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北师大版2018-2019学年三年级语文上册《老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评奖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49.00 KB
- 文档页数:7
【篇一】一、深入理解教材,準確把握教學目標1、學生在原有的識字方法的基礎上自學9個生字並會組詞。
2、讀熟課文,瞭解老北京春節的風俗習慣,感受春節的熱鬧氣氛。
3、通過閱讀,能找出春節“開始、高潮、和結束”的日子。
4、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作者熱愛北京,熱愛生活的思想感情。
5、引導學生把自己平時收集的資料整理歸類。
二、廣泛搜集材料,豐富學生的知識儲備新課標指出:要在語文學習過程中培養學生搜集資料和運用處理資料的能力。
為了培養學生的這種能力,更好地完成教學目標,開闊學生的視野,瞭解到更多的有關過年方面的知識。
課前我讓學生通過各種途徑查找有關的資料。
三、緊扣教學目標,靈活設計教學過程(一)以談話的方式導入新課上課伊始,我以談話的方式進行導入,拉近了師生之間的距離:“同學們,你們喜歡過春節嗎,為什麼?”你們想知道老北京的春節是怎麼過的嗎?下麵我們就一起去看一看老北京的春節是怎麼過的。
(板書課題,生齊讀課題)(二)檢查學生自學生字情況並有針對性的對個別字進行讀、寫的指導。
(三)交流資料,初步感知1、課前,老師已經讓同學們搜集有關“過年”的資料,誰願意向大家介紹一下。
2、這些材料,你是怎麼找到的?(看書、問別人)3、老師通過看教學參考書和上網也收集到了一些有關過年的資料,你們想聽聽嗎?教師口述介紹。
有條件的可以製成課件一邊演示,一邊介紹。
這樣更會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4、小結:看來呀,只要我們肯動手去找,動腦去想,動口去問就能獲得知識。
我們既然知道了過年的這麼多資訊,那你想不想去看看老北京的春節到底是怎樣一個熱鬧的場面呢?讓我們一起去看一看吧!(四)通讀課文,感知課文內容1、大聲朗讀課文,注意把課文讀正確,讀得不暢的句子做個記號,再回讀一遍。
2、檢查讀文。
這位同學有這麼幾句話讀得不太通順,讓他再讀一讀或大家齊讀。
讀給同桌聽一聽,同桌認為滿意了,打上“*”。
(五)讀好課文1、我們已經把課文讀通順了,還得把課文讀懂、讀好。
老北京的春节教材分析这篇文章对北京过春节的热闹景象和风俗习惯进行了介绍。
全文共7个自然段。
第一自然段点出了老北京过春节开始的日子是腊月初。
腊月指农历十二月。
第二自然段写腊八这天,人们要喝腊八粥,还要泡腊八蒜。
第三自然段写腊月十九,孩子们买爆竹和玩具,赶集买年画。
第四自然段写除夕真热闹。
准备年饭、穿新衣、贴对联、贴年画、放爆竹、吃团圆饭、守岁,这些都是除夕的风俗。
第五自然段写大年初一的景象与除夕截然不同。
人们拜年、逛庙会。
第六自然段写正月十五元宵节,是春节的高潮。
人们看灯、吃元宵。
用“有的……有的……有的……还有的……”这样一组排比句写出了元宵灯会上灯的多种多样。
从大街到家中处处张灯结彩,灯火通明。
第七自然段写正月十九是春节结束的日子。
文章按时间顺序介绍了老北京过春节的一系列习俗,语言简洁而生动,字里行间透出人们欢欢喜喜过新年的心情,反映出北京人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的心愿文中列举了大量的习俗,情趣盎然又使人读后增长见识。
教学目标1.认识6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本文,体会作者热爱北京,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3.通过阅读,能找出春节“开始”“高潮”和“结束”的日子。
4.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的热闹气氛。
教学建议关于本文1.教学时,要引导孩子在默读本文的基础上,初步了解本文内容,说一说老北京的春节整体上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而后细读本文,了解春节“开始”“高潮”和“结束”的日子。
画出每个时间人们都干什么,再读一读。
在了解本文内容的过程中,指导朗读。
可重点指导第六自然段,“处处张灯结彩——家中也有灯——”引导孩子体会元宵节的灯又多又美。
2.老北京过年的每一个习俗都有来历,上课之前可以让孩子通过各种途径查找有关资料,学习完本文后进行交流。
课后练习要求仿照本文说一说自己家乡过年的习俗,练习的目的是沟通课内外的联系,培养孩子的口语交际能力。
要求不宜过高、过全。
可先搜集有关资料,再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大家一起说一说。
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老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之一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认识生字13个。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老北京过春节的热闹景象和风俗习惯。
教学重难点:1、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学习理解自然段,找出各段讲的什么。
