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航班延误时消费者权益保护的相关问题
- 格式:doc
- 大小:15.50 KB
- 文档页数:3
关于航班延误的法律规制航班延误的法律规制,一方面应明确航空公司的责任范围,另一方面应依法界定赔偿额度及方法,以平衡双方利益,构建攻守兼备的法律机制。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中国航空运输业的飞速发展,航班延误问题成为国内的热点问题之一。
承运人和旅客的纠纷频频发生,导致航空公司声誉受损、效益损失严重。
民航方面,对于航班延误的解释往往只有四个字,譬如天气原因、航空管制、机械故障、飞机调配。
借口简单精炼,但也反映背景复杂,客观上存在航空信息传递不畅,延误情况不明晰。
民航方面长期以来也认为向旅客作解释无此必要,而且延误后对旅客的服务缺乏细致入微。
旅客方面,对于大多数旅客来说选择飞机出行,图得是便捷和舒适。
倘若碰上航班延误,这种愿望无疑会大打折扣。
此时延误的信息再无从得知,时间一推再推,旅客当然会无法接受,纠纷自然产生。
其实,航班延误是个世界性问题。
2010年寒假笔者前往英国交流时,在荷兰阿姆斯特丹机场转机时就遭遇了班机延误的状况。
令人欣慰的是,荷兰皇家航空给每位旅客50欧元的赔偿券,用于机上消费,这样的做法得到了旅客的欢迎。
然而,我国航空延误对旅客的赔偿机制还不成熟,本文旨在探讨航班延误的法律责任,并对航班延误问题的立法提出建议。
二、航班延误的法源及其联系 我国关于航班延误问题的法源主要有《合同法》、《民用航空法》及民航主管部门的有关规章和参加的1929年《华沙公约》。
在这里,笔者不对其中具体条文予以赘述,而就各法源之间的联系进行分析。
由于《民航法》是《合同法》的特别法,在处理航班延误的问题上,特别法应优先。
将两法的规定对比不难发现,《民航法》上对《合同法》关于迟延履行责任的规定有继承也有发展。
具体而言:从归责原则角度看,《民航法》第126条确定了推定过错原则,即只要承运人能证明为了避免损失的发生采取了一切必要措施或者不可能采取这种措施的不承担责任。
《合同法》第299条并不要求过错,只要承运人迟延运输的,就应当根据旅客的要求安排改乘或者退票。
浅论航班延误引发的旅客心理及解决对策摘要:随着近些年来民航业的飞速发展,乘飞机出行成为越来越多旅客的首选。
民航在给旅客提供旅行服务的同时也常因各种因素引起的航班延误给人们带来不小的困扰,加之旅客维权意识进一步增强,旅客对航班延误而造成的投诉、冲突越来越多,并不时成为媒体追逐和报道的焦点。
本文将从探究航班延误现状及原因入手,浅析航班延误后旅客的普遍心理状态,并有针对性的提出一些相应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航班延误;旅客心理;解决对策Abstract:With the fast development of the Chinese Air Lines, travelling by plane has a popular destination for many travelers. The CAAC is to provide travel service and also gave passengers peak big problem at meantime for various reasons. Passengers are aware of self-right maintenance than before, lots more people begin to complain of flight delays, which is the primary focus of several press reports in a while. This paper has analyzed the general mental state of passengers after flight delays from situation and reasons of