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中国历史地理超级详细版笔记by XJ介绍
- 格式:pdf
- 大小:949.78 KB
- 文档页数:61
邹逸麟中国历史地理概述笔记历史时期植被的变迁马年五六千年前,中国大部分地区覆盖有面积广大而丰富的天然植被,根据天然植被分布情况,从东南向西北,大致可分为森林、草原和荒漠两个地带。
【森林原始植被状况】从大兴安岭北段,东南沿嫩江折向西南,经冀北、晋北、陕北、川北至西藏东南一线,此线以南为中国古代主要森林地带,约占中国总面积1/2,可分为四个地区:1、大兴安岭、小兴安岭、长白山地寒温带、温带林区。
2、华北暖温带林区。
包括辽东丘陵、辽河下游平原、冀北山地、黄土高原东南部、豫中豫西丘陵、华北平原、渭河平原、山东丘陵。
3、华中、西南亚热带林区。
包括秦岭、大巴山、大别山、江南丘陵、闽浙江山地、长江中下游平原、四川盆地、贵州高原、云南高原中北部、南岭山地、两广丘陵北部、青藏高原东南部。
4、华南、滇南、藏南热带林区。
包括福建福州以南、台湾、两广丘陵中南部、海南岛、南海诸岛、云南高原南部。
【草原荒漠原始植被状况】原始草原地带:大兴安岭南段、呼伦贝尔草原、东北平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西北部、青藏高原中南部。
原始荒漠地带:内蒙古西部、宁夏甘肃河西走廊、青海柴达木盆地、新疆。
【植被的变迁】经过几千年来各族人民的长期开拓垦殖,大规模地改变了中国天然植被的面貌,生产了不可记数的粮食和经济作物,为各族人民的繁衍生息和文化流长提供了物质条件;同时,由于对自然界规律认识不足,无计划的滥砍滥伐,尤其是历代统治者无限制地索取,使自然界失去了平衡。
这种破坏越到近代越严重。
5000年来中国植被变迁特点:天然植被逐渐地区缩减,栽培植被代替天然植被。
战国以后,随着铁器的普遍使用,农业生产迅速发展,天然植被迅速遭到破坏。
1、华北平原:是中国历史时期森林和草原植被变迁最大、最频繁的地区,也是人类活动对天然植被干扰最甚的地区。
2、黄河中游地区:3、太行山区、晋北地区:4、豫鄂川陕交接地区:为天然植被破坏较晚而程度极为严重的典型地区。
历史时期水系的变迁一、黄河下游河道变迁黄河是中国第二大河,源出青海巴颜喀拉山北麓约古宗列盆地,干流全长5464公里。
七年级北大师版历史知识点北大师版历史教材是一套非常优秀的教材,它基于新课程标准出版,历史知识点对于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历史知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世界,了解社会,发展思维和判断能力,下面是七年级北大师版历史知识点的详细介绍。
一、大秦帝国大秦帝国是古代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王朝,它的统治时间大约是公元前221年至公元前206年。
大秦帝国是秦朝的统治者所创建的,秦始皇是大秦帝国的第一位皇帝,他完成了统一中国的历史任务。
在大秦帝国的统治下,中国落后的农业得到快速发展,经济、科学技术、文化等各个方面也得到了蓬勃的发展。
二、中华文明中华文明是世界上无数文明史中的一支,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7世纪。
中华文明的内容有:人类的萌芽、礼俗、文化、语言文字、哲学和科学技术等方面。
中华文明了解其精华,可以有助于我们认识我们自己,学习古人的美德、文化、设计和智慧。
三、中华古代王朝中华古代王朝一共有21个,诸如夏朝、商朝、秦朝、汉朝等等,阐述了中华古代从上古时代到现代的发展历程。
这些王朝的兴衰不仅是历史旅程的主要线索,同时也反映了社会、政治和文化的发展。
通过了解这些王朝的历史,我们可以了解中国古代的王朝体制、社会制度、经济发展和文化特征等。
四、世界古代文明世界古代文明是世界历史上各国的文明体系,如古埃及、古印度、古希腊、古罗马等等。
在分析这些文明系统时,我们需要注意它们的特性,在文化、宗教、方式、政治制度和经济方面的特征不一,每个国家的文化体系都是不同的。
通过了解世界古代文明,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这些久远历史在当前世界的意义。
五、古代世界与中国古代世界与中国是中国古代历史和世界历史之间的互动关系。
古代世界地图的画出,中国古代历史与世界历史的对比是一种有益的研究途径。
通过对中国与周边国家、地区的交流和影响进行研究,可以深入了解古代世界的历史和中国古代历史之间的联系,及中国在世界古代文明体系中的作用和地位。
