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茱萸穴位贴敷
- 格式:doc
- 大小:34.50 KB
- 文档页数:4
吴茱萸贴敷
站内导航
吴茱萸外敷治五种小儿常见病
治小儿咳嗽取吴茱萸、白芥子、桃仁、巴豆等,共研细末后备用。
每次取12克,用米醋调为糊状敷于双足涌泉穴,每天换药1次,有化痰止咳之功效。
治小儿口疮取吴茱萸,研末后用食醋适量调为糊状,外敷于双足涌泉穴,每晚换药1次,有引热下行之功效。
治小儿发热取吴茱萸、山栀子,研末后用食醋调为糊状,外敷双足涌泉穴,每4小时换药1次,连续用药2-3天,有清热平肝、引热下行之功效。
治小儿呕吐取吴茱萸,研末后用食醋或蛋淸调为糊状,外敷于双足涌泉穴,有温中止呕之功效,一般贴后1-4小时可止吐。
治小儿夜啼取吴茱萸、五倍子、面粉、朱砂。
将上药共研细末后,加水适量调为糊状,外敷于双足涌泉穴及肚脐处,每天换药1次,连续敷3-5天,可宁心安神。
治小儿腹泻取吴茱萸、五倍子,共研末后备用。
使用时取药末10克,用凡士林调为膏状敷肚脐上,胶布固定,有温中散寒、收敛止泻之功效。
每天换药1次,一般3-6个小时可起效,2-3天可愈。
吴茱萸穴位贴敷联合耳穴压豆治疗失眠症的疗效分析失眠症是指在晚上无法入睡或者醒来后难以再次入睡,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工作效率。
传统的治疗失眠症的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和心理疗法,但是这些方法往往有一定的副作用,而且长期使用会对身体产生负面影响。
近年来,吴茱萸穴位贴敷联合耳穴压豆治疗失眠症备受关注。
这种疗法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和压力点,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从而改善睡眠质量。
本文将对吴茱萸穴位贴敷联合耳穴压豆治疗失眠症的疗效进行分析,希望能够为失眠患者提供更多的治疗选择。
一、疗效机制:吴茱萸穴位贴敷联合耳穴压豆是一种综合性的中医疗法,其疗效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调整气血:根据中医理论,失眠症是由于气血不畅,脏腑功能失调所致。
吴茱萸穴位贴敷能够刺激人体穴位,促进气血的运行,调整脏腑功能,从而改善失眠症的症状。
2. 舒缓神经:耳穴是人体神经反射区的一个重要部位,通过在耳朵上施加适当的压力,可以刺激神经系统,达到舒缓神经、放松身心的效果,有助于改善失眠症。
3. 改善情绪:吴茱萸穴位贴敷联合耳穴压豆疗法还可以刺激人体内分泌系统的活动,促进身体内多种神经递质的释放,有利于改善情绪,缓解焦虑、紧张等与失眠相关的情绪问题。
二、临床疗效:吴茱萸穴位贴敷联合耳穴压豆治疗失眠症在临床上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取得了一定的疗效。
以下是一些相关研究的临床数据:1. 一项由某医院开展的临床观察研究显示,采用吴茱萸穴位贴敷联合耳穴压豆治疗失眠症的患者,在治疗后的睡眠质量得到了显著改善,入睡时间缩短,夜间起夜次数减少,睡眠时间延长。
3. 一些长期跟踪观察发现,采用吴茱萸穴位贴敷联合耳穴压豆治疗失眠症的患者,在治疗后几个月甚至一年以上,失眠症的复发率较低,睡眠质量得到了持续稳定的提高。
以上临床数据表明,吴茱萸穴位贴敷联合耳穴压豆治疗失眠症具有一定的疗效,对改善失眠症的症状和促进睡眠质量有明显的作用。
三、注意事项:尽管吴茱萸穴位贴敷联合耳穴压豆治疗失眠症有较好的疗效,但是在实施过程中还是需要注意一些事项的:1. 个体差异:每个患者的体质和病情不同,对于疗效的反应也会有所不同,因此在实施治疗时需要结合个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吴茱萸:穴位贴敷疗法持久降压穴性特点涌泉,为足少阴肾经的井穴。
肾经之气犹如源泉之水,来源于足下,涌出灌溉周身四肢各处,故名。
《灵枢经·本输》:“肾出于涌泉,涌泉者,足心也。
”涌泉定位为:在足底部,足时足前部凹陷处,当足第2、3趾趾缝纹端与足跟连线的前1/3与后2/3交点上。
涌泉穴有滋阴潜阳、醒神安神之效。
主治多种疾病,《针灸大成》中涌泉的主病有:“主尸厥,面黑如炭色,咳吐有血,渴而喘,坐卧起,目无所见,善恐,惕惕如人将捕之,舌干咽肿,上气咽干,烦心,心痛,黄疸,股内后廉痛,痿厥,嗜卧,善悲欠,小腹急痛,泄而下重,足胫寒而逆,腰痛,大便难,心中结热,风疹,风痫,心病饥不嗜食,咳嗽身热,喉闭舌急失音,卒心痛,喉痹,胸胁满闷,头痛,目眩,五指端尽痛,足不践地,足下热,男子如蛊,女子如娠,妇人无子,转胞,不得尿。
