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变暖背景下菏泽地温的变化特征
- 格式:pdf
- 大小:155.42 KB
- 文档页数:3
2015年菏泽市气候特点及其影响评价作者:樊景豪张翠英孙建玲来源:《现代农业科技》2016年第18期摘要 2015年,菏泽市平均气温比常年偏高,平均降水量比常年稍偏多,日照时数比常年偏少。
四季气候特点分别是:冬季(2014/2015年)平均气温较常年同期偏高,平均降水量较常年同期偏少,日照时数较常年同期值偏多;春季平均气温较常年同期偏高,降水量较常年同期偏多,日照时数较常年同期值偏少;夏季平均气温较常年同期偏高,降水量较常年同期偏少,日照时数较常年同期值偏少,出现暴雨、大风等灾害天气;秋季平均气温较常年同期偏高,降水量较常年同期偏多,日照时数较常年同期值偏少,出现雪灾天气。
2015年极端天气较少,总体属较好年景。
关键词气候特点;影响;评价;山东菏泽;2015年中图分类号 P46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18-0205-02气候影响评价是对月、季节、年尺度的基本气象要素及异常气候事件进行定量、定性评价;评估气候对各行业,尤其是对气候敏感行业的影响。
前人已对各地气候影响评价做了详细统计和分析[1-7]。
菏泽市属黄河冲积平原,耕地土壤肥沃,土层深厚,光热资源丰富,非常有利于现代农业的发展,主产小麦、玉米、棉花、花生、大豆等。
被称为“国宝”的鲁西黄牛、青山羊和小尾寒羊原产地都在菏泽,曹州耿饼驰名中外,菏泽牡丹誉满全球。
菏泽属暖温带季风型大陆性气候,光热充足,四季分明。
年太阳辐射总量为487.85~517.14 kJ/cm2;年日照时数1 995.1~2 512.0 h;年平均气温为12.9~14.9 ℃;≥0 ℃的年积温平均数为5 081 ℃。
全市多年平均降雨量为649.9 mm,其中作物旺盛生长的6—9月平均降雨量为455 mm,雨热同季,适宜多种作物生长发育。
本文根据菏泽市2015年气象资料分析本年气候特点及其影响评价。
1 资料来源与方法1.1 资料来源平均气温、降水、日照等实时资料来自菏泽市9个气象台站的地面自动站观测记录;气温、降水、日照等历史资料来自山东省地面气象资料整编;气候平均值以1981—2010年为基准;2015年度是指2015年1—12月。
菏泽市近六十年降蒸变化趋势及分析郭仁华;吕胜国;姚树礼【摘要】应用Mann-Kendall及相关分析检验法对1956-2011年近60年来菏泽市的降水、蒸发的年值、汛期和枯季年内年际变化趋势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应用基于分形理论的R/S方法对菏泽未来降水和蒸发的变化趋势进行了预测。
结果表明:近60年来,菏泽市年降水呈缓慢下降趋势,随机性较强,而蒸发总体呈十分显著的下降趋势,趋势性较强。
【期刊名称】《山东水利》【年(卷),期】2012(000)008【总页数】4页(P31-34)【关键词】菏泽市;降水;蒸发;Mann—Kendall检验法;相关分析法;R/S分析【作者】郭仁华;吕胜国;姚树礼【作者单位】菏泽水文水资源勘测局,山东菏泽274000;菏泽水文水资源勘测局,山东菏泽274000;菏泽水文水资源勘测局,山东菏泽274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426.2菏泽市属暖温带季风大陆性气候,多年平均气温为13.5~14.0℃,多年平均降水量665.6 mm,降水量年际年内变化较大,年最大降水量多达1 039 mm(1964年),而年最小降水量仅为371 mm(1988年),最多年份降水量为最少年份的2.80倍。
年内降水量的70%集中在汛期6—9月份,以7、8两月最为集中,约占全年降水量的47%。
菏泽市多年平均水面蒸发量为874.82 mm(E601)。
本文选用菏泽49个雨量站、3个蒸发站、9个气象站近60年资料及菏泽1980年来30年的社会发展资料进行分析。
分全年、枯季(10—5月)和雨季(6—9月)3个时间尺度对菏泽市降水和蒸发变化趋势进行研究,进一步探讨了未来一定时期内降水和蒸发的变化趋势,以期对菏泽市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工农业生产提供参考。
1 主要分析方法水文气象时间序列是非正态分布的时间序列,尽管常规的参数检验方法具有方便和简洁易懂的优点,但是使用非参数检验方法在非正态分布的数据检验中更为适合,本文采用目前常用的水文气象变化趋势分析方法Mann–Kendall、降水蒸发相关分析法及经济发展对降雨蒸发变化趋势一致性进行相互对比和验证,并运用基于分形理论的R/S分析方法对降水和蒸发变化趋势进行预测。
