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教版教案系列八年级上《水乡茶居》教学设
- 格式:pdf
- 大小:139.13 KB
- 文档页数:3
《水乡茶居》公开课教案《水乡茶居》公开课教案模板教学目标1.能力目标:通过对比手法的比较,感受水乡茶居的特色。
通过描写手法的赏析,感受水乡人的生活情趣。
2.情感目标:作者对改革开放后社会变革的歌颂。
3.知识目标:了解水乡人的茶居生活。
教学重点难点1.通过景物描写和场面描写的赏析,感受水乡人的生活情趣。
(重点)2.通过水乡茶居的变化和水乡人生活情趣的描写“以小见大”地折射出新中国改革开放后社会的变革。
(难点)教具准备电脑教学环节教师活动预设学生活动预设设计意图文本导入(1)要求学生课前预习文本,不会的字词查找字典;(2)播放一段视频,提问并引入课文学习。
(1)课前预习文本,不会的字词查找字典;(2)看视频,思考并回答视频播放的内容。
(1)培养学生文本预习的习惯,积累和掌握基本的字词;(2)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文本学习兴趣;(3)锻炼学生的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
整体感知要求学生速读全文,思考——文本写了水乡茶居哪两方面的内容?速读全文,筛选信息,回答提问。
(1)带领学生初步感知文本,梳理文章大意;(2)锻炼学生文本信息的筛选能力。
品读感悟(1)要求学生速读文本1—5段,圈画出作者写茶居特色的词语,并思考所用的表现手法。
(2)全班齐读第6和10段,思考问题:作者把“叹”茶和什么作对比?(3)请三位同学朗读第7—9段,思考问题:作者围绕“叹”茶的什么内容展开描写的?(4)结合文本的写作时间和写作的相关内容,思考两个问题:为什么茶居的特色发生变化?为什么水乡人的生活富有情趣?(1)速读文本1—5段,圈画写茶居特色的词语,并思考提问;(2)齐读第6和10段,找出和“叹”茶作对比的'具体事事物;(3)三位同学朗读,其他同学手上拿笔,边听边圈画边思考问题;(4)结合文本的写作时间和写作的相关内容,思考并回答两个问题。
(1)带领学生走进文本,具体感悟本文内容;(2)通过速读和筛选信息,帮助学生学会梳理文本内容和结构;(3)带领学生温故对比这个表现手法的表达效果;(4)通过描写手法的深入赏析,让学生感受到水乡人“叹”茶生活的惬意;归纳总结(1)结合上个环节的两个问题,让学生思考文本主要运用的写作手法;(2)具体介绍“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要求学生做记录;(3)总结全文。
教学目标1、了解文章在选材上以小见大的特点;2、学习通过圈划、点评等方法来研读课文,体会课文的中心思想;通过朗读品味水乡人们的闲情雅致;3、感受作者从品茶中寻觅到社会的变革,祖国的繁荣富强,从而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过程:一、导入:俗话说,开门7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
饮茶是人们生活中很普遍的一件小事。
虽然饮茶是一件小事,但是在我国古代文化中,琴、棋、书、画、诗、酒、茶中的茶却早以被人们定为“7艺”之一的必修科目。
作者为什么要从茶这样的小事写起呢?作者写这样小事的目的是什么呢?今天就让我们大家一起来学习第35课《水乡茶居》看一看作者杨羽仪是如何写茶这件小事的。
请把书翻开到124页二、初步感知课文课文第一句话说“在广东水乡,茶居是一大特色。
”㈠教师提问:速阅读课文,茶居的特色体现在哪4个方面?在这些方面茶居的特特点茶居的建筑茶居的名字茶居的茶具与茶食叹茶①分布广规模小②建筑古朴典雅③建筑小瞧玲珑④半临河半临岸斯文典雅一盅两件慢饮㈡教师提问:细阅读2——5自然段,圈画作者在哪些方面对茶居的特点进行了比较说明?完成下面表格。
变化前茶居的建筑茶居的名字茶居的茶具与茶食叹茶----------- 居、室铁壶、粗枝大叶、不怎么好吃------变化后多用混凝土水榭结构、砖木结构、竹寮结构楼、室、座瓷壶、名茶、决非次品------㈢教师提问:作者通过对茶居前后的变化进行比较,其作用和目的是什么?学生回答:鲜明突出了水乡的变化。
㈤教师提问:作者为什么要鲜明的突出水乡外在的变化?这个问题我们先放一放。
一会回过头来回答这个问题。
三、研读叹茶部分水乡茶居除了在建筑上,名字上,茶具茶食上有特色外,茶客的叹茶也是很有特色的。
(过渡)㈠教师提问:“叹”茶的“叹”是什么意思?学生回答:“叹”字,是广州方言,含有品味和享受之意。
作者认为,“叹”茶的兴味,未必比酒淡些,它可以达到“醺醺而不醉”的境界。
“醺醺而不醉”的境界是一种怎样的境界呢?首先由老师朗读下课文第7自然段的景色描写部分,同学们来感受下这是一个怎么样的境界。
【教案设计】
一、教学内容
语文:《水乡茶居》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学习茶文化的相关知识,领会茶文化的内在含义。
2. 能力目标:
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提高阅读能力;能够理解茶文化及其内在意义,提高语文素养;能够表达自己的思想感受,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3.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对传统茶文化的兴趣和热爱,增强文化自信心。
三、教学过程
1. 热身活动
师生共同制作茶叶,并了解对茶叶的简单认识。
2. 导入
通过图片展示茶叶的不同种类,并让学生尝试品尝不同种类的茶叶。
教师提出问题:你们喜欢喝什么样的茶叶?为什么?