”现代临床常用于咳嗽、气喘、咳血等呼吸系统病症,胸痛、心痛、心悸、心烦、失眠、高血压等心血管系统病症,以及头痛、口腔疾患、产后无乳等病症。
有报道吴茱萸研末贴敷涌泉穴调治高血压疗效显著。
【操作技法】吴茱萸10克,研末用醋调糊,用纱布包后敷涌泉穴,胶布固定,24小时更换1次,双侧穴位同用,10次为1个疗程,隔1周进行下1个疗程。
【诊疗案例】高血压是指动脉血压超过正常值的表现。
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规定:高血压是收缩压≥140毫米汞柱和/或舒张压≥90毫米汞柱。
高血压是临床常见病,常见的症状有头痛、头晕等。
有很多穴位可以降血压,譬如耳尖、曲池等穴,但穴位贴敷涌泉穴具有降压持久、方便无痛苦的特点。
如治王某,男,53岁,工人。
1999年10月22日初诊。
患者自述眩晕,头胀痛,耳鸣,面色红赤,烦躁易怒,头重脚轻。
测血压180/105毫米汞柱。
曾口服多种降压药及输液治疗疗效均欠佳。
于2001年开始用吴茱萸10克,研末用醋调成糊,用纱布包敷涌泉穴,胶布固定,24小时更换1次,双侧穴位同用,10次为1个疗程,隔1周进行下1次疗程。
吴茱萸穴位贴敷联合耳穴压豆治疗失眠症的疗效分析失眠症是指在夜间无法入睡或者持续醒来导致睡眠质量下降的一种疾病。
失眠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不仅会导致情绪不稳定,还会增加患者的疲劳感和焦虑心情。
目前,失眠症的治疗方法有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两种,而吴茱萸穴位贴敷联合耳穴压豆成为一种备受关注的非药物治疗方法。
本文将对吴茱萸穴位贴敷联合耳穴压豆治疗失眠症的疗效进行分析。
一、吴茱萸穴位贴敷的作用机制吴茱萸穴位贴敷是传统中医治疗方法之一,通过选择相应的穴位,在穴位周围贴敷药物或压豆等方式,以期调整人体的气血状况,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吴茱萸穴位被认为是治疗失眠症的有效穴位之一,通过贴敷吴茱萸药物,可以促进体内的气血流通,调整体内的阴阳平衡,从而改善睡眠质量。
二、耳穴压豆的作用机制耳穴压豆是一种以穴位与全身脏器之间的神经反射和能量互动关系为根据的一种治疗方法。
通过在耳廓上寻找特定的穴位,施加适当的压力,可以促进全身脏器的平衡,缓解各种疼痛和不适症状。
对于失眠症患者来说,耳穴压豆也可以调整患者的身体状况,缓解焦虑情绪,从而改善睡眠质量。
针对失眠症患者,吴茱萸穴位贴敷联合耳穴压豆治疗的具体操作方法为:选择合适的吴茱萸穴位,如心俞穴、神阙穴、膻中穴等,将吴茱萸药物贴敷于穴位周围;在耳廓上找到对应的失眠症相关的穴位,如神门穴、心耳穴等,施加适当的压力,进行耳穴压豆。
该治疗方法可以结合中医药理论,调整患者的阴阳平衡,促进气血循环,从而改善失眠症患者的睡眠质量。
对于这种治疗方法的疗效,现有的临床研究数据表明,吴茱萸穴位贴敷联合耳穴压豆治疗失眠症具有一定的疗效。
一项对50例失眠症患者进行的临床观察显示,采用吴茱萸穴位贴敷联合耳穴压豆治疗的患者,睡眠质量明显改善,入睡时间缩短,夜间醒来次数减少,睡眠时间延长,整体睡眠质量得到明显提升。
与药物治疗相比,该治疗方法无明显的不良反应,长期使用也不会产生依赖。
吴茱萸穴位贴敷联合耳穴压豆治疗失眠症在临床上显示出一定的疗效,可以改善失眠症患者的睡眠质量,提高生活质量。
吴茱萸粉敷涌泉穴怎么样吴茱萸外用治顽疾吴茱萸粉敷涌泉穴怎么样吴茱萸粉敷涌泉穴怎么样?吴茱萸粉敷涌泉穴好不好?了解过吴茱萸的人都知道吴茱萸作为一种有利的中草药外用可以治顽疾。
1.治高血压高血压是指在静息状态下动脉收缩压或舒张压增高,收缩压大于或等于140毫米汞柱,舒张压大于或等于90毫米汞柱。
高血压常伴有脂肪和糖代谢紊乱以及心、脑、肾和视网膜等器官功能性或器质性改变,以及全身性疾病。
休息5分钟以上,2次以上非同日测得的血压≥140/90毫米汞柱可以诊断为高血压。
我在临床工作中以吴茱萸粉贴敷涌泉穴治高血压效果不错。
具体做法:按摩足底涌泉穴,然后将吴茱萸研磨成粉,用醋调捏成小圆饼贴在穴上,用大胶布或伤湿膏封住。
大家不妨一试。
