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密层干层油层差油层
- 格式:doc
- 大小:25.50 KB
- 文档页数:1
高含水油田测井资料二次解释评价及效果摘要:华北油田目前已进入中后开发期,油层水淹日趋严重,后备储量严重不足,因此,在老区、老井中寻找一些隐蔽性油藏、低阻油气层、薄油层和水淹程度低的潜力层,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测井解释按照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工作路线,对测井资料进行标准化处理,建立计算模型,重新完善解释标准,筛选出一批潜力层。
实施后获得高产油气流,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同时也为油田开发中后期剩余油描述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及基础数据。
关键词:已开发区已投产井二次解释研究方法应用实例挖潜效果中图分类号:p631.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2)04(a)-0082-011 已投产井的二次解释评价油田进入中后期开发以后,油层水淹严重,开发难度不断加大,稳产难度也越来越大。
为了寻找新的发现和突破,2010年对华北油田的老油田、老区块1500余口井开展了老区已投产井的二次解释评价。
首批提出了171口井的补孔潜力层,其中实施措施的井数为49口,有效井36口,累计日增油*t。
1.1 二次评价主要内容开发初期,测井一次解释时,投产井少,每口井的解释都是独立的,可应用的资料少,对一些储层的认识存在很大的局限性。
二次解释就是要以油藏为单位,充分整合已有的各方面资料,紧密结合钻井油气显示和试油结果,探究不同油田油层特征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客观地修正解释标准,寻找潜力层。
主要研究工作路线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
遵循地质规律,依靠对复杂储层测井资料认识的进步,完成目标油田油水系统的宏观研究;采用有效手段完成关键井层的油水关系的认识;在深入了解油藏与储层特征的基础上,进行逐井逐层的油水层复查,并得到阶段性的评价结果;用试油检验复查结果,结合地质、测井研究的新成果,获得对目标油田油水层和剩余油分布的新认识。
1.1.1 测井曲线标准化不同测井系列、测量条件、测井环境,以及井筒内泥浆、地层水矿化度的差异等原因,存在系统误差、基线偏移、刻度不统一的现象,因此对工区内所有井的自然电位、电阻率、声波时差、自然伽马等测井曲线进行系统校正和标准统一。
油藏物理名词解释
1. 油层:指含有石油的地层,一般是岩石或砂岩层。
2. 储层:油藏中能够储存和流动石油的地层,通常是由多种岩石和矿物质构成的。
3. 富集区:指油藏中石油含量较高、石油储量较大的区域。
4. 渗透率:指储层内岩石孔隙、裂缝等能够通过流体的能力。
5. 孔隙度:指储层中空隙体积与总体积的比值,反映油藏中可容纳的石油量。
6. 饱和度:指储层中石油填充孔隙体积与孔隙总体积的比值,反映已被填充的石油量。
7. 渗透压力:指储层内石油和水等流体所受到的压力。
8. 采收率:指油藏中可采储量和总储量之比,反映油藏中可采的石油量。
9. 方向性井:为了更好的开发油藏,油井在钻井时采用特殊技术控制井身方向,使其与地层所处的方向一致或与其垂直,以增强储层的采收能力。
数字化油气藏地质图件图层标准的制定【摘要】由于现有地质图件标准只对地质图件的符号、图式方面做出具体规范,缺乏统一的图层划分标准,使油气藏地质图件成果无法在数字化油田系统的研究与决策平台下应用,导致油气藏研究的效率低下与开发决策滞后。
为了油气藏地质图件编制适应数字化油气藏中的应用环境,开展了地质图件图层的分级、分类体系研究,实现了图层的统一和地质图件符号与空间数据的分离,划分为3级8类19子类,进一步完善了我国油气行业对油气藏各类图件图层的数字化应用与制作,为数字化油气藏系统建设起到积极的支撑作用。
