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初中化学九上《3单元1 构成物质的微粒》word教案 (3)
- 格式:doc
- 大小:663.50 KB
- 文档页数:5
单元3 构成物质的微粒【学习目标】1.物质的微粒性,知道原子、分子、离子等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2.了解分子的基本性质。
3.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
4.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
5.能根据原子序数在元素周期表中找到指定的元素。
6.能正确计算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
7.知道原子可以结合成分子、同一元素的原子和离子可以互相转化,初步认识核外电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物质的微粒性,分子运动、分子间有空隙的微观想象的形成;能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
【教学难点】微观粒子运动的想象表象,体会它与宏观物体运动的不同点;能用分子、原子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
【教学手段】实验为主,多媒体为辅【教学课时】3课时【教学用具】硫酸铜浓氨水酚酞试液酒精注射器玻璃棒烧杯滤纸条红墨水量筒胶头滴管【教学流程】创设学习情景→前提测评→实验探究→讨论、交流与表达→思维训练→学生课堂小结。
达成学习目标1.2.3,分三步完成:A.情景导入 B.教师引导,进行探究,达成目标1.2.3 C.巩固目标1.2.3教学过程教学流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A.教师创设情景,引入新课→学生阅读学习目标→学生看书讨论→做前提测评练习题[创设情景]教师在教室里喷洒香水[提出问题]为什么能闻到香味?[引入课题][板书]单元3 构成物质的微粒展示学习目标布置做前提测评练习题1.思考问题2.阅读教学目标3.做前提测评练习题激发兴趣学生置身于特定背景的学习情景中,被生动的实验所吸引,获得情感的激发,顺利切入主题内容的学习。
知道学习要求,有的放矢[设问]世界是由物质组讨论、猜想B.教师提示→学生分组实验探究→教师指导,得出结论→达成目标1.2.3。
成的,五彩缤纷的物质使我们的生活丰富多彩。
那么,物质又是由什么构成的呢?让我们通过进一步的实验去探求和发现物质内部肉眼看不见的秘密吧。
相信换一个角度看世界,变一种观点解读物质,能帮助我们揭开许多不解之谜。
单元1构成物质的微粒教课方案第一课时一、教材剖析课标要求:一级主题二级主题标准1.理解物质的微粒性,知道分子、原物质构成的神秘微粒构成物质子、离子等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2.能用微粒的看法解说某些常有的现象。
《单元1构成物质的微粒》是科普2019课标版专题三物质构成中的内容。
本节课是学生从宏观的物质世界跨进微观的物质世界的第一课,关于学生理解宏观物质的微观构成拥有重要的意义,教材安排在学习空气、氧气等宏观物质基础上,联合学生已有经验,经过察看、实验来认识分子基天性质为打破口,从而经过分析化学变化过程的实质,初步得出分子、原子的看法。
二、学情剖析前段时间的化学学习以研究物质的性质为主,比较直观,学生也比较感兴趣,接下来要学习的分子、原子关于初三的学生来说,其实不完整部是陌生的,在过去的其余学科中都接触过分子和原子。
可是,分子、原子终究是什么样的粒子,学生缺少正确的内部表象。
由于分子、原子既看不见也摸不着,因此学生要真切成立清楚的分子、原子看法是较为困难的。
三、教课目的知识技术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
理解分子、原子等微观微粒的特点。
会用分子、原子的看法解说生活中的一些常有现象。
过程方法经过察看生活中的一些常有现象,感知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
经过研究实验,对照实验研究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的有关性质。
逐渐学会从微观的角度看物质,经过成立微观模型图的方法,模拟分子的构成、扩散,剖析宏观现象。
感情态度价值观体验研究活动的乐趣,保持和加强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研究欲,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成立“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和变化的,宏观物质的运动和变化是微观粒子运动和变化的表现”的看法。
培育抽象思想水平、想象、剖析和推理等水平。
四、教课重难点1.教课要点:理解物质是由微观粒子构成2.教课难点:形成分子、原子行为的微观想象,以及微观剖析宏观物质性质的意识与水平。
