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平衡(复习课)
- 格式:doc
- 大小:62.00 KB
- 文档页数:4
《生态平衡》导学案第一课时一、导入引导在自然界中,各种生物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形成一个动态平衡的生态系统。
而生态平衡的破坏会导致生态环境的恶化,对人类和其他生物造成不利影响。
本次学习,我们将深入了解生态平衡的概念、重要性以及如何保护生态平衡。
二、学习目标1. 理解生态平衡的概念及其形成机制。
2. 掌握生态平衡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
3. 了解生态平衡破坏的影响及保护生态平衡的方法。
三、学习过程1. 什么是生态平衡?生态平衡是指在一个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种群之间的数量和分布保持着相对稳定的状态,而且能够相对长期地维持下去。
生态平衡是生态系统自身的一种动态调控过程,通过食物链、食物网以及各种相互作用,使得不同生物之间形成一种有序的关系。
2. 生态平衡的形成机制生态平衡的形成机制主要包括食物链、食物网、竞争和捕食等因素。
在食物链中,能量和物质从底层生物向上层生物传递,形成相互依存的关系。
食物网则更加复杂,多个食物链交织在一起,形成生态系统中更加稳定的平衡状态。
此外,生物之间的竞争和捕食关系也是维持生态平衡的重要因素。
3. 生态平衡的重要性生态平衡的破坏会导致生态系统的崩溃,对人类和其他生物造成灾难性的影响。
保持生态平衡能够维护生物多样性,保护环境稳定,维持生态系统的持续发展。
因此,生态平衡在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持生态系统功能以及促进人类可持续发展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4. 生态平衡破坏的影响及保护方法生态平衡的破坏会导致生物数量失衡,生态系统功能紊乱,甚至引发生态环境的崩溃。
为了保护生态平衡,我们可以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如加强环境保护意识,减少资源浪费,倡导绿色生活方式,推广可持续发展理念,建立全球生态保护网络等。
四、思维拓展1. 你认为生态平衡在人类社会中的意义是什么?2. 你了解哪些生物群落和生态系统是世界自然遗产?3. 请列举一些生态平衡被破坏导致的生态灾害案例。
五、总结回顾通过这堂课的学习,我们深入了解了生态平衡的概念、形成机制以及保护方法,认识到生态平衡对生态系统的重要性。
三上教案第三单元:探究自然界生态平衡生态平衡是指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以维持生物种群稳定和生态系统正常运转的状态。
在自然界中,生物间的竞争、捕食和共生关系等都会影响生态平衡。
本文将通过学习三上教案第三单元相关知识,探究自然界生态平衡的形成机制及其意义。
一、生态平衡的形成机制1.生态群落的形成生态群落是指同一区域内不同种类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关系所组成的生物群体。
它们通过食物链的联系,形成生态系统中的一个层次。
例如森林中,从消费者到盘根错节的食物链,就形成了一系列广泛的生态群落,树木、虫子、鸟类等不同生物之间相互作用,维持着生态平衡。
2.种群数量的控制种群数量的增加会导致资源争夺和捕食关系的改变,进而影响生物社群的结构和稳定。
在自然界中,往往通过捕食关系、疾病、环境因素的影响等手段来控制生物种群的数量。
例如猛禽捕食小鸟,病毒和细菌会杀死弱小的生物,环境恶劣则会让生物难以存活。
这些都有助于维持生态平衡。
3.营养循环营养循环是指生态系统中各种元素和化学物质的不断流动循环,形成了一个闭合的生态循环系统。
例如空气中的氮元素和水中的矿物质,通过植物的吸收和动物的摄食,不断地流动。
在此过程中,有机物质会被生物分解,形成营养物质,有助于生态平衡的维持。
二、生态平衡的意义1.维护生态系统的稳定生态平衡是维持生态系统正常运转的基本前提,只有相互耦合和相互促进的生物之间能够形成生态平衡,才能保持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平衡。
例如在食物链中,肉食动物充当了一个重要的角色,它们控制了草食动物的数量,同时还能够保护植物的生长,从而维持了整个生态系统的稳定。
2.保护生物多样性生态平衡能够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持和促进不同生物种类之间的和谐共存。
例如在食物链中,一个生态群落中有多个物种间的相互依存关系,物种多样性的提高可以让整个生态系统的韧性更强,减少生物群落崩溃的可能性。
3.有助于环境保护生态平衡的维持能够保护环境,维护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生态平衡》导学案第一课时学科:生物学课时:1课时教材:高中生物教材一、教学目标:1. 了解生态平衡的概念和重要性;2. 掌握生态平衡的类型和相互关系;3. 了解影响生态平衡的因素及其调节方式。
二、教学重点:1. 生态平衡的概念和类型;2. 影响生态平衡的因素及其调节方式。