菏泽市近27年气候变化特征及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作者:侯朝刚樊景豪来源:《现代农业科技》2008年第17期摘要依据菏泽市气象局1954~2007年的观测资料进行对比分析,找出近27年气候变化及主要气象灾害较前27年发生的变化,分析这种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可能影响。
关键词气候变化;特征;农业生产;影响;山东菏泽中图分类号 S162.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739(2008)17-0312-02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趋势下,近年来,菏泽市的气候变化也是显著的[1]。
这种变化对国民经济的影响不可忽视,特别是在农业、水利以及城市规划等方面应有充分认识。
现通过菏泽市气象局观测资料对比分析,找出近27年来气候变化的主要特征以及其主要气象灾害较前27年发生的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可能影响,对于做好防灾减灾,把灾害天气对农业生产造成损失降低到最低程度以及农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资料来源所用气象资料来自菏泽市气象局所辖9个气象站1954~2007年气温、日照时数、降水量等地面气象观测资料。
2气候变化特征分阶段统计菏泽市1954~2007年气候要素(见表1)。
由表1可知,年平均极端气温已由20世纪60年代的-13.0℃,上升到近年的-11.0℃,年日较差由60年代的10.9℃逐渐减少到9.8℃,相对湿度、降水量和雨日呈现逐渐增加趋势,而日照时数则相对有所减少。
2.1气温菏泽市1954~1990年平均气温为13.7℃,而1991~2007年的平均气温为14.4℃,两时段月平均气温除5月、8月均偏低0.1℃外,其余月平均气温均偏高,其中冬季增温较多,12月至翌年2月分别增温0.8℃、1.0℃、2.2℃。
由表1可知,菏泽市近50多年的平均气温呈不断上升趋势,其中年升温率为0.023℃/年,平均每10年增0.2℃。
由表2可知,菏泽市近27年的年平均气温比1980年以前升高了0.4℃,各月平均气温除了5~8月接近以前外,其余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其中升高最明显的阶段是冬季1月、2月,月平均气温分别比以前升高1.1℃和1.2℃。
不同天气下冬季温室气温的变化特征赵臣道;吕继宏【摘要】结果表明:在不同天气下,棚内气温均存在日变化,晴天条件下均从8:00开始迅速升温;多云-少云天气下,12~2月份升温时间明显不同,分别为10:00、9:00和8:00;晴天和多云-少云天气下,到达气温峰值时间一致,1月份棚内气温在14:00达最高值;12月和2月在13:00达最高值,寡照天气下气温升温缓慢,升温幅度较小,仅为同月份晴天时升温幅度的16%~48%,达到峰值时间与晴天和寡照天气下达峰值时间不同.不同天气下温室内日最高气温表现为晴天>多云-少云>寡照,日最低表现为晴天<多云-少云<寡照.【期刊名称】《农业科技通讯》【年(卷),期】2015(000)004【总页数】4页(P160-163)【关键词】温室气温;冬季;特征;天气【作者】赵臣道;吕继宏【作者单位】山东省菏泽市气象局菏泽274000;山东省菏泽市气象局菏泽274000【正文语种】中文日光温室以太阳能为主要热量来源,人为改变调控光、温、湿等小气候条件,使之满足作物生产发育需求,而温室内的这种小气候在很大程度上受外界气候条件的影响。
随着设施农业的快速发展,对设施农业的研究也越来越多,有单一的气候因素的研究,如李国师[1]研究了日光温室地温变化调控,任志雨[2]等对春季日光温室的湿度分布及其变化规律进行了探讨;也有多因素研究,如余纪柱[3]等分析了.塑料三连栋温室的温、湿度变化规律,赵鸿[4]等对黄土高原半干旱雨养区日光温室小气候进行了分析,陈丹[5]等分析了桂南地区春季六连栋塑料大棚的小气候特征。
近年来,温室大棚迅速发展,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近几年,菏泽市政府把发展设施蔬菜产业作为农业工作的重点,全市设施蔬菜栽培面积达到100多万亩,目前每县区都建有高标准大棚,面积正逐步扩大。
在日光温室生产中,温度是影响果蔬生长的关键因子之一,而且蔬菜对气温的变化有一定的适应范围,不同的外界天气条件下温室内的气温变化有差异,因此充分了解温室内气温的变化规律,研究不同天气背景下温室内温度变化特征,对于指导温室大棚蔬菜生长,做好设施农业气象服务提供科学依据。