flight delays. Based on the problems, some countermeasures and advice are given in the end.Key words: flight delays; mental state of passengers; countermeasures目录摘要 (I)Abstract: (I)引言 (1)一、航班延误概述 (1)(一)航班延误定义 (1)(二)航班延误现状分析 (1)(三)航班延误原因分析 (2)1、不可抗的恶劣天气 (2)2、来自航空公司的原因 (2)3、来自军方的航空管制 (2)4、来自旅客方面的原因 (3)二、航班延误后旅客心理特征分析 (3)(一)航班延误后的普遍心理特征 (3)(二)不同旅客心理特征分析 (3)三、航班延误后的应对措施 (4)(一)普及航班安全飞行知识 (4)(二)细化航班延误信息传递流程 (4)(三)建立并加强应对预案演练 (5)(四)建立客运联动机制 (5)(五)加强互动,促进旅客换位思考 (5)(六)区分延误原因,规赔偿标准 (5)(七)提高航班延误后的滞留服务水平 (6)总结 (6)参考文献 (7)致 (7)引言随着生活和工作节奏的日益加快,人们对于出行工具的要求越来越高。
第1篇一、案件背景2018年8月,原告李某与被告某航空公司签订了一份国内航班机票购买合同,约定原告于2018年8月20日乘坐被告航班从北京飞往上海。
然而,由于被告原因,航班延误了8小时。
原告认为被告未能按照合同约定提供正常航班服务,侵犯了其合法权益,遂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被告支付延误赔偿金。
二、案件事实1. 航班延误情况2018年8月20日,原告李某按照航班时刻表到达北京首都国际机场,办理了登机手续。
然而,由于被告某航空公司的原因,航班延误了8小时。
在此期间,原告未能得到被告提供的合理食宿和交通服务。
2. 原告索赔要求原告认为,被告未能按照合同约定提供正常航班服务,侵犯了其合法权益。
根据《民用航空法》第一百一十七条规定,旅客在航班延误的情况下,有权要求航空公司支付延误赔偿金。
原告要求被告支付延误赔偿金人民币1000元。
三、法院审理1. 被告辩称被告某航空公司辩称,航班延误是由于天气原因造成的,属于不可抗力因素。
根据《民用航空法》第一百一十七条规定,因不可抗力导致航班延误的,航空公司不承担赔偿责任。
因此,被告请求法院驳回原告的诉讼请求。
2. 法院审理意见法院认为,被告某航空公司作为承运人,在航班延误的情况下,有义务为旅客提供必要的食宿和交通服务。
根据《民用航空法》第一百一十七条规定,旅客在航班延误的情况下,有权要求航空公司支付延误赔偿金。
被告未能按照合同约定提供正常航班服务,侵犯了原告的合法权益。
法院认为,本案中,航班延误是由于被告某航空公司的原因造成的,不属于不可抗力因素。
因此,被告应承担赔偿责任。
根据《民用航空法》第一百一十七条规定,法院判决被告某航空公司支付原告李某延误赔偿金人民币1000元。
四、案件启示1. 航班延误赔偿制度的重要性本案中,原告李某通过法律途径维护了自己的合法权益,体现了航班延误赔偿制度的重要性。
航空公司作为承运人,在航班延误的情况下,应按照法律规定承担赔偿责任,保障旅客的合法权益。
第1篇一、案件背景2018年7月,某航空公司一架从北京飞往上海的航班,由于机械故障,航班延误了4小时。
在航班延误期间,乘客们情绪激动,要求航空公司提供赔偿。
航空公司以航班延误属于不可抗力因素为由,拒绝赔偿。
乘客们不服,将航空公司告上法庭。
二、案件争议焦点本案的争议焦点在于航班延误事件中,航空公司是否应当承担法律责任,以及承担何种法律责任。
三、法律分析1. 航班延误的法律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用航空法》第123条规定:“民用航空运输企业应当保证航班安全,按时、按点、按质、按量提供运输服务。
因不可抗力或者其他原因导致航班延误的,民用航空运输企业应当及时告知旅客,并采取必要的措施,减少旅客的损失。