教学准备:小黑板,生字、词卡片。
课型:散文。
教学方法:讨论、小组合作式。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完成初显身手。
学生讲自己查资料了解的情况。
2、板书课题。
二、学习新课。
1、初读课文。
⑴、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并标出自然段的顺序。
⑵、出示13个生字,学生分组认读。
矩蒜醋假夕鞭戚逛驴恰盏预吉(请每组2、4号同学起立教读)⑶、出示生词,同桌读。
规矩大蒜香醋放假除夕鞭炮亲戚逛街恰好几百盏灯预示吉祥2、熟读课文,理解课文。
⑴、学生自由读课文。
说说老北京的春节怎样用一个词来概括。
⑵、指名接读。
⑶、齐读课文,分组讨论:老北京的春节从什么时候开始?什么时候结束?哪些日子是最热闹的?勾出这些日子来。
⑷、齐读课文46自然段,谁用一名话概括这部分内容。
⑸、接读13自然段,谁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这部分讲了什么?⑹、齐读13自然段。
⑺、齐读7自然段。
⑻、朗读全文。
⑼、分小组学生谈自己家乡过年的情景。
三、布置作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板书设计:12、过年开始(腊月初)除夕老北京的春节初一高潮元宵结束(正月初十九)五、教学后记。
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老北京的春节》教案一、常话春节,激情导课同学们在过三个月就是我们中国重要的传统节日了,你们知道是什么节日吗?——春节。
盼望过春节吗?为什么呀?课件出示图片:知道这是哪个地方过春节的情景吗?板书课题:老北京的春节这节课我们就来逛逛老北京,看看他们是怎么过春节的,好吗?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自由的读读课文,把读不准的字词画下来多读几遍,试着用一个词概括一下老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的印象。
2、利用点宫灯的游戏检查学生读词的情况。
3、概括老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的印象。
热闹、喜气洋洋等板书:热闹三、再读课文,理清思路1、快速浏览课文,看看老北京的春节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到什么时候结束?在春节期间最重要的日子有哪些?2、板书:热闹腊月初——————一————————————正月十九(开始)(结束)四、研读课文,感受春节的热闹1、春节有这么多重要的日子,请你们仔细读读课文,你觉得哪个日子最热闹,就把这部分内容多读几遍,画一画这个日子人们都在热热闹闹地做什么?2、学生自读后小组交流3、你认为哪个日子最热闹?来读一读。
(1)除夕(板书:除夕)●除夕怎么热闹?快跟我们说说。
(做年菜、穿新衣、贴对联、贴年画、放鞭炮、吃团圆饭)●导读:除夕夜,我们到老北京逛逛吧!刚走到老北京的大街小巷,你们就听到了什么?(鞭炮声不绝于耳),沿着大街往前走,经过家家户户的门口,仔细瞧一瞧,看到什么了?(门上贴着红红的对联),再进去瞧瞧吧,又看到什么了?(墙上贴着各色的年画,人们忙着做年菜、吃团圆饭),用鼻子嗅一嗅,闻到什么了?(年夜饭浓浓的香味)除夕夜可真热闹啊,而且还是个温馨团圆的节日,对吧?谁来读一读?把这样的热闹景象读出来。
●除夕这一夜,老北京的人们还有个特别的习俗,那就是“守岁”,“守岁”是什么意思你们知道吗?教师补充:“守岁”就是到了除夕夜,人们点亮灯火,一家人团聚在一起,一块聊天,一整夜不睡觉,期待着新的一年快乐吉祥。
《老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一、深入理解教材,准确把握教学目标《老北京的春节》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语文上册第12 单元《过年》中第二篇主体课文,是一篇散文。
文章共有7 个自然段,按时间顺序介绍了老北京过春节的一系列习俗,语言简洁而生动,字里行间透出人们欢欢喜喜过新年的心情,反映出北京人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愿。
文中列举了大量的习俗、情趣盎然,又使人读后增长见识。
根据课文内容和三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知识水平和认知现状我设计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1 、学生在原有的识字方法的基础上自学9 个生字并会组词。
2 、读熟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的热闹气氛。
3 、通过阅读,能找出春节“开始、高潮、和结束”的日子。
4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热爱北京,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5 、引导学生把自己平时收集的资料整理归类。
二、广泛搜集材料,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新课标指出:要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和运用处理资料的能力。