荷泽市50年来主要气候特征变化分提要:利用荷泽1957到2006年降水、温度、光照、湿度及蒸发资料对本地气候特征及变化进行统计分析表明:降水及气温发生了气候突变现象;年降水、日照时数、蒸发量在减少,年平均温度和相对湿度在升高,其中冬季温度明显升高;冬春季降水在增加,干旱减轻,夏秋季降水在减少,旱情有加重趋势;这儿种气侯要素其变率及变异程度都不大。
关键词:荷泽;气候要素;气候突变;分析。
引言:研究证实近白年来山于自然和人类活动的共同影响造成全球和中国的气候正经历着一次以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显著变化[1]。
依据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2001年气候变化评估报告[2],在过去100年中全球气温平均上升了0.6±0.2°Co气候变暖不但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对已十分脆弱的自然环境生态系统也产生了难以估量的影响,有些影响其至是不可逆的,对气候变化及其应对措施已引起政府和有关学者的高度重视。
气候变化初期影响具有局地性,各地的气候变化程度是不同的,因而从大尺度的时间空间进行气候变化的研究对区域性地方气候变化的评估效果并不好。
本文从荊泽市近50年来的气象资料着眼对其有关主要气候要素进行统计分析,从定量或定性角度揭示本地气候变化的特征,为增强环保意识加强环境保护、制定发展规划、改善耕作制度和生产布局及防灾减灾提供依据。
1、荷泽降水状况及变化趋势1」降水气候状况资料来源,取荷泽8县一区平均降水量代表荷泽降水量,资料长度为1957-2006 年共50 年。
荷泽1957-2006年50年平均降水量为654毫米,最多年份为1010毫米(1964 年),最少年份为353毫米(1986年),各月平均降水量见表1。
从季节分配上看,降水集中在夏季,夏季(6-8月)降水量占全年总降水量的59.8%,春、秋季各占16.1%和19.6%,冬季仅占4.4%o1.2荷泽降水气候突变[3]分析气候突变是指在较短时期内由一种气候状态很快转变到另一种气候状态,它是气候系统非线性性质的一种表现。
菏泽市50年来主要气候特征变化分提要:利用菏泽1957到2006年降水、温度、光照、湿度及蒸发资料对本地气候特征及变化进行统计分析表明:降水及气温发生了气候突变现象;年降水、日照时数、蒸发量在减少,年平均温度和相对湿度在升高,其中冬季温度明显升高;冬春季降水在增加,干旱减轻,夏秋季降水在减少,旱情有加重趋势;这几种气侯要素其变率及变异程度都不大。
关键词:菏泽;气候要素;气候突变;分析。
引言:研究证实近百年来由于自然和人类活动的共同影响造成全球和中国的气候正经历着一次以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显著变化[1]。
依据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2001年气候变化评估报告[2],在过去100年中全球气温平均上升了0.6±0.2℃。
气候变暖不但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对已十分脆弱的自然环境生态系统也产生了难以估量的影响,有些影响甚至是不可逆的,对气候变化及其应对措施已引起政府和有关学者的高度重视。
气候变化初期影响具有局地性,各地的气候变化程度是不同的,因而从大尺度的时间空间进行气候变化的研究对区域性地方气候变化的评估效果并不好。
本文从菏泽市近50年来的气象资料着眼对其有关主要气候要素进行统计分析,从定量或定性角度揭示本地气候变化的特征,为增强环保意识加强环境保护、制定发展规划、改善耕作制度和生产布局及防灾减灾提供依据。
1、菏泽降水状况及变化趋势1.1降水气候状况资料来源,取菏泽8县一区平均降水量代表菏泽降水量,资料长度为1957-2006年共50年。
菏泽1957-2006年50年平均降水量为654毫米,最多年份为1010毫米(1964年),最少年份为353毫米(1986年),各月平均降水量见表1。
从季节分配上看,降水集中在夏季,夏季(6-8月)降水量占全年总降水量的59.8%,春、秋季各占16.1%和19.6%,冬季仅占4.4%。
1.2菏泽降水气候突变[3]分析气候突变是指在较短时期内由一种气候状态很快转变到另一种气候状态,它是气候系统非线性性质的一种表现。
1961—2010年德州市地温变化特征陈成国;石慧兰;王桂兰;孙翠凤;杨礼厚【摘要】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研究大气下垫面的地表面温度及深层地温的变化,对工农业生产有重要意义。