”本案中,航班延误是由于机械故障这一不可抗力因素导致的。
根据上述法律规定,航空公司应当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2. 航班延误的赔偿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用航空法》第125条规定:“因航班延误,给旅客造成损失的,民用航空运输企业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本案中,航班延误导致乘客在机场滞留4小时,给乘客造成了不必要的损失。
根据上述法律规定,航空公司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3. 赔偿责任的计算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用航空法》第126条规定:“航班延误的赔偿责任,按照下列规定计算:(一)延误时间不足2小时的,按照旅客票价的一定比例赔偿;(二)延误时间超过2小时不足4小时的,按照旅客票价的一定比例赔偿,并给予旅客必要的食宿费用;(三)延误时间超过4小时的,按照旅客票价的一定比例赔偿,并给予旅客必要的食宿费用和交通费用。
”本案中,航班延误时间为4小时,根据上述法律规定,航空公司应当按照旅客票价的一定比例赔偿乘客损失,并给予必要的食宿费用。
四、法院判决经过审理,法院认为航空公司应当承担航班延误事件的法律责任,并判决航空公司按照旅客票价的一定比例赔偿乘客损失,并给予必要的食宿费用。
五、案例分析本案涉及民航法律中的航班延误责任问题。
航空公司作为航班运营主体,在航班延误事件中负有保证航班安全、按时提供运输服务的义务。
航空行业航班延误与取消规定航空行业在运送乘客的过程中时常面临航班延误与取消的问题。
这些问题不仅给乘客带来困扰,同时也对航空公司的声誉和经济利益造成影响。
为了保障乘客权益和提高行业运作效率,航空行业建立了相应的航班延误与取消规定。
本文将对航空行业航班延误与取消规定进行探讨。
一、航班延误规定1. 乘客权益保护航空公司通常会在购票合同中明确航班延误的定义,并规定在航班延误时应当提供的补偿措施。
比如,当航班延误超过一定时间时,航空公司可能会提供免费饮食、住宿等服务,或者赔偿一定金额的费用。
2. 航空公司责任根据航空法律法规,航空公司对航班延误承担一定的责任。
航空公司需要尽力避免航班延误,并在出现航班延误时采取相应措施,如及时通知乘客、提供替代航班或退票等选择,并承担相应赔偿责任。
3. 乘客责任与合理期限航空公司在航班延误规定中也可能规定了乘客的责任和合理期限。
比如,乘客应提前到达机场,遵守安全检查和登机规定。
同时,乘客在航班延误发生后可能需要在一定时间内采取相应的行动,如及时联系航空公司或采取其他措施。
二、航班取消规定1. 取消通知与原因说明航空公司在航班取消时应及时向乘客发出通知,并说明取消的具体原因。
这些通知通常通过短信、邮件或电话进行,以便乘客能够及时得知航班取消的消息,并做出相应调整。
2. 替代航班与退票政策在航班取消的情况下,航空公司通常会提供替代航班或退票的选择。
乘客可以根据自身需求选择替代航班或退票,并根据航空公司的规定办理相应手续。
3. 赔偿与补偿政策根据航空法律法规,航空公司在取消航班时也需要承担一定的赔偿责任。
具体的赔偿标准和补偿政策可能因国家和航空公司而异,乘客可以根据相关规定来申请相应的赔偿和补偿。
三、应对航班延误与取消的建议1. 提前查询航班信息乘客在出行前应当及时查询航班信息,了解航班的准确时间和可能出现的延误和取消情况。
这样可以提前作出相应的安排,减少对行程的影响。
2. 保持沟通与了解权益乘客在航班延误或取消时应与航空公司保持沟通,了解自己的权益和可以选择的补偿措施。
浅析新规下的民航企业不正常航班服务补救措施【摘要】本文主要探讨了新规对民航企业不正常航班服务的要求,并提出了一些补救措施。
民航企业可以开设客服热线和在线投诉渠道,方便乘客反映问题并及时处理。
加强内部培训和制度建设,提高员工的服务水平和责任意识。
提高紧急应对能力,做好突发事件处理准备。