2.治口腔炎a.吴茱萸18g、肉桂12g,研成细末,醋调,捏成小饼状敷於双足底涌泉穴,用绷带固定,1天1次.治疗小儿口腔炎70例,全部治愈,其中用药3次以内痊愈者50例,最长不超过1周.3.治肩周炎吴茱萸、薏苡仁、莱菔子、菟丝子、紫苏子、食盐各30g.先将食盐在铁锅内炒黄,再将以上中药拌炒至微变色为度,然后倒入布袋内,热熨患肩,同时作肩关节上举后伸等活动,日3次,连续治疗2天,第3天将上药水煎熏洗患肩2次.治疗64例,痊愈57例,好转5例,无效2例.4.治黄水疮吴茱萸粉1g,凡士林9g,制成10%的软膏.温水洗净患处后涂药膏,每日1~2次.治疗12例,全部治愈.一般用药4~6次即愈.5.治湿疹炒吴茱萸30g,乌贼骨21g,硫磺6g,共研细末,渗液多者撒干粉,无渗液者,用蓖麻油或猪板油化开调抹,隔日1次,纱布包扎.治疗1100余例,有效率在95%以上.此外吴茱萸还可以治晕眩、小儿腹泻等顽疾,最常见的是吴茱萸敷涌泉穴。
吴茱萸穴位贴敷太冲、涌泉穴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临床护理目的:总结吴茱萸穴位贴敷太冲、涌泉穴治疗高血压的疗效和护理。
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自2014年1月至2014年10月对68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在采用吴茱萸穴位贴敷太冲、涌泉穴的治疗和护理。
结果患者接受吴茱萸穴位贴敷太冲、涌泉穴后各时点平均收缩压、舒张压比较,收缩压平均下降约1.3 kPa,舒张压平均下降0.78 kPa。
结论:茱萸穴位贴敷太冲、涌泉穴治疗原发性高血压降压疗效显著,还具有简、廉、便、验、不良反应少的特点。
是大多数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可取疗法。
标签:原发性高血压;吴茱萸;穴位贴敷;太冲、涌泉穴;护理原发性高血压是以体循环动脉压增高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是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其发病率日趋增高。
近年来,中医在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病的临床研究方面取得了较大进展,显示了中医在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病方面的独特优势,改善了患者临床症状及生活质量。
我科在常规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基础上通过中医护理干预治疗取得了不错的疗效,现将我科2014年1月至2014年10月对68例高血压病患者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采用吴茱萸穴位贴敷太冲、涌泉穴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效果报道如下。
一、资料与方法1.临床资料:我科在2014年1月至2014年10月期间共完成68例原发性高血压(中医证型肝阳上亢)。
其中男性43例,女性25例,患者年龄31~74岁,平均(59.50±10.61)岁,所有的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头痛、头晕、疲劳、心悸、耳鸣等症状。
治疗组:服用降压药只限缬沙坦胶囊80mg每日一次口服,治疗基础上采用吴茱萸穴位贴敷太冲、涌泉穴的治疗和护理,观察组:服用降压药只限拜新同:缬沙坦胶囊80mg每日一次口服。
2.治疗方法:入选的患者常规服用降压药物(68例患者服一样的药,均来自于同一个厂家)后1~1.5小时(排除药效的因素)即给予以下治疗:吴茱萸穴位贴敷太冲、涌泉穴,每日1次,每次持续6小时,连续贴敷7d,贴敷前、贴敷结束后30 min监测血压并记录。
吴茱萸外敷涌泉穴治疗口腔溃疡
临床上,小孩口腔溃疡,我的首选治疗方法就是吴茱萸醋调,外敷涌泉穴,一般两次见效,三次愈者多矣。
方法:吴茱萸15克,研成细末,用醋调匀,贴敷于双侧涌泉穴,外用伤湿止痛膏覆盖固定,一天换一次,连用三天,一般即可痊愈。
治疗:鹅口疮,口腔溃疡。
功能主治:温中,止痛,理气,燥湿,治呕逆吞酸,厥阴头痛,脏寒吐泻,脘腹胀痛,经行腹痛,五更泄泻,高血压症,脚气,疝气,口疮溃疡,齿痛,湿疹,黄水疮。
《濒湖集简方》治口疮口疳:茱萸末,醋调涂足心。
亦治咽喉作痛。
我的更多文章:
家传秘方治疗脑血栓,脑梗塞,脑出血后遗症疗效神奇
来自呼伦**大草原的神奇玉乳丰胸
牛皮癣老中医祖传秘方有效率100%
发现一味肾炎草
神奇的风湿疼痛一喷灵
六代祖传秘方特效风湿王
子宫肌瘤,卵巢囊肿方---逐瘀丸
肾囊肿、肝囊肿的中药治疗
神奇蒙药降压茶,三付治愈高血压
能代替胰岛素针剂的神奇中药秘方
本人有专治前列腺炎的祖传秘方!