3. 阅读课文
教师为学生阅读课文,并讲解其中的生词和语句。
鼓励学生通过课文提高阅读速度和阅读理解能力。
4. 情感体验
带领学生一起参观茶叶博物馆、品茗,以及制作茶叶等活动。
教师提出问题:你们认为茶文化有哪些内在含义?
5. 课文阅读
阅读课文,并让学生集中注意力,思考茶文化的特点,体验传统的文化内涵。
6. 总结探究
教师与学生讨论关于茶文化的体会和感受,并总结茶文化的内在含义。
教师提出问题:你们对茶文化有什么新的理解?
四、教学反思
通过以上课程教学,学生对茶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体验,从而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
同时,学生的文化自信也得到了增强。
教师在以后的教学中应更加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思辨能力,在轻松的氛围中带动学生参与课堂活动,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
沪教版七下《水乡茶居》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水乡茶居的风景美和风俗美。
2.分析课文语言特点,体会作者对水乡茶居的喜爱之情。
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水乡茶居的美。
2.教学难点:分析课文语言特点,体会作者的情感。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聊聊家乡的茶馆,引导学生谈谈对茶馆的印象。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提问:“水乡茶居”给你什么感觉?二、课文朗读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
2.教师示范朗读,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
三、课文分析1.分析课文第一段,感受水乡茶居的环境美。
2.分析课文第二段,体会水乡茶居的风俗美。
3.分析课文第三段,理解作者对水乡茶居的喜爱之情。
四、课堂讨论1.请学生谈谈自己对水乡茶居的理解。
2.请学生分享课文中自己喜欢的句子或段落。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回顾水乡茶居的美。
2.提问:“课文中有哪些语言特点值得我们学习?”二、课文分析1.分析课文的语言特点,如比喻、拟人、排比等。
2.分析课文的写作手法,如对比、渲染、白描等。
三、课堂讨论1.请学生谈谈自己对课文语言特点的理解。
2.请学生举例说明课文中的写作手法。
四、写作训练1.请学生以“家乡的茶馆”为题,写一篇短文。
2.学生写作时,注意运用课文中的语言特点和写作手法。
第三课时一、作文评析1.学生展示自己的作文,互相评析。
2.拓展延伸,请学生谈谈家乡的茶馆与水乡茶居的异同。
三、课后作业1.请学生认真修改自己的作文,力求完美。
2.鼓励学生多观察生活,发现生活中的美。
四、教学反思1.教师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找出不足之处。
2.学生反馈对本节课的感受,提出意见或建议。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较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水乡茶居的美。
在分析课文语言特点和写作手法时,学生能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和语言表达能力。
在写作训练环节,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创作,提高了写作水平。
《水乡茶居》说课稿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沪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十六课《水乡茶居》,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和学法、教学准备、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几个方面来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1、教材的地位及课文特点本单元主题为“风俗世情”,选编了《老北京的小胡同》、《上海的弄堂》、《水乡茶居》、《安塞腰鼓》四篇风格各异的散文。
这些文章从不同的方面向学生展示了不同地域的风俗世情,对于丰富学生的文化素养、开阔视野,初步形成自己的审美观、价值观起到至关重要的引领作用。