三、教学难点:1. 生态平衡的重要性和维持方法;2. 如何通过调节因素来达到生态平衡。
四、教学内容:1. 什么是生态平衡?生态平衡是指一个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和非生物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的状态,保持着动态平衡的状态。
在生态平衡中,各种生物种群的比例和数量相对稳定,资源的利用和消耗达到一种动态的平衡状态。
2. 生态平衡的类型和相互关系:(1)种群平衡:种群之间的数量关系存在一定的平衡状态,即种群之间不存在明显的优势种群,每个物种都有其生存的空间和资源。
(2)物种多样性平衡:生态系统中存在着多样的物种,各种生物之间形成一种复杂的关系网,相互之间相互制约、共存、相互依赖,维持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
(3)能量平衡:能量在生态系统中的流动、转化和储存达到一个平衡状态,各种生物利用能量进行生长、繁殖和代谢活动,形成一个相对稳定的生态平衡。
3. 影响生态平衡的因素及其调节方式:(1)人类活动:人类的开发和利用对自然环境造成破坏,破坏了生态平衡,导致物种灭绝、环境污染等问题。
可以通过合理利用资源、环保意识的普及、推广可持续发展方式等方式来维护生态平衡。
(2)气候变化:气候变化会影响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导致生态平衡被打破。
通过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加强环境保护、大力推广可再生能源等方式来减缓气候变化对生态平衡的影响。
(3)自然灾害:自然灾害如干旱、洪涝、地震等也会影响生态平衡。
可以通过建立灾害监测预警系统、提高应急救援能力、加强减灾宣传等方式来减轻自然灾害对生态平衡的影响。
五、课堂练习:1. 请简要描述一下生态平衡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2. 举例说明种群平衡在自然界中的体现。
生态平衡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让学生了解生态平衡的概念和重要性。
2.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
3. 通过阅读和讨论,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1. 重点:让学生了解生态平衡的概念和重要性。
2. 难点:通过阅读和讨论,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直观演示法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生态平衡被破坏的图片或视频,引发学生的兴趣。
2. 知识讲解:讲解生态平衡的概念和重要性,以及生态平衡被破坏的后果。
让学生自行阅读《生态平衡》,并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教师讲解文章中的重点字词和句子。
3.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生态平衡被破坏的原因和如何保护生态平衡。
4. 总结: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5. 布置作业:让学生写一篇短文,描述自己对生态平衡的理解和如何保护生态平衡。
五、教学评价:
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小组讨论的结果以及作业的完成情况来评价教学效果。
六、教学资源:
1. 教材:《生态平衡》课文
2. 多媒体课件。
4.5《生态平衡》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课主要在前面学习的食物联系、生物与环境等知识的基础上,使学生了解什么是生态平衡、生态平衡被破坏以后的后果、保护生态平衡的方法。
教材分成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通过做个生态瓶来认识生态平衡;第二部分主要通过人类破坏生态平衡的事例使学生认识到生态平衡被破坏以后的严重后果;最后引导学生讨论保护生态平衡的方法。
我们认为,做个生态瓶作为一个活动本身具有很大的意义,但是学生一般对生态平衡都不是很了解的情况下,它的意义将会大打折扣。
所以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就将这个内容安排到第二课时来进行,把它作为第三部分怎样保护生态平衡的一个组成部分,维持瓶子里的生态平衡。
这样,学生具有了一定的科学知识作为指导,活动就有明确的目的,而且也有了自己的想法可以供讨论、选择、实施。
因为有了明确的目的,学生在活动中获得的体验也会更加深刻!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建立生态系统和生态平衡的概念,知道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以及非生物部分。