利用1961—2010年德州市0 cm地面温度,最高温度、地面最低温度4,0 cm和80 cm地温;1980—2010年160 cm和320 cm地温观测数据,采用最小二乘法,探讨了德州市地面及各深层地温的变化趋势特征。
结果表明:地面温度及各深层地温均有增温趋势,明显增温主要出现在冬季,夏季多为降温。
地面最低温度增温最显著,倾向率为0.47℃/10 a,冬季倾向率最大为0.74℃/10 a;地面最高温度增温最不显著,倾向率为0.15℃/10 a。
0 cm地面温度变化倾向率为0.27℃/10 a,夏季降温为-0.04℃/10 a,冬季升温明显为0.51℃/10 a。
40 cm和80 cm地温变化倾向率基本一致,明显小于地面温度升温幅度,也小于160 cm和320cm地温升温幅度。
%Under the environment of global warming,it is important to study the variations of surface temperature and temperature in the different soil layers for the industrial and agricultural production.Based on the ground temperature and the maximum and minimum temperatures on 0 cm soil layer from 1961 to 2010,the ground temperature in 40 cm and 80 cm soil layers from 1961 to 2010,the ground temperature in 160 cm and 320 cm soil layers from 1980 to 2010,the variation trends of temperatures on the ground and in the different soil layers were analyzed with a least square method.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emperatures on the ground and in the different soil layers are all in increasing trends.The significant warming appears in winter,while the decreasing trend of temperature is in summer.The increasing trend of theminimum temperature on the ground is the most significant and its ratio is 0.47 ℃/decade,and the maximum ratio is 0.74 ℃/decade in winter,while the increasing trend of the maximum temperature on the ground is not significant and its ratio is 0.15 ℃/decade.The increasing trend of temperature on 0 cm soil layer is 0.27 ℃/decade;the decreasing and increasing trends of temperature is-0.04 ℃/decade in summer and0.51 ℃/decade in winter.The variatio n trends of temperature in 40 cm and 80 cm soil layers are consistent,while their warming amplitudes are lower than that of temperatures on the ground,and in160 cm and 320 cm soil layers.【期刊名称】《气象与环境学报》【年(卷),期】2012(028)001【总页数】4页(P86-89)【关键词】地温;最小二乘法;倾向率【作者】陈成国;石慧兰;王桂兰;孙翠凤;杨礼厚【作者单位】德州市气象局,山东德州253078;德州市气象局,山东德州253078;德州市气象局,山东德州253078;德州市气象局,山东德州253078;德州市气象局,山东德州25307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468.021引言在地球气候系统各组分之间相互作用过程中,陆—气相互作用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部分。