《水乡茶居》是一篇散文,主要写了水乡茶居在新时代的变化和水乡人的“叹”茶,从饮茶品茶这一流传久远的生活习俗中寻觅到社会变革的踪影和水乡人雅致恬静自得的生活情趣。
2、学习目标和重点、难点的确立依据新课程标准中所提出的三个维度,以及本单元教学要求,结合文章特点,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如下三项:(1)知识和能力:诵读课文,学习运用对比的手法展现水乡茶居时代风貌的写法,感受说明与描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表现力,了解“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
(2)过程与方法:从品读精彩段落词句入手,理解饮茶文化带给水乡人的生活乐趣和享受,感悟生活中诗的韵味。
(3)情感态度价值观:初步了解中国的茶文化,增强文化积淀。
从中寻觅到社会变革的踪影感受水乡人质朴而风雅的生活情趣,懂得从实际出发品位生活,享受生活。
【教学重点】:理解作者从品茶的生活习俗中寻觅到的社会变革的踪影和水乡人高雅的生活情趣。
品味文中的重点语句,了解水乡人的饮茶的生活习俗。
【教学难点】:理解“草草杯盘共一欢,是水乡人生活中的诗。
”这句话的丰富内涵。
二、说教法语文是人文性与工具性统一体,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
以强调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为出发点。
我结合教材特点和七年级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乐于表达的学习特点,在本堂课中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方法:1、朗读感悟法:结合本课的语言特色,以读代讲,以读促学,通过自读自悟、边读边感悟文章语言,让学生在读中“思考”,在读中“感悟”,在读中“想象”,充分感受课文的语言美、意境美、情感美,并将之内化、沉淀,从而形成良好的语感,以此提高学生审美能力,深化对学生情感的影响。
《水乡茶居》教案薛海燕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品味文章的精彩语段,享受美文的艺术魅力2、过程与方法:品读关键语句理解饮茶文化带给水乡人的生活乐趣和享受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结合文本,初步了解中国的茶文化,增强文化积淀教学重点:品读关键语句理解饮茶文化带给水乡人的生活乐趣和享受教学难点:理解“草草杯盘共一欢,是水乡人生活中的诗”这句话的丰富内涵。
教学准备:课前收集有关中国茶文化的资料。
活动目的:教育学生懂得“水”这一宝贵资源对于我们来说是极为珍贵的,每个人都要保护它,做到节约每一滴水,造福子孙万代。
活动过程:1.主持人上场,神秘地说:“我让大家猜个谜语,你们愿意吗?”大家回答:“愿意!”主持人口述谜语:“双手抓不起,一刀劈不开,煮饭和洗衣,都要请它来。
”主持人问:“谁知道这是什么?”生答:“水!”一生戴上水的头饰上场说:“我就是同学们猜到的水。
听大家说,我的用处可大了,是真的吗?”主持人:我宣布:“水”是万物之源主题班会现在开始。
水说:“同学们,你们知道我有多重要吗?”齐答:“知道。
”甲:如果没有水,我们人类就无法生存。
小熊说:我们动物可喜欢你了,没有水我们会死掉的。
花说:我们花草树木更喜欢和你做朋友,没有水,我们早就枯死了,就不能为美化环境做贡献了。
主持人:下面请听快板《水的用处真叫大》竹板一敲来说话,水的用处真叫大;洗衣服,洗碗筷,洗脸洗手又洗脚,煮饭洗菜又沏茶,生活处处离不开它。
栽小树,种庄稼,农民伯伯把它夸;鱼儿河马大对虾,日日夜夜不离它;采煤发电要靠它,京城美化更要它。
主持人:同学们,听完了这个快板,你们说水的用处大不大?甲说:看了他们的快板表演,我知道日常生活种离不了水。
乙说:看了表演后,我知道水对庄稼、植物是非常重要的。
丙说:我还知道水对美化城市起很大作用。
2.主持人:水有这么多用处,你们该怎样做呢?(1)(生):我要节约用水,保护水源。
(2)(生):我以前把水壶剩的水随便就到掉很不对,以后我一定把喝剩下的水倒在盆里洗手用。
八上水乡古镇教案标题:八上水乡古镇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和理解水乡古镇的历史文化背景和特点。
2. 掌握有关水乡古镇的基本知识和相关词汇。
3. 提高学生的观察和描述能力,培养其对古镇的审美意识和艺术欣赏能力。
4. 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
教案步骤:引入活动:1. 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课时所学的有关古建筑的知识,并与学生共享图片或视频素材,让学生了解水乡古镇的概念和历史背景。