五、教课准备1.媒体资源使用:电子白板、希沃讲课助手、实物投影仪2.实验准备:药品:浓氨水、酚酞溶液、水、香水、仪器:分子模型、25mL烧杯3个、1000mL烧杯1个、注射器2个六、教课过程环节一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企图从学生身旁鲜活的生活创建情境将毛巾蘸香水在黑板上观看实验,依据已有知识回素材下手,引引入新课写下“分子”两字,提答,激发学习的浓重兴趣出本课要研问“分子去哪儿了?”究的内容,为宏观现象向微观解说做好铺垫。
第二节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第三课时)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根据相对原子质量计算相对分子质量。
2、初步认识物质结构学习中的模型方法。
过程与方法:
1、提出问,进行初步的科学研究。
2、积极与他人进行交流和讨论,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建立物质无限不可分的观点。
学习重难点:
根据相对原子质量求算相对分子质量。
学习重难点:
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
课前准备
1、常见三种原子的质量测定值。
2、氧的相对原子质量模型图示。
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
五、相对原子质量 1、概念
相对原子质量:一种碳原子(质子数为6,中子数为6的碳原子)的质量的1/12作为基准,其他原子的质量与这个基准的比值。
2、计算式
公式表达式:Ar (原子)=12
/1 (某碳原子)(某原子)
m m
六、相对分子质量
相对分子质量:构成分子的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的总和。
Mr (分子)=∑Ar (构成微粒的原子)。
单元1 构成物质的微粒授课内容:专题3 物质的构成单元1 构成物质的微粒第一课时构成物质的微粒的基本性质单元1 构成物质的微粒【教学目标】1.知道物质都是由微粒构成的,微粒是不断运动的,微粒之间有间隔。
2.知道原子、分子和离子是构成物质的微粒,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
3.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知道原子可以结合成分子,同一元素的原子和离子可以相互转化;初步认识核外电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
4.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会查、会用相对原子质量;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学会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
5.初步认识物质结构学习中的模型化方法;建立物质无限可分的观点。
【教学重点】物质的微粒性,微粒的运动、微粒间有空隙的微观想象的形成;能用微粒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
【教学难点】微观粒子运动的想象表象,体会它与宏观物体运动的不同点;能用微粒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
导入课题:通过看一组图片,引入新课,这组图片告诉大家,宏观物质不管有多么遥远,他们的体积有多么的巨大,他最终都是由微粒构成的。
由此得出结论: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微粒虽然很小,但真实存在,仍有一定的质量和体积。
(1个水分子的质量约为3×10-26kg.)那么,这些微粒又具有什么样的性质呢?探究实验:1、白花变红花(浓氨水与酚酞试液反应)教师用自制教具进行演示,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归纳。
实验现象:集气瓶中的白花变成了红花实验结论:构成物质的微粒是不断运动的结论:构成物质的微粒是在不停地运动教师结合生活实际现象进行分析:校园内的桂花香讨论:微粒运动的快慢又跟什么有关呢?举例分析:夏天洗的衣服和冬天洗的衣服,晾晒在外,哪种情况下衣服干得快些?分析其原因。
从而得出结论:构成物质的微粒运动快慢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微粒越快。
生活实例:一箩马铃薯和一箩大米混合,是否还有两箩筐?从而引出探究活动:水和酒精的混合实验50ml水和50ml酒精混合后,体积等于100ml吗?(1)水和酒精的混合实验教师用自制教具演示实验(同时请几个学生一起进行演示),让学生观察现象并根据实验现象进行分析。
单元1 构成物质的微粒第一课时构成物质的微粒的基本性质【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知道原子、分子、离子等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2、了解构成物质微粒的基本性质。