加强与航空管理部门的沟通和合作,共同维护航空市场秩序。
改进信息公开和航班延误补偿机制,保障消费者权益。
结论指出,民航企业应积极应对新规要求,提升飞行安全和服务质量,维护航空市场秩序和消费者权益。
通过这些措施,民航企业能够更好地适应新规,提升整体运营水平,更好地满足乘客需求。
【关键词】民航企业、新规、不正常航班、服务补救措施、客服热线、在线投诉渠道、内部培训、制度建设、紧急应对能力、沟通、合作、信息公开、延误补偿、飞行安全、服务质量、市场秩序、消费者权益1. 引言1.1 新规对民航企业不正常航班服务的要求现代社会,民航业作为重要的交通运输方式,承担着连接国内外各地的重要任务。
随着行业的快速发展,民航企业在不正常航班服务方面出现了一些问题,严重影响了乘客的出行体验和航空市场的秩序。
为了加强管理,规范服务,推动行业健康发展,相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新规,要求民航企业加强对不正常航班服务的处理和补救措施。
新规要求民航企业不仅要提高服务质量,提升飞行安全水平,还需要加强应对突发情况的能力,保障乘客权益和航班准点率。
具体来说,新规对民航企业不正常航班服务的要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要求民航企业建立健全的不正常航班服务补救机制,确保乘客在航班延误、取消等情况下能够及时得到有效的补偿和安排。
二是要求民航企业增加信息公开透明度,及时向乘客通报航班动态和变化,减少信息不对称造成的困扰和误解。
三是要求民航企业加强与航空管理部门的沟通和合作,共同应对意外事件,确保航空市场秩序和消费者权益得到有效维护。
2. 正文2.1 开设客服热线和在线投诉渠道在新规下,民航企业不正常航班服务补救措施的重要一环是开设客服热线和在线投诉渠道。
关于航班延误的法律分析关于延误,笔者目前还没有瞧到哪个国家在法律上做出明确的界定。
是否构成延误,是在个案中由法官综合各种因素来认定。
更多的是航空承运人(即航空公司)协会的自愿承诺,以及航空公司的特殊承诺。
一、怎么样才构成法律意义上的延误?什么是航班“延误〞?怎么样才构成法律意义上的延误呢?按一般人的理解,只要未能按机票上注明的时刻起飞,确实是基本“延误〞,或我们通常所讲的“晚点〞或“误点〞。
事实上,这是一种错解。
航空运输不同于铁路运输或公路运输,由于其潜在的风险性,不能像要求其他运输方式那样按客票注明的时刻起飞。
综瞧世界民航运输的立法史,从1929年的?华沙公约?到1971年的?危地马拉议定书?及至1975年?蒙特利尔第四号议定书?,再到1999年新通过的?统一国际航空运输某些规那么的公约?,人们不难发觉,这些国际公约都没有对“延误〞做出明确的界定。
不是不想界定,而是实在难以界定。
关于延误咨询题的规定最早出现在1929年?统一国际航空运输某些规那么的公约?(简称1929年?华沙公约?)的第19条。
该条规定:“承运人对旅客、行李或物资在航空运输中由于延误所造成的损失应当担当责任。
〞1929年?华沙公约?是关于国际航空运输的第一个国际公约,该公约是由法国建议并由法文写成的。
公约对延误作出规定的依据也是基于大陆法系的瞧点,即航空运输是承运人与旅客或托运人之间的一种合同行为,承运人负有义务把旅客或物资尽快运送到目的地,否那么即构成违约并要担当违约责任。
1955年的?海牙议定书?也有类似规定。
然而,?华沙公约?第19条的规定过于简单和笼统。
首先,它没有规定构成延误的要素,即在什么情况下构成延误;其次,对承运人应担当什么样的责任也未作明确规定。
1999年5月在蒙特利尔通过的?统一国际航空运输某些规那么的公约?(简称1999年?蒙特利尔公约?,已于2003年11月4日起生效,我国尚未批准该公约)也没有作出明确的界定。
航空业中的航班延误问题及改进方案近年来,旅游业的迅速发展和人们对出行的需求增加,使得航空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
然而,航班延误问题一直以来都是困扰旅客和航空公司的难题。