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50(1):78-83VOL.50NO.12019Journal of Shand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 Edition )doi:10.3969/j.issn.1000-2324.2019.01.017数字优先出版:2019-02-14菏泽市气候变化及主要农业气象灾害发生规律的研究张翠英1,樊献政21.山东省菏泽市气象局,山东菏泽2740002.山东建筑大学,山东济南250101摘要:利用菏泽市1964~2014年温度、降水、光照、相对湿度和当地农业气象灾害指标,统计分析气候变化及农业气象灾情出现的概率。
结果表明:菏泽市冬季气温升高比较明显,年降水量、秋季降水呈增多趋势,春、夏初降水呈减少趋势;相对湿度呈升高趋势;日照时间呈减少趋势。
气候变化使近20年主要农业气象灾害变化总体呈现减少趋势,但10月份干旱发生次数较1990年以前有所增加,70%的年份出现干旱,严重影响秋播及冬小麦冬前生长;秋季连阴雨出现机率较1990年以前大,使秋作物贪青晚熟,从而影响冬小麦播种;近20年无霜期延长,终霜日提前及初霜日推迟,对菏泽市农业生产十分有利;干热风、大风出现次数减少,对农业生产威胁减轻。
关键词:菏泽市;气候变化;农业气象;灾害中图法分类号:S16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324(2019)01-0078-06Study on Occurrence Laws of Climate Changes and Main Agricultural Meteorological Disasters in Heze CityZHANG Cui-ying 1,FAN Xian-zheng 21.Heze Meterorological Bureau,heze 274000,China2.Shandong Jianzhu University,Jinan 250101,ChinaAbstract:Using the statistics of temperature,precipitation,light,relative humidity and the agro-meteorological disaster indexes from 1964to 2014in Heze Shandong province,this paper statistically analyzes the probability of the appearance of climate changes and agro-meteorological disasters.We conclude the following results.The winter temperature increases more obviously.Annual precipitation and autumn precipitation tend to increases.The precipitation in the beginning of spring and summber tends to decrease.The relative humidity tends to rise.The sunshine duration tends to decreases.The climate changes causes the decrease of the major agro-meteorological disasters during the last 20years .the number of the drought in October is more that that before 1990,and drought happens in 70%of the years.The drought heavily affects autumn sowing and the growth of the winter wheat before winter.The probability of autumn continuous rain is higher that that before 1990,which leads to later maturation of autumn crops and affects the sowing of winter wheat.During the last 20years,the frost-free period is extended,the latest frost is advanced,and the first frost is delayed.All of them is helpful to the crops production.Due to the decrease of the dry-hot wind and high wind,the threat to the crops production is diminished.Keywords:Heze City;climate chagnes;agro-meteorology;disaster气候变化会引起气候资源和农业气象灾害的变化。