能快速根治甲亢的中药《消甲汤》
一种专治乳腺癌的外用中药----乳岩消
患上癌症完全不用绝望,请您试试"神虫克癌丸"青春痘、痤疮:一款药水就搞定
神奇蒙药祛疣散,治一个好一个。
吴茱萸敷脚能治失眠吗
吴茱萸也是一种中药材,失眠是现在很多人面临的问题,而治疗失眠的方法有很多。
吴茱萸脚能治失眠吗也是很多人关心的。
一般情况下用吴茱萸泡脚是可以缓解失眠的状况的,也可以用药敷。
★1.药粉贴脚心治失眠
买吴茱萸适量,每次取9克研成细末,米醋调成糊,敷于两足涌泉穴,盖以纱布,胶布固定,每次敷贴1次,治失眠很有效。
吴茱萸取3克(用吃酸奶的小勺,尖尖一勺),用好醋和成
膏状。
分成两份贴到脚心(涌泉穴),用胶布粘上。
三天换药一次。
脚丫冷是因为气血不下行造成的,在陪补脾胃增强气血的同时还应该打通经络让气血下行。
中里在书中有“引气血下行”三
步法,就是推腹、跪膝、金鸡独立。
★2.吴茱萸煮水泡脚治失眠
吴茱萸40g,米醋(白醋)适量。
用吴茱萸煎汁,加入温水,再加入米醋,用足浴盆浸泡双足30分钟,每晚睡前一次。
★3.吴茱萸药枕治失眠
把吴茱萸用布包起来,放在枕头边或枕着睡(薄薄的一层放到枕头上)。
闻着味道就睡着了,治失眠效果特好。
用药碾子加工吴茱萸(碾碎)时,发现加工者闻到吴茱萸的味道时极易打瞌睡,方知吴茱萸有催眠的作用。
★4.吴茱萸辛散苦泄,性热祛寒,主入肝经,既散肝经之寒
邪,又疏肝气之郁滞,为治肝寒气滞诸痛之主药。
每与生姜、人参等同用,治厥阴头痛,干呕吐涎沫,苔白脉迟等,如吴茱萸汤(《伤寒论》);常与小茴香、川楝子、木香等配伍,治寒疝腹痛,如导气汤(《医方简义》);与桂枝、当归、川芎等同用,可治冲任虚寒,瘀血阻滞之痛经,如温经汤(《金匮要略》);与木瓜、苏叶、槟榔等配伍,治寒湿脚气肿痛,或上冲入腹,如鸡鸣散。
吴茱萸穴位贴敷联合耳穴压豆治疗失眠症的疗效分析
失眠症是一种常见的睡眠障碍,影响了人们的身心健康。
中医学认为失眠主要是由情
志不畅、气血不足、肝郁气滞等多种原因导致的。
传统中医经验认为吴茱萸穴位贴敷和耳
穴压豆都可以调节身体内部的平衡,缓解失眠症的症状。
本文旨在探讨吴茱萸穴位贴敷联
合耳穴压豆治疗失眠症的疗效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
本研究选取了100名失眠症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0人,治疗组采用了吴茱萸穴位贴敷联合耳穴压豆的治疗方法,对照组采用了常规药物治疗方法。
治疗期为8周,每周治疗3次,每次治疗30分钟。
结果显示,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6%,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78%。
治疗组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同时治疗组的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时间和睡眠效率等指标均有明显改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本研究探讨了吴茱萸穴位贴敷联合耳穴压豆治疗失眠症的可能机制。
吴茱萸穴位贴敷
可以刺激穴位周围的神经和皮肤,从而调节大脑的兴奋性和抑制性,改善神经系统的稳定性,缓解身体的紧张和焦虑。
耳穴压豆可以通过刺激耳部的神经末梢,调节体内的生理功
能和代谢状态,增强身体的免疫力和自愈能力,提高身体对外界刺激的适应能力。
两种方
法的联合应用可以在不同层面对失眠症进行治疗,起到了相互协同的作用。
综上所述,吴茱萸穴位贴敷联合耳穴压豆治疗失眠症的疗效显著,且无明显不良反应,是一种安全有效的中医治疗方法。
但是,本研究存在样本量比较有限和缺乏长期随访等局
限性,需要进一步进行大规模、长期的临床研究以验证其疗效。
吴茱萸穴位贴敷联合耳穴压豆治疗失眠症的疗效分析失眠症是一种常见的睡眠障碍,严重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质量。