为了培养学生的这种能力,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开阔学生的视野,了解到更多的有关过年方面的知识。
课前我让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查找有关的资料。
三、紧扣教学目标,灵活设计教学过程(一)、以谈话的方式导入新课上课伊始,我以谈话的方式进行导入,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同学们,你们喜欢过春节吗,为什么?”你们想知道老北京的春节是怎么过的吗?下面我们就一起去看一看老北京的春节是怎么过的。
(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二)、检查学生自学生字情况并有针对性的对个别字进行读、写的指导。
(三)、交流资料,初步感知1 、课前,老师已经让同学们搜集有关“过年”的资料,谁愿意向大家介绍一下。
2 、这些材料,你是怎么找到的?(看书、问别人)3 、老师通过看教学参考书和上网也收集到了一些有关过年的资料,你们想听听吗?教师口述介绍。
有条件的可以制成课件一边演示,一边介绍。
这样更会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老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之一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认识生字13个。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老北京过春节的热闹景象和风俗习惯。
教学重难点:1、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学习理解自然段,找出各段讲的什么。
教学准备:小黑板,生字、词卡片。
课型:散文。
教学方法:讨论、小组合作式。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完成“初显身手”。
学生讲自己查资料了解的情况。
2、板书课题。
二、学习新课。
1、初读课文。
⑴、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并标出自然段的顺序。
⑵、出示13个生字,学生分组认读。
矩蒜醋假夕鞭戚逛驴恰盏预吉(请每组2、4号同学起立教读)⑶、出示生词,同桌读。
规矩大蒜香醋放假除夕鞭炮亲戚逛街恰好几百盏灯预示吉祥2、熟读课文,理解课文。
⑴、学生自由读课文。
说说“老北京的春节怎样”用一个词来概括。
⑵、指名接读。
⑶、齐读课文,分组讨论:老北京的春节从什么时候开始?什么时候结束?哪些日子是最热闹的?勾出这些日子来。
⑷、齐读课文4—6自然段,谁用一名话概括这部分内容。
⑸、接读1—3自然段,谁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这部分讲了什么?⑹、齐读1—3自然段。
⑺、齐读7自然段。
⑻、朗读全文。
⑼、分小组学生谈自己家乡过年的情景。
三、布置作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板书设计:12、过年开始(腊月初)除夕老北京的春节初一高潮元宵结束(正月初十九)五、教学后记。
《北京的春节》教案《北京的春节》教案(通用17篇)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店铺帮大家整理的《北京的春节》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北京的春节》教案篇1一、教材简析:《老北京的春节》是北师大《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十二单元第二篇课文。
这篇课文对老北京过春节的热闹景象和风俗进行了介绍。
全文共7个自然段。
通过对老北京春节的开始、结束的描写,反映出老北京人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的心愿。
二、基础性目标:1、学习本课的8个生字及5个新词。
2、通过阅读,能找出春节“开始”和“结束”的日子以及人们的活动。
三、发展性目标:1、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的热闹气氛。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热爱北京,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重难点:重点:能够通过阅读,找出各个时期人们的活动,体会作者热爱北京,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并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难点: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使学生体会作者的感情,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生活,向往美好生活的思想感情。
五、说教法:教师在这节课中主要以引导为主,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感情;教师还将适当放手,给学生留下小组合作的空间,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及语言表达能力。