六、人类、文化与自我设计人类、文化与自我设计是世界史学科的一个有趣的方面,它是帮助各个文化体制的人们进行判断和理解人类进程的一种方法和方式。
开宗明义2011年2月21日18:37教材:没有一本特别好的教材重点推荐的参考书:《中国历史地理概述》邹逸麟并不通俗课件:Ftpftp://urban:urban@162.105.149.18/教学专用/韩茂莉/中国历史地理只有一次期末考试38%优秀率一个名额都不会浪费,都是90分以上。
助教说,复习时不仅要看课件的文字部分,也要注意图!历史时期的地理。
古人在这样的问题中渗透了多少谋略和智慧。
历史自然地理:重点研究江河湖泊和气候的变化——探讨自然变化的规律历史人文地理:人口军事城市农业文化聚落等等中国历史地理的历史:这个学科历史悠久例:左冯翊,《汉书》:故秦内史。
《禹贡》近代,中国历史地理的创始人:张相文八卦:光华新楼中间的四合院:顾颉刚30年代的故宅顾颉刚:每月拿出600大洋赞助禹贡学会,《禹贡》半月刊组织青年学者到西北(包括河套)考察。
华北沦陷后组织就解体。
《禹贡》成为今天这门学科的基础。
今天研究中国历史地理的人几乎都源自这个组织。
《中国历史地图集》。
毛泽东个人倡议(不是国家意志),谭其骧主编,历时二三十年,囊括当时最优秀的历史学家。
侯仁之:历史地理的研究不应该仅仅停止在静态的时空变化中,要与人类活动的足迹联系在一起。
人类活动的影响以及人际关系应该是历史地理研究的主要方向。
这个论点又将历史地理推向现代发展阶段。
目前,全国属于这个领域的正式从业者,不到五十人。
为什么要学这门课呢?古人的事情在今天能有什么样的启迪呢?例一战国策中战国时东周和西周东周公对苏秦说:我想种水稻,但西周公不放水。
可见,两国依同一条河,即伊洛河。
苏秦说西周公放水。
例二,九鼎例三,金庸中胡编辣椒例四,电视剧各种胡掰,神马汉武帝沏茶啦所以说,历史地理还是应该掌握的常识这学期课程的基本内容:第一讲,空间与政权行政区的变化行政区就是一个国家将自己的全部领土划分为若干个行政区第二讲交通与军事地理第三讲,江河之变第四讲,气候问题第五讲,农业第六讲,城市第七讲,人文中国空间与政权2011年2月28日18:41第一讲空间与政权行政区划就是把一个国家的国土划分为不同地区,逐层派官管理。
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历史复习资料(笔记)第一单元第一课隋的统一与大运河一、隋的建立:581年,杨坚(隋文帝)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定都长安。
年号:开皇二、隋的统一:时间:589年,隋朝灭陈,统一南北。
1、统一的条件:客观上:①北方民族的大融合,南方经济的发展;②长期的分裂割据,人民渴望统一;③南方陈政权统治的腐败。
主观上:①隋朝建立后,励精图治,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军事强大;②隋为灭陈做了充分准备,战略战术运用得当。
2、统一的原因:①长期的分裂和战乱,人民渴望统一;②北方:经过南北朝的民族大融合,民族界限缩小,为南北统一创造了条件;南方:江南经济的发展,南北人民要求结束分裂局面,加强双方的经济交流。
③隋朝励精图治,国力强盛;陈朝统治腐败,力量衰弱。
3、统一的意义:①是继秦汉之后,又一次统一。
②结束了西晋末年以来二百七十多年的分裂、对峙局面,开创隋唐时期三百二十余年的“大一统”局面,③为经济文化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隋朝经济的繁荣──“开皇之治”1、表现:人口激增,垦田扩大、粮仓丰实。
2、原因:①国家统一,社会安定;②隋文帝励精图治,发展生产;③统治者提倡节俭。
3、隋文帝在位时期,国家统一、安定,人民负担较轻,经济繁荣发展,史称隋文帝的统治为“开皇之治”。
四、隋的灭亡:暴政引起农民起义,公元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
五、大运河的开通1、目的:促进南北政治、经济、文化联系和交流。
加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2、开通原因:①隋文帝在位的二十多年里,国家治理得比较好,出现了经济繁荣的景象,这就使隋炀帝开通大运河具备了经济实力。
②隋朝国家统一,使隋炀帝有征发几百万人的可能性。
③有前代开凿的几段古运河为基础。
3、时间、人物:隋炀帝从605年起,用了6年时间,开通了一条纵贯南北的大运河。
4、中心、起始点(三点):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北京),南至余杭(杭州)。
5、长度及地位:全长两千多公里,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