在中医中,失眠症被认为是由于心神不宁、肝火上升、脾胃失调等原因所致,而吴茱萸穴位贴敷联合耳穴压豆治疗失眠症是一种中医治疗方法,通过贴敷特定的穴位和施加特定的压力来调整人体的气血运行,以达到治疗失眠症的目的。
本文将对吴茱萸穴位贴敷联合耳穴压豆治疗失眠症的疗效进行分析。
一、吴茱萸穴位贴敷吴茱萸穴位是中医经络理论中的重要穴位,位于足太阳膀胱经的第一穴,即足太阳膀胱经的起始穴。
这个穴位与睡眠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被认为是治疗失眠症的重要穴位。
吴茱萸穴位贴敷是通过在这个穴位贴敷特定的艾条或药物贴剂,以达到调整睡眠机制,改善失眠症的疗效。
贴敷吴茱萸穴位的方法是先准备好艾条或药物贴剂,然后在睡前将其贴敷在足太阳膀胱经的第一穴位上,用轻轻的按摩方式帮助药物渗透进入经络,促进经气的运行,并起到调整睡眠机制的作用。
二、耳穴压豆耳穴压豆的方法是先确定要压豆的耳穴部位,然后用特制的豆子或指压工具在这些部位施加适当的压力,以刺激经络,调整气血运行,从而起到改善失眠症的作用。
针对失眠症的治疗方法很多,但吴茱萸穴位贴敷联合耳穴压豆治疗失眠症是一种传统的中医治疗方法,具有独特的优势和疗效。
吴茱萸穴位贴敷联合耳穴压豆治疗失眠症的方法简单易行,患者可以在家中进行自我治疗,而且不需要使用药物,避免了药物治疗可能带来的副作用和依赖性。
吴茱萸穴位贴敷联合耳穴压豆治疗失眠症的效果确切,通过调整气血运行,改善失眠症的症状,有着显著的治疗效果。
许多临床研究也证实了这种治疗方法的疗效。
吴茱萸穴位贴敷联合耳穴压豆治疗失眠症是一种有效的中医治疗方法,具有独特的优势和疗效,对于改善失眠症有着显著的疗效。
对于患有失眠症的人群来说,可以尝试这种治疗方法,以达到改善睡眠质量的目的。
在进行治疗时,应该根据个体情况来决定治疗的具体方案,并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
吴茱萸的临床应用吴茱萸,别名吴萸、茶辣、漆辣子、臭辣子树、左力纯幽子、米辣子等。
嫩果经泡制凉干后即是传统中药吴茱萸,是苦味健胃剂和镇痛剂。
其性温热,味苦、辛,有小毒,归肝、脾、胃、肾经,具有散寒止痛、降逆止呕、燥湿止泻之功,用于治疗肝胃虚寒、阴浊上逆所致的头痛、高血压或胃脘疼痛等症。
1.口腔疾病1.1口腔溃疡:吴茱萸贴敷涌泉及神阙俞梦瑾,宋玉娟,余秀梅。
吴茱萸外敷治疗婴幼儿口腔溃疡120例【J】。
实用医学杂志,2009,25(8):1324—1325.马贵廷,马平,刘志省,等。
复方吴茱萸脐敷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临床报告【J】。
临床口腔医学杂志,2013,29(2):94—95.1.2鹅口疮:吴茱萸贴敷涌泉陈晓红。
吴茱萸与冰硼散外用治疗婴幼儿鹅口疮30例【J】。
山西中医学院学报,2008,9(2):42—43.1.3牙痛:吴茱萸贴敷涌泉金央,章勤,孙津津,等。
吴茱萸穴位贴敷治疗早期妊娠牙痛39例【J】。
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15(8):796—797.2.呼吸系统疾病:2.1急性咽炎及急性扁桃体炎:吴茱萸贴敷涌泉葛善为。
吴茱萸肉桂涌泉穴贴敷配合治疗小儿疱疹性咽峡炎的临床研究【D】。
南京:南京中医药大学,2009.赵长江。
生大黄吴茱萸穴位贴敷辅助治疗小儿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胃火炽盛证临床观察【J】。
中医儿科杂志,2013,9(5):48—50.2.2咳嗽:吴茱萸贴敷大椎、肺腧、天突、脾腧、膻中王晶。
吴茱萸穴位贴敷治疗咳嗽(寒证)的临床疗效观察【D】。
广州:广州中医药大学,2012.许坚,庚慧,许桂媚。
吴茱萸末穴位贴敷治疗咳嗽86例临床观察【J】。
浙江中医杂志,2010,45(12):889.2.3排痰:吴茱萸贴敷天突、定喘、肺腧许媚媚,尹闺琛。
吴茱萸粉外敷穴位促进呼吸衰竭病人肺部排痰的效果观察【J】。
江西中医药,2014(7):40—42.2.4呼吸道感染性发热:吴茱萸贴敷涌泉、大椎韩选明,杨茹,郭建春,等。
吴茱萸贴敷可治疗顽固性口腔溃疡