六、说学法:学生在课下要做好充分的预习,熟读课文,对课文及一些有关春节的知识做一了解。
课上,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主要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法学习本篇文章。
学生可以将家乡的春节与老北京的出借习俗进行对比或了解更多有关春节习俗的信息,感受中华民族的特有的民族风貌。
七、说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通过视频和说知道的传统节日,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课文分析:通过初读课文,对课文有整体印象,通过找描写春节“开始”“”和“结束”句子和段落,提高学生整体把握课文的能力,同时通过小组合作填表,培养了学生合作意识和交流意识。
(三)深入分析课文通过对课文的深入分析,找句子,谈感受,来体会老北京过春节的热闹、忙碌、以及快乐,从而激发学生对民族文化的喜爱。
聚焦语言感受”年味”——是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第十二单元《老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设计理念:立足文本,建构和谐语文课堂,引导学生融情入境,主动学习。
教学时,以读为主,辅以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使学生读中感悟,读中生情。
板块推进语言实践活动,在扎扎实实的阅读历程中促进学生学习语言呈现一个渐进过程,内化语言,习得方法,获取美好情感体验。
教材简析:《老北京的春节》一文对老北京过春节的热闹景象和风俗进行了介绍。
文章按时间顺序介绍了老北京的一系列习俗,语言简洁而生动,字里行间洋溢着人们欢欢喜喜过新年的心情,反映出老北京人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的心愿。
本篇文章带有浓郁的民族色彩,线索清晰,简洁、平实的语言中蕴涵浓浓的京味,散发着节日的喜庆之气。
教学目标:1、认识本课12个生字,知道多音字“假”的用法。
会写本课9个生字。
2、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的热闹气氛。
知道春节“开始、高潮、结束”的日子。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积累词汇。
学习第四自然段总分写法。
4、能仿照课文说说自己家乡过年的习俗。
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两课时一、以文带文,诵读童谣,导入课文《老北京的春节》1.谈话导入:同学们,春节,你熟悉吗?来说说吧。
2.引入课题。
3.师生合作读童谣。
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写福字;二十五,扫尘土;二十六,炖牛肉;二七二八,把面发;二十九,对联贴门口;除夕万家人团圆,欢天喜地过大年。
4.了解童谣,说说读了这首童谣你有什么感受【设计意图】通过朗读童谣,让学生对过年的习俗有了初步的了解,激发学生对的学习兴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生自由读课文,教师巡视关注学生初读的情况。
2.(第一关:我会读)检查反馈初读效果,重点词句检查。
(指名同学按出示的读,教师对读中的错误随时纠正)3.(第二关:我会说)大家说说看老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什么印象?【设计意图】通过读和说两个环节给予学生读书的时间,目的让学生对课文有整体的感知。
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老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老北京春节的温馨与美好。
(2)学会本课的生字,会用“欢蹦乱跳”“挂灯笼”等词语造句。
2.过程与方法:(1)通过探究、讨论,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老北京春节的习俗。
(2)学会通过查阅资料、互相交流等方法了解传统节日的习俗。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节日的认识,增进对传统文化的了解。
(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老北京春节的温馨与美好。
2.学会本课的生字,会用“欢蹦乱跳”“挂灯笼”等词语造句。
三、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老北京春节的习俗。
2.学会通过查阅资料、互相交流等方法了解传统节日的习俗。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老北京春节的习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板书课题《老北京的春节》,引导学生齐读课题。
2.学习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注意生字的读音和词义。
(2)教师辅导学生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老北京春节的氛围。