本文将探讨航空业中的航班延误问题,并提出改进方案。
一、航班延误问题分析1.1 机场运营不足航班延误常常与机场运营不足有关。
随着旅客数量的激增,很多机场面临跑道容量不足、停机位紧缺等问题,导致航班调度困难。
此外,天气恶劣条件下的飞行限制也会增加飞行时刻表上的不确定性。
1.2 航空交通管制限制另一个导致航班延误的因素是航空交通管制限制。
当天气恶化或特殊事件发生时,相关部门可能会对一些区域或者整个领域进行封闭或限制,这会导致飞机无法正常起降和飞行,进而造成航班延误。
1.3 航空公司内部管理问题航空公司的内部管理也是航班延误问题的原因之一。
例如,缺乏高效的调度系统、不合理的机组安排和维修计划等都可能影响正常航班的运营。
此外,航空公司运营网络覆盖范围广泛,一次延误可能会引发连锁反应,造成更多航班受到影响。
二、改进方案2.1 加强机场基础设施建设为了解决机场运营不足带来的航班延误问题,需要加大对机场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
扩建跑道和停机位,改善机场地面交通系统,并提升天气监测预警系统能力,以及引入新技术来提高飞行时刻表上的准确性和灵活性。
2.2 优化航空交通管制体系为了减少由于天气恶劣或特殊事件导致的限制而造成的航班延误,需要优化现有航空交通管制体系。
通过引入先进技术和数据分析方法来预测和及时应对飞行管制局限制情况,并与相关部门共享信息以便更好地协调和优化飞行计划。
2.3 强化航空公司内部管理航空公司应加强内部管理,提高调度系统的效率和准确性,合理安排机组成员的工作和休息时间,以及改进维修计划的安排。
同时,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并制定应急响应计划,以便在出现延误情况时能够快速有效地进行处理。
2.4 提供旅客信息透明度为了减少对旅客造成的不便和困扰,航空公司应增加对旅客的信息透明度。
关于航班延误的法律分析〖摘要〗:航班延误是航空运输中常见的现象,一直是困扰航空承运人和广大旅客的世界性难题。
航班延误会给普通旅客带来诸多不便、增加旅行成本,对商务客来说有时会坐失商机,与此同时也会给承运人带来较多麻烦,影响其服务质量,进而损害其公众形象、商业信誉和经济效益。
在我国,因航班延误引起的纠纷时有发生。
由于现行的民航法及相关法规对于航班延误的界定、承担延误责任的原因、承担延误责任的方式、延误赔偿限额等问题或者没有规定,或者规定太原则、笼统、不统一,缺乏可操作性。
所以,为减少航班延误,维护旅客的利益,我国民航总局于2004年6月发布了《航班延误经济补偿指导意见》(以下简称《补偿指导意见》)。
但该指导意见只是有关延误经济补偿的政策性文件,并没有法律约束力,再者在现实中当事人对航班延误的法律性质和责任也没有准确的理解,承运人不积极履行其应尽的义务,旅客又不能提出正当合法的诉讼请求,导致纠纷不断。
因此,理清航班延误的法律性质和责任就成了解决此种纠纷的关键之所在。
〖关键词〗:航班延误不合理延误航班超售法律责任一、问题的提出2006年6月29日—30日,由于雷雨天气,全国各地许多机场的大量航班延误。
资料显示,仅2006年6月29日北京首都机场约有200架次航班延误,按照每架次航班平均乘坐100人计算,有2万名旅客因为雷雨天气影响了行程。
目前我国国内每年约有1000万人次以上的旅客遭遇航班延误,因航班延误造成旅客与航空公司冲突的事件呈激增趋势。
2005年11月18日,四川省消委发布“京津沪渝川航空服务状况调查报告”。
该报告指出,民航地面服务状况甚差,75%的消费者曾经历过航班延误,经常出差人群中这一比例更达到了94%;43%旅客对延机后航空公司所采取的补救措施不满;50%的旅客表示滞留机场后航空公司不能告知延误原因,或者告知的信息严重失实。
航空公司往往将航班原因一概归结为不可抗力因素,逃避赔偿责任。
消费者普遍对不公布延机补偿标准表示不满,认为正是由于此类不尊重消费者的行为激化了纠纷。