【关键词】数字化油气藏地质图件图层标准长庆油田在“数字化油田”建设过程中,已在数字化油田系统的前端(生产现场)和中端(生产指挥系统)实现了设备和人员、生产管理与调度指挥的统一。
为了进一步开展“后端”——“油气藏研究与决策支持系统”的建设,需要应用油气藏各类图层图件。
由于目前的国内标准SY/T 5615-2004 [1]没有提出图层标准并进行分级细分,而标准DZT-0197-1997[2]也仅仅规定了地质图件图层的属性及图元编码,对图件图层的划分不够细致,缺少油气藏特有的地质图件图层的具体规定,导致数字化油气藏地质图件成果无法在统一数字平台下同时呈现,给数字化油气藏的研究与决策平台建设造成困难。
因此,迫切需要开展数字化油气藏系统环境下的地质图层图件规范研究,为建立适应数字化油田系统运行环境的地质图层图件标准打下基础。
1 地质图件图层标准划分原则油气勘探地质图件是一种具有科学性、全面性、统一性、现实性的科研成果信息载体,它直观地反映油气勘探开发现状、展示勘探成果。
因此,在制定相应图件图层标准时应遵循一定的划分原则。
1.1 内容的科学性、全面性和完整性根据图件的用途和任务,对科研成果(资料)进行细致的分析处理,全面阐明所有地质内容,观点明确,成果突出。
1.2 内部的统一性和要素间内在的协调性(1)在图件的整体设计方面要贯彻统一的整体观点,在图幅的编排上要照顾一般与特殊相结合的原则,既全面又有某方向的侧重,不同勘探区块成果图件的相同要素力求表示统一完整。
水淹级别判别标准
水淹层作为注水或边底水驱油油藏油层分级评价,水淹级别判别标准是:一级水淹:含水率在90%以上;
二级水淹:含水率在60%与90%之间;
三级水淹:含水率在30%与60%之间;
四级水淹:含水率在30%以下。
含水油层、油水同层、含油水层、水层作为边底水油藏油层分级评价,其判别标准是: 含水油层:部位近邻油层且含水率在50%以下;
油水同层:部位近邻含水油层或油层且含水率在50%与90%之间;
含油水层:部位近邻油水同层或含水油层且含水率在90%以上;
水层:部位邻近油水同层或孔隙度在6%以上且含水率在98%以上。
油层、差油层、水层、干层是根据孔隙度大小及可动水饱和度大小来判别,其判别标准是:
油层:孔隙度在6%以上且可动水饱和度在5%以下;
差油层:孔隙度在4%与6%之间且可动水饱和度在5%以下;
干层:孔隙度在4%以下且可动水饱和度在5%以下。
水淹层作为注水或边底水驱油油藏油层分级评价,水淹级别判别标准是:
一级水淹:含水率在90%以上;
二级水淹:含水率在60%与90%之间;
三级水淹:含水率在30%与60%之间;
四级水淹:含水率在30%以下。
含水油层、油水同层、含油水层、水层作为边底水油藏油层分级评价,其判别标准是:
含水油层:部位近邻油层且含水率在50%以下;
油水同层:部位近邻含水油层或油层且含水率在50%与90%之间;
含油水层:部位近邻油水同层或含水油层且含水率在90%以上。
水层:部位邻近油水同层或孔隙度在6%以上且含水率在98%以上。
油层、差油层、水层、干层是根据孔隙度大小及可动水饱和度大小来判别,其判别标准是:
油层:孔隙度在6%以上且可动水饱和度在5%以下;
差油层:孔隙度在4%与6%之间且可动水饱和度在5%以下;
干层:孔隙度在4%以下且可动水饱和度在5%以下;。
致密层的定义是什么?与干层有什么区别?一般将大段泥岩层的自然电位测井曲线作为泥岩基线,偏离泥岩基线的井段都可以认为是渗透性岩层。
渗透性很差的地层,常称为致密层,其自然电位测井曲线接近泥岩基线或者曲线的幅度异常很小。
干层指的是不渗透的砂层,本身无含油和生产能力,也就不具饱和度的问题。
在油藏中它的作用与泥岩接近.在电测解释中,干层代表虽然是砂层,但由于沉积、成岩作用等方面的影响,内部的孔隙被堵死,流体无法在其中流动,而且在油藏形成过程中从油源区运移过来的原油也无法进入其中,因此本身是不含油的,也就不会有含油饱和度的问题。
因此在多数情况下干层与泥岩层的含油和产油特征是一样的。
致密性地层是孔隙度很低的地层,一般来说是非储层,但是不排除里面有裂缝,会形成一定的气储量干层是储层,但是它既不产油也不产水,没有生产能力。
所谓致密,是指物性(孔、渗)很差的地层,基本就是做为非储层对待,测井解释中不会做为储层解释。
更多见于碳酸盐岩剖面,在常见的砂泥岩剖面中一般是以致密夹层形式出现;干层,也是指孔、渗、饱都很差的地层,但基本做为储层对待,测井解释中会做为储层进行解释,给出干层结论,只是产液量很低,不具工业生产价值。