菏泽的气候及特点是什么菏泽原系天然古泽,济水所汇,菏水所出,连通古济水、泗水两大水系,唐更名龙池,清称夏月湖。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菏泽气候特点简介,希望能帮到大家!菏泽的气候特点菏泽市属暖温带季风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光热资源丰富。
降水多在夏季,水热同季,适合大多数作物的生长。
同时,菏泽也是气象灾害天气的多发地区。
旱涝是其中之一,尤其是干旱发生频繁且影响范围大,危害最为严重。
另外,暴雨在我市出现的机率也较多,暴雨一般出现在5—9月份,7—8月份最多,年平均暴雨日数一般在1.9—2.7天之间,我市属于平原地,暴雨往往引起内涝。
其次,霜冻在我市也时有发生,我市秋季初霜冻平均出现在11月1日,最早10月17日,最晚11月21日。
春季终霜冻期平均在4月6日,最早3月17日,最晚4月25日。
大风、冰雹近几年出现的机率有变小的趋势。
下面是对三个主要的气象要素的具体分析:1、气温菏泽市近30年的平均气温为13.9℃,最热月7月份,平均气温26.9℃,最冷月1月份,平均气温-0.8℃,气温年较差27.7℃,极端最低达-16.5℃,极端最高气温40.5℃,近十年来气候变暖趋势明显,特别是冬季的气温近十年来较前三十年偏高1.4℃左右。
2、降水菏泽市降水量的分布极不均匀,但一般规律是夏季降水多,占全年降水量的60%,冬季降水量少,仅占全年降水量的4%,秋季多于春季而少于夏季。
3、日照菏泽市年平均日照时数2388.7小时,年平均日照百分率54%。
一年中春、夏、秋季光照较多,冬季较少,光照最多的月份在5月份。
最少的月份在2月份。
菏泽的地理环境位置境域菏泽市地处山东省西南部,与江苏、河南、安徽三省接壤,东与济宁市相邻,东南与江苏省徐州市、安徽省宿州市接壤,南与河南省商丘市相连,西与河南省开封市、新乡市毗邻,北接河南省濮阳市。
介于北纬34°39′—35°52′,东经114°45′—116°25′之间,南北长157千米,东西宽140千米,总面积12238.62平方千米。
2022年2月灌溉排水学报第41卷第2期Feb.2022Journal of Irrigation and Drainage No.2Vol.4183文章编号:1672–3317(2022)02-0083-08五道沟地区1971—2020年地温月尺度变化及其对气温的响应刘明亮1,王振龙2*,吕海深1,汪跃军3,周超2,赵雯颉1(1.河海大学,南京210098;2.安徽省(水利部淮委)水利科学研究院五道沟水文实验站,安徽蚌埠233000;3.淮河水利委员会水文局(信息中心),安徽蚌埠233000)摘要:【目的】研究五道沟地区1971—2020年0~320cm 土层月平均地温变化及其对气温的响应。
【方法】利用五道沟水文实验站1971—2020年月平均气温和月0~320cm (0、10、40、80、160、320cm )土层地温资料,采用线性倾向估计、M-K 检验以及Morlet 小波分析等方法,分析了该地区1971—2020年0~320cm 土层温度月尺度变化规律及其对气温的响应。
【结果】①五道沟实验站1971—2020年各土层地温趋势变化,除6—9月,其余月份均呈增加的趋势,最大增幅在3月,最小增幅在10月;0~160cm 土层地温总体呈上升的趋势,0cm 增幅最大,160cm 增幅最小,320cm 总体呈下降趋势。
②利用小波分析可知各层年均地温具有明显的3~6、8~12a 和15~25a 周期变化,其中以3~6a 和8~12a 尺度为主周期。
③M-K 突变检验表明,0、10、80、160cm 和320cm 各层年均地温均发生突变,突变的年份分别在2013、2016、2019、2017年和1972年,其中0、10cm 和80cm 土层突变后地温显著性上升。
④不同深度的月平均地温对气温变化的响应存在明显的差异,0~80cm 地温对气温变化较为敏感;160cm 地温对气温变化敏感性较弱;320cm 地温基本不受气温变化影响。
1作者简介:郝晓雷(1992年—),男,山东菏泽人,工学学士,助理工程师,主要从事综合气象观测工作。
E-mail:****************。
菏泽市位于山东省西南部,属暖温带亚湿润区。