核心活动:2. 分组活动:将学生分为小组,并让每个小组选择一个水乡古镇进行深入研究。
教师可以提供一些古镇的选项,例如:周庄、乌镇、西塘等。
3. 学生独立或小组合作进行研究,收集有关古镇的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地理位置、历史沿革、建筑风格、传统手工艺、历史名人等,并记录在他们的研究笔记中。
4. 学生利用收集到的信息,准备一个小组展示,包括展示海报、口头描述和图片、视频等。
5. 进行小组展示,每个小组有5-10分钟的展示时间。
其他学生可以通过提问和评论的方式参与到展示中,以增进对不同古镇的了解。
巩固活动:6. 分组讨论:让学生讨论他们对水乡古镇的感受和观点,并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你们最喜欢的古镇是哪一个?为什么?哪些方面让你们印象最深刻?通过这些古镇的了解,对你们的审美意识和艺术欣赏能力有何影响?7. 结合所学的知识,让学生以小组形式绘制一幅关于水乡古镇的艺术作品,可以是水彩画、素描等。
在作品中,学生可以表达他们对古镇的理解、感受和审美意识。
拓展活动:8. 学生可以参观当地的水乡古镇(如果条件允许),通过亲身体验并与所学知识相结合,更加深入了解古镇的特点和魅力。
学生可以在参观后展开一次反思和分享活动,归纳出他们发现的新知识和体验。
教案评估:- 学生的研究笔记:通过学生研究笔记的内容和质量,评估学生对古镇的了解程度。
- 小组展示评分表:用于评估学生在展示中的表现和发言能力。
- 艺术作品评估:通过对学生艺术作品的观察和评估,了解学生对古镇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水乡茶居》教案(张敏)【教案】《水乡茶居》教案执教:张敏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体会水乡茶居的诸多变化。
2、领会“草草杯盘共一欢,是水乡人生活中的诗”这句话的丰富内涵,理解作者从喝茶品茶这一中国古老的国粹中所寻觅到的社会变革的踪影和水乡人高雅的生活情趣。
3、品读文章的精彩语句,享受美文的艺术魅力。
教学重点:品读关键语句理解作者从喝茶品茶这一中国古老的国粹中所寻觅到的社会变革的踪影和水乡人高雅的生活情趣。
教学难点:理解“草草杯盘共一欢,是水乡人生活中的诗”这句话的丰富内涵。
教学过程:一、导入课文:二、作者简介:杨羽仪(1940-2006),广东宝安人,当代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三、沉浸文本、品读赏析:(一)思考:1、作者在介绍水乡茶居的生活时,引用了哪句诗作为线索贯穿全篇的?2、“草草杯盘”在文中是怎样体现的?3、既然把水乡茶居用“草草”一词来形容,可见其小而简,但是为何又缀以“共一欢”?此欢何来?4、作者为什么把这种“草草杯盘共一欢”称作是水乡生活中的诗呢?5、由此可见,作者在这喝茶品茶的国粹中寻觅到的是什么呢?(二)讨论:(1)为什么说“叹”茶不是品味着食物,而是品味着生活?(2)“茶越冲越淡了,话却越说越浓”一句中,“淡”和“浓”含义分别是什么?(三)赏析:1、散读课文,选择最让你陶醉的语句。
2、点评你陶醉的理由。
3、齐读语段,品味文章的艺术魅力。
四、拓展延伸:请设想一下,如果你现在身处茶室,围绕校园生活,和你的左邻右舍聊一聊。
交流聊天内容和感受。
五、总结:六、作业:1、阅读散文《品茗》,完成练习。
2、双休日闲暇时刻,泡壶茶,看一看,品一品,想一想,写一写。
随笔《茶的联想》。
[教学设计说明] 杨羽仪的水乡茶居是一篇用清淡雅致的语言写清淡雅致的生活的美文,要用淡雅的心境来阅读、品味,如同水乡人边“叹”茶边赏景、边“叹”茶边谈论一样,边阅读边品味,自然达到“醺醺而不醉”的境界。
文章用“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通过广东水乡茶居的建筑结构、茶室名、茶室用具的变化,品味水乡人生活的高雅情趣。
沪教版教案系列:八年级上《水乡茶居》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通过对比突出水乡茶居特色,以水乡茶居的变化反映社会变革的以小见大的写法。
2、学习通过圈划、点评等方法来研读课文,体会课文的中心思想;通过朗读品味水乡人们的闲情雅致。
3、感受作者从品茶中寻觅到社会的变革,祖国的繁荣富强,从而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俗话说,开门7件事,同学们知道是哪7件事吗?柴、米、油、盐、酱、醋、茶。
饮茶是人们生活中很普遍的一种生活习俗。
中国人对茶情有独钟:宾客临门、朋友聚会、走亲访友、孝敬长辈等等,一杯清茶是必不可少的。
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与饮茶有关的课文《水乡茶居》,我们来看看,作者要通过水乡茶居来告诉我们什么?请把书翻开到124页
二、初步感知课文
快速阅读课文,概括:课文围绕茶居写了哪2方面的内容?
