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变暖背景下乌兰县近20年气候特征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3.62 MB
- 文档页数:6
1969—2018年阿拉善右旗气温变化特征分析
1. 年平均气温上升:在这50年间,阿拉善右旗年平均气温呈现出持续上升的趋势。
特别是在最近20年,气温的上升速度更为显著。
这可能是全球气候变暖的一个体现。
2. 冬季气温上升较快:与年平均气温相比,冬季气温上升的速度更快。
在过去的50
年间,冬季气温呈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
这导致了降雪量的减少和冰雪融化速度的加快,
对当地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3. 极端气温事件增加:在这个时期内,阿拉善右旗发生的极端气温事件(如高温和低温)数量明显增加。
夏季和冬季的极端气温事件尤为突出。
这可能会对农田作物生长和牧
畜业产生不利影响,需要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
4. 气温年际变化较大:尽管气温总体上呈上升趋势,但年际变化较大。
在这50年间,阿拉善右旗的气温波动幅度较大,出现了一些突出的寒冷和炎热年份。
这使得气温变化更
加不稳定,给农业和生态环境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阿拉善右旗近50年来的气温变化表明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明显。
这对当地的生态系统、农业和社会经济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
乌兰地区冻土若干特征分析乌兰地区位于中国青藏高原的东北部,它是青藏高原上最重要的冰冻圈之一、乌兰地区的冻土具有以下几个特征:首先,乌兰地区的冻土厚度较薄。
乌兰地区地处高原腹地,整体海拔较高,气候寒冷,年均气温较低。
这种环境条件下,地表温度长时间低于0°C,形成了冻土带。
然而,乌兰地区的冻土厚度相对较薄,一般在1-3米之间。
这主要是由于乌兰地区降水相对较少,植被覆盖较差,地表热量损失较大,导致冻土层不能持续保持足够的厚度。
其次,乌兰地区的冻土类型丰富。
乌兰地区冻土主要包括季节冻土和多年冻土,具体包括活动层冻土、季节性冻土和多年冻土。
活动层冻土是指每年夏季解冻而在冬季重新冻结的冻土层,其厚度一般在0.5米左右。
季节性冻土是指每年冬季冻结而在夏季解冻的冻土层,其厚度一般在1-2米之间。
多年冻土是指在地层深处存在,并且多年不解冻的冻土层,其厚度可以达到十几米甚至几十米。
再次,乌兰地区的冻土对人类活动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乌兰地区的冻土属于脆性冻土,一旦遭受破坏或者变化温度,容易发生坍塌或者滑坡等地质灾害。
此外,乌兰地区的冻土对路基、建筑物等基础工程的稳定性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需要采取一系列的防护措施。
最后,乌兰地区的冻土具有较强的水分影响能力。
乌兰地区冻土的冻结和解冻过程中会伴随着大量的水分变化,这对地下水和河流水文过程产生了重要影响。
冻土层为寒冷季节地下水和河水提供了有效的储水层,而冻土解冻过程中释放的水分也会影响地下水和河流的水文情况。
综上所述,乌兰地区的冻土具有冻土厚度较薄、冻土类型丰富、对人类活动产生影响和具有强的水分影响能力等特征。
对乌兰地区的冻土进行深入研究和合理利用,对于保护环境、推动该地区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青海省近40年雨日、雨强气候变化特征
汪青春;李林;刘蓓;秦宁生;朱尽文
【期刊名称】《青海气象》
【年(卷),期】2003(000)004
【摘要】本文利用青海26个代表1961~2002年逐日雨量资料和青海东部地区
10个站1981~2001年降水自记资料,分析近40a来青海雨日、雨强气候变化特征。
结果表明:青海近年来虽然夏半年降水量和雨日在减少,但降水强度在增大。
夏半年降水量的减少主要是降水日数的减少造成的;而冬半年降水量的明显增加是由于降雪日数增多和每次降水日平均雨量的增大造成的。
近20a来十分钟、一小
时最大降水的强度在明显增加。
同时90年代夜间出现强降水的机率多于80年代,白天则少于80年代。
因此从降水的强度变化和强降水出现时间变化来看,今后防止洪涝灾害的任务将更加艰巨。
【总页数】6页(P16-21)
【作者】汪青春;李林;刘蓓;秦宁生;朱尽文
【作者单位】青海省气候资料中心,西宁81000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467
【相关文献】
1.青海省东北部地区近40年来气候变化特征及诊断分析 [J], 陈宗颜;秦宁生;汪青
春
2.青海省近40年雨日、雨强气候变化特征 [J], 汪青春;李林;刘蓓;秦宁生;朱尽文