2.通过“毛线推演”活动来探究食物网和生态失衡,知道各种生物都是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知道物种越丰富,生态系统越稳定。
3.通过学习,认识保护多种多样的生物与环境对维持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具有重要意义。
4.养成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积极行动保护动植物及其生态环境,养成珍爱生命的意识。
教学重点:通过学习,建立生态系统和生态平衡的概念,知道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以及非生物部分。
教学难点:通过“毛线推演”活动来探究食物网和生态失衡,知道各种生物都是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知道物种越丰富,生态系统越稳定。
教学准备:分组实验材料:分别制作草、田鼠、野兔、牛、羊、蛇、鹰、狼的头饰,代表草原上 8种主要的动植物、若干条毛线。
分组制作材料:透明玻璃瓶、池塘里的水、沙子、水草、小鱼、螺蛳。
教学过程:一、提出问题,作出猜想假设1.讲述:呼伦贝尔草原是我国最大的草原,那儿牧草丰茂,牛羊成群,生物物种丰富,是我国最大的牧业基地。
复习课教案初中生物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目标:1. 复习生物基础知识,巩固学习成果;2. 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3. 培养学生对生物学的兴趣和热爱。
教学内容和安排:1. 复习细胞的结构和功能(15分钟)- 回顾细胞的基本结构: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线粒体等;- 讲解细胞的功能:新陈代谢、分裂、合成、分泌等。
2. 复习遗传与进化(20分钟)- 回顾遗传的基本概念:基因、等位基因、显性基因、隐性基因等;- 讲解遗传规律:孟德尔遗传定律、染色体遗传、性连锁遗传等;- 简要介绍进化理论。
3. 复习生物生态学(15分钟)- 回顾生态系统的组成:生物群落、生物群落、生态位等;- 讲解生态平衡、生态位、物种多样性等基本概念;- 强调生态保护的重要性。
4. 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10分钟)- 学生提前准备好要提问的问题,教师进行解答。
教学方法:1. 课堂讲授:通过讲解和示范的方式复习生物的基础知识;2. 互动问答:通过学生提问和老师解答的方式,促进学生对生物知识的理解和掌握;3. 手段实用:通过举例、实验等方式,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生物学知识。
教学评估:1. 学生课堂表现:考察学生对复习内容的理解程度和掌握情况;2. 学生答题情况:通过让学生回答问题或解答问题,评估他们对生物知识的掌握情况;3. 板书记录:掌握学生在整个复习过程中的问题点,指导下一步复习工作。
课后作业:1. 完成一篇关于生物的复习总结;2. 准备好下次课堂上要提问的问题。
备注:本次复习课的重点是细胞、遗传与进化、生态学的基本知识,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方式,激发他们对生物的兴趣和热情,提高生物学习的效果。
《生态平衡》导学案导学目标:通过进修本节课的内容,学生能够了解生态平衡的观点、重要性和影响因素,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诠释生态系统中的互相干系。
一、导入请同砚们回答以下问题:1. 什么是生态平衡?2. 生态平衡对生态系统有什么重要意义?3. 你认为导致生态平衡破坏的因素有哪些?二、观点诠释1. 生态平衡的定义:生态平衡是指在一个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种群之间、生物种群与环境之间的互相作用达到一种相对稳定状态的状态。
即生态系统内各种物种的数量、种类和分布相对稳定,生物和环境之间的干系达到一种相对平衡状态。
2. 生态平衡的重要性:生态平衡是维持生态系统稳定运行的基础,它能够保持生物多样性、增进物种的繁殖和演化、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持续发展。
三、影响因素分析1. 生物种群数量和种类:生态平衡受到生态系统内各种生物种群数量和种类的影响。
当某一物种数量过多或过少,都会对其他物种和整个生态系统造成影响,破坏生态平衡。
2. 环境因素:生态平衡还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如气候、土壤、水质等。
环境的改变会导致生物种群的数量和分布发生变化,从而影响生态平衡的稳定性。
3. 人类活动:人类的活动也是导致生态平衡破坏的重要因素。
过度开发、污染环境、砍伐森林等行为都会对生态平衡产生负面影响。
四、案例分析请同砚们选择一个生态系统,分析其中的生态平衡状况,并找出可能破坏生态平衡的因素。
可以结合实际案例进行讨论,如热带雨林、珊瑚礁等。
五、拓展延伸1. 请同砚们思考如何珍爱生态平衡,提出具体的措施和建议。