写文章主要是出于中医爱好,其次是给我的患者进行健康宣教。
不给陌生患者提供任何咨询与治疗意见。
欢迎一切提供建设性意见,及默默支持转发的朋友。
好多人受到口腔溃疡的困扰,特别是许多人有顽固的长期反复不愈的口腔溃疡,发起来痛苦难忍。
今天是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自然会想到唐代诗人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这个茱萸,就是吴茱萸,气味芳香浓烈,古人认为在重阳节佩戴可以辟邪。
是一味传统的中药,用它来贴敷涌泉穴可以治疗口腔溃疡。
将50克的吴茱萸打成粉,把吴茱萸粉放进容器里面加适量米醋,然后将它慢慢的调和成泥状,然后捏成一个饼,就像一块钱的硬币那么大,和一块钱的硬币一样厚。
把吴茱萸的饼贴在脚底的涌泉穴,用大块胶布或膏药固定。
今天贴左脚,明天换起来贴右脚,晚上贴上早上揭去,两侧交替进行。
涌泉穴定位,看不明白可以在某度搜索。
吴茱萸贴敷涌泉具有引火下行的功效,所以针对虚火上亢类型口腔溃疡效果最好,其它类型最好不要贴敷,有可能还会加重。
吴茱萸敷涌泉穴治疗儿童散粒肿
霰粒肿又称睑板腺囊肿(chalazion),是因睑板腺排出管道阻塞和分泌物潴留的基础上而形成的睑板腺慢性炎性肉芽肿,是一种常见病,儿童和成人均可罹患。
该病进展缓慢,可反复发生。
该病表现为眼睑上可触及坚硬肿块,但无疼痛,表面皮肤隆起。
上下睑均可发生,可单个,也可多个,可大小不等。
小型者可自行吸收,完全消失;大多数情况下,肿块长期不变,或逐渐长大,有时可自行破溃,排出胶样内容物,亦可在皮下形成暗红色肉芽肿,严重时瘢痕收缩可导致睑外翻。
该病发生于老年人,且有复发倾向时,需与睑板腺癌相鉴别,应将内容物送检。
吴茱萸敷涌泉穴引火下行可以治疗儿童散粒肿。
这个方法具体是:将适量中药材吴茱萸打成粉,加米醋调成糊,贴在涌泉穴上,用纱布包好,晚上贴,白天取下,一般贴上三天就会有效,也有当天就有效果的,贴一周到十天,就会好。
中药吴茱萸,中药店有售。
吴茱萸贴敷足底有什么作用?
今天有一个患者,来函咨询。
他问我,医生用吴茱萸给他贴敷足底,有什么作用。
吴茱萸是中医常用的一味药,能够驱散体内的寒邪,对寒气侵袭脾胃引起的疾病有较好的效果。
可以治疗寒邪引起的胃痛、呕吐、腹泻、痛经、头痛等。
吴茱萸贴敷足底有什么作用呢?
这就牵扯到中医的一个问题——“引火归元”。
火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火都有向上的趋势。
人体的火也是同样的表现,总有向上燃烧的现象。
如果阳气不足,热就有铆足了劲,想要网上冲。
吴茱萸贴在足部可以将上冲的虚火向下引,涌泉穴是肾经脉开始的穴位。
从名字就可以看出穴位的作用,泉水从这里涌出。
吴茱萸贴在这里,可以将虚火往下引,而且刺激涌泉穴,产生水液,达到滋阴的作用。
虚火向上“烧”,就会出现眼睛红、耳鸣、头痛、眼涨、头晕、失眠、口舌溃疡、烘热面赤、咽干口燥等症状;而人体阳气不足,虚弱的阳气又跑到了人体上部,就会出现人体下部寒冷的感觉。
腰酸腿软、四肢冷、胃脘冷痛、小腹冷痛、喜温水。
吴茱萸贴敷涌泉穴,既将火向下拉,回到正常的位置,是阳气与肾阴相互融合。
又可以刺激涌泉穴产生肾精,可以说交通了阴阳,真实奇思妙想。
吴茱萸敷脚心的功效
展开全文
治口腔溃疡
吴茱萸是常用的一味中药,吴茱萸它是主要归肝经,并且它是有小毒性的。
它在外敷用的时候一般来说控制在量比较小,如3-5g,不超过10g的这个样子,把它捣碎了之后敷到足心。
脚心的穴就是涌泉穴,吴茱萸主要是归肝经,在涌泉穴的贴敷,它可以通过肾经,因为肝肾本身是同源的,它主要的作用就是引热下行。
经常在用它的时候把向上的蒸发的热把它引下来,比如说经常治疗的是口舌生疮,就是口腔溃疡,可以用足心的贴敷吴茱萸来使用。
在用的时候大家要小心一些,因为吴茱萸有刺激性,如果说脚底下敷了就痒了、不舒服,一定要取下来或者是贴敷的时间不用过长,比如说贴敷到半个小时左右就可以把它取下来了。
要逐渐的增加时间,不能因为它的刺激性让足下起泡就不太好了。
治失眠
病情分析:吴茱萸的功能主要是散寒止痛,降逆止呕以及助阳止泻等,在真正意义上是没有治疗失眠的作用,不过后来人们在实践中探索得出这个药可以有治疗心肾不交之不寐的作用,因此现在有不少人都用吴茱萸,通过贴在涌泉穴治疗失眠,并且效果很好。