3.安徽省近60年雨日、降水量及雨强的气候变化特征 [J], 王涛;刘承晓
4.清镇市近40年雨量、雨日及雨强变化特征分析 [J], 杨涛;张皓;蔡志颖;滕万里;金昭贵
5.寿光市近56年降水量及雨日雨强变化特征分析 [J], 高学芹;高建英;张娜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全球变暖背景下青藏高原气候变化情况及普兰县未来气象发展方向作者:普珠来源:《南方农业·中旬》2018年第04期摘要利用NOAA/NCEP再分析资料及普兰县站点观测资料,分析近40年青藏高原平均气温和降水量时间和空间变化特征,阐释全球变暖背景下青藏高原气温及降水变化特及普兰县未来的气象发展方向。
结果显示,在全球变暖背景下,青藏高原气温和降水分布存在明显时空差异,且不同年份降水量和气温变化情况不同。
普兰县气温和年蒸发量逐年增高,但降水量却不断减少,导致普兰县水资源缺少,对环境和气候带来不利影响。
关键词全球变暖;降水;气温;青藏高原中图分类号:P468.1 文献标志码:B DOI:10.19415/ki.1673-890x.2018.11.084全球气候变暖已成为全世界共同关注的热点话题。
20世纪50年代以来,全球平均气温上升了0.6 ℃,其中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造成的增温幅度最大,其他人类活动造成的影响次之。
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大气环流形势改变、海平面上升、极端天气增加、自然灾害频发、环境污染等问题都将对人类生活造成严重影响[1]。
青藏高原为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高原,面积约230万km2,有着“世界屋脊”和“世界第三极”称号。
青藏高原作为全球气候变化敏感区和焦点区,全球变暖必然会对青藏高原天气和气候产生重大影响。
有些学者认为在全球变暖趋势下,青藏高原较其他地区气候状况改变更快,幅度更大。
由于西藏阿里地区人多地少,气象基础设施相对较少,在气象观测和预报上存在一些不足,当地气象局只有在普兰、改则两县设立了气象观测站,普兰县天气和气候代表了阿里地区西部四县气候状况。
本文将主要研究在全球变暖背景下西藏阿里地区普兰县气候变化特征,积极探索普兰县未来气象前进方向。
1 资料和方法本文采用的资料包括:1)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和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OAA/NCEP)GHCNCAMS Monthly Temperature表面温度资料,水平分辨率为1°×1°;2)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OAA)用观测资料重建的降水资料Precipitation Reconstruction (PREC),水平分辨率为2.5°×2.5°;3)普兰县气象观测站日平均气温、日总云量、日低云量、降水量、蒸发量及风速站点观测资料。
最近十年新疆气候变暖的主要特征
任宜勇;季元中
【期刊名称】《干旱区地理》
【年(卷),期】1991(14)4
【摘要】本文利用40年的气象资料,分析了最近10年(1981-1990年)新疆气候变化的主要特征:暖冬突出、年平均气温上升、年降水量增加、寒潮天气减少、最大冻土深度变薄、冬季最低气温偏高与暖冬有关的异常在气现象增多.同时,还对暖冬形成的原因和暖冬对国民经济及社会各方面的影响做了初步分析.
【总页数】6页(P42-47)
【关键词】气候;变化;天气;异常;新疆
【作者】任宜勇;季元中
【作者单位】新疆气象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467
【相关文献】
1.气候变暖对新疆核桃种植气候适宜性的影响 [J], 普宗朝;张山清
2.气候变暖对新疆杏种植气候适宜性的影响 [J], 张山清; 吉春容; 普宗朝
3.北极熊:气候变暖让我最近比较烦 [J], 陈春全
4.八十年代新疆气候变暖及其影响的评估 [J], 季元中;任宜勇
5.全球气候变暖与新疆气候变化 [J], 张丙午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青藏高原近40年来气候变化特征及湖泊环境响应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深入探讨青藏高原近40年来的气候变化特征及其对湖泊环境的影响。
青藏高原,被誉为“世界屋脊”,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生态环境使其成为全球气候变化研究的热点地区。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日益明显,青藏高原的气候也在发生显著变化,这些变化对当地的湖泊环境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将首先分析青藏高原近40年来的气候变化特征,包括温度、降水、风速等气象要素的变化趋势。