中国古代历史学习笔记(详细版)中国古代历史研究笔记(详细版)1. 介绍中国古代历史悠久而丰富多彩,涵盖了从远古时代到清朝结束的漫长历史时期。
本文档将着眼于探索中国古代历史的各个方面。
2. 先秦时期2.1 夏朝夏朝被认为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传说中的唐尧、虞舜是夏朝的有名君主。
2.2 商朝商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有确凿记载的朝代,商王朝追溯至公元前16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
2.3 周朝周朝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长的一个王朝,时期分为西周和东周。
周朝是封建制度的典型代表,也是中国历史上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重要阶段。
3. 秦朝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秦始皇统一了六国后,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
4. 汉朝汉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王朝,它分为西汉和东汉,发展了丰富多彩的文化和科技。
5. 魏晋南北朝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动乱时期,分为三个时期:魏晋时期、南朝时期和北朝时期。
6. 唐朝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的王朝,被称为"盛世"。
在唐朝,政治、经济和文化都达到了高峰。
7. 宋朝宋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王朝之一,分为北宋和南宋两个时期。
北宋时期文化繁荣,南宋时期丧失了北方领土,但文化依然繁荣。
8. 元朝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由外族建立的王朝,世界上历史上最庞大的帝国之一。
蒙古族的忽必烈建立了元朝。
9. 明朝明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
明朝的文化繁荣和发展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0. 清朝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皇帝的统治时期。
清朝统治了近300年。
11. 结论中国古代历史承载着众多的王朝和丰富的文化传统,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通过研究中国古代历史,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的发展轨迹和文化传承。
以上是对中国古代历史的简要概述,对于更细节的信息,请参考相关的历史书籍和资源。
中国历史地理重点1、传统中国历史地理学到两汉时期趋于成熟,其标志性著述为司马迁《史记》中的《河渠书》和《货殖列传》以及班固《汉书》中的《地理志》。
2、齐长城也是先秦长城中建筑较早的一条,从公元前 6 世纪开始修建,历时二百余年才修成。
齐长城西起平阴,东至海滨,横亘于今山东省中部,大约经过今济南市南郊、潍坊、泰安、临沂地区、青岛市南郊等地。
总长度在 1 千里。
3、作为东西分野标志的函谷关4、汉长安城的城墙迄今仍能看到一些遗迹。
城墙周长 25700 米,墙基宽 12 —— 16 米,高度达 12 米以上,长安城中有五大宫殿区,即未央宫、长乐宫、北宫、桂宫、明光宫,占整个城内的一半地方,后因城内面积太小,还在城外西边修了建章宫。
汉长安城的平面布局符合《周礼·考工记》的基本原则,即南部为宫殿区,北部为市场、居民、手工业区,十分整齐,应该说它第一次体现了《周礼》规定的城市布局原则,6、三国鼎立,全国有人口 3000 多万,南方人口首次达到了与北方人口大致相等的数量。
7、地理环境决定论,该理论的核心思想是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经济、政治等起绝对支配作用,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