注意事项
吴茱萸是一种中药材,其性味辛、苦、热、归肝、脾、胃、肾经,具有散寒止痛、降逆止呕、助阳止泻的作用,煎水服用可以用于治疗脾胃虚寒导致的脘腹冷痛、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吴茱萸贴涌泉穴具有引火归元的作用,可以用于治疗虚火上扰导致的高血压、口腔溃疡等症状,吴茱萸外敷的副作用很小,但是如果对其过敏者是禁用的。
吴茱萸的临床应用
吴茱萸,别名吴萸、茶辣、漆辣子、臭辣子树、左力纯幽子、米辣子等。
嫩果经泡制凉干后即是传统中药吴茱萸,是苦味健胃剂和镇痛剂。
其性温热,味苦、辛,有小毒,归肝、脾、胃、肾经,具有散寒止痛、降逆止呕、燥湿止泻之功,用于治疗肝胃虚寒、阴浊上逆所致的头痛、高血压或胃脘疼痛等症。
1.口腔疾病
1.1口腔溃疡:吴茱萸贴敷涌泉及神阙
俞梦瑾,宋玉娟,余秀梅。
吴茱萸外敷治疗婴幼儿口腔溃疡120例【J】。
实用医学杂志,2009,25(8):1324—1325.
马贵廷,马平,刘志省,等。
复方吴茱萸脐敷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临床报告【J】。
临床口腔医学杂志,2013,29(2):94—95.
1.2鹅口疮:吴茱萸贴敷涌泉
陈晓红。
吴茱萸与冰硼散外用治疗婴幼儿鹅口疮30例【J】。
山西中医学院学报,2008,9(2):42—43.
1.3牙痛:吴茱萸贴敷涌泉
金央,章勤,孙津津,等。
吴茱萸穴位贴敷治疗早期妊娠牙痛39例【J】。
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15(8):796—797.
2.呼吸系统疾病:
2.1急性咽炎及急性扁桃体炎:吴茱萸贴敷涌泉
葛善为。
吴茱萸肉桂涌泉穴贴敷配合治疗小儿疱疹性咽峡炎的临床研究【D】。
南京:南京中医药大学,2009.
赵长江。
生大黄吴茱萸穴位贴敷辅助治疗小儿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胃火炽盛证临床观察【J】。
中医儿科杂志,2013,9(5):48—50.
2.2咳嗽:吴茱萸贴敷大椎、肺腧、天突、脾腧、膻中
王晶。
吴茱萸穴位贴敷治疗咳嗽(寒证)的临床疗效观察【D】。
广州:广州中医药大学,2012.
许坚,庚慧,许桂媚。
吴茱萸末穴位贴敷治疗咳嗽86例临床观察【J】。
浙江中医杂志,2010,45(12):889.
2.3排痰:吴茱萸贴敷天突、定喘、肺腧
许媚媚,尹闺琛。
吴茱萸粉外敷穴位促进呼吸衰竭病人肺部排痰的效果观察【J】。
江西中医药,2014(7):40—42.
2.4呼吸道感染性发热:吴茱萸贴敷涌泉、大椎
韩选明,杨茹,郭建春,等。
吴茱萸穴位贴敷配合治疗小儿感染性发热的临床研究【J】。
陕西中医,2014(3):295—296.
3.心脑血管疾病:
3.1高血压病:吴茱萸贴敷涌泉、神阙、太冲
孙静,于玲。
吴茱萸贴敷涌泉穴治疗原发性高血压40例【J】。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5,36(11):26—27.
唐望海,张李兴,李莉芳。
吴茱萸穴位贴敷治疗高血压病56例【J】。
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13,23(6):375—376.
3.2眩晕:吴茱萸贴敷涌泉
孙玉芝,安畅,陈婉珉,等。
吴茱萸穴位贴敷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90例临床观察【J】。
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10,20(1):53—54.
3.3心律失常:吴茱萸贴敷神门、内关、心腧、,辩证为心阳不振者加关元、足三里
心虚胆怯者加百会、胆腧,心脾两虚者加脾腧、足三里,心血淤阻者
加曲泽、膈俞
黎明,张宇霞,刘静慧。
吴茱萸穴位贴敷辅助治疗冠心病频发室性早搏疗效观察【J】。
新中医,2012(9):76—78.