航空公司航班延误赔偿标准第一章航空公司航班延误概述 (3)1.1 航班延误定义 (4)1.1.1 航空公司自身原因 (4)1.1.2 机场原因 (4)1.1.3 气象原因 (4)1.1.4 其他原因 (4)第二章赔偿主体与责任划分 (5)1.1.5 概述 (5)1.1.6 航空公司 (5)1.1.7 机场管理方 (5)1.1.8 其他相关服务提供者 (5)1.1.9 监管机构 (5)1.1.10 航空公司责任 (5)1.1.11 机场管理方责任 (5)1.1.12 其他相关服务提供者责任 (6)1.1.13 监管机构责任 (6)第三章赔偿标准制定原则 (6)1.1.14 基本原则概述 (6)1.1.15 具体实施措施 (6)1.1.16 基本原则概述 (6)1.1.17 具体实施措施 (7)1.1.18 基本原则概述 (7)1.1.19 具体实施措施 (7)第四章赔偿项目及金额 (7)1.1.20 赔偿范围 (7)1.1 经济赔偿是指航空公司因航班延误导致旅客遭受经济损失时,按照本节规定给予旅客的赔偿。
(7)1.2 经济赔偿范围包括: (7)1.2.1 赔偿金额 (8)2.1 机票款赔偿:航班延误4小时以上(含4小时)的,航空公司需赔偿旅客实际购票价格的30%;航班延误8小时以上(含8小时)的,航空公司需赔偿旅客实际购票价格的50%。
(8)2.2 行李赔偿:航班延误导致行李未能按时抵达目的地,航空公司需按照行李实际价值的50%赔偿。
(8)2.3 住宿赔偿:航班延误导致旅客需在机场附近住宿,航空公司需承担旅客住宿费用,最高赔偿金额不超过500元/晚。
(8)2.4 交通赔偿:航班延误导致旅客需在机场附近乘坐交通工具,航空公司需承担旅客交通费用,最高赔偿金额不超过200元。
(8)2.4.1 赔偿范围 (8)3.1 服务赔偿是指航空公司因航班延误导致旅客遭受服务损失时,按照本节规定给予旅客的赔偿。
浅论航班延误时消费者权益保护的相关问题作者:张楚研
来源:《法制博览》2014年第08期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航空运输逐渐为更多人接受成为出行的主要交通方式之一。
但针对航班延误的投诉和纠纷屡屡发生,如何保障广大航空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对于我国民用航空业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航班延误;合理时间;消费者权益保护
一、民航领域航班延误的概念
航班延误属于航空运输领域的世界性难题。
但各国关于“航班延误”这一概念都没有法律上的准确界定。
我国航空学界通说一般将“超过合理时间”作为航班延误的基本内涵。
因外在因素的影响因素较多,协调环节任一链条断裂都可能使航空运输无法完成,故对航班正点的标准不能要求其严格按照客票注明的时间起飞或降落。
因此,笔者赞同国内通说观点,即“航班延误”不是指航班相对于客票所注的具体始发或抵达目的地时间上的“晚点”。
存在航空运输合同时,指承运人将旅客、行李或者货物送到预定的地点时超过时刻表所约定的时间。
无合同时,则指承运人花费的运输时间超过了旅客选择航空这种运输方式所期望的合理时间。
此处的“合理时间”一般理解为在无意外事件、不可抗力或其他突发情况之下,航空承运人一般完成运输合同约定的运输义务所需要的时间。
二、航班延误引起的法律责任分析
(一)承运人的义务:我国《民用航空法》第126条的相关规定,承运人承担责任的前提须是因承运人原因导致延误并造成了损失;承运人能够证明其与其受雇人或代理人为避免损害已采取了一切必要措施或不可能采取此类措施时则不再承担责任,也就是说,航空法上承运人仅对“不合理”延误承担相应民事责任。
承运人在航班延误时应承担的责任主要是:(1)向旅客提供餐食或住宿等服务。
由于机组维护等承运人原因,造成航班延误或取消,承运人应免费向旅客提供餐食或住宿等服务。
因天气等非承运人原因延误时,承运人也有义务协助旅客安排食宿,此时费用宜由旅客自理。
(2)信息告知。
无论是否何种原因造成航班不正常,航班延误或取消时,承运人有义务及时通知旅客,做好信息告知和解释工作。
(3)安排后续航班的。
无论何种原因造成航班不正常,航空公司都有责任优先安排旅客乘坐本公司后续航班,或必要时为旅客签转其他承运人的航班。