菏泽市国家气象观测站于1954年建站,至今共迁站2次。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菏泽观测站所处的地理位置四周建筑密集,观测环境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于2019年1月1日,菏泽一般气象站观测场由菏泽市东方红西街(115°25′E,35°15′N;49.9m)迁至菏泽市七里河湿地公园北侧菏鄄路东侧(115°32′E,35°19′N;50.7m),新站位于旧站的东北方向,二者直线距离约14.7km。
新观测场海拔高度比旧址高0.8m,气压传感器海拔高度比旧址高0.7m,风速感应器距地高度比旧址高0.8m。
为掌握新、旧站因地理位置和周围环境不同而形成的两站气象要素的差异,本文基于2018年新旧站各相关气象要素的观测资料,分别对新旧站的气温、地表温度、降水量、气压、风向风速、相对湿度的差异进行对比分析,以期为气象业务服务和科研工作提供正确的数据支持[1]。
1资料来源与资料处理方法所用的对比分析资料为菏泽市新旧气象站2018年各月同期气温(平均气温、极端最高气温、极端最低气温)、地表温度(平均地表温度、极端最高地表温度、极端最低地表温度)、风向风速(风向频率、2min平均风速和极大风速)、相对湿度(平均相对湿度)等观测资料。
资料序列完整[2]。
从月报表中提取整理各气象要素数据,利用Excel表格绘制出菏泽新旧气象站各要素数据对比曲线图,进行研究分析。
2新旧气象站各气象要素对比分析2.1气温2.1.1平均气温从图1可见,2018年各月新站月平均气温均比旧站偏低,且偏低值较为接近。
新站绝大多数日平均气温比旧站偏低,差值变化范围在-1.3~0.2℃之间。
10月份两站的温差变化最大,2、3、7、11月份两站的温差变化较大;4月份两站的温差变化最小,5、8月份两站的温差变化较小。
气候变暖对菏泽市冬小麦产量的影响作者:李瑞英任崇勇赵臣道来源:《山东农业科学》2013年第08期摘要:根据1981~2010年菏泽市冬小麦产量和气温资料,采用5a滑动平均法分离出冬小麦气候产量,并将气候产量与气温进行相关分析。
结果表明:在冬小麦全生育期内,平均气温呈极显著上升趋势,上升速率为0.54℃/10a,冬季升温较春季升温明显。
在18个温度因子中,共有15个因子与冬小麦气候产量呈正相关,其他3个因子与气候产量呈负相关。
其中拔节期极端最低气温(X15)、灌浆~成熟期平均气温(X17)与气候产量相关达到了显著水平,相关系数分别为0.41和0.36。
关键词:冬小麦;气候变暖;产量;菏泽中图分类号:S162.5+3(252)文献标识号:A 文章编号:1001-4942(2013)08-0121-03全球气候变暖已成为不争的事实,近百年来我国气候也发生显著的变化,与全球气温变化总趋势基本一致[1,2]。
气候变暖对粮食生产有着明显影响,尤其是对冬小麦生产的影响更为显著,因此气候变暖对冬小麦的影响也成为许多学者关注的热点问题。
在小麦产量和气象因子的分析研究上,大多数研究采用的是含有趋势产量的实际产量[3],也有部分研究分离出了气候产量[4~8],而气候产量则是作物产量与趋势产量的残差[9];趋势产量模拟曲线应该符合社会技术各发展阶段的实际,而且要求研究时段内技术发展水平不能发生显著突变。
本文选择1981~2010年作为研究时段,该时段内农业生产水平的变化突变不大,且此时段内影响该地区小麦产量的主要气候要素未发生显著的长期变化,只存在短周期波动。
菏泽地处山东省西南部,暖温带大陆性气候,属于黄河冲积平原,地势平坦,土层深厚,是培植优质农副产品的理想区域,是山东省乃至全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素有“粮仓”之称。
其中小麦是最主要的粮食作物,在此背景下研究气候变暖对冬小麦产量的影响至关重要。
本研究将由气象因素影响的那部分即气候产量提取出来,并将温度因子细化到逐月以及各关键生育期,共18个温度因子,深入探讨冬小麦产量对各月(生育期)温度变化的敏感度,旨在全面分析气温与产量的关联程度,最终确定出研究区与冬小麦产量密切相关的温度因子,为科学合理制定小麦高产栽培管理措施提供参考依据。
2008年7月4~5日菏泽市强降水天气成因分析
于旭东
【期刊名称】《安徽农业科学》
【年(卷),期】2008(036)035
【摘要】对菏泽市2008年7月4~5日强降水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副高边缘偏南风风轴及其左侧与偏西风带的交汇区未来24 h往往发生强降水;在高空偏南气流背景下,地形狭管效应可在狭管入口区激发强降水或暴雨,这种效应在这次降水中得到充分体现;利用加密地面天气观测资料考察这次降水的地面风场特征看出,暴雨及强降水发生在地面风场辐合线上并滞后2~6 h地面加密观测对分析与预报中尺度天气系统提供了可能.