随后,我们将探讨这些气候变化如何影响湖泊的水位、水质、生态结构等方面。
我们将通过收集和分析大量的现场观测数据、遥感影像以及气候模型输出结果,揭示气候变化对湖泊环境的具体影响机制和过程。
本文还将对青藏高原湖泊环境的响应进行深入研究。
我们将评估湖泊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性和脆弱性,探讨湖泊环境的变化对当地生态系统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通过对比分析不同湖泊的响应特征,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湖泊环境在气候变化背景下的动态变化过程。
本文的研究结果将为青藏高原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为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提供理论支持。
本文的研究方法和成果也可为其他类似地区的气候变化和湖泊环境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二、青藏高原气候变化的特征青藏高原,被誉为“世界屋脊”,其独特的高原气候对于全球气候变化具有重要的指示作用。
近40年来,青藏高原的气候变化特征愈发显著,主要体现在温度、降水、风速等多个方面。
在温度方面,青藏高原整体呈现显著的增温趋势。
根据气象观测数据,过去40年中,高原地区的年平均气温上升了约1-2摄氏度。
这种增温趋势在冬季尤为明显,导致高原冬季的气温逐渐接近甚至超过夏季。
这种变化不仅影响了高原的生态系统,也对人类活动产生了深远影响。
降水模式也发生了显著变化。
青藏高原的降水总量在过去40年中呈现出波动增加的趋势,但降水分布却呈现出明显的空间和时间异质性。
一些地区降水增加,而另一些地区则出现减少。
这种降水模式的变化对高原的水资源、湖泊环境以及农业生产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高考地理五年真题分类汇编(2017-2021)第16讲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一、单选题1.(2021·全国乙卷)苔原带植被多由低矮灌⽊及苔藓地⽊组成,⽊多数灌⽊为极地特有种。
苔原带横跨亚欧⽊陆与北美⽊陆,呈东西向延伸,仅存在于北冰洋沿岸陆地及岛屿,宽度较⽊。
第四纪冰期,苔原带⽊度扩展⽊我国阿尔泰⽊—阴⽊一线.其后,随着⽊温升⽊,苔原不断向北及⽊海拔退却。
据此完成下列问题.(1)受全球⽊候变暖的影响,亚欧⽊陆苔原带将()A.整体向北移动B.整体向南移动C.⽊积扩⽊D.⽊积缩⽊(2)苔原带横跨亚欧⽊陆,表明()A.苔原植被对温度差异不敏感B.亚欧⽊陆北部湿度东西向差异⽊C.苔原植被对湿度差异不敏感D.亚欧⽊陆降⽊北部最多(3)祁连⽊地针叶林带以上未发现极地特有种灌⽊,可能是因为祁连⽊地()A.⽊前针叶林带以上⽊温⽊B.⽊前基带⽊温⽊C.冰期针叶林带以上⽊温⽊D.冰期基带⽊温⽊【答案】(1)D(2)B(3)D【考点】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地域分异的基本规律【解析】【点评】气候变暖对对生态系统的影响:2.(2021·浙江)洞庭湖区水域与陆地交错,从陆地到水底分布着森林、灌丛、草甸和水生植物等植被类型。
完成下列小题。
(1)洞庭湖区的植被分布,反映了自然地理环境的()A.垂直分异规律B.地方性分异规律C.纬度地带分异规律D.经度地带分异规律(2)影响洞庭湖区植被差异的主要因素有()①地形②水分③热量④土壤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答案】(1)B(2)A【考点】地域分异的基本规律【解析】【分析】(1)洞庭湖区从陆地到水底分布着森林、灌丛、草甸和水生植物等植被类型,是洞庭湖区独特的自然环境条件影响下形成的,属于小尺度的地域分异,反映了自然地理环境的地方性分异规律。
B符合题意。
(2)根据上题的分析,洞庭湖区从陆地到水底,地形从出露地表到隐于水下,水分从少到多,是导致洞庭湖植被差异的主要因素,故洞庭湖分布着森林、灌丛、草甸和水生植物等植被类型差异的影响因素是地形和水分,而不是热量和土壤。
浅析近50年新巴尔虎右旗气候变化特征
刘慧英;张波
【期刊名称】《内蒙古气象》
【年(卷),期】2010(000)001
【摘要】文章利用统计方法分析了近50年(1960-2008年)新巴尔虎右旗气温、降水、湿度和风速的变化特征和规律.得出:新巴尔虎右旗近50年平均气温总趋势是明显上升的,年平均气温各年代逐步递增,年平均最低气温增加幅度大于平均最高气温的增加幅度;年降水变化趋势不明显,20世纪60、70、80年代均小于气候均值,90年代明显偏多,2000-2008年明显偏少,各季各年代降水量分布不同;年平均相对湿度2000年以前变化不大,以后有所减小;1960年以来平均风速逐渐减小,1984-2008年连续25年均小于气候均值.