2. 请同砚们选择一个生态系统,设计一个珍爱生态平衡的方案,并进行展示。
六、总结通过本节课的进修,同砚们应该对生态平衡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明白生态平衡的重要性和受到影响的因素,能够认识到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并提出珍爱生态平衡的措施。
希望同砚们能够在平时生活中积极参与环保行动,共同珍爱我们的地球故里。
课题 生态平衡 (复习课)
江苏省前黄高级中学 黄惠涛
一、高考能力目标:
1、理解生态平衡原理及生态平衡的维持;
2、应用生态平衡的原理分析和解决日常生活和社会发展中的有关现实问题、热点问题;
3、人工新型、高效农业生态系统的建立及其原理分析。
二、方法:运用习题,通过提问、讨论、练习等形式使学生达到以上能力要求。
三、主线:(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四、过程:
实物投影仪打出复习题:
图示生态系统内各种成分相互作用的关系。
据图回答:
提问:①图示中A 、B 、C 、D 、E 各表示生态系统的哪些成分? ②用字母表示出图中的食物链,D 处于第 营养级。
③图示能否表示该生态系统能量流动过程? ④图示能否表示该生态系统“C ”循环的主要过程?如能,①②表示的主要生理过程是什么? 当生态系统发展到一定阶段,它就会达到一种平衡状态,叫生态平衡。
怎么理解?让学生回答(结
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相对稳定 动态平衡
生态平衡的概念
具有自动调节能力
生态平衡的原理
生态平衡的破坏
遵循生态平衡的规律
维持
治理 建立新的
生态平衡
自然因素
人为因素
(强化)
人类对自然的不合理利用 工农业发展带来的环境污染
乱砍滥伐 乱捕滥杀 过度放牧等 工业上“三废”的排放 农业上农药、化肥的使用等
构和功能保持一种动态的平衡,并能抵抗一定的外来干扰,维持自身结构和功能的相对稳定性)。
假如上图表示草原生态系统,B 表示草,C 表示鼠,D 表示狐,请画出达到平衡时鼠和狐的数量变化曲线,并进行解释,说明生态系统为什么能保持动态平衡(原因是内部具有自动调节能力)。
也就是对外来干扰有一定的抵抗力,使自身的结构和功能保持原来的状态。
分析下图: 如图所示:X 河流经某工业城市Y 市。
其中a 处在上游,d 处在下游。
根据2000年市环保局监测站对X 河水质检测结果,绘制成简图如图右所示。
请根据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造成X 河污染的主要污染源最可能分布在( ) A 、ab 段 B 、bc 段 C 、cd 段 D 、bd 段 (2)列举造成X 河污染的三种可能的污染源。
(3)d 处的污染程度明显降低,请从物理、化学、生物学三方面简单分析其原因。
自然界生态系统纷繁复杂,自动调节也比较复杂,能力有大有小,以下三种类型的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北极冻原生态系统按自动调节能力由大到小排列,说明原因。
所以要提高某一生态系统维持平衡的能力,最有效的是:
A 、增加食物网中的生物种类
B 、改变环境中的非生物因素
C 、减少最高消费者的数目
D 、减少分解者的数目
生态系统自动调节无论多么强,也总有一定的限度,当外来干扰超过这个限度,生态平衡就会遭到破坏,那么破坏生态平衡的外来干扰(因素)有哪些呢?请学生回答。
生态平衡遭到破坏往往是自然因素、人为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而且通常是人为因素强化了自然因素,引起生态平衡的失调,例如:由于人为破坏植被而造成的山洪爆发,水土流失,干旱,风沙灾害等,已经成为当前自然界生态平衡遭到破坏的重要表现。
人类对自然的不合理利用主要表现为(请学生回答):乱砍滥伐、乱捕滥杀、过度放牧等导致植被破坏,食物链破坏。
列举现象:长江、黄河流域水旱灾害,北方的沙尘暴等;如前面讲的草原生态系统中,如果我们无节制地大肆捕杀草原上的狐,黄鼬等肉食动物,会导致什么结果?(请学生回答)使鼠类数量猛增,从而导致草原的退化、沙化,让学生继续完成曲线图。
工农业发展带来的环境污染,主要由什么造成?(请学生回答)工业上“三废”的排放,农业上大量使用化肥和农药。
所以在这里人为因素是主要的。
千百年来,人类不断向大自然索取,人类的生产活动日益强烈地干扰着自然界生态系统的平衡,尽管人类常常获得征服自然的胜利,但是自然界已经开始对我们人类进行报复。
请看下面两组材料: 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Y 市市区范围 左 Y 市市区范围 a b c d X
右 污染程度
不同河段
1998年,长江发生的全流域性特大洪水,其水量和峰高均与1954年大体相当,但水位却超过历史最高值,给两岸人民的生命和财产造成了巨大损失。
出现这种情况与生态环境状况直接相关,据统计,近30年间,长江流域森林覆盖率减少一半,水土流失面积增加一倍,中下游湖泊面积减少45.5%,湖底普遍淤高1~3米。
(1)砍伐森林,导致水患。
请说明森林在防止水患方面的作用。
(2)湖泊面积减少,也是造成水灾的重要原因,湖泊在防止水灾方面有哪些重要作用?
(3)灾害的发生,说明生态环境和生态平衡,大自然已开始了对人类的报复。
从惨痛的教训中,我们应当明白一个什么原理?