提示:①水乡的特点②水乡人的“叹”茶
三、深入学习课文
㈠体会作者用对比的手法抓住水乡茶居外在的变化,表现水乡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情趣的高雅的写作特点。
1、速读课文1——5节,看看作者从哪5方面来写水乡茶居外在的特点的?完成下面表格
2、默读课文1——5节,圈画能概括表现茶居特点的关键词句。
完成下面表格
教师巡视、指导
3、教师指导:作者通过对比来写水乡茶居的外在特点。
请根据课文继续填写下表。
茶居的规模茶居的建筑茶居的名字茶居的茶具与茶食叹茶
特点分布广规模小①建筑古朴典雅
②建筑小瞧玲珑
③半临河半临岸
斯文典雅一盅两件慢饮
变化前----------------------居、室铁壶、粗枝大叶、不------
水乡人把叹茶当作是一种享受
享受美景享受闲谈
享受
交
流生活的享受
交流信息的享受怎么好吃
变化后
-----------多用混凝土水榭
结构、砖木结构、
竹寮结构
楼、室、座
瓷壶、名茶、决非次
品
------
对比的作用
①鲜明突出了水乡茶居的变化。
㈡体会“叹”茶中“酿”出生活中的诗
1、在这样的茶居,喝茶水乡人把它叫作“叹茶”。
“叹茶”又是怎样一种生活呢?齐读第10节,
体会作者把“叹茶”比作什么?为什么这样比?
2、追问:诗是美的,从课文那些地方可以看出“叹茶“的美?(小组交流)
3、首先由老师朗读下课文第7自然段的景色描写部分,请同学们来感受下这如诗一样的美景。
4、作者说,:“此情此景,倘遇幽人雅士,固然为之倾倒。
”然而多是“卜老”茶客为什么也具有
了幽人雅士的高雅情趣呢?作者在文章中有没有告诉我们原因呢?请结合第9节抓住关键句找出答案。
5、回顾前文,作者为什么写水乡茶居外在的变化?仅是为了给我们介绍水乡茶居的特点吗?
茶居的规模
茶居的建筑茶居的名字
茶居的茶具与茶食
叹茶
特点
分布广规模小
①建筑古朴典雅②建筑小瞧玲珑
③半临河半临岸
斯文典雅
一盅两件
慢饮
变化前
----------------------居、室
铁壶、粗枝大叶、不
怎么好吃
------
变化后-----------多用混凝土水榭
结构、砖木结构、
竹寮结构
楼、室、座
瓷壶、名茶、决非次
品
------
对比的作用①鲜明突出了水乡茶居的变化。
②表现水乡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情趣的提高。
㈢深入领会主题,体会以小见大的写作特点
1、小小茶居的变化,折射的是社会的大变革后人民生活的安逸幸福。
试想,如果一个人,连温饱都解
决不了,哪来的机会喝茶,更哪有闲心品茶赏景?社会不安定,又怎能有风格迥异供人消遣的茶楼,更不要说什么研究茶道、茶文化了。
2、结合老师播放的影像资料来深入领会主题。
3、总结以小见大的写作方法。
作者并没有面面具到的谈论我们祖国的发展变化,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祖国的繁荣富强。
作者只是选取生活中的一个茶居,一个水乡茶居,一个广东水乡茶居他在建筑上的变化,名字上的变化,茶具与茶食的变化来反映我国在改革开放以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虽然广东水乡茶居只不过是社会的一个小小的组成部分,但是它却是整个社会的一个真实的缩影。
这种采用小的事情来表现大的主题的写作方法,将抽象的事物具体化的方法叫以小见大。
㈣再读第7小节景色描写,体会水乡茶居中富含的诗情
四、布置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