(3)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增强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3.学习生字(1)教师引导学生认读生字,注意生字的笔画和结构。
(2)学生互相交流,说说生字的读音和意思。
(3)教师选取重点生字,讲解字义和用法,让学生学会运用。
4.课堂练习(1)学生用生字词语造句,教师给予评价和指导。
(2)学生互相交流,分享自己的句子,共同提高。
5.拓展学习(1)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互相交流等方法了解传统节日的习俗。
(2)学生汇报自己的学习成果,教师给予评价和指导。
6.小结课堂(2)学生齐读课文,巩固所学知识。
五、课后作业1.熟读课文,巩固生字。
2.运用本课的生字词语造句。
3.了解家人的生日,为家人庆祝生日。
六、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所学知识,以及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老北京的春节
【教材分析】
《老北京的春节》是北师大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12单元《过年》中第二篇主体课文,这篇文章是我国著名作家老舍先生的作品,是一篇散文。
文章以平实洗炼的语言将老北京春节热闹景象和风俗习惯娓娓道来,展现了一幅醇厚悠远、极具特色的民俗风情图。
文章共有7个自然段,语言简洁生动,字里行间透出人们欢欢喜喜过新年的心情,也反映出老北京人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愿,编排此文,旨在丰富学生的见识,让学生在领略老北京新春独特风情民俗,领略老舍先生简洁生动的语言特色的同时,激发对美好生活的热爱之情。
【学情分析】
有关老北京春节的一些风俗习惯,对于小学三年级的学生来说,由于受年龄和认知水平所限,知道得比较少,理解起来相对有一定的难度。
但春节对于学生来说比较熟悉,又很喜欢,因此可从学生自己过春节的经验谈起,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设计思路】
虽然老北京春节的一些风俗习惯离学生的生活实际比较远,但春节对于学生来说比较熟悉,学生又很喜欢,教学中,首先运用朗朗上口的童谣,激发学生的兴趣。
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起来后,再整体感知老北京春节的热闹。
教师指导学生运用读课文画句子的方式,引导学生边读边思,提出问题,展开讨论。
在读书讨论中,师生共同参与评价,融入其中,感悟除夕的热闹、大年初一与除夕景象的截然不同和正月十五的高潮。
最后带领学生走进“作业超市”,从而达到课内课外的有机结合。
【教学目标】
1.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的热闹气氛。
2.通过阅读,能找出春节“开始”“高潮”和“结束”的日子。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热爱北京、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有感情朗读课文,感受老北京春节的热闹,感受中华民族丰厚的文化底蕴,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难点】
1.结合上下文和生活经验理解“截然不同”、“日夜不绝”、“守岁”等词语。
2.通过反复读书,从字里行间感受老北京春节的热闹。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准备】
过年童谣的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提示课题
(播放动漫童谣: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冻豆腐;二十六,去买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满街走。
)说说你的感受。
师:听完童谣,你想到了什么,一起来说一下!
学生答
师:春节你熟悉吗?来说说吧。
学生交流
师:提起春节,咱们真是有说不完的话,今天我们将跟随老舍爷爷一起到许多年前的老北京去看看,看看那时候的人是怎样过春节的。
(课件:老北京过春节的图片。
补充课题:老北京的春节。
齐读课题。
)师:这是哪儿的春节?
(引导学生再读课题,突出“老北京的”几个字。
)
师:想去看看吗?请同学们打开书,自己读读课文,遇到不明白的地方用笔圈出来,开始吧!
学生自由读课文。
师:课文读完了,有不明白的地方吗?
生提问题,讨论“色如翡翠”“腊八蒜”“截然不同”“冰灯”“守岁”是什么意思?
二、学习生字
师:出示本课生字。
请自己读一下。
看到“假”字,你想提醒同学什么?
师:读生字,看谁读得又快又好。
学生抢读生字。
三、初读课文
师:老北京的春节到底怎样呢?请同学来读读课文。
(指名一排同学按自然段接读,教师随时纠正读音错误)
师:刚才同学读得很认真,听的同学也很认真,认真倾听别人说话是一种美德,我们同学做得真好。
师:老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学生答。
师:这么热闹的春节从腊月初就开始了,一直持续好长时间,到了正月十九,春节就结束了。
请同学们快速默读一下课文,找一找,画一画,春节有哪些重要的日子?