3、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想象力,分析综合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情感与价值观:进行世界的物质性、物质的可分性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
【教学重点】物质的微粒性,微粒的运动、微粒间有空隙的微观想象的形成;能用微粒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
【教学难点】微观粒子运动的想象表象,体会它与宏观物体运动的不同点;能用微粒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
【教学手段】实验为主,多媒体为辅【教学用具】小试管3支(1支备用)、试管夹1个、大烧杯3个(1个装蒸馏水)、小烧杯3个、酒精灯1个、火柴1盒、纸2张、一端封密的玻璃管1支、胶头滴管3支、注射器1支、浓氨水、酚酞试液(用滴定瓶装)、酒精(用滴定瓶装)、蒸馏水、碘、高锰酸钾【教学过程】导入课题:举行“学生撕纸”比赛,看谁撕的纸碎片最均匀,最小;(提醒学生不要乱丢纸屑)提问:这么小的纸块,还能分吗?可以分到什么为止呢?一、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从瓶中挑一颗碘和高锰酸钾的细小颗粒展示给学生,并提问:生活中的许多物质都可以再分,那么你能将试剂瓶中的碘和高锰酸钾小颗粒继续再分吗?1、探究实验1(1)加热固体碘演示操作:将一颗很小的碘固体放到1支干净的试管中,塞上软木塞,将试管放到酒精灯的火焰上方缓缓加热。
现象:(学生认真观察分析,说出实验现象。
)整个试管慢慢变红,固体碘消失。
提问:这个实验说明什么?结论:碘是由细小的微粒构成。
(2)、高锰酸钾溶于水演示操作:取一小块高锰酸钾固体放入试管中,向试管中加入5亳升水,振荡,观察现象;将试管中的溶液倒入盛有100毫升水的烧杯中,搅抖,观察现象。
现象:高锰酸钾固体溶解,水变红。
结论:高锰酸钾是由微小的微粒构成。
小结:经过无数科学家的研究,证明物质是由极其微小的、肉眼看不见的微粒所构成。
、知道构成物质的微粒,知道分子是由什么构成的,知道分子和原子的区成的。
不同的物质由不同由离子构成的物质一般有: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组成的化合物等分。
(原子是化学反应中的最小微粒,也是用化讨论:对于这种现象,利用汤姆生的原子理论是无法解释的,因此作为汤姆生第二节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检测题一、选选试试1.下列关于分子和原子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分子、原子都在不停地运动B.分子、原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C.原子是不能再分的最小微粒D.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2.分子和原子的主要区别是()A.分子质量大,原子质量小B.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C.分子间有间隙,原子间无间隙D.分子体积大,原子体积小3.由分子构成的物质是纯净物还是混合物,主要看构成物质的()A.分子中原子的种类是否相同B.分子种类是否相同C.分子大小是否相同D.分子质量是否相同4.下列关于原子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原子不显电性,说明原子核内的质子数等于中子数B. 同种原子内的质子数相同C. 含有相同中子数的原子,一定是同种原子D. 原子是最小的微粒5.下列关于原子核的叙述:①通常是由中子和电子构成;②通常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③带正电荷;④不显电性;⑤不能再分;⑥跟原子比较体积很小,但却集中了原子的主要质量。
其中正确的是 ( )A .②④⑥B . ②③⑥C .①③⑤D .①④⑤ 6.据中央电视台2001年6月3日在云南抚仙湖底古城考古现场报道,科学家曾通过测定古生物遗骸中的碳-14含量来推断古城年代。
碳-14原子的核电荷数为6,相对原子质量为14,下列关于碳-14原子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 .中子数为6 B. 质子数为6 C .电子数为6 D .中子数为8 7.下列符号表示阳离子的是( )8.原子中决定相对原子质量大小的主要粒子是 ( ) A .质子数和中子数B .中子数和电子数 C .质子数和电子数D .核电荷数和电子数 9.以下生活、学习经验,不能说明分子间有空隙的是 ( )A. 打气筒能将气体压缩B. 酒精和水混合后,总体积变小C. 物体有热胀冷缩的现象D. 海绵能吸水10.1999年度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哈迈德·泽维尔开创了“飞秒(10-15s )化学”的新领域,使运用激光谱技术观测化学反应时分子中原子的运动成为可能,你认为该技术不能观测到的是( )A. 氧分子的不规则运动B. 氧原子结合成氧分子的过程C. 氧分子分解成氧原子的过程 D . 氧原子内部的质子、中子、电子的运动11.”分别表示两种不同质子数的原子,其中可能表示氧气的是( )12.