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称为河西四郡北宋都城开封分内外三重,即外城、里城和宫城。
10、元明清时期的丝织业主要集中在东南地区。
11、秦汉时期的农业地区主要在关中平原、关东地区、成都平原地区。
12、华北通向东北的三关:古北口(北京密云县)、喜峰口(河北迁西县)、山海关(秦皇岛市)。
13、西周在消灭了商王朝以后,对于偌大的疆土如何统治,便采取了分封制。
西周的大分封主要有两次:第一次是武王伐纣以后,二次分封在周公东征以后,14、元代置湖广行省,下辖湖南、湖北、广东、广西以及贵州和四川的一部分,因此称为湖广15、安史之乱后主要钱粮地区在江淮和东南沿海地区。
简答黄河的六次改道为:第一次在春秋中叶,周定王五年(前 602 年),黄河从河南进入河北由天津入海。
第一章历史地理学基础理论The Basic Theory of Historical Geography第一节历史地理学的认识论基础和研究对象一.历史地理学的认识论基础一门独立学科的认识论与方法论是有区别的,认识论指的是这门学科研究的出发点和对象,是一门学科的基础,对这门学科的发展起着指导性的定性、定位。
方法论往往随着科学的进步而不断更新,认识论则相对稳定。
历史地理学的认识论基础:地球的表面、气候、植物界、动物界以及人类本身都在不断地变化。
人类社会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包括人类自身的活动所引起自然界的变化及其反馈作用在内,都在不断的变化之中。
人类历史时期地理环境的变化主要是由于人的活动和影响而产生的。
二.历史地理学的性质与研究对象历史地理学(Historical Geography)是研究人类历史时期地理环境变迁及其规律的科学,这个地理环境既指自然地理环境,也包括人文地理环境。
所以历史地理学就其学科性质而言,它是一门地理科学,是地理学的一个组成部分。
由于历史地理学在地理学内建立了一个详尽的以时空结构为中心的社会理论,从而使地理学成为一个整体的学科。
目前在中国教育或学术部门的学科分类法中,将历史地理学划入历史学科(一级学科)下属的二级学科。
历史地理学教程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能够了解人类历史时期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的变迁及其规律,从时间的延展和空间的差异上,通过对比的方法,把握人类社会在发展历程中的空间组织结构,以及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历史地理的研究对象:根据目前学者所关注或涉及的内容,历史地理的研究对象大致划分为:历史自然地理:历史时期的气候变迁,动物分布与植被变迁,湖泊水系演变,海岸变化,地貌(沙漠)景观的推移、人地关系与环境等。
历史人文地理:历史时期的国家疆域和行政区划沿革,人口分布与移民,民族的分布与迁移,工商业及其市场网络,水陆交通道路的开辟,城市的选址、形态和兴衰,各个地区的开发过程,文化区域的形成和演变。
目录第一讲什么是中国历史地理 (1)第二讲空间与政权——中国历史政区与地方行政制度 (1)第一节分封制——分土而治 (1)第二节郡县制——分民而治 (1)第三节行政区划的原则 (4)第三讲千古足音——中国古代交通道路与军事地理 (4)第一节北京与周围地区交通道路 (4)第二节川陕交通 (5)第三节西南交通 (5)第四节丝绸之路 (5)第五节运河与长江流域主要交通路线 (6)第六节越岭通道 (7)第四讲江河之变——河湖水道变迁 (7)第一节黄河河道变迁及其主要原因 (7)第二节历史上长江中游河道与主要湖泊的变迁 (9)第三节海岸线变迁 (10)第五讲五千年冷暖——近五千年中国气候变迁与全球变化 (11)第一节近五千年气温变迁 (11)第二节近五千年前湿润程度的变迁 (12)第三节全球变化与气候变暖 (12)第七讲国脉民生——中国古代农耕区的扩展与农业地理 (13)第一节地区开发 (13)第二节中国古代农作物种植制度 (14)第三节中国古代农作物种类 (14)第四节畜牧业产生与草原游牧方式 (14)第八讲都邑春秋——中国古代主要都城平面布局的演变 (15)第一节中国古代主要都城平面布局的演变 (15)第二节古代都城位置变化 (16)第一讲什么是中国历史地理中国历史地理的研究内容及中国历史地理的发展历程:1.两汉时期:《史记》中《河渠书》、《货殖列传》;《汉书》中《地理志》传统中国历史地理成熟;2.1909年:张相文“中国地学会”成为近代中国历史地理、中国地理的开端;3.1934年:顾颉刚、谭其骧创办“禹贡学会”近代中国历史地理学进入一个更高阶段;4.侯仁之阐释了历史地理学与沿革地理学之间的区别;中国历史地理的定义:是现代地理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其主要研究对象是人类历史时期地理环境的变化,这种变化主要是由于人的活动和影响而产生的。