二、酸雨是英国化学家R•A•Smith1872年最先提出的,一般指pH小于5.6的雨、雪、雾等大气降水。
材料一:酸雨会腐蚀植物叶面。
某地一场较大范围的酸雨导致西瓜大面积绝产。
材料二:酸雨会使阳离子从叶表面析出,使镁、铁、钙等离子从土壤中迅速损失。
材料三:铝是对生物有害的元素,在土壤中以氧化铝存在,pH为5.6时几乎不溶,pH为4.6时溶解度增加100倍,并转化成硫酸铝。
四川某林场因此致使96%的华山松死亡。
(1)酸雨是工业生产过程中,大量矿质燃料燃烧使空气中SO2增加,与降水结合产生的。
SO2主要影响人体呼吸全过程的环节。
(2)酸雨腐蚀叶面,使农作物大量绝产。
这种生态平衡的破坏属于()
A、自然因素
B、食物链的破坏
C、环境污染
D、植被的破坏
(3)酸雨使铁从土壤中损失。
植物缺铁时,幼嫩叶子呈淡黄色或柠檬色,老叶则仍是绿色,其原因是()
A、幼嫩部位生长旺盛,需铁比老叶多
B、铁容易移动,由幼叶部位移向老叶
C、铁形成难溶的化合物,不能再度利用
D、幼叶细胞吸收铁的能力比老叶弱
(4)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
因此,硫酸铝等引起植物的大量死亡,将最终威胁到人类的生存。
所以我们应当在遵循生态平衡规律的前提下,维护好生态系统的平衡,对破坏的生态系统必须进行治理。
(接一)国家重视环保工作,洪灾过后,又采取了包括制定《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在内的一系列措施,要求各地保护森林资源,在长江中上游一律停止砍伐森林,封山育林,制止毁林开垦,乱占林地行为,并对加强水利设施建设、“退耕还林”、“退田还湖”、“移民建镇”等作出安排,并在全国开展保护“母亲河”的活动。
(4)治山与治水是什么关系?这事实说明一个什么哲学原理?
(5)在保护“母亲河”的行动中,你将做出怎样的力所能及的贡献?
(接二)(5)根据你所掌握的生物学知识,提出一条防治酸雨的合理化建议。
因此,人类在生产和生活中必须具备明确的生态观点,必须强调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统一;只有讲究生态效益,才能维持持久稳定的经济效益;只有将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结合起来,才能合理地
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并且最大限度地保护好自然环境。
当然,保持生态平衡,并不只是维护生态系统的原始稳定状态。
人类还可以在遵循生态平衡规律的前提下,建立新的生态平衡,使生态系统朝着更有益于人类的方向发展。
课后思考题:
1、下图是珠江三角洲的农民充分利用自然条件,建立了该地特有的蔗基鱼塘和桑基鱼塘。
请据图回答:
(1)这种人工生态系统最基本的生物因素是 ,要使它长期稳定发展,除了有稳定的 来源,各类生物要 。
(2)建立这一生态系统的目的是使生产者固定的能量 ;其能量利用率高的原因是其在营养结构上具有 的特点。
(3)蚕粪、蔗叶进入鱼塘经过 的作用又被桑基蔗基所利用。
蚕粪中的氨经过 作用,形成 ,被植物吸收。
(4)概括地说,该生态系统功能的维持,取决于它的 。
2、右图是科学工作者对我国北方地区森林、草地和荒漠地面积变化的调查结果,这对分析说明我国今春以来华北地区多次出现的沙尘暴天气有很大帮助。
(1)请根据调查结果,分析植被和沙尘暴形成的关系。
(2)请根据生态平衡原理提出治理沙尘暴的措施。
3、实施西部大开发,要切实搞好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大力开展植树种草,治理水土流失,防治沙漠化等。
(1)从生态因素分析,改善西部地区生态环境必须首先解决的非生物因素是 。
(2)“退耕还林还草”的生态学原理是为了提高生态系统的 。
保护环境,保持生态平衡的关键是保护 。
(3)近来北京等地频繁出现的“沙尘暴”和“泥雨”主要来自于黄土高原和内蒙古地区,这说明森林等植被在 等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4)沙漠化加速了西部生物多样性的进一步丧失,这是因为 。
(5)西部耕地同样要做好除草、治虫等工作,从能量流动的角度看,除草、治虫的目的是 。
治虫措施中不宜大量喷施化学杀虫剂。
控制使用化学杀虫剂的方法一是用 替代化学杀虫剂,二是采用基因工程的手段将 转入农作物,形成新的抗虫作物品种。
时间(年) 面
积(万
公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