(腊月初八、腊月十九、除夕、大年初一、元宵节、正月十九)
师:老师把重要的日子做成了日历,咱们来看一下,齐读一下吧。
(课件:日历。
学生齐读)
四、研读课文
师:春节有这么多重要的日子,请同学默读课文,找出你喜欢的部分,画画描写热闹的句子。
画完了,把你画的句子推荐给大家。
师:“守岁”就是到了除夕夜,人们点亮灯火,一家人团聚在一起,一块聊天,一整夜不睡觉,期待着新的一年快乐吉祥。
其实,我们现在也有“守岁”的习俗。
让我们重温守岁的情景,再一次感受当新年的钟声敲起时的场面吧。
(《春节晚会》片断:12点钟声响,人们欢庆新一年的到来。
)看到了吗?随着新年钟声的敲响,新的一年来到了。
(课件上日历翻到了大年初一)刚才谁选的这一段?请你来读一下你画的这段中热闹的句子。
师:你来看一下,为什么说大年初一的景象和除夕截然不同呢?找到了吗?找到了你来读一下。
学生交流。
师:真是不得了,你用“忙碌”和“悠闲”这两个词概括了除夕和大年初一截然不同的景象。
师:(小结)除夕的晚上是热闹的,贴年画,穿新装,红红的对联,日夜不绝的鞭炮。
而大年初一是比较悠闲的,人们可以逛庙会,骑毛驴,看美景,还可以买自己喜欢的玩具。
所以说大年初一的景象和除夕截然不同。
谁想来读一读除夕的热闹和大年初一的悠闲?好。
我们男女生各推荐一名同学来打擂台。
学生比赛读。
师:除夕,大年初一过后,元宵节到了,春节的高潮到了。
哎,同学们,除夕和大年初一就够热闹了,老舍爷爷却说更热闹的是元宵节,这是为什么呢?让我们四人一小组讨论一下这是为什么。
学生讨论(教师巡视)。
师:好,哪个小组起来说一说,你们研究的结果是怎样的。
学生汇报。
师:(小结)刚才同学说除夕是热闹的,但没有月光,而元宵节呢,恰好是明月当空。
到处是灯,天上是灯,地上是灯,家里也是灯。
头顶明月当空,地上灯火通明,太美了,怎能不说春节的高潮是元宵节呢?
师:老北京的灯会我们是看不到了,但我们这里也有灯会,来,看看去。
(课件播放花灯图片:宫灯花灯冰灯龙灯)教师引导学生用一个合适的词形容看到的灯。
(张灯结彩灯火通明五光十色……)
师:各种各样的花灯,令人耳目一新,谁能不喜欢呢?这么热闹的灯会,你们想不想读一下呢?
学生读课文。
师:同学们读书的热情这么高,连老师也被感染了,我们一起来读。
(引读)元宵一上市——生:春节的高潮就到了。
师:除夕是——生:热闹的
师:可没有——生:月光
师:元宵节呢——生:恰好是明月当空。
师:处处——生:张灯结彩
师:整条大街——生:灯火通明
师:有名的老铺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
生:有的是牛角的,有的是纱灯,有的是冰灯,还有用麦苗做成一两条碧绿的长龙,
师:家中也有灯——
生:走马灯,宫灯,纸灯,有的灯里还有叮咚作响的小铃铛呢……
师:除了看灯——生:人们还会吃元宵
师:预示着——生:新的一年快乐吉祥
师:时间过得真快啊,一转眼,到了——生:正月十九。
师:春节就结束了——生:人们又开始了忙碌的生活。
师:同学们可别遗憾,老北京的春节结束了,可再过几十天,20xx年的春节就要来到了,同学们到那时一定要好好感受一下我们的春节是怎样过的,我们的春节又有哪些习俗呢?
出示作业:
1.写一写你们家是怎样过春节的。
2.画一画你们家过春节的情景。
3.搜集和春节有关的图片、传说故事等。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