【总页数】3页(P15620-15622)
【作者】于旭东
【作者单位】山东省菏泽市气象局,山东菏泽,274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161.6
【相关文献】
1.暖脊背景下黑龙江极端短时强降水天气成因分析 [J], 张月;张宇;赵柠
2.2017年7月阿里地区极端强降水天气成因分析 [J], 索南群措
3.2019年9月6日尖扎短时强降水天气成因分析 [J], 王敏;严继云;李静
4.喀什地区夏季一场强降水天气过程成因分析 [J], 李泽巍
5.滇西北一次春季强降水天气成因分析及对农业的影响 [J], 龙志彬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961-2015年山东省济宁市地温与气温变化的相关分析蔡鹏;李芳;王政权;赵娴【期刊名称】《冰川冻土》【年(卷),期】2016(38)6【摘要】土壤温度直接影响着作物的生长,在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研究地面浅层下温度的变化,对指导农业生产意义重大。
利用1961-2015年济宁国家级气象站气温和0~20cm地温资料,采用气候倾向率、累积距平、信躁比、蒙特卡罗检验等统计方法,对气温和地温的年、季变化和气候突变及异常特征进行相关分析。
结果表明:年、季平均气温和地温均呈极显著增温趋势,增幅为0.18~0.58℃·(10a)^-1,地温增幅小于气温,地温春季增幅最大,气温冬季增幅最大。
年平均地温与气温呈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均在0.87以上,其中20cm地温与气温的相关系数最大为0.93,5cm最小为0.87,春季最大,冬季最小。
气温极值的变化与地表温度极值的变化相关性极为显著,平均最低值的相关系数最高。
年平均气温和15cm、20cm平均地温在1986年、0cm平均地温在1993年发生了突变,突变前为冷期,突变后为暖期,自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气温与20cm地温的变化规律最为接近。
四季中,气温与0cm地温的异常年份具有较好的一致性;春、夏、秋三季地温和气温分别在2014年、2013年、1998年异常偏高,冬季地温异常年份受气温异常的影响最小。
【总页数】6页(P1538-1543)【作者】蔡鹏;李芳;王政权;赵娴【作者单位】山东省济宁市气象局;江苏省姜堰区气象局【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468.021【相关文献】1.通辽国家基本气象观测站近50年最大冻土深度变化特征及其与地温和气温的相关分析2.川西甘孜州1961-2015年气温和降水时空变化特征研究3.1961-2015年华东地区极端气温变化研究4.1961-2015年中国热区降水和气温时空变化特征5.黄淮海地区1961-2015年极端气温及其初终日序的变化特征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近46 a山东菏泽日照变化特征及影响因子孙翠凤;窦坤;徐国栋;吴雷柱;杨启峰【期刊名称】《干旱气象》【年(卷),期】2013(031)004【摘要】利用1965 ~2010年菏泽日照、云量、雾(轻雾)、相对湿度、降水等资料,采用气候倾向率、9点2次平滑、突变检验、回归分析等统计方法,分析了近46 a菏泽日照时数变化特征及影响因子.结果表明:近46 a菏泽日照时数极显著减少,平均每10 a减少121.66 h;夏季和秋季极显著减少,冬季显著减少,春季减少趋势不显著;减少趋势最大的是8月.1981年是菏泽日照时数减少突变的时间点,也是日照时数由正距平优势向负距平优势的转折点.年日照时数与总云量、相对湿度和轻雾日数呈极显著负相关,与雾日数呈弱显著负相关;四季日照时数除夏季与雾日数负相关不显著外,均与平均总云量、相对湿度、雾和轻雾日数、降水量和降水日数呈显著负相关.影响菏泽年和春、夏季日照时数变化的主要因子为总云量、相对湿度和雾,秋季主要因子为总云量、雾和降水日数,冬季主要因子为总云量、相对湿度和降水日数.【总页数】6页(P744-749)【作者】孙翠凤;窦坤;徐国栋;吴雷柱;杨启峰【作者单位】山东省菏泽市气象局,山东菏泽274000;山东省菏泽市气象局,山东菏泽274000;山东省菏泽市气象局,山东菏泽274000;山东省菏泽市气象局,山东菏泽274000;山东省曹县气象局,山东曹县2744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468.0+27【相关文献】1.莱阳近50a日照时数变化特征及气象影响因子分析 [J], 吴霭霞;孙作启;陈立春2.近50年三江县日照气候变化特征及影响因子分析 [J], 张尚斌3.近54年罗城日照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子分析 [J], 黄肖寒;杨睿;贺春江4.近51年阿图什市日照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子 [J], 热孜瓦古·孜比布拉;阿依谢姆古丽·孜比布拉;阿吉买买提·吐尔逊5.近50年贵港日照时数变化特征及影响因子分析 [J], 李祖敏;陈健;林雪香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