需改乘其他航空公司航班时,应征得旅客同意才能进行签转。
航空公司没有权利限制旅客只能乘坐本公司后续航班。
不同的是,非承运人原因造成航班不正常时,客票签转或舱位变更产生的费用应由旅客自己承担。
(二)航班不正常时旅客的权利: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相关规定,航班发生不正常时,旅客的权利包括:(1)知情权。
航班发生不正常时,旅客有权利获得航班发生不正常的原因、航班恢复正常的时间及航空公司为旅客所做的食宿、交通和客票变更等后续安排等相关航空服务信息;(2)自主选择权。
此时旅客有权利选择优先换乘同一家航空公司的其他航班或选择换乘其他航空公司的航班,也可选择退票。
(3)索赔权,不同原因导致的航班不正常,旅客的权利是不同的。
同时,应区分赔偿与补偿的界限。
一般意义上有过失才承担责任,有责任才产生赔偿。
非承运人原因导致航班不正常时,航空公司没有赔偿责任。
承运人原因造成航班不正常时,旅客有权利就自身产生的直接损失向航空公司索赔。
三、如何加强航班不正常时消费者权益保护
(一)立法上完善
我国航空消费者维权难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现行的有关法律规制存在漏洞。
如《民用航空法》相关规定更侧重保护承运人权益。
立法者应根据航空运输实际的发展需求结合航空消费者的弱势地位对我国现行的有关法律规范进行补充和完善,对航空承运人与航空消费者的权利义务、责任分配等作出清晰界定,使得航班延误的事后补救工作和消费者维权活动有法可依、有规可循。
(二)制定最低赔偿标准
航班延误成因众多,不能以相同标准评断航班延误时承运人的过错程度。
且延误给不同旅客造成的损失也有所差别。
因此建议在立法中规定承运人原因时的最低赔偿标准。
建议应参照《蒙特利尔公约》及我国居民平均收入水平等因素制定赔偿限额。
(三)加强主管部门监管及舆论监督
主管部门应加强对航空公司的监督和管理,建立并完善航班延误情况下的监管惩罚机制。
对承运人屡发航班延误且补救措施不力,严重侵犯消费者合法权益的情况,应严格依据规定处罚。
同时民航部门应完善航班正常报告制度,定时将航班正常统计数据通过新闻媒体向社会公众公布,通过社会舆论力量加强对航空旅客合法权益的保护。
(四)引入航班延误险
笔者建议可在现有的航空保险种类中加入航班延误责任保险,由航空公司向保险公司投保。
航班延误责任险可以有效平衡旅客和航空公司的利益,更好地保障消费者的损失得到实际补偿。
(五)引导消费者合法维权
首先应纠正多数旅客只要发生航班不正常,航空公司都应对旅客进行赔偿的误区。
根据法律规定,承运人原因造成航班不正常时,航空公司才有赔偿义务。
其次,旅客因航班延误采取罢机或殴打工作人员、毁坏机场、飞机设施等不正当行为维权的报导屡见不鲜,不仅侵害了其他旅客安全消费的利益,甚至有可能构成犯罪。
因此建议航空消费者面对航班延误等航班不正常情况时保持理智,可以通过向民航局、消费者协会投诉,向法院提起诉讼等合法途径理性维权。
参考文献:
[l]董念清.中国航空法:判例与问题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
[2]赵维田.国际航空法[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3]赖怀南,彭巍.公共航空运输概论[M].北京:中国民航出版社,2003.
[4]董念清.国内航空运输中航班延误的法律分析[EB/OL].http:
//news`arnoc.eo40/4o264.html,2006-04-06.
[5]朱子勤,陈娟.试析我国有关航班延误的法律规定[J].法学前沿,2008.
[6]桑小敏.航班延误与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律问题探讨[J].消费导刊,2011(13).
[7]雷丽星.航班延误的政策和立法探讨[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