美英联军在伊拉克战场上,不顾全世界人民的反对,使用了后患无穷的贫铀炸弹. 其中含有23892U ,它的相对原子质量为238,质子数为92,则23892U 中含有的中子数为 ( )A. 238 B. 92 C. 146 D. 33013.核电荷数取决于 ( )A.原子核的大小 B .原子核内质子数C.原子核内中子数D.原子核内质子数和中子数14.关于原子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原子还能再分 B .原子均有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 C.原子在不断地运动着 D.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15.有两种不同的原子,一种原子核内有6个质子和6个中子,另一种原子核内有7个中子和6个质子,它们不相等的是 ( )A.核电荷数B.核外电子数 C .原子的质量 D.原子所带电量 二、填填试试1.右图为某种原子的结构模型图。
单元3 构成物质的微粒【学习目标】1.物质的微粒性,知道原子、分子、离子等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2.了解分子的基本性质。
3.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
4.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
5.能根据原子序数在元素周期表中找到指定的元素。
6.能正确计算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
7.知道原子可以结合成分子、同一元素的原子和离子可以互相转化,初步认识核外电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物质的微粒性,分子运动、分子间有空隙的微观想象的形成;能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
【教学难点】微观粒子运动的想象表象,体会它与宏观物体运动的不同点;能用分子、原子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
【教学手段】实验为主,多媒体为辅【教学课时】3课时【教学用具】硫酸铜浓氨水酚酞试液酒精注射器玻璃棒烧杯滤纸条红墨水量筒胶头滴管【教学流程】创设学习情景→前提测评→实验探究→讨论、交流与表达→思维训练→学生课堂小结。
达成学习目标1.2.3,分三步完成:A.情景导入 B.教师引导,进行探究,达成目标1.2.3 C.巩固目标1.2.3教学过程教学流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A.教师创设情景,引入新课→学生阅读学习目标→学生看书讨论→做前提测评练习题[创设情景]教师在教室里喷洒香水[提出问题]为什么能闻到香味?[引入课题][板书]单元3 构成物质的微粒展示学习目标布置做前提测评练习题1.思考问题2.阅读教学目标3.做前提测评练习题激发兴趣学生置身于特定背景的学习情景中,被生动的实验所吸引,获得情感的激发,顺利切入主题内容的学习。
知道学习要求,有的放矢[设问]世界是由物质组讨论、猜想B.教师提示→学生分组实验探究→教师指导,得出结论→达成目标1.2.3。
成的,五彩缤纷的物质使我们的生活丰富多彩。
那么,物质又是由什么构成的呢?让我们通过进一步的实验去探求和发现物质内部肉眼看不见的秘密吧。
相信换一个角度看世界,变一种观点解读物质,能帮助我们揭开许多不解之谜。
活动与探究:物质的微粒性指导学生实验探究[板书]一、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有分子、原子和离子。
〔讲解〕许多实验表明,物质都是由极其微小的、肉眼看不见的微粒构成的,人们已经发现物质都是由微小的粒子——分子、原子和离子等微粒构成的,有的物质由分子构成,如水、氧气等;有的物质由原子构成,如铁、金刚石等;有的物质由离子构成,如食盐、硝酸钾等;看课本第35页图2-11第一图,说明:分子、原子等是真实存在的。
[设问]: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哪些基本性质?活动与探究:构成物质的微粒的基本性质学生动手看书P34-P35探究实验1:(1)用放大镜观察一块硫酸铜晶体;(2)将硫酸铜晶体碾碎后,再用放大镜观察;(3)将碾碎的硫酸铜晶体溶于水中,再用放大镜观察;(4)将(3)所得溶液加水稀释后,观察稀释后溶液的颜色。
猜想思考、交流讨论得出结论:硫酸铜是由更小的微粒构成的。
看课本第35页图2-11第一图看课本第38页图2-13阅读课本第38页倒数第二段得出结论:分子、原子、离子的质量和体积很小。
掌握科学探究的初步方法,学会合作、交流。
引领学生从五彩缤纷的宏观世界步入充满神奇色彩的微观世界。
布下的悬念为进一步研究物质的微粒性,埋下线索。
强化观察分析能力,为局部探究。
观察和分析能力的培养。
初步建立“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的观点。
培养学生归纳总结能力。
掌握科学探究的初步方法,学会合作,交流,培养动手、动脑能力。
[板书]二、构成物质的微粒的基本性质。
