族精神为什么永不泯灭?因为它熔炼于辉煌的古代文化之中,也玉成于近代中国人民救亡图强、前仆后继的奋勇抗争之中。
更彰显于当前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事业之中。
◇结论:中华民族精神贯穿于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全过程,并打上鲜明的时代烙印。
◇点拨:“专家点评”全面介绍了民族精神的含义及民族精神对一个民族而言的重要性。
◇课堂练习:鲁迅说过:“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折射出( )A.中华民族精神永不泯灭,贯穿于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全过程B.中华民族是最优秀的民族C.中华民族精神是世界上最可贵的精神D.不同的民族精神有不同的时代特色答案:A解读:A项说法正确且符合题意;B、C项说法错误;D项与题意无关。
(二)、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1.团结统一教材共讲了两点:第一,团结统一精神的形成源于先民生存和发展的实践;第二,中华民族团结统一精神在祖国发展的各个历史时期都进发出强大的力量。
◇拓展延伸:中华民族的团结统一精神不仅表现在祖国面临危难、生死存亡的关头,在国家顺利发展、兴旺发达的时期也迸发出强大的力量。
◇课堂探究:请你说说“土尔扈特东归”所展示的是什么精神。
◇探究提示:土尔扈特在远离故土一百四十多年之后,经过万里跋涉,重返祖国,展示了◇课堂练习: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形成了希望国家统一、反对民族分裂的团结统一的民族精神。
团结统一精神( )①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②在祖国面临危难、生死存亡的关头方可展示出来③是近代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产物④是使任何征服或分裂中华民族的企图都不能得逞的强大精神力量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答案:D解读:团结统一的精神,无论在国家顺利发展、兴旺发达的时期,还是在祖国面临危难、生死存亡的关头,都进发出强大的力量,故②说法错误;团结统一,中华民族的先民很早就认识到并普遍认同和升华,故③说法错误。
①④正确,故选D。
2.爱好和平为论证爱好和平这一民族精神,教材分为两个层次加以说明。
首先,指出中华民族素来以热情好客、睦邻友好、崇尚交流著称于世,以“礼仪之邦”享誉于史;其次,在当代国际社会中,我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走和平发展道路,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课堂探究:世纪宝鼎体现了中华民族热爱和平的民族品格,结合历史和现实的?撵蘼事例,你能对此作出自己的说明吗?◇探究提示:历史上,可结合中国与日本、印度等国友好往来的史例来说明;现实当中,可结合中国在伊拉克问题、朝核问题上的原则、立场来说明。
◇课堂练习:在解决国际争端问题上,中国政府一贯主张用和平方式解决,坚决反对诉诸武力相威胁,这说明( )A中国对任何问题的解决都放弃使用武力B.热爱和平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有机组成部分C.世界各国都是热爱和平的D.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答案:B解读:A、C项说法错误;D项与题意无关。
正确答案为B。
3.勤劳勇敢勤劳勇敢是中华民族的优良品格,正是这种勤劳勇敢精神,奠定了中华民族坚不可摧的立业根基;中国共产党人在自己长期的奋斗历程中,将勤劳勇敢精神发扬光大,使艰苦奋斗成为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
◇点拨:“专家点评”阐释了勤劳与勇敢内在的统一性。
◇课堂练习:勤劳勇敢精神( )①是中华民族的优良品格中华民族坚不可摧的立业根基富、生死于度外②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③奠定了④就是为了追求真理,坚持正义,置个人荣辱、贫富、生死于度外。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答案:C解读:中国共产党人在自已长期的奋斗历程中,将勤劳勇敢发扬光大,使艰苦奋斗成为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故②说法错误;④说法片面,也应排除。
正确答案为C。
4.自强不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出自《周易》的这句话,反映了中华民族永无止境的创业追求、生生不息的精神活力。
自强不息精神逐渐积淀为中华民族的内在气质,成为鞭策中华儿女不断开拓进取的永恒的精神力量。
◇课堂探究:你能说出这些典故和名言的来历,并用它们来说明白强不息的精神吗?◇探究提示:通过查阅有关资料,弄清这些典故和名言的来历,结合它们的寓意来说明其蕴涵的自强不息精神。
◇课堂练习:“大禹治水”是孺皆知的故事,大禹一过家门而不入的精神成为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典范。
这说明( )A.自强不息精神已积淀为中华民族的内在气质,成为鞭策中华儿女不断开拓进取的永恒的梢神力B.自强不息精神是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气质C.只要有自强不息的精神,中华民族就永远立于不败之地D.自强不息这一概念最早出自《周易)答案:A解读:B、C项说法均错误;D项与题意无关。
正确答素为A。
小结: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就是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的发展过程形成的中华民族精神。
(三)、永远高扬爱国主义的旗帜1.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它贯穿民族精神的各个方面。