历史地理学的主要工作,不仅要“复原”过去的地理环境,而且还须找其发展演变的规律、阐明当前地理环境的形成和特点。
中国历史地理笔记
中国历史地理是研究中国历史上的地理环境和现象,包括地貌、气候、水文、土壤、植被等自然环境,以及人口、城市、交通、农业、文化等人文环境。
以下是关于中国历史地理的一些笔记:自然环境变化:中国历史上的自然环境经历了多次变化,包括气候变化、地貌变化和自然灾害等。
这些变化对中国的经济和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人口迁移:中国历史上经历了多次大规模的人口迁移,包括战争移民、灾荒移民和经济发展移民等。
这些人口迁移对中国的经济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城市发展:中国历史上的城市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包括早期的城邑、封建国家的都城和现代的城市等。
这些城市不仅是政治和经济中心,也是文化和交通中心。
交通地理:中国历史上的交通地理发展非常早,包括陆路和水路交通。
中国的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是著名的国际交通路线,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
农业地理:中国历史上的农业地理非常丰富,包括各种农作物和耕作方式。
中国的农业地理对中国的经济发展和人口分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文化地理:中国历史上的文化地理非常多元,包括各种文化区域和民族。
中国的文化地理对中国的文化多样性和民族交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之,中国历史地理是一个非常丰富的研究领域,不仅有助于了解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也有助于了解中国的现在和未来。
第一讲什么是中国历史地理中国历史地理学是一门具有久远历史的研究领域,其学术渊源可以追溯到《汉书•地理志》,在其两千年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丰厚的文化底蕴与学术传承。
进入20世纪后的100多年内是中国历史地理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不但在研究方法与研究领域成功地实现了与现代科学接轨,从沿革地理走向当代历史地理,而且直接将研究成果与国计民生结合,走上了学术研究服务社会,服务当代的道路。
20世纪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发展主要经历两个阶段,在这两个阶段中从传统历史地理学向当代历史地理迈进,与顾颉刚先生的倡导以及谭其骧、侯仁之、史念海先生等学者的努力是分不开的。
一中国历史地理研究与顾颉刚先生创办“禹贡”学会北洋政府至民国时期是中国近代史中最具动荡性的时期,在内忧外患交相压迫的政治与社会环境下,中国学者特别是从事历史地理研究的学者开始从纯学术的考据转向与国家、民族相关的问题进行研究。
回顾这一时期的中国历史地理研究乃至于整个学术界,都应该重重提起的是“禹贡”学会与《禹贡》半月刊创办。
20世纪30年代前期,正值9.18事变之后,东北被日本帝国主义占领,内忧外患日益严重,不少历史学家与青年学生怀着满腔热血,力求从学术研究中为振兴中华民族尽些力量,并形成研究边陲民族史、历史地理、民族演进史和地方史的社会风气。
在这一风气的推动下,1933年顾颉刚先生联合北大、燕大、辅仁三校有志于历史地理与民族史的同学,组织成立了“禹贡”学会,并创办了《禹贡》半月刊。
“禹贡学会”的命名寄托着会员全体在民族危难之下,“华夏不可辱,国土不可裂”的深念。
为了实现会员们学术救国,唤起民众的热望,学会成立后,提出的工作计划为:①整理出一部中国地理沿革史。
②绘成若干种详备精确而又合用的地理沿革图。
③编成一部精确而又详备的历史地名词典。
④整理历代地理志。
⑤辑录各种与地理有关的史料,如经济史、移民史等,作专题研究。
随着日本侵华战争步伐的加快,国家正处于“强邻狂施压迫,民族主义正在酝酿激发的时候”的时候1,学会会员认为应将中国民族史、边疆问题的研究列为学会的首要研究任务,为此学会还辑印了边疆丛书,用以激发国人对边事的认识。