二者的主要差别应该是非储层-储层的差别。
请教差油层的准确概念 ?薄油层是指厚度小于1米的油层;差层是指储层物性差的油层。
薄差层一般泥质含量多、孔隙度小,渗透率变化范围较大,孔隙结构较复杂,毛细管孔隙、微毛细管孔隙占比例很高,超毛细管孔隙所占比例较低。
含油饱和度低,含油产状以油浸油斑为主,其次为油迹、含油和少量薄油砂。
各油田对薄差层的划分均有一定差异,但总体标准是一样的。
差油层是一个比较的概念,没有准确定义,具有一定的主观性,也许在一个地方认为是差油层在另一个地方还是好油层呢.对于同一个油藏,可以自己定一个标准,不同的油藏不同的标准做测井解释当出现对储层的渗透性、岩性、物性把握不到位的时候,为了在最大限度上保留含油储层,确保不遗漏油层的时候,往往采取一个折中的方法,就是差油层!这种解释往往出现在埋藏深的地层当中,由于储层岩性、物性、渗透性变差,而我们对岩性、物性、渗透性变差对储层含油性的影响的程度把握还没有达到常人所想像的那么精确的程度,差油层的解释概念成为一个具有选择余地的无奈的选择,即差油层也是油层只是比油层差一点差油层一般指物性相对于常规油层较差,电阻率也低于常规油层,试油但仍产纯油的储层;两者差别主要是电阻率和物性上的,对应到测井曲线就是差油层电阻率曲线值低于常规油层,声波时差曲线值低于邻近常规油层,也就是渗透性相对差,油气在成藏是没有充分进入驱替一些渗透率性差的孔隙中,导致含油饱和度相对低,形成差油层。
致密层的定义是什么?与干层有什么区别?
一般将大段泥岩层的自然电位测井曲线作为泥岩基线,偏离泥岩基线的井段都可以认为是渗透性岩层。
渗透性很差的地层,常称为致密层,其自然电位测井曲线接近泥岩基线或者曲线的幅度异常很小。
干层指的是不渗透的砂层,本身无含油和生产能力,也就不具饱和度的问题。
在油藏中它的作用与泥岩接近.在电测解释中,干层代表虽然是砂层,但由于沉积、成岩作用等方面的影响,内部的孔隙被堵死,流体无法在其中流动,而且在油藏形成过程中从油源区运移过来的原油也无法进入其中,因此本身是不含油的,也就不会有含油饱和度的问题。
因此在多数情况下干层与泥岩层的含油和产油特征是一样的。
致密性地层是孔隙度很低的地层,一般来说是非储层,但是不排除里面有裂缝,会形成一定的气储量
干层是储层,但是它既不产油也不产水,没有生产能力。
所谓致密,是指物性(孔、渗)很差的地层,基本就是做为非储层对待,测井解释中不会做为储层解释。
更多见于碳酸盐岩剖面,在常见的砂泥岩剖面中一般是以致密夹层形式出现;干层,也是指孔、渗、饱都很差的地层,但基本做为储层对待,测井解释中会做为储层进行解释,给出干层结论,只是产液量很低,不具工业生产价值。
二者的主要差别应该是非储层-储层的差别。
请教差油层的准确概念?
薄油层是指厚度小于1米的油层;差层是指储层物性差的油层。
薄差层一般泥质含量多、孔隙度小,渗透率变化范围较大,孔隙结构较复杂,毛细管孔隙、微毛细管孔隙占比例很高,超毛细管孔隙所占比例较低。
含油饱和度低,含油产状以油浸油斑为主,其次为油迹、含油和少量薄油砂。
各油田对薄差层的划分均有一定差异,但总体标准是一样的。
差油层是一个比较的概念,没有准确定义,具有一定的主观性,也许在一个地方认为是差油层在另一个地方还是好油层呢.对于同一个油藏,可以自己定一个标准,不同的油藏不同的标准
做测井解释当出现对储层的渗透性、岩性、物性把握不到位的时候,为了在最大限度上保留含油储层,确保不遗漏油层的时候,往往采取一个折中的方法,就是差油层!这种解释往往出现在埋藏深的地层当中,由于储层岩性、物性、渗透性变差,而我们对岩性、物性、渗透性变差对储层含油性的影响的程度把握还没有达到常人所想像的那么精确的程度,差油层的解释概念成为一个具有选择余地的无奈的选择,即差油层也是油层只是比油层差一点
差油层一般指物性相对于常规油层较差,电阻率也低于常规油层,试油但仍产纯油的储层;两者差别主要是电阻率和物性上的,对应到测井曲线就是差油层电阻率曲线值低于常规油层,声波时差曲线值低于邻近常规油层,也就是渗透性相对差,油气在成藏是没有充分进入驱替一些渗透率性差的孔隙中,导致含油饱和度相对低,形成差油层。
差油层是指渗透率较低、发育较差、连通性较差等储层物理性质较差的油层。
当然也是油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