〔提出问题〕分子、原子、离子能用肉眼看见吗?说明它们的大小是怎样的? 推测一:构成物质的分子等微粒的体积和质量都很小〔板书〕1.构成物质的分子等微粒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提示]看课本第35页图2-11〔提出问题〕蓝墨水滴入水中会有什么现象?为什么能闻到浓郁的花香?推测二:构成物质的分子等微粒总在不断地运动着指导实验〔引导思考〕这些现象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能提出假设吗?这说明什么?指导学生得出结论:〔板书〕2.构成物质的分子等微粒在不停的运动假设猜想、讨论探究实验2:构成物质的分子等微粒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分为两个大组)一组:在小烧杯A中加入20 mL蒸馏水,滴入2~3滴酚酞试液,在小烧杯B中加入20 mL浓氨水,用一只大烧杯把A、B两只烧杯罩在一起,过一会,观察有什么现象。
二组:在滤纸条上分别滴三滴酚酞试液,把该滤纸条放入试管,再在试管口放上滴有浓氨水的棉花,过一会,观察有什么现象。
思考问题,讨论分析得出结论:分子等微粒是不停的运动着的。
假设猜想,设计实验方案探究实验3:在两只烧掌握科学探究的初步方法,学会合作、交流,培养动手、动脑能力。
该环节通过有趣的开放性实验和问题思考、讨论、争论达到思想的碰撞,激发新思维。
通过物质及其变化的宏观现象与微观本质的联系,促成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转变,培养良好的微观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开放的问题设计使学生能用多种多样的方法达到目的,重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参与意识。
掌握科学探究的初步方法,学会合作,交流,实验方案的设计。
着。
〔引导思考〕既然分子等微粒在不停的运动着,它有没有快慢呢?如果有,它的快慢与什么有关呢?推测三:构成物质的分子等微粒总在不断地运动着,温度越高,运动速度越快。
〔板书〕3.构成物质的分子等微粒的运动快慢与温度有关。
〔提出问题〕你能举出生活中体现分子运动及分子运动快慢与温度有关的实例吗?泡糖水时,把糖放到开水中,糖不见了,而杯中的水却变甜了。
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吗?〔提出问题〕一杯水中放入一大块方糖,这杯水的体积会怎样?杯中分别倒入2/3体积的热水和冷水,然后同时用胶头滴管将红墨水滴入两杯水中,观察现象,并进行对比。
思考回答回答思考、讨论、猜想引导学生自觉地运用科学探究的方法和程序通过实验与观察、思考与讨论自主学习,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
在组织学生开展探究活动时,又适时地进行具体指导,使每个探究活动的教育价值得到充分的发挥。
〔引导思考〕:将硫酸铜晶体放入水中搅拌后,硫酸铜晶体就看不见了,硫酸铜晶体是不是消失了?为什么?这说明了什么?[提示]水是由大量水分子聚集而成,那么,当分子聚集在一起构成水分子时,分子之间是否会有空隙呢?推测四:构成物质的分子等微粒间有间隔。
指导实验〔讲解〕事实上,很多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分子除了有大小不同之外,分子间还有一定的空隙,这样,小的分子就穿插在另探究实验4:分子等微粒间有间隔用量筒分别进行下列实验,事先预测结果并与记录值进行比对。
(表格见《探究活动报告》)思考:10 mL酒精+10mL酒精<20 mL,为什么会出现体积差异?讨论、分析,听教师点拨讲解猜想,设计实验方案探究实验5:同学合作各取两支大小相同的学会分析的方法掌握科学探究的初步方法,学会合作、交流。
从自然、生活到学科知识,再将学科一种较大的分子之间的空隙里了,所以表现为两种互不反应的物质混合在一起体积减小了。
〔板书〕4质的微粒之间有一定的间隔〔引导思考〕不同状态的物质的分子间的空隙是否一样大呢?分子间的空隙可不可以改变呢?指导学生探究引导学生得出结论注射器,将栓塞向外拉,分别吸入等体积的空气和水,用手指顶住针筒末端的小孔,将栓塞慢慢推入,哪一支针筒内的物质容易被压缩?其中的原因是什么?得出结论:气体物质间粒子的间隔较大,液态物质间粒子的间隔较小,间隔最小的是固态物质,所以气体往往比较容易压缩,固体和液体不易被压缩。
知识应用到解析实际问题中,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突破了教学的难点。
C.学生小结课堂收获→巩固练习→归纳总结引导学生课堂小结出示尝试练习布置课外作业学生各抒己见,自己课堂小结做练习,进行思维训练。
学生练习,教师评价。
学生间可以讨论,教师多观察帮助差生。
总结自己的得失,便于及时矫正。
获得学生的反馈信息。
及时落实所学知识。
【板书设计】单元3 构成物质的微粒一、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有分子、原子和离子。
二、构成物质的微粒的基本性质1.构成物质的分子、原子和离子的质量和体积很小;2.构成物质的分子、原子和离子等微粒在不断地运动;3.构成物质的分子、原子和离子等微粒的运动速度和温度有关;4.构成物质的分子、原子和离子等微粒间有一定的间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