【总页数】3页(P14-16)
【作者】刘慧英;张波
【作者单位】呼伦贝尔市气象局,内蒙古,呼伦贝尔,021008;博克图气象局,内蒙古,博克图,02218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463.1
【相关文献】
1.甘肃省合作市近50年气候变化特征分析 [J], 王丽娜;蒲致娟;吉哲君
2.邵东县近50年气候变化特征分析 [J], 伍湘渭;王赛兰;谢德欣;黄鹤群
3.近50年黄河上游径流量与气候变化特征 [J], 王永杰;杜媛;高梦瑶;
4.近50年阿尔山市植物气候生产力与气候变化特征 [J], 都瓦拉; 代海燕; 辛岩
5.泰安市近50年(1971~2020)冬季气候变化特征分析 [J], 刘洁;杜宁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新疆乌兰乌苏物候变化规律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徐腊梅;张明;晋绿生;杨景辉【期刊名称】《沙漠与绿洲气象》【年(卷),期】2007(1)6【摘要】分析新疆乌兰乌苏农业气象试验站1980-2002年物候与相应气候因子资料,得出乌兰乌苏23a来气温增高,降水增多,气候增暖增湿;候鸟停留时间增长,与积温、日照时数和降水量的年变化趋势一致,除降水外,其他均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木本植物生育期延长,与4-10月平均气温、平均相对湿度、总日照时数和总降水量趋势一致;初霜和终霜均推迟,无霜期缩短;初雪和初次积雪提前,终雪推迟,冬季雪日增长;积雪开始融化提前,完全融化推迟,融化时间增长;土壤表面开始解冻日期趋势提前,而土壤表面开始冻结日期趋势推迟.另外,通过物候与气象因子建立的最优回归方程,获得物候对气候响应的定量关系,为生态环境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总页数】5页(P38-42)【作者】徐腊梅;张明;晋绿生;杨景辉【作者单位】兰州大学,甘肃,兰州,730002;石河子气象局,新疆,石河子,832000;乌兰乌苏国家气候观象台,新疆,石河子,832021;石河子气象局,新疆,石河子,832000;石河子气象局,新疆,石河子,832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165【相关文献】1.新疆沙湾县乌兰乌苏镇农民争做智慧菜农 [J], 曾照美2.近10年新疆乌苏植被覆盖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J], 赵建萍;王让会;管延龙;姚健3.新疆农职院与沙湾县乌兰乌苏镇共建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基地 [J], 熊玮4.阿拉善荒漠两种典型豆科植物主要物候期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J], 常佩静;李永善;吴楠;王海梅;李忠5.220ka BP来萨拉乌苏河流域地质剖面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J], 靳鹤龄;李明启;苏志珠;董光荣;赵晖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辽源市气候特征分析
陈丽楠;杜平萍;宁超;王首智
【期刊名称】《农业与技术》
【年(卷),期】2018(038)014
【摘要】本文利用吉林省辽源市1987—2016年气温、降水、日照时数观测资料采取线性回归法对辽源市近30a气候变化特征分析.结果表明:辽源市近30a平均温度整体呈上升趋势,气候倾向率0.147℃/10a;春、夏、秋季平均温度均为上升趋势,以春季增温幅度最大,冬季平均气温则呈下降趋势;辽源市近30a平均降水量630.5mm,降水量总体呈增加趋势,气候倾向率45.476mm/10a,四季平均降水量都呈增加趋势;辽源市近30a日照时数呈逐年减少趋势,气候倾向率为-37.545h/10a.【总页数】1页(P230)
【作者】陈丽楠;杜平萍;宁超;王首智
【作者单位】吉林省辽源市气象局,吉林辽源 136200;吉林省辽源市气象局,吉林辽源 136200;吉林省辽源市气象局,吉林辽源 136200;吉林省辽源市气象局,吉林辽源1362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41
【相关文献】
1.气候变暖背景下乌兰县近20年气候特征分析
2.气候变化背景下四川省设施农业气候资源特征分析
3.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科尔沁沙地冷暖急转气候特征分析
4.青
藏高原三江源地区近60a气候与极端气候变化特征分析5.辽源市地下水水位动态特征分析及预测研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高温、干旱与徘徊中的牧人——内蒙古气候变化调研手记High temperature, drought and hovering shepherds ■文 / 邵诗涵这个夏天,令人印象深刻的高温成为人们最常讨论的话题之一,今年是厄尔尼诺之年,世界气象组织秘书长塔拉斯说:“厄尔尼诺现象的出现将大大增加打破气温纪录的可能性,在世界许多地方和海洋中也可能会引发更多极端高温。
”对我们国家来说,也可能会带来更多的高温、干旱和洪水等极端天气。
在牧区,干旱则会带来更大的影响。
2023年四月,我们在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布和地区开展了极端气候影响下的社区调查。
此次调研地位于乌兰布和沙漠的东北缘,是我国荒漠化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同时是沙尘暴的策源地。