配合边疆研究,《禹贡》半月刊陆续出版了《东北研究专号》、《南洋研究专号》、《康藏专号》、《察绥专号》等,在顾颉刚先生的支持下,“禹贡”学会还拟订了边疆考察计划,在这一计划下进1《禹贡》1卷12期《编后》。
行的“河套水利考察”以及《后套水利调查专号》尤其为后人称颂,当时形成的考察成果,至今仍有重要意义。
《禹贡》半月刊于1934年3月创刊,至1937年“七七事变”被迫停刊,共出版了7卷,82期,发表文章700多篇。
文章内容分类可见下表:受前清学风的影响,最初几期《禹贡》杂志,较注重文字考据,其后内容逐渐扩大,涉及人文、自然、社会各个方面。
沿革地理是清代学者用力最深的研究,“禹贡”学会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开辟了新的领域,将中国沿革地理的研究大大提高了一步。
仅在国家疆域、政区等方面《禹贡》半月刊就发表了关于秦代郡县、两汉侯国、东晋侨州郡县、十六国都邑、北魏六镇、唐代折冲府、宋路、元省、明代都司卫所、明清土司等各类专题研究文章。
除传统的沿革地理,《禹贡》半月刊还登载了各类历史人文地理的文章,如《汉末至唐户口变迁的考察》、《自战国至汉末中国户口之增减》、《晋惠帝时汉族大迁移》、《两汉之际北部汉族南迁考》、《后套农垦水利开发的沿革》、《东三省京旗屯垦始末》、《论古水道与交通》等。
“禹贡”学会的成员虽然多为致力于历史学、民族学等学科的青年学者,但在他们的文章中也有许多涉及到历史自然地理问题,如郭敬辉《大清河流域之地理考察》、侯仁之《论本年湘鄂赣皖四省水灾》、蒙文通《古代河域气候有如今江域说》,无疑这些文章都成为后来研究历史自然地理的先声。
“禹贡”学会与《禹贡》半月刊的创办不但为20世纪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发展作出重要贡献,而且成为中国历史地理学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1“禹贡”学会的研究方向将传统中国历史地理研究偏于地理沿革,推向包括历史人文地理、历史自然地理、边疆地理、民族地理等各个研究方向,建立并完善了近代中国历史地理研究的基本框架。
2“禹贡”学会提出的研究目标,虽然在当时的历史时期并未完全实现,却为后来中国历史地理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3“禹贡”学会为中国历史地理学乃至于历史学、民族史、方志学等学科培养了一批人才,当年“禹贡”学会的创立与组织者顾颉刚、谭其骧,以及学会成员冯家升、吴晗、童书业、齐斯和、白寿彝、史念海、朱士嘉、周一良、侯仁之、张维华、杨向奎、韩儒林等都是为后代瞩目的著名学者。
二谭其骧、侯仁之、史念海三位学者与中国历史地理学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全新的社会、全新的观念,使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谈到建国以后中国历史地理的发展,与谭其骧、侯仁之、史念海三位学者的贡献是分不开的。
(一)谭其骧先生与中国历史地理研究谭其骧先生是“禹贡”学会的组织者之一,早在30年代就在顾颉刚先生的指导下,主编了《禹贡》半月刊,为中国科学的历史地理学奠定了基础。
在谭先生从事历史地理研究的60余年中,除了主持编篡了《中国历史地图集》这样大型的专业地图外,几乎在中国历史地理的各个领域都率先进行了研究,并提出在学术界形成巨大影响的精湛见解。
特别在建国后的数十年之内,谭先生以宏博的学问、严谨的学风、精湛的见解不但影响了整个中国历史地理学,而且也为整个学术界敬仰。
谭先生涉及的许多研究领域与问题都是中国历史地理学界的第一篇,因此这些研究不但是他本人学术研究的一部分,而且大多就此形成了一个研究方向,成为后辈学生不断探索的领域。
早在30年代谭先生就发表了《中国内地移民史.湖南篇》、《湖南人由来考》、《晋永嘉丧乱之后民族迁徙》、《论两汉西晋户口》等有关人口地理的文章,这些文章均为后来历史人口地理研究奠定了基础。
同样谭先生在30年代发表的《汉百三郡国建置之始考》、《新莽职方考》等文章对于后世历史政区地理的研究始终有着深刻的影响。
60年代以后谭先生就历史自然地理研究所形成的一系列文章在学术界的影响尤其大,其中《何以黄河在东汉以后出现一个长期安流的局面》、《<山经>河水下游及其支流考》、《云梦与云梦泽》、《鄱阳湖演变的历史过程》、《海河水系的形成与发展》不仅在学术上有极大的意义,而且直接成为国家决策部门指导建设的依据。
(二)侯仁之先生与中国历史地理研究侯仁之先生自青年时代即追随顾颉刚先生从事历史地理学研究,是“禹贡”学会的成员之一,60多年来为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建立与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特别是在历史地理学基本理论方法、沙漠变迁和历史城市地理研究领域,创建尤为卓著。