爱国主义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各族人民风雨同舟、自强不息的精神支柱。
◇点拨:“文化名人”介绍了古代伟大的爱固诗人-一屈原爱祖国、爱人民、坚持真理、宁死不屈的伟大民族精神。
◇课堂探究:你能说出它们的来历吗?你还知道哪些表达爱国情感的名言警句?◇探究提示:“苟利固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是清代著名政治家和民族英雄林则徐的爱国名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顾炎武的名言;“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是鲁迅的爱国名句。
◇课堂探究:结合其中的一点,淡谈自己打算如何做。
◇探究提示:结合高中学生的实际。
来谈自己的打算,不要脱离实际泛泛而谈。
2.爱国主义是具体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爱国主义有共同的要求,也有不同的具体内涵。
在当代中国,建设国特色社会主义,拥护祖国统一,就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
注意:考查一种言行是否爱国。
必须放在当时历史条件下进行审视,否则,很难得出正确的结论。
◇点拔:“专家点评”结合邓小平同志的语录,感悟爱国主义的具体性。
体会在当代中国爱国与爱社会主义本质上的一致性。
◇课堂探究:你认为,不同时期班归来的海外学子身上折射出哪些共同的精神追求?◇探究提示:尽管所处年代不同,但他们热爱祖国,为祖国的繁荣和富强而贡献自己的青春和力量的热情是相同的,折射出了中华民族精神的民族精神核心——爱国主义。
中华民族精神,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展示了华民族的整体风貌和精神特征.凝结了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是中华民族水远的精神火炬。
◇课堂练习:邓小平谈到爱国时曾经说:“难道祖国是抽象的吗?不爱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的新中国,爱什么呢?”这说明( )①爱国主义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②爱国主义不是具体的,而是抽象的③在当代中国,爱国与爱社会主义本质上是一致的④爱国就是爱社会主义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答案:B解读:②说法错误;④的说法抹杀了爱固主义的时代性,也不准确;①③说不正确且符合题意。
故正确答素为B。
【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学习,使我们了解和掌握了中华民族精神的意义、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明确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容。
我们要从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中,体会中华民族精神的意义,在实际行动中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把爱国主义与爱社会主义统一起来。
这一课时起到衔接的作用,是第六课向第七课过渡的一课时,可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看待文化的能力。
但课时内容多,如何引导学生通过探究而生成知识就非常的关键,这就要求各环节都非常的紧凑,因而事先一些活动的设计意图应该让学生了解,并做一定必要的准备。
同时,知识的学习是教案的重头戏,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同样不能忽视,这也是思想政治学科的一个特点,因而如何设置情境、设置问题就非常的关键,引发学生兴趣,引起学生思考和参与,从而在知识的学习中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达到教育教案的目标。
【板书设计】【布置作业】一、选择题2005年5月19日,《光明日报》载文指出,培育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对于我们国家、我们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团结和凝聚、自立和自主意义尤为重大。
据此回答1—2题。
1、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A 团结统一B 爱好和平C 勤劳勇敢D 爱国主义2、中华民族精神是()①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②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③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④中华民族之魂A ①②③④B ①②③C ②③④D ①③④3、2005年4月21日,中国外交部发言人秦刚在记者招待会上说,中方将继续积极斡旋,推动六方会谈早日重启,中方一向从维护朝鲜半岛和本地区的和平与稳定出发,主张通过对话和平解决半岛核问题,实现半岛无核化的目标。
这体现了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之一()A 爱国主义B 团结统一C 爱好和平D 自强不息4、《老子·三十三章》说“自胜者强”;《论语·子罕》说“为仁由己”;《论语·卫灵公》说“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商君书·画策》说“自恃者,得天下。
得天下者,先自得也”。
从以上引述中可知,是支持着中国人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一种精神,一种信念,一种境界,是流淌在中华民族文明血管中的生生不息的血液。
()A 团结统一B 爱好和平C 勤劳勇敢D 自强不息5、爱国主义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