但与此同时,这里拥有山地、沙漠和平原三大地貌类型,为不同类型的野生动植物物种提供了良好的栖息地和生存环境,蕴藏了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具备蒙古扁桃和沙冬青大片的黄沙地,只生长着一些抗旱的荒漠植被干枯的榆树18WORLD ENVIRONMENT2023年第5期 总第204期季和冬季都变热了。
在季节长短变化方面,有个别牧民反映冬天变短,夏天变长。
而从降水来看,几乎所有牧户都提到夏季雨水变少,冬季降雪减少。
一位牧民提到,“我们小时候(四五十年前)雨水多,清明前羊在外面就能吃饱了。
”而本次调研也是在清明节前夕,草场根本没有返青。
在各种自然灾害中,旱灾给当地带来的影响最大。
雪灾在这里发生较少,农牧户普遍反映,近些年来旱灾越来越严重,较一致的看法是近四年连续干旱。
夏天,偶有山洪,对牧户也会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
此外,由于旱灾的影响,荒漠化进一步加剧,造成地表植被退化、覆盖度降低,土壤裸露和沙化,使风没有了阻碍更容易起沙尘,从而形成风灾,对当地草场的植被保持产生了危害。
由此可见,连年旱灾与风灾已经形成灾害链,有黄河水或地下水支持的农户虽然不像牧户那样受到旱灾的直接影响,但受风灾的影响越来越明显。
《近50年云南区域气候变化特征分析》篇一一、引言云南,位于中国的西南部,拥有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特点。
近几十年来,随着全球气候的逐渐变化,云南区域的气候特征也发生了明显的改变。
本文将对近50年来云南区域的气候变化特征进行分析,以更好地了解和预测未来的气候趋势。
二、云南区域气候背景云南地处低纬度高海拔地区,气候类型多样,具有“四季如春”的特点。
然而,近几十年来,随着全球气候的变暖,云南的气候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三、近50年云南区域气候变化特征1. 温度变化近50年来,云南地区的年平均气温呈现上升趋势。
春季和夏季的温度上升尤为明显,冬季温度也有所上升。
这种温度变化导致了一些生态系统和农业生产的改变。
2. 降水变化云南地区的降水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一些地区的年降水量呈现增加趋势,而另一些地区则呈现减少趋势。
此外,降水的季节分布也发生了变化,一些地区春季和夏季的降水量增加,而秋季和冬季的降水量减少。
3. 极端气候事件随着气候的变化,云南地区极端气候事件的发生频率和强度也发生了变化。
例如,干旱、洪涝、冰雹等灾害的发生频率和影响范围都有所增加。
这些极端气候事件对当地的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四、气候变化成因分析云南地区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全球气候变暖。
此外,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也不容忽视。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加速,人类活动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不断增加,加剧了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
此外,人类活动还导致了一些自然生态系统的破坏,进一步影响了当地的气候。
五、应对措施与建议针对云南地区的气候变化特点,应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
首先,加强气候变化监测和预测能力建设,以便更好地了解气候变化趋势和影响因素。
其次,加强生态保护和修复工作,保护自然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稳定性。
此外,还应推广节能减排、绿色出行等低碳生活方式,减少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
同时,政府应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措施,引导和支持农业、林业、水利等行业的可持续发展,以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
1989—2018年静宁县气候变化特征分析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持续发展,气候变化对各地区的影响越来越显著。
作为甘肃省的一个县级行政区,静宁县也受到了气候变化的影响。
本文将就静宁县在1989年至2018年期间的气候变化特征进行分析,以期更加深入地了解气候变化对当地的影响。
一、气候变化的总体特征在过去的30年中,静宁县的气候变化经历了一些明显的变化。
总体上来看,静宁县的气候变得更加炎热干旱,降雨量减少,气温升高。
这一变化与全球气候变化的趋势相符合,但也同时对当地的农业生产、生态环境等方面造成了不小的影响。
二、气温变化在1989年至2018年期间,静宁县的气温整体上呈现出升高的趋势。
尤其是近年来,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下,静宁县的气温变化更加显著。
据气象数据显示,静宁县的年均温度在过去30年中上升了约2摄氏度,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也都呈现出了增加的趋势。
气温的升高对当地的农业生产、生态环境、人们的生活等方面都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在农业生产方面,高温天气对农作物的生长和收成造成了不小的影响。