侯仁之先生的研究,已经成为这些领域的奠基之作。
中国具有现代意义的历史地理学是建国以后发展起来的,而由传统的沿革地理学向现代历史地理学的转折,是在侯仁之先生和其他一些前辈学者的倡导下实现的。
1950年6月,新中国成立不到一年,侯先生就率先公开撰文提倡打破沿革地理学的旧框架,建立新的、科学的历史地理学。
在题为《“中国沿革地理”课程商榷》的文章中2,侯先生以北京城为例,阐述了新的历史地理学与传统沿革地理的区别和联系,文中不但提出了历史地理学的基本理论问题,而且也提出历史城市地理学的性质、研究对象和内容以及研究方法等理论问题。
历史城市地理是侯先生致力最深的研究领域,也是最能体现侯先生现代历史地理学思想的领域。
侯先生在建构历史城市地理理论的基础上,先后对北京、邯郸、淄博、承德等城市进行了系列研究,通过研究、实践,进一步充实了和完善了理论,他进一步提出历史城市地理研究主要应包括:①城址的起源和演变。
②城市职能的形成与演变。
③城市面貌的形成及特征。
④城市位置的转移及其规律。
⑤城市开发与城市兴衰的地理背景3。
侯先生提出的这一历史城市地理的研究内容,对于中国历史城市地理研究起了重要的指导和推动作用,纵观迄今为止的研究成果,都没有超出这一范围之外。
在研究方法上,侯先生也提出新型的城市历史地理学不同于传统的都邑沿革之学的方法,即从事历史城市地理研究与其它问题的研究一样,都要从地理的角度去分析史料,这种分析方法首先是复原各个历史时期的地理面貌,然后对复原后的地理面貌进行深入分析,而这样的分析没有现代地理学的训练是难以胜任的。
从事历史地理学研究须同时兼备现代地理学与历史学基础,这在今天已成为常识,但这种观点能够为当今学术界所共识,溯流求源,在很大程度上要归于侯先生倡导之功。
《历史地理的理论与实践》(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历史地理四论》(中国科技出版社,1994年)、《燕园问学集》(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年)、《侯仁之文集》(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等学术著作系统体现了侯先生的历史地理研究成果,这些成果将历史地理研究带向一个新的高度。
(三)史念海先生与中国历史地理研究史念海先生也是“禹贡”学会的成员,为中国当代历史地理学的开创者与奠基者之一。
在史先生60多年的学术生涯中,以宏博的学识、丰厚的研究成果为中国历史地理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由沿革地理迈向现代历史地理,由学术研究转向为国家建设服务是史先生学术生涯中的最大探求。
史先生从事历史地理研究正值30年代,和当时大多治舆地之学的学者一样,最初都是承乾嘉余绪,专治疆域政区沿革考证,史先生早期的研究也主要集中在这一领域,并形成了2载《新建设》1950年11期3侯仁之《城市历史地理的研究与城市规划》,《地理学报》1979年第4期。
《西汉侯国考》、《秦县考》、《中国疆域沿革史》(商务印书馆,1935年)等一系列著述。
抗战爆发后,面对国难当头,史先生开始思索如何说明历史时期地理现象的变迁问题,并将自己的研究转向历史人文地理的各个领域,连续发表《论战国时代的国际关系及其所受地理环境的影响》、《秦汉时代国内之交通路线》等文章。
建国后,史先生的研究基本走出了沿革地理的范畴,其研究领域不但涉及历史经济地理、历史军事地理、历史自然地理、历史区域地理等多方面,而且研究方法也从书斋走向田野。
实地考察与历史文献相结合是史先生极为强调的研究方法,即使在已经花甲之年,他也仍然坚持跋涉于山川田野之间。
今天实地考察与历史文献相结合研究历史地理问题,已经在学术界蔚然成风,这种可喜局面的形成与史先生等老一辈学者的积极倡导与身体力行是分不开的。
结合野外考察与历史文献,史先生形成一批成果,如《陕西省在我国历史上的战略地位》、《陕西北部的地理特点和在历史上的军事价值》、《关中的历史军事地理》、《秦岭巴山间在历史上的军事活动及其战地》、《陕西军事历史地理概述》(陕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等历史军事地理论著,以及《黄土高原森林与草原的变迁》(陕西人民出版社,1985年)等与黄河、黄土高原环境有关的论著,这些论著不但在学术上具有很大的意义,也有很大的现实意义,尤其有关黄土高原的研究直接成为人们进行开发利用的决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