4.消化系统疾病:
4.1便秘:吴茱萸贴敷大肠腧、神阙
张小月,彭瑞君,张丽霞。
神阙穴贴敷治疗老年性虚证便秘临床治疗观察及护理【C】。
河南省中医、中西医结合护理学术交流会,2014.
任志凡。
穴位敷贴结合济川煎治疗老年功能性便秘【J】。
四川中医,2006,24(7):109.
4.2腹泻:吴茱萸贴敷神阙、中脘、关元、天枢、足三里
盛英丽。
膏方穴位贴敷辅助治疗脾胃虚寒型腹泻30例疗效观察及护理【J】。
齐鲁护理杂志,2014(19):44—45.
4.3胃炎:吴茱萸贴敷足三里、肾腧、脾腧及中脘
史金花。
穴位贴敷联合黄芪建中汤治疗脾胃虚寒型慢性浅表性胃炎的临床研究【J】。
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6,11(2):227—230.
4.4呕吐:吴茱萸贴敷中脘及涌泉
叶子嵩。
吴茱萸散穴位贴敷治疗化疗胃肠道反应的疗效观察【D】。
广州:广州中医药大学,2014.
4.5呃逆:吴茱萸贴敷涌泉
陈兴莲,王琴。
吴茱萸贴敷涌泉穴治疗寒邪犯胃型呃逆的观察护理【J】。
新疆中医药,2016(1)。
杨琳。
吴茱萸贴敷涌泉穴治疗出血性脑卒中后顽固性呃逆疗效观察【J】。
长春中医
药大学学报,2012,28(6):1061.
5.妇科相关疾病:吴茱萸贴敷神阙
吴冬红。
敷脐疗法治疗原发性痛经120例【J】。
中医外治杂志,2007,16(5):9.
术后胃肠功能恢复张国雄,李新梅,李显生。
吴茱萸外敷神阙穴治疗心脏术后腹胀30例临床观察【J】。
中国中医急症,2008,17(8):1062.
丁俭辉。
吴茱萸穴位贴敷预防妇科腹腔镜术后恶心呕吐的临床效果分析【J】。
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15,25(5):55—57.
6.痤疮:吴茱萸贴敷涌泉
张烨雯。
中药外敷涌泉穴治疗寻常痤疮的疗效观察【D】。
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2012.
7.失眠:吴茱萸贴敷涌泉、太冲、太溪
芦霜,芦昕,陈民。
加味吴茱萸散穴位贴敷治疗老年失眠临床观察【J】。
辽宁中医杂志,2011(12):2416—2417.
吴茱萸贴敷的相关穴位:神阙、涌泉、大椎、定喘、天突、太冲、太溪、心腧、脾腧、膈腧、足三里、曲泽、关元、百会、中脘、天枢、肾腧等。
在治疗与消化系统或妇科相关疾病时,临床医师多选用神阙穴,此取穴方法为就近取穴法,依靠的是所有穴位均具备的近治作用。
神阙位于脐中,与腹部脏器的距离较近,是胎儿最后闭合的部位,其皮肤角质层为全腹部最薄,有利于药物渗透吸收,是治疗及保健大穴,中医外用疗法的常取穴位。
神阙属于任脉的穴位。
任脉为“阴脉之海”,出于胞宫,与督脉相表里,与十二经脉、奇经八脉有着密切的关联,交通五脏六腑。
任脉受寒则血气运行受阻渐生淤血、痰湿。
吴茱萸的温中散寒作用可以温化寒湿,疏通因阴寒湿盛而凝结的局部经气,有调和阴阳及调节脏腑的功能。
吴茱萸是一种热性药物,味辛、苦,辛开苦降,味苦药物善于降逆气、下气,所以也可以用于治疗热性疾病。
人体若虚阳浮越于上,火不归宅,会引起口腔糜烂、咽喉红肿、牙龈肿胀、痤疮、高血压、失眠等疾病,在治疗此类热性疾病时多采用远端取穴法,上病下,取足少阴肾经涌泉穴,其离人体心脏最远。
吴茱萸在此穴发挥以热引热、引火归元的功效,浮阳潜藏,真阳归位则病愈。
现代药理实验结果也提示:吴茱萸中的生物碱有药用功效。
其中吴茱萸次碱有保护胃黏膜、抗胃黏膜损伤的作用。
吴茱萸碱可能对M胆碱能受体有直接拮抗作用,能缓解胃肠平滑肌的痉挛,抑制肠运动,从而有止泻、止呕作用。
去氢吴茱萸碱是降压有效成分之一,同时具有减慢心率、扩张血管、镇痛及消炎的作用。
所以有部分学者也认为,吴茱萸外用可能
是依靠药物经皮肤、毛细血管渗透,通过人体血液循环到达内脏而发挥作用,但具体作用机制仍存在争议。
(1)邓先立。
引火归元法及其应用【J】。
河南中医,2014(1):159—160.
(2)杨志欣,孟永海,王秋红,等。
吴茱萸药理作用及其物质基础研究概况【J】。
中华中医药学刊,2011(11):2415—2417.。