而对于生态环境来说,气温升高导致的干旱和旱灾的频发,也对当地的植被覆盖和生态平衡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三、降雨变化在过去30年中,静宁县的降雨量整体上呈现出减少的趋势。
特别是在近10年来,降雨量的减少更加显著,旱灾频发。
根据气象数据显示,静宁县的年降雨量比30年前减少了约20%左右。
四、气候变化的影响静宁县的气候变化在过去30年中呈现出了明显的趋势,对当地的农业生产、生态环境和人们的生活都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应当加大对气候变化的监测和研究力度,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保护当地的生态环境和民众的生活。
也应当加强与全国其他地区及国际社会的合作与交流,共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
近年来青海省5月份气温变化及成因分析
戴升;韩文玲;白彦芳;史津梅
【期刊名称】《青海气象》
【年(卷),期】2005(000)004
【摘要】用1961-2004年地面观测资料,分析了全省气温变化的特征和规律。
结果表明,造成近年来5月气温偏低的原因之一是5月上.中旬雨(雪)天气过程后,西伯利亚南下的较强冷空气连续不断的进入青海地区,虽然天气转晴,但升温幅度偏小;其二是近年来5月≥0.1mm的降水日数大部分台站偏多,晴天日数
减少、降水明显偏多、日照不足,“偏冷”现象自然而生,而这种“偏冷”主要起因于“阴湿”;其三是近年来5月份全省雨(雪)天气过程多,强度强,雨(雪)天气过程后,高山和高海拔地区形成了短时积雪,积雪缓慢融化造成了周围环境温度的降低;其四是近几年5月的平均气温、平均最高气温、平均最低气温由偏高
段转入偏低阶段或处在偏低阶段。
【总页数】4页(P9-12)
【作者】戴升;韩文玲;白彦芳;史津梅
【作者单位】青海省气候资料中心;青海省气象台,西宁81000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423.3
【相关文献】
1.青海省海东市1961—2015年气温变化趋势和演变特征 [J], 裴玉芳;祁栋林;张启发;赵全宁
2.青海省海东市1961—2015年气温变化趋势和演变特征 [J], 裴玉芳;祁栋林;张启发;赵全宁;;;;
3.青海省寒潮天气过程中的气温变化影响因素分析 [J], 赵娟; 谢启玉
4.青海省共和盆地近60年气温变化特征分析 [J], 祁英华;祁栋林;满晓花
5.近年来青海省黄河流域泥沙变化趋势及成因分析 [J], 孙永寿;段水强;刘希胜;曹广超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近50年云南区域气候变化特征分析》篇一一、引言云南,位于中国西南部,以其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和地理多样性而闻名。
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加剧,云南地区的气候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本文将分析近50年来云南区域的气候变化特征,探讨其趋势、原因及对当地生态、经济和社会的影响。
二、研究方法本文采用近50年的气象数据,包括温度、降水、风速等,对云南区域的气候变化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
同时,结合卫星遥感数据和地面观测数据,对云南地区的植被覆盖、土地利用变化等进行综合分析。
三、气候变化特征分析1. 温度变化近50年来,云南地区的年平均温度呈现上升趋势。
春季和夏季的温度上升尤为明显,冬季温度也有所上升。
这种变化导致云南地区的生长季延长,农作物生长周期也发生了变化。
2. 降水变化云南地区的降水呈现出明显的年际和季节性变化。
近年来,干旱和洪涝灾害频繁发生,给当地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带来了严重影响。
此外,降水的空间分布也发生了变化,部分地区出现降水减少,而部分地区则出现降水增多。
3. 风速变化近50年来,云南地区的风速呈现出下降趋势。
这可能是由于全球气候变化和当地植被覆盖增加等因素导致的。
风速的下降对当地的气候、生态和农业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四、影响因素分析1. 自然因素全球气候变化是影响云南地区气候变化的主要自然因素。
此外,地形、地貌、海陆分布等自然因素也对云南地区的气候产生了影响。
2. 人为因素人类活动对云南地区的气候变化产生了显著影响。
一方面,城市化、工业化等人类活动导致温室气体排放增加,加剧了全球气候变化。
另一方面,人类活动也改变了土地利用方式,导致植被覆盖变化,进而影响当地气候。
五、结论与建议1. 结论近50年来,云南地区的气候发生了显著变化,主要表现为温度上升、降水变化和风速下降。
这些变化对当地的生态、经济和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是导致云南地区气候变化的主要因素。
2. 建议针对云南地区的气候变化,提出以下建议:(1)加强气候变化监测和预警系统建设,提高气候预测和灾害防范能力。
参考文献:[1] 刘纪远,邵全琴,樊江文.三江源生态工程的生态成效评估与启示[J].自然杂志,2013,35(1):40-46.[2] 刘纪远,邵全琴,樊江文.三江源草地生态综合评估指标体系[J].地理研究,2009,28(2):273-278.[3] 徐新两,刘纪远,邵全琴,等.30年来青海三江源生态系统格局和空间结构动态变化[J].地理研究,2008,27(4): 829-839.[4] 邵全琴,樊江文,等.三江源综合监测系统与评估(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5] 张良侠,樊江文,邵全琴,等.生态工程前后三江源草地产量与载畜压力的变化分析[J].草业学报,2014,23(5): 116-123.[6] 廉丽诛,束炯,李朝颐.三江源草地退化对中国区域气候的数值模拟研究[J].气象学报,2009,67(4):580-590.[7] 陈琼,周强,张海峰等.三江源地区基于植被生长季的NDVI对气候因子响应的差异性研究[J].生态环境学报,2010,19(6):1284-1289.[8] 蒋冲,王德旺,罗上华,等.三江源区生态系统状况变化及其成因.环境科学研究,2017 ,(01):1001-6929.乌兰地区冻土若干特征分析唐文惠(青海省乌兰县气象局,乌兰817199)摘要:根据乌兰地区气象观测站1980~2018年的冻土资料,运用线性回归、累计距平、滑动平均、小波分析法,分析了乌兰地区历年来冻土的变化特征。
结果表明:乌兰地区的冻土始冻期和融冻期都呈现提前趋势;最大冻土深度以1.9cm/10a的倾向率呈现递增趋势,冻土日数变化阶段性特征明显,80年代和21世纪前期之后冻土日数高于平均冻土日数,90年代至21世纪初冻土日数持续低于均值;月最大冻土深度只有10月和4月是负增长,其他月份均为逐渐增大的趋势;年最大冻土深度存在2a-4a、6a-10a和14a尺度的周期振荡,1a-2a和6a-8a的周期振荡是控制其冻土日数变化的两个主要时间尺度。
青海草业QINGHAI PRATACULTURE 第28卷第1期2019年3月Vol.28.No.l Mar.2019文章编号:1008-1445 (2019) 01-0050-06气候变暖背景下乌兰县近20年气候特征分析时盛博,白文蓉,张调风,段丽君,李万志,董少睿(青海省气候中心,青海省防灾减灾重点实验室,青海西宁810001)摘要:统计1996-2016年乌兰县气温、降水等气象资料得出,年平均降水量为211.0mm 。
雨季时间为 50d,非雨季时间为218d ;年平均气温为4.2T ,夏季和秋季短暂、冬季漫长;平均相对湿度为41.8%,湿润 天数为106d ;平均风速为2.2m/s,年内风速相对较大时段所占的比例为24%;年降水量、年平均气温、年 平均最高气温每10a 分别增加45.281mm,0.299X : ,0.609%:;年相对湿度、年日照时数、年总辐射、年平均 气压、年平均风速每 10a 分别减少 0.785%、24.891h 、25.074MJ • m'\0.125hpa,0.261m • s"。
关键词:气候特征;乌兰县中图分类号:S812.1 文献标识码:A引言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许多学者对中国 不同时间序列UT 、不同范围*句的气候变化特 征及其气候影响因子"“I 进行研究。
汪青春,戴 升,肖莲桂等⑵对青藏高原、柴达木盆地的气 候变化事实和特征进行了分析。
李林〔⑶研究了 柴达木盆地气候变化的区域显著性及其成因。
沈菊「⑷分析了柴达木盆地的气温变化特征,认 为柴达木盆地的年平均气温在1996年存在突 变。
乌兰县位于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 东经98。
29,,北纬36。
55',海拔高度2950m 。
本 文主要分析讨论1996年以来乌兰县的气候特 征,以及植被生长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对指导地 方农牧业生产、旅游和当地经济发展等具有一定 的参考价值。
1资料与方法采用乌兰县气象站1996-2016年气温、降水、 相对湿度、风速、气压、日照时数、辐射等完整的气 象资料序列(资料由青海省气象信息中心提供), 分析上述气象要素逐日、逐月、逐年、春夏秋冬四 季及年内的气候变化特征。
基金项目: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专项(CCSF201611)资助。
2结果与分析2.1气象要素的年变化特征从年降水量的变化曲线图看出(图la ),年降 水量为增多趋势,每10a 增加的速率为45.281mm, 年降水量增加趋势通过了 a = 0.10显著性水平检 验,这说明1996年以来,年降水量增加的趋势比 较明显。
年降水量最大值为323.3mm,出现在 2016年,最小值为120.9mm,出现在2001年,相差 202.4mm,多年的气候平均值为211.0mm 。
年降水 量的最大值是最小值的2.67倍,降水异常偏多年 份与异常偏少年份相差较大。
按照全国年降水量 等级划分(200~400mm ),属于干旱气候类型。
从年平均气温的变化曲线图看出(图lb ),年 平均气温为增暖趋势,增暖速率为每10a 0.299七, 年平均气温的增暖趋势通过了 a = 0.10显著性水平 检验。
说明1996年以来,年平均气温增暖趋势比较显著。
年平均气温最大值为5.0T,岀现在2016年,最小值为3.6紀,岀现在2012年,相差1.4七,多 年的气候平均值为4.2T 。
年平均气温的最大值是 最小值的1.39倍。
按照全国年平均气温等级划分 (1-10T ),属于温带气候类型。
从年平均最高气温的变化曲线图看出(图50气候变暖背景下乌兰县近20年气候特征分析时盛博等lc ),年平均最高气温为增暖趋势,增暖速率为每10a 0.609T ,年平均最高气温的增暖趋势通过了 a = 0.05显著性水平检验。
说明1996年以来,年平 均最高气温增暖趋势非常显著。
年平均最高气温最大值为20.3P,岀现在2013年、2015年,最小值 为17.6T :,出现在2005年、2012年,相差2.7T ,多年的气候平均值为18.9T 。
年平均最高气温的最大值是最小值的1.15倍。
图1 1996-2016年气象要素年变化曲线图(a 为降水量,b 为平均气温,c 为平均最高气温,d 为相对湿度,e 为日照时数,f 为总辐射,g 为平均气压,h 为平均风速)a ——降水贸 ......多年平均b ——平均气溫 ......多年平均30Q0£ 250.09M 世 20a0isao100.0年份P?!3.0199620012006年份20U 2016年份%/tt M-K s48.036.03300.0£iii 3100.03000.02900.02800.02700.03200.07110709.0g --------平均气压 ......多年平均y = -0.0125)(+709.7710.0多年平均■-相对湿度199620012006年份201120167100.06700.06500 06900.0年份------平均凤速多年平均善40Qd h §年份 年份7oao --------------!--------------1--------—— 1.5 -------------------------------------------------——----------------------------------------19962001200620U 20161996200120062011201651青海草业2019年第28卷第1期从年平均相对湿度的变化曲线图看出(图Id),年平均相对湿度为减小趋势,减小速率为每10a0.785%,年平均相对湿度的减小趋势没有通过T a=0.05显著性水平检验。
说明1996年以来,年平均相对湿度减小趋势并不十分显著。
年平均相对湿度最大值为45.2%,出现在2002年,最小值为38.0%,出现在2011年,相差7.2%,多年的气候平均值为41.8%。
年平均相对湿度的最大值是最小值的1.19倍。
按照全国年平均平均相对湿度等级划分(50%为界线),属于干燥气候类型。
从年日照时数的变化曲线图看出(图le),年平均日照时数为减小趋势,减小速率为每10a 24.891h,年平均日照时数的减小趋势通过了a= 0.10显著性水平检验。
说明1996年以来,年平均日照时数减小趋势比较显著。
年平均日照时数最大值为3178.lh,出现在1997年,最小值为2827.5 h,出现在2012年,相差350.6h,多年的气候平均值为2995.6h。
年平均日照时数的最大值是最小值的1.12倍。
按照全国年日照时数等级划分(全年日照时数为2200~3000h),属于三类地区,年日照时数比较丰富。
从年总辐射的变化曲线图看出(图If),年平均总辐射为减小趋势,减小速率为每10a25.074 MJ-m",年平均总辐射的减小趋势没有通过了a =0.05显著性水平检验。
说明1996年以来,年平均总辐射减小趋势并不十分显著。
年平均总辐射最大值为7024.5MJ-mj出现在1997年,最小值为6619.9MJ•m",出现在2012年,相差404.6 MJ•mJ,多年的气候平均值为6789.7MJ-m_2o 年平均总辐射的最大值是最小值的1.06倍。
按照全国年总辐射等级划分(全年总辐射为6024~ 7032MJ•m'2),属于三类可利用地区。
从年平均气压的变化曲线图看出(图lg),年平均气压为减小趋势,减小速率为每10a0.125 hPa,年平均气压的减小趋势没有通过了a=0.05显著性水平检验。
说明1996年以来,年平均气压减小趋势并不十分明显。
年平均气压最大值为710.3hPa,出现在2002年,最小值为708.2hPa,出现在2012年,相差2.1hPa,多年的气候平均值为709.6hPa。
按照全国年平均气压等级划分(850hPa),属于相对偏低区域。
从年平均风速的变化曲线图看出(图lh),年平均风速为减小趋势,减小速率为每10a0.261m/ s,年平均风速的减小趋势通过了a=0.001显著性水平检验。
说明1996年以来,年平均风速减小趋势达到了极显著的水平。
年平均风速最大值为2.5m/s,出现在1999年、2010年,最小值为1.8m/ s,出现在2012年,相差0.7m/s,多年的气候平均值为2.2m/s。
按照全国年平均风速8个级别划分(全年平均风速在2~3m/s之间),属于第三区域,既风速相对偏小区域。
2.2气象要素的月变化特征从降水量的月变化曲线图看(图2a),7月降水量最大,12月降水量最小,年内月降水量变化为单峰型。
1月至7月降水量逐步增加,8月至12月降水量逐步减少。
降水量6月、7月、8月在35mm至57mm之间,5月和9月在24mm至27mm 之间,其它月份小于10mm o从月增加和月减少的数量值来看,5月降水量增加值相对较大,而8月降水量减小的值相对较大。
从平均气温的月变化曲线图看(图2b),7月平均气温最大,1月平均气温最小,年内月平均气温变化为单峰型分布。
2月至7月平均气温逐步上升,8月至翌年1月平均气温逐步下降。
月平均气温6月、7月、8月在14.0T至17.0七之间,4月、5月、9月在6.0T至12.0七之间,3月和10月在0.0紀至4.2T之间,其它月份低于-3.0T。
从月值上升和月值下降的幅度值来看,4月平均气温上升值相对较大,而11月平均气温下降的值相对较大。
从年内平均气温出现时间段和气温上升和下降的持续时间段来看和年内月降水变化形势比较类似,雨热同季的气候特征非常明显。
从平均最高气温的月变化曲线图看(图2c), 7月平均最高气温最大,1月平均最高气温最小,平均最高气温年内的变化为单峰型。
2月至7月平均最高气温逐步上升,8月至翌年1月平均最高气温逐步下降。
月平均最高气温6月、7月、8月、9月在25.1T:至30.0T之间,3月、4月、5月、10月在15.代至25.Or之间,其它月份低于13.0T。
从月值上升和月值下降的幅度值来看,3月平均最髙气温上升值相对较大,而11月平均最高气温下降的值相对较大。
从平均相对湿度的月变化曲线图看(图2d), 7月平均相对湿度最大,3月平均相对湿度最小,52气候变暖背景下乌兰县近20年气候特征分析时盛博等年内月平均相对湿度为单峰型。
4月至7月平均 相对湿度逐步上升,8月至翌年3月平均相对湿度 逐步下降。
月平均相对湿度6月、7月、8月、9月 在50.1%至57.0%之间,其它月份小于50.0%0从 图2 1996-2016年气象要素月变化曲线图(a 为降水量,b 为平均气温d 为平均相对湿度,e 为平均日照时数,f 为平均辐射,g 为平均气压,h 为平均风速)月值上升和月值下降的幅度值来看,6月平均相 对湿度上升值相对较大,而10月平均相对湿度下 降的值相对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